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1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30135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1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1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1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1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1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1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1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1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1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1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1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1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1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1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1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1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1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1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1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1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1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1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1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1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有两种方法:

  1、求比值。

  2、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课堂上安排了反馈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比例性质的认识与掌握。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全面参与,通过学生动手、动脑、观察、计算、自学与讨论等活动,

  第三步,为了进一步加深对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理解,我精心设计了由易到难得两种类型练习。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3

  今天教学了比例的基本性质。

从教材的编排体系来说,本节课的教学环节清晰,先由旧知入手,用求比值或化简比的方法来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接着出示两个按一定比例缩小前后的两个三角形,并分别标有底和高的`长度,让学生根据数据写出比例来,并引导学生观察这几个比例的共同特征,从而初步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再接着举例验证规律的成立,总结比例的基本性质,最后应用性质。

在教学中不仅重视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还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决同一问题,从而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但未曾想学生的想法与老师预设的就是不一样,在本课练习时遭遇了他们的“有力阻击”,他们另辟蹊径去思考,而且在那种题型的背景下初听起来似乎有些许道理,实属我所未料。

题目是这样的:

  哪一组中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

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1)6、4、18和12

(2)4、5、6和8

  第一位学生(金雁蓉)的回答是这样的:

因为这四个数都是偶数,所以它们能组成比例。

  第二位学生(毛逸宁)的回答是这样的:

因为四个数中有一个是奇数,所以它们不能组成比例。

  我的点评:

四个数必须都是偶数才能组成比例吗?

四个数中如果有一个是奇数就不能组成比例吗?

同学们思考一下,你们同意他俩的观点吗?

(暂时的沉默)

  两位学生都是本班的聪明学生,却都局限在数的外在形式上,看它们是否为2的倍数,从奇数、偶数来思考这个问题,而没有从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

看来学生的第一直觉与老师的预想(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不一致。

而且经他们两个一说,还把部分学生的思维给牵向他们的思路去了。

  此刻,是选择老师直接点拨(请大家先把最大的数乘以最小的数,再把中间两数相乘,看积是否相等,然后再作出判断。

)还是继续等待学生有正确的发现?

我选择了等待。

果然,一会儿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想法“根据刚才学习的内容,我想到了把四个数中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相乘,中间两个数相乘,如果乘积相等,就能组成比例。

我是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思考判断的。

(1)题6、4、18和12,把18×

4=72,12×

6=72,所以18×

4=12×

6,写出比例是18:

6=12:

4;

(2)题4、5、6和8,把4×

8=32,5×

6=30,所以4×

8≠5×

6,不能组成比例。

”看来她理解很透彻,已经能学以致用了。

  “很聪明,思路清晰,方法正确,讲的非常好,能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依据充分!

  “我刚才也是这样想的!

”部分学生附和。

  “我认为我说的还是对的!

”毛逸宁坚持己见。

  “在这个题目中,你的判断刚巧符合正确结论,但推及其它题目呢?

似乎行不通吧?

”我提请他自我反思。

  他依然有一脸不服气,在思考怎么有力反驳我。

我当时为了教学进度没有停留作继续解释。

  课后想想,我的做法有些不妥,一来其他学生也许会以为毛逸宁的方法也行得通呢,二来也会影响毛逸宁同学后面的听课效果,他卡壳在那里就听不下去了呀!

这是一次失败的应对!

如果当时我能给其一个明确的反例,不就可以消除他的错误观点了吗?

比如我可以这样说:

如果把6换成32/5或6.4,它们四个数不就可以组成比例了吗?

(也许他还会反驳现在有了小数或分数了,而不是原来的整数了!

)我还可以这样说:

如果把5换成另一个奇数3,总符合你的三个偶数和一个奇数了吧,它们不照样可以组成比例?

如果当时我能这样处理,课堂教学会更精彩,学生理解会更深刻,只是当时的处理不细腻、也不智慧!

留下了遗憾。

  我们常说应对生成要灵动,可关键时刻还是拿捏不住,在应对时有些措手不及,免不了做些无效劳动,日后有必要更为深入地了解学情,真正沉下去,做好充分的预设再进入课堂才是教学之上策。

反思本节课,以后还需对学生的状况做好充分的预设及准备,使自身能及时应对课堂中出现的各种状况,生成更多精彩的课堂。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4

  “比例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的新知教学环节看起来并不复杂,但是在接触时仍然出乎我的意料,学生的理解和利用总有一些差别。

  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对照写出来的比例我给大家提出了一个问题“观察比例的内项和外项有什么关系?

”学生大部分把几个比例一起观察研究,他们发现更多的是各个数在各项位置的变化情况,而对性质内容的发现比较滞后,也有少数学生举手示意发现了,但这部分学生大部分是课前或课上先看了书上内容(纸上得来终觉浅)。

如果只观察其中的一个比例,学生才能容易发现其中的规律,比如性质。

所以我再次提醒学生是看每一个比例的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有什么关系,不是这几个比例一起看。

这样学生终于发现一个比例中外项之积等于内项之积,又找其他几个比例验证,从而确定这个规律,总结出了比例的基本性质。

接着通过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让学生形象地看到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就是将比例中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

  在应用比例的性质验证自己写的比例成立不成立,使学生明白,验证比例式是否成立,除了求比值、化简比的方法,还可以用求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是否相等的方法。

  但是在利用比例解决问题时,出现的困难还是不少。

很多学生对于比例的基本性质背诵的很熟练,但对于灵活运用还欠火候。

比如根据算式1/3×

5/6=5/9×

1/2写出比例,有些学生就蒙了。

其实从算式中应该想到,这是外项之积等于内项之积的写法,倒回去就可以。

但学生看不到想不到,在课堂上解释时仍有些学生糊里糊涂。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5

  “比例的基本性质”这一内容的新知教学环节并不复杂,针对整个教学过程我想说三个方面,一个是新知教学时的问题,另两个都是对教材中的习题的处理问题。

  其一:

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教材中有这样的一个问题——“观察前面的四个比例,你有什么发现?

”注意句中的用词——前面的四个比例,如果只观察其中的一个比例,学生可能还能容易些发现其中的规律,比如性质。

但是四个比例一起观察研究,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看,学生发现更多的就是各个数在各项位置的变化情况,而对性质内容的发现学生比较滞后,也有少数学生举手示意发现了,但是我没有让假扮他们立即作答,原因有二,一是我感觉这部分学生大部分可能是课前或课上先看了书上内容(纸上得来终觉浅),二是举手的人数只有八、九个,面太少了。

面对这一情况,首先,我让学生小组内先交流一下自己的发现或想法(举手的人稍微多了些——一半人左右),我还是没有全班交流,我继续加以启发“刚才我们把一个比例的四个项分为外项和内项,大家看看这些比例的外项和内项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

如果有,可以同桌再交流一下。

”在上面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效果很好。

  其二:

在对教材“练一练”的处理,练一练我没有先练,而是放到了练习十第4题后进行的(基本是整个练习的最后),在学生独立练习作出判断后,我进行了追问:

“你是怎样判断给出的4个数能不能组成比例的?

”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比例的基本性质。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6

  在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首先让学生上黑板随便写几组比,教师马上说出能不能组成比例,想知道原因吗,请看课本34页,一下子激发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学生自学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认识内项和外项,完成后进行反馈,并充分应用学生书写的比例来强化内外项的知识。

然后再进行激趣:

“通过自学发现老师一下就确定能不能组成比例的奥妙了吗?

”学生针对黑板上的题叙述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呢,让学生形象地看到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就是将比例中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最后得出比例的性质。

让学生应用比例的性质验证自己写的比例成立不成立,使学生明白,验证比例式是否成立,除了求比值的方法,也可以用求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是否相等的方法。

课上安排应用比例性质进行填空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比例性质的认识与掌握。

  整个教学过程主要由“激趣”、“探究”、“应用”这样三个教学环节组成。

在“激趣”这个环节中,从寻找新旧知识的联接点入手,直入重点。

采用自学方式展开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索新知识。

“探究”是本课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主要引导学生怎样自己的努力去发现比例的“秘密”,归纳出规律性的结论。

整个环节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从中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能力。

教学设计中还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如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等。

在“应用”这个环节中,强调及时应用及时反馈,重视在练习中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使练习的针对性更强,巩固练习在层次上由易难,在形式上由封闭走向开放,让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7

  比例的基本性质片段1:

  师:

前面同学们学得真不错,敢不敢和老师来个比赛?

请同学们说一个比,老师也说一个比,看看谁最先判断出能不能组成比例?

(师生互动)其实咱们同学表现的很优秀,只不过老师用了另一种方法,才能判断的又对又快,想知道是什么方法吗?

其实秘密就藏在比例的两个外项和内项之中。

请同学们小组参考“导学案知识点二”,自学课本67页第二个红点。

  比例的基本性质片段2:

同学们,比例中的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之间存在着一种关系,你能发现吗?

自学后,请将你的发现告诉你的同伴。

不过,你最好能举些例子验证一下。

  学生们认真地思考着老师的问题,许多学生在“导学案”上写着比例进行着验证。

现在,请前后四人为组,将你发现的规律与同伴交流一下,看看大家是否同意?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着热烈的交流和讨论,并积极代表小组进行汇报。

  全班交流时,教师将学生所举比例故意写成分数形式3/8=6/16,追问:

哪两个是内项,哪两个是外项,让学生算出积并结合回答板书:

老师也写了一个比例(板书:

3∶2=5∶4),怎么两个外项的积不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你们发现的规律可能是有问题的。

  教师的这一问,刚开始学生还有疑惑,不过,大家很快发现老师把比例写错了。

  生:

老师,3∶2和5∶4这两个比是不能组成比例的。

只有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很有道理!

同学们很会观察,很会猜想,很会验证,自己发现了比例的基本性质。

  反思:

片段1中,学生根据“导学案”自学,学生感觉有点枯燥,教师设计这个互动环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兴趣盎然的学习下面的知识。

  通过上面的教学,对于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师没有直接让学生去计算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很快让学生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而是设计问题情境,在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判断出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后,教师告诉学生自己是用比例的基本性质也很快作出了判断。

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被激发了。

接着,就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寻找比例中内项与外项的关系,提出自己的猜想,举例(包括反例)进行检验,与同伴合作交流,自己揭示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的观察比例、归纳猜想、举例验证、交流表达的活动过程,不仅获得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8

  昨天区教研员吴老师到我们学校来指导教案,给我带来很大的帮助。

耐心的吴老师,帮我把课的重点应该怎么突出,难点应该怎么化解讲了一遍。

细心的吴老师,还建议我去参考一下国标本中的相关内容。

匆匆忙忙不够认真的我,却忘记带笔和本子做记录,只能凭大脑记忆思路了,而我当时还没有备课(原本没打算上这课的)。

只好从一下班就开始加紧,一直到晚上十一点,教案和课件才完成(先自我反省一下)。

  总体感觉这篇教学设计的思路比较有条理,一开始复习比的相关知识,由求比值引入根据比值是否相等来进行分类,从而得出比例的意义,而通过观察比例,发现组成比例的条件。

在教学例1的过程中,先让学生找到要求的比,再通过比例的意义判断能否组成比例,组成的是怎样的比例式,同时也让学生联系以前的内容对应找出比和比例的区别,使学生不仅能明确比和比例的不同之处,更能对比例的意义产生更进一步的理解。

而正因为比例和比不同,所以具有着不同的各部分名称。

让学生自学进行了解各部分名称,用一组前面用过的练习题让学生找出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同时用启发性的问题“你能找出比例中乘积相等的数吗”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发现外项积等于内项积,从而得到并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由此可得到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

最后进行小结。

  上完课后,我自己首先的感觉是虽然有学生自主的探究,但还没能完全放的开,思路还不够开阔。

而且因为时间的关系,前面问的比较琐碎后面缺少了五分钟让我把最后一道设计好的开放性的题目出示出来。

同时我也在反思如果我再上一遍这节课,我会怎么上?

我想到的是前面有的问题比如让学生说判断思路的时候,可以请一两位做代表回答一下就可以了,因为方法已经掌握了,就不需要请太多的人重复说,这样可以抓紧时间让学生做几道灵活一点的题目,比如已经比例中的三个项,如何求第四个项,比如给四个数字,可以组成哪些比例。

这些我事先也考虑到了,但是没能教学进去,需要以后注意。

我还在想,其实这堂课中概念部分的教学并不难,可以让学生在练习本上适当记录一些关键点,依据关键点回答就可以了,不必要把整个过程都写下来,否则也是耽误时间。

我想了很多,但想的大多是在希望自己能在前面更紧凑以扩展后面的思路上。

本来我还挺高兴自己在课后能感觉出一点东东的,但后来在听了陈老师的指导后,我才知道自己反思的真肤浅:

  陈老师给我的教学设计提了几点意见:

  1,我的复习提问是问一句学生回答一句的,问了三个问题“什么是比”“什么是比值”“怎样求比值”。

陈老师说,可以打开一点,直接问:

你能回顾出以前学过的比的哪些知识?

我一听就感觉出了,自己问的范围很狭小,如果那样问,学生的回忆搜索就被打开了,也许学生不仅能想到比,想到比值,还能想到比的各部分名称,还能想到比的基本性质,这都是和我这节新授课的内容有关联的,复习一下,对于后面比较比和比例的区别有很大的好处。

我又反思“我怎么没想到呢?

”然后我给自己的解释是,怕学生打的太开耽误时间:

(后来我又想,只要学生熟练,其实口答几句话也耽误不了什么时间的。

哎,我们上课总是会在时间上斤斤计较。

不够大气。

  2,我在教学例1的时候本来感觉挺简单的,学生回答的甚至比我想象中的还要好,因为我课前一再强调要回答完整,其实这节课我们学生回答问题我自己挺满意的,因为什么所以什么都说的很完整。

但陈老师就点明,可以在这里渗透正比例的意义,因为两个比的比值相等,而它们的比值是什么呢?

就是单价。

如果买的本数增多,相应的钱数也就是总价也会随之增多。

这是我没想到的,我没能想到这个深度。

要反省。

  3,在比较比和比例的区别的时候,学生说的挺多,什么比例有四个数比有两个数,比是一个比比例是两个比,比没有等号比例有等号。

我觉得他们说的都挺对,当时还挺高兴的。

后来想想,陈老师说,这都是表面上的区别,而意义上的区别其实才更重要。

比是两个数相除,而比例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从意义上来说就完全不一样,这对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比例的意义就很有帮助。

我一想,对哦,还是自己考虑不完善。

而且从意义上的区别说下去后,正因为他们的意义不同,比有前项后项,那么比例中的四个数应该叫什么呢?

就可以顺利引入下面的内容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4,陈老师提的第4点是我上完课就想到的,就是练习题的开放性不够,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不只有意义和性质两种思路,其实还可以用化简比来求,我本来想在开放性的题目中通过让学生自己的探索去发现的,但没能来及上到这里就下课了,少了五分钟。

  非常感谢陈老师的指导,为我在课堂教学及内容设计的“广”和“深”上都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让我知道要上好一节课确实很不容易,自己备完感觉好象过程挺流畅了,但其实认真思考下来,可推敲的地方还有很多,可挖掘的地方也还有很多。

谢谢老师的指导!

希望陈老师朱老师有空的时候多到我们学校来指导指导我们,我很希望自己可以做到更好!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9

  本周三,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通过复习求比值,找出比值相等的比,为教学比例的意义做好铺垫,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利用比例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安排了让学生写出比值相等的比,再组成比例,还安排了四个数组成比例,目的在于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时,我让学生看书自学,然后让他们自己说说比例的各部分的名称。

  此外,组织学生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分别算一算比例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的积,你发现了什么?

”大胆放手,用四个数组成等式这一开放练习产生新鲜有用的教学资源,我通过引导让学生展开讨论,进行了有效的探究。

  本节课我注重了对学生的评价,用多种语言来激励学生,但是有的地方还是做的不太好。

如果在这里感情更深些,更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她们能更好的参与学习。

在今后的教学的实践中我将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10

  在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首先让学生根据教材所提供的两组数据,独立写成比例,再联系比的前项和后项的知识激趣:

“我们学的比例中的四个数也有自己的名字,请自学第43页的内容。

”学生自学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认识内项和外项,完成后进行反馈,并充分应用学生书写的8组比例来强化内外项的知识。

“比例中的内项和外项还有一个有趣的规律,请大家分别算出它们的内项和(差、积、商)与它们的外项和(差、积、商),看看你能发现了什么?

”“再随便找几个比例,看看这些比例中有没有这个有趣的现象?

”引导学生计算出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总结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下面通过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让学生形象地看到两个外项积和两个内项积就是将比例中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最后得出比例的性质。

  整个教学过程主要由“设疑”、“探究”、“应用”这样三个教学环节组成。

在“设疑”这个环节中,我能从学生已有知识入手,精心寻找新旧知识的联接点,过渡自然流畅。

采用问题解决式展开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索新知识。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11

  1、重视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对于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师没有直接让学生去计算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很快让学生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2、注重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小学生解数学题,往往关心问题的答案而不太关心自己的解题过程,更很难自觉地从基本概念出发去思考问题,教学中如何去培养学生从概念出发、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呢?

在上面的教学中,教师精心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

  

(1)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请你根据“2×

9=3×

6”写出比例,能写出多少呢?

  (3)用“3、4、5、8”这四个数能组成比例吗?

若不能,请从3、4、5、8中换掉一个数,使之能组成比例。

  每个层次的练习,都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进行尝试,再引导学生交流想法,促进学生进行反思,使学生获得切身的体验,感悟到从比例的基本性质出发思考问题,则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这样的练习,才能使学生在巩固和加深对数学基本概念理解的同时,逐渐养成从基本概念出发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12

  上周四上了《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一课,自以为准备比较充分,于是把本应分为两课时的内容在一节课内完成了。

最直接的后果是没有充分地进行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运用练习。

  一方面,由于课堂是时间比较紧迫,另一方面,我选择了教材练习6中的一些习题让学生做,大部分学生都能比较顺利地完成。

因此我也没有发觉有多大的问题。

  但是,等到周五上完解比例,课堂作业本交上来的时候,我却发现了很多问题。

比如习题2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下列各比例改写成乘法等式。

”有不少学生把“3.2:

4=4:

5”改写成“3.2×

=4×

”,显然是把除法转换成了乘法,而不是根据题目要求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

外项之积等于内项之积。

其余几小题也如法炮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