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说明文阅读理解的方法.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29281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叙文说明文阅读理解的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记叙文说明文阅读理解的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记叙文说明文阅读理解的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记叙文说明文阅读理解的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记叙文说明文阅读理解的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记叙文说明文阅读理解的方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记叙文说明文阅读理解的方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记叙文说明文阅读理解的方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记叙文说明文阅读理解的方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记叙文说明文阅读理解的方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记叙文说明文阅读理解的方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记叙文说明文阅读理解的方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记叙文说明文阅读理解的方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记叙文说明文阅读理解的方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记叙文说明文阅读理解的方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记叙文说明文阅读理解的方法.docx

《记叙文说明文阅读理解的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叙文说明文阅读理解的方法.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记叙文说明文阅读理解的方法.docx

记叙文说明文阅读理解的方法

现代文阅读指南

写在前面的话

1、阅读材料的规范性:

与中学的任何课程一样,语文课培养的阅读能力也是规范的或是理想状态下的能力,学生阅读现代文的能力也大体局限在不同文体规范性的样板之内。

正因如此,高考现代文的阅读选用的材料,都是十分规范的文章,我们这里说的规范,包括中心明确、结构严整、相应文体要素清晰等诸方面。

这种规范性不是一篇或几篇的特例,而是全部阅读材料的共性,应当指出,这种规范性往往不是原始材料所具备的,而是命题者为规范而节选、改编而成的。

与高考现代文阅读材料的规范性截然不同,某些模拟试题选材不精,或保持材料的自然姿态,这当然达不到应有的训练目的。

2、语感:

准确地辨别和筛选文中重要信息和材料,需要具备书面语言敏锐的感知能力,有了较强的语感,阅读时就能准确地抓住关键所在。

敏锐语感的培养,靠一时的突击是不会奏效的,只有通过平时多读、多思考、多品味才能获得。

3、阅读的心理准备:

近年阅读以主观题为主,甚至全用主观题。

考生关键在于祛除恐慌心理,最忌一见长文、难文就心烦心慌,又忌一见短文就草率下笔,所以不管是何文章,都要镇静、认真地带着问题去读。

4、答题的基本步骤:

(1).初读:

感知全文结构、中心,勾画关键词句。

(2).看题:

审读题干,弄清所考知识点。

可以从客观题中获取信息,先打草稿。

(3).做题时,必须依序来做,出题者往往强调题目的整体性,系统性。

(4).语境求解的关键是:

做题时,必须紧扣中心作答。

第一篇:

记叙文阅读

记叙文阅读目标:

1、结构层次,文章思路,内容要点。

2、中心主题

3、写作特色

4、关键词、句、段落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5、人物形象特征,人物描写方法

6、线索

7、人称

8、环境描写

10、表达方式

11、顺序、倒叙、插叙

12、六要素

一、结构层次,文章思路,内容要点

1、怎样给文章分段?

(1).按情节发展划分:

抓过渡句、过渡段,有四分法,多指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三分法多指记叙文(起因----经过----结果)。

如《皇帝的新装》分为“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展新装”。

(2).按时间顺序分:

抓时间词。

如〈〈老山界〉〉,“第一天:

下午、天黑、夜里、半夜,第二天:

黎明、下午”

(3).按地点的变化划分:

抓方位词的变化。

如:

〈〈藤野先生〉〉“东京—仙台—北京”。

《小橘灯》“乡公所楼上——小姑娘家——寓所——离村后”。

(4).按段落的内部关系划分:

A.总分关系:

大部分记叙文有“总—分—总”结构B.转折关系;C.并列关系D.因果关系E.递进关系。

如《谁是最可爱的人》“总写:

概括赞美——分写:

三个事例三个角度——总写:

收篇总结,再次赞美”

(5).按写了几件事或一个事物的几个方面来划分:

例如《春》“盼春”——“绘春”(春草图、春雨图、春花图、迎春图、春风图)——“颂春”

(6).按表达方式的不同来划分。

(7).按描写角度(正面或侧面)来划分。

(8).按作者的情感变化来分。

例如:

《荔枝蜜》“不喜欢”——“想去看看”——“赞颂”——“想变成”

2、如何归纳段意、层意:

(1).抓段首或段尾的中心句或中心词:

如果中心句以转折、递进、因果句式出现,要取其正(重心)的部分,转折、递进句式以后为正。

(2).抓过渡句。

(3).逐句或逐段归纳内容要点,看几个要点之间是什么关系,并列关系相加相综合;偏正关系以正为主,抓主带次,谁为主,谁为次,要联系全文中心来定。

递进和转折关系都是以后为主。

(4).复杂段落,勾画重点词,连词成句,改造即成。

3、划分段落的步骤:

(1).先看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讲的什么意思,逐段归纳要点,排列出文章写了那些材料,解决“写了什么的问题”。

(2).理解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解决“怎么写的”的问题,再根据分段的依据分段。

4、划分段落的意义:

文章的结构是作者思路的体现,作者的思路是通过安排文章结构的次序体现出来的。

叶圣陶说:

“思想是有一条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

”结构就是这种思路的具体体现,我们阅读时只有把握住文章的结构,弄清文章的层次,包括段与段之间及一段内部的层次,才可能真正理解文章。

分段训练有助于我们写作,要写好文章,就要先会拆文章,会分析文章。

二、如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看标题,标题表明内容。

如《回忆我的母亲》、《最后一课》。

2、抓文章的中心句、中心词,概括句(往往是第一段、末段的首句或尾句)以及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3、通过分段,看各段之间是何关系,并列关系相加,偏正关系以正为主。

三、如何归纳主题、中心思想:

1、分析写作背景,背景出主题出。

2、看标题,标题点明中心。

如《谁是最可爱的人》

3、看开头结尾的中心句:

大都是议论、抒情句,这些句子的作用在结构上:

总领下文、总结全文、承上启下、开篇点题、篇末点题;在内容上:

突出主题、画龙点睛、揭示深化中心。

例如:

《驿路梨花》的末句,“驿路梨花处处开”在结构上篇末点题,在内容上深化中心,歌颂了雷峰精神已经发扬光大。

4、抓文眼:

因为文眼是文章中最精彩传神的词语或句子,也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凝聚点,也就是中心词、中心句。

5、小说的主题应该从人物形象特征入手,通过故事情节来表现中心。

6、注意中心主题该深化要深化,要由小我向大我转化。

四、写作特色:

1、结构布局上:

①、巧妙的构思、曲折的情节。

②、首尾呼应。

③作铺垫、埋伏笔。

④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运用倒叙、插叙。

⑤、出人意料的结局。

⑥结构严谨、清晰。

⑦利用引文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表现手法(写作方法)上:

①、以小见大。

②、托物言志、借物喻人、象征。

③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④、景物烘托。

⑤、对比、对照、衬托(正衬、反衬)。

⑥欲扬先抑。

⑦、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3、语言特色:

1、婉约动人,生动形象,清新优美。

②、豪放粗犷。

③、诙谐幽默。

④、夸张、辛辣讽刺的语言。

⑤、朴素的语言饱含深情。

⑥、大量运用修辞手法。

⑦、句式骈散结合。

⑧、含蓄深沉的语言。

4、表达方式上:

①、先叙后议。

②、夹叙夹议。

5、选材剪材上:

①、详略得当。

②、选材典型、新颖、别具一格。

 

五、关键词语、句子或段落在文中的作用和含义:

 

1、结构上的作用含义:

1、前后照应:

指对前文(含标题)作必要的回应,照应是针对前文说的。

包含四种情况:

A、首尾内容呼应B、内容照应标题(开篇点题、结尾点题)C、前文作铺垫、埋伏笔,后文回应D、前文设置悬念,后文回应。

两个概念:

伏笔:

是对后文内容所作的暗示。

伏笔是针对后文说的,文章往往同时使用伏笔和照应两种方法,即前有伏笔,后作照应。

悬念:

引起读者期待心理并急于阅读下文的一种手段。

一种是通篇设置悬念,贯通全篇:

“前文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寻根究底——释除悬念”。

另一种只是局部设置悬念。

②、承上启下。

③、总领下文或归结全文。

④、为后文作铺垫、为后文埋下伏笔(伏笔:

见上文解释)。

⑤、与后文形成对比、对照,反衬后文,从而突出中心。

2、内容上的作用含义:

1、语境求解,紧扣中心主题分析。

(文中开头结尾的议论抒情句,往往画龙点睛,点明升华主题)。

2、从修辞手法的作用上结合中心分析。

(例:

“小草青得逼你的眼”。

“逼”字运用拟人,形象生动的表现了小草的青翠,蓬勃的生命活力)。

③、找关键词,语境求解。

(例:

“后来到底寻了他一个不是”。

“寻”字是无中生有,表现贾雨村阴险毒辣,过河拆桥)。

说明:

★对文章相关的环境在文章的开头部分详写的作用:

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

如《星空》中开篇对达里湖的美作详细的描写;又如《南极的植物》开篇对南极恶劣的生存条件作详细的描写。

★在文章的开头简略交待一些情况的作用:

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埋伏笔。

如《寻找生命归宿的年青人》开头一段。

《2002年眉山中考题》

★文章开头部分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为下文展开作铺垫,或烘托了某种气氛。

如《夜走灵官峡》的开头起铺垫作用。

《驿路梨花》的开头烘托了气氛。

★议论抒情式的开头或结尾的作用:

往往起点明中心的作用。

★文章在开头要是有铺垫、伏笔,后面必有照应,这样才能结构严谨。

如《一面》中可累见到鲁迅先生后,他断定鲁迅“一定是个不平常的人”,此处是伏笔、铺垫,后面必有照应。

六、人物形象:

1、运用人物描写方法:

“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神态”去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综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进行人手形象的整体分析。

同时不要忽略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各种描写都是为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感情、内心世界而服务的。

七、文章的线索:

1、线索的特点:

A、连贯性:

贯穿全文,不脱节,不跳跃;

B、始终性:

线头在开端、线尾在末段,线索在开头结尾都要有体现。

2、线索的分类:

①以某一事物为线索:

如《背影》以“背影”为线索,《枣核》以“枣核”为线索,《记一辆纺车》以“怀念纺车”为线索。

②以某一事件为线索:

如《社戏》中的“看戏”,《卖蟹》中的“卖蟹”。

③以某一人物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

如《夜走灵官峡》、《孔乙己》两文中都是以我的见闻和感觉为线索。

④以时间为线索:

如《老山界》、《驿路梨花》。

⑤以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春》以“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为线索,《白杨礼赞》以“赞美白杨树的感情”为线索。

⑥以地点或(行踪)的转换为线索:

如《散步》《老山界》。

⑦以景物的变化为线索:

如《海滨仲夏夜》。

八、人称:

1、主要人物(主人公)的确定:

最能表现中心的人物。

2、第一人称:

1第一人称可以是主要人物,也可以是次要任务。

2第一人称做次要人物的作用:

陪衬,穿针引线的作用。

③采用第一人称的优点:

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

缺点:

不能超出“我”耳闻目睹的范围。

3、第三人称:

①优点:

不受时间和室间的限;②缺点:

不如第一人称那样容易使读者感到亲切和真实。

说明:

有些文章采用第二人称,但仍然是通过“我”的角度来展示的,所以仍然属于第一人称。

九、环境描写:

1、社会环境描写一般指人为性的环境,可出现在文中任何地方,包括人物或事件。

如《最后一课》中“普鲁士兵正在操练”、“布告牌上传出的坏消息”。

2、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为故事情节的展开交待的时代背景。

3、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A、烘托、衬托人物的心理活动、思想性格、人物心情等。

B、渲染某种气氛。

例如:

《故乡》中对萧索破败的乡村景象的描写,渲染了沉寂、荒凉的气氛,烘托出我的悲凉心情。

《挖荠菜》中“夜色越来越浓,村落啦、树林啦、坑洼啦、沟渠啦,好象一下子全部掉进了神秘的沉寂里”这一环境描写,衬托出作者恐怖害怕的心理。

《七根火柴》中,“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象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

”这段环境描写就衬托了无名战士坚强不屈,勇于牺牲的精神品质。

十、表达方式:

1、记叙:

侧重叙说和交待。

描写:

侧重于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描绘与刻画。

2、说明:

对事物或事理作解说、介绍。

3、议论:

侧重于评论、分析、表明观点。

抒情:

侧重于情感的抒发、倾吐,一种是直接抒发感情,另一种是寄情于物,情景交融,间接抒情。

说明:

以记叙为主的文章叫记叙文,以说明为主的文章叫说明文,以议论为主的文章叫议论文。

十一、记叙的顺叙:

1、顺序:

按先后的顺序进行顺序叙述。

作用:

使文章脉络清楚,自然流畅。

2、倒叙:

A、倒叙有两种,一种是把事件的结局先写出来,再按顺序记叙。

另一种是提到前面叙述的并不是事情的结局,而只是后面发生的事情,叙述由倒转顺后,并不是叙述到开头写的那件事情为止,而是可以发展下去写更多的事情。

B、倒叙文章段落的划分:

注意倒顺之间的起迄点,认清那些过渡句、过渡词。

C、倒叙的作用:

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3、插叙:

A、插叙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的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

一种是插入的内容跟时间有关联,在叙述过程中插入一段从前发生的事情,这种插叙必须交待起迄点,有过渡衔接的话。

另一种是对人物或情况作一些说明介绍,跟叙述的时间顺序没有什么关系,也不一定有过渡的话。

例如《故乡》中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就属第一种插叙。

B、插叙的作用:

对内容补充交待,帮助展开情节。

4、补叙:

补叙与插叙的区别:

插叙是文中事件的枝节,一般与所叙述的事件不是同时发生。

补叙是事件本身较重要的组成部分。

十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比喻、拟人、夸张:

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说明了或论证了)什么(中心或特征或论点),例如:

把石拱桥的外形比作“虹”,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石拱桥的外形美。

2、反语:

加强讽刺效果,强烈地讽剌了……

3、引用:

引用材料是为了表现中心内容。

4、反复:

强调作用,突出地表现了什么中心……

5、排比:

增强文章的句势、气势。

6、反问:

加强句子肯定或否定的语气。

7、设问:

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7、对比:

鲜明地突出了……(中心)

十三、语境求解法:

(阅读的基本方法)

1、“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中心”,这是语境求解的高度概括。

2、任何主观题都必须围绕中心作答。

虽然某些阅讯题,只涉及到局部,“就事论事”即可解答,但大多数题目,看起来是出在某个词、某个句、某个段落上面,但其思维均指向全文的中心,和全文的主题、结构、特色相关。

3、对主观填空题,首先确定答题的语言单位,是词、短语或句子?

4、规定字数的,把削减字数放到最后做。

5、尽可能用原文词、句,主要是一些关键性的字句。

十四、如何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或两句比较,哪一句更好?

1、从修辞上分析:

设句、反问、对比,褒贬感情色彩的不同,排比、拟人、反语、比喻,从修辞的作用上去分析。

2、从句式上分析:

①陈述句中,双重否定句语气最强,肯定句次之,否定句最弱。

②反问句式语气强烈,设问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感叹句表达某种强烈的感情;祈使句表达某种命令、禁止、请求的语气;递进句式和转折句式强调后半部分分句。

3、找关键词分析两句的不同之处,如:

《春》花下蜜蜂嗡嗡闹着(不能用叫),突出了热闹的气氛,如《中国石拱桥》大拱的双肩上(不能用两边)原句用拟人准确地说明了大拱的位置。

4、找关键副词,在程度上、语气上、范围上、时间上、估计等方面分析,如表限制、表估计、表修饰等。

5、从感情色彩上看有什么不同:

如“临终”不能用“临死”代替,一个为褒义,一个为中性。

6、看原句是否与上下形成了前后照应。

如果有照应关系,原句肯定好。

十五、描写在说明文和记叙文中的区别:

说明文中的描写是为了形象地说明事物特征,把事物说明得更准确、具体。

记叙文中的描写是为了把人和事写得有声有色、生动形象。

十六、文章引用传说、神话的作用:

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加神秘色彩,增加文章的趣味性。

如果是说明文,就在前面的基础上加上为了更好地引出说明对象,或更好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如果是议论文,在前面的基础上加上为了引出论题或论点,做事实论据,更好地证明论点。

十七、代词的指代内容:

瞻前顾后,向前后多读几句,然后将答案放回原文中,看是否符合文意,其中“这”往往指代前面的内容。

十八、词语的顺序能否互换?

1、按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安排词语顺序。

2、与上下文的语序是否相符合。

十九、怎样列小标题:

1、选用文章的中心词、中心句。

2、根据段意和中心思想概括。

二十、用一个标点把一个词单独分开的作用:

(或一个词、句独立成段的作用)

加强语气,强化效果的作用,更突出了……什么中心。

二十一、如何理解散文中出现主人公自述的丑陋的“隐私”?

突出了……什么中心思想,体现了文章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的特点。

第二篇说明文阅读

说明文阅读目标:

1、说明的顺序2、说明的结构3、说明的方法

4、说明的对象及特征5、说明的语言6、说明文的类别

一、说明顺序:

语段可以只用一种说明顺序,也可用几种说明顺序。

例如《人民英雄纪念碑》就是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来介绍十块浮雕。

1、空间顺序:

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远及近等。

标志:

注意方位词的转换。

2、时间顺序:

①多用于事物的演变过程,标志:

表时间的词语的转换,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从“三千年前”写到“现在”,中间还有许多历史阶段和时间词。

②此外,还有以生产或工作程序先后为序,适于说明某种物品的生产过程或使用方法,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符合事理,其标志为“首先”—“接着”—“然后”—“最后”,例:

《制作门帘》一文,以及植物的生长史。

3、逻辑顺序:

①由总到分,由概括到具体。

②由主到次。

③由果到因,由因到果。

④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如《蜘蛛》先说张网捉虫的情景,再阐释蜘蛛吐丝的生理机制。

⑤并列式结构:

并列写了几个问题,如《人类的语言》三段并列写了三个问题。

⑥由特点到用途。

事理说明文以逻辑顺序为主:

事物说明文中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常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物,常用空间顺序。

二、如何抓说明对象?

抓说明对象的特征?

①看标题,特别是标题中的修饰限制部分,往往是说明对象特征。

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蜘蛛》、《大自然的语言》就是标题点明说明对象或特征。

②抓中心句(首括句或段尾总括句)、承上启下句、概括句,有的中心句在第一段的开头或结尾,有的中心句在尾段的开头或结尾,有的中心句是文章中间的过渡句。

例如《松鼠》一文的开头“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

”就是中心句。

③抓各段的内容概括要点(或中心句),并列相加,偏正以正为主。

如果中心句是以转折、递进、因果句式出现,要取其正的部分,转折、递进以后为正。

三、说明文的结构层次:

说明文的顺序是说明文结构层次的内在依据。

1、先逐段归纳要点。

2、再根据说明顺序来同类合并分段。

四、说明方法:

1、种类:

①分类别;②下定义;③举例子;④作比较;⑤列数字;⑥打比方(引用、作诠释)。

2、作用:

①分类别:

使说明的内容……条理化、明晰化,给人清晰的印象。

②列数字:

精确可靠,揭示出事物或事理的特征和本质,给人以确切具体的印象。

③举例子:

增强说服力和可信度。

④作比较:

可以形成对比,鲜明地显示事物的特点。

⑤打比方:

使陌生、抽象的事物通俗、具体形象。

⑥下定义:

可以准确提示事物的性质和特点。

⑦引用:

充实说明内容,增加说服力和权威性。

3、下定义和作诠释的区别:

下定义必须对事物的本质属性作理论性的概括;作诠释只是对表面现象进行解释,比下定义要具体详尽一些。

五、说明文语言:

1、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准确性。

2、生动说明的优点在于语言的生动形象,更有感染力;平实说明的优点在于准确性比生动说明强,但欠生动形象。

3、分析加点词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其它文体也一样)

答:

分析加点的关键副词,如“基本上”、“大约”、“比较”、“一般”、“极个别”、“大多数”等,从程度、语气、范围方面去分析,是否表推测、表估计、表限制、表修饰等。

4、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

答:

不能,删去后原句就变成了……,这与事实不符,原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六、说明文的类别:

1、事物说明文:

说明实体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等特征,如《中国石拱桥》、《故宫博物院》、《核舟记》。

2、事理说明文:

说明抽象事理,如《死海不死》、《人类的语言》、《食物从何处来》。

七、首段或末段的总括段如何填空白横线?

答:

先找出各分段的中心词句或用词语概括各分段的主要内容,理出各段的先后次序,归纳填空。

八、如何把一句话复位到原文中去?

答:

看原文所给的选择位置与该句话有何关系,比如总分关系、证明与被证明、因果、转折、递进等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