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基于知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知识链管理终稿-吴金希.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33962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基于知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知识链管理终稿-吴金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基于知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知识链管理终稿-吴金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基于知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知识链管理终稿-吴金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基于知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知识链管理终稿-吴金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基于知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知识链管理终稿-吴金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论基于知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知识链管理终稿-吴金希.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基于知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知识链管理终稿-吴金希.doc

《论基于知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知识链管理终稿-吴金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基于知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知识链管理终稿-吴金希.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基于知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知识链管理终稿-吴金希.doc

论基于知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知识链管理*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项目批准号:

70072013)

吴金希1白玫2刘冀生1**作者简介:

吴金希(1969-),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生;

白玫(1963-),华中科技大学系统工程博士生

刘冀生(1938-),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1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华中科技大学系统工程所)

摘要:

本文在简要回顾战略管理理论资源学派以及知识管理的有关理论基础上,指出战略管理和知识管理殊途同归,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就是知识、企业的核心能力的关键就是知识管理能力,并提出了知识管理战略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认为企业知识管理的重点在于企业知识链管理,最后,给出了知识链的理论模型。

关键词:

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战略知识链知识链模型

TheKnowledge-BasedCoreCompetenceofEnterpriseandTheKnowledgeChainManagement

Abstract:

Thisarticleclaimsthatthecorecapabilityofaenterpriseisalmostequaltotheabilityofknowledgemanagementbyreviewingthedevelopmentofstrategymanagementtheories,especiallytheresource-basedviewsofthefirm,andtheviewsofknowledgemanagement.Moreover,wediscusstheconceptionofknowledgemanagementstrategyandemphasizethatthecriticalthingofknowledgemanagementshouldbeknowledgechainmanagement.Finally,wegiveamodelofknowledgechain.

Keywords:

CoreCompetence;KnowledgeManagement;KnowledgeManagementStrategy;KnowledgeChain;TheModelofKnowledgeChain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企业管理理论界,有两大理论学说最为引人瞩目:

一是战略管理理论中的资源学派,又称能力学派;二是随着知识经济到来而迅速发展的知识管理理论。

十几年来,国内外有关这两大管理理论的新学说、新观点层出不穷,并且它们都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通过回顾两种理论发展的历史渊源,我们发现,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在研究的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殊途同归,最终都将焦点集中于企业的“知识”及企业知识管理的能力上面。

一、企业核心能力的“核心”在于对知识的管理能力

1、核心竞争能力理论的历史渊源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是随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而发展的。

战略管理自六十年代发源于美国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走过了几个发展的历史阶段,大致可以分为三个:

第一个阶段就是在二十世纪六十、七十年代,在这个理论发展的初期阶段,人们研究的重点是以企业适应环境和提高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为目标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代表人物是安索夫、安德鲁斯等,其代表性的理论分析工具是SWOT分析框架和“波士顿矩阵”;战略管理理论的第二个发展阶段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哈佛大学教授迈克·波特为代表的战略定位学派成为这个时期战略管理理论的主流,他们将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八十年代中期,波特出版了其专著《竞争战略》,提出了战略分析的框架应该从产业的竞争结构出发,企业战略管理的重点是战略定位,并因此采取相应的战略配套措施,波特还提出了行业的五种竞争力量之说,并概括出低成本、差异化、集中化等三种企业一般竞争战略。

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战略管理理论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以Prahalad和Hamel为代表的企业能力学派成为战略管理理论的新的主流学派,标志性的事件就是:

1990年,Prahalad和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HBR)上发表了“企业核心能力”一文。

该学派指出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分析的重点应该在于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匹配、企业应该注重内部资源和能力的培育,该学派认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在于企业具有基于企业内部资源的竞争对手难于模仿的能力。

2、“能力”背后是“知识”

十几年以来,对能力理论的进一步深化研究,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隐藏在企业能力背后并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是企业掌握的知识。

其实,从企业核心能力的定义中,人们也不难看出,企业能力的根源在于知识,Prahalad和Hamel在1990的那篇著名文章中,就已经明确指出:

“核心竞争力是组织的积累性的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集成的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

很显然,该定义中的“生产技能”、“技术流派”“积累性学识”等关键性的字眼,无论从中文还是从英文原文理解,我们都不难看出它们都是“知识”的一种,也就是说,Prahalad和Hamel在一开始就定义了企业核心能力的知识性,并且,在这个核心能力的定义中,不仅包含了知识的实体性和静态性,而且强调学习、突出了知识的动态性的特征,亦即核心能力定义体现了知识的“波粒二相性”。

进一步,VernaAllee指出“竞争力就是快速向市场提供新产品或增强竞争力而调整知识”,强调“核心竞争力是使公司能持续开发新产品和开拓市场的特性”。

她将核心竞争力、市场和知识结合起来,这无疑是正确的,核心能力也好,竞争力也好,最后必须拿到市场上去检验,市场是企业有无核心竞争力的试金石,这也正是能力学派没有拘泥于企业内部而忽视外部环境的精彩之处,在这里,学者们又一次明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企业知识的竞争力和对知识管理的能力。

更明确地,Allee认为,“一种围绕知识来组织企业的结构化方法就是制定核心能力战略”,她指出,“这不仅要从当前的知识效用的角度出发,还要从获取未来知识的角度出发。

”GaryHamel本人在1994年也提出,“一种核心竞争力毫无疑问地包括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企业的相对于竞争对手的难于模仿的能力其实就是企业的隐性知识”。

DorothyLeonard-Barton则认为,公司核心竞争力应定义为识别和提供优势的知识体系,包括四个维度:

员工的知识和技能;物理的技术系统;管理系统;价值和规范。

Winter则直接说,企业是“生产知识的仓库”。

3、基于“知识”的能力观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推知,发展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企业核心能力理论,从诞生的那天起,就带上了深深的“知识”的烙印。

事实上,无论是能力理论还是“基于资源的企业理论”(resource-basedviewoffirm)都强调企业的能力来源于企业的“独特资源”,例如,最初的能力学派学者认为,企业的能力归于企业的独特的资源和对这种独特资源的独特的最优配置和使用,在这里,资源的概念是十分宽泛的,除了知识之外,还包括物质的、财务的;既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等等。

但是,人们不难看出,在所有的企业的资源中,重要性是不一样的,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无疑是最具战略性的资源和资产,有形的物质资源是无法和它相比的,机器、原材料即使是非常稀缺的,但是相对于知识而言,企业的这些资源也是可以较为容易地通过市场交易行为得到的。

同时,那些非知识资源离开了拥有知识的人的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寻找“经济租金”的活动,是不能产生任何生产力的。

而知识则不同,它更具有稀缺性和难以模仿性,每个企业内部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是难于交易和模仿的,因此,能力学派的所谓的“独特资源”不是别的,归根到底是知识,正是由于企业内部知识的独特性,才使得企业在面对同样的市场环境,反应不同,表现出竞争能力的优劣。

因此说,企业能力本质上是知识专有的,具备知识的一切属性,知识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资源的核心,只有知识才能最终解释核心竞争能力,也唯有知识和知识管理才是企业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的最终的逻辑归宿和唯一源泉。

在知识那里,企业的那种看来不容易被理解和测度的核心能力找到了答案。

另外,正确认识基于“知识”的能力观还需把握住这样一个概念:

即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一个动态的知识系统。

首先,这个系统是“知”和“识”的有机结合体,所谓的“知”是指实体的和存量的知识,所谓的“识”是指知识的动态性、周期性和过程性,它是企业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的结合,这种认知能力本质上就是一种学习能力(learning),“识”比“知”更重要,企业的竞争能力主要体现在“识”方面;其次,这个系统应具有较强的新陈代谢功能,它是不断吐故纳新的动态系统,正是由于企业的知识体系的不断新陈代谢才保证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先进性、有效性和持久性。

二、企业知识管理的重点在于形成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

虽然早在知识经济概念出现以前,知识、知识管理、组织学习的概念就已经散见于各种文献中,更确切地讲,实际上知识的概念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的,工业革命以来,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的名言更是渗透到工业文明的血液之中的。

尽管如此,人们对知识概念的透彻理解(当然这不是终点),并真正形成一种全球范围内研究的热点则是九十年代以后的事情了,有两大标志性的事件极大促进了知识管理理论的发展:

一是九十年代初,美国学者Peter.Singe的《第五项修炼》的出版为标志,创建学习型组织成为企业管理研究的重点,在今天看来,组织学习和组织记忆等概念都是组织知识管理的部分研究领域和子概念;二是知识经济在全球范围内被认识和重视,知识管理真正成为名正言顺的企业管理研究的主流之一。

近十年来,人们对于知识的概念、知识的特性、知识与信息的区别、知识的分类、知识的转化等基本概念都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和一致的看法。

对于知识管理,人们一般认为,它是一个组织作为一个整体在组织内外知识的海洋中,充分利用各种工具和手段,对知识的捕获、应用和创新的过程,目的是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以便使组织中的个人能够做出最恰当的决策,而作为组织则提高了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从不同的背景出发,国内外的学者对知识管理理论的研究呈现纷繁复杂的局面,研究的角度和重点不同,形成的理论体系和看法就各异,目前就企业的知识管理,国内外就形成了至少以下几个学派:

技术学派、行为学派、传播学派、综合学派。

技术学派认为,知识管理就是信息管理的高级阶段,该学派的学者有计算机和信息科学的知识背景,他们研究的重点集中于技术的层面,如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人工智能、群件、知识库等软件的设计开发等,目前微软、IBM、SAP等公司都已经推出了知识管理的应用软件。

行为学派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他们研究的重点在于对个体的行为的评估、测量、激励等的过程,这些学者都有哲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知识背景。

传播学派的学者以前大都是传播学和信息学领域的专业研究人员,他们对于知识及知识管理的研究没有摆脱原有知识背景的桎梏,从知识的编码、发送、传播、接收、解码的过程对知识传播的机理进行研究,大体上,也可以将他们划分为技术学派或信息学派。

综合学派则呈现大一统的趋势,他们试图将各种学派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用系统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研究知识管理。

上述各种学派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背景,的确从不同的侧面对知识管理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而这些成果也都是知识管理这个理论大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这些理论流派都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和要害,我们认为,研究知识管理不能就“知识”论“知识”,正如,CarlFrappuolo所说,“知识管理就是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企业的知识管理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应该是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知识管理必须与一般的职能管理,如信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区别开来,应该将其提升到战略的层次。

持这种观点的原因不仅仅是由于我们的战略管理理论背景使然,更重要的是,我们客观地认为知识管理是战略管理理论历史发展的逻辑必然,正如前面所述,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存、成长、竞争内涵、长期绩效等战略管理范畴的概念在离开“知识”和“知识管理”以后都无从谈起,知识管理战略不应是部门层次的职能战略,在某种程度上,它与企业的竞争战略的内涵基本上是等同的。

这时,企业就是一个知识的集合体和学习的组织系统,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和长期绩效根本上就是企业的知识管理的效果,企业的战略管理实质上变为企业知识获取、积累、整理、学习、应用、共享、创新的知识管理的过程。

因此,我们一开始就认为知识管理的研究应该跳出技术和信息管理的范畴,从战略的角度研究知识管理,并提出了知识管理战略的概念,所谓的知识管理战略就是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在企业外部环境急剧快速的变化的情况下,尤其是企业面临知识的爆炸式增长和知识传播的手段出现革命性变化的情况下,为了企业的长期生存,以企业内外的知识作为最重要的资源进行管理的一系列的战略谋划、策略、战术和管理方法的集成,以此来提高组织的知识创新能力、形成并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最终使得企业赢得市场竞争的胜利。

从定义可知,知识管理战略研究的核心的在于通过企业知识管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抓住知识管理的重点。

总之,通过以上两部分对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和知识管理理论的研究成果的回顾,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看来相去甚远的两种管理理论其本质上是在研究同一个问题,即企业如何通过知识管理形成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

因此说,两种理论殊途同归,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核心能力理论在“知识”这里找到了其理论的源泉和根据,知识管理理论也必须仅仅围绕“竞争能力”来研究。

更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是一个知识的海洋,为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管理操作才是问题的关键,这也是目前企业管理实践最需要的,在这里,我们将企业的知识管理简化和概括为对知识链的管理。

三、知识链概念及其理论模型

目前为止,国内外学者提出知识链概念的并不多,从文献资料来看,学者研究的重点大都从供应链的角度,提出知识供应链的概念,例如RechardHall和PierpaoloAndriani提出了一种管理供应链隐性知识的方法,国内学者对知识供应链也有一些类似研究。

我们从系统的知识管理出发,认为企业的知识链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供应链”的层次上,它应该是一个抽象化了的完整的知识管理系统模型。

如果下一个定义的话,知识链是这样的一种知识链条(网络),在这个链条形的网络中,企业对内外知识进行选择、吸收、整理、转化、创新,形成一个无限循环的流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企业内各组织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被一种无形的知识链条所联系,企业对这条知识链的管理的质量将决定了企业的核心能力。

这样,知识链概念的提出就抓住了知识管理的核心,克服了目前知识管理研究过于宽泛的不足,这个概念的提出使得人们在实践中易于理解、操作和规范化管理。

可以推知,知识链的管理过程,就是核心能力的识别、培育、转换的过程。

在这个意义上,美国学者C.W.Holsapple和M.Singh在1998年提出了一个系统的知识链的概念,该知识链是从组织内的知识和组织的核心竞争能力的关系出发构建的,C.W.Holsapple和M.Singh构建的知识链如图1所示,知识链中的主要活动和辅助活动的功能如表1和表2所示。

其中,知识链的产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习”(learning),即所谓的“识”;二是“知”的产出(projection),正是由于“知”和“识”的结合,才形成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领导学

合作

控制习

测量

知识知识知识知识知识出

获取选择生成内化外化产

图1知识链模型

表1知识链模型中的主要活动功能

知识获得▲从组织外部获取知识,并使之变得易为组织所用

知识选择▲从组织内部选择知识资源,并使之易为组织所用

知识生成▲从现有的知识中发现、分化出新的知识

知识内化▲将已经“获得”、“选择”、“生成”的知识通过分发、储

藏等方式进行整理,从而改变组织的知识资源状态

知识外化▲将知识融入组织的产出(projection)中

表2知识链模型的辅助活动的功能

领导▲建立条件使得知识管理的引导工作更富有成效

合作▲在知识管理活动中,加强合作管理,将合适的过程和资

源在合适的时间带到合适的地点,并充分加以运用

控制▲使知识的质量和数量满足要求,并符合安全性的要求

测量▲评估知识资源、知识生成、知识新陈代谢的价值

C.W.Holsapple和M.Singh构建的这个知识链模型有很多可取之处,但是它尚不能全面反映真正的知识链概念,其缺陷主要有两点:

第一,该知识链缺乏环境的适应性。

从知识链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的知识链实际上是一种链状网络,在这个网络中,企业内部的知识链首先是外部知识网的一个节点。

企业的知识链要能够与外界的知识网进行动态匹配,这种匹配本身是企业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随着产品技术结构的复杂化,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用户要求越来越多样化,同时每一种产品的投入成本不断增大,一种产品从原材料、零部件再到整机;从产品的设计开发、试制、生产、运输、营销等各个环节的知识含量越来越多,结构越来越复杂,在各个知识点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整个产业的知识链中,一个企业很难做到十全十美、十项全能。

实际上,在产业的知识链中追求全能是危险和愚蠢的,一个企业只能抓住产业知识链的一个或有限的几个节点,才有可能在这些节点上形成核心能力。

因此,企业内部知识链必须与外部知识链进行沟通和互动,以实现最佳知识节点定位。

第二,该知识链缺乏动态性,它没有反馈,没有表现出知识的无限循环。

实际上,正是知识链中知识的无限循环、流动,才促进了企业核心能力的新陈代谢和螺旋上升。

基于此,我们认为较为完善的知识链应该是这样的,如图2所示:

能力

外部知识网

领导学

合作

控制习

测量

知识知识知识知识知识出

获取选择生成内化外化产

图2改进后的知识链模型

改进后的知识链克服了图1的不足,体现了知识管理的动态性、联系性、系统性,较好地反映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知识的本质联系,在知识和竞争能力之间为人们架起了一座桥梁。

当然,这个知识链并不是,也不应该是研究的终结,许多研究有待深化,例如,知识链内部知识获取、选择、生成、内化、外化等的内部机制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机制的研究等,需要进一步探讨。

主要参考文献:

〔1〕维纳·艾丽,《知识的进化》,珠海出版社,1998。

〔2〕王毅等,“企业核心能力:

理论溯源与逻辑结构剖析”,管理科学学报,2000年9月。

〔3〕余广胜,“一种全新的企业理论”(上)、(下),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年2月、3月。

〔4〕项国鹏汪良军,“知识视角度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年3月。

〔5〕李志能尹晨,“从知识的角度回顾企业能力理论”,新管理,2001年4期。

〔6〕蔡翔等,“论知识供应链”,研究与发展管理,2000年12月。

〔7〕陈志祥等,“论知识链与知识管理”,科研管理,2000年1月。

〔8〕Prohalad,C.K.andGaryHamel.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HBR,1990(5/6)79-91.

〔9〕Hamel,GaryandC.K.Prahalad,Competingforthefuture,Boson:

HBSP,1994

〔10〕IkujiroNonaka,TheKnowledge_CreatingCompany,HBR,1991,(11/12):

94-104.

〔12〕TeeceDJ,PisanoG,ShuenA.Dynamiccapabilitiesandstrategicmanagement.StategicManagementJournel,1997,18(7):

509-533.

〔13〕MarciaMadeod,TheKnowledgeChain,SupplyManagement,London,Feb4,1999.

〔14〕RichardHallandPierpaoloAndriani,ManegementFocusAnalysingIntangibleResourcesandManageingKnowledgeinaSupplyChainContext,EuropeanManagementJournal,Vol16,No.6:

685-697,1998.

〔15〕C.W.HolsappleandM.Singh,Theknowledgechainmodel:

activitiesforcompetitiveness,ExpertSystemswithApplications20(2001):

77-98.

〔16〕MinsooShin,TonyHoldenandRuthA.Schmidt,Fromknowledgetheorytomanagementpractice:

towardsanintegratedapproach,InformationProcessingandManagement37(2001):

335-355.

〔17〕SusanLCiscoandKarenVStrong,Thevalueaddedinformationchain,InformationManagementJournal,PrairieVillage;Jan1999.

〔18〕JeffreyTan,Managingknowledge-howtodoit--apracticalcasestudy,TheBritishJournalofAdministrativeManagement,Orpington,Mar/Apr2000.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