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些研究.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34012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33.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些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关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些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关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些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关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些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关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些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关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些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关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些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关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些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关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些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些研究.docx

《关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些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些研究.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些研究.docx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分析及中国的发展情况

内容提要:

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DirectInvestment):

简称FDI,是指企业以跨国经营的方式所形成的国际间资本转移,外商是针对投资目的地而言,指境外资本到境内来投资。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直接投资对各国、各地区乃至全球经济的作用愈益加重。

跨国直接投资现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仅依靠自身的资源、资金、技术或市场来谋求发展,走国际化经营的道路己经成为必然选择。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经济格局的重大变动,各国在鼓励国外资本流入的同时,逐渐放松对本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管制,并积极采取措施鼓励对外直接投资活动,这一方面对跨国投资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另一方面也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证研究提出了要求。

我国利用外资的方式已经从“引进来”为主,逐步转向“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走出去”成为中国企业积极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全球化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到了国际分工和交换之中,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的商品、资本、技术以及信息的加速流动,极大地推动了资源在全世界范围之内的有效配置。

跨国直接投资现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仅依靠自身的资源、资金、技术或市场来谋求发展,走国际化经营的道路己经成为必然选择。

跨国直接投资发展至今,其研究主要是基于跨国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经济的影响,而对投资母国经济的影响关注比较少,投资母国的对外投资政策因素也未能有效纳入研究的框架。

然而投资国对外投资政策的制定对于投资的规模、区位、行业、投资方式及所有制形式有着重要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经济格局的重大变动,各国在鼓励国外资本流入的同时,逐渐放松对本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管制,并积极采取措施鼓励对外直接投资活动,这一方面对跨国投资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另一方面也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证研究提出了要求。

我国利用外资的方式已经从“引进来”为主,逐步转向“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走出去”成为中国企业积极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

本文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部分,对近代以来国际上的诸多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进行了总结分析。

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这一特殊现象。

总结了主流学者的见解。

分析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几个阶段,限于篇幅,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分布、行业选择等并没有进行总结呈现。

二、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基础

对外直接投资起源于发达国家,其相关理论也构筑于发达国家的投资基础之上,公认的现代跨国经营理论是以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海默提出的垄断优势理论为标志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对外直接投资在发展中国家的不断增长,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中发展中国家以及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所占的比重逐渐增长,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不少专门针对这些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学者们将对外直接投资产生的原因、演进规律及趋势从不同方面进行了分析,形成了众多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理论。

这些理论对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具

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1垄断优势理论

1960年,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在其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

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运用厂商垄断竞争这一原理清晰地阐述了跨国公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既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具有垄断优势的理论。

随后垄断优势理论作为一种独立的理论得到了诸多学者的延伸与扩展。

斯蒂芬·海默的主要观点如下:

跨国公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最根本原因在于市场的不完全性。

垄断优势理论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奠定了实的基础,它不但认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前提条件是培养垄断优势,而且突破了新古典的分析框架,较好地解释了美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对后来的理论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但是这一理论主要研究的是发达国家具有垄断优势的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行为,而对不具有垄断优势的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没有很大的说服力。

而且这-理论也一法解释具有垄断优势的企业为什么选择对外直接投资而不是进行出口和技术许可证的转让。

2.2内部化理论

自1970年代中期,以英国里丁大学学者巴克利(Peter。

J。

Buckley)、卡森(MarkCasson)与加拿大学者拉格曼(A。

M。

Rugman)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西方学者,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不含日本)为研究对象,沿用了美国学者科斯(R。

H。

Coase)的新厂商理论和市场不完全的基本假定,于1976年在《跨国公司的未来(TheFutureofMultinationalEnterprise)》一书中提出的,建立了跨国公司的一般理论——内部化理论。

内部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可概括如下:

由于市场的不完全,若将企业所拥有的科技和营销知识等中间产品通过外部市场来组织交易,则难以保证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若企业建立内部市场,可利用企业管理手段协调企业内部资源的配置,避免市场不完全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质是基于所有权之上的企业管理与控制权的扩张,而不在于资本的转移。

其结果是用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代替外部市场机制,以便降低交易成本,拥有跨国经营的内部化优势。

内部化理论是西方学者跨国公司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转折。

以前的理论主要研究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动机与决定因素,而内部化理论则研究各国(主要是发达国家)企业之间的产品交换形式与企业国际分工与生产的组织形式,认为跨国公司正是企业国际分工的组织形式。

2.3产品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RaymondVernon)1966年在其《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首次提出的。

产品生命周期(productlifecycle),简称PLC,是产品的市场寿命,即一种新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

弗农认为:

产品生命是指市上的营销生命,产品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这样的周期。

就产品而言,也就是要经历一个开发、引进、成长、成熟、衰退的阶段。

而这个周期在不同的技术水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期间存在一个较大的差距和时差,正是这一时差,表现为不同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它反映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

弗农的理论,考虑了在此之前科斯的内部交易理论和区位理论,两者综合,较好解释了战后初期美国在欧洲的投资扩展。

但是,在规划企业未来投资国别,在说明跨国公司为其总体利益而实行全球化战略行为时,便不能令人满意了。

为此,需要把产品周期理论与企业拥有的特殊优势结合起来考虑。

此外,弗农的理论只重视企业最终产品的生产周期,而未考虑这些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可进行国际分工。

赫莱纳(G.K.Helleiner)认为,在未进入标准化阶段,追求低生产成本的一些生产工艺也可在发展中国家投资生产。

我国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必须明确其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再做出对外直接投资决策。

2.4比较优势投资理论

20世纪70年代中期,F1本著名学者小岛清运用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学说,即资源禀赋的不同会导致比较优势存在,将R本作为考察对象,整合国际贸易理论与对外直接投资后,提出了比较优势投资理论。

小岛清的主要观点是:

应挑选本国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投资对象为在东道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同类产业。

贸易与投资的行为是一种双向互补关系,所以这种方式能够有力地促进两国贸易的发展。

由于一国具有比较劣势的产业一般存在于中小企业中,因此,应该把中小企业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对象。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比较符合日本的国情和20世纪六七十年代特定历史条件下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较有说服力地解释了日本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也较好地说明了美国出口贸易条件恶化、出口量减少的原因。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指出,无论是投资国还是东道国都不需要有垄断市场,企业比较优势的变迁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给人们的启迪是,并非拥有垄断优势的企业才能进行跨国经营。

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无疑是对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一次冲击。

但是,边际产业扩张理论无法解释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也无法解释20世纪80年代之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对北美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外直接投资迅速增加,且以进口替代型为主,这表明日本与美国企业的直接投资模式有去同的趋势。

小岛清把微观分析作为既定前提的基础上,注重从宏观动态角度来研究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

缺陷在于,其动态分析仅陷于日本及少数欧洲国家的情况。

在对外直接投资决定因素上,小岛清注重从国际分工的比较成本来分析对外直接投资。

2.5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1977年,英国瑞丁大学教授邓宁在《贸易,经济活动的区位和跨国企业:

折衷理论方法探索》中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1981年,他在《国际生产和跨国企业》一书中对折衷理论又进行进一步阐述。

邓宁总结出决定国际企业行为和国际直接投资的三个最基本的要素:

A。

所有权优势(Ownership);B。

区位优势(Location),C。

市场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

这就是所谓的OLI模式。

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论克服了传统的对外投资理论只注重资本流动方面的研究不足,他将直接投资、国际贸易、区位选择等综合起来加以考虑,使国际投资研究向比较全面和综合的方向发展。

国际生产折衷论是在吸收过去国际贸易和投资理论精髓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既肯定了绝对优势对国际直接投资的作用,也强调了诱发国际直接投资的相对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发展中国家在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上的不足。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可以说是几乎集西方直接投资理论之大成,但它毕竟仍是一种静态的、微观的理论。

三、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理论

按照传统理论,发展中国家的大多数企业都不可能产生跨国发展的动因。

因为无论从规模、资本,还是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技能等方面,发展中国家企业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都存在明显的差距,没有传统投资理论中所强调的各种优势。

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活动迅猛发展,对外投资活动迅速崛起,资本输出额占全球资本输出的比重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逐步增强,通过直接投资在国外建立的企业数量和企业的跨国化程度甚至超过大型跨国公司。

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投资不仅改变了国际直接投资的格局,而且也对传统跨国投资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

有鉴于此,西方学者又对传统的理论加以修正和完善,或提出了新的、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以求更加全面地诠释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为,从而形成了一些支持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

3.1小规模技术理论

美国学者威尔斯(Wells,1976)提出了小规模技术理论。

威尔斯认为,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最大缺陷是把竞争优势绝对化,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竞争优势是相对的,主要来源于低成本优势。

这种低成本优势是与母国的市场特征紧密联系的。

该理论的中心思想是,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比较优势来源于小规模生产技术,这种小规模生产技术带来的低成本优势能够使生产者获得比较利益。

根据威尔斯的研究,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缘于小规模技术的比较优势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拥有服务于细分市场需求的小规模生产技术。

由于大规模生产技术无法从这些细分市场需求中获得规模效益,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可以通过开发满足细分市场需求的生产技术获得竞争优势。

低收入国家制成品市场的一个普遍特征是需求量有限,大规模生产技术无法从这种细分市场需求中获得规模效益,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正是开发了满足细分市场需求的生产技术而获得了竞争优势。

因为这种小规模生产技术往往是劳动力密集型的,并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二是具有低廉的企业管理费用和营销费用,通常以物美价廉抢夺市场份额。

调查显示,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薪金收入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同时,由于对企业形象的重视程度不同,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在厂房建筑方面节约了大量支出。

另外,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往往投入大量广告费用,追求名牌产品效应,而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则采取低价营销战略,以物美价廉取胜;三是在民族产品的海外生产上拥有优势,这种“民族纽带性”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服务于海外同一种族团体的需求而建立,通过利用母国的当地资源,使用传统知名品牌,从而在生产成本上占有优势,并且能够在侨民散布的世界各地投资经营。

小规模技术理论是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理论研究的早期代表性成果,它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竞争优势的来源与发展中国家自身经济特征相结合,为后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分析空间。

3.2技术本地化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拉奥在对印度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和投资动机进行深入研究后,于1983年在其著作《新跨国公司:

第三世界企业的发展》中提出技术地方化理论。

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并不是简卑的复制或模仿发达国家的技术,而是进行一个消化、改进和创新的过程。

如果通过内在的技术创新或者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改造后,能够使其更加适应同类发展水平国家的市场需求的话,也能够形成自身的特定优势。

发展中国家形成自身的特定优势主要通过以下四条途径:

发展中国家技术地方化往往与一国要素价格及其质量相关联;发展中国家通过对引进的技术进行吸收和改造后,会使其生产的产品更适合于社会需求;发展中国家的创新活动所产生的技术在小规模生产条件下会更有效率;发展中国家企业生产的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品味和购买能力差别很大的国家的消费需求。

我国的对外投资要加强对自身技术的改造和'创新能力,并积极引进和吸收发达国家的一些先进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改造和创新,争取形成自己的差异优势。

要对投资国的市场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了解当地的生产供需状况、

市场特征和企业条件,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以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力。

3.3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坎特威尔和托伦惕诺(Cantwell&Tolentino,1990)提出了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他们从技术进步和技术积累的角度分析了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阶段性动态演进过程,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受其国内产业结构和内生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发展中国家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与它们对外投资的累积增长直接相关的,技术能力的积累是影响其国际生产活动的决定性因素,同时也影响着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形式和效果。

因此,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地理分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的,并且是可以预测的:

在产业分布上,是从以自然资源为主的纵向一体化逐步过渡到以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为主的横向一体化生产活动;在海外经营的地理扩展上,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距离”(包括文化、习惯和语言等)的影响,其对外直接投资遵循周边国家—其他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的发展顺序。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构造了一个以技术创新为动力、技术积累为基础,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与对外投资结构在相互促动中不断升级的动态过程,是以技术积累为内在动力,以地域扩展为基础的,从而比较全面地诠释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结构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由传统产业向高技术产业流动的变动过程,因而深受西方经济理论界的好评。

3.4LLL理论

由于前面的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缺乏资源和国际化经验的后发国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Mathews(2006)基于亚太地区的跨国企业提出了LLL分析框架(Linkage-Leverage-Leaming),将后发国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经历分为联系、杠杆和学习三个阶段。

Mathews认为后发国家的发展战略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别,他们更重视如何获得资源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为此,新兴经济体企业可以通过与发达国家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或合资的方式来建立一定的联系以获取相应的资源,然后企业可以对资源进行杠杆利用,并通过学习不断累积,进行自我加速,这样就能解释新兴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加的原因。

因此联系和杠杆是融入国际生产网络不可分割的重要战略手段,而学习则是提高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该理论能够解释为什么发展中国家不但可以到发展中国家投资,还可以到发达国家投资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挑战了OLI模型的适用性。

先前的绝对竞争优势并不是后发国家跨国公司国际化的竞争优势,其真正的优势在于组织学习能力。

所有权优势也并非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前提条件,它只是达到一定规模的跨国公司的一种战略动机或目标,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后发国家是从资产寻求而非资产利用出发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

四、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发展历程

4.1谨慎的国际化时期(1979-1986年)

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国有企业开始谨慎的国际化进程"政府推动国际贸易,允许和鼓励国有出口型企业直接开展对外投资"在这个时期.,只有商务部所属的国有专业外经外贸公司和经贸委所属的企业可以在特定的国家(地区)进行海外投资,主要从事于服务领域,如国际贸易!

运输和金融服务,投资主要集中在专有技术和实物资产"这个阶段,中国政府对对外直接投资采取谨慎的措施,以避免过多的资本外流,1979-1986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累计2.55亿美元,海外投资企业主要分布在45个国家(地区),以香港和澳门为主"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多从市场需求动机出发,产品和服务附加值较低。

表4-1:

1979一1986年中国企业叹寸外直接投资额

4.2政府鼓励时期(1987-1991年)

这个时期,政府逐步放开限制政策,在资本充足!

技术和管理可行的前提下,允许企业同合适的合作伙伴在国外合资设立子公司"从1987年开始,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首次突破1亿美元,当年对外直接投资额达3.5亿美元"1987一1991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进入快车道的时期,五年累计对外直接投资项目共计891个,海外投资企业遍及90多个国家(地区),虽然亚洲发展中国家和港澳地区仍是投资的重点地区,但是已经开始向发达国家延伸"这一时期的海外投资开始由服务业为主向资源开发!

加工装配!

交通运输等产业扩展"。

表4-2:

1987一1991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额

4.3扩大和调整时期(1992一1998年)

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省市一级对外投资更加放开,特别是在香港市场,开

始大规模的参与房地产和股市的投资"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大量的公司

倒闭,再加上企业授信放缓,对外投资进入调整规范时期"由于整个国民经济存

在过热现象,这一时期,国家实行经济结构调整!

紧缩银根,中国经济步入调整

和恢复时期,海外企业发展比较缓慢"

一般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为了追求经济目标和

政策目标,尤其是:

L支持国有制造业的出口;2.稳定地获取稀缺自然资源;3.

获取信息和学习国外的操作经验(Lu2002,Ye1992,Zhan1995,uNeTAD2006,

Sauvant2005)"与此同时国有企业的对外投资还附有某些政治色彩,比如为了达

到建立和加强与其它发展中国家关系的目的,通过建立经济联系来维护国家间的

外交关系"

表4-3:

1992一1998年中国企必寸外直接投资额

4.4“走出去”时期(1999-2001年)

中国政府对企业国际化活动的空间大大放宽,最突出的就是明确的提出了“走出去”的战略目标。

政府进一步采取措施控制非法资本转移,真正实现以生产为目的的对外直接投资"同时在特定的行业积极鼓励对外直接投资,提供直接的财政支持和伺接的出口退税和外汇援助,特别是加大对与贸易相关的原材料、零部件以及纺织、机械和电气设备的支持力度,推动中国的出口贸易"

截至2001年底,中国对外投资企业己遍布世界160多个国家(地区),投资涉及的行业从初期的集中在贸易方面,发展到资源开发、生产加工、交通运输、工程承包、医疗卫生、旅游餐饮及咨询服务等众多领域,但是服务贸易、生产加工和资源类投资依然是投资的主要行业"。

表4-4:

1999一2001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额

4.5加入WTO后时期(2002年至今)

“走出去”的战略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一道推动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十一五”计划也再次强调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性。

从2003年开始,私营企业被正式允许申请对外投资"随着国内竞争的加剧,迫使大量的中国企业向外寻求新的市场"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将目光瞄准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2008年底,中国对外投资企业共分布在全球174个国家(地区),投资覆盖率为71.9%,亚洲和欧洲集中了境外企业的71%境外企业行业分布广泛,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商务服务业聚集度较高。

表4-5:

2002一2008年中国企业对夕卜直接投资额

五、总结

每一种理论都是在特定的经济环境及经济发展阶段中为了解决相关问题而产生的。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也是如此,它的发展背景正是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速,为给对外投资提供理论指导而出现的。

早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主要研究对象为发达国家,随着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在全球投资中占比上升,针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也不断涌现出来,这大大扩展了我们对于当今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认识。

随着跨国投资不断涌现出新的特征,对外投资理论也必然会逐渐地得到修正和完善。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现有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或者针对某一类国家的跨国投资行为,或者仅研究对外投资的某一方面,因此这些理论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

比如垄断优势理论无法解释发达国家之间相互投资的情况,也不能解释具有比较劣势的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内部化理论忽视了某些诱发因素对对外直接投资决策的影响,也无法说明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问题;小规模技术理论认为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是发展中国家进行跨国投资的基础,却没有看到发展中国家在不断学习中进行的创新;即使是集大成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也没有明确地说明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及区位优势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些理论没有充分考虑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企业进行对外投资决策的影响。

因此,探索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道路还很长。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都是从特定视角对特定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规律和特征进行总结的结果。

这些理论能够为一国跨国经营活动提供有益的借鉴,有其科学性、合理性和某种程度的解释力;但任何一种理论都无法成为指导一国企业跨国经营活动的不二法则,因此他们又具有某种程度的片面性。

我们必须在借鉴已有理论合理内核的基础之上,发展适用于指导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理论框架。

中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伴随着大量国外资本的流入,中国的外汇储备目前已经是世界第一位。

然而容易被忽略的是中国在吸引大量资本流入的同时,流向海外的资本增加同样迅速,中国己经成为世界资本市场重要的供给者之一,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

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大体可以分为探索、发展、壮大和新战略实施四个阶段。

在投资主体、投资动机、投资区位、投资行业以及投资方式等方面,中国企业特征比较鲜明,对这些特征的准确把握是全面了解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关键。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从投资速度和投资规模来看,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呈现明显的蛙跳趋势。

目前中国企业在全球90%以上的国家和地区都有投资。

(2)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场所主要集中在我国的周边地区和拉美等发展中国家,此外,非洲地区也逐渐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新热点。

(3)从投资行业角度来看,我国对外投资广泛分布于各个领域,并且出现了许多新变化、新动向,投资逐渐向制造业转移,并且在高新技术行业的投资也明显增加。

(4)从对外投资企业在我国的地区分布来看,目前中国对外投资企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并且以央企居多,但是随着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