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与满足理论在成人网络教育中的应用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34472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使用与满足理论在成人网络教育中的应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使用与满足理论在成人网络教育中的应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使用与满足理论在成人网络教育中的应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使用与满足理论在成人网络教育中的应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使用与满足理论在成人网络教育中的应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使用与满足理论在成人网络教育中的应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使用与满足理论在成人网络教育中的应用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使用与满足理论在成人网络教育中的应用Word文档格式.docx

《使用与满足理论在成人网络教育中的应用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使用与满足理论在成人网络教育中的应用Word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使用与满足理论在成人网络教育中的应用Word文档格式.docx

传统的传播理论认为大众媒介的作用是强大而不可抗拒的,受众则是被动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把受众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是有特定需求和动机并得到满足的过程。

传统的使用与满足研究着重了解人们出于什么目的使用某些媒介内容。

20世纪60年代后期,该理论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一阶段中,学者们在研究了人们的动机、期望及传媒作用下人的行为后,开始重点解释它们之间的影响与关系。

这个理论揭示了受众使用媒介的目的是各不相同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掌握控制权,引导我们关注受众需求,在衡量传播效果上把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基本标准。

受众接触媒介是基于个人需求出发的,受众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媒介传播的信息。

远程教育为所有接受和准备接受继续教育的成人学习者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机会。

远程教育下,教与学在时间与地点上的分离及学分的存续,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各种要求,使得学习者在学习上出现了更多的选择。

那么,他们为了什么参加学习?

他们愿意为学习付出何种努力?

成人学习者的动机与需求是什么?

所谓动机是指个人内在的心理过程。

它在一段时间内驱动、指引和保持着个人的某种行为。

基本上,个人的需要和意向将影响其动机,从而影响其行为。

国外研究方面,克罗丝研究认为,成人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不是孤立的行动,而是受到内在的驱动,从而产生连续性反应的结果。

成人学习动机是由7个要素构成并发生相互影响的,这7个要素包括自我评价、个体对教育的态度、学习可能达成的目标和期待、生活的变化、机会和障碍的影响等。

社会心理互动模式论代表人物达肯沃尔德和梅里安则认为,影响成人学习参与程度的是一系列相互影响的变量,包括成人前生活因素(个人及家庭特征、早期教育)、社会经济地位和学习压力、成人的教育价值观与参与成人教育的意愿、参与刺激和参与障碍等,强调社会环境对成人参与学习的影

响。

1968年,两位研究者又提出了“使用与满足”模式包括的要素:

(1)受众被设想为主动的,也就是说,对大众传播媒介的使用重要的一部分被认为是有目标导向的行为;

(2)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将需要的满足与媒介的选择联系在一起的主动权在受众;

(3)媒介必须与满足受众需要的其他源泉相竞争。

波尔斯与考特确认,不管是大众传播还是人际传播,通过传播可以对11种需求获得满足:

放松、娱乐、忘掉工作或其他头疼的事情、与朋友交往、获知关于自己或他人的事情、消磨时光、感觉兴奋、散孤单、满足习惯、让其他人知道我在乎他们的感情、让某人为我做某事。

1973年,卡茨、格里维奇和赫斯从有关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及心理功能的文献中选出35种需求,并把它们分为5大类:

认知的需要(获得信息、知识和理解)、情感的需要(情绪的、愉悦的、美感的体验)、个人整合的需要(加强可信度、信心、稳固性和身份地位)、社会整合的需要(加强与家人、朋友等的接触)、舒解压力的需要(逃避和转移注意力)。

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内许多学者开始研究成人学习

者的学习动机。

例如张冀生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北京市电大、职大的726名在校生进行学习动机调查,发现成人学习动机主要是取得学历证书、工作需要、知识更新和改换工作等。

冯喜珍对154名成人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总结出成人大学生学习动机主要表现在适应工作需要、取得文凭、提高素质、适应社会发展和自尊需要等方面。

台湾学者黄富顺则将成人学习动机归纳为求知兴趣、职业发展、逃避或刺激、社会服务、外界期望、社会关系等6个类型。

成人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事业进步的需要。

想要在激烈的职场竞争当中站稳脚跟并不断前进,成年人就得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职业技能。

现代社会中各个行业、各个专业的知识不断更新,对职业者的技术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信息的更新也非常迅速。

在这种环境下,所有岗位上的工作人员都必须要通过持续性的学习不断取得更多的进步,为自己的职务晋升或获取更好提升的机会做各种准备。

(2)社会交往的需要。

很多成人学习者把学习视为社会交往的渠道之一,他们在接受知识的过程当中主动跟教师以及同学们进行沟通与交流,发展友谊,共同提高,通过学习他人,扩大了人际交往,培养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并且得到他人的肯定与支持,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3)丰富体验的需要。

部分成人学习者借助学习及与其他学习者、老师的交流,暂时从单调乏味甚至孤独的生活

中抽身出来。

在与他人的共同学习、沟通交往中获得愉悦,并交换彼此的各种体验、情感。

对他们而言,学习为他们刻板重复的生活添加了一些跳脱和意外。

(4)树立自我形象的需要。

人的自我形象往往是通过自己的社会地位与社会关系建立起来的,受到周围社会群体心理期望的影响。

有的成人学习者学习的主要原因是满足社会群?

w对他们的期望和要求,希望借此增加一定的社会肯定,塑造更好的社会形象。

(5)更好地为社会组织服务的需要。

有的成人学习者需要提高社会活动能力,从而可以更多地为社会组织服务,同时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赞赏。

(6)娱乐自我的需要。

有的成人学习者学习是为了培养个人兴趣,从中获取愉悦与满足。

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素养,充实文化生活,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感。

成人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被工作与家庭生活占据,能用于学习的时间非常有限,且在时间与空间上受到限制,网络教育给予学员更多的选择性,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习时间与空间的矛盾,让越来越多的成人学习者在工作之余进行学习,收获知识,拿到文凭,满足了学习者的各种需求。

一、网络教育以自主学习为主,给予学生较大的选择权

成人学习者不同于在校大学生,他们明确知道自己要什么。

成人学习者拥有足够的阅历与经验,具备一定的自我约束能力。

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特点,明白自己的学习需要,清楚学习目标,能自主地选择课程模块和学习模式。

针对性及功利性都体现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希望用有效的时间尽快达到学习目标。

因而,成人自我导向学习就成为成人教育活动必须首先关注的问题。

在成人教育活动中,要认识到成人自我导向能力较强的特点,并充分肯定这一点。

教师的主要任务应立足于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帮助和引导成人学习者,引导学习者独立有序地完成每项学习任务。

课程内容的展开以明确的学习目标带出,然后具化为有进度的任务。

学习者清楚地知道本阶段能学习到什么,怎么学,需要多少时间,要达到什么效果。

在通盘了解到这些后,学习者就可以有效地安排好自己的时间,有步骤地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不仅要完成对单体学习的指导,还要建立整体学习网络。

同伴的参照与激励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减少学习的枯燥与疲累,互相帮助带来整体更快的提升与进步。

学习者对学习环境、自己的努力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有较清楚的认识,课程安排、教师这些因素都很重要,但是更为关键的是自身的因素,比如记忆、理解能力、关注力、努力的程度、花费的时间等。

虽然是相同的教师、相近的学习模块,但成人的学习体验并不相同。

大多数学习者认为学习效

果与个人因素有关,是?

@鎏遄刺?

和学习环境正确的分析,

这种心理模式有利于取得稳定、良好的学习动机,而这种归因来源于成人学习者自我导向的设计。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服务与支持体系、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丰富的教学活动设计,充分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

“传播学之父”施拉姆在使用与满足理论中表示,受众参与传播,犹如在自助餐厅就餐,每个人都根据个人的口味及当天的食欲来挑选菜品。

媒介只能像自助餐厅提供丰富的菜品一样提供给大众尽可能多的信息和服务,而无法强求受众接受自己所传播的信息,就像不能把大量饭菜硬塞进人的嘴里。

远程教育充分体现了这一理论。

课程内容涵盖了课程主体内容、重难点、拓展知识点、延伸内容,内容的展现方式包括文字、图片、视频、链接等多种方式。

学员根据课程的时间安排,有序地逐渐进入到学习中:

学习课程核心内容,解决重点问题,攻克难点;

在较宽裕的时间段,可以观看视频,浏览拓展内容。

研究结果显示,长时间关注同一种形式的信息,容易产生疲倦感,降低学习效率,而把信息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效率。

三、灵活有效的反馈机制

20世纪70年代早中期,一些传媒研究学者研究认为,

对媒体消费的各种动机或寻求的各种满足

(GratificationSeeking)和人们是否得到满足(Gratificationobtain)之间存在差异。

学者发现,应将寻求满足和实际获得的满足这两个概念进行区分,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会导致人们在媒体消费的行为中为了减少两者之间的差异而产生变化。

帕尔姆格林认为只有在稳定不变而且缺少选择,以及传媒体系缺乏相应变化的环境里,人们想要的满足才与得到的满足相一致。

许多研究显示,人们对传媒的种种满足与许多传媒带来的效果有关。

这些效果包括知识水平、对传媒的依赖性、人们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认识、议程设置、讨论以及不同的政治效果变量。

1981年,温达尔提出“使用与效果”模式,强调应将效果研究和使用与满足研究结合在一起。

在使用与满足的媒介效果中,“对媒介的依赖”受到人们关注。

温达尔发现人们越是渴望从媒体那里获得满足或是认为他们获得了满足,他们就越会依赖这个媒体。

传媒技术的迅速变革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选择。

使用与满足的研究者们需要重新思考理论框架,以适应新传播技术发展的需要,探索新媒介带给人们的新的满足。

成人学习者出于各种心理或社会需求选择合适的渠道与媒体进行学习,学习的效果必然与他们最初的设想有出入。

他们在媒体使用过程中根据自己的体验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同时也希望能与传播者教师进行交流、反馈,从而获取更多的帮助或传播行为上更有效率的改进。

网络教育提供了各种反馈渠道供学习者使用,包括学习站内的论坛、留言,站外的电邮、电话等各种联系方式。

美国社会学家E?

卡茨作为“使用与满足说”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一直在研究受众对于传媒“使用与满足”的问题,并先后发表了《论为“逃避”而使用大众媒介:

一个概念的澄清》(1962年)、《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1974年)等论文,并与J?

G?

布鲁姆勒主编了《大众传播的使用》(1974年)一书。

其中E?

卡茨在其著作《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首先提出该理论,他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其中有些因素到现在都值得我们重视。

(1)人们接触使用传媒的目的都是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需求和社会因素、个人的心理因素有关。

(2)人们接触和使用传媒的两个条件:

①接触媒介的可能性;

②媒介印象即受众对媒介满足需求的评价,是在过去媒介接触使用的经验基础上形成的。

(3)受众选择特定的媒介和内容开始使用。

(4)接触使用后的结果有两种:

一种是满足需求,一种是未满足。

(5)无论满足与否,都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选择使用行为,人们根据满足结果来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这在不同程度上改变着对媒介的期待。

对于网络教育的传播者来说,关注并研究学习者的行为及反馈,才能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反馈是传播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同时又是下一个传播行为的初始环节,因为所有的调整都建立在反馈之上。

网络课程设计者要关注是否已经提供了方便快捷的交流通道,有的时候学习网站虽然提供了反馈通道,但是操作麻烦或不易找到都会使得它形同虚设,所以要根据学生的使用方式人性化地设计反馈方式,追踪并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模式及学习频率,建立相关的统计数据库,收集珍贵的反馈信息。

教师则要及时处理学习者的问题,掌握学习者动态,更好地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指导与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