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考复习中考复习之古诗文阅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38807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中考复习中考复习之古诗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语文中考复习中考复习之古诗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语文中考复习中考复习之古诗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语文中考复习中考复习之古诗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语文中考复习中考复习之古诗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语文中考复习中考复习之古诗文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语文中考复习中考复习之古诗文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语文中考复习中考复习之古诗文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语文中考复习中考复习之古诗文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语文中考复习中考复习之古诗文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语文中考复习中考复习之古诗文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语文中考复习中考复习之古诗文阅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语文中考复习中考复习之古诗文阅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语文中考复习中考复习之古诗文阅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中考复习中考复习之古诗文阅读.docx

《语文中考复习中考复习之古诗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中考复习中考复习之古诗文阅读.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中考复习中考复习之古诗文阅读.docx

语文中考复习中考复习之古诗文阅读

语文中考复习:

中考复习之古诗文阅读

  一、古诗词阅读

学习目标搜索

1.了解简单的分类;

2.领悟深刻的思想;

3.体味真挚的情感;

4.掌握多姿的风格;

5.分析多变的手法;

6.欣赏形象的语言。

自学方法点击

1.了解简单的分类

古代诗歌的分类很复杂,作为初中学生,只要能够了解简单的分类即可。

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

①根据诗歌的内容,一般分为三类:

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

②根据诗歌发展演变的形式,又可分为:

古体诗、近体诗和词曲。

其中近体诗又可分为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和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律诗分为四联:

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2.领悟深刻的思想

阅读古代诗歌也要了解写作背景、创作意图,从而领悟深刻的思想并学会进行评价。

这种领悟要善于从整体的意思去理解作品,不要以偏概全,做到从诗中读到诗人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真善美,进而得到感染和熏陶;这种评价主要是看其是积极还是消极地表现生活。

3.体味真挚的情感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诗人抒发的情感要真挚深刻,无病呻吟只能贻笑大方。

诗歌的抒情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其中间接抒情又可通过或以物托情、或借景抒情、或缘事抒情、或寓情于景等方式进行。

4.掌握多姿的风格

古代诗歌的风格多姿多彩,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和以杜甫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是基本风格。

在谈到宋此时又会提到以苏轼为代表的豪放派和以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

对于单个的诗人来说,更是千姿百态:

曹操古朴苍凉、陶渊明质朴冲淡、孟郊孤寒奇峭、李白清俊飘逸、杜甫沉郁顿挫、刘禹锡寄意深远、欧阳修疏朗自然、苏轼旷达豪放、杨万里清新泼辣、辛弃疾慷慨纵横、陆游激昂悲壮。

5.分析多变的手法

手法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一般情况下,主要会提到下面一些术语,我们要作简单的了解。

如渲染和烘托、正衬和反衬、想象和联想、象征和用典以及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直抒胸臆等。

表现手法的多姿多彩,使得诗歌世界也变得丰富绚丽,进而使中考试题也千姿百态,我们要学会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在考试中独占鳌头。

6.欣赏形象的语言

诗歌语言虽然瑰丽多姿,千变万化,但也有一些共性:

有的典雅庄重,有的自由随意;有的富丽堂皇,有的清新质朴;有的刻意求工,有的浑然天成。

古人写诗填词喜好炼字造句,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其目的是要让诗歌语言精确简练,生动形象,富有个性。

经典妙题回放

回放1:

(2019年江西省)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注:

公元765年,杜甫迫于无奈辞官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1.这首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旅夜”的情景,其中描写近景的一联是___________。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3.写出诗中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它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

1.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2.抒发了诗人孤独(凄凉、失意等)的情怀3.略(2分;只要能言之成理即可)

回放2:

(2019年江西省)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甲】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乙】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写出甲诗中表现自然景物之间亲密融洽关系的词语。

(答出两个即可)

2.甲、乙两首诗都写了荷花,但写法上各有不同,请指出。

3.宋朝杨万里的这两首小诗,你更喜欢哪一首?

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回放3:

(2019年江西省)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②清笳③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似水。

想关河:

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

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①师伯浑:

人名,陆游的朋友。

②晓:

光明。

③笳:

古代军队中用的一种乐器。

④觉:

醒。

⑤漏:

古代计时器。

1.陆游的这首“记梦”词,上片写,下片写。

2.词中描写作者身处冷落环境的诗句是:

3联系你读过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说说“鬓虽残,心未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

1.梦境(梦醒后的)感想(各1分,具体写出其主要内容的,均给分)2.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2分,多写或少写的扣1分)3.人虽老,为国收复失土的雄心仍在。

(2分,要求说出鬓残,未死的含义,“心”的具体内涵,语句通顺。

其它表达相同意思的答案,均给分)

回放4:

(2019年宿迁市)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优美怡人的风景画,画中分别描写、、、和四种景物,突出了它们的。

2.这首诗作于杜甫入蜀以后,从第四句中的“归”可以看出,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桂花、(春)山(涧)、(明)月、(山)鸟(共1分,写出3个即可,但写人或夜,此题不得分);幽静(1分,能体现“静“即可)2.①写出了诗人闲适、安逸的情趣;②诗人的心境与环境和谐统一,营造了静谧的氛围。

(共2分,答出心境、环境各1分,意思对即可)

回放5:

(2019年四川省)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实际上是写。

2.本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

通读全诗,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蔓生的情景,实际上是写草茂人稀,荒凉萧条,物是人非的社会状况(写出“荒凉萧条、物是人非”意思的可记分)2.抒发了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感。

回放6:

(2019年泰州市)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用你自己的话,描述“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所展现的壮观场面。

2.根据词中划线句子塑造的形象,说说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4]

[5]

[6]

参考答案:

回放7:

(2019年扬州市)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

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特点是朦胧(迷茫),冷寂(悲凉)(2分)。

(两点各1分,计2分。

意思对即可)

(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两点各1分,计2分。

意思对即可)

回放8:

(2019年济南市)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像,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

2.诗歌第四联抒写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参考答案:

1.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

2.对故乡无限依恋(对故乡思念)

能力拓展训练

训练1:

(2019年玉林市)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田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其意,欲辨已忘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前四句道出了作者的体验:

要拥有心灵的字根表,就应该脱离喧嚣的环境,投身到大自然中,尽情体会生活的乐趣。

B.“山气日夕佳”中的“佳”字,写出于作者对山气缭绕、夕阳西下这土贳象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惬意情怀。

C.“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

这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D.本诗描写了恬静、闲适的生活,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亲相融的境界。

2.古人往往以所喜爱的花来表明自己的志趣。

你觉得诗中的“采菊”与“真意”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训练2:

(2019年泸州市)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江南春绝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为了突出江南春色,诗人选取了哪些具有江南特色的风光景物?

2.诗人笔下的江南春景,鲜明、生动、形象,请问:

这种效果是通过哪些写作手法生的?

训练3:

(2019年河南省非课改区)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钱唐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本诗第二至六句,一句一景,在动态的描绘中写出了西湖景色的清丽明快,生机勃勃。

这些景物依次是:

春水初平,,燕啄春泥,乱花迷眼,。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

D.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3.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得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十分准确生动。

其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是因为。

4.在前六句诗中,诗人已经把西湖春色描绘得十分美好,在结尾处却说自己“最爱”湖东的白沙堤。

至于白沙堤怎么可爱,除点明“绿杨阴里”外,诗人未做任何解释。

你觉得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1.早莺争树(莺争暖树)草没马蹄2.C

(2)写出了初春早莺尚少,它们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

(该题4分,

(1)题2分,3.题2分,言之有理即可。

)4.可以让读者根据前面的描写,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从而取得“含不尽之意见于方外”的效果。

或:

诗贵含蓄,这样含蓄地结尾,常取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训练4:

(2019年河南省课改区)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1)第一、二句中的“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形成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命运的急剧变化。

其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第六句“雪拥蓝关马不前”借景抒情,并做到了眼前景与心中情的完美统一。

请你对此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1)对自己无最遭贬的怨愤之情。

(答出“怨愤”之意,即可给分。

2分)

(2)第六句既是实写也是虚写,实写大雪阻路,马难前行,虚写诗人留恋长安,不忍离去的感情。

(意思对即可。

实写与虚写的内容各1分。

共2分)

训练5:

(2019年宜昌市)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梅花是中国人非常喜爱的花,有国花之誉。

下面几段诗、词、歌、曲、文都与梅花有关,主仔细阅读这几段材料,进行比较,然后答题。

[材料一]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材料二]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万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卜算子?

咏梅》)

[材料三]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封脚下踩。

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

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

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

唤醒百花齐开放,高歌欢庆新春来。

(歌剧《江姐》主题歌《红梅赞》)

[材料四]蔷薇露,荷花雨,菊花霜冷香庭户①。

梅梢月斜人影孤,恨薄情四时辜负。

(马致远《落梅风》)

①[香庭户]指女子闺房

[材料五]梅树干……或用勾勒皴擦,增强质感;或以墨笔直接挥写,以篆书笔法入画。

老干多,用笔宜苍老;新枝多挺直,用笔宜挺健。

老干黑色略淡中见浓黑、焦墨;新枝则中锋入画,黑色宜浓宜焦,笔笔见书法功力。

枝干疏密聚散,穿插交错,茂密繁杂,以“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美学原则,进行描绘,造成画面上的动感和节奏感。

(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丹青不知老将至》)

1.材料二《卜算子?

咏梅》中,押韵的是哪几个字?

请写出来。

2.材料一《梅花》中加点的“独自”突出了梅花凌寒而放的形象。

材料二哪一个词语有同样的表达效果?

请指出。

3.材料三《红梅赞》中写道: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封脚下踩。

”在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各有一个诗句所表现的意境与这个句子一样。

请写出两个诗句。

4.《卜算子?

咏梅》和《红梅赞》两段材料都歌颂了梅花的品格和精神。

请和饱含深情的语言抒写出这种品格和精神,表达对梅花的赞美之情。

字数在30个左右。

5.如果根据前三段材料作梅花图,画面中的梅花一定是热烈、乐观、无畏的;如果根据第四段材料中的“梅梢月斜人影孤”作梅花图,画面中梅花会是怎样的呢?

请你也用两三个词语概括出来。

6.上面五段材料都与梅花有关,但材料五与前四段材料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行文风格明显不同。

请你试作简略分析。

字数在30个左右。

7.梅与兰、竹、菊并称为“花中四君子”,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它们的品格历来为人们所赞美,留下了不少诗文名句。

请你根据记忆或查阅资料,在兰、竹、菊、松中任选其一,写一个诗文名句。

8.人们常说“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雪的背景使梅凌寒开放、暗香浮动的形象更加鲜明。

如果你是画家,除了可以以雪为背景外,还可以选择什么来作为背景?

为什么?

请简要表述你的理由。

字数在30个左右。

训练6:

(2019年恩施)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夜月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选自《唐宋绝句选注析》)

1.第3句诗中专写诗人对春天的独特感受的是哪一个词?

2.第4句用“新透”写“虫声”,写出了春天来临之妙。

请你把这句诗用散文的笔调展现出现。

训练7:

(2019年桂林市)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予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1.两首都是写离愁别绪的诗,但诗的表现手法却不同,李白的诗偏重,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郑谷诗则,抒发了友人之间的离别之苦。

2.古人论诗有云:

“一切景语皆情语”,意即描写景物也是为了抒情。

李白诗中可为例的一句是:

3.下面是对两首诗的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生动地表现了朋友分别之苦,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B.两首涛都极力通过描绘景物,渲染离别的气氛。

c.李白诗情感表现热烈奔放,而郑谷诗情感表现则含蓄委婉。

D.两首诗都着力强调分离的“距离之远”,突出了友人之间的深厚‘隋感。

训练8:

(2019年宿迁市)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王维的山水诗多以画入诗,这首诗描写了、、等景物,通过衬托的手法,突出了山涧的。

2.“人闲桂花落”中的“闲”字很有表现力,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

1.桂花、(春)山(涧)、(明)月、(山)鸟(共1分,写出3个即可,但写人或夜,此题不得分);幽静(1分,能体现“静“即可)2.①写出了诗人闲适、安逸的情趣;②诗人的心境与环境和谐统一,营造了静谧的氛围。

(共2分,答出心境、环境各1分,意思对即可)

训练9:

(2019年济宁市)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这首诗写了生活中怎样的细节?

2.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写了作者寄家书时“临发又开封”这一动作细节。

2.表达了作者作客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评分:

本题2分,答对一问得1分,意思对即可。

训练10:

(2019年高青市)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该词是范仲淹驻守西北边防时所作。

词的上阕写,下阕写,笔力雄健,感情沉郁。

2.“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

试加亦描述。

参考答案:

1.边塞秋色思乡之情2.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训练11:

(2019年成都市课改区)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

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何处。

2.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2.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

训练12:

(2019年资阳市)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本诗作者是(人名),诗中表现诗人处境的词语是,表现诗人情怀的词语是。

2.梁启超对本诗作者曾有这样的评价:

“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胡尘意不平。

”从这首诗中你看到了作者什么样的品格?

结合具体诗句谈谈感受。

参考答案:

训练13:

(2019年曲靖市)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七步诗

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向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注:

1漉豉(chǐ):

豆制品。

2萁(qí):

豆茎。

3然:

通燃。

1.诗中“泣”字用得极为传神,请作具体分析。

2.如何理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的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