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版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B卷精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35913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6.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版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B卷精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版版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B卷精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版版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B卷精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教版版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B卷精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教版版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B卷精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人教版版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B卷精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人教版版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B卷精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人教版版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B卷精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人教版版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B卷精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人教版版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B卷精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人教版版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B卷精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版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B卷精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人教版版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B卷精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版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B卷精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版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B卷精编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A.

B.

C.

D.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NaOH有腐蚀性

B.H2O2能分解

C.H2O是常用的溶剂

D.Al在常温下不能与O2反应

5.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家用煤加工成蜂窝煤是为了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B.用扇子扇灭燃着的蜡烛,是因为扇走了蜡烛周围的空气

C.房屋失火,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灭火,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空气中混有可燃性气体时遇明火一定会发生爆炸

6.在某温度下,分别向盛有等质量蒸馏水的两烧杯中逐渐加入固体溶质甲、乙,图中x表示所加固体的质量,y表示溶液中溶质与水的质量比。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甲物质的溶解度比乙物质的溶解度大

B.a点之前,该温度下两溶液均为不饱和溶液

C.该温度时,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5%

D.该温度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50g

7.下列气体能供给呼吸的是()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二氧化硫

8.现有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逐渐加入硝酸钾晶体,下图中符合溶液中溶质质量变化的是()

A.A

B.B

C.C

D.D

9.在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

反应前的质量/g

2

90

20

10

反应后的质量/g

m

39

5

16

A.反应后

的数值为0

B.甲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反应过程中乙、丙变化的质量比为

D.丙可能是单质

10.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铜绿”与稀盐酸混合,得到无色溶液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大量的热

C.无色酚酞试液遇稀盐酸变成红色

D.把银片浸入硫酸铜溶液一段时间后取出,银片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物质

11.某化学兴趣小组用下图所示的装置来制取干燥的氧气。

装置气密性良好,锥形瓶内盛有H2O2溶液,燃烧匙内装有二氧化锰,燃烧匙可以上下移动,干燥管内装有足量碱石灰(干燥剂能吸水)。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将装置I分别与装置III、IV连接,均能达到实验目的

B.称量装置I反应前及完全反应冷却后的质量,可粗略计算出H2O2分解产生氧气的质量

C.若用装置IV收集氧气,可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a导管口处验满

D.若用装置V测量生成氧气的体积,集气瓶上方原有的空气会使测量结果偏大

12.在化学实验和科学研究中,水也是一种常用的试剂.水分子在特定条件下容易得到一个H+,

形成水合氢离子(H3O+).下列对上述过程的描述不合理的是()

A.元素的种类没有变

B.微粒的组成发生了改变

C.微粒的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

D.与水分子相比水合离子的电子数发生了改变

13..在冬天时常常看到煤火炉(如图),炉膛内上层产生蓝色火焰的化学反应是

A.C+O2

CO2

B.CO2+C

2CO

C.2CO+O2

2CO2

D.2C+O2

14.放入一定量水中,充分搅拌后形成溶液的是()

A.粉笔灰

B.麻油

C.食盐

D.石灰石

二、填空题

15.盐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产品,也是实验室中重要的化学试剂。

(1)打开浓盐酸的试剂瓶,观察到瓶口有_____________,这是因为浓盐酸有_______性。

(2)根据下图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胃舒平(主要成分Al(OH)3)和小苏打常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写出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症时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图1是从元素周期表中截取的四种元素的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

(1)①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_____;

(2)③元素的一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它属于_____(填“金属元素”或“非金属元素”或“稀有气体元素”),该微粒的符号为_____;

(3)由②与④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__,是由_____ 

(原子、分子、离子)构成。

17.“共享单车”(自行车)的构件有:

橡胶轮胎、铁车架、塑料把手、不锈钢钢圈等。

其铁车架的表面刷油漆能防止锈蚀,其原因是_____;

用硫酸除铁锈(Fe2O3)的方程式为_____。

18.如图所示为我国自主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喷气式民用客机C919。

C919部分机身采用了新型的铝锂合金,这种材料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适宜的延展性。

飞机机身喷漆不仅美观、使机身紧固,还能起到________的作用。

19.材料:

我国第四套人民币中的一元硬币是钢芯镀镍(Ni),镍与稀硫酸能发生下列反应:

Ni+H2SO4=NiSO4+H2↑。

根据此材料及金属活动性顺序,请回答:

(1)铸造硬币用到的材料是_____(填“合成材料”或“金属材料”);

(2)写出Ni与CuSO4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方程式__________。

20.金属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方面应用广泛。

(1)铜可以用来制作导线,是因为其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_____。

(2)用生铁制防盗门,在防盗门表面喷漆,其防锈的原理是_____。

三、实验题

21.(5分)请结合下列实验常用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2)若用B、F组成制取某气体的装置,写出制取此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要获得干燥的二氧化碳,除发生装置外,还应选用D装置,并在该装置中盛放 

试剂(填写试剂名称).如果用E装置收集该气体则气体从 

端进入(填“①”或“②”)。

(3)乙炔(C2H2)是无色、无味、易燃的气体,乙炔的密度比空气略小,难溶于水。

乙炔(C2H2)气体和氧气反应能产生高温火焰,工人师傅常用氧炔焰切割或焊接金属。

乙炔由碳化钙(块状固体)与水反应生成,同时生成一种白色固体。

已知碳化钙与水反应非常剧烈。

实验室欲制取并收集纯净的乙炔,要求做到节约、安全、随时发生、随时停止,你选择的装置是 

四、简答题

22.为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某同学进行了探究实验:

(1)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到蘸酒精的棉花燃烧,另一个不燃烧,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所示:

将同样大小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放在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可以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

23.从微观角度解释下列现象:

(1)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______;

(2)固体碘和碘蒸气都能使淀粉变蓝______。

五、推断题

24.首届进口博览会的吉样物“进宝”为手持的四叶草的“国宝”大熊猫,代表幸运幸福。

化学物质世界也迎来了一只手持四叶草的“进宝”物质X,如图所示。

四叶草的叶子由A、B、C、D四种物质构成,且相邻两叶片之间会发生反应;

其中C、D是黑色固体,B、C为单质,A、D为氧化物。

(1)物质C为_____;

物质B在生活中的一种用途是_____;

(2)A和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能是_____或_____;

(3)手持四叶草的“进宝”物质X需满足:

A、B、C、D分别通过一步反应能直接转化为X,则物质X是_____。

六、综合题

25.已知NaHCO3在270℃时完全分解为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而Na2CO3受热不分解。

现有某工厂生产出的一批NaHCO3产品中混有少量的Na2CO3,某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测定该产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设计了下列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一:

样品

测定生成CO2的质量。

(1)NaHCO3俗称_______,本实验采用如图所示的装置,C中盛放的物质是_______。

(2)若无装置E,在其他操作正确的情况下,_______(填“能”或“不能”)准确测定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

(3)在其他操作正确的情况下,不能将分液漏斗中的稀硫酸改为稀盐酸的原因是___________。

方案二:

测定剩余固体质量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①取一只洁净的坩埚,称得质量为21.2克,再向其中加入样品,称得总质量为41.2克;

②加热盛有样品的坩埚;

③将坩埚充分冷却,称量坩埚和剩余固体的质量;

④多次重复步骤②和③至恒重,称得坩埚和剩余固体的总质量为35.0克。

(4)实验时需要重复“加热、冷却、称量”操作多次,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题目中的信息,写出NaHCO3完全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题意,计算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

(请写出计算过程)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