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威科特先生的陷阱.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37309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42.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1威科特先生的陷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1威科特先生的陷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1威科特先生的陷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1威科特先生的陷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1威科特先生的陷阱.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21威科特先生的陷阱.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21威科特先生的陷阱.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21威科特先生的陷阱.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21威科特先生的陷阱.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21威科特先生的陷阱.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21威科特先生的陷阱.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21威科特先生的陷阱.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21威科特先生的陷阱.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21威科特先生的陷阱.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21威科特先生的陷阱.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21威科特先生的陷阱.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1威科特先生的陷阱.docx

《21威科特先生的陷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1威科特先生的陷阱.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1威科特先生的陷阱.docx

21威科特先生的陷阱

2-1威科特先生的陷阱

江苏省技工院校教案首页

课题:

威科特先生的陷阱

(1)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创新”的内涵,深刻理解全面扎实的基础知识在创新能力培养过中的重要作用。

2.学习记叙文设置悬念,起伏跌宕的叙述方式;学习课文“先抑后扬”的物刻画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设置悬念,起伏跌宕的叙述方式。

2.学习课文“先抑后扬”的物刻画方法。

授课方法:

合作探究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参考及教具(含电教设备)教材、习题册

布置作业:

授课执行情况及分析:

板书设计或授课提纲

威科特先生的陷阱:

利用学生对“创新”的误解,从课本中选取一道简单的考题,难倒了学生,使他们明白了一个道理:

努力学习现成的宝贵知识,才能更好地创新。

创新的内涵:

创新就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

创造性思维是指脱离窠臼、开辟新路的思维方式。

应自觉地培养和训练,逐步学会和掌握创造性思维方式,积累丰富的知识、经验和智慧,才能厚积薄发。

 

威科特先生的陷阱

(1)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哲学家的思考讲了几个故事?

2.从课文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二、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瞎子背瘸子》的寓言故事:

被困在原始森林中乱冲乱撞的瞎子,碰到了无法行走的瘸子。

两人经过商议,决定合作走出丛林,由瞎子背着瘸子,瞎子负责走路,瘸子在瞎子背上负责看路,两个人终于走出了丛林。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

明确:

迷失在大森林中瞎子只有和瘸子合作——瘸子指路、瞎子走路,才有可能都走出森林,他们两人单独行动都只能是死路一条。

这个故事就是歇后语“瞎子背瘸子”的来历,这个歇后语的意思是什么呢?

明确:

意思是谁也离不开谁,各取所长。

意即优势互补。

“人无完人”,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什么都能干。

但具有不同性格和能力特征的成员一旦组成了一个团队,则这样的团队就可能完美,就可能创造出“奇迹”。

同样地,知识的海洋浩瀚无边,我们只有善于从书本上学习前人已掌握的知识,才能更好地进行综合,从而进行创新。

阿波罗登月计划总指挥韦伯说过:

“当今世界,没有什么东西不是通过综合而创造的。

”阿波罗庞大的计划中没有一项是新发现的自然科学理论和技术,都是现有技术的运用。

我们来学习一篇非常有趣、令人深思的文章《威科特先生的陷阱》,从而明确一个道理:

创新不等于抛开前人已掌握的知识与经验,创新的关键在于综合。

正如著名科学家牛顿所说:

“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取得成功的。

”要想创新,必须善于借鉴前人的经验,扎实掌握书本知识。

【新课讲授】

1、威科特先生的“陷阱”是什么?

请用一句话做一个说明。

本文标题好在哪里?

明确:

他利用了学生们对“创新”的误解,用课本一道现成的、并不复杂的考题考倒了学生,教给了他们一个道理:

一定要将书本知识学扎实、学透彻,扎实的书本知识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基础。

标题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文中“我”对“创新”有何误解?

明确:

误以为“创新”就是彻底抛开书本知识,忽视了现成的书本知识对创新的重要作用。

(或:

以为“将书本知识学扎实,学透彻”,就是书呆子,认为

“创新”可以忽视现成的书本知识。

其实,“创新”不等同于“创新性思维”,是在“知道”“领会”“掌握”“综合运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高层次能力,是以丰富、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基本技能为基础的,离开了这两点,那只能是空想,是空中楼阁。

3、找出文中表明全文主旨的句子。

“努力学习现成的宝贵知识,有时比创造性思维更为重要。

4、文中“我”对威科特先生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明确:

开始时“我”认为威科特先生是一个性格怪异、自以为是的落伍的老头,对他“嗤之以鼻”;学期结束前两周,经过期末考试后,“我”喜欢上了这个

乖僻的老头。

文中对威科特先生的刻画运用了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

5、文中还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明确:

前后呼应,开头写威科特先生的三个预言,结尾再次提到了这三个预言。

6、威科特先生给“我”的答案标上A级,为什么依然骂“我”愚蠢?

威科特先生是“落伍”的老头吗?

(P40二)

明确:

“我”虽然有很强的创造力,却不懂得借鉴书本知识,而是费时费力地做无用功。

(或:

没有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无端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这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这证明威科特先生并不是“落伍的老头”,他并不是“着力培养书呆子”,而是也在培养创造性人才,只不过他的教法独特,个性“诡异”。

他肯定了“我”很有创造力,给“我”的答案标上A级,说明他很在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但他同时也在强调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7、根据课文相关内容,给“营销计划”下一个定义,并说说评价一份营销计划好坏的基本标准有哪些?

(P41四)

明确:

(1)营销计划就是为销售产品所做的方案,既要符合逻辑,合情合理,又要便于操作。

(2)产品销售首先要锁定市场,其次要发现现实的和潜在的客户,第三要使营销效率最大化(即用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营销利益)。

【课堂小结】

创新就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

创造性思维是指脱离窠臼、开辟新路的思维方式。

人们必须自觉地培养和训练,逐步学会和掌握创造性思维方式,积累丰富的知识、经验和智慧,善于借鉴书本和他人的经验,才能厚积薄发。

二、课堂练习

1、阅读故事,说说主人公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001年,美国布鲁金斯营销学会将刻有“最伟大的推销员”的一只金靴子颁发给学员乔治·赫伯特,因为他成功地将一把斧头推销给了小布什总统。

布鲁金斯学会有一个传统,在每期学员毕业时,设计一道最能检验推销员能力的实习题,让学生去完成。

克林顿当政期间,他们出了这么一道题目:

请把一条三角裤推销给现任总统。

8年间,无数学员为此绞尽脑汁,最后都无功而返。

克林顿卸任后,布鲁金斯学会把题目换成:

请将一把斧头推销给小布什总统。

许多学员知难而退,因为当今总统什么都不缺,即使缺什么,也用不着他亲自购买;退一万步说,即使他亲自购买,也不一定正赶上你去推销。

然而,乔治·赫伯特却做到了,并且没有花多少工夫。

他说:

我认为,将一把斧头推销给小布什总统是完全可能的。

因为,小布什总统在得克萨斯州有一个农场,那里种着许多树。

于是我给他写了一封信,说:

有一次,我有幸参观您的农场,发现那里种着许多矢菊树,有些已经死掉,木质已变得松软。

我想,您一定需要一把小斧头,但是从您现在的体质来看,小斧头显然太轻,因此您仍然需要一把不甚锋利的老斧头。

现在我这儿正好有一把这样的斧头,它是我祖父留给我的,很适合砍伐枯树。

假若您有兴趣的话,请按这封信所留的地址,给予回复……最后他就给我汇来了15美元。

明确:

主人公乔治成功的原因是他富有创造性思维能力,他打破了人们的习惯性思维——总统什么也不缺,总统不可能买我的东西。

他准确了收集了总统的有关信息,把他当成普通的顾客,找到了打动总统的切入口,并用书信将自己的想法传递给了总统。

从而很顺利地完成了销售任务。

由此可见,要想具备创新能力,必须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1、2.

2.抄写课文注解第38页1-6,第39页1-3。

江苏省技工院校教案首页

课题:

威科特先生的陷阱

(2)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创新”的内涵,深刻理解全面扎实的基础知识在创新能力培养过中的重要作用。

2.学习记叙文设置悬念,起伏跌宕的叙述方式;学习课文“先抑后扬”的物刻画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设置悬念,起伏跌宕的叙述方式。

2.学习课文“先抑后扬”的物刻画方法。

授课方法:

合作探究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参考及教具(含电教设备)教材、习题册

布置作业:

授课执行情况及分析:

板书设计或授课提纲

威科特先生的陷阱:

利用学生对“创新”的误解,从课本中选取一道简单的考题,难倒了学生,使他们明白了一个道理:

努力学习现成的宝贵知识,才能更好地创新。

创新的内涵:

创新就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

创造性思维是指脱离窠臼、开辟新路的思维方式。

应自觉地培养和训练,逐步学会和掌握创造性思维方式,积累丰富的知识、经验和智慧,才能厚积薄发。

 

威科特先生的陷阱

(2)

(两课时)

一、复习导入

威科特先生的“陷阱”是什么?

请用一句话做一个说明。

二、拓展延伸

下面是两份名单,名单上的人都出自清朝。

查找资料,看看能查到其中哪些人的生平事迹,并以“两分名单的启示”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所用资料请注明出处)。

第一份名单:

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沅、刘福姚、刘春霖

第二份名单:

李渔、洪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

【明确】第一份名单上的人全部是状元,第二份名单上的人都是落第的学子。

两份名单告诉我们:

学历高并不意味着有创造力并获得职业成就;创造力和职业成就一定源自知识的掌握和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补充资料附后)

三、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

【补充资料】

封建科举制度:

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

两周时天子分封天下,管理天下由天子、诸侯、卿、士,依照物力血缘世袭。

到了东周,有“客卿”、“食客”等。

到了汉朝,提拔民间人才。

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

晋、六朝时沿用此制。

九品中正是察举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由地方官改由任命的官员负责。

但是,魏晋时代,世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

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不但堵塞了从民间取材,还让世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材。

科举萌发于南北朝时期,真正成型是在唐朝,宋代改革成型,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

《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

录取分为三甲: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祭妹文》:

“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

”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

《祭妹文》:

“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

”“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参见“殿试”条。

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

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参见“殿试”条。

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

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会元】参见“会试”条。

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解元】参见“乡试”条。

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第二至五名为经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

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鼎甲:

指殿试一甲三名:

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

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贡士】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举人】参见“乡试”条。

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

举人可授知县官职。

《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

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生员】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

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

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

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

傅以渐(1609~1665)字于磐,号星岩。

今山东聊城东昌府区人,祖籍江西永丰县。

清世祖顺治三年三月十五日(1646年4月30日),清廷举行开国后第一次殿试,中进士,夺清代首科殿试状元。

知名学者、史学家。

出身贫苦,幼年家境清贫,天资聪慧,勤奋苦学,博览群书,经史熟记不忘,终成大器。

傅以渐一生为官,兢兢业业,鞠躬尽瘁,以清勤著称于世。

他学识广博,精通经史,工于诗文,学者称星岩先生。

傅以渐以状元而居相位,他鞠躬尽瘁,任劳任怨,以勤政清廉著称于世。

1657年(顺治十四年)冬,因皇太后生病,两月内积压奏疏800余件,傅以渐奉旨代拟批阅,于三日之内处理完毕,受到顺治皇帝奖誉。

他曾扈从顺治出行,在骑驴归帐时被顺治看见,因作为画幅,题“状元归去驴如飞”句。

此画为傅氏后人藏于其聊城故居“御画楼”,画苑传为佳话。

王式丹(1645—1718年),字方若,号楼村。

清朝宝应人。

积学嗜古,有盛名。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状元,授修撰。

参与编修《明史》、《大清一统志》、《皇舆图表》、《渊鉴类函》,分校二十一史诸书。

因其耳聋,不为康熙所喜。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罢官归。

后侨居扬州,与乡士大夫论文为乐,士多从之游。

王式丹好学上进、嗜好古文。

他为生员时就以诗闻名遐迩。

深受当时名士王士桢、查慎行推许。

只是功名上不得志,屡屡乡试,始终不中。

以至很多读书人在得知他会试第一、殿试又获第一后,都为此而欢呼雀跃,大有美奇之事物先睹为快之感。

当时,王式丹年已59岁。

王式丹取状元后,分别参与修纂了《皇舆表》、《佩文韵府》、《一统志》等等。

数年间,凡翰林院重要文稿,皆出其手。

在史馆一任十年,不曾升迁,却处之泰然。

官至修撰之职。

居官十年,旅况萧然,以疾归里。

与王式丹在康熙四十二年同科的榜眼赵晋,因任副主考时舞弊下狱。

王式丹前去探监后,赵晋自缢身亡。

按狱规犯人入监后,用纸捻成裤带以防自缢。

赵晋之死成了疑案,有人怀疑王式丹探视时,给调包将赵晋换出狱;还有人说自缢者不像赵晋。

可当时王式丹闲居在家,没有职权。

后因同科得第者科场大案事发,王式丹受牵连入狱。

他多次上书申辩,历时好几年,直到康熙帝颁布特旨,对簿公堂的麻烦才得以澄清。

出狱后,一开始他侨居郡城,与乡士大夫论文行乐,士多从之游。

而后他闭门谢客,拥书自娱。

两年后,病逝家中。

毕沅(1730~1797)清代官员、学者。

字纕蘅,亦字秋帆,因从沈德潜学于灵岩山,自号灵岩山人。

镇洋(今江苏太仓)人。

乾隆二十五年(1760)进士,廷试第一,状元及第,授翰林院编修。

乾隆五十年(1785)累官至河南巡抚,第二年擢湖广总督。

嘉庆元年(1796)赏轻车都尉世袭。

病逝后,赠太子太保,赐祭葬。

死后二年,因案牵连,被抄家,革世职。

做官从政之暇,毕沅辛勤笔耕,著作等身。

林召棠(1786~1872年)字爱封,号芾南,谥文恭,吴阳(广东吴川)霞街村人,父泰雯,任东安县教谕。

召棠少年随父教馆攻读。

清嘉庆八年(1803年),17岁为秀才,学使姚文田称赞为“海滨俊才”嘉庆十七年,学使程国仁评阅其考卷,认为极有前途,选拔为贡生,并让其与自己儿子一起研读。

道光三年(1823年)癸未科状元及第。

皇帝阅其卷未批:

“今科得一佳元,一字笔误偏旁,非关学问。

”授职翰林院修撰。

道光五年(1825年),因父丧返家丁忧。

道光八年返京供职。

道光十一年,任陕甘正主考官,此次选择举人65名,其中呼延甲、张芾(曾任广东巡抚)、牛树梅等11名,后皆中进士,颇有成就。

次年,他深感官场污浊,以终生奉母为名告假还乡。

王云锦(1657—1727)清代官吏。

字海文,号柳溪。

榜名施云锦。

又名顾云锦,江苏无锡人。

生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卒于清雍正五年(1727)。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状元。

授职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

康熙四十八年,任会试同考官。

后来,出任陕西学政,居为提督此地的道员。

任职期间,参加编纂《康熙字典》。

在康熙、雍正两朝为官。

刘子壮(1609-1652),字克猷,号稚川,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人,明崇祯三年(1630年)举于乡,寒窗苦读近二十年,于清顺治六年(1649年)参加殿试,中一甲一名进士,状元及第,大魁天下,授国史馆修撰。

殿试策万言,略谓二帝三王治本于道,道本于心,讲学为明心之要,修身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又言以天下为一家,则满汉皆一家也。

一时为士林传诵。

顺治八年,充会试同考官。

寻告归。

顺治九年卒,年四十四。

陈沅字梅湖,号光烈,广东饶平人,清末秀才。

曾任孙中山先生秘书、秘书室主任、陆军中将、大元帅府大总统府咨议官、靖国军统领部顾问、粤军司令部参议、两广盐运招收使、行粤军招抚使事、饶平、大埔、澄迈县长、广东通志馆编纂、广东省东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等职。

著有《广东通志·列传》《广东通志·资料》《南澳县志》《饶平县志补订》等五十六种著作。

刘福姚,生于同治三年甲子二月二十一日(1864年),卒年待考。

清代状元。

原名福尧,字伯棠,一字伯崇,号忍庵,一号守勤。

广西桂林人。

清光绪八年(1882)举人,十五年(1889)任内阁中书,十八年(1892)殿试一甲第一名,成为广西最后一名状元。

由翰林院修撰历任侍讲、贵州乡试正考官、广东乡试副考官、浙江乡试副考官、河南乡试副主考官、翰林院秘书郎兼学部图书局总务总校。

宣统二年(1910)四月,赴湖北、江西、安徽、江苏考察筹办宪政事宜。

其性刚烈,为人正直,不阿权贵,故仕途不畅。

受翁同癝影响,有维新倾向,翁被革职后,在政治上受到冷遇和歧视。

庚子之难时,留居京城,与浙江词人朱祖谋、同乡王鹏运潜心词学研究,合作《庚子秋词》,成为晚清临桂词派重要成员之一。

晚年定居上海,以卖文为生,穷愁潦倒,抑郁以终。

著有《忍庵词》。

刘春霖(1872—1944),字润琴,号石云。

中国晚清直隶省河间府肃宁县人,晚清德宗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甲辰科状元,亦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所谓“第一人中最后人”。

刘春霖善书法,尤以小楷为著。

小楷笔力清秀刚劲,深得世人推崇。

时有“大楷学颜(颜真卿),小楷学刘(刘春霖)”之誉。

其状元及第后,授翰林院修撰,旋被派往日本,入东京法政大学深造。

光绪33年(1907年)回国,历任咨政院议员、记名福建提学使、直隶法政学校提调、北洋师范学校监督等职。

辛亥革命后一度隐居家中,继而出任袁世凯大总统府内史,从事些文字应酬;1917年12月,任中央农事试验场场长。

在徐世昌、曹锟当大总统期间,被授予总统府秘书帮办兼代秘书厅厅长。

后又任直隶省教育厅厅长、直隶自治筹备处处长等。

曾两次代表徐世昌到山东曲阜主持孔子大成节典礼,并因此名噪一时。

1928年愤然辞官,在上海、北京以诗书自慰。

其“群玉山房”中,收藏各类书籍1万余册,古籍以明清刻本居多,其藏书印有“刘春霖印”、“石云鉴藏之章”、“石云收藏”、“润琴刘春霖”等。

日本侵略中国后,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人拉拢他出任“满洲国教育部长”、“北平市市长”等伪职,他能保持晚节,坚辞不就。

为此日伪当局将其历年收藏的书画珍宝洗劫一空。

1944年因心脏病突发与世长辞,时年72岁。

 

李渔(1611-1680),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

汉族,浙江金华兰溪夏李村人。

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

自幼聪颖,素有才子之誉,世称“李十郎”,曾家设戏班,至各地演出,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戏曲创作、演出经验,提出了较为完善的戏剧理论体系,被后世誉为“中国戏剧理论始祖”、“世界喜剧大师”、“东方莎士比亚”,是休闲文化的倡导者、文化产业的先行者,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一生著述丰富,著有《笠翁十种曲》(含《风筝误》)、《无声戏》(又名《连城璧》)、《十二楼》、《闲情偶寄》、《笠翁一家言》等五百多万字。

还批阅《三国志》,改定《金瓶梅》,倡编《芥子园画谱》等,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艺术天才。

(乡试落第)

洪昇(1645年~1704年),清代戏曲作家、诗人。

字昉思,号稗畦,又号稗村、南屏樵者。

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

生于世宦之家,康熙七年(1668年)北京国子监肄业,二十年均科举不第,白衣终身。

代表作《长生殿》历经十年,三易其稿,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问世后引起社会轰动。

次年因在孝懿皇后忌日演出《长生殿》,而被劾下狱,革去太学生籍,后离开北京返乡。

晚年归钱塘,生活穷困潦倒。

康熙四十三年,曹寅在南京排演全本《长生殿》,洪升应邀前去观赏,事后在返回杭州途中,于乌镇酒醉后失足落水而死。

洪升与孔尚任并称“南洪北孔”。

顾炎武(1613.7.15-1682.2.15),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

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

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1]

他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

[2]顾炎武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

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

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

诗多伤时感事之作。

[3]

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顾炎武14岁取得诸生资格后,与同窗归庄兴趣相投,遂成莫逆之交。

到十八岁时二人前往南京参加应天乡试,共入复社。

二人个性特立耿介,时人号为“归奇顾怪”。

顾炎武以“行己有耻”、“博学于文”为学问宗旨,屡试不中。

自27岁起,断然弃绝科举帖括之学,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以及文集、章奏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载,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开始撰述《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

崇祯十四年(1641年)二月,祖父顾绍芾病故。

崇祯十六年(1643年)夏,以捐纳成为国子监生。

金圣叹(1608.4.17—1661.8.7)后改名人瑞,字圣叹,别号鲲鹏散士,自称泐庵法师。

明末清初苏州吴县人,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

金圣叹的主要成就在于文学批评,对《水浒传》《西厢记》《左传》等书及杜甫诸家唐诗都有评点。

他乩降才女叶小鸾,写下动人篇章,成为江南士人佳话,亦为曹雪芹构思和创作《红楼梦》的素材之一。

金圣叹提高通俗文学的地位,提出“六才子书”之说,使小说戏曲

袁世凯(1859年—1916年),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北洋军阀领袖。

字慰亭(又作慰廷),号容庵、洗心亭主人,汉族,河南项城人,故人称“袁项城”。

从同治十三年到光绪三年,他正正经经在北京读了4年书,长进很大。

他自己说过,那几年,为了要博一个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