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学科教师专业素养培训二级标准讲稿.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9160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59 大小:468.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历史学科教师专业素养培训二级标准讲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9页
初中历史学科教师专业素养培训二级标准讲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9页
初中历史学科教师专业素养培训二级标准讲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9页
初中历史学科教师专业素养培训二级标准讲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9页
初中历史学科教师专业素养培训二级标准讲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9页
初中历史学科教师专业素养培训二级标准讲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9页
初中历史学科教师专业素养培训二级标准讲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9页
初中历史学科教师专业素养培训二级标准讲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9页
初中历史学科教师专业素养培训二级标准讲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9页
初中历史学科教师专业素养培训二级标准讲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9页
初中历史学科教师专业素养培训二级标准讲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9页
初中历史学科教师专业素养培训二级标准讲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9页
初中历史学科教师专业素养培训二级标准讲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9页
初中历史学科教师专业素养培训二级标准讲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9页
初中历史学科教师专业素养培训二级标准讲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9页
初中历史学科教师专业素养培训二级标准讲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59页
初中历史学科教师专业素养培训二级标准讲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59页
初中历史学科教师专业素养培训二级标准讲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59页
初中历史学科教师专业素养培训二级标准讲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59页
初中历史学科教师专业素养培训二级标准讲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59页
亲,该文档总共15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历史学科教师专业素养培训二级标准讲稿.docx

《初中历史学科教师专业素养培训二级标准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历史学科教师专业素养培训二级标准讲稿.docx(15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历史学科教师专业素养培训二级标准讲稿.docx

初中历史学科教师专业素养培训二级标准讲稿

初中历史学科教师专业素养培训二级标准讲稿

模块二学科知识与技能

(二)

一、调整、补充或重新开发教材的能力

“新课程”中有一个关键的概念,那就是“课程资源”。

而教材则是其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新课改强调“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师要积极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应成为课程的研究者”。

所谓“课程研究者”,就是说,他不是一个简单的“教教材”的人,他首先是一个“调整教材”、“补充教材”或“重新开发教材”的人。

优秀的教师总是在调整、补充或开发教材,或者说,优秀的教师一直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教学之前,教师和学生会获得一份正式出版的课本(即“教材”、“教科书”)。

但是,课本不过是围绕某些知识提供的相关“例子”或“案例”。

所以教师在解释某个知识点的时候,没有必要把课本神化,把课本视为“钦定的文件”。

缺乏经验的老师往往会死守课本,经验丰富的老师往往会超越课本。

好教师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好:

那就是这样的老师绝不会“照本宣科”。

如果不打算让自己成为“照本宣科”的老师,就不得不做一件事情:

调整、补充或重新开发教材。

那么教师如何去调整、补充或重新开发教材呢?

我认为,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学会整合和处理教材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它胜过任何一本教学辅导材料,忽视它而花大力气去钻研其它名目繁多的复习资料,实在是得不偿失的做法。

所以教师在调整和改换教材时,应注意:

1、首先需要充分“吃透”现有教材。

“吃透”意味着教师对教材“了如指掌”,而不是“伸手不见五指”。

教材一旦被教师“吃透”,至少意味着这份教材在教师的心中已经“明朗透亮”,而不是“一团漆黑”。

对于有些教师而言,他们“吃透”之后,甚至可以“背诵”教材。

每个教师虽然没有必要都能够背诵教材,但教师应该对教材有基本的了解和熟悉。

吃透教材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章节题目是把握教材的纲领。

历史知识头绪繁多,提要贵在简明。

树木有了主干,才能枝叶繁盛。

初中历史教材各章的题目一般从整体上反映各个阶段历史发展的的特点,可以帮助师生从宏观上把握教材脉络,在解答时间跨度大的问题时,可以帮助理清思路。

每节的题目和课文中的小标题,也可以帮助师生提纲挈领地掌握教材。

(2)对课文正文要着力用功。

初中历史教材内容不少,用宋体字排印的正文大约占少一半,它是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历史考试试题所涉及的范围,因而应该是用功的着力点。

对此,要做到准确记忆、充分理解、灵活应用。

关于准确记忆历史知识,可以利用多种办法。

对于历史年代,可抓住其数字特征,例如明朝灭亡即清军入关的时间-1644年,前两位数字恰是后两位数字的乘积;对于洋务运动应记住四个“四”:

四个地方代表人物、创办的四个军事工业、四个民用工业、四个失败原因等等。

这些记忆的“诀窍”可由老师指点、总结出来。

关于充分理解历史知识,须对教材进一步地分析。

例如对《资政新篇》、义和团运动的口号等应看到其积极的一面,也要注意其局限性。

对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可从其性质、参加者(先锋、主力军、领导者)、影响(国内、国际)、时代标志几个方面来掌握。

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记忆要比单纯的机械记忆牢固得多,运用时也灵活得多。

(3)课文中的楷体字包含较高水平的要求。

它是对正文的说明、补充、扩展或分析,为了拉开考生分数的档次,有时也会有少量试题涉及到楷体字内容。

所以教师对小字部分也要挖透。

2、“吃透”教材之后,教师可以“利用”教材。

“利用”教材可以显示为“调整”教材。

即保持教材的总量不变,只是变换教材中各个教学单元的顺序;“利用”教材也可以显示为“整合”教材。

整合不只是调整教材的顺序,而且将教材的各个知识点综合起来,使各个知识点之间相互照应,融合为新的主题;“利用”教材也可以显示为“解读”教材。

即教师引导学生尽量解释和发掘教材背后的意义,或者以怀疑、批判的方式使原有的教材显露另外的意义。

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我认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教材的灵活运用。

主要指的是教师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特别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处理,及时调整教学活动。

比如,更换教学内容、重组教学单元、整合教学内容等。

例如:

中国史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第一节“六王毕、四海一”一课,讲述的是经过春秋战国时期500多年的分裂,秦王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史实。

因此,设计本课时可以打破各目的顺序,紧紧抓住“统一”这个关键词,以“建立统一国家”、“巩固统一国家”、“维护统一国家”三个标题统领全课,提纲契领,脉络清晰,既优化了教学内容,又便于组织教学;既突出了从分裂到统一的历史特征,又蕴含着“维护祖国统一”的时代主题,十分自然地体现出“古为今用”的历史德育功能。

(2)对课程资源的合理利用。

首先表现为教师对教辅、教具的自主开发。

当教师的教学成为极富创造性和个性化的活动时,教辅、教具必然不能满足真实的课堂需求。

适合自己课堂教学法的教辅、教具的开发就成为教师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一环。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历史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在“新课标”理念下,设计、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使媒体资源的使用与学习主体的认知融为一体,实现“师生互动”。

其次,合理、有效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做到资源共享,是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基本保障。

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历史课顺序的调整可能性太小,而更多的是则体现为教材内容的“整合”。

3、关于“教材整合”

“教材整合”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

(1)“教材整合”要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观。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改理念,要求我们的“教材整合”要体现:

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

(2)“教材整合”在于优化教学结构。

“教材整合”要把学生的“学”,作为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学环节设计要努力向学生怎样“学好”和“会学”、“好学”方向发展。

(3)“教材整合”要以校情、学情为基础。

我们的“教材整合”首先要做的,就是从该地、该校、该生的实际学情出发,有针对性的围绕各学科的“主干知识”,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的“剪裁”。

针对这样的学情,整合后的教材,应该由厚变薄,由繁变简,由难变易,由多变少。

其基本框架是

教材内容归结为“问题”,以不同层次,不同维度,既有发

散性,又有质疑性的问题为核心组织教学活动。

通过师生互动、合作交流,最终要把所学内容形成“要点”,即“知识要点化”。

(4)“教材整合”要扩展和丰富“双基”。

那么,究竟如何对教材进行大胆整合?

(二)根据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适当地调整、补充和拓展教材内容。

对教材打破常规大胆整合,主要包括:

1、调整教材顺序。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一课,教材主要以时间顺序来叙史,这样的安排给人以明确的时间概念,容易明了事实发生和发展的前后顺序和具体因果关系,但不利于学生对知识专题和板块的把握,在能力上有一定的欠缺,况且学生对于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鉴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

分为:

专题一:

日本侵略者发动战争的原因、阶段、策略、罪行以及失败的原因,今天日本对待战争的态度。

专题二:

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的态度、关系、以及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共产党的敌后战争,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专题三:

今天德、日等国对战争的反思,以及对比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在单元复习时,根据内容,也可适当打破教材顺序,使学生把握相关知识点的关联。

例如“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复习,可以通过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经过、特点、结果、影响等逐一展开,这样,既弄清了教材的基本知识点,又比较了他们的异同点。

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对重点、难点做深入分析,就会轻松得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规律。

2、紧扣课标,合理重组教材。

课标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课改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

教师备课时应该认真研究课标,领会课标的意图,把握每个单元核心内容及每节课的学习要点。

教科书每课(除活动课外)按“课文正文”“小字”“思考题”“史海拾贝”“温故知新”“畅想天地”等形式,穿插相关历史地图、图片、表格、资料等来呈现教学内容的。

如此丰富的课程资源,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教师不可能一一讲解,面面俱到。

这就需要区别主次,适当取舍,合理调配,自主整合。

不仅每个教师的整合方法不一样,就是同一位教师对不同的课目也会采取不同的整合方法。

这样一来,教师有了自主发挥的广阔空间,整合教学内容的个案也会变得多姿多彩。

例如,第一册第1课《我们的远古祖先》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相比有哪些进步”。

如果因循常规把此题放在讲完正文后组织学生讨论,也许会因时间不足,弄得蜻蜒点水,匆忙而过。

而这个题目又恰恰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为避免出现上述问题,教师可把教材的顺序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即先用3~5分钟的时间总述“我国境内最早的远古居民是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出土人类化石最丰富的是北京人周口店遗址,而与现代人最相似的是山顶洞人。

”之后,让学生从教材上寻找资料,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并提示学生从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即:

头部特征、石器的形状、火的来源、群居的形式。

结果是理解能力强的学生迅速从资料中提取到了有效信息,踊跃发言,积极探讨;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只要肯学,也能在教师巡视的时候提出问题,解除疑难,正确理解教材提供的信息。

经过热烈讨论,全班学生基本上达成共识。

提前使用与教学难点相吻合的探究题目,把探究过程放在一节课的黄金时段进行,不仅使学生的探究时间得到了保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探究的主体,而且突破了教学难点。

一举两得。

3、适当扩充教材内容。

在信息发达的今天,教材和教师已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资源,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了解课本以外的相关知识。

因此如何丰富教材,扩充教材的内容,就成为教师急需解决的的问题。

教师对教材进行“扩容”的方法很多,但不管哪种方法,都要遵循以下原则:

历史教学要贴近学生,教师应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材,激活教材。

运用史料,图片网络资源辅助教学。

下面我主要从三个方面谈一谈扩充教材的方法:

适当的加入地方教材的内容。

地方教材是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体现了地方特色。

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加入乡土教材内容,可拉近历史与学生之间、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并使学生从中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例如,在讲述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心中“和平的阳光”永驻,为了与日本否认战争罪行形成鲜明的对比,教师可以补充60年前葫芦岛百万日侨大遣返的人道主义善举。

讲三大战役时,教师可补充塔山阻击战的史实。

结合当今的国际形势、新闻热点,适当的扩充教材。

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脱离了现实的历史教学不可能反映这一学科的特点,学生也会认为学了无用的东西,也就不会产生学习的动力。

如讲“日寇暴行”时可以加入当今日本政府对这一历史认错的态度,分析日本这一态度的原因,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动荡的中东地区一课涉及每天新闻联播中的热点,学生有兴趣了解阿以冲突的根源以及伊拉克的历史变迁,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以伊拉克的昨天、今天、明天为题进行授课。

这样使学生不但有知识性的收获,同时也认识到历史不是学而无用的东西。

适当添加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内容。

初中正是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历史教师在这关键的阶段应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要给于正确的导向,引导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所以教师要及时抓住一些良好的契机,进行适当填补。

如加入一些毛泽东、周恩来等历史人物的简介和评价,激励学生奋发图强;又如通过对富有争议的人物萨达姆等人的评价,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根据需要,适当删减教材。

再完美的教材也不可能完全适应千变万化的教学情境的实际需要。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删减教材中的某些内容,以便集中精力处理最重要的教学内容,实施最有效的教学活动。

舍弃与价值判断联系不大紧密的知识点。

一类是删改孤立、静止的史实或陈述性文字如"印度民族大起义"中关于密拉特起义过程的描述(约120字);如《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等,这些内容从知识的角度看,也几乎没有什么能力可考,只要求学生在涉及这些史实时能够明白是与该知识点相关即可;再一类就是精简句群的内容,概括出其内容的知识点或中心内容。

舍弃阅读文字(楷体字)内容或注释文字内容。

教材中的阅读文字(楷体字)内容和注释文字内容仅仅是对教材正文的说明、补充、扩展或分析,在学习和考试中均属于不作要求的内容,在整个教材中所起的作用也不是很大,但所占分量却不小。

如果平时也都予以关注,所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相当多的。

尽管考试有时也出现相关内容,但所占比例极小,与所化精力相比,忽略它,是属于有价值的放弃。

对课标没有要求的内容可根据情况删减。

凡是课标中被删除或被改为阅读的知识,都排除在考试范围之外,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对这些内容应该不讲。

总之,我觉得教师应是一个高明的营养师,用“慧眼”去批判地选用教材,用“巧手”将“主菜”、“配料”适宜地组合在一起,做成色、香、味俱全的“营养餐”(指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带领其走进文本)。

  我相信经过努力,我们都能成为一个美食家。

(三)结合历史学研究和考古发现新成果,更新教材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考古的新发现,史学研究不断出现新成果、新观点。

中学历史教材毕竟不能年年更新,同历史研究的进展不可能完全同步,于是,出现了教材相对滞后的状况。

所谓中学历史教学滞后,主要是指中学历史教学(包括中学历史教科书)不能及时地反映历史学科的新发展,不能及时地适应国内外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要求。

我国的中学历史教学与历史学科的发展相比,是滞后了。

其具体表现为:

1、中学历史教学未能全面反映史学理论研究的新发展

2、中学历史教学未能及时反映考古发掘和研究的新成果

3、中学历史教学未能全面、及时地反映中国历史研究新成果。

4、中学历史教学未能及时反映世界史最新研究成果。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针对中学历史教学内容和理论观点滞后问题,我们要制定怎样的解决对策呢?

最好的做法是:

中学历史教师应养成跟踪史学动态、及时了解史学研究新成果的习惯,在课堂上适当引用史学新成果、新观点,这样,可以创设新的历史情境,提供新的视角,丰富学生的认识,拓展思维的空间,深化教学内容,引导质疑创新。

如讲“祖国大陆最早的人类”这一内容,云南元谋人距今170万年,被公认为是我国境内最早出现的人类,但考古新发现使这一定论不断受到质疑。

中国古代是否经历过奴隶制社会,学术界争论激烈,当前学者持否定意见者居多。

初中历史仍沿用传统的五种社会形态说,不仅肯定中国古代曾经历过奴隶社会,而且采用郭沫若先生的战国封建论。

岳麓版教材教材编著时也注意到史学界关于社会形态讨论的动态,在教材中改变了以往按五种社会形态划分章、节的做法,代之以按课时安排章节或课,试图淡化社会形态问题。

如此淡化处理,其实是一种回避,问题并没得到解决。

所以教学中应向学生介绍这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使学生对此有所了解。

近些年来在史学界,对一些具体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亦有重大突破。

如,对洪承畴等历史上著名“贰臣”的新评价,对近代历史上有名的政治人物琦善、李鸿章等的再研究,虽然在学术界引起一些争议,但是毕竟推陈出新,促使历史研究的深化,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课堂上适时引用这些观点,能培养学生用正确的观点、科学的方法去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

一句话,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勇于提出新观点,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批判性等思维品质。

二、学科基本技能

(一)了解选择题的几种审题、解题方法

提到选择题,大家都知道选择题现在已成为初中和高中历史考试题的主体题型,所占分值较大。

考查内容涉及面广,难易程度也在逐年加深。

从选择题考查内容看,最初考查内容仅局限于知识的记忆和再现,仅是填空题的衍变,其难度甚至低于填空题。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选择题考查的基点不仅重知识,且兼顾能力,特别是历史思维能力及综合能力的考查。

从设计形式看,史料、图表、实物图象已引入题中,改变了单调的设计形式。

从题干和选项的表述看,不再是照搬教材,而是新情景的重新创设。

正因为此,所以怎样答好选择题也就成为了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

下面我们先了解一下选择题结构、类型和特点。

1.选择题的结构、类型和特点。

(1)结构。

选择题一般由题干和备选项两部分组成。

题干就是用陈述句或疑问句创设出解题情景和思路。

备选项是指与题干有直接关系的备选答案,分为正确项和干扰项。

(2)题型。

根据正确选项的多少,选择题可分为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

(多选题已纳入单选之中。

所以多选题已不存在。

从试题考查的能力要求看,可分主要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知识能力的知识性选择题和主要考查历史思维能力的智能式选择题。

从题干情景的创设方式上看,有普通式选择题和材料式选择题。

从题干表达的语气看,有陈述式选择题与提问式选择题。

从试题叙述的正反方向上看,分为肯定式选择题和否定式选择题。

按题干特征分,还可分为最佳选择题(程度选择题)、因果选择题、否定

选择题、推理选择题、排序选择题、组合选择题、比较选择题、材料选择题等。

(3)特点。

①知识覆盖面广②侧重于历史知识准确掌握程度的考查③突出综合能力的

考查 ④加强了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

等等

选择题题型如此之多,考察的内容又如此之广,因此答好选择题并不容易。

怎样答好选择题呢?

2.选择题的审题方法

能否认真审题,是做好选择题的关键。

随着命题技术的进步,选择题的立体感和动态迁移感愈来愈强,迷惑性越来越大。

因其答案的唯一性,又不象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那样具有一定伸缩性,一旦审题出现偏误,就会导致全错。

认真审核,对选择题尤其重要。

这就要根据选择题的特点,采用立体式的审题方法,明确题意和要求。

第一,明确题目结构。

要仔细推敲题干,搞清题干中答题项、主干语和条件限定语。

答题项是指答案包括的内容和项目,主干语是选项论述的直接对象,条件限定语是对回答内容的各方面限定。

如“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的抗英斗争,到18世纪末转变为联合一致的美国独立战争。

出现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

A.英国压迫加剧,北美人民反英意识增强  

B.北部几个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C.各殖民地间初步形成了统一市场    

D.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

其中出现这一转变的原因是答题项,主干语是指“转变”(即由分散的抗英斗争到联合一致的独立战争),限定语有时间(17世纪到18世纪末)、地点(北美)、特点(分散到联合一致)。

第二,搞清时空范围。

根据限定语,特别要注意提取隐性时间信息,明确时限;搞清历史现象的横向、纵向的历史空间和阶段特征,明确题目的时间范围和空间。

抓住限定语,是正确作答的一个前提。

第三,搞清基本题型。

根据各题型的答题方法进行“对号入座”的思考和把握。

第四,推敲备选项。

第五,明确理论观点。

选择题大都渗透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诸如生产力观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观点、阶级斗争观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以这些理论观点为指导,再进行论证和分析。

第六,明确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历史往往与政治、地理。

语文等学科联系密切,要利用相关学科知识的互补性,作好答题的准备。

3.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审题是为答题服务的,在审好题的基础上,还必须运用正确的解答方法。

下面结合各类选择题的题型介绍选择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1)识记型选择题

识记型选择题是选择题的基础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能力,即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它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考查,如某个年代、地名、人物、机构、标志性事件等。

这类题型直选即可,即直接根据掌握教材知识及信息,可以直接得出答案。

例l:

沙俄借以侵吞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的不平等条约是()

A.中俄《瑷珲条约》B.中俄《北京条约》

C.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D.中俄《改订条约》

解答这类选择题的关键是考生要对教材知识牢固掌握,否则无从下手。

例1中的A项割让的是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的我国领土。

C、D两项割让的都是我国西北地区的领土。

故正确答案为B项。

这是选择题中最简单的。

(2)最佳选择题

是单项选择题中常见的题型。

与一般选择题相比,最佳选择题的特点是题干与选项之间不是正误关系;更多的是程度关系。

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最主要”、“最重大”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

这是选择题中难度最大的类型。

解这类题的方法:

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即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确定住“最佳”标准,进行判断。

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

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例2:

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功绩在于:

A.确立了“民主”和“科学”的主导

B.批判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

C.揭开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

D.沉重打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权威

  新文化运动前期,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仍是封建思想,所以A项可以排除;

  反对儒家传统道德是新文化运动的矛头所向,而不是把矛头主要指向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所以排除B项。

C项迷惑性最大,因为揭开传播马克思主义新篇章是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功绩之一,但不是主要功绩,排除C项。

   正是前期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潮流,才是主要功绩,因此,最佳选项是D项。

 (3)因果关系选择题

此类题目,旨在考查综合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

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

一种形式是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

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

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

例3: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旧式农民起义的局限性

B.拜上帝教不适合中国国情

C.在军事策略上屡犯错误

D.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同一历史事物的若干原因中,起决定作用并带有必然性的因素是根本原因。

此类题应从①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原理分析。

②从阶级本质分析。

③从影响历史事物主要矛盾来分析。

此题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历史人物所在的阶级角度去分析其对历史事件产生的深刻影响。

所以此题应选A。

 (4)否定选择题(逆向选择题)

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

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解题时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

解题方法:

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

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例如4:

如果请你为历史剧《曹操》准备道具,你不应该在剧中的餐桌上摆放的食品是()   

A.玉米B.葡萄C.萝卜D.核桃

解析:

本题的关键词是“曹操”和“食品”。

似乎是考查有关曹操的有关知识,实际上是以独特的方式考查西汉张骞出示西域和明朝引进农作物的内容。

学生可通过排除知道BCD属于西汉时从西域带来的。

所以此题选A。

(5)推理选择题

推理选择题是指对这类选择题可以通过推理达到解题目的。

这类题目往往涉及一些规律性问题,考生通过对历史规律的掌握,来分析具有同类性质的历史现象。

解题方法:

解答这类题可采用推演法,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等。

因此,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例如5:

在王安石新法推行过程中,最大的阻力来自()

A.大地主B.中小地主C.农民D.皇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