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培训的角度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33375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教育培训的角度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从教育培训的角度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从教育培训的角度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从教育培训的角度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从教育培训的角度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从教育培训的角度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从教育培训的角度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从教育培训的角度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教育培训的角度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doc

《《从教育培训的角度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教育培训的角度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从教育培训的角度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doc

从教育培训的角度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

摘要: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农村人口占大多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困难在农村。

实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开发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影响深远的社会系统工程,同时也是新时期我国政府实施的一项重要的富民工程。

***是位于东南沿海的一个县城,通过对该县的农村教育培训的调查,分析农村人力资源的现状,并针对当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教育培训***

引言: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农村劳动力数量巨大,人力资本水平和存量较低,若想变人口包袱为人力资本优势,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对农村劳动力实施有效的开发是非常重要的。

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重视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工作。

所以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具有重大的意义。

而且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农村人力资源的发展,正确选择农村人力资源发展道路并由此带动自然资源、物质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

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和根本途径。

提高全民教育水平,充分开发人力资源,提高我国人才的竞争力。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农民素质,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发展农村教育,有助于积累国民经济增长的后劲。

发展农村教育,是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素质,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

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看,教育培训是“在农”务农者的基本需要,是“非农”弃农者就业的必由之路,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最可行突进,能促进农民思想观念的变革。

因此,在农村实行教育培训是刻不容缓的有效措施。

1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有关概念

1.1人力资源的概念

从广义上来讲,人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总量,它决定着该国家或地区劳动力资源的数量及其变动:

从狭义上来讲是指具有劳动能力人口的总和,或是总人口在经济上可供利用的最高人口数量。

即通常意义上的劳动力资源,它属于经济生产人口,并在人口总体中居于多数,这部分人真正体现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统一,并对经济发展起着生产性的作用,这种作用的结果是增加国民收入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带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1]。

1.2农村人力资源的内涵。

农村人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所拥有的一定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对财富的创造做贡献的农村劳动者的总和[2]。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主要是指通过学习、教育、培训、管理等有效方式,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与发展战略,对农村人力资源利用、塑造、改造与发展的活动[3]。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对现有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二是对潜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主要是大幅度地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素质[4]。

2***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位于福州市西南部,县域面积2241平方公里,辖9个镇12个乡,254个行政村,10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35.2万,是著名的“中国李乡”、“武术之乡”、“福建省优秀建筑之乡”和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县、水电农村电气化及福建省林业生产重点县、旅游重点县。

***又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农业县。

农业人口314001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9%,农业劳动力人口108757人。

截止2008年上半年,转向非农产业经营已有68134人,站农业劳动力总数的62.6%[5]。

外出经商务工的人员主要是集中在上海、广东、厦门、福州等地,主要从事建筑业、房地产开发和工商贸易活动。

***农村中务农人员整合素质降低据调查,目前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大多数是青壮年劳动力和农业科技能手,不论年龄结构还是文化程度,都是农村劳动力中佼佼者,绝非传统意义上“剩余”。

在***农村农业劳动力转移集聚地甚至出现老龄村、“空壳村”现象。

在永泰农村还可以看到一些奇怪现象:

村里最漂亮的房子都是空置房,只有在春节期间才有人住。

各村的学校盖得很漂亮,但就读的学生很少。

农村劳动力转移以青壮年为主,而农业中的青壮年劳动力是农村劳动力的精华,他们的转移直接导致了农村人力资源的降低。

***有两所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即福建省**城乡建设职业中专学校和***职业中专学校)。

但是就读学生多以15岁至19岁的青少年为主,成人参加教育的基本上没有。

在***农村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中,多以建筑业为主,因此对于这些劳动力的教育培训是很必要的。

***很多从事农业产业的农民(除蔬菜种植业外),在一年当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闲置的。

众所周知,非就业状态就是人力资源的闲置。

由于农村人力资源的时效性,并要求在经济运行过程中使用自身的能力不断得以维持、强大、扩大并提高,因此,农村人力资源的闲置不仅是经济上的浪费,而且农村人力资源的闲置则意味着农村劳动力与社会劳动相脱离,其能力一般会下降,这一点突出反映在劳动能力的减退和丧失上[6]。

所以,对闲置的农民进行就业教育培训是很必要的。

3***教育结构存在的问题。

在农村人力资源结构中,对农村经济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影响最大因而也是最重要的是农村人力资源的质量结构。

造成目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质量结构不合理的原因不是单一的。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农村教育体制和教育结构的不合理,或者说人力资源受教育出的偏低直接导致了农村人力资源质量结构的失衡。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农业科技竞争力弱,科技成果转化率低[7]。

这些表明,我国教育的发展还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目前,我县农村教育面临的问题:

3.1基础教育薄弱。

基础教育是教育大厦的基础,也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推进社会进步的基础。

就其阶段属性看,基础教育是指初级和中级阶段的中小学教育:

就其教育功能看,它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为培养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奠定素质基础的教育;就其地位功能看,它旨在培养一个人的素质,是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奠基教育[8]。

在我县,九年义务教育虽然已基本实现,但是在教育上还存在一些误区:

教育思想、观念偏于保守、陈旧,重视应试教育,轻视素质教育;重视智力教育,轻视品德身心素质、艺术美育、劳动技能等非智力才能。

正是这些教育上的误区导致相当一部分青少年缺乏学习兴趣,缺乏独立人格,缺乏创造精神,缺乏合作能力。

3.2教育结构不合理。

农村教育结构单一,只重视基础教育、轻职业教育:

只重视适龄儿童教育,轻成人教育;只重视正规教育,轻学前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非正规教育。

教育结构不合理,使得升学竞争十分激烈,也使得人力资源的结构不适应经济结构的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

教育结构不合理,使得初中教育、高中教育、职高教育、岗前培训、在职培训缺乏有机衔接和沟通,还有各种教育机构的功能过于风格和重复,使人才培养单一。

因此在我县农村当中,高中或职高的入学率较低,大多数农村子女在完成初中的学业之后,就直接进入社会。

例如,******小学及小学文化程度以下的要占18.8%,初中占56.3%,中专(高中)只占18.1%,而大专以上人数就更少了,仅占6.7%(数据来源于寒假社会实践抽样调查)。

3.3农村教育投入经费不足,影响了人才资源后备军的开发效能。

农村教育的经费基本上来源于政府,农民自身缺乏对教育投资的能力和动力。

但是政府对于教育的资本投入远远少于资本投资,导致教育设施跟不上。

由于教育经费的不足,在***一些偏远的农村仍然没有建立小学,那里的学生要到距离家中好几公里外的学校上课。

我曾经在小学新学期报名的时候看到过这样的现象:

大概有十来个7岁到9岁之间的小朋友,背着一床厚厚的棉被,在报名处登记住校。

在我国许多地区这种现象是很普遍的。

教育经费不足的影响不止体现在没有学校上,很多就算建立了学校,学校的师资等配备也是缺乏的。

在我县已经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免学费等措施,因此使教育机构少了一项经费来源,导致在偏远的农村就无法跟进设备了。

4调整和优化教育结构。

教育不仅能唤醒人们沉睡的需求意识,还能提高人们在生活差距问题上的敏感程度以及增强改变现状的决心,从而自觉地产生一种新的进取精神。

在农村,就是要唤醒农民对教育的需求,提高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农村人力资源需求是农村人力资源(主要是农民)自发的学习需要,是一种自愿行为,而不是一种强迫行为[9]。

政府靠行政命令组织的培训,其效果是不理想的。

所以,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需求主要是指农村人力资源为了获得某种知识和技能的一种自发的学习和需要。

因此,对于提高农村教育实行力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高农民的自觉性和主体意识。

4.1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改善办学条件。

改革农村教育体制,增加对农村的教育经费拨款,以减少农民的教育成本支出,吸引更多的人重视和接受教育。

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基础教育办学模式,多渠道筹集教育基金,不断改善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和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

加快应试教育想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促进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4.2不断发展和完善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体系。

深化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管理机制,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多种机制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扩大职业教育的供给,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10],更有效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增加农民收入。

长期以来,农村的基础教育为高等院校提供了相当的数量的优秀生源,但是因为农村的经济状况,导致很多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不回农村工作;同时大量没有考上高等院校的农村青年却没有机会受到专业技术和技能的培训。

因此,在抓好农村基础教育的同时,适当适时分流,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多种机制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我县农村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要有超前意识,并结合本地特点和实际情况(如永泰城乡建设职业中专),设置专业和课程,确定具体办学模式和途径,为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培养出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人才。

成人教育是指劳动者就业后所进行的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包括回到大学学习第二专业、接受企业或研究机构的培训、个人参加业余教育等形式。

有专家曾经得出过一个结论:

大学阶段学习的知识只占人一生所需知识的10%,而其他90%的知识要在工作中获得[11]。

所以在农村构建成人教育体系是将农村人力资源的数量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提高整体人力资源素质的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农村的基础教育实际成了向非农行业输送人才的基地。

但是绝大多数农村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走出农村。

因此,只有构建农村的农村的成人教育体系才能培养出农村经济发展用得着、留得住的专门人才,才能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全面提高[12]。

4.3政府要提高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认识。

人力资源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资源,因此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需要,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是实现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必要条件,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保障社会公平的需要,是拉动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隐性失业的有效途径,是突破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瓶颈的关键。

大力开发和有效利用农村人力资源,使其高效地融入经济建设的大潮之中,将农村人力资源尽快转化为人力资本,是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成败之举。

政府的支持是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素质的前提。

政府必须给予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以政策支持和经济支持,改革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弊端,筹措资金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政策和法规。

5结语。

对农村教育的投资是一项长远的可持续的高收益的项目,为了这个项目的成功,势必要调动农民和政府积极性。

因此,双方有利的互动将会使农村教育更加完善,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陈佩君.农村发展概论[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7:

61.

[2]李华.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与实践[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6:

29.

[3]宋玲妹,崔潮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变化趋势研究[M].–成都: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6:

32.

[4]李华.着力提升农村人力资源能力[ N].经济日报:

2004-6-3.

[5]赵凤玉,檀遵灏,雷志赛等.***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调查[J].福州党校学报,2009,4:

60.

[6]严飞,侯远潮.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J].统计决策,2006,17:

91-92.

[7]倪冰莉.农村人力资本对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J].市场论坛,2006,2:

167.

[8]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M].–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45.

[9]郑晔,王艺.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其对策[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3,19:

30.

[10]张文,尹继东.中国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M].–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12.316.

[11]胡凤英.简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若干问题[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2:

37.

[12]尚道义.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J].成人教育,2001,2:

25.

致谢

感谢黄锦文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予的帮助和支持。

感谢福建农林大学数据库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给予的帮助和支持。

感谢福建农林大学逸夫图书馆所提供的文献资料。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