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开题报告“新三板”挂牌公司营运资金管理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33885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8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开题报告“新三板”挂牌公司营运资金管理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论文开题报告“新三板”挂牌公司营运资金管理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论文开题报告“新三板”挂牌公司营运资金管理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论文开题报告“新三板”挂牌公司营运资金管理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论文开题报告“新三板”挂牌公司营运资金管理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论文开题报告“新三板”挂牌公司营运资金管理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论文开题报告“新三板”挂牌公司营运资金管理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论文开题报告“新三板”挂牌公司营运资金管理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论文开题报告“新三板”挂牌公司营运资金管理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论文开题报告“新三板”挂牌公司营运资金管理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论文开题报告“新三板”挂牌公司营运资金管理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论文开题报告“新三板”挂牌公司营运资金管理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论文开题报告“新三板”挂牌公司营运资金管理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论文开题报告“新三板”挂牌公司营运资金管理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论文开题报告“新三板”挂牌公司营运资金管理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论文开题报告“新三板”挂牌公司营运资金管理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论文开题报告“新三板”挂牌公司营运资金管理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论文开题报告“新三板”挂牌公司营运资金管理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文开题报告“新三板”挂牌公司营运资金管理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doc

《论文开题报告“新三板”挂牌公司营运资金管理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开题报告“新三板”挂牌公司营运资金管理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doc(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文开题报告“新三板”挂牌公司营运资金管理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doc

XX大学

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研究生姓名:

【】

学号:

【】

所在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名称:

工商管理

学位类别:

学术型硕士

指导教师:

【】

填表日期:

【】

新疆大学研究生院制

论文题目

“新三板”挂牌公司营运资金管理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以我国制造业为例

1、选题目的、意义

1.1选题目的

2006年1月23日,我国“新三板”市场设立至今已经历了十年多的发展历程,其挂牌公司数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增长。

“新三板”市场设立至今虽然经历了蓬勃的发展,但由于其挂牌要求较低,对企业的盈利性、资本规模等没有实质性的要求,加之近几年市场的多次扩容以及企业类型的放宽吸引了大量中小微企业的纷纷加入,导致挂牌公司总体素质偏低的现象。

加之“新三板”市场的发展历程较短、监管制度不健全、市场交易不够活跃,加之挂牌公司大多自身规模较小、管理水平较低等原因,使得目前“新三板”挂牌公司的发展面临众多问题,比较突出的有:

(1)企业融资渠道较窄、门槛较高,且过于依赖银行借款。

(2)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资金管理水平较低。

(3)企业财务管理意识较低,从业人员素质不一。

(4)市场监管体系及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可以看出,挂牌公司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

因此,本文从企业财务管理最基础的资金环节入手,希望通过对我国“新三板”挂牌公司营运资金管理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为企业改善财务管理水平带来一定的帮助。

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有:

(1)通过选取我国制造业“新三板”挂牌公司2010-2014年的财务数据,并对其中相应的财务指标进行计算和分析,揭示出目前我国制造业“新三板”挂牌公司营运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通过实证研究,从营运资金政策和营运资金管理效率两个方面得出我国制造业“新三板”挂牌公司的营运资金管理与公司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

(3)对以上两方面内容进行总结,揭示营运资金管理的重要性,为提高我国“新三板”挂牌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水平提出相关建议。

1.2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当前学术界关于营运资金管理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上市公司的研究上,其研究对象多为规模较大且管理经验较丰富的企业,对中小企业的研究相对较少,而针对以中小微企业为主的我国“新三板”挂牌公司的营运资金管理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目前,中小微企业在我国企业中占绝大多数,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文对我国“新三板”挂牌公司营运资金管理与公司绩效关系进行研究可以填补该领域研究的空白,对以后学者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2)现实意义:

营运资金作为企业资金总体中最活跃、流动性最强的部分,贯穿于企业的研发、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它本身并不能产生利润,但却与企业的盈利紧密相关。

在当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各行各业竞争加剧的时代背景下,一个企业很有可能因为良好的营运资金管理而逆势而上,也很有可能因为营运资金管理的不善而轰然倒塌。

尤其是对于中小微企业,由于其融资渠道狭窄、资金相对短缺,且管理层的财务管理意识不强,导致企业的营运资金往往得不到有效的管理。

本文选取以中小微企业为主的我国“新三板”挂牌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其营运资金管理与公司绩效关系进行研究,对我国“新三板”挂牌公司在营运资金管理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2、国内外研究综述及本人对综述的评价

2.1国外研究综述

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期间,国外学者对营运资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营运资金单项要素的优化问题上,而并非对营运资金整体的管理进行研究。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营运资金管理开始受到企业的重视,为适应企业管理的需要,国外学者的研究视角开始由营运资金单项要素向营运资金整体转变。

(1)对营运资金政策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营运资金政策的研究比较侧重于对不同行业公司间营运资金管理政策的差异性研究。

Nunn和KennethP.Jr(1981)通过选取1971-1978年间1700多个公司的营运资金政策样本指标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得出一个主要的结论就是:

不同行业的企业营运资金政策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但该研究的缺陷是只对公司的存货和应收账款两个项目进行了研究。

SueVisscher和HerbertJ.Weinarub(1998)对350家美国制造业公司样本数据指标进行分析,发现当营运资金融资政策比较激进时,营运资金投资政策通常相对保守;反之,营运资金投资政策通常相对激进。

Afza和Nazir(2007)对巴基斯坦食品行业、水泥行业等一共17个行业的263家公司1998-2003年间的营运资金政策指标数据进行研究,发现企业营运资金政策在不同行业之间具有明显的特征差异,与SueVisscher和HerbertJ.Weinreub研究结论不同的是,他们还发现企业通常会选择激进的营运资金投资政策和激进的营运资金融资政策相配合,由此可见,研究样本选取的不同会影响对企业营运资金政策的研究结果。

Yadav、Kamath和Manjrekar(2009)通过研究发现,企业会根据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对自身的营运资金政策做出相应的调整,当经济走势上行时,宏观环境稳定,企业会相应提高营运资金政策的激进程度;而当整体经济下滑时,宏观环境不稳定,企业则会相应提高营运资金政策的稳健程度。

(2)对营运资金管理效率衡量指标的研究

20世纪70年代之前,国外学者对营运资金管理效率多采用流动资产周转效率这一单一指标进行研究,忽略了流动负债的影响,70年代以后才开始对营运资金整体进行研究。

Hamptonc.hager(1976)在其发表的论文《CashManagementandCashCycle》中首次提出了现金周期(CCC)的概念。

RichardV.D.和LaughlinJ.(1980)将现金周期加以公式化,用来计算企业从采购资金的投入到生产销售产品收回现金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其计算公式为:

现金周期=存货转换期间+应收账款转换期间-应付账款递延期间。

该指标从营运资金整体角度对其管理效率进行研究,克服了对单一指标研究的弊端。

ClaireKammLatham和JaneM.Cote(1999)考虑到不同行业之间的差异,针对零售行业提出了衡量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的商业周期(MD)概念,将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的付款与采购、销售与收款有机结合到一起。

MartinGosman和TrishKelly(2003)以美国零售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出于对现销方式的考虑,提出了剩余日(ED)的概念,该指标在现金周期的基础上做出调整,仅使用存货周转期与应付账款周转期的差额对营运资金管理效率进行衡量。

而在实务界,20世纪90年代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BCG)首次提出营运资金生产率这一评价指标,利用销售净额与平均营运资金总额的比率来衡量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该指标反映的是单位营运资金为企业所带来的销售净额的数量。

1997年,美国REL咨询公司和CFO杂志开始采用营运资金周转期(DWC)与现金周转效率(CCE)的比率作为营运资金管理效率评价指标,对当时国内最大的1000家公司按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进行排名,其中的营运资金周转期指标一直沿用至今。

(3)对营运资金管理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

早期,国外学者对营运资金管理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大多偏向于研究应收账款和存货管理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公司绩效的衡量大多选取单一指标的绩效衡量方法。

发展到后期研究指标才逐渐增多。

Hicks和Czyzewski(1992)以净资产利润率作为公司绩效的评价指标,对企业货币资金的占用量和公司绩效关系进行研究,经过研究得出,货币资金占用量越多,公司绩效水平越高。

因此,他们主张企业应采取保守的营运资金投资政策。

Steyn,Hamman和Smit(2002)通过研究发现,企业如果过分依赖于赊销的方式来促进销售,会造成应收账款占用资金过多,在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增长的同时却不能带来现金流量的增加,导致公司的资金链断裂,加重财务风险。

Padachi(2006)以毛里求斯制造业58家小型公司财务数据为样本进行研究,选取总资产收益率作为公司绩效评价指标,研究结果得出企业存货和应收账款过多的占用资金会降低企业的绩效水平。

FahemarJayya和IbrahimAwad(2013)对巴勒斯坦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营运资金政策与盈利能力进行研究,选取托宾Q值和权益净利率作为因变量,通过研究得出,企业营运资金政策越激进,公司绩效水平越低。

Al-MwallaM.(2012)以安曼股票市场上的54家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研究得出,稳健的投资政策有利于公司盈利能力和公司价值的提升,同时,公司的成长速度、规模以及宏观经济增长都会促进公司绩效水平的增长。

在营运资金管理效率与公司绩效的研究方面,ManualL.Jose等(1996)选取现金周期作为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的衡量指标,选取托宾Q值作为公司绩效水平的衡量指标,对美国零售业上市公司1992-1995年的财务数据进行研究,发现现金周期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HyunHanShin和LucSoenen(1998)选取营运资金周转率作为对营运资金管理效率进行评价的指标对美国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得出营运资金周转率与公司股票回报率和盈利能力呈负相关关系,并指出适当减小流动资产规模能够缩短企业营运资金周转期,提高税前利润和股票收益率。

RahemanA.和NasrM.(2007)对巴基斯坦的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得出存货周转天数以及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分别与企业盈利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另外,还指出企业规模的大小与公司的盈利能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企业规模越大,公司绩效水平越高。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选用类似的替代变量对本国的上市公司进行研究,研究得到许多相似的结论,但也存在一些不同的观点。

AmarjitGill等(2010)对美国纽交所的小型制造业上司公司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公司的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以及现金周期均与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但没有得出存货周转天数、应付账款周转天数与公司绩效存在关系。

PedroJ.等(2013)以西班牙中小企业财务数据为样本进行研究,选用现金周期作为替代企业营运资本管理效率的研究指标,选取经营利润率作为替代公司绩效的研究指标,研究发现,现金周期与经营利润率之间呈倒“U”型关系。

2.2国内研究综述

(1)对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营运资金及其管理理论的研究相比于国外要晚的多,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的会计制度才开始与国际接轨,直到1993年营运资金的概念才正式被引入我国。

起初,营运资金在国内的研究多以学习和研究国外理论为主,发展到后期才开始逐渐产生新的理论并应用于实证研究之中。

毛付根(1995)提出营运资金通常指的是企业的流动资产总额,在对企业流动资产及短期负债的内部结构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企业在确定流动资产的资金来源时应综合考虑营运资金的盈利性和风险性问题,确定最优的筹资组合。

孙捷昭(2007)参考西方学者对营运资金的定义,提出“可供使用的营运资金”和营运资金需求量的概念,用可供使用的营运资金数量减去企业的营运资金需求量得到的差额来对企业的现金支付能力进行衡量。

王竹泉,逄咏梅等(2007)基于对供应链、渠道理论的研究,重新对营运资金进行划分,并提出基于渠道视角的效率评价体系,分别对企业的营运、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渠道的营运资金周转期进行计算,用这些指标来对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效率进行重新衡量。

刘怀义(2010)选用营运资金与公司营业收入总额的比值来对企业营运资金政策进行衡量,通过研究发现企业销售增长情况、现金流情况、市净率、企业规模及负债情况等对营运资金政策均具有显著影响作用。

黄燕(2012)以王府井百货、万科集团、东信和平三家公司2010年的财务数据为样本,通过对这三家公司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比率的研究发现,不同企业根据其自身特点的不同对营运资金的管理的态度也是不一致的,其采取的营运资金管理政策也往往不同。

曹志鹏,李倩(2014)对沪深两市57家钢铁行业企业财务数据进行研究,指出增强企业营运资金管理效率是解决我国钢铁行业高成本、低收益现状的首要途径,通过研究得出经营渠道的营运资金周转效率与供应商资金占用度程和对临时性负债的依赖程度成反比,与商业信用依赖程度和存货周转率成正比的结论。

王贞洁,王竹泉(2014)基于渠道视角对2007-2011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上市公司经营活动营运资金管理效率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发现营销渠道营运资金占用的增加是导致电子信息产业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效率下滑的重要原因,提出企业应尽量减少库存积压,加快货款的回收速度,减少采购和营销渠道的资金占用。

(2)对营运资金管理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营运资金管理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大多是以我国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且研究重点偏向于对我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水平的研究,从不同角度选取指标对营运资金政策和营运资金管理效率进行衡量,而对于公司绩效衡量指标选取基本上都大同小异。

闫甜,汪平(2007)对我国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分别选取流动资产比率和流动负债比率作为企业营运资金投资政策和融资政策激进程度的衡量指标。

通过研究得出,我国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目前的存货和应收账款占比过多,对公司的盈利能力会产生影响。

他们主张降低企业投资政策激进程度,适当提高融资政策激进程度,以提升企业盈利能力,提高公司绩效。

王娜,庞亮等(2008)以我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研究指出,中庸型的营运资金政策相比于稳健的营运资金政策盈利能力更强。

董海婷(2010)同样以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保守的营运资金投资政策对公司绩效水平的提高更有利,融资政策过于激进则会抑制公司绩效水平的提高。

安青菊,赵书东(2010)选用净资产收益率对公司绩效水平进行衡量,用现金周期对企业的营运资金的管理效率进行衡量,通过对我国沪深两市企业的研究发现,现金周期、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和存货周转天数与净资产收益率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任玲(2011)通过研究发现,营运资金周转率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但显著性水平不高,流动资产比率和流动负债比率均与公司绩效水平呈显著负相关,流动比率与公司绩效水平呈正相关,且显著性水平较高。

程玲(2013)基于渠道视角对2007-2012年我国运输业上市公司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发现,企业采购渠道、生产和销售渠道及经营活动的营运资金管理效率均与公司绩效呈正相关。

李竹梅,和红伟等(2014)对我国软件、信息传输和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营运资金政策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显著关系,流动资产比率与公司绩效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流动负债比率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不显著,现金周期与公司绩效水平之间呈显著负相关。

2.3文献评述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的会计制度才开始与国际接轨,直到1993年营运资金的概念被正式引入我国。

国内学者对营运资金的研究起步较晚,营运资金管理的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对营运资金管理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更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

而国外学者自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对营运资金管理与公司绩效进行研究,在对营运资金管理领域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其研究样本、研究方法及研究视角的选取相比于我国要更为先进和具有代表性。

但是,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和市场发展程度与国外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不能一味地照搬国外的研究成果,国内学者还需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展开独立的研究。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学者现有研究成果并借鉴相关理论经验的基础上,选取我国制造业“新三板”挂牌公司为研究对象,从营运资金政策与营运资金管理效率两个方面入手选取相应的衡量指标,对营运资金管理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我国“新三板”挂牌公司提高营运资金管理水平进而提高公司绩效水平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3、研究内容、研究中所要突破的难题

3.1研究内容

本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为绪论。

首先提出问题,分别从选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框架与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力图使读者对本文的写作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第二章为相关理论研究。

本章主要是对营运资金概念、营运资金管理及公司绩效相关理论进行介绍,为下文的研究进行理论铺垫;

第三章为挂牌公司营运资金管理与公司绩效现状分析。

本章在选取样本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我国制造业“新三板”挂牌公司的营运资金管理与公司绩效水平的现状进行分析;

第四章为实证研究部分。

本章以我国制造业“新三板”挂牌公司2010-2014年度年报数据为样本,选取变量、提出研究假设,并建立公司绩效与营运资金政策和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的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

第五章为研究结论与展望。

本章主要是对全文进行总结,得出结论,并提出改善我国制造业“新三板”挂牌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的相关建议,最后结合本文的不足之处进行展望。

3.2研究中所要突破的难题

(1)由于目前国内外学者在对“新三板”挂牌公司营运资金管理与公司绩效关系方面的研究几乎为空白,所以本文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出我国“新三板”挂牌公司在营运资金管理与公司绩效方面的独特特点。

(2)在对所研究的问题积累一定理论基础上设计出适合我国“新三板”挂牌公司的研究方法,并选取适当的研究指标,构建研究模型。

(3)熟练掌握统计分析软件SPSS的运用,以及对相关的分析方法的理解,对样本数据进行有效地统计与实证分析。

4、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有何特色与创新之处

4.1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学校图书馆馆藏文献、中国学术文献总库(CNKI)中英文期刊论文,并借助互联网查找相关信息,了解营运资金管理和公司绩效评价的相关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本文“新三板”挂牌公司营运资金管理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视角,并展开研究工作。

(2)描述性统计方法:

对我国制造业“新三板”挂牌公司2010-2014年度年报数据进行整理,选取相应的衡量指标,分别对样本公司的营运资金政策、营运资金管理效率和公司绩效水平衡量指标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揭示出我国制造业“新三板”挂牌公司营运资金管理和公司绩效水平的现状。

(3)实证分析方法:

在阅读文献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选取样本数据和研究指标,提出相关假设,并分别构建公司绩效与营运资金政策和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的研究模型,运用计量分析软件SPSS18.0进行相关性检验和多元回归分析,通过对实证结果的分析和研究得出相关结论。

4.2特色及创新之处

(1)本文以我国制造业“新三板”挂牌公司作为研究对象。

以往对于“新三板”市场及其挂牌公司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其交易制度、信息披露、融资问题及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研究,而在营运资金管理与公司绩效方面的研究几乎为空白。

本文从营运资金管理与公司绩效关系的角度进行研究,希望能够为我国“新三板”挂牌公司提高营运资金管理和公司绩效水平提供一定的帮助。

(2)研究思路和指标的处理。

本文分别从营运资金政策和营运资金管理效率两个方面对我国制造业“新三板”挂牌公司的营运资金管理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选取相应的衡量指标,同时对个别指标进行与其理论经验值求差并取绝对值的特别处理,以此来深入研究其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

然后,分别建立公司绩效与营运资金政策、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的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

5、现有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5.1现有研究条件

(1)馆藏资源:

新疆大学图书馆藏书。

(2)电子数据库:

CNKI、维普、万方等。

(3)各类统计资料:

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新疆统计年鉴等。

(4)互联网资源:

巨潮资讯网、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Wind数据库等。

(5)其他:

本人在研究生学习期间收集的其他相关资料。

5.2可能存在的问题

(1)由于受本人的经验水平及能力的限制,可能会导致对本论文研究问题分析地不够深入全面。

(2)样本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等问题,可能影响论文实证分析的准确性。

6、预期的结果

(1)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毕业论文。

(2)发表一篇关于本研究问题的学术论文。

(3)希望通过本论文的研究,揭示营运资金管理的重要性,为提高我国制造业“新三板”挂牌公司营运资金管理及公司绩效水平提出可行的建议。

7、论文工作进度安排

2014年9月——2014年10月:

通过图书馆和电子数据库收集和查阅相关资料,做好资料的收集大纲。

2014年11月——2014年12月:

认真阅读所收集的资料,整理并做好笔记。

确定论文研究方向、题目,撰写开题报告。

2015年1月——2015年2月:

结合开题情况,适当修改开题报告,重新整理研究思路。

2015年3月——2015年5月:

认真研读文献,撰写文献综述,并着手进行调研工作。

2015年6月——2015年12月:

在前期收集资料和资料整理的基础上,发表一篇关于本研究问题的学术论文,并完成论文初稿,提交导师审阅。

2016年1月——2016年2月:

根据导师的修改意见继续修改论文。

2016年2月——2016年4月:

最后修改论文,定稿,并提交学校审查,进行预答辩。

2016年5月:

正式答辩。

8、论文提纲

摘要

1绪论

1.1选题背景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1.3国内外研究综述

1.4研究框架与方法

1.5创新与不足之处

2营运资金管理与公司绩效评价相关理论

2.1营运资金概述

2.1.1营运资金基本概念

2.1.2营运资金构成要素

2.1.3营运资金管理理论

2.2营运资金政策与营运资金管理效率

2.2.1营运资金政策相关理论

2.2.2营运资金管理效率衡量指标

2.3公司绩效评价方法

2.3.1单一指标的公司绩效评价方法

2.3.2多重指标的公司绩效评价方法

2.4本章小结

3挂牌公司营运资金管理与公司绩效现状分析

3.1样本数据的选取

3.2挂牌公司营运资金政策现状分析

3.2.1营运资金政策分析指标

3.2.2营运资金投资政策分析

3.2.3营运资金筹资政策分析

3.2.4营运资金投融资配比分析

3.3挂牌公司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现状分析

3.3.1营运资金管理效率衡量指标

3.3.2营运资金管理效率现状分析

3.4挂牌公司的公司绩效现状分析

3.4.1公司绩效衡量指标

3.4.2公司绩效现状分析

3.5本章小结

4挂牌公司营运资金管理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4.1变量选取与基本假设

4.1.1因变量的选取

4.1.2自变量的选取

4.1.3控制变量的选取

4.1.4本文的基本假设

4.2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

4.3实证结果分析

4.3.1描述性统计分析

4.3.2相关性检验

4.3.3回归分析

4.4本章小结

5研究结论与展望

5.1研究结论

5.1.1营运资金管理现状结论

5.1.2实证分析结论

5.2相关建议

5.2.1优化营运资金结构

5.2.2完善信用体系建设

5.2.3提高存货管理水平

5.3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