训诂学自考简答题.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09028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训诂学自考简答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训诂学自考简答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训诂学自考简答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训诂学自考简答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训诂学自考简答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训诂学自考简答题.doc

《训诂学自考简答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训诂学自考简答题.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训诂学自考简答题.doc

二、简答题

1、训诂学的任务?

训诂学的任务?

答:

(1)释古今之异言—用当代的话去解释古代词语。

(2)通方俗之殊语—用通语释方言。

(3)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说明事物的形貌让人了解。

2、今天训诂学的任务?

答:

第一,加强对训诂史和训诂学方法论的研究,实现训诂学自身建设与发展;第二,总结训诂实践的经验,提高训诂工作水平,促进古文教学、古籍整理和词典编撰等。

4、解释文句的具体内容?

答:

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义、阐明语法这些内容。

5、训诂学的原则?

答;

(1)历史的

(2)唯物的(3)辩证的(4)现实的。

6、谓与谓之的区别?

答:

谓:

使用这个术语谓的时候,被解释词放在前面。

它往往用来表示以一般释特殊或以具体释抽象。

“谓”相当于“指的是”或“说的是”。

谓之:

“谓之”和“曰”“为”的作用、一样,可以任用其一。

相当于现代的叫或叫做使用这些术语的时候,被解释的词在后面。

除一般释义外,它还特别用来分辨同义词和近义词。

谓之和谓的前后次序相反。

7、读为、读曰和读若、读如的区别?

答:

读为读曰:

这个术语表示用本字说明假借字。

读若读如:

这个术语多用来拟声注音。

区别在于:

前者是用本字破解假借字;后者一般是用于注音。

8、今古经学的产生与分歧?

答:

汉初的经学书籍都是用隶书书写的,当时称为“今文”。

到了汉武帝末年,鲁恭王引荐王府而孔子住宅,在夹壁中发现了一些用战国时代字体写的经书,和原来存世的今文经学有些不同,于是就有人去研究它,这就称为古文经学。

随后就形成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的对峙。

今文经学派重在微言大义,古文经学派重在章句训诂;今文经派认定孔丘之后才有经,古文经派主张六经在孔丘前便存在。

今古文经学的差别开始时主要是经学书写字体的不同。

今文用的是汉代通用的隶书,古文写的是战国文字;今文经书在行文中多用本字,古文经书则多用假借字。

9、常见的训诂方法有哪些?

答:

(1)以形索义—形训。

(2)因声求义—声训。

(3)据文正义。

(4)析词审议。

(5)辨体明义。

10、为什么训释古书要以《说文》为重要依据,同时还要参考古文字?

答:

①《说文》是东汉许慎写的一本字典,是通过对字形的分析来反映字词的本意,由于许慎掌握了较为全面的材料和较为科学的方法,他对自已的考察大部分比较可靠,在我们训释古籍字词意思时可作为重要的参考资料,所以训释古书要以《说文》为依据。

②《说文》分析字形是以小篆为主的,小篆虽属于古文字,但是在形体上距离汉字的造字之初的形态也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仅仅依靠《说文》还不能完全正确地考求出字的本义,因此考出字义需要参考古文字。

12、笔意与笔势的区别?

答:

(1)在汉字的古文字时期,字型的具象性很强,通过考察古文字的字形,往往就可以发现它所代表的意思,这就是笔意。

(2)到了今文字时期,汉字的形体大大抽象化,笔画形态往往只是运笔的走势,从中很难考求出造字者的意图,所以字形字义之间的联系就脱节了。

13、说明音和义的关系?

答:

①音义关系的偶然性。

是人为的非自然的,某一语义要求用什么语音形式来负载,一开始就具有偶然性。

⑵音义关系的约定性。

音义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但存在着与现实的联系,这种联系是由使用语言的社会成员共同约定。

③音义关系的回授性。

由于社会的约定,本无必然联系的音义关系便对自身所处的语言系统产生反作用,使语言发展接受其已有的音义关系的影响制约,即早起的音义关系对后起的音义关系产生回授用。

④音义关系的延展性。

主要是从语音系统的对应关系着眼的;音义关系的延展性反映于音义系统的对应性。

⑤音义关系的类聚性。

音义相近的字往往能聚合成群。

⑥音义关系的多元性。

某一音素或音位所允许的联系的意义不是单一的,而某一意义单位也允许由不同的语音形式负载。

14、因声求义的条件与轨道?

答:

在已经约定俗称的语言系统中,音义关系的回授性便促使特定的声音与特定的意义发生了关系,表达特征相类似的符号,语音可能相同或相近,从而为因声求义创造了条件和前提,因此了解汉语语言系统的沿革,注重辨析字音中声韵调三种要素并研究其不同历史时期的分合异同整理古书中有关训诂实践的资料等是因声求义的必要条件。

因声求义的轨道是通假借、明方言、寻语源。

15、通假与与同源的区别?

答:

同字声音都相同或相近,字的形体不同异,通假字两个字的意义没有任何联系,同源字的数字意义相同。

16、如何析词审议?

答:

析词审议是分析词的结构关系以审意义。

①分清词与词组。

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的合成词是由一些双音节的语言单位发展而来的,一旦短语凝结一些词意思则发生变化。

②分清单纯词与合成词。

古代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但也存在一定数量的双音节的单纯词,在考察词义时,不能把双音节词看成合成词。

③分清合成词的含义与偏义。

合成词的两个语素,他们之间有含义偏义两种关系。

含义的合成词,两个词素意义相辅相成,如宾客、欣喜,弘大之类;偏义的合成词,两个词素意义相反或相对,而偏用其中一个词素意义,另一个词素意义只作陪衬,如寒暑、成败、缓急等。

④分清词素结合的固定与自由。

⑤分清词素组合的结构方式。

⑥其他(缩略、用典、转化、连类而及)。

17、连绵词的形式特点?

答:

①连绵词形体不固定(是单纯词)。

②音节组合往往可以交并、倒易,具有双声或叠韵的关系。

③连绵词是两个音及一个语素连缀成义,不能分开。

18、有人把连绵词说成连语,如何看待?

(上下同义,不可分训)

答:

这要正确对待,既然上下同义,就不是一般的连绵词,因为山下同义,顾名思义是指上下各有相通之义。

其实连绵词是上下凝结成一体的,不能拆开来分析其山下义。

18、义界的原则?

答:

义界是下定义的,自然应该以能够揭示事物本质属性为基本原则。

具体地说,就是必须确切而简要的说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或外延。

19、义界的局限?

答:

①定义难以下的精确。

②采取义界方式释义,文字往往冗长,不是所有场合都能适用。

20简要说明互训这种训诂方式?

(定义原则、局限、根据)

答:

①互训是义训的一种,互训实质上是实际语言的比较训释,即用同义词相互训释。

更具体的说,互训就是指意义和用法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相互解释。

②互训是以古书中训释词和被训释词在词义上的基本共同点为根据的。

③互训的类型。

从时代上着眼,互训有同时的,也有异时的。

从体例上看,互训是甲乙两词互相直接训释,又叫直训。

还有甲乙两词用丙来训释,叫做同训。

再有甲用乙来训释,乙用丙来训释,甲乙丙三次递相为训,又叫递训或转训。

从类属上看有以共同释别名的,比如“李”果也。

这也叫类训。

④互训的局限。

用同义词相互训释,只能说明同义词的相同方面,不能说明不同方面,这样释义是不准确的。

互训虽用同义词相互训释,但一般人的解释原则是用较为常见的熟悉的词来解释不常见的不熟悉的词,但我们往往难找到一些不常见词的常见同义词,所以互训有时还难理解。

21、义届的原则、实质、局限?

答:

原则:

义界是下定义的,自然应该以能够揭示事物本质属性为基本原则。

具体地说,就是必须确切而简要的说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或外延。

实质:

义界是义训的一种,黄侃说“凡以一句解一字之义者,即谓之义界”。

陆宗达加以发挥说“”用一句或几句话来阐明词义的界限,对词所表示的概念的内涵作出阐述或定义,这种方法叫做义界局限:

①定义难以下的精确。

②采取义界方式释义,文字往往冗长,不是所有场合都能适用。

22、推因的原则及途径?

答:

黄侃说:

“凡字不但求其义训,且推求其字义得声之由来,谓之推因”。

推因的原则便是根据词的声音线索探求词义的由来。

推因的途径便是:

从实际语言材料中找出信而有征(可靠而又证据)的线索来,进而探求其本源。

再运用大量的文献作为佐证。

23、简单介绍并评价从“声训右文说到音近义通说”的发展?

答:

①汉代的声训是一种训诂实践还没有上升到一种理论汉代就有用音同音近来解释字义的声训。

②宋代王子韶提出了右文说。

右文说就是从声符求字义的学说。

取名右文,是就大部分声符在右而言。

如倚、崎、埼都从奇声,同含偏义。

又如秾、浓都从农声,醲、同含厚义。

③右文说从形声字的声符与字义的关系着眼,通过字族来研究汉字,揭示汉字孳乳变异的某些特征,为古代汉语言文字的研究指示了新途径④随着右文说的发展,清代产生了音近义通说。

音近义通说把范围扩大到异形的字;异形字要音近,义就可通。

也可以说,音近义通说把右文说向前推进了一步。

音近义通说由王念孙等开其端,逐渐形成学术体系。

音近义通说打破了文字的隔阂,充分阐述了汉字的本身的基本原则,对于我们了解汉语、汉字规律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它过分夸大了其原则,对我们的理解汉语汉字的意思造成了一些误导。

24、反训现象有何具体例说?

答:

①事物本身包含好坏两面内容,表示某一事物总体的词也就包含好坏两种相反意义,可用于好的方面,也可以用于坏的方面,于是就产生美恶同辞的情况。

②动作行为的实事者和受事者相对而又相依存,表示某一动作行为的词由于在实现动作行为的过程中所处地位不同而有正反两义,于是又是产生“施受同辞”的情况③词所表示的概念自身具有程度的相对性,随着意义的引申而产生了反义。

④词义引申向对立面转化而产生反义。

25、如何看待词义的历史范畴?

答:

①词义有历史性,是历史范畴。

它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运用而逐渐演变。

它一方面继承、充实、深化,一方面扩大缩小、转移。

②无论是继承、充实、深化现象,还是扩大、缩小、转移现象,总的方向是由低级向高级,有粗疏到精细。

如果它代表的客观事物已经不存在,自然也不被使用,只存在于特定的历史文献中了。

26、什么叫词义引申?

试分析词义引申的系统性?

答:

所谓词义引申指一个词由本义推演而形成新的意义。

词义的引申是系统的,大致归纳分理性、形比、礼俗等。

理性引申又分为①因果的引申②时空的引申③反正的引申④虚实的引申。

27、什么叫理性引申?

分为哪些类型?

答:

理性引申指词义之间因本民族共同的理性认识二发生联系,从而产生引申意义,理性引申分为:

①因果的引申②时空的引申③反正的引申④虚实的引申。

28、什么是词义褒贬的的社会因素?

答:

由于社会及文化的变化,造成词义褒贬变化的外在原因或用词主体的感情原因。

具体包括四个方面:

①政治观点的进步;②艺术思想的变化;③科学的发达;④学术思想的变化。

29、什么是词义褒贬的语言因素?

答:

由于语言内部本身的原因,造成词义褒贬变化的内在原因或用词主体指导思想的原因。

常见的因素有:

①词义的变化;②上下文的感染;③修辞手法的影响。

30、《方言》的全称以及他是怎样形成的?

答:

《輏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①周秦时代政府搜集了一部分方言材料,大部分遗失了,其中杨雄整理保存一部分。

②杨雄利用已有的材料结合自己调查写成了《方言》一书。

31、方俗词语难释的原因?

答:

①可以作为引证的材料很缺乏,几乎没有合适的字书、词典可查;②记录当时口语的文字往往有多种写法,而且抄写的人和刻印的人文化水平较低,错别字不少;③中古、近古双音结构的语言单位占多数,但是有没有固定的下来,某一语言单位是词还是词组,有时会使人捉摸不定;有时合成词的两个词素的次序不固定,有时出现不规则的缩语,都使人难以确定词义。

④有些少数民族的借词,还没有称为汉语词汇的一部分,需要从少数民族语的古代文献中去找对音的词。

32、黄侃所列青年必读的25种书目?

答:

经学十五书,即①十三经加《大戴礼记》、《国语》;②史学四书为《史记》汉书》、《资治通鉴》、《通典》;③子部二书,《庄子》、《荀子》;④集部二书,为《文选》《文心雕龙》;⑤还有小学二书,为《说文》《广韵》。

33、黄侃从训诂角度举出现存完全切用的十种根柢书。

答:

即:

《尔雅》《小尔雅》《方言》《说文》《释名》《广雅》《玉篇》《广韵》《集韵》《类篇》。

34、黄侃的十种根柢书的前六种如何分类?

答:

可分为四类①《尔雅》—解释群经之义,无此则不能明一切训诂。

《小尔雅》《广雅》、属之。

②《说文》-解释文字之原,无此则不能得一切文字之由来。

③《方言》——解释时地不同之语,无此则不能通异时异地之语言。

④《释名》-解释文字得音之原,无此则不知声音相贯通之理。

35、试论《说文解字》的释义体例?

答:

①《说文解字》的解说以篆文为主体,下面用“某也”的格式来释义。

反说“某也、某也”,都是讲字义的,反说“象某、从某”都是讲字形的,而字义与字形又是统一的。

比如“束,缚也从口木。

”缚是解释束的意义的“从口木”是说明字的形体构造的(把一堆木头缠绕起来就叫做束)。

②其中有不少子的解说必须承篆文来连读才能领会它的意义。

比如“诂”字:

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③注音用读若读如《说文》解说字例如有古文或籀文,就把古文、籀文不同小篆的形体列在下面。

36、简述《说文》四大家及其著作。

答:

清代研究《说文》的成就较大的是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义证》,王筠的《说文释例》和《说文句读》,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其中段玉裁的成就最大,代表了清代的最高成就。

37、先秦时的训诂有哪些形式?

答:

①首先语文作者借字义的解释来阐明一种哲理或政治主张。

②其次语文作者借字形的解释来阐明哲理和政治主张。

③再其次是辨析同义词(包括近义词)和解释古书字义。

④诸子(荀子、墨子)关于“名”理论的提出,也有训诂学的价值。

38、唐代训诂学保守的表现?

答:

唐代“疏不破注”强调学有宗主,对于旧注可以有引申生发,但不能另立新说,只能墨守旧说。

39、宋代理学家注释古书的特点?

有什么可取之处?

答:

①他们善于阐明义理,以朱熹为例。

②敢于创发新义,以欧阳修、刘畅王安石为例。

③音义关系有一定认识,以王子韶“右文说”为例。

④对语法现象有进一步了解,能利用金石学的成就为训诂别开生面。

他们最大的问题就是往往缺乏求实精神。

40、王念孙的《释大》

答:

①资本主义萌芽及西学东渐。

资本主义萌芽倒是清代学术学术发展的原因,西洋科学的发达对清代的汉学有间接地影响。

②清代研究汉学师承。

江永的弟子有戴震,戴震的弟子有段玉裁、孔广森、王念孙,而王引之则于王念孙是父子关系。

俞樾是私塾王氏弟子的,俞樾的弟子有章炳麟、章炳麟的弟子有黄侃。

这样一脉相传有利于把优良的东西继承下来。

③清儒有优良的学风。

清儒学风优秀,实事求是,鼓励创发新见。

④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经济条件有密切联系。

41、清代训诂学复兴的表现?

答;①清代学者为群书所做的注疏多的难以举例,其中较著名的有惠栋的《周易述》、陈焕的《诗毛氏传疏》、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刘宝楠的《论语正义》、王先谦的《荀子集解》。

②清代通释语义的训诂专注,数量也远远超越前代,而且体例也比前代完备。

如邵晋涵的《尔雅正义》、洪亮吉的《比雅》、王念孙的《释大》。

③清代也有不少专门研究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著作,如杭世骏的《续方言》。

42、清代训诂质量上更有显著的提高,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①具有朴素的历史观念。

②善于由音求义。

③采用了综合比较的方法。

④有一定的实事求是精神。

43、清代通释语义的体例训诂专注特点?

答:

①有注释前代训诂专注的。

如邵晋涵的《尔雅正义》。

②有仿效《尔雅》编撰的。

如洪亮吉的《比雅》,朱骏声的《说雅》。

③有集古代传书会成一编的,如阮元的《经籍篡诂》。

④有考订群书,成一家言的,如王念孙的《读书杂志》。

⑤有关同音义、探求词语源流的,如王念孙的《释大》⑥有专释虚词的。

如王念孙的《经传释词》等。

47、清代训诂学家朴素的历史观念体现在哪里?

答:

清代很多训诂学家都知道时有古今,地有南北,语言是发展变化的,它随着时间的不同而不同。

如段玉裁的《广雅疏证序》说:

“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有今音;有古义,有今义。

”正因为清代学者由此认识,他们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才有了可能。

48、清代训诂学家因声求义体现在哪里?

答:

古代训诂学家对音义关系的原理的认识是模糊的,对声训从未作过理论的说明。

一些人拘于文字的形体,更是隔绝了音义的联系。

清代训诂学家开始揭示音义关系的原理。

段玉裁说:

“学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义”。

王念孙说:

“窃以为训诂之旨,本于声音。

故有声同字异,声近义同;虽或类聚群分,实亦同条共贯。

”这都是由音求义原理的的确切的说明。

由于重视了古音,改变了长期来重形不重音的观点,训诂学便被推到新的历史阶段。

49、清代训诂学家具有一定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答:

许多训诂学家不盲从旧说,也不妄立新说。

破就说也好,立新说也好,都强调有充分的根据。

戴震提出过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合一,这也是求实精神的一种表现,足为我们借鉴。

今天我们可以给义理、考据、词章作具体的解释:

义理是指指导思想;考据指名物制度的考核与校编、辨伪、辑佚工作,亦即资料的搜集与鉴别;词章指语法、修辞、逻辑,即领会古人的遣词造句和行文布局。

这些恰好跟元明的空疏成了对照。

50、用自己的话结合实际具体说训诂学的建设与发展的主要任务?

答:

用今天话来说,训诂学的任务,一是实现自身的建设与发展,二是指导训诂工作,提高训诂工作水平。

要完成这两项任务必须具体做到:

第一,在科学的语言理论的指导下,综合运用文字、音韵、词汇、语法、修辞、校刊等方面的专门知识,分析古代书面语言里的具体情况,研究和继承前人的训诂成果、经验和方法;第二不断学习和吸取国外语言学的先进理论和有关的研究成果;第三,建立中国训诂学自身的;理论体系和科学方法论;第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训诂学工作者的队伍;第五,做好训诂学的普及工作。

目前尤其重要的是建设训诂学工作者的队伍。

51、清代(乾嘉)学派应肯定并可以借鉴的优点?

答:

①能比较充分地占有资料。

②能比较注意古今差别。

③能较注意语言的社会性和语言内部的系统性。

④能重视有声语言与概念的直接关系。

52、举例说明古书中忌讳法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

①忌国讳。

对皇帝的名字避讳。

远在周代初期,周公旦不敢称他的哥哥武王发的名字,便称“某”;秦始皇名政,以正月为端月。

汉光武帝名秀,秀才就改为茂才。

为避唐高祖李渊讳,用渊的地方都改为深或泉。

②避家讳。

古时,对于亲属长辈也要避讳。

唐代李贺因父名进肃,导致李贺没有去应考进士。

③到了后来,朋友之间也不叫名,只称字,以示尊敬。

④过去的浑名、浑号也跟忌讳有关。

比如呼保义(宋江)、智多星(吴用)等。

④人民对所厌恶的事的忌讳。

比如广东一些商人忌讳说“蚀”,就把猪舌说成猪利,牛舌说成牛利。

52、李善注的特点?

答:

是以词语的出处和典故的来源的考证为主。

53、词义的理性引申是指什么?

它有那些小类?

答:

它是指词义之间因本民族共同的理性认识而发生联系,从而产生了引申义。

词义的理性引申可分为四小类:

因果引申;

(1)

(2)时空引申;(3)反正引申;(4)虚实引申。

54.训诂的实践形式。

①解释语义的专著②音义兼注的专著③形音义合解的专著④注释书⑤其他简单述说读为(读曰)、读若(读如)两者的区别。

读为(读曰)用本字说明假借字、同假字,有时用来注音;读若。

(读如)多用来拟声注音。

55.说明今、古文经学派的产生和分歧。

①汉初的经学书籍都是用隶书写的,当时称为今文经或今文经学。

②在汉武帝时,人们从孔子墙壁里发现了用六国的古文写的经书,这种经书就叫古文经。

③这两种经书只是字体不同,后来形成了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

④今文经派认定孔丘之后才有经,古文经派主张六经在孔丘前便存在。

56.什么是笔意,区分笔意与笔势对以形索义有什么影响?

①笔意是能反映字的本义的形体,随着字形的演变,不能反映字的本义的形体就叫笔势。

②运用以形索义原则须以笔意为据,若硬以笔势索义,就难免穿凿附会,导致谬误。

57.怎样看待音和义的关系关系。

①音义关系的偶然性。

②音义关系的约定性。

③音义关系的回授性。

④音义关系的延展性。

⑤音义关系的类聚性。

⑥音义关系的多元性。

58.因声求义的条件与轨道是什么?

①根据音义关系的偶然性和约定性,一些特征相类似的事物,语音可能相同或相近,比如“少、秒、小”杪、渺、等音同音近的字,都有微小的意义。

②因声求义的重要轨道是通假借、明方言、寻语源。

59.怎样析词审义?

①分清词与词组。

②分清单纯词与合成词。

③分清合成词的合义与偏义。

④分清词素结合的固定与自由。

⑤分清词素组合的结构方式。

60.简述连绵词的特征。

①一个语素两个音节,是单纯词。

②形体不固定。

如“望洋”又写作“望羊、望阳”等。

③连绵词只能两个字结合起来求解,不能拆开来求解。

61.什么叫互训?

①互训的实质即“用同义词相互训释”。

②互训的根据。

互训是以训释词和被训释词在词义上的基本共同点为依据的。

③互训的类型。

即直训、同训、遂训、类训。

④互训的局限性,只能表现解释词和被解释词的共同点,不能分辨二者的不同点。

⑤互训的发展。

62.互训的类型有哪些?

①互训是甲乙两词互相直接训释。

又叫直训。

②甲乙两词用丙来训释,叫同训。

③甲用乙来训释,乙用丙来训释,甲、乙、丙三词递相为训,又叫递训或转训。

④从类属上着眼,有以共名释别(指出某一事物所属的种类)叫类训。

63.义界的实质、原则义界的实质是什么?

它的局限性是什么?

①凡以一句解一字之义者,即谓之义界。

②原则是确切而简要地说明一种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③局限性:

首先,定义难以下得精确;其次,文字往往冗长。

65.什么是理性的引申?

它分哪几类?

①指词义之间因本民族共同的理性认识而发生联系,从而产生引申意义。

②可归纳为:

a.因果的引申。

b.时空的引申。

c.反正的引申。

d.虚实的引申。

66.词义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的社会因素是什么?

①政治观点的进步。

②艺术思想的变化。

③科学的发达。

④社会文化道德观念的变化。

67.词义感情色彩发生变化的语言因素是什么?

①词义的变迁。

②上下文的感染。

③修辞手法的影响。

68.介绍《方言》的全称、作者、成书的经过。

①周秦时代每年秋天都派人作轻车到各地采集方言,回来加以整理。

②杨雄很喜爱方言,曾利用外地人在首都的机会,广泛进行调查访问,积累了可观的材料,历时二十七年,写成了九千字的《方言》。

70.方俗词义难释的原因是什么?

①可以作为引证的材料很缺乏,几乎没有合适的字节、词典可查。

②记录当时口语的文字往往有多种写法,而且抄写的人和刻印的人文化水平较低,错别字多。

③中古、近古辅音词占多数,但是又没有固定下来,某一语言单位是词还是词组,不容易区分,有时合成词的两个词素的次序不固定,有时出现不规则的略缩语,都使人难以确定词义。

④有些来自少数民族的译音词,不容易准确的对译。

71.汉语的外来词包括哪两种?

一种是来自在国内各兄弟民族的,另一种是来自国外的。

72.黄侃说青年必读25种书,是哪25种?

经学十五书,即十三经加《大戴礼记》《国语》;史学四书:

《史记》《汉书》《资治通鉴》《通典》;子部二书:

《庄子》《荀子》;集部二书:

《文选》《文心雕龙》;小学二书:

《说文》《广韵》。

73.黄侃又专从训诂角度依段玉裁说举“现在完全切用十种根柢书”,是什么?

它们又可分类哪四类?

①即《尔雅》《小尔雅》《方言》《说文》《释名》《广雅》《玉篇》《广韵》《集韵》《类篇》。

②a.《尔雅》解释群经之义,是训诂的根本,能明一切训诂。

《说文》B.解释文字之原,掌握文字之由来。

C.《方言》解释问题不同之语言。

D.《释名》解释文字得音之原,掌握声义贯通之理。

74、关于《尔雅》内容关于及其分类?

按内容分十九类即:

释诂第一,释言第二,释训第三,释亲第四,释宫第五,释器第六,释乐第七,释天第八,释地第九,释丘第十,释山第十一,释水第十二,释草第十三,释木第十四,释虫第十五,释鱼第十六,释鸟第十七,释兽第十八,释畜第十九。

75.《方言》的价值和影响?

①它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