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33683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docx

《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docx

传播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341fx05课程性质:

必修学分:

2总学时:

54

开课学期:

第二学年第一学期适用专业: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

先修课程:

新闻学概论

一、课程介绍

《传播学概论》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科基础课。

本课程的重点应放在让学生了解传播研究的对象和主要理论,要求对大众传播的效果研究着重讲解,并着重通过传播案例的解读,来培养学生对传播现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为后续课程提供理论知识的积累。

二﹑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1﹑使学生了解传播学的有关理论知识,掌握大众传播学的相关研究,通过经典的传播案例解读来扩展学生对传播现象的理解能力,并以此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传播理论运用能力。

2、培养学生传播现象解读能力,这是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因此,在教学安排上,应尽量注重对学生对传播现象的理论剖析,以便为今后的专业编导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及内容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二、动物传播的局限:

动物传播的局限

三、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

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了语言的论述

四、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

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一、口语传播时代二、文字传播时代 

三、印刷传播时代 

四、电子传播时代

第三节:

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第二节:

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 

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五W”模式,“拉斯韦尔程式”的过程模式。

首次提出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

Who,sayswhat,inwhichchannel,towhom,withwhateffect.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向谁说,有什么效果。

  

香农——韦弗模式/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式:

《传播的数学理论》  

施拉姆《传播是怎样运行的》 

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1、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

2、模式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

参加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着译码者(执行接收和符号解读功能)、解释者(执行解释意义功能)和编码者(执行符号化和传达功能)的角色,并相互交替着这些角色。

 

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社会传播的系统模式:

运用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来考察社会传播。

 

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 

第五章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 

第一节人内传播 

第二节:

人际传播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自我可以分解为两方面。

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

另一方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

主我是形式,客我是内容。

互动的介质时信息——“有意义的象征符” 

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把自身作为认识的对象,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对自己采取行动。

 

“自我互动”在本质上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

 

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第一节群体传播 

第二节组织传播 

公关宣传(PR):

组织为了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建立和保持和谐关系而进行的各种宣传活动。

举办大型公共活动以引起大众传媒的注意和报道、主办新闻发布会等为传媒提供报道材料,是现代公关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

组织体开展公关宣传的最终目的是广泛取得社会的支持和理解,为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

 

广告宣传:

广告是一种以付费形式利用各种媒体进行的大面积宣传活动。

非商业广告和商业广告。

提高企业和商品的知名度,扩大企业影响。

 

企业标识系统(CIS)宣传:

企业表征系统。

企业组织使用统一的象征符号系统来塑造、保持或更新企业形象的活动。

三个要素构成:

企业理念与价值标识;行为规范标识;视觉或听觉形象标识。

CIS宣传主要是利用普遍接触和重复记忆机制来系统塑造企业形象的宣传活动。

 

第七章大众传播 

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 

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传播的基本社会功能:

1、环境监视功能2、社会协调功能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赖特《大众传播:

功能的探讨》提出“四功能说”

施拉姆将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概括为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一般社会功能。

该分类的重要贡献在于明确提出了传播的经济功能。

 

传播的经济功能不仅限于为其他产业提供信息服务,它本身就是知识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1、社会地位赋予功能。

这种地位赋予功能,给大众传媒支持的事物带来一种正统化的效果。

 

2、社会规范强制功能。

主要来自于它的公开性。

 

3、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人们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第一节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 

第二节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 

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第一节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 

一、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一)媒介即信息:

“媒介即信息”是麦克卢汉对媒介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与地位的概括(媒介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媒介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媒介又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二)媒介:

人的延伸;“媒介即人的延伸”的内容(任何媒介都是人的感觉和感观的扩展或延伸、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观能力的“统、分、再统”的历史) 

(三)“热媒介”与“冷媒介”;对“热冷媒介”概念的解释

(四)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

其意义;局限;正确理解媒介在社会发展和形态变革中的作用第二节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播。

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 

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 

第三节“使用与满足”  

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问题 

第二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传播效果研究的三个阶段

一、早期的“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 

二、“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理论  

三、70年代以来的宏观效果研究  

第三节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 

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 

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 

第三节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 

第四节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 

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第一节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  

第二节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 

第三节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 

一、国际报道中新闻价值问题:

“媒介中的外国新闻”研究的6个结论 

二、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

信息主权的概念及其三方面内容、发展中国家学者的主张 

三、文化帝国主义问题 

第十四章传播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第一节传播学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传播学的主要学派 

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1、主要的随机抽样技术 

2、内容分析法的定义、特定及表示方法 

3、控制实验法 

四、学时分配建议

章次

总学时数

讲授学时数

案例讲授学时数

1、传播学的概念和内容

8

2、五种传播类型

12

3、大众传播效果

16

8

4、传播流派

8

5、传播的研究方法

2

合计

54

46

8

五、推荐教材与参考书目

1、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2、周庆山的《传播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六、说明

1、本课程采取课堂讲授、讨论方式,根据教学内容与进度,组织适当的传播学案例解读。

2、本课程考核方式:

以平时作业训练为主进行考查,期末以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

3、本课程成绩评定:

课程成绩为百分制,以平时成绩与期末试卷总成绩进行评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