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申报材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3312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申报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申报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申报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申报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申报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申报材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申报材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申报材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申报材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申报材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申报材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申报材料.docx

《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申报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申报材料.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申报材料.docx

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申报材料

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申报材料

 

《“爱、自由、规则,让师生成为自己”

办学思想的研究与实施》成果报吿

 

洛阳市西工区西下池小学

二〇一四年二月

 

《“爱、自由、规则,让师生成为自己”

办学思想的研究与实施》成果报吿

一、问题的提出:

“爱、自由、规则,让师生成为自己”办学思想的提出

21世纪经济的繁荣,是否带来心的丰盈富足?

人类的进步,是否因心的专注而提速?

当今时代,物质文明可以说足够发达,但人的精神世界却大量荒芜。

世界各国各地屡见不鲜的自杀、吸毒、酗酒等触目惊心的现象,正说明人的内心空虚和无所寄托。

由此,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心灵,寻找真我,追求如何成为真实、独特、完善、精彩、内心有力量的自己。

如何让心灵在生活中优雅地驻足,平和地品味,专注地发现,已经成为世界教育的共同研究课题。

素质教育在中国的研究、实践已经多年,也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成果。

但反思中国当下的教育,我们认为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重视知识、技能和品德的教育,即过于重视“术”的教育,轻视“道”的教育、“心”的教育、“爱”的教育——这才是教育的“本”、教育的“根”、教育的“魂”。

西下池小学位于洛阳市西工区洛北乡西下池村,是一所典型的城中村小学,学生686人,其中百分之九十的学生是外来打工子女,和父母租房寄居在城市村庄中。

学生们处于社会的底层,生活环境恶劣,父母大多精力都放在维持生计上,无暇顾及孩子身心成长需求,大多孩子处于严重缺乏关注、沟通、照顾、理解的状态之中。

他们最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教育的本质就是创造幸福,既创造社会的幸福,更创造个人的幸福。

以人为本,是当代教育思想的灵魂。

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是“人本化教育”。

它把人放在了主体地位,强调以人为中心,对人进行全面关照。

具体地说,它具有以下6个基本特征:

1、鲜明的人性化特征;2、蕴含着浓烈的生命意识,关注独特的生命主体;3、强调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性的培养与生成;4、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5、注重教育的生态学意义;6、强调教育和人的自身的完整性。

一颗健康、幸福的“社会心灵”到底需要什么?

究竟给孩子什么对孩子的未来有真正的帮助?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学会生存》一书认为:

我们只能开发孩子的潜力,并尽可能地发展孩子的人性。

著名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说,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这是人成长的最核心也是教育的最核心。

人本主义大师罗杰斯说:

此生你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成为你自己。

基于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梳理,西下池小学李艳丽校长认为:

“爱、自由、规则,让师生成为自己”应当成为学校的办学思想,并一以贯之地去实践,才是走上了教育发展的本真之路。

“爱、自由、规则,让师生成为自己”办学思想遵循生命成长的法则,让孩子在爱和自由的环境中,通过自我体验、自我建构,自然成长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自我完善的人,一个心灵自由、自信安然、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的人,一个高尚纯粹、有创造力的人。

“爱、自由、规则,让师生成为自己”的教育思想,深深根植于中国本土文化,以蒙特梭利、卢梭、皮亚杰等经典教育学、现代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在教育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创造、建构、发展和完善了“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的思想理论系统、教育教学系统、“完整的人和完整的成长”的教育思想系统、敏感期理论系统、以及“爱和自由”学校教育体制和教学管理系统。

“爱、自由、规则,让师生成为自己”为核心办学思想,从理念上、策略上、方法上对学校管理、校园环境、课堂改革、课程开发、师生成长等诸方面形成统一的引领与指导。

全面解决了办学策略问题,指导了学校的全面发展。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一)形成了“爱、自由、规则,让师生成为自己”的现代办学思想

西下池小学认为,教育需要秉持一种“种子思维”,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他注定要成为自己。

教育者要做的,就是给他阳光、雨露,还有耕耘,让他在自由中充分展示自己,在爱的环境中最大限度地激发潜能。

“爱、自由、规则,让师生成为自己”是“种子思维”在学校教育中的集中诠释——

爱指的是无条件的爱,是深深的理解与尊重,是全然的接纳与关注,是允许生命以任何一种他(她)喜欢的方式真实地呈现。

自由是指人的行为、心理、意志、情感、精神不受外力的支配和压迫,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规则是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约定和原则。

成为自己,意味着一个人能够对自己的人生做出选择,并承担其全部责任。

(二)创生了“爱、自由、规则”的心管理

心管理是理顺心的管理。

2004年开始,以“爱、自由、规则,让师生成为自己”为管理思想,通过做真实的自己、拥抱表达爱等方式方法,“映照、滋养、去控制”,完成了管理方式的转变。

以心培训实施心管理。

教师通过共同、广泛、持续阅读大量的人文、心理、专业书籍,读懂自己,读懂人生,读懂孩子,读懂教育,完成对自我的认知、对儿童的认知、对教育的认知,形成成熟而稳定的人格,成为内心清明的教育者,实现专业成长和精神成长。

心培训让“管理者—教师—学生”更注重心灵的沟通与链接,形成更高层次的自我“心”管理。

(三)创建了“爱、自由、规则”的心环境

心环境即适合人的身心成长的物质环境与人文环境,生态的、经典的、生活化的、课程化的校园成为了儿童生活的乐园、精神的家园。

2005年开始,以经典引入打造心环境。

在校园引入大量经典绘画、音乐、书籍、电影;种植46种树木、开辟生态种植园;营造河图洛书、星光长廊、沙池秋千、吉祥兔屋等24道课程、文化景观,构建了“自然、经典、生活化”的校园环境,让环境与儿童形成了天然的精神链接。

一个人成长应该是外在环境与内心世界的相互作用。

真正的教育,不过是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

只要给儿童感觉,他就能创造自己。

我们要给孩子创建‘有感觉’的环境和空间,让他的感觉出来。

1.校园文化——24道景观建构的“儿童世界”

在这个只有七八亩大的袖珍学校里,有秋千、沙池,有“数阵”、“地棋”,有“和平鸽苑”、“吉祥兔屋”,有松树、柿树、樱桃树、梨树等28种树木、11种农作物,以及学生亲手为鸟儿搭建的“鸟巢”,可谓“一步一景,处处皆文化”。

  校园里的第一处景观是一棵石榴树,这是学校的校树。

校园里大小几十棵树,每一棵都有一个精美的树牌,树牌上的小知识为孩子观察世界多开了一扇窗;操场上由13棵杨树组成了“文化林”,每一棵树记载有一个与十三朝古都洛阳的历史相关的成语故事。

教学楼前有6棵龙爪槐,像6把翠绿的大洋伞,下面掩映着6组文化小桌凳,这里有达瑞12岁成为畅销书作家的小故事,也有大象的鼻子为什么那么长的小知识。

操场南边的一面墙壁画有“九宫图”、“数学迷宫”等各种图案,这是一片神秘的“数阵公园”,是学校根据“河图洛书”研制的与“数阵”有关的数学游戏区。

  学校将民间游艺活动,如“四步丁”、“六子棋”、“憋死牛”等引入校园,开发了一方“地棋世界”,不仅传承了洛阳“地棋文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给孩子们带来了更多的乐趣。

  让校园成为学生最留恋的地方,这是西下池小学改造校园环境的理想。

整个校园就是一部童书,让孩子自己觉察世界,觉察自我,书写自己的童话。

即便是教学楼上的墙壁,也精心挑选了一批世界经典名画挂在墙上,并且定期更换。

凭借校园里丰富的生态资源,让学生通过自我观察来认识生命,收获成长。

  

校园东南墙角有两个沙池,一池干沙、一池湿沙。

有的孩子在挖地道,有的孩子在垒城堡,有的在修公路,有的在挖池塘,更多的孩子在建构着他们内心的世界。

与很多学生一样,沙池是四

(1)班学生张露露的最爱之一,她在作文中描绘了自己心中的沙池: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无限掌中置,刹那成永恒。

2.构建生本生态教室

生态教室有三个基本元素:

色彩、环境、引入经典。

“心课堂”改变了传统教室布置千篇一律的炫目的白色,代之以柔和的麦芽黄或象牙白。

根据心理学的观点,这两种颜色不仅赏心悦目,而且有助于情绪的稳定。

学校的教室布置突出“学生文化”。

学生们的作品、制作和作业都成为教室文化的主要内容。

“我是小画家”、“心灵手巧”、“秀秀我自己”等板块,从不同方面展示了学生的个性与才艺。

各班教室里都摆有花草,让教室充满生机和情趣,同时也传递着人与自然的和谐,表达着孩子们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

学校将名画搬进教室,利用寒暑假开展“名画认领活动”,让每个学生认领几幅中外名画。

在认领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地了解到名画的作者生平、作品背景、作品内容、画家风格等知识。

此外,学校还安排每天固定时段为名曲欣赏和名著阅读时间,通过“空中课堂”、“读书沙龙”等多种形式,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充实他们的精神世界。

“非功利、享受性自由阅读”分级制阅读。

将教室建设成一个个开放式的小型图书馆,让他们在任何时段、任何地点都能拿到、看到喜欢的书籍,选择绘本、漫画、自然、科技、地理、人文、历史、名著、人物传记等适合每个年龄段孩子的读物,培养孩子的内在阅读秩序感,并通过轻松自由的阅读,享受精神的愉悦,积淀文化素养与品格。

开设经典电影时刻。

学校每周一次固定播放电影,通过《哈利波特》、《鲁冰花》、《小鞋子》、《绿野仙踪》、宫崎骏、迪士尼等等的经典片,来滋养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

每间教室都引入了经典绘画、经典音乐、经典书籍、经典电影,因而被孩子们炫耀得称为“经典教室”。

(四)打造了“爱、自由、规则”的心课堂

心课堂让学生在“安全、共享、去评价”的环境下,做学习的主人。

2005年,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式;2007年,构建了“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新型师生关系;2009年,探索了“概念为本,实物配对”的实体化教学;2010年,形成了“出示目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展示反馈”的课堂流程。

心课堂凸显实体化、安全感、秩序感的价值取向。

1.实体化

皮亚杰指出儿童在12岁之前处于具体运演阶段,思维局限于具体的事物;蒙特梭利认为12岁之前的儿童认知处于要依靠具体的实物,使用感觉和体验学习的过程。

由此,对于儿童认知形成来说,感觉非常重要。

儿童认知形成的基本过程是感觉---知觉---概念,我们认为把儿童从感觉引向概念的过程就是智力教育。

在实体化的学习过程中,依据课程目标,儿童通过身体的各个部位与感官,或者生活已有知识的实体化的体验,从而在学习过程形成正确的概念和情感。

心课堂中已经在实践的实体化教学策略有:

概念和实物配对;概念和动作配对;概念和生活经验的配对;方法和练习的配对等。

2.安全感

心课堂的安全感表现在无条件的爱、共享、去评价上。

无条件的爱是认同,是深深的理解与尊重,是全然的接纳与关注,是允许生命以任何一种他(她)喜欢的方式真实地呈现,尊重并允许师生的所有真实的自我表达。

心课堂,首先应该是师生的所有表达都不是被指责、不是被批判,而是安全的;其次应该是师生间的资源共享,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生成;最后是“去评价”的,即不给学生贴标签,不给学生定性。

它以认同和陪伴,实现生命的自我觉察与完善。

它以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实现师生共同的生命价值。

3.秩序感

生命的纪律是秩序;智力的纪律是专注;行为的纪律是顺从。

规则是成人和孩子的共同约定。

它能厘清界限,形成内在秩序感,促进社会更好的社会化。

它保证了孩子的自由,保证了孩子的尊严,建立了儿童的内存的秩序,为儿童建构了安全感,保护了儿童的成长空间。

规则使孩子内心日趋清明。

规则使自由更加秩序化,规则使爱走向平等。

一个人要成为自己,就必须拥有自由;而要拥有自由,就必须遵守规则。

所以,规则可以帮助我们和学生建立内在的秩序感;可以帮助理清界限;可以帮助我们和学生更好的社会化,促进社会的平等与文明。

心课堂的基本规则有:

不伤害自己、他人和环境;别人的东西归别人所有,自己的东西归自己支配;请等待;请归位;不打扰别人;学会说“不”;做错事情要道歉;拥抱表达爱……

(五)开发了“爱、自由、规则”的心课程

学校真正的产品是课程,西下池小学把课程建设与开发作为终极目标和过程目标,这既是基于对学校职责的界定,更是出于对儿童成长规律的遵从。

2007年开始,以“爱、自由、规则,让师生成为自己”为课程开发理念,开发了彰显地域特色的儿童行为文化课程、“身心合一”的“心体育”课程、以规则教育为主的德育实践课程等34个校本课程,丰富、完整的课程让学生享受了适合自己的教育。

学校提出了“一师一课程”社团建设理念,即:

1、每位教师一个社团,参加学生为15人左右;2、每个社团都有详细的活动方案,保证每周一次社团活动;3、每学期每个社团要有1—3次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学校现有34个社团,如爱电影社团、烹饪协会、篮球社等。

这些社团涵盖面广,参与度高,实践性强。

保证每一个学生参加一个社团,每周活动一次,并于期末组织学生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

每一个在学校经过六年学习的孩子离开学校,带着300首唐诗宋词,带着良好的口算能力,带着几种手工艺纸花制作技艺,带着50首中外名曲欣赏水准,带着一个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态,带着一项特长离开,在潜移默化中缔造乐观、开朗、敏锐、平和、善良的心,就给孩子幸福人生铺垫了一个扎实厚重的底子。

有了这样一个宽泛的知识基础,一个人就容易发现自己的兴趣,并决定将来在哪一个领域内进行深度探索。

理想就是在这过程中自然产生的。

(六)形成了“爱、自由、规则”的心成长

2004年开始,以“爱、自由、规则,让师生成为自己”为师生心成长理念,教师通过人文、心理、专业阅读,反思写作,达到专业成长和精神成长,完成自我认知,形成成熟而稳定的人格;学生通过享受非功利阅读、规则意识建立,在爱的陪伴中,得到心灵的自然成长。

1.教师成长

教师成长主要包含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人文精神成长,后者主要指教师的心智开启、心性提升与个性化自我的建构以及独立精神境界的形成,从而能够与自己、与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因此,改善教师的生命状态是教师成长的首要任务。

我们的做法是通过教师读书、写作、论坛帮助教师完成接纳真实的自己、建构完整的自己、成为真正的自己的任务;完成了解儿童生命成长规律及心理认知特点、无条件接纳与关注每一个生命个体、帮助孩子成为自己的任务。

(1)每期初写出一份“个人成长规划”。

规划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是专业化成长,从基本功、备课、上课、作业、教案、辅导、学生管理等方面,选取自己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来制定方案;二是人文、心理素养的提升。

从情绪、感觉、心理、精神认知方面来制定。

(2)读书与集体学习。

教师每学期最少要读专业、人文、心理三类书。

集体学习每周一次,轮流主持,内容以名家讲座、经典电影、TED系列视频为主。

通过和教育界的魏书生、李镇西、朱永新、苏霍姆林斯基,《百家讲坛》的于丹、王立群、钱文忠,心理界的武志红、曾奇峰、艾克哈特•托利以及兼顾教育与心理的大师蒙特梭利、皮亚杰、孙瑞雪的心灵对话,让教师逐步解决自身关于焦虑、恐惧、愤怒、内疚、忧伤、嫉妒等等情绪问题,不断地觉察自己的内心,不断地发现自己真实的感觉。

(3)开读书报告会。

每学期末,学校都要举行一次读书报告会。

主题是围绕读书谈个人成长及感悟。

读书报告会要求三十分钟以内,PPT课件,脱稿。

每一次的读书报告会都是学校期末工作的一件重要的大事件。

2.学生成长

学校所做的事情就是给孩子提供一个爱、自由、规则与平等的环境来配合儿童生命的发展。

西下池小学通过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开设“心育活动课”和“传统文化课”、开展大阅读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内在秩序感,实现生命的自我觉察与完善,达到学生自由发展、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自然成长,从而实现使每一个孩子成为自己。

(1)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命

我们开展了以“身心合一,完整成长”为主导思想的阳光游艺大课间活动,促进学生快乐、幸福成长的社团活动,非功利享受型的大阅读活动,培养孩子们主人翁意识的公益天使活动,适合学生行为养成的阳光品格训练活动等。

(2)让学生在规则中享受自由

生命的纪律是秩序;智力的纪律是专注;行为的纪律是顺从。

规则形成内在秩序感,我校的基本规则有:

不伤害自己、他人和环境;别人的东西归别人所有,自己的东西归自己支配;请等待;请归位;不打扰别人;学会说“不”;做错事情要道歉;拥抱表达爱……。

这些规则厘清了教育的界限,在这些规则之下,学生拥有最大的自由。

(3)让孩子在爱的陪伴中完整成长

学会进行“爱”的表达,是我校在师生中开展的一项重要主题活动。

简单地说,爱的语言与表达是三段式的:

一是给情绪命名,二是允许情绪发生,三是表达爱。

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可能遭遇到不良情绪的困扰,这个时候就需要善于倾听、接纳,善于用“爱”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正向引导。

三、成果的主要内容

办学思想:

爱、自由、规则,让师生成为自己

办学成果:

(一)创生“爱、自由、规则”的心管理:

映照、滋养、去控制,让管理走进心灵

(二)创建“爱、自由、规则”的心环境:

自然、经典、生活化,让环境与精神连接

(三)打造“爱、自由、规则”的心课堂:

安全、共享、去评价,让课堂成为师生成长共同体

以课堂重构打造了心课堂。

以“爱、自由、规则”为课堂理念,营造有安全感、秩序感的学习环境,采用“概念为本,实物配对”的实体化教学方法,形成了“出示目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展示反馈”的课堂流程,构建了“安全、共享、去评价”的心课堂,课堂成为师生成长共同体。

(四)开发“爱、自由、规则”的心课程:

游戏、体验、有个性,让课程提供适合的教育

彰显乡土特色的学生行为文化课程、“身心合一”的“心体育”课程、以规则教育为主的德育实践课程,形成了“一师一课程,一生一社团”的课程实施格局。

(五)形成“爱、自由、规则”的心成长:

接纳、陪伴、不打扰,让成长成为生命的方式

改变了只重视“术”、“脑”的教育,更注重“心”的教育,以“爱、自由、规则,让师生成为自己”为核心办学思想,让教育走向“使人成为人”的本真之路。

四、效果与反思

西下池小学“爱、自由、规则,让师生成为自己”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办学策略与办学方法,以整体思维方式,创生了“爱、自由、规则”的心管理:

映照、滋养、去控制,让管理走进心灵;创建了“爱、自由、规则”的心环境:

自然、经典、生活化,让环境与儿童形成精神的连接;打造了“爱、自由、规则”的心课堂:

安全、共享、去评价,让课堂成为师生成长的共同体;开发了“爱、自由、规则”的心课程:

游戏、体验、有个性,让课程提供适合的教育;形成了“爱、自由、规则”的心成长。

在李艳丽校长这一核心办学思想的引导下,十年间,一个城中村学校化蛹成蝶,西下池小学在基础教育领域广为注目。

2006年至今,《中国教师报》《教育时报》《大河报》、中国教育电视台、新华网等报刊、电视、网络新闻媒体先后以专题、专版的形式报道。

“爱、自由、规则,让师生成为自己”的办学思想和实践经验已在洛阳市西工区全区推广;河南、黑龙江、甘肃、湖北等地的小学校长到该校挂职锻炼,学校先后接待甘肃、北京、广东等千余所学校的数万名教育同仁参观考察,影响了20余省市的教育实践。

2011年至今,我校先后被国家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评为“全国基层儿童示范之家”;被河南省教育厅评为“河南省文明学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先进单位”,学校还先后被评为“全国十佳现代学校”“豫派教育示范校”“全国小学校长培训基地”“全国生态小学共同体”。

2013年6月12日,《中国教师报》以《重新定义“小学教育”》为题,用10个整版集中报道、解读了西下池小学的教育探索成果,认为西下池小学的“心教育”教育实践,“重新定义了教师成长,重新定义了学生发展,重新定义了师生关系,重新定义了教育管理”。

反思:

1.“爱、自由、规则,让师生成为自己”理念的推行与现阶段家庭教育匹配度有待提高,提升家庭教育水平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2.课程开发目前仍存在局限性,主要体现在资源不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