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合时宜的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故事.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35469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个不合时宜的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故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一个不合时宜的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故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一个不合时宜的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故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一个不合时宜的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故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一个不合时宜的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故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一个不合时宜的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故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一个不合时宜的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故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个不合时宜的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故事.docx

《一个不合时宜的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个不合时宜的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故事.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一个不合时宜的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故事.docx

一个不合时宜的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故事

一个不合时宜的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故事作者:

张鸣

来源:

作者博客

来源日期:

2010-12-16

本站发布时间:

2010-12-1711:

10:

47

阅读量:

249次

  一辈子,自打1982年大学毕业,一直就在校园里待着,期间也再为冯妇,做过学生,读研和读博,但还是被人称为老师的时间多。

余生也愚,行事总是赶不上点,大家都奔东的时候,我即使不往西,也会待在原地不动,因此,一辈子被视为怪人。

自我解嘲,所谓怪人者,无非像苏东坡的爱姬朝云姑娘说东坡的肚皮——不合时宜。

  不过,不合时宜的我,虽然时时碰壁,总是跟领导弄不来,但自我感觉,上课也好,带学生也好,还算认真。

从来不讨好他们,碰到我认为不可容忍的错处,也会大光其火,一口气训上半小时。

尽管如此,在任何一个学校,我都被学生算做好老师那一小堆里的,能教他们点什么我保证不了,但可以保证绝不占学生的便宜,不吃请,不收礼,如果学生有难,还能帮上一把,并不需要他们还钱。

  好为人师是所有做老师的人改不了的毛病,毛病的表现之一,就是总想着多教点东西给学生,喜欢说,而且说得多。

现在想来,其实这样唠唠叨叨,还真够人烦的。

能教点什么,还真不好说。

眼下,真假错乱,是非颠倒,你说的,无论怎样,都脱不开四个字:

不合时宜。

说实话,自己感觉有用的地方也不多,但是,我相信,天下有老师心肠的人,碰到学生,大抵还是会这样多嘴下去,而且从来不求回报。

  但是,不求回报的老师,如果碰上势利眼的学生,还是会不舒服。

这样势利眼的学生,从80年代开始,几乎历届都有。

在大学里,院系里的领导,一般来说,都是教授。

有领导资格的教授,实际上是学官,尽管有的是学而优则仕,但当官之后,也没有心思放在学问上,更何况好些人其实是仕而优则学,有了官衔,才有了学衔,学问就更谈不上了。

但是,没学问的学官教授,大多受学生的欢迎,尤其受报考研究生博士生的人的欢迎。

一朝做了学官的学生,走起路来都比别人神气不少,多少都会沾一点官气的光,有机会,出国交换什么的,他们优先。

至于身为现任官员的兼职教授,就更是走俏,好些学生挖空心思往里钻。

尽管这些兼职教授,既无学问,也没时间指导,但是,只要做了他们的门生,就等于国民党时期的黄埔生,毕业找工作无需发愁了。

  当年我们上学的时候,虽然已经没有了民国时节追名师的狂热,但如果遇上好老师,总是会保持最大的尊敬,照毕业照的时候,如果自己心仪的老师没来,是会上门去请的。

但是,等到轮到我们做老师的时候,也许是我们水平太低,没有老一辈的名头,学生也没了那份尊重。

毕业照相,只消领导在场,学生也就都妥帖了。

多少次我这个他们部分人眼中最好的老师不在场,也没见人有过抱怨,去找就更休谈了。

去年青年政治学院传媒系展江没出现在毕业照相现场,学生全体高呼“展江,展江!

”让我既感动,又嫉妒。

  作为一个老师,最感痛心的,倒不是学生对你淡漠,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里求学之风日息,而功利之心日涨。

认真求学,喜欢读书的学生虽见得一个没有,但比起1980年代,的确是少了。

很多学生,宁可围着领导转,也不围着老师转,对公认有学问的老师,虽然还有几分残存的敬意,但多半敬而远之。

最常见的是两类学生,一类是大多数,上学无非混个文凭。

用点功,成绩好的,混个高分文凭,不用功,成绩差的,混个低分文凭。

他们和他们的家长,对学校的期待,就是这个。

还有一类比较聪明,一入学就死抓住领导,先混干部,再混党员,把学校里的好处全拿到。

即使混到硕士博士,学问对他们也全无意义。

所以,老师有没有学问,对他们也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有学问的老师的课,他们一般都是避之唯恐不远,你就是想教他们点东西,都没门。

  几年前我们学院有好事者办了一个博士生的论文研讨会,让临毕业的博士生,把自己的学位论文拿到会上晒晒,让同学和老师批一批,也好有所提高。

当然,批的时候,一般都会比较狠。

这种事,在国外是司空见惯寻常事,在香港教书那年,因为我批得比较狠,有博士候选人为了让我批,还特意请我吃饭。

可是,这事放在我们这里,却成了得罪人的“弊政”。

不仅学生不干了,连带学生的导师也不干了,认为打狗还要看主人,我们批了他们的学生,就是看不起他们。

我们白尽义务,帮人提高论文水平,居然落得这个下场。

  在一个号称是所谓985大学的学校里任教,每每得用尽各种办法,逼学生读书,逼学生提问题,其实心中很苦,也很无聊。

这些年,反倒是那些号称是你的私淑弟子的人,问学的劲头反而大些,在学校的学生,即使那些比较爱读书之辈,也比较被动。

在一个衙门气息越来越重的大学里,衙门气,衙役气和铜臭味,早就盖过了书香。

一个不合时宜的老师的拼力挣扎,其实也无力回天,有时,连自身也难保。

整个学校,整个教育界,乃至整个国家都很功利,我们能有什么办法让学生不功利?

领导和大批的教授都势利眼,怎么可能让学生不势利眼?

  记得看《白求恩》这部电影时,有个情节是白求恩来华时跟一个美国商人对话,白求恩告诉对方自己的事业就是,用小小的手术刀,把美国人成吨卖给日本人的钢铁,一点点挑出来。

我觉得,像我这种不合时宜的老师,在当今大学里所做的事,也类似。

我在中国上大学作者:

李航

来源:

作者赐稿

来源日期:

2010-12-16

本站发布时间:

2010-12-1613:

02:

26

阅读量:

250次

  这几年,谈中国是一件时髦的事情。

好多事情带点中国元素就容易走俏。

《变形金刚2》刚开始那个“帝国的出口”的标语,克里斯多夫.诺兰的《蝙蝠侠》里也隐隐约约捎带着中国。

这些无疑是一种噱头,也更像是一种笨拙的关注,有时甚至是蔑视。

  虽然说中国虽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围观,但还是太晚了些。

好比中间站了十五个人,周围那四十五个过了一个世纪才去观察关注,不去预料他的潜力和体格,对谁来说都不是一件正常的事情。

现在是好了,我们能被提起的东西越来越多,自然心里面开始痒痒的了。

  可是你要记住,被正面提到的并不包括:

廉政,环境,矿难,贱民价,言论自由,公德心,软实力,公权无极限。

这就悲剧了,好像被选出来的一个老大,人面上夸你捧你,背地里分钱颁奖没你的事情。

所以,突然间我们发现有些东西严重的伤害了我们的民族自尊心。

这还不是惊悚的事情,因为他们还没提我们的大学。

  或者说中国的大学是西方对中国强攻的一个杀手锏。

这是关乎中国未来的严肃命题。

我们禁受不住被扯下这块遮羞布,这就导致在中国谈大学成了一件让人尴尬的事情。

所以说着说着就挠头:

我们说点别的吧,比如失足妇女什么的。

  你或许更震惊是大学自己都不谈自己。

闭门修行,韬光养晦是做人的一个优良的品质,但是当公共事业沦落到一说自己就嘴软腿抖的时候,我们能想象它都做了些什么。

你做就做吧,反而不以为耻,倒当成贴金子的事情了。

什么“XX学者”,“XX工程”,量化的指标全是以损害了多少大学生来计的。

  摆在明处的就是“圈地运动”,“打了鸡血似的扩招”,“集约式圈养”。

暗处的更是不堪入目,哪有什么潜规则,明明的跟阳光一样。

老师和学生之间天生一种媒媾的关系,“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谁拿钱,报纸怎么写,参照官场原则及党报口吻。

  这就是我们国家可以预见的未来的样貌。

大一时候我有幸读了一句罗家伦的话,原话不知晓了,大概意思我记得真正的:

现在的大学教育就是十年以后中国的现实。

这话太有力量了,我仿佛瞬间看到了十年以后的样貌,于是不得不消极起来,因为现状实在是由不得我不这样想。

  当谈大学成了一件尴尬的事情,那么上大学简直是耻辱了。

  你可以说我讲的粗糙了一些,没有理性的分析和学理的支持,甚至没有资格对整个大学教育提出质疑。

非也,我在明白无误的表达自己的怨恨和屈辱,这个有情绪就足够了,况且我正是一个大学生,评论的资格一半一半。

现实的缺环在于高中老师和大学老师是两个说不同语言的阶层。

如果我的老师在高考前夕警告一下我们的:

大学有风险,报考需谨慎。

这样讲不侮辱谁,因为上完了四年大学我发现没有足够的筹码去消除我和农民工之间那三百块钱的差距。

  对,说钱俗了。

太俗了,你听见了吗,我的母校。

你堕落的速度远远高于GDP,像一个毫无操守的母亲,奢求儿女的尊重和敬意实在是痴心妄想。

孩子长大后离开母亲是必然的,但是这份骂名却有可能持久。

(转载本文请注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首发)

唱红歌搞运动?

救救孩子!

作者:

丁咚

来源:

作者赐稿

来源日期:

2010-12-15

本站发布时间:

2010-12-1516:

42:

29

阅读量:

2015次

最近,一股“唱红歌”的风潮在全国刮起来,颇有些气壮山河的意思。

这事儿一开始是在重庆,后来推而广之,到处都在搞,几乎到了泛滥成灾的地步。

尤其是在大学和中小学的校园,唱红歌更是被当做一项“全民运动”进行普及。

且不说其发源地重庆,单是云南省就在高校组织了红歌会活动,据说有30万高校学生唱红歌;这个省的曲靖市开展了“百万少儿唱红歌、百万少儿诵经典”活动,中小学生全体参与。

  所谓的“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唱红歌被当作了一根救命稻草,企图靠这个扭转当今社会日益浇漓的世态,挽回渐趋颓靡沦落的人心,尤其是以革命传统教化面对混沌社会无所适从的学子们。

但实际上它是病急乱投医,误导人心,对学生来说简直是误人子弟。

在教育面临深刻危机,改革犹嫌不足的时刻,却让一群只懂得搞政治、不懂教育的人在大中小学生中乱搞,可谓雪上加霜。

  鲁迅先生若生在今日,一定会大声疾呼:

救救孩子!

  不管是中小学生,还是大学生,他们都处在人生中懵懂不通人事、问知寻理以求长进的年代,他们在这个年代所受到的教育或者影响,将深深镌刻在其观念、意识、心理乃至行为方式中,左右他们的一生。

因此,搞政治者应该有自知之明,对待教育慎之又慎,不能因为一时头脑发热,或者凭着领导人的一腔意气,就在学生中进行不当的教育行为,否则将会贻害万年。

  肇始于重庆的唱红歌运动,其首倡者有着浓厚的红色背景,也因其红色血统扶摇直上,耳濡目染之下,自然觉得红色是世界上最好的颜色,希望通过唱红歌,让利来利往的社会抹上一片红色,从此不再唯利是图,普天下都在红歌浸润下变得红彤彤的,同时也使自己身上的那片红色不至于过分耀眼。

这么做的初衷也许不无善意,然而不论是它的内容、方式,还是其效果,却都让人不敢恭维。

  首先它不仅违背教育规律,更是教育改革的倒退。

虽然有些人竭力避免外界过度联想,但由于其采取行政手段推动,向全国普及,因此难免让人想起那些搞运动的“峥嵘”岁月。

  人有千姿百态,每个人的教育需求和选择的人生道路都是不同的,在自愿的幌子下,要求所有学生加入到唱红歌的行列中来,强行让他们日习夜诵那些“红歌”,接受其“熏陶”,就像我们在以往看到的,中国人从小接受革命历史、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的教育,但到了毕业走上社会的时候,究竟有多少人真正从内心接受了灌输给他们的东西呢?

除非到了要表决心的时刻,否则多数会在心里说“不”。

可见这种教育是失败的,要想获得教育效果无异于缘木求鱼。

  唱红歌,是希望借助歌唱红色歌曲,“寓教于乐”,对民众和学生进行道德教化,输送红色的意识形态。

从历史经验看,这种做法不从学生实际需求和年龄特点出发,不按教育规律办事,一味向学生灌输与他的年龄、身份不相称的教育内容,势必会扼杀学生的独立思考、判断和创新能力,形成以服从为天命的意识。

它正是教育的败笔,是不懂教育、将教育政治化、功利化的恶果之一,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也是我们今天教育上所要改革的对象,却再次被无知地推行于教育界,甚至把它当作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成果之一,令人匪夷所思。

  其次,利用学生处在成长期,稚气尚存,学习上比较盲目,缺乏辨别力,将应该由学生自由选择的东西不分青红皂白地喂给他们,不仅是不负责任的,也是不道德的。

  众所周知,红歌中的红色实质上代表一种信仰,唱红歌是挂羊头卖狗肉,娱乐只是虚晃一枪,骨子里是向学生们推销一种信仰。

如果是娱乐,那么在一个现代社会,为什么大力推广红歌,而对学生们更为亲睐的流行乐弃之不顾?

如果是推销信仰,把唱红歌作为促使学生养成某种信仰,或者巩固学生的信仰的一种手段,使其对红色所代表的信仰更加深信不移,则更有侵犯学生信仰自由之嫌。

  信仰是公民自由选择的一种精神产品,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意义极其重大。

西方社会个人对宗教的信仰不仅维系了信仰者内心的安宁,在遭遇挫折或者不幸时使其灵魂获得救赎,更是维持社会信任和稳定的基础。

可见信仰关乎一个人一辈子的幸福和荣耻,必须由个人在具备知识、素养和辨别力的时候,自由选择。

  中国现行教育体系中对学生们的信仰教育称得上是从娃娃抓起的,在学生心智尚未成熟的时代,就将这种强势的信仰,在学生中广为宣传,特别是将这种信仰背后巨大的现实的物质好处亮晃晃地展示给学生,诱惑他们将青春朝气和理想主义丢到脑后,而过早进入现实主义的生存状态,过早地介入纷繁复杂的社会,借信仰追逐个人利益的想法在他们心里生根发芽。

  唱红歌的运动,不过让这个赤裸裸的世界更加赤裸裸罢了。

  救救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