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说明文及记叙文练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2747078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70.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说明文及记叙文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说明文及记叙文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说明文及记叙文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说明文及记叙文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说明文及记叙文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说明文及记叙文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说明文及记叙文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说明文及记叙文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说明文及记叙文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说明文及记叙文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说明文及记叙文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说明文及记叙文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说明文及记叙文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说明文及记叙文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说明文及记叙文练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说明文及记叙文练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说明文及记叙文练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说明文及记叙文练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说明文及记叙文练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说明文及记叙文练习.docx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说明文及记叙文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说明文及记叙文练习.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说明文及记叙文练习.docx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说明文及记叙文练习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说明文及记叙文练习

【说明文练习】

(一)我国古代的舶舰

    ①造船业在我国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从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的独木舟算起,到现在已经有7600多年。

据史书记载,在大禹治水的时代,我国人民就已经能够造船。

到了15世纪中叶,我国的航海技术和造船工业都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就是最好的说明。

 

    ②我国古代用于战争的船舶有很多种,其中最负盛名的有“楼船”、“车船”、“蒙冲”、“斗舰”和“海鹘”等。

 

    ③楼船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大型船舶,船上建有楼房,主要用于战争,也有民用的。

用于战争的楼船,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

汉武帝曾任命杨仆为“楼船将军”,可见楼船在当时已经被广泛地用于战争了。

三国时,吴国曾经拥有战船5000多艘,有的楼船上有五层的楼房,一次能运载士兵3000余人。

到宋元时期,楼船常常用作水战的“旗舰”或“指挥舰”。

民用的楼船在唐代已经普遍存在,但多是歌女们卖唱的场所。

 

    ④车船又叫轮船,是我国古代用人力运转的明轮船,因外形似车,行走速度也快如马车而得名。

____________。

  

16、第④段不能与第③段互换位置的理由是:

(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1)文章介绍了“楼船”、“车船”、“蒙冲”、“斗舰”和“海鹘”,其共同特点是:

                                                                              。

(2分)  

(2)本文不仅介绍了我国古代船舰悠久的历史,还让我们懂得了这样一个主要的道理:

                                           。

(二)饮水与健康

①一个健康的人,有足够的水喝,即使一段时间内不进食,也能维持生命。

如果没有水,三天就会导致死亡。

如果在酷暑的沙漠中,甚至坚持不到两个小时,死神就会降临。

所以《本草纲目》把水放在第一章。

中国的先人有“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水补”的说法。

为什么水对人如此重要?

 

②人体内三分之二以上是水。

水是传送养分至人体各个组织、排泄人体废物、体液(如血液)循环的载体,是消化食物、润滑关节和各内脏器官以及调节体温所必须的物质。

水是含有溶解性矿物质的血液系统的一部分,它同溶解的钙、镁一样,对维持身体组织的健康必不可少。

 

③喝足够的水有利于防病治病。

比如可以预防感冒,并使感冒患者早愈。

其原因在于,感冒大多数由病毒引起,身体的皮肤和黏膜是防御病毒和病菌入侵的免疫机制的第一道防线,足够地饮水,可避免皮肤和黏膜干燥,有利于阻止细菌和病毒进入人体。

足够的水可促使人体排除废物,使患者早愈。

 

④喝足够的水有利于营造好的心情。

人如果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状态,身体就无法抵御细菌或病毒的入侵。

所以我们在心情烦躁时,应多饮水。

水本身对人体有安神镇静作用,有利于人体健康。

老年人睡前喝少量的水,可很快安神入睡。

 

⑤喝足够的水,可以延缓衰老,有利于长寿。

人体衰老的过程,就是人体脱水的过程。

例如老年人皱纹增多,就是皮肤干燥、脱水引起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水占人体体重的比例会逐渐下降。

已知水占人体的比重,大体如下:

胎儿90%、初生婴儿80%、少年75%、成年男子70%、老年男子小于65%。

所以,老年人尤其要养成喝水的习惯。

 

⑥那么人一天需要喝多少水呢?

正常人体内的水总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摄入和排出量相差无几,变化幅度为1%—2%。

美国科学家测定,一个体重65千克的中年人,通过尿液、皮肤蒸发等多种途径,每日排出水的总量为2569毫升。

为保持人体内水的平衡,每日必须补充2560毫升左右的水。

但我们所需的水,不完全来自饮水,粮食、肉类、蔬菜、水果等食品中也含有水,所以每日需要从饮水中获取的水,约需1200毫升。

常用饮水杯容量为200毫升,即每天约需饮6—8杯,才能说饮了足够的水。

当然,这是指正常状态,在高温天气和运动、劳动强度大的情况下,还要补充约三分之一的饮水量。

 

⑦还要注意,喝可乐等饮料不能代替喝水。

饮料多为酸性,经常喝酸性的饮料,会使机体酸性物质增多,容易产生疲劳,导致免疫功能降低。

 

15、本文扣住饮水,着重说明了什么内容?

(2分) 

 

16、本文是从哪四个方面来说明“饮水与健康”之间的关系的?

(8分) 

     

17、文章第⑤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具体作用是什么?

(4分) 

18、在我们周围,尤其是夏季,不少人爱以喝饮料代替喝水。

请你结合本文有关知识,给这些人写几句建议的话。

(2分) 

(三)无人机成“斩污”利器

    ①严重的大气污染已经成为群众的“心肺之患”,也成为群众最关注的环境问题。

根据环保部公布的2013年热线举报案件处理情况,2013年涉及大气污染的举报占到受理总数的73%。

 

  ②大气污染这么严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污染监管能力不足,监管手段匮乏。

怎么及时发现大气污染,如何取证?

违法企业和环境执法人员打“游击”,怎么应对?

   ③从2013年11月起,环保部门开始使用无人机航拍新手段进行环境监察执法,主要用于对钢铁、焦化、电力等重点企业排污、脱硫设施运行等情况进行直接检查。

 

    ④无人机是一种以无线电遥控或由自身程序控制为主的不载人飞机,能搭载多种遥感传感器。

无人机用于监督执法,比常规手段更为独立,不受各方面的干扰,可以直接取得第一手的真实情况。

 

    ⑤不受空间与地形条件制约,企业的大气污染物偷排偷放和脱硫设施停运现象一览无余,能够实现全方位执法。

今年6月份,环保部环境监察局、监测司联合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华北环保督查中心,在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的重点地区进行了无人机执法检查行动。

经地面检查核实,共发现60多家企业(单位)存在环境问题,大部分企业已由当地环保部门处理处罚,正在进行整改,效果显著。

 

⑥专家张大为介绍,无人机的巡航速度一般为每小时100—150公里,可以搭载高分辨率摄像机、专业光学相机、红外相机等。

在100公里以外获取的地面高分辨率视频数据实时传回指挥车,无人机航拍获取的影像资料分辨率最高能够达到0.04米,这相当于无人机可以在1000米的高空,清晰地分辨出地面上火柴盒大小的物体。

这无疑是快速高效的。

⑦接下来,无人机将如何在斩污行动中“更上一层楼”呢?

环保部将尝试使用无人机搭载更丰富、更先进的遥感仪器,服务于环境执法。

在2014年6月份的执法中,无人机搭载了热红外相机对企业进行高空监测。

热红外技术利用红外探测器和光学成像物镜,接收被测目标的红外辐射能量,将物体发出的不可见电磁波转变为可见的热图像,热图像上面的不同颜色代表被测物体的不同温度。

热红外成像技术可以清楚反映夜晚环保设施开启情况及排放情况,为夜间和不利气象条件下执法检查拓展了新手段,为实现全天候执法打下了基础。

今后,环保部还将使用无人机搭载高光谱传感器进行执法,这样可以直接分析出污染物‘种类以及浓度。

此外,环保部还将推进无人机使用的规范化,在更多地区推广使用,为将来无人机执法的常态化奠定基础。

 

12.第①段主要运用了和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

(3分)

 13.阅读第③--⑥段,为什么说无人机是“斩污”利器?

(6分,每空2分)  

(1)                                                                            ;                                                                           

(2)                                                                            。

 

14. 第⑦段中“更上一层楼”在文中的具体意思是

(1)  ; 

(2)                                               (4分)

15. 对第⑥段画线句的意思与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说明无人机的分辨能力强、清晰度高。

    

B.说明无人机获取信息非常迅速、及时。

    

C.体现出说明文通俗易懂的语言特点。

    

D.便于读者对较复杂的内容有明晰的理解。

【记叙文练习】

(一)青春密码

    ①那年王乐14岁。

为了—避免父母偷看日记,他萌生了改造汉字的念头。

王乐先是将最常见的几十个汉字偏旁部首转换成其他符号,例如“张”——“弓”用“G”代替,“长”用“2”代替,那么,“张”就变成了“G2”。

王乐很激动,那用密码改造后的日记简直就是一个无人涉足的桃花源,少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安全感. 

    ②王乐制定的那些符号。

有英文、拼音字母,有阿拉伯数字,还有自造的符号,总数达180余种。

这个浩大的工程花了他一个暑假的时间。

180余种符号的出现,其实是王乐的无奈之举.它们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记住的,为了熟练运用,王乐每天要用两个小时写日记、不断地阅读前面的日记,来巩固自己对于密码符号的记忆,没想到,他的写作能力意外地取得了进步。

 

    ③记得假期的最后一天,王乐很想检验一下密码的效果,于是他故意把日记打开,摊放在写字桌上,自己跑到客厅里去打电话。

妈妈正好把煮好的牛奶端进他的房间,看到桌上的日记本,犹豫了一下,还是忍不住低下头急急地翻看了起来。

王乐其实并没有在打电话,他手里拿着电话,微微伸长了脖子,以一个恰到好处的角度偷偷观察着妈妈的举动。

妈妈把他的日记翻来倒去地看了几遍,显然她一点都不明白儿子到底写了些什么,最后妈妈只得无奈地放下了本子,迟疑地走出了王乐的房间。

王乐心里喜欢得差点叫了出来,妈妈的疑惑让他体会到了一种快感。

那天吃晚饭的时候,妈妈几次挑起话头,一会说:

“乐乐,现在你们都学些什么学科啊?

”一会又问:

“你们是不是在学计算机的编程啊?

”王乐嗯啊哈啊,敷衍了过去,他知道妈妈心里的滋味。

④开学了,王乐回到了校园,看见班里的同学,他真的很想xuàn(   )耀一下自己的发明,但是他克制住了那种冲动,因为王乐太想听到同学们的惊叫声了。

那肯定是一种类似发现新大陆之后的惊叹!

王乐暗暗地想。

     

    ⑤第一天晚自习,王乐将日记本光明正大地摆在课桌上,然后假装出去散步。

回来时,果然看见几名同学围在那里唧唧喳喳、指手画脚。

看到他进来,几乎所有的人都看着他,同桌迫不及待地问道:

“你记的是些什么啊?

”“日记!

”王乐尽可能地轻描淡写,“那是我自创的密码。

”同桌惊讶地张大了嘴,还有几个相熟的朋友拉着他求教。

那一篇篇用“密码”记录的文字,让他们欣喜、惊奇。

王乐特别地得意,他知道,同为少年的他们,百分百被那奇妙神秘的密码征服了。

 

    ⑥很快,王乐的“发明”传遍全班。

那段时间,不时有同学前来参观王乐的日记本,最后,连老师都知道了。

那天语文课后,班主任陈老师站到了王乐的课桌前,伸出手示意王乐将日记来给他看看。

王乐有些犹豫,但这一段时间积聚起来的成就感似乎给了他无穷的勇气,他把日记本递到了陈老师手中。

陈老师看得很慢,来来回回,脸色很平静,看不出他是高兴还是生气。

末了,陈老师把日记还给了王乐,—声不响地走了。

         ⑦在下午的班会上,陈老师很平静地说了一大段话:

“有的同学,真的蛮聪明的……”他的目光飘向了王乐,“写的东西连老师也看不懂,据说还引起了班级的轰动……”一瞬间,教室安静了下来,全班同学的目光都转向了王乐,王乐羞愧极了,只恨没有地洞钻进去。

王乐心里头还隐隐地抗议着:

老师知道什么呀?

分明自己看不懂呗!

王乐甚至还对陈老师产生了敌意,他在一张白纸上将陈老师的名字用自己独创的符号写成“NC6JJ54T”,然后画上一个大大的红叉。

没想到,陈老师的脸上竟然浮观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不过,谁没有经历过十四、五岁的年纪啊!

 谁没有自己的小秘密啊!

 谁的父母不想了解自己的孩子啊!

 其实,人与人之间沟通和理解是最重要的!

” 教室里十分安静,王乐偷偷地撕掉了那张画满红叉的纸。

     

    ⑧那天放学回家,王乐几次想和妈妈说说密码的事,但是总觉得说不出口。

直到临睡前,王乐才鼓起勇气推开了妈妈的房门……  

18、xuàn      耀(2分) 

19、第①节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其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

 (4分) 

20、上文人物心理描写十分细腻,对王乐创造的密码,妈妈和同学的反应截然不同。

品读以下语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妈妈与同学不同的心理。

(4分)    

 “妈妈把他的日记翻来倒去地看了几遍,显然她一点都不明白儿子到底写了些什么,最后妈妈只得无奈地放下了本子,迟疑地走出了王乐的房间。

” 

(1)妈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来时,果然看见几名同学围在那里唧唧喳喳、指手画脚,……同桌惊讶地张大了嘴,还有几个相熟的朋友拉着他求教。

” 

(2)同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结合第⑥、⑦两节,请你概括出陈老师的两个特点。

(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书  笼

  ①出版社返回一批书,是抵稿费的。

我准备拿去卖,拿什么装呢?

妻说,煤房里不是还有一对旧笼箱么?

我说挑着那老古董上街,让人笑话。

妻说:

“谁笑话?

书笼是装书的呀。

“那书笼是先父遗下来的,地道的楠木箱,铜皮包角。

一直派不上用场,也一直没有处理。

②妻找出书笼,抹去尘埃,还油光水亮。

装好书后,我一肩挑着,进了书市。

 

③书市里看书的人多,买书的人少。

为了招徕顾客,我写了一块纸牌:

名家精品,半价出售。

果然,吸引了好些人围观。

一位留着披肩长发的汉子,径直..走到我跟前,眼睛发亮。

他看看书,又看看书笼:

“老哥,卖书呀。

④我忙捧着一部书递上去:

“你看看,新出的文学作品。

” 

⑤他点了点头,随手翻了翻书:

“不错不错,你写的?

” 

⑥我连连点头。

他递给我一支烟,嚓的一声,又给我点上火。

他说,现在的文学书,难卖。

我说是啊。

心想,等了半天,终于等来一个懂行的了。

他指着书笼子说,你这书笼子,用了很多年了吧?

我告诉他,书笼子是我父亲留下的,凑合着挑几本书出来卖,老土了,是吧?

长头发不置可否....地笑笑。

然后又围着书笼,用手弹了弹,又敲了敲:

老哥,你这书笼卖不卖?

一句话,呛得我回不过气来。

原来他是看上我那破书笼了。

我像是受到了奚落。

就说:

“兄弟真会说笑话,我这书还没卖,先卖了书笼,书怎么办?

”长头发点点头,说是的是的,知趣地走开了。

 

⑦长头发走后,我又站了好长时间,再没有人来光顾。

看来,今天是白折腾了。

正准备回程,一辆摩托冲到我眼前:

“老哥,书卖完了么?

”来人又是他——长头发。

我正烦着,就说一本也没卖出去。

卖完了,书笼送你也行。

我毫不yǎnshì我的失落。

长头发很同情:

老哥,现在的人都在赚钱,谁还读书?

像老哥这样高品位的人是很少了。

让好书蒙尘,明珠投...暗.

啊。

长头发的几句话,说得我心里热乎乎的。

他说,老哥,干脆,你把书和书笼子,都卖给我吧?

我一听,心中窃喜,但又不放心地说:

你要这么多书干吗?

他说,我买了送朋友呀。

他如此一说,我真的很感动,庆幸自己遇到了知音。

就说,既然这样,书笼也送给你。

 长头发问我有多少本书?

我说,也就100多本吧,定价10元,半价5元。

你给500元,书和书笼,都拿去。

长头发二话没说,递给我500元:

“行,就这样吧。

”  

⑧我如释重负....,同时沉浸在对这位知心朋友的感动里。

⑨长头发叫来一辆三轮车:

你把这书笼送到古轩堂,书给你。

车夫说:

我要书干吗?

长头发说,你到废品店卖了,抵你的脚力钱。

说完,脚一踩,骑摩托走了。

 

⑩我问三轮车夫,古轩堂是干什么的?

车夫说:

收古玩和旧家具呀。

 

19.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毫不yǎnshì               (2分) 

20.下列对文中词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第③段中“径直”意为长头发直接走向“我”,为下文他看中“我”的书笼埋下伏笔。

 

B.第⑥段中“不置可否”一词,表明长头发对“我”的观点既不说对,也不说不对。

 

C.第⑦段中“明珠暗投”的“明珠”喻指“书笼”,意为“我”缺乏欣赏这好东西的眼光。

 

D.第⑧段中“如释重负”一词,写出了“我”终于卖掉这一批书之后的轻松之感。

 

21.第⑥段划线句“一句话”是指“        ”。

这句话“呛得我回不过气来”的原因是        (3分) 

22.小说以“书笼”为线索展开情节,请概括主要情节内容(4分) 

(1)“我”写书领不到稿费,把书装书笼里上街去卖;

(2)                               

(3)                               

(4)长头发收下书笼,却把书送给车夫抵脚力钱。

 

23.下列对小说主旨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本篇小说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那些唯利是图的小贩子。

 

B.本篇小说揭示了现代人重视金钱,文化和文化人遭到轻视的社会现实。

 

C.本篇小说反映了文化人悲惨的遭遇,呼吁我们要打击像长头发这样的商贩。

 

D.本篇小说反映了书籍贬值,人们不读书的普遍现象,也倡议人们要关爱文化人。

(三)放学    龙应台

①安安上小学了。

半年之后,妈妈觉得他可以自己走回家,不必再接了,毕竟只是十五分钟、拐三个弯的路程。

 

②十五分钟过去了,又过了一个十五分钟。

妈妈开始不安。

 

③一个小时零十分之后,妈妈拎起汽车钥匙,准备出门找安安。

门铃响了,安安进门,看见妈妈生气的面孔,惊讶地问:

“怎么啦?

”妈妈生气地说:

“怎么啦?

还问怎么啦!

你过来给我坐下!

”安安卸下背上的书包,嘟着嘴在妈妈指定的沙发角坐下。

他的球鞋一层泥,裤膝上一团灰,指甲里全是黑的。

“你到哪里去了?

”审问开始。

“没有呀。

”安安睁大眼睛。

“只要十五分钟的路,你走了一小时零十分,你做什么了?

”“真的没有呀!

”安安渐渐生气起来,声音开始急促,“我跟米夏儿、克利斯、史提方一起走,就这样一路走回家,哪里都没去,什么都没做呀!

”他气愤地站了起来。

看样子孩子没说谎。

“安安,妈妈只是担心,怕你被车子撞了,被坏人拐了,懂吗?

”安安点点头:

“我知道,可是我真的哪里都没有去。

” 

④以后的日子里,妈妈又紧张过好几次,用电话追踪来追踪去,然后安安又一脸无辜地出现在门口。

 

⑤妈妈决定亲眼看看孩子怎么走那十五分钟、三个拐弯的路程。

 

⑥1l点半,放学了。

孩子们像满天麻雀似的冲出来,叽叽喳喳吵得像一锅滚水。

孩子往千百个不同的方向奔跑跳跃,坐在长凳上的妈妈好不容易才盯住了安安,还有安安的“死党”。

四个小男生在前头走,妈妈在后头跟着,隔着一段距离。

 

⑦经过一截短墙,小男生一个接一个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再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11点45分。

⑧经过一个大铁门,里头传出威武的狼狗叫声。

米夏儿已经转弯,现在只有三个男生了。

三个男生蹑手蹑脚地走向大铁门,一接近铁门,狼狗扑过来,小男生尖叫着撤退,尖叫声中混着刺激的狂喜。

狼狗安静下来,小男生又开始蹑手蹑脚地摸向大铁门……狂喜尖叫着撤退。

妈妈看看手腕,12点整。

 

⑨克利斯转弯,这已到了板栗街。

安安和史提方突然四肢着地,肩并肩,头颅依着头颅在研究地面上的什么东西。

他们跪趴在地上,背上突出着正方形的书包,像乌龟背着硬壳。

地面上有一只黑色的蚂蚁,蚂蚁正用它的细手细脚,试图将一只死掉的金头绿眼苍蝇拖走。

死苍蝇的体积比蚂蚁起码大上20倍.蚂蚁工作得非常辛苦。

妈妈很辛苦地等着。

12点15分。

 

⑩史提方转弯。

安安踽踽独行,背着他花花绿绿的书包,两只手插在裤袋里,嘴里吹着不成调子的口哨。

差不多了吧!

妈妈想,再转弯就是咱们的麦河街。

安安停下来。

他看见了一片美好的远景:

一块工地。

他奔跑过去。

妈妈心一沉。

工地上乱七八糟,木板、油漆桶、铁钉、扫把、刷子……安安用脚踢来翻去,聚精会神地搜索宝藏。

他终于看中了什么——一根约两米长的木条。

他握住木条中段,继续往前走。

12点25分。

 

⑩在离家还有三个门的地方,安安停在一株大松树下,仰头往上张望。

这一回,妈妈知道他在等什么。

松树上住着两只红毛松鼠,它们经常在树干上来来去去地追逐。

有时候,它们一动也不动的,就贴在那树干上,瞪着晶亮的圆眼看来来往往的路人。

现在,两只松鼠就这么定在树干上,安安仰首立在树下,他们彼此用晶亮滚圆的眼睛瞅着对方,安静得好像可以听到彼此的心跳。

 

⑩在距离放学时间一个小时零五分之后,七岁半的安安抵达了家门口。

他把一根两米来长的木条搁在地上,腾出手来按了门铃。

(有删改) 

19、放学回家的路程,妈妈认为只需十五分钟,安安却走了一小时零十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矛盾?

(2分) 

20、第③段中哪些语句为后文写安安放学路上的经历做了铺垫?

(2分) 

 21、品读第八段中“三个男生蹑手蹑脚地走向大铁门,一接近铁门,狼狗扑过来,小男生尖

生尖叫着撤退,尖叫声中混着刺激的狂喜”一句中“蹑手蹑脚”“尖叫”“摸”等词语传神地刻画出孩子逗狗时

的样子。

(4分) 

22、全文十多次写表示时间的词句,有什么作用?

(4分) 

    

23、本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表现母爱,有人认为是表现童真童趣,有人认为是关注 儿童成长。

你赞同哪种看法?

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

(4分) 

(四)送货工

①小区有家便利店,顾客买重的东西,如桶装水啊,米啊,啤酒啊什么的,他们都送货上门。

 

②那天,我去买了箱啤酒,还买了点别的零碎东西。

本来想自己扛回去的,手里拎着其他东西,扛起来不方便。

一个中年男人走过来对我说,我们店免费帮顾客送货的,你留个地址,我马上帮你送过去。

我看看他,黑,瘦,肩膀上搭条毛巾,身上的老头衫,映着未干的汗迹,已经看不出当初的颜色了。

认出他是店里的送货工,经常能看到他骑着一辆三轮车,满载着各种各样的物品,在小区里奔来跑去。

我告诉他几幢几号,他用签字笔,在啤酒箱上刷刷地记着。

真没想到,那几个字,观之若脱缰骏马腾空而来绝尘而去,写得如此灵润飘逸,我惊讶地看着他。

他不好意思地嘿嘿笑了笑,说,年轻时瞎练过几天字。

我冲他竖竖大拇指,那字写得确实漂亮,如今能写出这手字的人,不多了。

 

③刚走到楼下,他就骑着三轮车,也到了,三轮车上码着三箱啤酒,一袋米,还有一桶水,看样子,都是要送的货。

我抢先一步,摁下了电梯,手挡住电梯门,等他。

我们这幢楼,是小区里几幢小高层之一,装有电梯。

他却冲我摆摆手,示意我先上,然后,扛起啤酒,径直朝楼梯走去。

我喊他,有电梯啊。

他扭回头说,一样,我走楼梯。

说完,“噔噔噔”,向楼上走去。

④我摁了四层。

电梯呼呼直上。

nà mèn,为什么他不肯乘电梯,却要扛着那么重的东西,走楼梯呢?

真是个怪人。

 

⑤电梯到了四层。

刚走出电梯,他也扛着啤酒,走上来了,嘴里微微地喘着粗气。

他放下啤酒,问我,要不要帮我搬进屋?

我摇摇头。

看着他脸上细密的汗珠,我疑惑地问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