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学年七年级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0006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解析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学年七年级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精品解析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学年七年级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精品解析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学年七年级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精品解析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学年七年级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精品解析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学年七年级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精品解析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学年七年级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精品解析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学年七年级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精品解析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学年七年级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精品解析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学年七年级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精品解析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学年七年级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精品解析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学年七年级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精品解析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学年七年级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精品解析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学年七年级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精品解析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学年七年级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精品解析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学年七年级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精品解析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学年七年级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精品解析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学年七年级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精品解析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学年七年级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精品解析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学年七年级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精品解析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学年七年级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解析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学年七年级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学年七年级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学年七年级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解析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学年七年级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学年七年级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2017年秋季学期

十二月月考初一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

150分钟满分:

12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考号、姓名、考场、座位号、班级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每一个文字就像一朵花,但它只会在你最美的心情里摇曳芬芳。

心情沉重或者轻盈,文字之花就会开得娇艳或者黯淡。

你一瞬间的执念,都会改变文字之花开放的方向。

那里是天堂,也或者是地狱。

②每一朵花,优雅而生,最后颓废着落入天堂。

每朵谢落的花,都如静谧的脸庞,安详而舒展。

③每一个人也是在文字下盛开的花。

人把心隐藏在文字里,坚强抵御风雨,也寂寞忍受凋零。

落尽一生一世的繁华,名留青史。

也或者只是一迹墨痕。

④人在最美的文字里绽放,文字。

(1)请用正楷将语段中画线的词语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里。

(2)请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上汉语拼音。

①摇曳芬芳()②执念()③墨痕()

(3)语段中有两处语病,请找出一处加以修改。

(答案写修改后的句子)

(4)请在第④段划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文语意连贯,与前面的句子句式相同。

【答案】

(1)抵御风雨忍受凋零

(2)①yáoyè②zhí③hén

(3)第一句:

心情沉重或轻盈,文字之花就会开得黯淡或者娇艳。

第二句:

你一瞬间的执念,(就/便)会改变文字之花开放的方向。

(4)在最美的心情里芬芳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字形,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

此题注意“抵御风雨”、“忍受凋零”的字形要写准确,同时注意要求用正楷书写。

(2)本题考查字音,字音题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此题注意根据语境分析,同时注意“yáoyè”、“zhí”、“hén”要拼写确。

(3)此题考查语句的辨析与修改。

“心情沉重或者轻盈,文字之花就会开得娇艳或者黯淡。

”这句话语序不当,考虑前后句内容上的对应关系,应该将“娇艳”与“黯淡”互换位置。

“你一瞬间的执念,都会改变文字之花开放的方向”这句话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应该将“都”改为“就/便”。

(4)此题属于续写式仿写,注意所写语句与“在最美的文字里绽放”形式相同,与上文语意连贯即可。

2.下列四组词语中,每一组都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订正。

(1)丰腴倦伏滑稽骇人听闻________

(2)澄澈呈报帐蓬莽莽榛榛________

(3)余晖御聘掺和怪诞不惊________

(4)怅然羞怯禁固杞人忧天________

【答案】

(1).“倦”改为“蜷”

(2).“蓬”改为“篷”(3).“惊”改为“经”(4).“固”改为“锢”

【解析】

【分析】

【详解】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字形。

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

需要注意“蜷伏”、“帐篷”、“怪诞不经”、“禁锢”的写法。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狼》一文告诫人们对像狼一样的恶势力应丢掉幻想,勇于斗争,善于斗争,最后定能取得胜利。

B.《植树的牧羊人》一文按照空间顺序,叙述了我和牧羊人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

C.《天上的街市》的作者是郭沫若,原名郭开贞,作家、诗人,是中国新诗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D.《动物笑谈》选自《所罗门王的指环》,作者是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科普作家康拉德·劳伦兹。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植树的牧羊人》一文的写作顺序是时间顺序。

点睛:

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体知识等。

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名著导读中列出的作品。

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4.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山入潼关不解平。

(谭嗣同《潼关》)

(2)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__。

(刘禹锡《秋词》)

(3)王湾《次北固山下》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商隐《夜雨寄北》中写诗人以会晤的欢愉衬托客居的寂寥,将相思之情化为重逢的希冀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直接表达了自己虽然年老体弱,但仍想守卫边疆,报效祖国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提出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不要焦虑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河流大野犹嫌束

(2).

(2)便引诗情到碧霄(3).(3)海日生残夜(4).江春入旧年(5).(4)何当共剪西窗烛(6).却话巴山夜雨时(7).(5)僵卧孤村不自哀(8).尚思为国戍轮台(9).(6)人不知而不愠(10).不亦君子乎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背诵默写,既有根据上下文默写,也有理解性默写。

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注意根据题干的提示确定诗句。

这两个类型的默写首先都要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

注意提示语中的“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诗人以会晤的欢愉衬托客居的寂寥,将相思之情化为重逢的希冀”“直接表达了自己虽然年老体弱,但仍想守卫边疆,报效祖国”“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不要焦虑”。

注意“嫌”

“碧霄”“窗”“僵”“哀”“戍”“愠”等字的写法。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观沧海

(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先全景式地展开大海景象,描绘山岛风光,最后在描绘大海波涛汹涌的基础上,借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来抒发自己博大的胸怀。

B.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静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动景。

C.诗歌的最后两句是为合乐而加的,是乐曲的终止句,一般跟诗的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D.诗人运用了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象、借景抒情等手法使全诗意象瑰丽、意境开阔,感情奔放,显现出雄浑苍劲的诗风。

6.“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句中“若”字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

【答案】5.B6.“若”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

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观景象,营造了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借此体现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解析】

【5题详解】

试题分析:

B.“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6题详解】

试题分析:

此题属于炼字题,主要从“若”字的含义、营造的意境、体现的诗人的情感三方面考虑。

点睛:

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手法和炼结构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炼境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炼境的成分,炼手法主要是修辞法和表现手法。

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

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意,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乙】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①掌事②,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③耶!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④,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注】①涂:

同“途”。

当涂:

当道,即当权的意思。

②掌事:

掌管政事。

③博士:

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④寻阳:

县名,现在湖北黄梅西南。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非淡泊无以明志()

(2)非学无以广才()

(3)蒙辞以军中多务()

(4)及鲁肃过寻阳()

8.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复吴下阿蒙

B.静以修身蒙辞以军中多务

C.夫君子之行大兄何见事之晚

D.遂成枯落肃遂拜蒙母

9.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2)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10.【甲】文中常被人们引用作“志当存高远”的两句话:

________,________;【乙】文则写吕蒙在孙权的劝解下开始读书,最终学有所成的故事,其中衍生出成语:

________。

11.《诫子书》中多次提到“静”,请说说你对“静”的理解。

【答案】7.

(1).

(1)明确、坚定

(2).

(2)增长(3).(3)推辞、推脱(4).(4)等到8.C

9.

(1)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2)我常常读书,自认为大有益处。

10.

(1).非淡泊无以明志

(2).非宁静无以致远(3).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吴下阿蒙

11.“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是学习的前提,要做到“静”,就要摒弃名利的束缚和干扰,这就是淡泊。

只有做到“淡泊”和“宁静”,才能使志向坚定明确,并最终实现远大目标。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

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要求学生注意积累识记,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此题注意“明”“广”“辞”“及”的意思,注意积累。

【8题详解】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题,此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

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一句文本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

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即所谓的代入法。

A.不;B.用;C.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于是,就。

【9题详解】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注意“淫慢”、“励精”、“险躁”、“治性”、“孤”、“以为”、“所益”的意思。

点睛:

文言翻译是文言文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

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

此题属于信息筛选题,注意找到对应的文中的相应的句子,注意题干的要求是用原文的语句回答,还是用自己的话概括。

此题依据原文意思,“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以用来形容“志当存高远”。

孙权劝学的故事衍生出了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吴下阿蒙等成语。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

此题需要结合《诫子书》中提到的“静”,并联系自身的学习与生活实际来谈对“静”的理解。

译文:

【甲】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当初,孙权对吕蒙说:

“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

”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

孙权说: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

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很多。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

“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

”吕蒙说:

“志士(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

”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①我很愤怒,叫道:

一定是猫,一定是猫!

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②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

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

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婶要小心了。

张婶!

你为什么不小心?

③张婶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④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

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

找了半天,却没找到。

我以为它真是畏罪潜逃了。

⑤三妹在楼上叫道:

猫在这里了。

⑥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

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

便逃到屋瓦上了。

⑦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⑧隔了几天,李嫂在楼下叫道:

猫,猫?

又来吃鸟了。

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的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

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⑨我心里十分的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

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⑩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⑪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

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⑫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⑬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节选自《猫》)

12.概括选段中“我”情感的变化过程,完成下列填空。

愤怒——()——()

13.第⑨段划线句子运用哪种修辞手法?

有何作用?

14.对选文表达的主题思想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表现了“我”莽撞急躁的性格特征。

B.表现了弱者悲惨的生活和对自己命运的抗争。

C.表达了希望社会都能保护、关爱小动物的美好愿望。

D.表达了知识分子的自省意识和悲天悯人的宽厚情怀。

15.你怎样理解第三只猫比前两只猫的亡失,让作者“更难过得多”?

【答案】12.

(1).难过

(2).痛悔/悔恨

13.比喻。

将我的暴怒与虐待比喻为刺良心的针,生动形象地突出我知道真相,想到猫因我的主观臆断而冤死时,内心的愧疚后悔、难过痛苦。

14.D

15.前两只猫的亡失让作者感到心痛,而第三只猫的死则是作者的责任,除了心痛之外,还让作者感到深深的自责,并且永无补救过失的机会,时刻受到良心的谴责,所以心里更加难过。

【解析】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

从第九段“我心里十分的难过”和第十二段“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从最初的愤怒,变为难过,又变为悔恨。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

此题主要是赏析语句运用的比喻的修辞手法,结合语句分析出该修辞的表达效果,以及表现的人物的情感。

此题作者将暴怒与虐待比喻为刺良心的针,生动形象地突出知道真相,想到猫因我的主观臆断而冤死时,内心的难过痛苦、愧疚后悔。

点睛:

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是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语等,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等,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

对于本文主题思想的概括,可以从第十一、十二两段找到答案。

“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从中可以看出知识分子的自省意识和悲天悯人的宽厚情怀。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

此题需要明确第三只猫亡失的原因与前两只猫亡失的原因不同。

第三只猫的死是作者的责任,较之前两只猫,作者除了心痛之外,还感到深深的自责与悔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燕子来时

王琪

①燕子来时,衔风带雨,描红画绿。

风是温柔的春风,“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几场春雨润物后,数阵春风传情间,慵懒的渭北大地,沉睡的黄土高原,也变得风流倜傥,英俊潇洒起来。

原野上百草回芽,万木争荣;天地间桃红柳绿,莺歌燕舞。

农人们栽瓜点豆,文人们敲诗吟句。

真是燕子来时春正好,天也风流,地也风流。

②我从小对燕子,它美丽、优雅,傍人而居,小鸟依人。

看到燕子,就看到了春天和希望。

因此,每年三月,我都会在绿草如茵的春色里,寻觅燕子的影子,燕语呢喃,燕舞晴空,让冬眠的心灵尽早舒展开来,让黯淡的心情尽快明亮起来。

③今年三月,我又看到了一场盛大的燕子舞会。

在一个天气晴朗的午后,我行走在一片绿意盎然的田陌间,阳光如流水般温柔,倾泻在我的周身,让人感到生命的美好。

路过无边的绿叶,像顽皮的孩童,地攀上枝头,着意卖萌;无数的花朵,如初恋的少女,在风中禁不住笑出声来,引得路人也驻足观望。

当我来到一片苗圃旁时,我被一片啁啾的燕语吸引住了,我停下脚步,一只熟人似的燕子,就停在离我不远处的花枝上,它有着玄黑色的背,乳白色的腹以及剪刀一样的翅膀和尾羽,它那一双眼睛像宝石一样清澈晶莹,让人不忍惊扰它。

④当我抬眼向天空望去时,一幅群燕舞空的壮观图景,深深地震撼了我。

只见一群燕子正在蓝天白云下,任意东西,往来穿梭,时聚时散,时停时飞,时高时低,时远时近。

凝目处,如怀素狂草,项庄舞剑;纵目处,若离弦之箭,脱缰之马,十分壮观,异常美丽。

我陶醉在这片美丽之中,久久地凝望着、伫立着,一动不动。

燕子们争先展示自己优美的舞姿,感受着春光的爱抚和生活的乐趣。

眼前的景象让我不禁陷入沉思之中。

⑤燕子是人类亲密的朋友,自古就与人们亲如一家,和睦相处,“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

”每年春天,他们都像那些出门在外的游子一样,不远千里万里,跋涉千山万水,为家乡引来百花满园,流水潺潺。

小时候,老家的屋檐下,总有一个燕子窝,我天天看燕子觅食,听燕子闲谈,自然而惬意,古典而唯美。

⑥我常常惊叹于那些燕子,它们柔弱的身体,究竟蕴含了多少向上的力量,如何穿越高山阻挡,长河隔离,将春的消息一点儿一点儿传递给北国。

我从它们身上不仅看到了无限的希望,更汲取了无穷的力量。

每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我都会想起那些小小的燕子,然而,这种优雅的景象,正渐渐淡出我的视线。

⑦近年来,随着城市乡村高楼大厦的快速崛起,燕子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窄,燕子也越来越少,燕子头顶绕的美丽,或许将成为一份美好的回忆,一缕淡淡的乡愁。

(选自《天津日报》,有改动)

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情有独钟聆听静观争先恐后

B.一心一意静听静观你追我赶

C.一心一意聆听观望你追我赶

D.情有独钟静观聆听争先恐后

17.请结合文章第②自然段,概括作者“对燕子情有独钟”的原因。

18.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③自然段画线的句子。

19.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自然段描写了燕子来时的美好春光:

风是温柔的春风,雨是多情的春雨;万木争荣,桃红柳绿。

B.文章第⑤自然段,通过回忆“我”与老家屋檐下燕子和睦相处的情景,表现了燕子和人类的亲密关系。

C.通观全文,作者以时间为线索,描写出燕子乖巧、伶俐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慨叹。

D.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巧妙地将叙述经历、描写场景、抒发感情、思考现实等融为一体。

20.第⑥自然段中画线句“这种优雅的景象,正渐渐淡出我的视线”点出了什么现象?

请简要分析结尾第⑦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答案】16.A17.①美丽、优雅;②傍人而居,小鸟依人;③给人希望。

18.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燕子的眼睛比作清澈晶莹的宝石,生动形象地写出燕子眼睛明亮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燕子的喜爱之情。

19.C

20.现象:

燕子越来越少,正从人们的生活中渐渐消失,燕子所带来的美丽、优雅的景象也许将不复存在。

作用:

结尾段对燕子越来越少

原因作了分析,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燕子的生存空间被挤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也许将成为过去。

表达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遭到破坏的惋惜与忧虑。

深化了主题。

【解析】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

情有独钟,是指对某人或某件事特别有感情,把自己的心思和感情都集中到他(她、它)上面。

一心一意,意思是只有一个心眼,没有别的考虑。

文中用于形容“我”对小燕子的特别有感情,所以选用“情有独钟”。

“燕语呢喃”“燕舞晴空”,前者需要听,后者需要看,“聆听”突出集中精力认真地听,比“听取”用于此处更合适。

“静观”是冷静地分析观察。

“观望”侧重置身事外静观事态发展。

所以,此处用“静观”更合适。

争先恐后,指争着向前,唯恐落后。

主要形容动作。

你追我赶,指相互轮流走过身边或向前面越。

原文用于形容小燕子顽皮和攀上枝头的动作,所以,选用“争先恐后”。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

如此题的题干是“结合文章第②自然段,概括作者“对燕子情有独钟”的原因”,通过题干看是一道局部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立足第②自然段,筛选重要语句,注意从小燕子美丽、优雅,傍人而居,小鸟依人,给人希望的特点方面进行概括。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

此题主要是赏析语句运用的比喻的修辞手法,结合语句分析出该修辞的表达效果,以及表现的人物的情感。

这句话,将燕子的眼睛比作清澈晶莹的宝石,生动形象地写出燕子眼睛明亮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燕子的喜爱之情。

点睛:

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是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语等,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等,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

C.“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慨叹”表述不准确,本文表达的是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遭到破坏的惋惜与忧虑。

【20题详解】

试题分析:

“这种优雅的景象,正渐渐淡出我的视线”,需要答出“这种优雅的景象”指代的具体内容,即:

“燕子越来越少,正从人们的生活中渐渐消失,燕子所带来的美丽、优雅的景象也许将不复存在。

”分析语段作用的题目注意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进行分析。

内容的角度首先答出语段的内容;结构的角度分析语段的位置,本题所问是尾段,尾段的作用是揭示或深化主题。

本题结尾段对燕子越来越少的原因作了分析,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燕子的生存空间被挤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也许将成为过去。

表达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遭到破坏的惋惜与忧虑。

深化了主题。

阅读下面有关《西游记》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①悟空和金星一齐架起祥云,直往南天门行去。

哪知悟空的筋斗云与众不同,腾云驾雾,十分迅速,转眼间,把个太白金星远远地撇在后面。

②悟空独自先到南天门外,正要进去,却被守门的兵将挡住了,不肯放人。

悟空发狠道:

“这金星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