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19世纪文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37509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文学史19世纪文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外国文学史19世纪文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外国文学史19世纪文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外国文学史19世纪文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外国文学史19世纪文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外国文学史19世纪文学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外国文学史19世纪文学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外国文学史19世纪文学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外国文学史19世纪文学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外国文学史19世纪文学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外国文学史19世纪文学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外国文学史19世纪文学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外国文学史19世纪文学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外国文学史19世纪文学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外国文学史19世纪文学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外国文学史19世纪文学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国文学史19世纪文学复习资料.docx

《外国文学史19世纪文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文学史19世纪文学复习资料.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外国文学史19世纪文学复习资料.docx

外国文学史19世纪文学复习资料

19世纪文学复习资料

第一节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繁盛)

一、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对个人的独立和极端自由的强调,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思想。

浪漫主义把创作视为一种自我表现,一种个性的外化和一种情感的宣泄,因而作品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

浪漫主义文学表现了对自然的崇拜,对都市文明的厌倦,对“异国情调”的浓烈兴趣。

在浪漫主义诗人那里,自然的崇高和“异国情调”与都市文明的庸俗丑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浪漫主义文学有一种“中世纪精神”(Medievalism),它表现为对基督教的美化、对民间文学的重新发现、对非古希腊罗马的神话的浓厚兴趣

浪漫主义文学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倡导艺术的独创性和个人色彩,强调情感、想象、天才、灵感和无意识。

二、浪漫主义文学在各国的发展状况

(一)德国浪漫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思潮的发源地)

●早期浪漫主义(1797至1802)

1、“耶拿派”:

是欧洲第一个浪漫主义团体,核心人物是施莱格尔兄弟,创办《雅典娜神殿》杂志,宣传浪漫主义的文艺主张。

2、“耶拿派”的另一作家是诺瓦利斯,诗的内容多为赞美死亡,描写黑暗,充满浓厚的悲观情绪和宗教神秘主义色彩,如诗集《夜的颂歌》是为悼念早逝的未婚妻而作;另一作家则是蒂克,他著有《民间童话集》三卷,开创了童话小说的新题材。

●中期浪漫主义(1803至1815)

1、“海德尔堡浪漫派”:

代表是布仑塔诺和阿尔尼姆,他们关注现实,重视发掘民族文化遗产,搜集整理民间诗歌,编纂了德国民歌集《男孩的神奇号角》。

2、格林兄弟《儿童与家庭童话集》所搜集的童话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后期浪漫主义:

1、霍夫曼:

是颓废派神秘主义的始祖。

风格怪诞,制造幻境,现实和幻想交织,善于刻画人物心理。

代表作:

《金罐》、《侏儒查克斯》2、海涅:

其早期倾向于浪漫主义,后期则倾向于批判现实主义。

代表作:

理论著作《论浪漫派》标志着浪漫主义在德国文学中的统治地位的结束。

后期代表作讽刺长诗《西里西亚的纺织工人》,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一、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最早出现浪漫主义文学的国家之一)

●先驱:

彭斯和布莱克

●第一代诗人:

(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湖畔派/消极浪漫主义

1、湖畔派:

指住在英国北部昆布兰湖区的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三诗人结成的诗歌流派。

他们厌恶都市文明,反对资产阶级文明,致力于描写远离现实斗争的题材,讴歌农村生活和自然风景,描写神秘而离奇的情节和异国风光。

2、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共同构思创作的《抒情歌谣集》标志着浪漫主义文学在英国正式出现。

1800年华兹华斯为诗集再版写序言,主张“诗歌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想象力是诗歌的灵魂”。

1815年又从诗集中抽出自己的诗作单独成册,又附加一篇序言,这一前一后两篇序言,后来被称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美学宣言”。

●第二代诗人:

(拜伦、雪莱)恶魔派/积极浪漫主义

拜伦

拜伦式英雄:

高傲而倔强,忧郁而孤独、神秘而痛苦、与社会格格不入从而对之进行彻底反抗的叛逆者英雄性格—-烫烙着拜伦的思想个性气质。

孤傲的反叛者,心怀人间悲哀同整个社会抗争

代表作品:

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主要内容:

通过对哈洛尔德游历生活的叙述和抒情主人公的议论、抒情,反映了19世纪初期欧洲一些重大历史事件。

主题思想:

渴望自由、反对侵略、憎恨专制统治、歌颂民族解放斗争。

拜伦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叙事诗《恰尔德?

哈罗德游记》主要歌颂了欧洲民族民主解放运动。

(反暴政、反侵略)

第一章主要写主人公在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见闻,反映了拿破仑铁蹄下当地人民的苦难,反抗和对自由的渴望。

第二章主要兴趣忍是景色和冒险。

作者缅怀希腊光荣的过去,哀叹现在的懦弱,希望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摆脱土耳其的统治。

第三章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超过并在最后遮住了游历主人公的形象。

凭吊滑铁卢战场,咏叹拿破仑的命运,抨击神圣同盟,追忆启蒙主义者伏尔泰和卢梭。

第四章他的信心和希望变得最为明朗有力,以高昂的自由信念号召意大利人民起来斗争,争取独立。

✧《唐璜》诗体小说的思想性。

主要内容:

借助主人公的经历,全面展现18~19世纪之交欧洲各国广阔的社会生活。

基本主题是反专制、反暴政、争自由。

✧1、戳穿虚伪道德,情欲苏醒

✧2、现代文明外衣下的狼性

✧3、返回自然的欢欣

✧4、在欲海血海中保持贞洁

“拜伦式英雄”:

这些英雄大多出自于拜伦的《东方叙事诗》,他们是一群勇敢、顽强、悲观、高傲的个人反叛者形象,他们不是流放者就是流浪汉。

他们追求自由独立,反对一切社会暴政,坚决不向社会妥协,但却常常采用个人奋斗的方式,脱离群众,异常孤立,往往前途渺茫、悲愤忧郁,最后成为社会的牺牲品。

他们本质上是资产阶级个人英雄主义者。

主要有《异教徒》中的异教徒、《海盗》中的康拉德、《莱拉》的莱拉、《柯林斯之围》的阿尔普、《曼弗雷德》中的曼弗雷德。

这些形象发展了《哈洛尔德》所体现的拜伦主义——失望忧郁的情绪和纯粹个人式反抗,而成为典型的“拜伦式英雄”,即高傲而倔强,忧郁而孤独,神秘而痛苦,与社会格格不入从而对之进行反抗的叛逆者英雄性格,烫烙着拜伦思想个性气质的深刻印记。

东方叙事诗:

《异教徒》《阿比道斯的新娘》《海盗》《莱拉》《柯林斯之围》《巴里西纳》

11813—1816年拜伦完成了一组以东方故事为题材的故事,称《东方叙事诗》。

2叙事诗中的主人公被称作“拜伦式英雄”,这些叙事诗又叫“叛逆者叙事诗”。

雪莱(恩格斯称他为“天才的预言家”):

《麦布女王》:

(长诗)雪莱的“预言”首先体现。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理解社会”。

自然山水诗:

《云雀》、《西风颂》名句“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

雨果

(2)《〈克伦威尔〉序言》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宣言书。

在其中,他提出“(美丑)对照”这一新的美学原则;戏剧《欧那尼》在法兰西剧院上演成功,标志着浪漫主义战胜伪古典主义取得彻底胜利;《静观集》是雨果对自己生涯的总结和回顾,他汇总来各种抒情题材,并加以发展和完善,成为其抒情诗的高峰;《悲惨世界》是其小说创作的高峰。

(3)具体作品分析

✧《欧那尼》(戏剧)

具有哥特气氛和奇情剧手法的浪漫剧,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摆脱了古典主义清规戒律的束缚。

具体体现为:

a反对理性节制情感,讽刺王权贵族;b破坏三一律,时间长,地点多,情节杂。

对照原则:

白发老翁——翩翩少年,当朝国王——绿林大盗,卑劣自私、荒淫暴虐——高尚纯洁。

美丑对照原则:

一在《克伦威尔序言》中,雨果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

二主要内容:

1大自然中美丑并存。

2艺术想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应该通过强烈的美丑对照,同时采取艺术的夸

张。

3于是“渺小变成了伟大,畸形变成了美好”。

✧《巴黎圣母院》

艺术特点:

①成功地运用了对照原则;②运用了夸张、巧合手法,情节离奇,构思巧妙,人物非凡,体现了浪漫主义小说的典型特征。

▲《巴黎圣母院》中的对照原则:

1、人物间对照

Ø爱斯梅拉达与弗罗诺:

善—-恶

Ø爱斯梅拉达与加西莫多:

美—-丑

Ø爱斯梅拉达和费比斯:

忠贞—-放荡

Ø爱斯梅拉达和甘果瓦:

义重如山——忘恩负义

Ø加西莫多与费比斯:

容貌丑陋、心灵美好—-容貌漂亮、心灵丑恶

Ø加西莫多与甘果瓦: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好多债是不偿还的”;勇敢无私,不怕牺牲—-怯懦自私,贪生怕死

2、人物自我对照

Ø加西莫多的自我对照:

丑陋外貌—美丽心灵;粗野、冷漠、凶恶—-仁爱、善良、纯真

Ø乞丐王国的自我对照:

低下的地位——高尚的心智

Ø弗罗诺的自我对照:

善良——阴险毒辣;道貌岸然——衣冠禽兽;禁欲主义的牺牲品——反动教会的代表

Ø费比斯的自我对照:

外表漂亮——内里肮脏;出身“高贵”——趣味低下;有军人的勇敢——却没有正直为人的勇气

3、内外和谐的形象——爱斯梅拉达:

理想化的艺术形象,不仅外表美,而且善良、真诚,是一个真、善、美的艺术典型。

4、场景对照

乞丐王国与宗教法庭:

异教——教会;平等——专制;人道主义——泯灭人性

✧《悲惨世界》

(被誉为“人类苦难的‘百科全书’”“宏伟的社会史诗”“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的典范”)

主要人物:

福来主教、让·瓦尔让、芳汀、柯赛特、沙威。

具体人物分析:

让·瓦尔让:

在黑暗社会里挣扎与奋斗的劳苦大众,被仁爱感化的博爱主义者。

心灵历程三阶段:

1.心灵的堕落;2.人性的复苏;3.道德的发展和升化。

芳汀:

被遗弃、被敲诈、被欺辱,逼良为娼、悲惨死去。

珂塞特:

苦难的儿童。

主题思想:

a通过描写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批判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制度、伦理道德观念;b体现了战斗的民主主义思想,对人民起义热烈赞赏,对革命前途充满信心;c表现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用爱、善良、仁慈去改造社会和人的乌托邦思想。

对比原则:

Ø让·瓦尔让与沙威:

罪犯,但要改恶从善——警察,但执法过严;不断做善事,却屡屡碰壁——不断做错事,也未见步步高升。

Ø让·瓦尔让与福来主教:

由恶到善——善的化身;善的扩散——善的本源。

Ø芳汀与柯赛特身世对照:

悲惨死去——先苦后甜。

✧《九三年》以1793年法国革命中革命力量和反革命力量的生死搏斗为历史背景,思考人道与革命、宽容与恐怖之间的关系。

(4)雨果的思想倾向——人道主义:

a同情人民苦难,控诉社会黑暗;b坚持向上的乐观信念;c主张仁爱感化教育。

四、俄国浪漫主义文学

1、茹科夫斯基:

俄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被誉为“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抒情诗人”。

别林斯基认为“没有茹科夫斯基,我们就没有普希金”。

有《俄国军营的歌手》。

2、普希金

俄国诗人,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30年代走上现实主义诗人道路,成为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

有著名的《自由颂》、《高加索的俘虏》,讴歌自由与个性解放,谴责上流社会,否定沙皇专制,为此遭到流放。

《叶甫盖尼?

奥涅金》:

(诗体小说、俄国现实主义的奠基作)

简析奥涅金的形象:

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

奥涅金》中的奥涅金是俄国贵族革命时期开始觉醒又找不到出路的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1他受到西欧民主思想的启蒙,具有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思想,品格和气质都高于周围的贵族子弟。

2他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现实社会看不到出路和希望,所以苦闷、彷徨、忧郁、痛苦对生活极端的冷漠。

3他希望改变现状,但又不可能与社会决裂,所以他不会与社会反抗,对生活态度是消极的逃避。

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典型。

五美国浪漫主义文学

1、霍桑:

在作品中对“隐秘的恶”进行挖掘。

2、惠特曼:

美国浪漫主义最伟大的诗人,是美国的民族诗人。

其代表诗集《草叶集》唱出了美利坚合众国的新生,成为美国现代诗和现代文学的开山鼻祖。

《草叶集》:

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发展顶峰的产物。

包括:

《听到美洲在歌唱》《我歌唱带电的肉体》《自我之歌》作者摒弃了传统诗歌的格律,创造了“自由诗体”。

第二节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一、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

◆思想特征:

1把文学作为分析与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了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面,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

2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深刻地揭露与批判社会的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提倡社会改良;

3普遍关心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人的生存处境问题,表现出作家们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怀。

◆艺术特征:

1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

2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3其文学具有内倾性(心理的)和外倾性(物理的)两种倾向。

司汤达、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侧重于前者,即侧重于表现内部心灵世界的真实性;巴尔扎克、狄更斯、果戈里等侧重于后者,即侧重于表现外部社会形态。

4以叙事文学为主,小说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走向成熟与繁荣。

二、现实主义文学在各国的发展状况:

(一)法国现实主义文学(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

巴黎公社文学:

又称“无产阶级文学”,它真实反映了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斗争生活,表现了无产者为理想而奋斗的革命激情。

往往采用通俗活泼的形式,以劳动群众自己的语言表现现实的生活材料,显得淳朴生动,富有感染力,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其代表之一鲍狄埃创作了《国际歌》,它是巴黎公社革命的艺术总结。

米雪尔也是著名代表之一,有“红色圣女”之称,代表作为诗歌《红石竹花》,它是为就义前的烈士而作,作者用从自己的红披巾上撕下的布条做成红石竹花,送给战友,附送上这首诗。

1、司汤达(又译“斯丹达尔”)

司汤达和巴尔扎克是法国现实主义的奠基人。

(2)具体作品分析

✧《红与黑》(根据真人真事写成)

批判性主题:

①揭示了资产阶级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谴责了资产阶级的利欲熏心和贪得无厌;②暴露了复辟王朝封建贵族政治上的反动,天主教会的黑暗和欺骗性;③批判伪善,以及伪善之下的阴险、卑鄙、贪婪。

▲于连形象:

是具有双重人格的人物,是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者的典型,他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正是自我意识在环境作用下,产生出平等观念、反抗意识和个人野心。

主要体现为:

他精力充沛、意志坚强、颇有才气、反抗社会和一切不公正的对待,但由于精通世故,强大的欲望和野心又很容易使他向权贵和财富妥协;他既看重别人的善良正直,又信奉虚伪的道德观;既崇拜拿破仑,又能随意改变自己的奋斗方向,甚至走一条截然相反的道路;他热衷于向上爬,又愤然选择了死亡,不愿向卑污的现实让步。

由于他的极端的个人主义,反抗和妥协都是出于个人主义的动机,注定要失败。

《红与黑》的思想价值内涵:

①第一个层面表现为爱情小说,司汤达从批判封建婚姻的角度去描写于连与德·雷纳尔夫人、玛蒂尔德小姐的两次爱情;②它又是一部政治小说。

于连就在对拿破仑帝国革命与教会复辟时期的反动统治间作选择,揭露了复辟王朝时期的腐败、黑暗、激烈的政治斗争,以及贵族和平民间的尖锐矛盾;③它还是一部风俗小说。

小说故事分别发生在山区维立叶尔城、贝尚松神学院及巴黎的一个侯爵府,这三个地方概括了当时法国的风貌。

2、巴尔扎克

(1)代表作品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使现实主义从理论到创作都臻于完善,它代表了西欧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

其中的两篇《欧也妮·葛朗台》和《高老头》的问世标志着巴尔扎克的创作达到成熟阶段;《人间喜剧·前言》是19世纪现实主义的一篇重要文献,阐述了巴尔扎克的文学主张,也是对他的创作的一个总结。

(2)具体作品分析:

《人间喜剧》的思想性

✧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为我们展现了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现实主义历史。

✧1作品深刻描写了封建贵族衰亡史。

在《古物陈列室》和《农民》中:

作者通过描写资产阶级和贵族间的矛盾,来揭露封建贵族必将灭亡的客观历史规律。

名门贵妇鲍赛昂夫人的盛衰史和贵族阶级的盛衰史紧密相联。

《高老头》中她情场失意,被资产阶级小姐击败逼迫离开巴黎,是贵族厄运的写照。

《弃妇》中男爵卡斯顿经不起金钱的诱惑,抛弃了她。

贵妇人再次受到社会的弃绝,就这样资产阶级妇女靠金钱击败了贵族妇女并代替她们活跃于上流社会。

2资产阶级的发家史。

作者通过一系列本质相同而形象各异的资产阶级人物真实地再现了资产阶级的发家史。

《高利贷者》中的高布赛克是单纯的高利贷者,不懂商品的流通和资本的周转。

《欧也妮?

葛朗台》中的葛朗台懂得在流通中使资本增值。

《纽沁根银行家》中纽沁根是交融资产阶级的典型,不仅懂得怎样获得高利润,还会制造谣言、假象等。

3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金钱罪恶。

《欧也妮?

葛朗台》中葛朗台不让女儿爱破了产的查理,断送了女儿的青春。

被查理抛弃,使她即遭到金钱关系的摧残,又受到金钱关系的毒害,罪恶,是其父的牺牲品。

4对共和主义者的赞美和对社会理想的探索。

对共和主义者即不完全理解他们的思想实质,但又看不到他们是高尚品德的人。

《幻灭》中的克雷斯蒂安、《农民》中的尼雪龙艺术形象虽不够丰满,但描写他们的精神却十分突出。

《人间喜剧〈高老头〉》

拉斯蒂涅形象

拉斯蒂涅是《人间喜剧》中著名的野心家的典型。

他在《高老头》中还是一个刚刚沉沦的青年。

小说集中揭示了他在金钱诱惑下的堕落过程,从而塑造了一个具有高度典型性和深刻社会意义的形象。

(2分)

  拉斯蒂涅的堕落过程实际上是了解和适应上流社会的过程。

人生三堂课。

(2分)

  拉斯蒂涅的堕落深刻揭露以金钱为轴心的上流社会对青年人的毒害,腐蚀。

(2分

高老头形象

巴尔扎克的小说《高老头》中的高老头是一个具有浓厚封建宗教观念的商业资产者的典型。

1高老头爱女儿十真诚的,但只懂得用金钱培养女儿对父亲的爱,用金钱维系父女之间的感情使她们成为自私自利的拜金主义者,使自己成为拜金主义的牺牲品。

2他的悲剧是一个通晓资产阶级生意经却不通晓资产阶级人生哲学的资产者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封建宗法制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这一新旧交替时期社会现象的反映。

他的父爱反衬出女儿的无情无义,他的人性反衬出社会的残忍。

有力地控诉了金钱败坏道德,腐蚀社会的罪恶,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化。

特别是家庭关系金钱化的可悲景象。

3、福楼拜

《包法利夫人》中的主人公爱玛的形象前后分为两个阶段,前期的她热情美丽纯洁,是个没有见过世面的弱女子,农村姑娘,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幻想;后期的她却变成腐化生活的追求者,最后走向毁灭,是一个在贵族资产阶级社会的腐蚀和逼迫下堕落毁灭的妇女形象。

“包法利主义”:

指法国作家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中主人公包法利夫人不切实际、想入非非的品性。

“包法利主义”是平庸卑污的现实和渴望理想爱情、超越实际可能的幻想相冲突的产物。

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它是七月王朝和第二帝国时期享乐主义生活盛行的恶浊风气孕育而成的。

包法利先生:

他是一个普通的人,一个平凡的乡村医生。

他的人物形象通常不太引人注目,但福楼拜将他也刻画成了一个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男子。

他是普通的人,不属于当时的上流社会,侯爵也是看着爱玛才邀请他们参加舞会;他是个庸俗的人,不理解爱玛深层次的精神世界,年纪大了,举止也不文明;他同时也是个庸碌的人,治疗伊波利特的跷脚不成功,害的后者只能截肢。

他也是一个懦弱的人,不嫉妒,即使在最后发现了爱玛与罗道尔弗的斯通,他甚至原谅罗道尔弗,对他说:

“我不怨恨您....错的是命”,引起罗道尔弗的鄙夷

(二)英国现实主义文学

1、狄更斯(在英国古典作家中,其成就仅次于莎士比亚)

2、萨克雷《名利场》中蓓基夏泼形象

《名利场》打破了传统小说中以出类拔萃的英雄或令人向往的理想人物为主人公的模式,而以一个平凡的、缺点很多的女子蓓基·夏泼为主人公。

蓓基是一个冷酷自私、虚伪狡诈而又泼辣能干的冒险家形象。

她不甘心处于低下的地位,便不择手段向上爬。

作者在刻划蓓基形象时,特别抓住她用虚情假意掩盖冷酷自私的内心世界的性格特点。

她明明对儿子漠不关心,却在大庭广众中亲亲热热地抱吻儿子。

她明明跟罗登一起设计斗牌骗取爱米丽亚丈夫乔治的钱财,但与爱米丽亚见面时却要爱米丽亚劝丈夫不要去赌钱。

她懂得要取得名位,必须把自己伪装成上等人,必须有“良家妇女的名声”,因此她信口胡诌外祖母家的高贵身世,努力“学着上流社会妇女的一套做作”,顶着克劳莱上校太太的身份出入交际场所。

◆夏洛蒂·勃朗特

主要作品:

《简·爱》最突出的主题就是女性要求独立自主、追求男女平等。

1、普希金(俄国现实主义的奠基人,被称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

(1)代表作品

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被别林斯基誉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它塑造了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短篇小说《驿站长》;著名诗歌有《自由颂》《高加索的俘虏》《茨冈》等。

“多余人”:

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贵族知识青年的典型,是俄国贵族革命时期的产物,封建农奴制社会进步知识分子的典型。

他们开始觉醒但又找不到出路,看不惯贵族庸俗的生活,又摆脱不了自身的资产阶级利己思想。

即不愿与贵族同流合污又不能站在农民一边,成了一事无成的“多余人”。

如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奥涅金,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赫尔岑《谁之罪》中的别尔托夫,屠格涅夫的《罗亭》中的罗亭,《贵族之家》中的拉甫列茨基,冈察洛夫的《奥勃洛摩夫》中的奥勃洛摩夫。

多余人的发展历程:

⏹愤世与彷徨:

奥涅金、毕巧林

厌倦贵族生活,又无人生理想,玩世不恭、寻求刺激

⏹挣扎与逃避:

罗亭

向往民主自由,追求美好生活,“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冷漠与沉沦:

奥勃洛摩夫

多余人退化的极限,寄生虫,淡漠懒惰

✧短篇小说《驿站长》开了俄国文学中描写“小人物”形象的先河。

小人物形象:

城市底层的劳动者、小公务员、破产贵族、平民知识分子形象,他们社会地位卑微,经济状况贫困,精神压抑,处于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地位。

小人物是贵族阶级没落,城市兴起和城市贫困的产物。

普希金《驿站长》、果戈理《狂人日记》、陀思妥耶夫斯基《穷人》、契诃夫《小公务员之死》。

小人物形象特点:

①善良、与世无争;②谨小谦卑、丧失人格;③逆来顺受、奴性意识。

3、果戈理

(1)代表作品:

长篇小说《死魂灵》;小说《狂人日记》和《外套》是反映“小人物”命运的名篇;剧作《钦差大臣》空前集中深刻地“把俄国官僚的病理解剖过程写得这样完整”。

40年代,果戈理继承并发展了普希金和莱蒙托夫开创的现实主义传统,形成了俄国文学史上的“自然派”——俄国现实主义。

(2)具体作品分析:

✧《死魂灵》

《死魂灵》的主要人物:

乞乞科夫:

六等文官,俄国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冷酷、贪婪。

五个地主:

1玛尼罗夫:

精神空虚、性格懒惰、智力贫乏而又以良好素质自居的地主典型。

2科罗皤契加:

一个愚蠢顽固而又贪财的地主婆,闭塞落后的乡村生活使她封闭、保守、粗鄙、迷信。

3诺兹德辽夫:

花天酒地、挥霍无度、粗暴放荡、蛮横无礼的恶棍,是一个地主恶少式的人物。

4梭巴开维支:

是一个貌如狗熊、粗野、狡猾、贪婪吝啬的农奴主。

他从外貌到内心都充满了动物性,没有任何高尚的精神需要,没有理想、热情。

5泼留希金

简析泼留希金的形象。

是果戈理《死魂灵》中的一个人物,是一个猥琐贪婪、吝啬到几乎病态的守财奴和吸血鬼。

1强烈的积聚财产的欲望使他一天到晚为财产的积累而奔波。

2由于贪婪他完全变成了财富的奴隶,受物质支配,变成了一个异化了的人。

3吝啬的惊人,拥有上千农奴,却过着极端贫困的生活。

穿得象乞丐一般,以致乞乞科夫初次见到他时,把他当成一个穷老婆子。

4果戈理说:

“一个人居然会堕落到这样卑微、悭吝、丑恶的地步”

《国际歌》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最著名的一首歌。

原文(法语)的歌词由欧仁·鲍狄埃在1871年所作,皮埃尔·狄盖特于1888年为其谱曲。

这首歌被翻译成世界上的许多种语言。

它曾是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的会歌;上世纪20年代,苏联以《国际歌》为国歌。

1944年正式改用新国歌后,则把《国际歌》作为联共(布)党(1952年改名苏联共产党)党歌。

1920年中国首次出现由瞿秋白译成中文的《国际歌》。

1923年由肖三在莫斯科根据俄文转译、由陈乔年配歌的《国际歌》开始在中国传唱。

1962年译文重新加以修订。

车尔尼雪夫斯基

Ø长篇代表作《怎么办?

》是一部社会政治小说,副标题为“新人的故事”,它塑造了拉赫美托夫等“新人”形象。

“新人”:

19世纪60年代俄国文学中出现的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平民知识分子的艺术典型。

其特点是出身平民、道德高尚、追求真理,意志坚定,有献身精神,他们憎恨专制、反抗农奴制度,摒弃贵族阶级的道德观念,和人民意志息息相通。

屠格涅夫塑造了带有“新人”特征的形象—英沙罗夫和巴扎罗夫,但他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人”,“新人”形象的最高典范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中的拉赫美托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