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例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28909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42.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例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中考历史例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中考历史例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中考历史例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中考历史例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中考历史例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中考历史例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中考历史例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中考历史例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中考历史例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中考历史例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中考历史例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中考历史例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中考历史例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中考历史例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中考历史例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中考历史例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中考历史例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中考历史例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中考历史例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例题.docx

《中考历史例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例题.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历史例题.docx

中考历史例题

【例】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情况的共同之处有( B )

①都能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 ②都能制作陶器 ③都种植水稻 ④都饲养家畜 ⑤都使用磨制石器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C.②③④⑤D.①②③⑤

[解析]B 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差异,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粟,而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

【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

材料二 “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

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

”——胡曾

请回答:

(1)上述材料中的“秦王”“秦皇”指的都是谁?

两位诗人对他的评价情感是否一致?

(2)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这位“秦皇”创立了一套什么制度?

主要内容有哪些?

(3)这位“秦皇”为巩固统一又采取了一些措施,请举出一例。

(4)材料二中的“防胡万里城”的诗句反映了哪一史实?

(5)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秦王扫六合”的历史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秦始皇的贡献。

材料中的“秦王”“秦皇”指的都是秦始皇嬴政。

两位诗人对他的评价情感不一致,李白的情感是褒扬,胡曾的观点是贬责。

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这位“秦皇”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主要内容: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推行郡县制。

这位“秦皇”为巩固统一又采取了一些措施:

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加强思想控制,焚书坑儒等。

材料二中的“防胡万里城”的诗句反映了为抵御匈奴,修筑万里长城的史实。

“秦王扫六合”的历史意义:

结束了长期以来分裂割据混战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答案]

(1)秦始皇。

不一致,李白的情感是褒扬,胡曾的观点是贬责。

(2)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

主要内容: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推行郡县制。

(3)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加强思想控制,焚书坑儒。

(4)为抵御匈奴,修筑万里长城。

(5)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分裂割据的混战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2012·梅州]唐朝是中国古代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

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有关唐朝历史主题的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

【贞观之治】

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魏征

(1)贞观之治时期的皇帝是谁?

上则材料反映了贞观之治哪一方面的内容?

【技术创新】

(2)唐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改进。

请依据图(a)和图(b)

(3)分别写出当时便于耕作和灌溉的生产工具名称。

【和同一家】

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

回到

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

“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

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中华上下五千年》

(3)吐蕃人是今天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

材料中的“公主”是指谁?

[解析]第

(1)问难度适中,考查学生识记能力,记住是唐太宗贞观之治,唐玄宗开元盛世;接着的问题从材料中提取答案。

(2)问考查学生读图能力,这两幅图在教材中有图示,难度不大。

第(3)问注意材料中的时间提示。

[答案]

(1)唐太宗(或李世民)。

善于纳谏。

(2)图(a)曲辕犁;图(b)筒车。

(3)藏族。

文成公主。

[2012•邵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如图,拉萨市大昭寺前的广场上矗立着建立于公元823年的

“唐蕃会盟碑”,这是汉藏两民族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

拉萨市西藏

人民会堂前广场上的“民族团结宝鼎”(青铜器)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是2001年中央政府为庆祝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向西藏自治区赠送

的,表现的是民族团结、发展进步的主题。

从“唐蕃会盟碑”到“民族团结宝鼎”,历史就此跨越了一千多年。

人们在历史中见证了汉藏人们团结友好的事实,同时也见证了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一不容置疑与更改的事实。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与吐蕃交往的重要史实。

(2)举出清朝加强对西藏管辖的重大措施。

(3)透过汉藏关系史,并结合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谈谈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突出特点。

(4)依据材料,指出“唐蕃会盟碑”与“民族团结宝鼎”所包含的相同意义。

[解析]第

(1)问要求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答案来自材料和课本。

(2)问考查课本基础知识。

第(3)问难度较大,如果学生关注时事,可以类推,我们当前民族关系如何,当然是以和为主。

第(4)问意义,可从经济、文化、思想考虑,可简单归结为促进汉藏人民经济文化交流。

[答案]

(1)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唐蕃正式会盟并建立会盟碑。

(2)建立册封达赖、班禅制度;设立驻藏大臣;建立“金瓶掣签”制度,确立达赖、班禅继承人。

(任答两点即可)

(3)战与和交织,但以和为主。

(4)促进了汉藏人民的交往和友谊,使汉藏人民关系日益密切等。

(言之有理即可)

2011年12月12日晚,第六届孔子学院大会开幕式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举行。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出席开幕式,并为全球孔子学院先进个人和突出贡献奖获奖者颁奖。

孔子的贡献不包括下列哪项( B )

A.创立儒家思想B.编写《论语》一书C.提出“仁”的学说D.主张“因材施教”

B.[解析]B 本题考查的是孔子的贡献。

《论语》不是孔子编写,是孔子弟子在他死后收集其言论整理成的一部书,故选B。

[2012•安徽]“最讽刺的是,作为这场战争之直接原因的鸦片在这项条约中竟然只字未提。

”这项“条约”是指( A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解析]A 由于清政府禁绝鸦片,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了鸦片战争,清政府最终战败,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

[2012•江西]有人对中国近代某条约的危害作了形象描述:

荷枪实弹的强盗不仅蛮横地拆除了我们家的大门,而且耀武扬威地开进我们的院子,旁若无人地站在我们家的甬路两侧。

甚至还颐指气使地闯进我们的堂屋,用枪指着我们的脑袋。

此条约的主要影响是( D )

A.严重侵犯了中国的领海主权B.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D.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解析]D 本题考查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史实,难度适中,根据题干中的描述,可知是八国联军侵华,也就是《辛丑条约》;A是干扰项;B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是《南京条约》签订的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的是《马关条约》,所以答案选D。

[2012•湘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

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

……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李鸿章的言论代表了清政府内哪一派别的主张?

说出一个该派别为“学习外国利器”而兴办的企业名称。

(2)请对李鸿章所属派别的努力做简要评价。

(3)材料二中康有为在探索中国富强之路的问题上与李鸿章有何异同?

(4)康有为的设想能否使中国富强?

请举出一例予以说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总结归纳问题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综合本课重要知识点,归纳概括、整理。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对于近代化的探索分别从学习技术和制度两个角度进行探索。

(1)问考查洋务运动及主要活动。

(2)问考查洋务运动的评价,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能力和知识再现能力。

第(3)问进行主张对比,同时进行情感升华,得出第(4)问结论,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答案]

(1)洋务派。

安庆内军械所、福州船政局或江南制造总局。

(任举一例)

(2)洋务运动引进了机器工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启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为民族自强做了努力;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但并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

(3)同:

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不同:

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维新派主张除技术之外,更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4)不能。

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有人说:

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

请回答:

(1)说一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的依据。

(2)“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指什么?

为什么说“黑暗依旧”?

(3)你如何理解“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

(4)从20世纪早期的中国历史进程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解析]此题以时间为线索,意在考查中国在近代发生的重大变化。

这三个时间点分别是“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1911年”——辛亥革命;“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1)问应回答《辛丑条约》的影响。

(2)问答辛亥革命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第(3)问答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第(4)问从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这一角度来谈结论。

[答案]

(1)《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

(3)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4)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最主要因素是( C )

A.美国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放原子弹B.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进攻日军

C.国共两党合作,领导全民族抗战D.国共两党签订“双十协定”

[解析]C 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国共合作,齐心协力,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

[2012•常德]右边这幅漫画《磨好刀再杀》反映的是蒋介石哪一政策( D )

A.“攘外必先安内”B.“不抵抗政策”

C.“停止内战,联共抗日”D.“假和平,真内战”

[解析]D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假惺惺地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其实谈判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群众。

[2012•呼和浩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马关条约》签订后,外国人纷纷在中国开办厂矿,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力和原料,直接剥削中国人民。

在此情况下,1899年5月,坐落在江苏南通的大生纱厂建成投产了。

这件事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因为纱厂的主人,是五年前夺魁的状元张謇。

一个状元竟然“舍本逐末”,这在历史上还未曾有过。

在张謇的经营下,大生纱厂不断发展,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纱厂发展更加迅速。

但好景不长,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倾销棉花和棉织品,大生纱厂被迫削价销售,逐渐收不抵支,负债累累,最后被吞并。

(1)依据材料分析张謇弃官从商的背景和目的,概述一战期间和大战结束后大生纱厂不同命运的主要原因。

(2)大生纱厂的最后命运说明了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考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1)问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能力。

(2)问考查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现情感升华,得出结论:

帝国主义是中国民族工业的主要敌人,民族工业要发展必须推翻帝国主义统治。

[答案]

(1)背景:

《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国家加紧掠夺中国,民族危机严重。

目的:

发展民族工业,挽救民族危机。

主要原因:

帝国主义忙于大战,无暇控制和剥削中国;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又加强了对中国的剥削。

(2)说明:

帝国主义是中国民族工业的主要敌人,民族工业要发展必须推翻帝国主义统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刚刚过去的2011辛卯,是辛亥百年,入世十年,距离第一次鸦片战争,则有一百七十年之久。

在这段难以尽说的历史中,我们民族从悲痛与屈辱、困惑与反思,走向了光荣与梦想,其中不可回避的内容之一,是我们与世界的“对话”。

对话无疑包括文化上的。

其状况,让人想起《千万次地问》这首歌。

鸦片战争以后,我们大量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思想、观念、制度、主张,寻找自强和现代化的道路,这叫“千万里我追寻着你”,但是,西方国家却并没有等量地引进我们的文化,我们的价值和价值观。

西方世界对中国的了解,远不如中国之于西方,这叫“可是你却并不在意”。

结果是,我们的生活“半盘西化”。

剪头发,穿西服,用电脑,打手机,过情人节、圣诞节,送巧克力、玫瑰花。

喝的是人头马,学的是数理化,看的是《阿凡达》,逛的是东南亚,没有谁再之乎者也,长袍马褂。

这叫“我已经变得不再是我”。

然而世界并没有因此变得像中国,也没有因为中国而产生文化上的巨变或质变,这叫“可是你却依然是你”。

这未免让人不爽,尤其是在成为政治大国和经济大国以后。

因此不能不反思,为什么我们的文化不能走出去?

为什么我们没能像汉代、唐代、宋代那样,成为世界公认的“文化大国”?

骂帝国主义搞文化侵略是没有用的。

没人强迫你看好莱坞,吃麦当劳,穿牛仔裤,也没人拦着你卖炸酱面、狗不理,所以这事恐怕赖不到别人头上,得从自身找原因。

——易中天《“文化入世”与“文化航母”》

(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了学习西方造船制炮的先进技术以“自强”,中国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

(2)材料中的“剪头发”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请你为“我们的文化不能走出去”找出一条自身原因。

[答案]

(1)洋务运动。

(2)清朝统治结束,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颁布剪辫令。

(3)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民族守成心理、缺乏冒险精神等。

(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材料二 第十条 所有没收和征收得来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除本法规定收归国家所有者外,均由乡农民协会接收,统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所有。

对地主亦分给同样的一份,使地主也能依靠自己的劳动维持生活,并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请回答:

(1)材料一集中体现“民生主义”思想的是哪一点?

材料二出自新中国哪一法律文件?

(2)材料一和材料二所述民生问题的内容有何相同之处?

结局如何?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民生问题。

材料一集中体现“民生主义”思想的是平均地权;材料二出自新中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材料一和材料二所述民生问题的内容都关心的是农民的土地问题,材料一所述的民生主义政治目标最终没有实现;材料二所述情况在土地改革中得到落实,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最终废除。

[答案]

(1)平均地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都关心的是农民的土地问题。

材料一所述的民生主义政治目标最终没有实现;材料二所述情况在土地改革中得到落实,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最终废除。

[2012•连云港]如果为下面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拟定一个学习主题,最恰当的是( A )

A.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B.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

C.社会主义建设的转折

D.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解析]A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提取信息能力。

切入点为“农业实现合作化”“手工业合作社报喜队”“公私合营新生搪瓷厂”,可见与“三大改造”有关。

三大改造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故选择A项。

[2012•绵阳]表格法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

下表是吴斌同学整理的一张表格。

你认为这个表格的主题是( D )

事件

时间

结果

一五计划

1953—1957年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

成为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纲领

三大改造

1953—1956年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建立

“大跃进”

1958年开始

国家受到重大损失,人民生活受到极大影响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开始 

挫伤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妨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B.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C.新中国政权的巩固D.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解析]D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别图表能力、提取信息能力。

从“一五计划”到“人民公社化运动”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的过程。

故选择D项。

前世界银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曾讲道:

“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

”这里的“光亮”主要是指( B )

A.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邓小平南方讲话

C.在城市进行了国有企业改革D.建立了经济特区

[解析]B 本题考查的是邓小平南方讲话。

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提出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我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第二个春天,故选B。

如下图,为了搞好期末复习某同学自制了一把历史年代尺,它展示了中国共产党90年的奋斗历程。

其中③处填写正确的是(  )

A.开天辟地     B.遵义会议

C.十一届三中全会D.中共“八大”召开

[解析]C 本题考查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出了工作重心转移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一次伟大转折,故选C。

[2012•新疆]某校历史探究学习小组以“中国的过去与未来”为主题,决定举办一次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演变历程的展示活动。

请你参加活动并回答下列问题。

展示一:

近代屈辱外交篇

材料一 1842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规定: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1)材料一中,英国迫使清政府签订的条约是什么?

(2)展示二:

现代独立自主篇

材料二 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历史。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的声音”。

70年代,中国对外关系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20世纪50年代,中国率先提出的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20世纪70年代中国对外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历史事件。

(举出两例即可)

展示三:

新时期改革开放篇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对外开放开始起步。

设立“经济特区”始于哪一年?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5)综上所述,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经历了屈辱外交、独立自主、对外开放的演变历程,对此你有何感想?

[解析]此探究题以中国近现代的外交为主题,考查了近现代外交的重大历史事件。

在考查中,多为识记层次的考查,最后通过新旧中国外交的对比得出感悟。

(1)问注意问题中的“五处为通商口岸”和“赔款2100万元”,可见是中英《南京条约》。

(2)问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再现能力,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第(3)问考查70年代的外交,比较容易回答。

第(4)问考查经济特区、对外开放格局。

第(5)问考查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情感升华,得出结论: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答案]

(1)《南京条约》。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日建交;中美建交等。

(4)1980年。

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5)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言之有理即可)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的外交活动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在国际事务中,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更离不开中国。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是,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与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材料一反映出我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

为建立新型的国际关系,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什么原则?

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二 1972年2月,尼克松乘坐的飞机缓缓降落在中国北京的机场。

尼克松走下舷梯,离地面还有三四级台阶时,就向前来迎接的周恩来伸出手。

两位领导人紧紧握手达一分钟之久,周恩来诚恳地说:

“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

”——岳麓书社《政治文明历程》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

促成这次“握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材料三 中国外交活动大事年表(节录)

1981年 中国当选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人权委员会成员国

1988年 中国成为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成员,并于次年首次派员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

1996年 中俄等五国元首在上海会晤,确立了定期会晤的“上海五国机制”,后来发展为上海合作组织

(3)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在新时期参与国际事务的主要表现。

这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答案]

(1)出发点:

维护国家主权与世界和平。

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影响:

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信息:

中美关系开始改善。

因素: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形势的变化。

(3)表现:

参加联合国事务;开展多边外交。

作用:

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言之有理即可)

[2012•宜宾]文化昌盛是社会全面发展的标志。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孔子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

”——雷锋

“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

”——邓稼先

“他是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他使人类的理性迅速发展,他教导我们走向自由。

”——悼伏尔泰

(1)根据上述言论,请任选其一并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的认识或体会。

中国是世界上重要的文明古国之一,悠久的历史赋予了中华民族博大而丰富的文化和独具特色而灿烂的文明景观。

(2)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①在下面中国古代文字演变图示空白处填上对应字体名。

②请列举两例现存的代表我国古代建筑的成就。

③属于“古代中国制造”,通过“丝绸之路”输往西方并影响当地社会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的有哪些?

(各举一例)

材料二 对于学说,仿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无论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

——1919年3月蔡元培致《公言报》函

(3)据材料二,说明蔡元培任职期间,北京大学的办学思想是什么?

这个思想与同时期中国的哪些重大事件有密切联系?

材料三 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材料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邓小平

(4)坚持“百家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