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资料.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34001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2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政策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公共政策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公共政策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公共政策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公共政策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公共政策资料.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公共政策资料.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公共政策资料.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公共政策资料.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公共政策资料.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公共政策资料.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公共政策资料.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公共政策资料.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公共政策资料.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公共政策资料.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公共政策资料.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公共政策资料.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公共政策资料.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公共政策资料.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公共政策资料.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共政策资料.doc

《公共政策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政策资料.doc(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公共政策资料.doc

第一章  公共政策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对同意学科的不同称谓

1.S公共政策学在中国的使用:

桑玉成,刘百鸣<<公共政策学导论>>;

2.S政策学在中国的使用:

王福生<<政策学研究>>;政策学(国内)=政策分析(国外)=政策科学(国外);

3.S政策科学在中国的使用:

孙光<<政策科学>>,张金马<<政策科学导论>>;创始人是美国德斯坦福大学教授伊斯顿.罗斯威尔。

第二代掌门人是叶海卡.德洛尔;核心是政策制定系统,;我国李尚忠认为政策科学的核心是致力于政策系统的改进;

4.S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分析在中国的使用:

最早由美林德布洛姆提出;美邓恩<<公共政策分析导论>>,戴伊<<政策分析:

政府做什么,它们为什么做,以及造成什么差异>>;我国胡象明<<地方政策分析-体制,文化与过程>>;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

5.S政策研究在中国的使用:

美科勒曼<<社会科学中的政策研究>>,王沪宁为桑玉成,刘百鸣<<公共政策学导论>>写的前言提出,我国较早以此名称的著作是林德金<<政策研究方法论>>

6.L学科名称梳理对于学习和研究公共政策学的意义或作用:

这七个名称基本上属于同一概念,可互相替代,套用,引用; 

(二)古代政策研究没有形成独立学科的原因:

 i.古代王朝更迭,宗教不能充分解释;而孔孟之道主张从为政得失上去解释执政合法性的获得与丧失,这就使得统治者从维护王朝统治着想去重视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甚至在机构和制度上作一定安排;

 ii.古代先秦时期就形成“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到隋唐时期又形成科举制.这种制度安排成为中国古代的读书人热心于观察和分析政策的强大动力

2.S中国古代政策思想的内容:

(1)、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管仲,商鞅

(2)、以民为本,政在得民的政策原则;孟子,荀况,李世民,王夫之,唐甑

(3)、惠民、养民、富民的政策传统。

管仲,孔子,李俚,孟子,唐甑

(4)、重农抑商的政策主张;李世民,朱熹

(5)、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政策倾向;孔子,唐甑

(6)、无为而治的政策构想;王弼;

3.B我国古代两本著作:

<<战国策>>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政策研究与政策咨询的著作;冯梦龙<<智囊补>>,是世界最早的一本政策案例著作;

4.B欧洲中世纪的中期和晚期随着城市的发展,才培养出在财政,战争,法律三大领域中拥有专门知识并向统治者提供政策建议的政策分析人才

5.L只有当研究者能够对政策过程进行直接地或比较直接地观察和分析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产生公共政策学p9

古代中国,欧洲没有出现公共政策学原因是:

1,人们有关政府政策的知识、思想和观点大多是对政策结果所作的观察和分析,而不是对政策过程所作的观察和分析.2,古代有关政府政策的情况、思想和观点,通常是个人直观体验的产物,而且对政策解释往往是从权威、伦理、哲学的原则出发。

(三)亚当.斯密,克劳塞维茨,马克思和韦伯对公共政策研究的贡献:

从产业革命到20世纪初叶期间

1.S亚当.斯密对公共政策研究的贡献的要点:

亚当.斯密是英国古典经济学派的创始人.<<国富论>>;

(1)对当时的政策——提出了一整套理论和经济政策。

(2)对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国家——有关政府和市场的理论为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提供了基本的政策理念,界定了政策的范围和方向。

(3)对政策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他提出了经济人的假设。

对后来的理性选择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有影响,并间接影响到现代的政策分析

2.S克劳塞维茨对公共政策研究的贡献的要点:

德国人军事家,<<战争论>>(三卷),

(1)提出系统的战略决策思想,认为应当把战争或战争中的各个战局看成一条完全由相互衔接的一系列战斗所组成的锁链,并把每一个战斗都看成这条锁链中的一个环节.提出了系统的战略决策思想,设定了战略、策略与战术之间的关系,为“政策链”、“政策群”概念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2)将战略要素分为精神要素、物质要素、地理要素和统计要素,这一战略要素分析为政策研究中的因素分析提供了典范。

(3)强调战略决策必须根据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为公共决策如何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3.S马克思对公共政策研究的贡献的要点: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

(1)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战略、策略、基本政策等的制定提供了理论指导。

(2)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为政策研究从注重政策结果到注重政策过程的转变指明了方向。

(3)历史唯物论有助于更加准确地掌握政策的本质,更加深入地认识政策系统与环境之间、政策过程诸环节之间的本质关系等问题

4.S韦伯对公共政策研究的贡献的要点:

德国人,<<宗教社会学论集>><<经济与社会>><<科学论文集>>等;

(1)主张对社会政治现象进行文化解释,对后行为主义时期政策研究中倡导的价值分析有显著的影响。

(2)认为人的行动或社会行动包含着动机和目标两大基本因素。

这一主张对于公共政策学中的政策评估具有指导意义。

(3)提出了官僚制的决策模型。

(4)在社会科学方法论上提出了理想类型和价值无涉。

理想类型的提出为认识现实提供了中介手段。

价值无涉为公共政策学提供了一种方法论的指导

5.L公共政策学的跨学科和多学科交叉性质:

6.B学科形成的历史条件:

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

历史条件:

1,其他学科的形成和发展;2,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条件有:

 i.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奠定了公共政策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基础。

(三论提供的思维方法的特点是系统性、动态性和最优化。

它提供的基本方法是:

系统的方法;信息的方法;反馈的方法;功能模拟的方法);系统论:

贝塔朗菲<<现代发展理论>>采用数学模型的方法,由系统理论,系统方法,系统工程三部分组成;信息论:

申农<<通讯的数学理论>>内容为关于信息的信源,信道,信宿的问题以及关于信息滤波和调制的问题,侧重与科学技术方面;控制论:

维纳<<控制论>>;研究控制论系统中的信息论问题.

  ii.决策科学的形成。

其取得的成果直接成为公共政策学的内容。

西蒙的有限理性决策模型和决策过程理论;诺伊曼的博弈论;

iii.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是公共政策学产生的催化剂。

泰勒,梅奥,

  iv.凯恩斯主义的出台和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使得公共政策学研究的必要性迅速增加;政府的作用;

7.B学科诞生过程(代表人物和著作):

勒纳和拉斯韦尔:

《政策科学:

视野和方法的近期发展》(1951)——公共政策学的开山之作,首次提出并界定了政策科学这一概念,被人们认做公共政策学诞生的标志。

8.B学科诞生前的理论和方法论准备:

(1)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急速进步,为人们从经验和定量方面研究公共政策提供了新的条件和手段。

(2)哲学思想的进步和一系列社会、人文学科的诞生和发展,为公共政策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基础;

(四)拉斯韦尔对公共政策学的界定

1.S拉斯韦尔对公共政策学的六点界定:

拉斯韦尔(公共政策学的创立者)代表性著作:

<<政治学—谁得到什么?

何时和如何得到?

>>;六点界定

(1)它是关于民主主义的学问;以民主政治体制为前提;

(2)哲学基础是逻辑实证主义;

(3)对于时间和空间都极其敏感;

(4)具有跨学科的特点;

(5)须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

(6)以社会变迁和发展为对象,以动态模型为核心

2.B公共政策的两个分支:

一是由拉斯韦尔倡导的行为主义,一是由西蒙创立的,自管理科学(公共管理学)领域里成长的决策科学,行为主义.公共政策是属于政治科学还是属于管理科学的争论一直没停过;

3.L行为主义方法论对公共政策学发展的初期阶段的影响p24其特点是对纯科学方法的推崇,主张通过经验研究来寻求政治行为的规则;访谈法

(五)德洛尔对公共政策学的四点贡献:

1.B德洛尔对拉斯韦尔的批判:

1,偏重于方法论和忽视政策内容的研究;

2,片面强调运用纯科学的方法,而忽视了政策过程与自然过程的差别,以及各种政策问题在性质上的相互差别;

3片面追求理性化和计量方法,而实际上有大量政策问题包含着价值判断,或者无法进行定量分析

2.S德洛尔的主要学术成就:

第二代公共政策学家,其学术背景是公共管理学而不是政治学;主要学术成就:

(1)分析了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在学科建设上存在的误区;

(2)肯定了管理科学和决策科学研究中使用的系统群研究方法,并主张将其引入公共政策学;

(3)提出并界定了“总体政策”、“超政策”和“政策系统”的概念;

(4)强调公共政策学的跨学科性和实践性

3.L后行为主义时期公共政策学在方法论上的主要变化

(六)公共政策学发展的初期阶段,第二阶段,近期阶段取得的成就,这门学科在中国发展的情况

1.S公共政策学发展的初期阶段(50年代到60年代初期):

1,在政策分析的定量方法和技术方面,尤其是在系统分析,运筹学,线性规划以及成本-收益分析等方法和技术的应用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2,学多政治家日益重视政策科学的公共政策取向,投身公共政策学研究;主要人物有伊斯顿,拉斯维尔,林德布洛姆,阿尔蒙德

2.S公共政策学发展的第二阶段取得的成就(60年代后期开始):

(1)方法论的多样化——行为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结束;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在公共政策学中的运用继续受到关注;公共选择方法论(布坎南)崭露头角;博弈论(博雷尔)成为公共政策分析中的重要方法;个案研究受到重视。

(2)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转变——重点由原来的政策制定转向政策执行、评估和终结,政策周期。

(3)对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作用给予了重视。

(4)公共政策比较研究开始起步

3.S公共政策学发展的近期阶段取得的成就(90年代以来)

(1)课题选择的新取向——伦理取向;管理取向;政府改革取向。

(2)方法论的非科学化——以主观的研究方法(研究决策者主观的思维方式或倾向的)取代客观的研究方法(寻求客观真理)。

(3)公共政策学的建制化——学会、专业研究机构以及专业和课程的建立

4.S公共政策学在中国发展的情况: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公共政策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中国应运而生。

1983年孟繁森在《理论研讨》杂志第七期上呼吁“建立一门研究党和国家生命的科学—政策学。

1984年李铁映在《哲学研究》第四期发表《决策研究论文》指出决策须由硬结构和软结构组成。

1997年初北京大学建立公共政策研究所,宁骚教授任所长,这是全国高校系统中第一个公共政策研究所

L这门新兴学科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对我们的启示

第二章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一)公共政策学的学科定义与内涵

1.S公共政策学的学科定义:

运用类似于自然科学的研究程序和方法,对政策系统及其环境之间和政策过程诸环节之间及其系统内外诸影响因素之间进行因果关系或相关性分析,探索公共政策的固有规律,以期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并成功地改造社会与环境;

2.L公共政策学的学科概念与内涵:

1,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公共组织,尤其是公共权力机关制定和执行的公共政策;

2,按照理性的原则来衡量,这门学科具有准科学的特征;(研究方法——类似于自然科学的的程序和方法)

3,这门学科的研究内容在国家、政府、政党的职能活动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涉及并需要各个学科的各个知识领域,在学科内容上公共政策学具有跨学科或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特征;(研究内容——政策系统;政策系统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政策过程诸环节之间的关系;政策过程诸环节与政策系统内外诸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4,这门学科的研究活动具有鲜明的功利性,十分看重研究工作对公共权力机关的功能活动所产生的作用;(研究目的——改进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并成功地改造社会与自然)

3.B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

研究对象;概念体系;研究方法

(二)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

1.S公共组织的定义:

以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协调和增进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组织;类型有强制型公共组织(立法,行政,司法机构等公共权力组织);半强制型公共组织(经济仲裁委员会等靠市场手段而非法律和行政手段);非强制型公共组织(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的组织)

2.S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所包含的三个方面:

   公共政策的本质与属性,构成与结构,特征与功能;政策系统;政策过程

3.L公共政策学与决策学,立法学,行政决策学在研究对象上的重要区别:

公共政策是包括立法,行政,司法在内是所有国家机构以及一定类型的政治体制内的执政党制定和实施的政策;其他学科主要是:

 i.公共政策学与决策科学的主要区别:

包括企业,军队,学校,医院,公共组织等各类组织在管理中形成的决策;

  ii.公共行政学与行政决策学的主要区别:

国家机关的行政组织的决策

iii.公共政策学与立法学的区别:

立法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制定法律和行政法律性规范文件的活动

4.L作为公共政策学研究对象的公共政策所包含的三个层次:

具体的个别政策;政策群和政策链;政策一般;

5.L对政策系统的研究应予重视的四个突出问题:

  

(1)直接的政策制定系统中决策者的类别差异;

(2)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与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3)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

(4)公共政策制定系统内部的结构

6.B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

公共政策系统是公共政策学研究的第二个基本方面;政策主体系统(三个子系统——政策制定、政策执行、间接主体);政策支持系统(四个子系统——信息、监控、咨询、评估);反馈系统

7.L决策行为与政策过程的关系:

p56决策行为是选定目标和选取最优化方案并付诸实施的行为。

决策行为是一个有一连串相互衔接的阶段、环节或程序组成的完整的政策过程;即决定做什么,怎么做;政策过程是一个自始至终不断地进行选择的过程,即分析如何认定,解决问题,哪些因素对方案的实施造成影响,结果是否一致及其造成的主要原因等.

(三)公共政策学的概念体系

1.S公共政策学的概念体系及其三个层次:

核心概念;次级概念;边际概念

2.L公共政策学的核心概念,次级概念和边际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1)次级概念:

是核心概念的子概念和从属性概念;它是公共政策学的研究不断深化的表现;

2)边际概念:

是从其他学科引进或移植过来的概念;为公共政策学提供了理论和方法论基础;

(四)公共政策学的科学追求及其研究方法所依据的认识论

1.S科学的品格和公共政策学的科学追求:

第一个品格是理论假设与实践经验相一致,而且这种一致须经在相同的条件下反复、重复进行的检验都能够得到证实;第二个品格是它是人类理性思维的产物;第三个品格是其理论结构具有逻辑完备性和逻辑一致性;第四个品格在于它注重简单性原则

2.S公共政策学的科学追求:

是其根本追求,即借助于一定的方法,程序和手段尽可能充分使科学的品格在研究过程特别是研究结果中得到实现和体现.为此,形成了公共政策学研究方法论体系,包括三大层次:

公共政策学研究方法所依据的认识论(第一层次);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运行过程的理论模型;即学科分析方法,也称分析途径(第二层次);公共政策学的研究程序与技术性方法(第三层次)

3.S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方法所依据的认识论:

经验主义,理性主义,逻辑经验主义,后现代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具有统摄性,基础性,指导性作用;

1)经验主义:

代表人物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休谟;主要观点:

认识起源于感觉;应从个别、特殊事务出发;无从得出共同理性和普遍必然性;忽视真理自身的逻辑性;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培根的假象论:

种族假象,洞穴假象,市场假象,剧场的假象或体系的假象);

2)理性主义:

代表人物迪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主要观点:

认识来源于理性直观;把一般作为认识的首要对象;肯定有普遍的共同理性存在;蔑视和贬低归纳法作为人类认识工具所起的作用(而以几何学的演绎法为主);真理的标准就是真理本身)

3)逻辑经验主义:

代表人物{石里克、卡尔纳普(逻辑实证主义核心人物和奠基人)}、罗素、威特根斯坦[逻辑经验主义先驱]和主要观点:

经验证实原则(根本原则);以逻辑分析来补充实证经验;科学主义的科学观;

4)后现代主义:

1,对从伽利略开始,支配西方思想三百多年的机械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和科学观进行了激烈的批评(伽利略第一个把科学实验和数学语言结合起来;牛顿:

完成了自然机器的数学表述;爱因斯坦的量子力学;普里高津的混沌理论;吴琼恩;)2,主张自然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实证主义和机械主义相对立.库巴(自然主义);3,对人文精神的呼唤;4,重视非理性的、反理性的和超理性的等反科学主义的创造性思维.

5)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两大特点:

全面性,或者说由于它综合了各种片面的认识中的正确的方面,因此,它本身就最少片面性;实践性,或者说它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感性与理性、经验与理论、个别与一般、整体与部分、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归纳与演绎的统一

4.L公共政策学的科学特征与艺术特征:

这里的艺术指的是政策研究中人的主体性特征,即体现人的本质属性的个体的和群体的人的精神世界与价值取向.

   药师寺泰藏以钟比喻公共政策学的科学特征,以云比喻公共政策学的艺术特征;

5.L我国的公共政策学研究方法所依据的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具有的突出特点:

   两大特点:

全面性和实践性。

(五)公共政策系统及其运行过程分析的理论模型

1.S模型及其认识论的意义:

模型就是对原型的抽象与模仿(仿真),是认识主体为着一定的认识目的,依据相似性原则而构造出来的一种理念系统,以代表作为研究对象的真实系统即实际存在的事物;有实物模型(如地球仪)和理论模式两种

2.S基于西方经验的政策系统与过程理论模型;

1)理性主义模型:

依据完整而综合的信息做出理性的决策,即遵循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原则,选择最佳的方案,使用最佳的手段达到最大的决策结果;这种模式假定决策者是“理性人”;理性人的理性主义决策过程;理性主义模型的缺陷:

理性人缺乏经验支持;理性人的公正,客观和理智是有限的;过高地估计了逻辑推理和数学模型作为政策分析工具所起的作用,而对社会性,政治性,文化公共政策问题却往往束手无策;理性人在决策中拥有的知识,信息都是有限的;西蒙和林德布洛姆的修正:

西蒙提出有限理性的命题,对其批评和改进形成了人们普遍接受的理性优化模型;

2)渐进主义模型:

林德布洛姆主张援用民主智慧寓于社会互动之中的市场运作的原理,广泛地参与主体了解彼此的价值偏好,透过妥协调适,良性的互动进而实现政策的动态均衡;其两大命题为公共政策实际上只是过去政府活动的持续,只是根据过去的经验而对现行的政策做出局部的,边际性的调适;决策者把决策看做一个典型的一步接着一步永远没有完结的过程.该模式的缺陷:

其具有显而易见的保守性,只注重看起来微不足道的政策目标的制定及其实现,压制政策创新和具有根本意义的社会变革;

3)规范最佳模型:

德洛尔是以四项假设前提把政策过程分为决策前,决策中,决策后;其特点是开放性和包容性;

4)混合扫描模型:

埃齐奥尼试图保留理性主义模式和渐进主义模式各自的优势并弥补它们的缺陷.存在的缺陷:

与规范最佳模型一样,是试图调和理性主义模型和渐进主义模型在思维方式和操作方法上的矛盾,就难免在价值取向上显得有些模棱两可;

5)政治系统模型:

系统论的创始人:

贝塔朗菲;政治系统方法的创始人:

伊斯顿;即决策主体(政治系统)做出对社会具有约束力的权威决定,包含着一系列分配价值的决定和行动;把政策过程假定为输入-决策-输出-反馈的系统运行过程;其特点是最具解释力、最具普适性的模型;缺陷:

适合宏观分析的模型,只能给人们提供一个轮廓,不能够指明所分析的政策的具体特性;

6)机构—制度模型:

特点是在公共政策分析中应用最广泛而又最缺乏理论色彩的决策模型;是建立在习惯性的思维模式上的(如人们对一项决策的好坏,有无总是与一定的政府机构-制度联系起来,或自然而然的在两者间建立某种因果关系或相关性);戴伊:

认为公共权力机关赋予公共政策三个显著特征:

合法性、普遍性、强制性;

7)集团模型:

戴维.杜鲁门,莱瑟姆;从集团理论这一视角去分析政府在政策形成的作用;是某一特定时间集团间的争斗所达到的平衡;特点:

具有很强的洞察力和解释力;缺陷:

过分夸大了集团的重要性而低估了公共权力机构自身所起德独立的又富有创造性的作用;无法解释人类在政府与政治过程上的许多问题;对于多元主义政治体制以外的那些政治体制内的决策过程缺乏解释力;

8)精英模型:

现代精英政治理论的创始人莫斯卡,帕雷托和米歇尔斯;戴伊和齐格勒<<民主的嘲讽>>认为实际的政治过程和决策过程是由直接掌管政权的少数人来主导的.缺陷:

忽视了现代民主国家公民参与政治的要求和能力,以及这种参与政策形成的影响.

3.S基于中国经验的决策模型即“上下来去”模型:

中国特色的决策模式;p96

1)建构的两种资源:

一是理论,特别是认识论和历史理论;二是公共政策的经验认识;鉴于政策制定过程在认识论上是一个从形而下到形而上的的过程,政策执行过程在认识论上又是一个从形而上到形而下的过程;与此同时整个政策过程在政策主体和政策客体的关系则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它是一个逻辑过程;

2)由若干个亚模型组成:

决策认识的真理性模型;群众—领导性模型;民主--集中性模型;个别——一般性模型;特征是容纳性和开放性;

4.L借助于模型进行公共政策分析的认识论的意义:

1)由于模型和原型具有相似性,可能通过解释模型而认识原型的某种本质规定性,对所构模事物的运行结果和发展趋势做出有效的预测;

2)模型是进行科学抽象的重要工具;

3)模型是研究过程中资料搜集和经验观察的指南;

5.L基于西方经验的各个政策系统与过程理论模型对于公共政策分析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6.“上下来去”模型对于分析中国公共决策过程的适用性以及这个模型的容纳性和开放性:

具有鲜明的中国化,民族化特色的决策模式,它能容纳从国外引进的以科学决策为根本诉求的任何决策理论,决策模式和决策手段;西方学者在另外的理论背景和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建构的决策模式,经过改造是可以被整合到我国”上下来去”模型的某一个亚模式中去的.西方现代社会调查的程序设计和技术手段,统计学方法,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等都可以在”上下来去”模型的社会操作过程中大显身手.

(六)研究程序与技术性方法:

华莱士“科学环模型”

1.S华莱士科学环:

研究过程是:

理论——假设——观察——概括或检验——新的理论;这一过程是周而复始,无限循环的过程;

2.S从经验观察开始的研究过程的各个程序和步骤和从理论假设开始的研究过程的各个程序和步骤:

从经验观察开始的研究过程的各个程序和步骤列波普提出的:

以操作化方法进行经验观察--对观察到的结果以量度、测定与分析的方法进行处理--经验概括,这是一个进行经验研究的过程,即以归纳法从事理论构建的过程,接着,在经验概括当中或在这个基础上,通过运用形成概念,建立命题、理论的方法--理论,这是一个进行理论研究的过程;从理论假设开始的研究过程的各个程序和步骤:

对既有理论进行梳理,通过运用逻辑演绎方法--假设,这是一个进行理论研究的过程。

接着,从假设出发--以操作化方法进行经验观察,这是一个以演绎法进行理论演绎的过程。

或者,在假设做出以后,通过运用检查假设的方法--证实或证伪,然后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理论

3.S收集和整理研究资料的两种方法:

书面资料或文字资料(报纸,刊物,政府报告等);非文字资料(调查,观察,实验的方法)

4.S研究型方法和快速,初步分析的方法:

政策分析的两种类型:

1)战略性和研究性分析:

通常是研究大型课题,需较多的经费和时间,设备,人力;能全面,系统深入的专门研究.

2)紧急对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