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链球菌实验活动生物安全危害风险评估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33660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溶血性链球菌实验活动生物安全危害风险评估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溶血性链球菌实验活动生物安全危害风险评估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溶血性链球菌实验活动生物安全危害风险评估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溶血性链球菌实验活动生物安全危害风险评估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溶血性链球菌实验活动生物安全危害风险评估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溶血性链球菌实验活动生物安全危害风险评估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溶血性链球菌实验活动生物安全危害风险评估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溶血性链球菌实验活动生物安全危害风险评估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溶血性链球菌实验活动生物安全危害风险评估报告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一般生物学特性

1.1 

形态染色

 

链球菌呈球形或椭圆形,直径0.6-1.0μm,呈链状排列,长短不一,从4-8个至20-30个菌细胞组成不等,链的长短与细菌的种类及生长环境有关。

在液体培养基中易呈长链,固体培养基中常呈短链,由于链球菌能产生脱链酶,所以正常情况下链球菌的链不能无限制的延长。

多数菌株在血清肉汤中培养2-4h易形成透明质酸的荚膜,继续培养后消失。

该菌不形成芽胞,无鞭毛,易被普通的碱性染料着色,革兰氏阳性,老龄培养或被中性粒细胞吞噬后,转为革兰氏阴性。

1.2 

培养特性

需氧或兼性厌氧菌,营养要求较高,普通培养基上生长不良,需补充血清、血液、腹水,大多数菌株需核黄素、维生素B6、烟酸等生长因子。

最适生长温度为37℃,在20-42℃能生长,最适pH为7.4-7.6。

在血清肉汤中易成长链,管底呈絮状或颗粒状沉淀生长。

在血平板上形成灰白色、半透明、表面光滑、边缘整齐、直径0.5-0.75mm的细小菌落,溶血性链球菌形成透明溶血环。

1.3 

生化反应

  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对乳糖、甘露醇、水杨苷、山梨醇、棉子糖、蕈糖、七叶苷的分解能力因不同菌株而异。

一般不分解菊糖,不被胆汁溶解,触酶阴性。

1.4 

抗原结构

  链球菌的抗原构造较复杂,主要有三种:

1.4.1 

核蛋白抗原或称P抗原,无特异性,各种链球菌均相同。

1.4.2 

多糖抗原或称C抗原,系群特异性抗原,是细胞壁的多糖组分,可用稀盐酸等提取。

1.4.3 

蛋白质抗原或称表面抗原,具有型特异性,位于C抗原外层,其中可分为M、T、R、S四种不同性质的抗原成分,与致病性有关的是M抗原。

在外界环境的稳定性

该菌抵抗力一般不强,60℃30min即被杀死,对常用消毒剂敏感,在干燥尘埃中生存数月。

乙型链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氯霉素、四环素、磺胺均敏感。

青霉素是链球菌感染的首选药物,很少有耐药性。

致病性

溶血性链球菌常可引起皮肤、皮下组织的化脓性炎症、呼吸道感染、流行性咽炎的爆发性流行以及新生儿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猩红热和风湿热、肾小球肾炎等变态反应。

溶血性链球菌的致病性与其产生的毒素及其侵袭性酶有关,主要有以下几种:

3.1 

链球菌溶血素:

溶血素有O和S两种,O为含有-SH的蛋白质,具有抗原性,S为小分子多肽,分子量较小,故无抗原性。

3.2 

致热外毒素:

曾称红疹毒素或猩红热毒素,是人类猩红热的主要毒性物质,会引起局部或全身红疹、发热、疼痛、恶心、呕吐、周身不适。

3.3 

透明质酸酶:

又称扩散因子,能分解细胞间质的透明质酸,故能增加细菌的侵袭力,使病菌易在组织中扩散。

3.4 

链激酶:

又称链球菌纤维蛋白溶酶,能使血液中纤维蛋白酶原变成纤维蛋白酶,具有增强细菌在组织中的扩散作用,该酶耐热,100℃50分钟仍可保持活性。

3.5 

链道酶:

又称链球菌DNA酶,能使脓液稀薄,促进病菌扩散。

3.6 

杀白细胞素:

能使白细胞失去动力,变成球形,最后膨胀破裂。

传播途径

实验室传播途径为经伤口感染和呼吸道传播传播。

三.实验室实验活动及其危险性与预防措施

实验活动内容

本实验室主要从事溶血性链球菌检验工作,涉及的内容有:

1.1 

溶血性链球菌的传统生化检测;

1.2 

溶血性链球菌的药物敏感实验

可能造成不良后果的因素与预防措施

2.1 

实验样品的前处理 

针对目前实验室实际工作情况,可根据待检样品,分为高污染样品和低污染样品,均可能造成实验室感染的因素:

2.1.1 

高污染样品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证明为疑似的食品或病人样品;

——溶血性链球菌纯培养物或冻干菌种、质控、鉴定等实验操作。

2.1.2 

低污染样品

——委托检验产品(如食品等);

——其他非症状监测的样品;

——可能受污染的水样、环境。

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当了解病原菌对身体健康的潜在危害,实验活动过程中要有充分的防范意识。

准备好消毒剂,严格避免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实验室感染。

2.2 

接种培养 

在细菌传代、药物敏感性测定等实验中需要溶血性链球菌接种培养,在此活动中试管开封、样品转种、吸管移吸、混合等步骤可能产生气溶胶,大量培养物的溅出、泼洒和容器的破碎等因素可造成工作台面污染。

拟采取防护措施包括:

2.2.1 

在工作台面应当放置一块浸有消毒液的布或吸有消毒液的纸,使用后将其高压灭菌或按感染性废物处理。

避免感染性物质的扩散。

2.2.2 

为了避免转移物质洒落,微生物接种环的直径应完全封闭,手柄的长度应小于6cm以减小振动,或者采用一次性灭菌棉签。

2.2.3 

最好使用不需要进行消毒的一次性接种环,金属接种环注意灼烧要完全。

2.2.4 

样品容器尽可能使用塑料制品。

样品容器应当坚固,正确地用盖子或塞子盖好后应无泄漏。

在容器外部不能有残留物。

2.2.5 

在实验过程中所有样品都应置于试管架上,尽可能保持直立。

2.3 

实验仪器设备 

2.3.1 

实验过程中涉及的所有仪器设备表面可能受污染,每次操作完毕应做相应的消毒处理。

2.3.2 

生物安全柜

由于对生物安全柜缺乏维护或使用不当,可能会在处理感染性材料时受到危害。

拟采取防护措施:

要定期更换过滤器、紫外灯及进行性能检验以保证其使用安全。

使用前后均需对工作台面、侧壁及后壁进行消毒处理。

通过定期清洁以保持进气格栅的通畅。

2.4 

培养物与实验废弃物销毁 

实验后所有有关受污染的培养物及实验涉及物品可能沾染病原菌,应在操作结束后经高压灭菌统一处理。

2.5 

室内空气、实验用品以及操作台面污染 

所有实验操作过程中若有易形成气溶胶的操作,需针对所有操作空间用紫外灯消毒,及必要的实验用品和操作台面的消毒。

四、工作人员素质

工作人员应经过上岗培训,熟悉溶血性链球菌的操作流程,生物安全防护知识,重点防护措施,并按照二级防护标准防护。

有外露伤口、严重呼吸道感染、免疫力低下实验人员严禁操作此项目。

五、评估结论

各种实验活动的防护措施

凡涉及到活的溶血性的操作都应在生物安全等级为BSL-2实验室内操作。

对于临床疑似病人标本,操作时应按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防护级别进行个人防护。

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液和使用过的耗材等必须经高压处理后才允许出实验室进行集中处理。

感染控制和医疗监测

对于实验室人员应进行定期的生物安全培训和健康检查,以保证安全的实验环境和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对已知暴露和出现感染症状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应立即隔离、立即治疗,服用针对性的抗生素,症状严重者应先补液以缓解其中毒症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