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单元复习题语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35924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00.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单元复习题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单元复习题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单元复习题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单元复习题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单元复习题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单元复习题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单元复习题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单元复习题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单元复习题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单元复习题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单元复习题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单元复习题语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单元复习题语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单元复习题语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单元复习题语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单元复习题语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单元复习题语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单元复习题语文.docx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单元复习题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单元复习题语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单元复习题语文.docx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单元复习题语文

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

一、选择题

1.下列变化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 爆炸                    

B. 夜晚的霓虹灯                    

C. 干冰进行人工降雨                    

D. 农家肥的腐熟

2.下列变化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

A. 冰雪融化、食物腐烂                                           

B. 汽油挥发、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

C. 酒精燃烧、铁生锈                                              

D. 水的电解、干冰升华

3.下列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  )

A. 

玻璃碎了                                   

B. 

镁带燃烧  

C. 

电解水                                         

D. 

火药爆炸

4.下列现象中一定是化学变化的是(  )

A. 湿衣服晾干                          

B. 镁条燃烧                          

C. 饼干变软                          

D. 汽油挥发

5.下列各组物质中,利用化学性质才能区别开的一组是(   )

A. 食盐和白糖                                                         

B. 紫红色铜和银白色铝

C. 汽油和酒精                                                         

D. 澄清石灰水和水

6.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 密度                                    B. 可燃性                                    C. 沸点                                    D. 熔点

7.能源与生活息息相关.下列利用化学反应获得电能的是(  )

A. 风力发电                          

B. 水力发电                          

C. 火力发电                          

D. 太阳能发电

8.我们在打开饮料瓶时可看到瓶口冒出大量泡沫,那冒出的气体是不是二氧化碳呢?

有同学提出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 猜想假设                           

B. 设计实验                           

C. 收集证据                           

D. 得出结论

9.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在实际生活中,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A. 灯泡中充氮气以延长使用寿命                             

B. 用活性炭除去冰箱中的异味

C. 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D. 用木炭烤肉串

10.物质的用途错误的是(   )

A. 生石灰可作干燥剂             

B. 氧气可作燃料             

C. 无水硫酸铜检验水             

D. 稀硫酸除铁锈

11.下列用途中,利用物质物理性质的是(   )

A. 用干冰人工降雨          

B. 用氢气冶炼金属          

C. 用盐酸除铁锈          

D. 用熟石灰改良土壤的酸性

12.下列物质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 食盐能溶于水,具有咸味                                    

B. 干冰可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

C. 铜能够导电                                                         

D. 铜质门把手上产生绿色斑点

13.常温常压下,下列物质不适宜用物理性质区分的是(  )

A. 铜和铝                  

B. 白酒和白醋                  

C. 氧气和二氧化碳                  

D. 汞(俗称水银)和铁

14.如图操作,不会导致试剂瓶中的试剂被污染的是(  )

A. 

用剩药品放回                  

B. 

证明NaCl与AgNO3反应

C. 

取固体药品                         

D. 

滴瓶中液体滴入烧杯

二、填空题

15.化学是研究物质的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以及________ 的科学.

16.固体药品通常存放在________里,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一般使用________(仪器名称),为避免药品沾在试管的管口和管壁上,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纸槽小心地送至试管________,然后使试管慢慢直立。

17.在实验室里,取用药品,不能用手接触,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气味。

有些块状药品要用________ 夹取。

如果没有说明用量,液体一般取用________ ,固体________。

酒精灯的火焰分为焰芯、________ 、________ 。

玻璃仪器清洗后,如果内壁附着的水既不成股流下,也不________ 才算干净。

 

18.在实验室取用药品时,如果未说明用量,一般按照最少量来取用,即液体一般取________,固体一般是________.

19.“春泛盐,秋泛硝.”有些地区的盐碱地里春天会析出食盐,到了秋天,又会析出芒硝该地区某中学的同学们对“硝”的成分产生了争议,甲小组同学认为“硝”中只含有硫酸钠,乙小组同学认为“硝”中既含有硫酸钠,又含有氯化钠.为了验证猜想,他们采集了样品,加适量水完全溶解后,过滤,滤液备用.

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探究.

(1)甲小组同学的实验如下:

取少量滤液放入试管中,滴加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再滴加稀硝酸,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

(2)乙小组同学的实验如下:

取少量滤液放入试管中,滴加过量的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过滤,再向滤液中滴加________ .如果乙小组的观点正确,现象应该是________ ;

(3)你认为甲、乙两小组的实验设计哪个合理,理由是________。

20.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化学探究活动的环节主要有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21.玉米、高粱等经过发酵、蒸馏可制得酒精,其中发酵过程属于________ 变化.

22.在燃烧匙里放入少量白糖,加热。

白糖会慢慢熔化成液体,这时白糖发生了________变化;若继续加热,白糖会逐渐变黑,并闻到一股焦味,这时白糖发生了________ 变化。

23.通过一年的化学学习,你一定知道了许多化学之最,请你举出两个化学之最:

(1)________ 

(2)________

24.下列能量的转化过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____ 

A.帆船航行B.火力发电C.水力发电 D.________ .

三、综合题

25.阅读下列信息:

铝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具有金属光泽,质地较软,很容易制成薄片;铝的密度较小(2.7g/cm3),有良好的导电性和传热性;铝在空气中容易与氧气作用,生成致密的保护层——氧化铝;铝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

根据上述信息,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铝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

(2)铝的化学性质有________。

26.阅读下面的资料,总结氨气的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在卖氮肥的商店里人们常会闻到一股呛鼻的气味,这是从氮肥中分解出来的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氨气。

氨气无色,极易溶于水,在常温常压下1cm3的水大约能溶解700cm3的氨气。

氨气不能燃烧,但在一定条件下能被氧气氧化,因此它是工业上制备硝酸的主要原料,氨气还能与许多酸反应生成铵盐(常用作化肥),因此,氨气在工农业生产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氨气的化学性质:

________。

(2)氨气的物理性质:

________。

27.在网络上很容易查到如下信息:

氯气,化学式为Cl₂,常温常压下为黄绿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性,密度比空气大,可溶于水,经压缩可液化为金黄色液态氯,遇水时,容易与水反应生成次氯酸和盐酸,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能杀死水里的病菌,所以自来水常用氯气消毒.阅读后回答下列问题

(1)氯气具有哪些物理性质(要求答3点)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2)氯气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回答1点)________.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D

【解析】A、车胎爆炸为物理变化,不涉及化学反应,A不符合题意;

B、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B不符合题意;

C、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C不符合题意;

D、有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2.【答案】A

【解析】A、冰雪融化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食物腐烂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B、汽油挥发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工业上制取氧气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酒精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铁生锈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D、电解水能生成氢气和氧气,属于化学变化,干冰升华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

A.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3.【答案】A

【解析】:

A、玻璃碎了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镁带燃烧能生成氧化镁,属于化学变化;

C、电解水能生成氢气和氧气,属于化学变化;

D、火药爆炸一般能生成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A.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4.【答案】B

【解析】【解答】解:

A、湿衣服晾干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镁条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氧化镁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饼干变软是因为吸收了空气中的水份,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汽油挥发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5.【答案】D

【解析】【解答】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点、沸点等。

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毒性、可燃性等。

利用食盐和白糖的味道不同,可以把二者分开;利用铜和铝的颜色不同,可以把紫红色铜和银白色铝分开;汽油和酒精,酒精易溶于水而汽油不溶,可以实现二者的分离;澄清石灰水和水,二者的物理性质基本相同,无明显区别。

应该利用化学性质进行区别。

故答案为:

D【分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化学性质,在物理变化中变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据此分析解答

6.【答案】B

【解析】【解答】A、密度,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A不符合题意;

B、可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B符合题意;

C、沸点,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C不符合题意;

D、熔点,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分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

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等.

7.【答案】C

【解析】【解答】解:

A、风力发电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是利用化学反应获得电能.B、水力发电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是利用化学反应获得电能.

C、火力发电是利用了煤燃烧放出的热量,属于化学变化,是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是利用化学反应所产生的能量.

D、太阳能发电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是利用化学反应获得电能.

故选C.

【分析】首先判断该反应是否属于化学变化,分析风力发电、水力发电、火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的原理,再结合要求选择即可.

8.【答案】B

【解析】【解答】根据题意,有同学提出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在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等基本环节中,应属设计实验的环节.

故选:

B.

【分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9.【答案】B

【解析】【分析】A、灯泡中充氮气以延长使用寿命,利用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故A错误;

B、用活性炭除去冰箱中的异味,利用吸附性,为物理性质,故B正确;

C、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利用氢氧化钙为碱,可以中和土壤中的酸性物质,为化学性质,故C错误;

D、用木炭烤肉串,木炭燃烧放热,利用的化学性质,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0.【答案】B

【解析】考点:

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氧气的用途;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专题: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进行解答,生石灰能吸水可作干燥剂;氧气具有助燃性;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稀硫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

【解答】A、生石灰能吸水可作干燥剂,故A正确;

B、氧气具有助燃性,而不具有可燃性,因此不能作燃料,故B错误;

C、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因此可用无水硫酸铜检验水,故C正确;

D、稀硫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因此可用稀硫酸来除铁锈,故D正确.

故应该选:

B.

【点评】本题考查了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化学物质的用途,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比较简单,是考试的热点.

11.【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解答】用干冰人工降雨、利用干冰升华吸热,有很强的制冷作用,属于物质的物理变化;氢气冶炼金属,氢气生成水,利用物质的化学性质;用盐酸除铁锈,把铁锈溶解,生成盐和水;用熟石灰改良土壤的酸性,中和了土壤中的酸。

故选A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物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如果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就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12.【答案】D

【解析】【解答】A、水溶性、味道,不需要通过发生化学变化就能体现,为物理性质;A不符合题意;

B、利用干冰易气化吸热,不需要通过发生化学变化就能体现,为物理性质;B不符合题意;

C、利用铜的导电性,不需要通过发生化学变化就能体现,为物理性质;C不符合题意;

D、为铜与空气中的氧气、水、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碱式碳酸铜,通过发生化学变化体现,为化学性质;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分析】解答本题要分析物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如果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就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如果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就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

13.【答案】C

【解析】【解答】解:

A、铜和铝颜色不同,可以用物理性质区分,故选项错误;

B、白酒和白醋味道不同,可以用物理性质区分,故选项错误;

C、氧气和二氧化碳颜色、气味、状态相同,不可以用物理性质区分,故选项正确;

D、汞(俗称水银)和铁状态不同,可以用物理性质区分,故选项错误;

故选C

【分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

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等.

14.【答案】D

【解析】【解答】解:

A、用剩的药品放到指定的容器中,不能放回原瓶,会导致试剂瓶中的试剂被污染,错误;

B、证明NaCl与AgNO3反应如此操作会导致试剂瓶中的试剂被污染,错误;

C、取固体药品瓶盖倒放,否则会导致试剂瓶中的试剂被污染,错误;

D、滴瓶中液体滴入烧杯时此操作不会导致试剂瓶中的试剂被污染,正确;

故选D

【分析】根据剩余药品的处理方法、取用固体药品、滴管的使用等考虑解答即可.

二、填空题

15.【答案】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

【解析】【解答】解: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应性质,知道了物质的用途,我们就需要制取该物质,化学可以帮助我们制取新物质.

故答案为:

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

【分析】根据化学研究的内容和化学学科的特点来回答本题.

16.【答案】广口瓶;药匙;底部

【解析】【解答】由药品的取用可得,为便于取出,固体药品通常存放在广口瓶里,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一般使用药匙,为避免药品沾在试管的管口和管壁上,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纸槽小心地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慢慢直立。

【分析】根据固体药品的取用注意事项分析;固体药品通常盛在广口瓶中,取用时要注意仪器的选用及操作步骤的要求。

17.【答案】镊子;1-2mL;盖满试管底部;内焰;外焰;聚成水滴

【解析】【解答】根据块状药品、粉末状的固体药品的取用仪器进行分析,块状固体在使用时一般用镊子夹取,取用粉末状固体一般用药匙;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液体1mL~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的底部。

酒精灯的火焰分为:

外焰、内焰、焰心,外焰温度最高、内焰次之,焰心温度最低;如果玻璃仪器清洗干净,水就会均匀地附着在内壁上形成一层均匀的水膜,仪器内壁上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分析】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18.【答案】1﹣2ml;盖满容器底部

【解析】【解答】解:

在实验室取用药品时,如果未说明用量,一般按照最少量来取用,即液体一般取1﹣2ml,固体一般是盖满容器底部;故答案为:

1﹣2ml;盖满容器底部.

【分析】根据实验室药品的取用原则进行分析.

19.【答案】有白色沉淀产生;Na2SO4+BaCl2═BaSO4↓+2NaCl;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乙小组合理,甲小组在实验中没有证明不含氯化钠(或乙小组在实验过程中既证明了含有硫酸钠,又证明了含有氯化钠)

【解析】【解答】解:

(1)钡离子遇硫酸根,生成硫酸钡沉淀,根据复分解反应的特点,书写化学方程式;

(2)钡离子被除掉,再加入硝酸银,再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则原溶液一定含有氯离子;

(3)正确评价化学的实验方案的设计.

故答为:

(1)有白色沉淀产生,Na2SO4+BaCl2═BaSO4↓+2NaCl

(2)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3)乙小组合理,甲小组在实验中没有证明不含氯化钠(或乙小组在实验过程中既证明了含有硫酸钠,又证明了含有氯化钠)

【分析】

(1)甲小组同学认为“硝”中只含有硫酸钠,滴加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再滴加稀硝酸,产生白色沉淀硫酸钡;

(2)乙小组同学认为“硝”中既含有硫酸钠,又含有氯化钠,滴加过量的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生成硫酸钡过滤;再向滤液中滴加硝酸银,如果有沉淀,则有氯离子存在;

(3)你认为甲、乙两小组的实验设计哪个合理,理由要看哪个设计更能排除歧义.

20.【答案】提出问题;建立假说;收集证据;获得结论;反思评价

【解析】【解答】解: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说、收集证据、获得结论、反思评价,故答案:

提出问题;建立假说;收集证据;获得结论;反思评价.

【分析】运用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说、收集证据、获得结论、反思评价解答.

21.【答案】化学

【解析】【解答】玉米、高粱等经过发酵、蒸馏可制得酒精,其中发酵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

化学.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22.【答案】物理 ;化学

【解析】【解答】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白糖慢慢熔化成液体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白糖会逐渐变黑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碳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填:

物理;化学.

 【分析】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23.【答案】最硬的天地然物质是金刚石;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是甲烷

【解析】【解答】解:

化学之最很多,故答案为:

最硬的天地然物质是金刚石;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78%;

最早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是法国化学家拉瓦锡;

最早把天平用于化学研究的人是法国化学家拉瓦锡;

地壳里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含量约为地壳质量的7.73%;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是甲烷等.

【分析】根据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进行分析解答本题.

24.【答案】B;木炭取暖

【解析】【解答】解:

A、帆船航行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火力发电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水力发电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木炭取暖,燃烧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

B;木炭取暖.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三、综合题

25.【答案】

(1)白色、质地较软、密度较小、导电性和传热性

(2)容易与氧气作用;铝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

【解析】【解答】铝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具有金属光泽、质地较软、铝的密度较小、有良好的导电性和传热性都属于物理性质描述;铝在空气中容易与氧气作用、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氢气属于化学性质的描述。

【分析】本题考查物质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的应用

26.【答案】

(1)不能燃烧;一定条件下与氧气反应;能与许多酸反应生成铵盐

(2)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

【解析】【解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