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4之《苏武传》同步练习.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34477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必修4之《苏武传》同步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必修4之《苏武传》同步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必修4之《苏武传》同步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必修4之《苏武传》同步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必修4之《苏武传》同步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必修4之《苏武传》同步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必修4之《苏武传》同步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必修4之《苏武传》同步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必修4之《苏武传》同步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必修4之《苏武传》同步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必修4之《苏武传》同步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必修4之《苏武传》同步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必修4之《苏武传》同步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必修4之《苏武传》同步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必修4之《苏武传》同步练习.docx

《高中语文必修4之《苏武传》同步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4之《苏武传》同步练习.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必修4之《苏武传》同步练习.docx

高中语文必修4之《苏武传》同步练习

高中语文必修4之《苏武传》同步练习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遗||(wèi)单于煴(wēn)火收系(xì)啮(||niè)雪

B.牧羝(dī)旃(zhān)毛弋(yì||)射扶辇(niǎn)

C.斧钺(yu||è)汤镬(huò)节旄(máo)供给(jǐ)

D.栘||中厩(jiù)窥(kuī)观妃嫔(pín)||曲(qū)折

*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恐前语||发(揭露、暴露)B.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辈)

C.因厚赂单于(贿赂)D.召武受辞(审讯)

*3.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畔主背亲B.请毕今日之

||C.空自苦亡人之地D.律知武终不可胁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传曰:

“刑不上大夫。

”(《报任安书》)

A.欲因此时降武     B.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C.羝乳乃得归D.单于壮其节

*5.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信义安所见乎B.何久自苦如此

C.汉天子我丈人行也D.子卿尚复谁||为乎

**6.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②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 

③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④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初,霍氏(指西汉权臣霍光子孙||)奢侈,茂陵徐生曰:

“霍氏必亡。

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侮上者,逆道也。

在人||之右,众必害之。

霍氏秉权日久,害之者多矣。

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

”乃上书,言:

“霍氏泰盛,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

”书三上,辄报闻。

其后,霍氏诛灭,而告霍氏者皆封。

||人为徐生上书曰:

“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注:

突,烟囱),傍有积薪||。

客谓主人:

‘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主人嘿然不应。

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

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座,而不录言曲突者。

人谓主人曰:

||‘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

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

’主人乃寤而请之||。

今茂陵徐福数上书言霍氏且有变,宜防绝之。

乡使福说得行,则国亡裂土出||爵之费,臣亡逆乱诛灭之败。

事既已,而福独不蒙其功。

唯陛下察之,贵徙||薪曲突之策,使居焦发灼烂之右。

”乃赐福帛十匹,后||以为郎。

宣帝始立,谒见高庙,大将军霍光从骖乘,||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

后车骑将军张安世代光骖乘,天子||从容肆体,甚安近焉。

及光身死,而宗族竟诛。

故欲传之曰:

“威震主||者不畜。

霍氏之祸,萌于骖乘。

——《汉书·霍光传》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霍氏秉权日久      秉:

执掌

B.害之者多矣害:

陷害

C.客有过主人者过:

拜访

D.威震主者不畜畜:

容纳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指代内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

A.在人之右,众必害之

B.霍氏秉权日久,害之者多矣

C.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

D.唯陛下察之

**9.下列句子全都为“霍氏诛灭”原因的一项是(  )

①霍氏奢侈

②在人之右,众必害之

③霍氏秉权日久

④徐福数上书言霍氏且有变

⑤大将军霍光从骖乘

⑥福独不蒙其功

A.①④⑤     B.②④⑥

C.①③⑤D.③⑤⑥

*10.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徐生认为,人君倘若爱护臣子,就不应该让臣子||生活奢侈,并且不让他们长期秉权。

B.霍氏诛灭后,徐||福上书朝廷,说明自己察微

知著,建议皇上抑制霍氏,||论功更应受赏。

C.文中“焦头烂额为上客||”一语喻指揭发霍氏叛乱的人受到封赏。

D||.“贵徙薪曲突之策”的喻意是应该重视那些带预见性||的意见,防患于未然。

**11.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侮上者,逆道也

(2)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

三、表达交流

*12.下面是介绍《苏武传》的一段文字,但有些句子在语法、用||词、标点上存在问题,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1||)《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

(2)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3)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4)作者采用经常写人物传记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适当运用插叙的方法,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

**13.请你给“北海牧羊”的苏武写两副||对联,赞颂他的爱国精神。

**1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下表数据所反映的主要信息。

城乡居民收入情况

年份[来源:

学,科,网]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源:

学*科*网Z*X*X*K]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来源:

ZXXK][来源:

]

收入(元)

实际增长率(%)

收入(元)

实际增长率(%)

2019

15780.8

8.4

4760.6

8.0

2019

17174.7

9.8

5153.2

8.5

2019

19109.4

7.8

5919.0

10.9

2019

21809.8

8.4

6977

11.4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与旃毛并咽之

B.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C.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D.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2.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反欲斗两主B.单||于壮其节

C.尽归汉使路充国等D.宜皆降之

*3.下列各句与其他三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B.虽欲报恩将安归

C.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

D.陵尚复何顾乎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武出身于功臣之家,兄弟几人在汉朝做官;苏武受汉武帝派遣,与张胜、常||惠等出使匈奴,后来因受谋反事件牵连而被匈奴扣押。

B||.单于用了种种办法劝降,结果都不成功,后来把苏武放逐到||北海。

苏武牧羊,表现了他不屈节、不辱命的精神追求和崇高的爱国||气节。

C.卫律负汉归匈奴,被赐称王,拥众数万,获||得了荣华富贵;张胜不降,最后被刺死;匈奴人对苏武软硬兼施,但苏武不为||所动。

D.北海极其荒凉,条件十分恶劣,但并未消磨苏武的意志,软化他的决心||。

苏武对李陵的一席话至诚动人,

既让李陵不禁赞叹,又使他万分羞愧。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6~9题。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

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

“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

单于子弟发兵与战。

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武曰:

“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欲自杀,胜、惠共止之。

虞常果引张胜。

||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

左伊秩訾曰: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

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武谓惠等: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引佩刀自刺。

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

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武气绝,半日复息。

惠等哭,舆归||营。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剑斩虞常已,律曰||:

“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单于募降者赦罪。

”举剑欲击之,胜||请降。

律谓武曰:

“副有罪,当相坐。

”武曰:

“||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

”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律曰:

“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

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

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武不应。

律曰:

“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武骂律曰:

“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阴:

阴谋

B.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候:

拜访

||C.而收系张胜收:

逮捕

D.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坐:

定||罪,治罪

*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的“膏”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空以身膏草野

A.何久自苦如此      B.单||于壮其节

C.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D.其一人夜||亡

**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缓和的时候,本不该有危险,然而,由于张胜私下里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反||行动,导致了苏武被匈奴扣留。

B.虞常沦落匈奴,但并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杀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的具体表现。

||

C.苏武的自杀举动,不仅表现了汉朝使节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而且赢||得了敌国的尊敬。

D.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是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二的崇高气节。

**9.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2)见犯乃死,重负国。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李 陵

(甲)

陵败处去塞百||余里,边塞以闻。

后闻陵降,上怒甚。

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

“陵事亲孝,与士信,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

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①其短,诚可痛也!

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鞣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改||围之。

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之名将不过也。

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

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注】①媒蘖:

酝酿之意,喻构陷诬害,酿成其罪。

(乙)

或曰:

武帝不能明察而苟听流言,遽加厚诛,岂非负德?

答曰:

设使||陵不苟其生,能继以死,则必赏延于世,刑不加||亲;战功足以冠当时,壮节足以垂后代。

忠、孝、智、勇四者||立,且死而不朽矣,何流

言之所及哉!

呜呼!

予闻之古人云:

“人各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若死重于义,则视之如泰山||也;若义重于死,则视之如鸿毛也。

故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

惜哉!

陵之不死,失君子之道也。

(白居易《汉将李陵论》)

**10.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提步卒不满五千   提:

率领

B.抑数万之师抑:

遏止

C.遽加厚诛诛:

杀戮

D.设使陵不苟其生苟:

苟且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陵战败的地方离边塞一百多里,边塞的人们都听到了||这件事。

后来听说李陵投降了,皇上非常生气。

||B.皇上就李陵投降一事询问司马迁的意见,司马||迁为李陵说了许多好话。

C.司马迁认为李陵投降敌人||只是万不得已的事情,他如果不死的话,一定还会想办法报答汉||王朝的。

D.白居易认为武帝在没有弄清事实的情况下随便||听信流言,一下子就对李陵处以重罚,这对不住李陵过去对汉家的功劳。

*||*13.对李陵投降匈奴一事,司马迁和白居||易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以下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说“诚可痛也”,痛的是李陵不幸而兵败;白居易说“惜哉”||,惜的是李陵兵败而不死,违背了君子做人的道理。

B.司马迁认为大||臣们不该落井下石,而极力为李陵辩护;白居易则认为||不能以小人的流言来掩盖李陵实质性的错误。

C.司||马迁认为李陵虽败,但他的战功显赫;白居易则认为李陵如果能在失败之||后以死继之,那么战功就无人能比。

D.司马迁认为李陵战功显赫,投降乃不得||已;白居易则认为李陵当死不死,违背

了君子做人的道理,不可原谅||。

**1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2)若死重于义,||则视之如泰山也;若义重于死,则视之如鸿毛也。

四、语言运用

*15.根据提供的两个例句,写出新词语“半糖”的意思。

||例1:

半糖哲学之二:

一半成熟一半幼稚,做人才||有意思。

……半糖哲学之三:

一半聪明一半愚||笨,大智若愚最好。

例2:

写程序的时候也要注意劳逸结合,入迷了也不好,不入迷也不||好,要有所入迷,还能迅速退出,尝到甜头就走,所以叫半||糖程序。

“半糖”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西游记》被多次翻拍||,《红楼梦》、《四世同堂》也已翻拍完成。

材料2:

1985||版的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被认为代表了中国本土电视剧“正史||”的开端。

新版刚播出一集,新旧版的对比就越来越热闹,甚至有人直言翻||拍多余,超越经典是妄想。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内容。

(2)对上面材料反映的问题,你是怎么看的?

(100字左右)

1.

A解析:

煴yūn。

2.C解析:

赂:

赠送礼物。

3.D解析:

A||.“畔”通“叛”;B.“

”通“欢”;C.“亡”通||“无”。

4.C解析:

C项与例句都是名词作动词,上,施加;乳,生子。

A项||,使用动法,使……投降。

B项,名词作状语,向上。

D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

5.C解析:

C项为判断句,其他为宾语前置句。

6.D解析:

①中的“会”是适逢||、恰巧的意思。

②中的“会”由“会合”引申为会同、一起的意思。

||③中的“生”是活着的意思,作状语。

④中的“生”也是活着的意思,但它是动词,||作谓语。

7.B解析:

B项,害:

痛恨,忌妒。

8.D解析:

D项,代词,代指这件事;A、B、C三项||均为代词,代指霍氏。

9.C解析:

④⑥与霍氏被诛无关,所||以排除A、B、D三项。

10.B解析||:

B项,徐福是在霍氏被诛之前上书皇上抑制霍氏的。

11.

(1)人奢||侈就不谦虚,不谦虚就一定玷辱皇上;玷辱皇上也就是背叛天道。

(2)改为弯曲的烟囱,把柴火移走,否则将有火患。

参考译文:

当初,霍氏奢侈,

||茂陵徐生说:

“霍氏一定会死亡。

人奢侈就不谦虚,不谦||虚就一定玷辱皇上;玷辱皇上也就是背叛天道。

他的地位比别人高,大家一定忌||妒他。

霍氏掌权很久了,忌妒他的人很多了。

天下人都忌妒他,||而他又背天道而行,不灭亡,更待何时!

”于是上书皇上说:

“霍氏宽裕昌||盛,皇上您即使想厚待他,应当适时抑制他,不要让他最后到死亡的地步。

”上书三||次,才听到。

后来,霍氏被杀,而告发霍氏的人都被封官。

||有人为徐生上书说:

“我听说有一个探望主人的客人,看见主人家灶上的烟囱是直的,旁||边还堆了些柴火。

客人对主人说:

‘改为弯曲的烟囱,把柴火移||走,否则将有火患。

’主人没理他。

不久主人家果真失火,邻居们一起救火,有幸使火熄灭||。

于是主人杀牛备酒,感谢他的邻居。

身上烧伤者在上座,剩下的各按他们的功劳就||座,而独独不邀请说改烟囱为弯曲的人。

有人对主||人说:

‘假使当初听了那客人的话,不用杀牛备酒,最终也不会有火患。

如今按功劳而邀

||请宾客,提出把烟囱改为弯曲的、把柴移走的人没有得到奖赏感||谢,却把焦头烂额的人作为上宾吗?

’主人于是||醒悟而邀请他。

今茂陵徐福屡次上书说霍氏将会有变化,应当防止杜绝他||。

假如按徐福所说的做,那么国家不用分制土地出卖官爵,大臣死、叛乱||等事都不会发生。

往事既然已经发生,唯独徐福一人没有蒙受皇恩。

希望皇||上明察,重视徙

薪曲突的方法,把它放在焦发灼||烂之人的上面。

”皇上于是赏徐福帛十匹,之后任他||为郎官。

宣帝刚被立为皇上时,到高庙祭祀,大||将军霍光以骖乘的身份跟从,皇上心里害怕他,像背上长了芒刺一||样。

后来车骑将军张安世代替霍光任了骖乘,天子才能从容地面对||,感觉十分安全。

等到霍光死去,而他一族之人竟然全部被杀。

因此民间流传说:

“威严震||主的人不能活。

霍氏的祸,是从骖乘开始的。

12.(||1)“汉书”应用书名号;

(2)“它记述了……不辱使命”,缺少宾语||,可以在后面加上“的事迹”;(3)应去掉引号中“不能屈”后的逗号;(4)语序||不当,“经常”应放到“运用的”前面。

13.||(示例一)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示例二)握杖||挥鞭塞外雪,饮雪吞旃中原心。

14.2019年至2019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明显,最后

两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但城乡差别仍然很大。

1.D解析:

A||项,“旃”同“毡”;B项,“去”同“弆”;C项||,“亡”同“无”。

2.B解析:

B项为意动,其余为使动。

3.C解析:

C项为判断句,其他三项为宾语前置句。

4.D解析:

D项,均为||连词,即使。

A项,第一个“以”,介词,意为“因为”,第二个“以”,介词,意||为“把”;B项,第一个“乃”,连词,意为“于是”,第二个“乃”,副词,意||为“才”;C项,第一个“之”为音节助词,||无实义,第二个“之”,代词,“他们”。

5.C解析:

C项,“张胜不||降,最后被刺死”错,原文中说“胜请降”。

 

6.A解析:

“阴”为“暗地里”的意思。

7.A解析:

例句中的“膏||”意为使……肥沃,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A项的“苦”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苦的意思;B项的“壮”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C项的“壁”是名词作动词,驻扎的意思;D项的“夜”是名词作状||语。

8.B解析:

虞常想杀卫律,是想使在汉||朝的母亲和弟弟受到汉朝的赏赐,这是牟取私利,不||是什么爱国行为。

再则,他的计划还没有付诸实施,还不能叫做“行动”。

9.

(1)暗地里一起密谋劫持单于的母亲阏氏归附汉朝。

(2)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

10.C解析:

C项,“诛”,惩罚。

11.A解析:

A项,“以”||,①介词,把,拿;②介词,因为。

B项,“且”,况且。

C项,“则”,连词,就。

D项||,“之”,都是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2.D解||析:

D项说法不正确,这是白居易引述别人的话。

13.A解析:

A项说法||错误,司马迁痛的是李陵举事一遇不幸,就遭到一些大臣的恶意诬陷。

14.

(1)他如果不死的话,一定还会想办法报答汉王朝的。

(2)如果死的价值比活着的意义大,死||就如泰山一样重;如果守义活着的价值比死大,死就如鸿毛一||样轻。

解析:

在这两个语句中,第

(1)句要翻译出假设关系;第

(2)句,要注意比喻||的翻译和对比手法。

参考译文:

(甲)

李陵战||败的地方离边塞一百多里,边塞的人们都听到了||这件事。

后来听说李陵投降了,皇上非常生气。

皇上就这件事问司马迁,司马迁为||李陵说好话:

“李陵侍奉亲人非常孝顺,与士卒相处很讲信义,常常想着奋不顾||身为国家之急难而殉身,这些都是平素所积累起来的,有国士的风度。

现||在起兵一遇不幸,那些保全自己妻儿的大臣随后就对他构陷诬蔑,实在是令||人痛心啊!

况且李陵率领步兵不足五千,深入敌军腹地,遏||阻数万军队,敌人来不及照顾自己一方的伤亡将||士,就召集全部弓手一同围困李陵。

李陵转战千里,箭射光了,||路走到了尽头,士兵们张开空弓,冒着白刃,向北争先同敌人拼命,能使人||们拼死为他效力,即使古代的名将也没有超过他的。

他虽然陷入敌阵而战败,但是他||所取得的战功也是足以显露天下的。

他如果不死的话,一定还会||想办法报答汉王朝的。

(乙)

有人说:

||武帝不曾把事情弄得清清楚楚就随便听信流言,一下子就对李陵处以重罚,难道不是对||不住李陵过去对汉家的功劳吗?

回答说:

假使李陵不苟||且求生,在兵尽援绝之时英勇牺牲,就必然奖赏延及后代,不||会刑罚累及亲人;战功当时谁也不能比拟,悲壮的节操就成为后代的楷模。

||忠、孝、智、勇四方面都树立了榜样,虽死也将永垂不||朽,又有什么流言蜚语能中伤的呢?

唉!

我听古人说过:

“人人都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

”如果死的价||值比活着的意义大,死就如泰山一样重;如果守义活着的价值比死大,死就如鸿毛一||样轻。

所以,不符合义的要求,君子绝不轻生;处||于非死不可的时候,君子绝不惜死。

可惜呀!

李陵不死,违背||了君子做人的道理。

15.示例:

一种恰当、适中的处世方式或工作状态。

16.

(1)示例:

名著翻拍热引发不同看法。

(2)赞成翻拍的可以从以下方||面思考:

风格唯美细腻更精致,整体气质青春靓丽也文化||;能够推动年轻人重新关注名著;可以把随着年代久||远,具象感觉越来越遥远的文化氛围,重新抛光与打磨,符合现||代人品味;改变了老版中那个年代流行的话剧表演模||式与节奏缓慢的问题……

反对翻拍的可以从以下方面思考||:

浪费资源,很难超越;翻拍情节变化太快,仓促凌乱,少了些举重若||轻的名著味道;名著展现的就是那个时代的风景,现代的“西游”“北||京胡同”使名著面目全非;迎合观众品位是亵渎名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