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考中国近代史一.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34153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60.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高考中国近代史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上海高考中国近代史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上海高考中国近代史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上海高考中国近代史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上海高考中国近代史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上海高考中国近代史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上海高考中国近代史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上海高考中国近代史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上海高考中国近代史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上海高考中国近代史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上海高考中国近代史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上海高考中国近代史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上海高考中国近代史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上海高考中国近代史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上海高考中国近代史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上海高考中国近代史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上海高考中国近代史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上海高考中国近代史一.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上海高考中国近代史一.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上海高考中国近代史一.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高考中国近代史一.docx

《上海高考中国近代史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高考中国近代史一.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高考中国近代史一.docx

上海高考中国近代史一

第1课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一、鸦片战争前中英基本情况对比:

农业文明工业文明

战争原因:

英国:

19世纪上半期,完成工业革命,迫切需要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积极对外殖民扩张——中国成为侵略目标——国内:

地大物博,能为其提供丰富的原料;人口众多,是一个广阔的潜在销售市场

鸦片输入前的中英贸易

中国(茶叶、生丝、药材等)——出超——英国(呢绒、棉布等)

鸦片输入后的中英贸易

中国(茶叶、生丝、药材等)——入超——英国(呢绒、棉布等)+鸦片

鸦片输入的危害

鸦片输入的严重后果

导致白银大量外流,银价上涨

 

严重摧残吸食者的身心健康

加重了人民的赋税负担

加剧了清政府的政治腐败,

减少其税收和财政收入

削弱军队战斗力

有人说鸦片战争是有林则徐的禁烟引起的。

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

虎门销烟确实同中英鸦片战争的爆发有关,英国利用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鸦片战争,虎门销烟成了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但战争爆发的责任不在中国方面,开中国市场是英国资产阶级的既定政策,没有林则徐的禁烟,他们也是要这样做的,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

“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来到了;可是它并不是为了维持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它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

马士认为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什么?

二、鸦片战争的经过

1839年6月,林则徐虎门销烟

1840年6月英军封锁珠江口,挑起战争。

随后攻陷定海,然后北到天津大沽口。

清政府撤林则徐职务,派琦善去广东处理善后。

1841年,英军再犯广州,但英军并没有停止进犯,先后攻陷厦门、镇海、宁波、镇江、吴淞。

1842年8月,英军到达南京,并扬言攻打南京,切断南北漕运。

1、中英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原因:

客观原因:

英国综合国力强大,完成工业革命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生产力发达,制度先进,军备优良,战争准备充分。

主观原因:

中国处在封建社会末期,生产力落后,政治腐败,军备废弛,对外闭关自守,对战争发生缺乏准备,组织抵抗不力。

根本原因:

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

2、《南京条约》的签定及其内容

1842年8月,英国军舰进逼南京江面。

清政府不得不宣布议和,派代表耆英、伊里布到南京下关江面的英舰“皋华丽”号上,被迫接受英国代表璞鼎查提出的条款,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内容:

①赔款洋银2100万元;②割让香港岛;③五口通商;④协定关税;⑤附件内容:

A.领事裁判权、B.片面最惠国待遇、C.英人可在通商口岸租地建屋.

3、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⒈)五口通商后,列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和农产品,其结果是

(1)中国逐步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2)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3)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客观条件。

⒉)中国的领土主权、司法主权、关税主权、贸易主权都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开始变为A.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B.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从此中国人民肩负着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⒋)思想领域:

由于对外作战的失败,一部分有现实关怀的学者开始注意到西方有优于中国的地方,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代表:

魏源《海国图志》。

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说:

“在1830年以前,当中国人在对外贸易上经常是出超的时候,白银是不断地从印度、不列颠和美国向中国输出的。

可是从1833年起,特别是1840年以来,由中国向印度输出的白银是这样多,以致天朝帝国的银源有枯竭的危险。

”……鸦片战争在中国引起了一场革命“会看到最古老的帝国作垂死的挣扎,同时我们也会看到整个亚洲新世纪的曙光。

对于鸦片战争的影响,存在着这样两种不同的观点:

有人认为: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灾难深重的百年史。

”也有人认为:

“鸦片战争是在执行一种历史使命,它是用侵略手段来达到使中国向全世界开放的目的。

你对上述两种观点作何评述?

 

第二次鸦片战争

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景

材料一: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的消息一传开,英国资产阶级“一想到和3亿或4亿人开放贸易,大家好像全都发了疯似的!

——夏笠:

《第二次鸦片战争史》

材料二:

1853年,拥有3.6亿人口的中国人均消费英国棉纺织品价值只有0.75便士,而仅有1.4万多人的洪都拉斯,却人均消费英国棉纺织品934.5便士,恰好是中国的1246倍。

——《中国近代现代史》

马克思:

妨碍对华出口贸易迅速扩大的主要因素,是那个依靠小农业与家庭工业相结合而存在的中国社会经济结构。

中国人不能同时既购买商品又购买毒品。

  

英国输华的商品中,有许多西方人的日常用品,如刀叉、睡帽、钢琴……

总结: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尽管签定了有利于英国的《南京条约》,中国被迫打开国门。

但是英方对华商品输出并没有像他们想象中的那样急剧扩大。

英国商人把其商品在中国滞销的原因归罪为中国开放的口岸太少,英国享受的特权有限。

因此,用战争手段迫使中国扩大开放的尺度,获取更多的特权就成了英国政府的目标。

二、战争的进程

1854年,英国政府提出“修约”,主要内容包括:

进入中国内地;鸦片贸易合法;免征外国商品税;任何疑点以英文本为准。

1856年初,英国公使包令在香港向伦敦请求炮舰,他的结论是,若要实现修约,“一支代表

缔约国各自国家的威武舰队,应于明年五六月间会同于北直隶湾。

1856年10月,英国利用“亚罗号事件”挑起战争,同年法国也以“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出兵中国。

1857年底,英法攻陷广州,叶名琛被俘。

1858年春,英法联军北上攻陷大沽,清政府请俄美出面调停。

当年6月,同英法美俄签定《天津条约》。

1860年2月,英法联军借口换约受阻,再次增兵,扩大侵略。

当年8月,英法联军攻陷大沽,直入天津,10月攻陷北京。

随即签定《北京条约》。

三、《天津条约》的内容

《中俄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英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

《天津条约》(中——俄、美、英、法)

①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用西方礼节觐见皇帝;

②增开汉口、淡水、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③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④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⑤赔偿英国400万两白银、法国200万两白银。

⑥对片面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等,各国条约也有更加明确、详细的规定。

 

 

四、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1689年尼布楚条约规定的待议地区

1858年,沙俄通过爱晖条约,割占了中国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的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1860年,沙俄通过北京条约,割占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4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1864年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了中国西部4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1881年《中俄改订条约》和以后五个议定书割占7万平方公里

俄国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相当于15个浙江省的面积.

“今……各国……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利,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未有之强敌。

——李鸿章:

《筹议海防折》

19世纪60年代,中国兴起了学习西方以求自强的洋务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

1、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

外部: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廉价商品自通商口岸源源而入,破坏了沿海地区的自然经济和传统手工业,造成大批劳动人民破产失业;

内部:

清政府为了支付巨额兵费和赔款,加大了对人民的收刮,老百姓的负担空前加重;

宗教: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会,以传教为名,组织群众,准备反清起义。

2、太平运动大事纪

1843年,洪秀全与同学冯云山、族弟洪仁玕一起创立拜上帝会

1851,金田起义

同年秋,永安封王,政权初具规模

1853,定都天京(军事:

北伐、西征,政治:

《天朝田亩制度》)

1856,天京变乱,杨秀清被杀,韦昌辉被处决,石达开负气出走,太平天国运动走向衰弱。

后期(军事防御:

陈玉成,李秀成,政治:

洪仁玕《资政新篇》)

1864,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三、评价《天朝田亩制度》

①、反封建的进步性:

a、废除封建土地制度b、摆脱剥削、主张平等的思想

②、不切实际的局限性:

绝对平均主义的空想

理论支撑:

小农意识+基督教平等思想

4、简评《资政新篇》

1、洪仁玕的《资政新篇》1859年

2、“新”的含义:

涉及学习西方;开放的政策;鲜明资本主义色彩

3、评价:

进步:

《资政新篇》作为太平天国后期反封建反侵略的纲领,它有强烈的革命性。

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性质。

它明确提出了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主张平等的外交等。

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符合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具有进步性。

缺陷:

它没有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联系起来,没有同太平天国当时的现实斗争联系起来,只字未提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既非农民斗争实践的产物,也缺乏实践的社会、经济和阶级基础,因此得不到太平天国广大将士的拥护,对太平天国的现实斗争没有起任何积极作用,而且战争环境也不具备实行的客观条件,所以它根本没有实行。

五、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

(1)从客现上讲,由于太平天国发生在中国已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时代,它所要对付的敌人,不但有掌握全国政权、作为封建势力中心的清朝统治者,而且还有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

因此所遇到的敌人相对来说比较强大。

(2)从主观上讲,由于太平天国还只是一次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

农民毕竟是分散的小生产者,他们不可能制定明确的革命纲领并用这个纲领来团结所有的革命群众;他们不可能长期地维持革命纪律,借以集中自己的力量战胜强大的敌人;他们缺乏用科学的方法总结革命经验并用这些经验来指导革命实践的能力。

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悲壮的斗争。

其悲剧意义不仅在于他们失败的结局,更在于他们借助宗教猛烈冲击传统却不能借助宗教而挣脱传统的六道轮回。

反封建的人没有办法洗净自己身上的封建东西。

因此,他们悲壮的事业中又有着一种历史的悲哀。

——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启示:

旧式农民起义不可能救中国。

中外势力联合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1860年,李秀成率军进攻上海。

盘踞在上海的英法侵略者,勾结地方官绅,雇用美国人华尔组织“洋枪队”,抵抗太平军的进攻。

李秀成在青浦大破“洋枪队”,取得了青浦大捷。

由于清军的主力八旗与绿营在镇压太平军的战争中节节败退,清廷开始允许各地办团练作为镇压太平军的替代力量。

其中曾国藩的湘军与李鸿章的淮军乘机崛起,成了后期镇压太平军的主力。

这两支军队曾一度演变成中国近代国防军的主力,其统帅都是一时名臣兼重臣。

太平天国的新特点:

1、时代背景:

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社会

2、斗争对象:

既反对清王朝,又反侵略

3、提出纲领:

不仅颁布表达农民反封建要求的《天朝田亩制度》,又提出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

4、发动形式:

建立组织、长期准备、利用宗教形式

洋务运动

洋务:

是指诸如外事交涉、订条约、派遣留学生、购买洋枪洋炮、开矿办厂等与外国资本主义有关的事情

洋务运动:

是指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中的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通过采用西方先进技术,企图摆脱内忧外患、维护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

1、洋务运动的原因

1)太平天国运动和外国侵略冲击了清王朝的统治(背景)

2)部分思想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西方”,维护清王朝统治

3)顽固派因循守旧,盲目排斥一切外洋事物

4)总理衙门设立后,以慈喜为首的满清统治者暂时支持了后实力且受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

5)工业革命的扩张,“中外和好”局面的形成为洋务运动的开展提供了可能

材料分析,重点: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庚申之衅,创巨痛深”,“城下之盟,春秋所耻”,今日之敌,非得其所长,断难与抗!

——奕诉

“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

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

“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民主断不可行,议院断不可设”兹虽款局已定,而痛定思痛,宜作卧薪尝胆之思,及今不图,更将何待?

——张之洞

“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读孔孟之书,学尧舜之道,明体达用,规模宏远足以应付,外人自会避而远之。

“夷人之奇技淫巧,学之则乱纲纪,败乡俗。

……以夷为师,恐数年之后,中国之众咸归于夷矣。

——大学士倭仁

机巧,天之所忌,而洋人无事不用机巧;强梁,天之所忌,而洋人则以强凌弱,以众暴寡;狡猾,天之所忌,而洋人智取术驭进尺。

(李元度)其法若行,病国殃名,无所不至,——今日之患,未有如奢谈洋务之大者。

——《洋务运动》

二、清廷内部的争论

洋务派认为办洋务是学习敌人的长处,提高自己的水平,仿造敌人的枪炮进行反侵略。

而顽固派认为这是背弃传统,数典忘祖。

洋务派认为翰林、进士等都要学习西洋文字,天文,历算。

而顽固派则认为读书人只应读孔孟圣贤之书,世道好坏不在技艺而在人心。

洋务派认为应打造军舰,建设现代舰队,而顽固派认为这只是奇巧淫技,无补于世,只会使国库空虚,民不聊生。

洋务派认为出于国计民生,应大修铁路,建设工厂,而顽固派则认为这样会破坏风水,触怒神灵,并带来灾祸。

洋务派与顽固派的异同

同:

阶级属性:

地主阶级

根本目的:

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观点主张:

中学胜西学(中学是体、是本)

异:

洋务派:

顺应时变,学习西技

顽固派:

守旧排外,原样统治

(维护清朝统治的方式不同)

3、洋务派的主导思想——“中体西用”

对于西方近代文化,顽固派采取了一概拒绝的态度,主张“夷夏之辩”,洋务则采取比较开放的态度,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处理中西文化关系原则,也是洋务派回击顽固派进攻的武器。

中学,即孔孟之道和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理论道德,是不可变的。

西学,即西方的生产技艺,可以用来作为巩固封建统治的手段和工具。

“中体西用”具有兴西学和保中学的双重性质。

洋务通过“体”和“用”的范畴,将封建伦理道德与西方技术分割开,但又从维护封建统治这个前提下把这两者联系起来。

所以洋务运动的口号就是“师夷长技以自强”——既承认西方在技术方面的先进,又强调学习的目的在增强自身实力而不是削弱自身传统;既认同传统观念的精神价值,又确认西方工业、机器生产技术的实用价值。

这就为洋务运动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洋务运动的兴起

1、世界潮流:

受工业革命扩展的影响

2、国内局势: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封建统治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

(1)外患:

两次鸦片战争的沉重打击

(2)内忧:

太平天国的猛烈冲击

3、主导力量和目的:

一批手握实权的廷臣疆吏与西方列强交涉中深受西方坚船利炮的刺激,为维护清朝统治,主张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以求自强,并为一些中下层士绅接受,朝野上下形成一股倡办洋务的思潮

洋务派代表人物:

中央——弈訢、文祥

地方——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

4、指导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5、推动机构:

总理衙门的设立(1861年,是办理外交、筹办洋务的最高行政机构)

6、政局条件:

中外暂时“和好”局面的形成

五、洋务运动的过程和内容:

1、时间:

19世纪60~90年代

前期“自强”—“练兵制器”(重点发展军事工业)

后期“求富”(发展民用工业)

主要内容:

(1)以“自强”为旗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增强军事实力——“官办”,封建衙门式的管理

生产资料所属:

江南制造总局是官办企业,总局及下属所有局、厂要受总督、巡抚的控制和监督,经费由政府调拨。

地位关系:

江南制造总局的工人不得随意去留。

总局设有“健丁营”及刑具、大牢,对工人实行军事管理。

分配关系:

江南制造总局的生产不计成本,不考虑经济效益,每月的经费开支中“洋员匠薪”、“监工、总办薪水”等项占全部经费的60%以上。

一般工人杂役几乎没有报酬,仅有一定的伙食、口粮。

(2)以“求富”为旗号,创办近代民用工业,解决军事工业的困难,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官督商办”

民用工业的特点:

1.采用大机器生产方式,以轻工业为主,难有大作为;2.采用官督商办形式,即由官府控制管理大权,吸收商人投资参股;3.带有一定的资本主义色彩(如吸收商人投资;产品除供给国家和军队使用外,还投放到市场上);4.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扩张,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洋务派的成绩

曾国藩:

安庆内军械所

李鸿章:

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

左宗棠:

福州船政局

张之洞:

天津机器厂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3)创办近代海军,整顿海防,增强军事实力

筹办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建立海军要塞,设海军衙门

(4)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培养洋务人才

六、洋务运动的结果: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未能挽救封建统治的危机。

失败原因:

客观方面,西方列强不希望中国富强,不愿中国掌握先进技术;顽固派对洋务派的行动进行阻挠破坏。

主观方面,“中体西用”,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零星地学习西方的一些科学技术和工艺制造,不变革封建政体,所以很难奏效;缺乏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对外国依赖过大,经营管理存在诸多弊端如家长作风盛行、衙门习气严重等。

考点:

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洋务运动的评价,

洋务运动给我们带来的新东西:

1、改变了中国军队专恃刀矛等原始武器的落后状态

2、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设备,使近代化的机器大生产开始在中国确立

3、兴办新式学堂,促进中国近代教育的变更

4、传播了近代的科学文化和企业管理经验,培养了一批人才

5、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

6、发展了工人阶级队伍

洋务运动的不足:

1、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军事工业主要为镇压人民,没有使国家真正强大

2、企业经营管理落后,腐败严重,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3、教育虽有改革,但传统封建道德依然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八股取士仍是主要的“取才”之道。

4、在中央缺少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

洋务运动的评价(影响):

进步: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近代化的首次大规模实践)

精神:

敢于冲破传统,面对现实,注目世界,正视自己不足,学习别人长处,符合历史潮流

军事:

创办了一系列现代化的企业,标志中国国防近代化开端;有利于增强国防力量

经济: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培养近代技术人员;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文化:

创办了新式学堂,派遣了一批留学生。

标志中国教育、科技近代化开端;培养了一批近代人才,传播了近代科学文化;冲击了传统思想,促进了西学东渐和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

局限:

根本目的:

反动性)维护清朝封建统治;镇压人民反抗为主

指导思想:

中体西用(舍本逐末)

层面:

零星地学习西方的一些科学技术和工艺制造,而不寻求变革政治(停留在器物层次)

经营管理:

方式陈旧不科学;腐败严重;过于依赖西方;用特权排斥民族资本主义

结果:

无法实现富强的目标

 

第5课民族资本主义和早期维新思想

一、近代民族资本的产生

1)鸦片战争后,受外商企业的刺激和影响

资本主义列强在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但刺激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商品市场;

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并流入城市,给资本主义的新式企业提供了日益充足和扩大的劳动力市场;

由于受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一部分富裕阶层不愿再将所有的资金去购买土地,而寻找新的投资空间,这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准备了资本条件;

外商在华企业技术先进、获利丰厚,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的一部分富裕商人、地主、买办(指1800年代-1910年代,帮助欧美国家于中国进行双边贸易的中国商人)和官僚,开始直接投资兴办近代工业。

2)鸦片战争后,受洋务企业的刺激和影响

洋务运动打出“求富”的旗号兴办民用企业后,为了筹备资金,也采取了“官督商办”的形式,从而为私人资本进入近代企业在政策上开了方便之门。

尤其是洋务企业兴办后,机器生产的优厚利润也诱导了手中握有一定资金的一批商人、地主、官僚,投资近代企业。

民用企业≠民族企业

2、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产生的标志

方举赞在上海设立发昌机器厂

发昌机器厂——广东香山人方举赞、孙英德所创办。

他们原在上海一家打铁店中当学徒,1866年在虹口创办发昌机器厂。

该厂主要业务是为美商经营的“老船坞”加工、打制零件。

1869年,在使用车床后,就很快地由一个手工业锻铁作坊转化为近代企业。

发昌机器厂是当时民族工业中规模最大的一家。

后因受到外商的排挤而逐渐衰落,被英商耶松船厂吞并。

3、西学传播的途径

1、办学兴教

1862年,奕訢奏请创办京师同文馆;1863年李鸿章创办上海广方言馆培养外语翻译人才。

30年间共创办新式学堂24所。

1862年6月11日设立的京师同文馆,初设英文馆,1863年,添设法文馆和俄文馆,1866年12月,恭亲王奕䜣等奏请增设天文算学馆,课程逐年增加,开设了不少自然科学实用技术的学科,1871年,又添设德文馆,1874年,同文馆设立医学、生理学讲座。

馆内还附设印刷所,译印西方近代科技、世界历史和外国法典等书籍。

“广方言馆”成立于1863年,是上海建立的第一所外国语专科学校,也是带有明显上海特色的新式学校。

2、留学生与外交使臣回国后的介绍

郭嵩焘,(1818年-1891年),1877年起,任清政府驻英法公使。

他是中国第一位驻外外交官。

郭嵩焘于1876年12月在上海等船赴欧,对沿途所记,编为《使西纪程》。

称赞西洋政教制度、对中国内政提出效仿的建议。

 

第6课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

一、甲午战争的进程

1894年,农历甲午年,7月25日,清政府雇佣英国商船高升号运送中国士兵去朝鲜,在丰岛海面遭到日军的偷袭,船上大部分官兵殉难。

7月19日,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据其外相陆奥宗光训令,强逼朝鲜政府废除中朝通商条约,并驱逐清军出境。

23日,日军悍然攻占朝鲜王宫,成立以大院君李昰应为首的傀儡政府。

7月25日,大鸟令大院君宣布废除中朝两国间的一切商约,并“授权”日军驱逐屯驻牙山的清军。

当天,日本联合舰队发动丰岛海战,在丰岛附近海域对中国运兵船及护航舰只发动突然袭击。

日本陆军第5师之混成第9旅也于29日向由牙山移驻成欢的清军叶志超部发动进攻,清军败退平壤。

8月1日,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同一天,明治天皇也发布宣战诏书。

(建军节)

9月15日,日军分三路总攻平壤,清军战败,叶志超等弃城而逃,至26日全部退至鸭绿江以北中国境内。

9月17日,北洋舰队在完成护航任务后正准备由大东沟口外返航,突与搜索前进的日联合舰队遭遇,随即爆发了著名的黄海海战。

战斗历时5个多小时,北洋舰队沉毁5舰,伤4舰,日本联合舰队伤5舰。

11月17日,日军开始向旅顺口进逼。

22日,日军陷旅顺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