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农业的基本分布情况.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38806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农业的基本分布情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陕西省农业的基本分布情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陕西省农业的基本分布情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陕西省农业的基本分布情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陕西省农业的基本分布情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陕西省农业的基本分布情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省农业的基本分布情况.docx

《陕西省农业的基本分布情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农业的基本分布情况.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陕西省农业的基本分布情况.docx

陕西省农业的基本分布情况

陕西省农业的基本分布情况

陕西地形复杂,海拔高度、雨热资源和生态条件差异大,从北到南形成了10个明显的农业气候区;从东向西又形成了24个各具特色的种植业气候类型区。

农作物种类、耕作栽培制度、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各个方面都具有北方与南方以及南、北方过渡的中间类型特点和独特的资源优势。

根据这个特点,从1983年至1984年在进行农业区划中对种植业进行了分区,将全省种植业的经济区域划分为9个一级区(地域区划)和24个二级区(地域或类型区划即亚区)。

    

(一)长城沿线风沙滩地春麦、小油料、秋杂粮区

    本区位于本省最北部,海拔900—1500米,全区地势起伏平缓,相对高差10—50米,西部较高,中部较低。

地貌类型有风沙地、丘陵地、河川地和沟道地等。

土地面积1.9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9.6%,其中耕地255.9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4.7%。

总人口69.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3.9万人,农业人均耕地4.0亩。

日照充足,热量较低,一年一熟。

年平均气温7.8—8.5℃。

≥10℃积温2900—3370℃,年降水量300—420毫米,为本省降水量最少地区。

无霜期155—172天。

宜于糜子、春小麦、谷子、马铃薯、荞麦、春油菜、黄芥、胡麻、甜菜、向日葵等生长。

    本区有3个二级区(亚区):

(1)西部旱滩杂粮、向日葵区,地势平坦,是个内陆平原小盆地。

(2)中部旱滩水地春麦、玉米、水稻、向日葵、葡萄区,地势平缓,水资源丰富,有水地58万亩,基本属灌溉农业区。

(3)东部梁峁、片沙杂粮区,梁峁起伏,流沙覆盖,覆盖面积达20—40%。

    

(二)陕北丘陵沟壑谷糜、马铃薯、豆类(大豆、杂豆)、杂果、草(绿肥)区

    本区位于长城沿线风沙区以南,渭北高原的宜川、富县以北的黄土高原,海拔800—1200米,全区地势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呈倾斜状。

境内丘陵起伏,梁峁相间,沟壑纵横,沙丘涧滩,河谷阶地星罗棋布,为黄河中游水土流失重点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占总土地面积78.7—82.4%,形成一个地域宽阔,自然条件复杂的旱作农业区。

自然资源丰富,但利用率低。

风沙、干旱、冰雹、霜冻常有发生。

日平均气温7.8—11.3℃,≥10℃积温2800—4050℃,年降水量380—704毫米,无霜期140—196天。

耕作制度为一年二熟。

总人口250.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4.9万人,土地面积4.5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2.1%,耕地面积963.3万亩,占全省耕地17.7%,其中旱坡耕地占耕地的91.1%,农业人均耕地4.1亩。

    本区有3个二级区:

(1)涧滩丘陵谷糜、荞麦、胡麻、绿肥区。

地势高,气候干旱,年降水量380—500毫米,无霜期130—140天。

夏季多冰雹,春秋多风沙。

大部分耕地沙化严重,农业产量低而不稳,是全省荞麦和向日葵生产集中地。

(2)丘陵沟壑谷糜、薯、豆、花生、苹果、绿肥区,是陕北丘陵沟壑区的主体,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地形支离破碎。

大部分地区属于半干旱地带,是本省优质小米和烤烟、苹果生产基地之一。

(3)黄河沿岸土石丘陵麦、豆、杂粮、花生、枣、果区,位于黄河沿岸,南北狭长,大部分由黄土梁、峁组成,沟壑险峻,土层薄。

    (三)渭北高原小麦、春玉米、烤烟、苹果、大豆区

    本区位于陕北丘陵沟壑区的南部,关中旱原区的北部。

海拔800—1300米,以黄土高原沟壑为主,兼有丘陵、川道和土石山地。

以黄绵土、黑垆土为主。

地形多样,高原沟壑纵横,多为残原,如宜川原。

较大的川道有泾河、千河、洛河及其支流葫芦河与沮河川道;土石山地主要包括黄龙山、子午岭和陇山(也称关山),海拔一般1000—1600米,高者达2466米。

本区年平均气温8.6—11.1℃,≥10℃积温2800—3600℃,无霜期170—199天,年降水量550—700毫米。

农业生产多为二年三熟,为雨养农业区。

土地面积3.5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17.1%;耕地979.8万亩,占全省耕地18.0%。

其中旱地873.1万亩,占本区耕地89.1%。

总人口27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9万人,农业人均耕地3.6亩。

    本区为陕西省农牧业的主要开发地,是全省苹果、烤烟商品生产的主要基地,又是全省小麦主产区之一。

    本区有3个二级区:

(1)丘陵川原小麦、玉米、油菜、苹果、大豆区。

(2)高原沟壑小麦、玉米、烤烟、苹果、油、豆区,主要由洛川原、咸阳原和宜川、铜川、耀县及南部残原组成,海拔800—1400米,是陕西烤烟、苹果的主要商品生产基地。

(3)土石山川玉米、小麦、薯、豆、药材区,包括黄龙山、子午岭、陇山等低山丘陵,海拔1000—1600米,野生资源丰富,是发展山楂、沙棘商品生产的主要基地。

    (四)关中旱原小麦、花生、甘薯、蚕桑区

    本区属关中平原的南北台原部分,地处渭北高原的南部,秦岭的北部,与关中灌区南北边缘接壤。

海拔600—800米。

原面宽广,地势平坦,光热资源丰富。

年平均气温11.0—12.3℃,≥10℃积温3000—4400℃,无霜期180—228天,年降水量525—600毫米,是本省著名的“旱腰带”。

耕作制度一年一熟,以旱作农业为主。

土地面积1.0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5.1%。

耕地778.6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14.3%,其中旱地582.8万亩,占本区耕地74.9%。

总人口327.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7.5万人,农业人均耕地2.5亩。

是本省第二个小麦主产区。

    本区有3个二级区:

(1)西部旱原小麦、玉米、油、豆、杂粮区,地势较高,地面倾斜,土质较好,主产小麦、玉米、杂果等。

(2)东部旱原小麦、花生、烟、薯、葡萄、桑蚕区,地势平坦,雨量偏少,多伏旱。

年降水量525.9—573.3毫米,降雨变率较大,属本省蒸发量最高的地区,常易发生旱灾。

旱地一年一熟,水浇地一年两熟。

(3)南部旱原小麦、玉米、花生、桑、果区,位于渭河以南,地貌复杂,土壤多样。

耕制多为二年三熟,杏、李、柿、石榴等杂果类较多。

    (五)关中灌区小麦、玉米、棉花、油菜、杂果、蔬菜、桑蚕区

    本区位于陕西中部,是泾、洛、渭河的冲积平原。

海拔340—600米。

北与渭北旱原毗邻,南靠秦岭,渭水横贯其中。

关中灌区包括关中平原有水利设施的水浇地及水田地区,是本省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的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年平均气温11.5—12.9℃,年降水量500—700毫米,≥10℃积温3800—4450℃,无霜期210—225天。

光热水资源及社会经济条件优越,水利设施较好,是本省主要灌溉农业区,一年两熟,也是小麦、棉花等作物的主要商品生产基地。

土地面积1.5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7.5%;耕地1247.9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22.9%,其中水浇地966.7万亩,占本区耕地77.5%。

总人口823.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12.8万人,农业人均耕地1.8亩,人均水浇地1.4亩。

    本区有5个二级区:

(1)西原小麦、玉米、油、豆区,位于渭河以北的平原地区,是本省油菜的高产区和主要商品油生产基地之一。

(2)泾河下游小麦、玉米、棉、麻区,主要是泾惠渠和渭河流域部分灌区,是关中灌区的粮、棉产区,粮食生产水平较高,发展速度较快,也是本省的老棉区。

(3)东部棉、麦、玉米、花生区,主要是洛惠渠及东方红抽渭灌区,粮、棉商品率较高,是本省主要的棉花商品生产基地。

(4)渭河沿岸小麦、玉米、菜、桑区,位于渭河两岸川道,西起宝鸡市金台区,东到临潼县的新丰、斜口等地,人多地少,土地利用率高,是专业蔬菜的集中产区。

(5)秦岭北麓小麦、玉米、稻、果区,位于渭河以南,西起宝鸡县,东到华阴县,属秦岭北麓山前冲积扇裙带的自流灌区,地貌多样,土壤类型比较复杂,是关中地区的水稻集中产区,也是本省主要的杂果生产区。

    (六)秦岭中山春玉米、小麦、药材、猕猴桃区

    本区属秦岭中山,位于南、北海拔800米等高线以上地带,北临关中灌区,南接秦岭浅山丘陵区。

秦岭沿主脊山峰海拔多在1500—3000米,山间断陷盆地海拔600—800米,最低处212米,高差3521米。

土地面积4.5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21.9%。

秦岭北坡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带,南坡属于凉亚热带气候带。

秦岭属于日照低值区,是本省南、北日照2000小时的分界线。

年平均气温11.1—13.3℃,≥10℃积温3760—4300℃,无霜期200—218天,年降水量500—900毫米,分布不均,常有伏旱和秋淋。

农耕地呈垂直地域分布,多数耕地海拔高,坡度大。

由于地貌复杂,立体农业特点明显。

种植制度一年两熟、两熟间套、一年一熟及撩荒制兼而有之。

秦岭的生物资源丰富,农作物品种多样,为本省山林特产和中药材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

本区农耕地453.0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8.3%,其中旱地409.0万亩。

总人口29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3万人,农业人均耕地1.5亩。

本区药用植物有1000余种,地方名贵药材有佛坪枣皮、天华山党参、天麻以及杜仲、麝香、熊胆、羚羊角等。

也是陕西省板栗、核桃、柿子等果品的主要产区,中华猕猴桃遍布中山区。

    本区有3个二级区:

(1)秦岭北麓玉米、小麦区,位于秦岭主脊山峰界的北坡,多为旱坡地,水土流失严重。

主产玉米、小麦,适宜发展各类果树,是本省苹果的主要产地之一。

(2)秦岭南麓玉米、小麦、薯、药、林、猕猴桃区,位于秦岭主脊山峰界的南坡。

主产玉米、小麦、马铃薯、药材、猕猴桃。

(3)秦岭东南部川谷地小麦、玉米、果树区,位于商洛地区,生产条件较好,自然资源丰富,有利于垂直农业的发展。

    (七)秦巴低山丘陵水稻、小麦、春玉米、桑蚕、茶叶、柑橘区

    本区位于秦岭、巴山山脉低山丘陵地带,跨有亚热带和暖温带两个气候带。

境内地形复杂,土壤种类多,质地差异大。

年平均气温13.2—14.2℃,≥10℃积温4000—4900℃,无霜期226—235天,年降水量900—1000毫米。

光热条件较好,水资源丰富。

耕作制度多为两年三熟,为水稻、油菜的最适宜区,增产潜力大,是本省第二个粮食生产重点开发地区,又是全省茶叶、柑橘的唯一主产区,也是桑蚕、柞蚕的集中产地。

土地面积2.0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9.9%;耕地483.4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8.9%,其中水田93.9万亩,占全省稻田面积的37.8%,占本区耕地19.4%,旱地349.7万亩,占本区耕地面积的72.3%。

总人口32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8万人,农业人均耕地1.7亩,人均水田0.3亩。

    本区有4个二级区:

(1)秦岭西部稻、麦、玉米、柑橘区,位于汉中、安康行政区界以西秦岭低山丘陵地带,主产玉米、水稻、小麦、油菜,柑橘等。

(2)秦岭东部玉米、小麦、薯、豆区,位于汉中和安康行政区界以东的秦岭低山丘陵地带,玉米、水稻、小麦亩产都低于全区平均水平。

(3)巴山西部稻、麦、玉米、茶、桑、药区,位于汉中、安康行政区界以西米仓山低山丘陵地带,水田面积大,生产水平高,是水稻及药材、茶叶的集中产区。

(4)巴山东部稻、麦、玉米、桑、茶、橘、药区,位于汉中、安康区界以东大巴山低山丘陵地带,是本省亚热带作物的主产区,具有桑蚕、茶叶生产优势,是本省桑蚕、茶叶的主要生产基地。

    (八)汉江、月河盆地川道水稻、小麦、油菜区

    本区地处汉江、月河盆地川道,海拔600米以下。

水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60%以上。

南、北分别与巴山、秦岭低山丘陵区相邻,地势较平坦,大部分地区海拔410—550米。

是本省水稻和油菜的集中产区。

土地面积0.28万平方公里,耕地147.7万亩,占全省耕地2.7%,其中水田99万亩。

总人口153.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43.9万人,农业人均耕地1.0亩,其中水田0.7亩。

    本区地处亚热带北缘,冬无严寒,夏无酷署,雨热同季,种植业气候条件优越。

年平均气温14.2—15.7℃,≥10℃积温4400—4960℃,年降水量700—900毫米,无霜期204—258天。

    (九)巴山中山药材、马铃薯、春玉米、小麦、杂豆区

    本区位于陕西最南部,与四川省毗邻。

位于大巴山和米仓山海拔900米以上的广大中山地带。

山大林深,沟壑纵横,山沟相间,坡陡,耕地零散,土质差。

土地面积1.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5.3%,耕地134.1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2.5%。

耕地坡度多在10度以上,25度以上的陡坡地占土地面积的50—80%。

总人口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3万人,农业人均耕地2.1亩。

年平均气温12.1—15.6℃,≥10℃积温3670—4200℃,年降水量800—1258毫米,无霜期238—270天。

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植物资源特别是草药资源十分丰富,适宜种植黄连、党参、天麻、杜仲、当归、茜草、枝子、元胡、贝母、魔芋、茯苓、细辛等药材,是本省重要的药材生产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