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同步测试题 必修2 遗传与进化 综合检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9179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17.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同步测试题 必修2 遗传与进化 综合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同步测试题 必修2 遗传与进化 综合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同步测试题 必修2 遗传与进化 综合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同步测试题 必修2 遗传与进化 综合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同步测试题 必修2 遗传与进化 综合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同步测试题 必修2 遗传与进化 综合检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同步测试题 必修2 遗传与进化 综合检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同步测试题 必修2 遗传与进化 综合检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同步测试题 必修2 遗传与进化 综合检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同步测试题 必修2 遗传与进化 综合检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同步测试题 必修2 遗传与进化 综合检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同步测试题 必修2 遗传与进化 综合检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同步测试题 必修2 遗传与进化 综合检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同步测试题 必修2 遗传与进化 综合检测.docx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同步测试题 必修2 遗传与进化 综合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同步测试题 必修2 遗传与进化 综合检测.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同步测试题 必修2 遗传与进化 综合检测.docx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同步测试题必修2遗传与进化综合检测

必修2 遗传与进化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

1.如图为遗传系谱图,2号个体无甲病致病基因。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C )

A.甲病在群体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B.乙病在群体中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C.1号个体可能携带甲病基因

D.1号和2号所生的孩子可能患甲病

2.无子西瓜的培育过程如下列简图所示:

根据上述图解,结合你学过的生物学知识,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C )

A.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幼苗的茎尖,主要是抑制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

B.图中四倍体植株所结的西瓜,果皮细胞内含有4个染色体组

C.用此方法培育无子西瓜的原理和获得无子番茄的原理是一致的

D.培育三倍体无子西瓜通常需要年年制种,如果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可以快速进行无性繁殖

3.某哺乳动物的体色由基因A1、A2和A3控制,且A1、A2和A3中任何两个基因组合在一起都能正常表达,如图表示基因对体色的控制关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图示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从而控制生物性状

B.该动物关于体色的基因型共有6种,其中纯合子有3种

C.一个黑色雄性个体与一个棕色雌性个体交配,后代不会出现白色个体

D.若一个白色雄性个体与多个黑色雌性个体交配的后代有三种体色,则该白色亲本的基因型为A2A3

4.如图表示蓝藻DNA上遗传信息、密码子、反密码子间的对应关系。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分析图示可知①是β,完成基因→②的场所是细胞核

B.除图中所示的两种RNA之外,RNA还包括tRNA

C.图中②→③需要在核糖体上进行

D.能够决定氨基酸的③的种类有61种

5.在某精原细胞中,有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顺序分别为ABCD·EFG和abcd·efg。

该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的一个精子中含有一条基因顺序为GBCD·EFa的染色体,其发生的变异最可能是( A )

A.倒位和基因突变B.易位和倒位

C.易位和交叉互换D.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

6.棉铃虫是严重危害棉花的一种害虫。

科研工作者发现了毒蛋白基因B和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D,两种基因均可导致棉铃虫死亡。

现将B和D基因同时导入棉花的一条染色体上获得抗虫棉。

棉花的短果枝由基因A控制,研究者获得了多个基因型为AaBD的短果枝抗虫棉植株,AaBD植株自交得到F1(不考虑减数分裂时的交叉互换)。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A.若F1中短果枝抗虫:

长果枝不抗虫=3:

1,则B、D基因与A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

B.若F1中长果枝不抗虫植株比例为

,则F1产生配子的基因型为AB、AD、aB、aD

C.若F1表现型比例为9:

3:

3:

1,则果枝基因和抗虫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D.若F1中短果枝抗虫:

短果枝不抗虫:

长果枝抗虫=2:

1:

1,则F1配子的基因型为A和aBD

7.Tay-Sachs病是一种单基因隐性遗传病,患者的一种溶解体酶完全没有活性,导致神经系统损坏,患者通常在4岁前死亡。

在中欧某地区的人群中,该病发病率高达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C )

A.Tay-Sachs病的致病基因通过杂合子在亲子代间传递

B.禁止近亲结婚能显著降低Tay-Sachs病的发病率

C.该病杂合子不发病是因为显性基因抑制了隐性基因的表达

D.在中欧该地区约30人中就有一个该病致病基因的携带者

8.某二倍体植物掌形叶(M)对圆形叶(m)为显性,抗病(R)对易感病(r)为显性。

现有一掌形叶抗病突变体,其基因组成为图甲、乙、丙中的一种,通过与图丁所示植株杂交所得F1性状分离比分析判断该突变体的基因组成。

假定甲、乙、丙、丁的其他染色体数目及结构正常;各型配子活力相同,当控制某一性状的基因都缺失时,幼胚死亡。

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C )

A.掌形叶抗病与掌形叶感病植株的比例为1:

1,则为图甲所示的基因组成

B.掌形叶抗病与掌形叶感病植株的比例为2:

1,则为图乙所示的基因组成

C.掌形叶抗病与掌形叶感病植株的比例为3:

1,则为图丙所示的基因组成

D.掌形叶抗病与圆形叶感病植株的比例为2:

1,则为图丙所示的基因组成

9.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没有地理隔离就不会有生殖隔离的形成

B.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地进化和发展

C.害虫抗药性不断增强是因为农药对害虫进行了定向选择

D.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基因重组是定向的,都是进化的原材料

10.甲海岛上的某种鸟一部分迁徙到乙、丙两个海岛(如右图,三个岛屿相互隔绝),下表为科研人员在调查初期和若干年后获得的决定羽毛颜色相关基因的调查结果(B—黑色、b—灰色、B1—黄色)。

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B )

海岛

调查初期

若干年后

B(34%),b(66%)

B(68%),b(32%)

B(91%),b(9%)

B(45%),B1(5%),b(50%)

B(79%),b(21%)

B(68%),b(32%)

A.三个岛屿上的这种鸟既存在地理隔离,也存在生殖隔离

B.鸟类迁入新岛屿后会与天敌和无机环境共同进化

C.甲、丙两个岛屿的海鸟与羽毛颜色有关基因的进化方向相同

D.乙岛屿的环境促进羽毛颜色基因发生定向突变,产生B1基因

11.下列有关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遗传因子彼此独立、相互不融合,也不会消失

B.孟德尔用测交实验验证了他所提出的假说的正确性

C.进行杂交实验时,需要在花粉未成熟前对母本进行去雄并套袋

D.F1雌、雄配子结合的随机性不影响F2出现3:

1的性状分离比

12.S型(有荚膜)和R型(无荚膜)肺炎双球菌均对青霉素敏感,在多代培养的S型菌中分离出一种抗青霉素的S型突变株记为PenrS型菌。

现利用上述三种菌株进行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S型菌DNA与R型菌混合置于培养基(不含青霉素)中培养,培养基中出现R型和S型菌落

B.R型菌DNA与S型菌混合置于培养基(不含青霉素)中培养,培养基中出现R型和S型菌落

C.PenrS型菌DNA与R型菌混合置于培养基(含青霉素)中培养,培养基中仅出现PenrS型菌落

D.R型菌DNA与PenrS型菌混合置于培养基(含青霉素)中培养,培养基中仅出现PenrS型菌落

13.已知某DNA片段上有基因A、无效片段和基因B,其分布如图所示,现将某外来DNA片段(m)插入位点a或b,下列关于变异类型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若m为无效片段且插入位点a,则发生了基因突变

B.若m为无效片段且插入位点b,则发生了染色体变异

C.若m为有效片段且插入位点a,则发生了基因重组

D.若m为有效片段且插入位点b,则发生了染色体变异

14.果蝇是二倍体,红眼基因在其X染色体上。

图甲为某红眼雄果蝇的一个精原细胞(A)经过两次正常有丝分裂产生四个子细胞(a1~a4)的示意图;图乙为此果蝇体内一个精原细胞(B)经过正常减数分裂产生四个精细胞(b1~b4)的示意图。

在不考虑生物变异的情况下,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C )

A.两图的过程Ⅰ与过程Ⅱ中细胞内均有一次核DNA复制

B.两图的过程Ⅰ中细胞内均能发生同源染色体相互分离现象

C.两图的过程Ⅱ中细胞内染色体数与核DNA数的比例均有变化

D.图甲中的四个子细胞所含红眼基因数不同,图乙中的四个精细胞所含红眼基因数相同

15.R-loop结构属于一种特殊的染色质结构。

如图所示,它是由一条mRNA与DNA杂合链及一条单链DNA所组成,R-loop可以频繁的形成并稳定的存在于基因组中。

下列关于R-loop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B )

A.R-loop结构与正常DNA片段比较,存在的碱基配对方式有所不同

B.R-loop结构中的DNA单链也可以转录形成相同的mRNA

C.R-loop结构的形成会影响相关基因遗传信息的表达

D.R-loop结构中,嘌呤碱基总数与嘧啶碱基总数不一定相等

16.人类卵细胞和精子发生过程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细胞中染色单体数最多可达92条,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

B.姐妹染色单体携带的遗传信息可能是不同的,原因是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

C.次级精(卵)母细胞中染色体组成都可以是44+XX

D.一个精原细胞产生两个相同精子的概率最大为

17.某雄性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且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

下列关于该动物产生配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 C )

A.一个精原细胞产生的配子的基因组成和比例可能是AB:

ab=1:

1

B.一个精原细胞产生的配子的基因组成和比例可能是Ab:

aB=1:

1

C.一个精原细胞产生的配子的基因组成和比例可能是AB:

ab:

Ab:

aB=1:

1:

1:

1

D.该动物产生的配子的基因组成和比例是AB:

ab:

Ab:

aB=1:

1:

1:

1

18.如图表示雄果蝇体内某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甲曲线)及与之对应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变化(乙曲线)。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CD与FG对应的时间段,细胞中均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B.D点所对应时刻之后,单个细胞中可能不含Y染色体

C.EF过程中,DNA含量的变化是由于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D.CD段有可能发生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重组

19.如图所示为一对夫妇的基因型和他们子女的基因型及对应的表现型(秃顶与非秃顶)。

有另一对夫妇的基因型为b+b和bb,则生一个非秃顶孩子的概率为( C )

A.1/2B.1/3

C.1/4D.3/4

20.将两个抗虫基因A(完全显性)导入大豆(2n=40),筛选出两个A基因成功整合到染色体上的抗虫植株M(每个A基因都能正常表达),植株M自交,子代中抗虫植株所占比例为15/16。

取植株M的某部位一个细胞在适宜条件下培养,连续正常分裂两次,产生4个子细胞。

用荧光分子检测A基因(只要是A基因,就能被荧光标记)。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

A.获得植株M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可为大豆的进化提供原材料

B.若两个子细胞都只含有一个荧光点,则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40

C.若每个子细胞都含有两个荧光点,则细胞分裂过程发生了交叉互换

D.若子细胞中有的不含荧光点,则是由同源染色体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的

二、非选择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10分)

21.根据每个细胞中核DNA相对含量的不同,将某高等哺乳动物精巢中连续增殖的精原细胞归为A、B、C三组,每组细胞数目如图1所示;将精巢中参与配子形成过程的细胞归为D、E、F三组,每组细胞数目如图2所示;根据精巢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在细胞周期中的变化绘制曲线,如图3所示。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精原细胞有丝分裂间期又可以分为G1期(DNA复制准备期)、S期(DNA复制期)、G2期(从DNA复制完成到分裂前期的过渡期)。

全部S期细胞包含在图l的________(填字母)组细胞中;A组中有部分细胞的RNA合成较旺盛,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组中有部分细胞几乎不能合成RNA,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基因重组发生在________(填字母)组细胞中,该细胞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正常细胞分裂中,含有两条Y染色体的细胞应包含在图2的________(填字母)组细胞中。

(3)图3的乙~丙段细胞包含在图1和图2的________(填字母)组细胞中。

答案:

(1)B 加强有关蛋白质(或有关酶)的合成,为S期做准备 染色体高度螺旋化,DNA双链难以打开,影响转录 

(2)F 初级精母细胞 E (3)C、E、F

22.某植物的株高由A-a、B-b和C-c三对等位基因控制,每对等位基因的作用效果相同且效果可以累加,即基因型为AABBCC的植株最高,基因型为aabbcc的植株最矮,但不清楚这三对等位基因位于几对同源染色体上。

不考虑突变和交叉互换,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与基因型为AaBbCc的植株同等高度的植株,基因型还有________种。

(2)基因型为AABBCc的植株自交,若子代出现性状分离比为________,则说明C-c这对等位基因遵循分离定律。

(3)基因型为AABbCC的植株与最矮植株杂交,所得F1中应有________种表现型,让F1中最矮的植株自交,结果F2的性状分离比为1:

4:

6:

4:

1;让F1中最高的植株自交,结果F2的分离比为________,说明A-a、B-b可能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而C-c位于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4)A-a、B-b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而C-c位于另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对于另一株基因型为AaBbCc的植株而言,A、a、B、b的基因分布还需进一步确定;现对其进行侧交,即AaBbCc×________,若子代只有两种表现型,请在图中绘出A、a、B、b的基因分布情况。

答案:

(1)6 

(2)1:

2:

1 (3)2 1:

2:

3:

4:

3:

2:

1 (4)aabbcc 如图:

23.蚕豆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N=12,科学家用3H标记蚕豆根尖细胞的DNA,可以在染色体水平上研究真核生物的DNA复制方式。

实验的基本过程如下:

Ⅰ.将蚕豆幼苗培养在含有3H的胸腺嘧啶核苷的培养基上,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的放射性情况。

Ⅱ.当DNA分子双链都被3H标记后,再将根移到含有秋水仙素的非放射性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的放射性情况。

请回答相关问题:

(1)蚕豆根尖细胞进行的分裂方式是________;秋水仙素能使部分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加倍,其作用的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Ⅰ中,在根尖细胞进行第一次分裂时,每一条染色体上带有放射性的染色体单体有________条,每个DNA分子中,有________条链带有放射性。

Ⅱ中,若观察到一个细胞具有24条染色体,且二分之一的染色体单体具有放射性,则表明该细胞的染色体在无放射性的培养基上复制________次,该细胞含有________个染色体组。

(3)上述实验表明,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有丝分裂 抑制纺锤体形成 

(2)2 1 2 4 (3)半保留复制

24.果蝇为XY型性别决定,与人的性别决定方式不同的是,果蝇由受精卵中的X染色体的数目决定雌性或雄性。

表中为果蝇受精卵中性染色体组成及发育情况:

受精卵中性染色体组成

发育情况

XX、XXY

雌性,可育

XY、XYY

雄性,可育

XXX、OY(没有X染色体)、YY

胚胎期致死

XO(没有Y染色体)

雄性,不育

(1)白眼雌果蝇(XbXbY)与红眼雄果蝇(XBY)杂交,子代中红眼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且红眼(B)对白眼(b)为显性。

研究发现,眼色基因可能会因染色体片段缺失而丢失(记为XO);若果蝇两条性染色体上都无眼色基因,则其无法存活。

在一次用纯合红眼雌果蝇(XBXB)与白眼雄果蝇(XbY)杂交的实验中,子代中出现了一只白眼雌果蝇。

欲用一次杂交实验判断这只白眼雌果蝇出现的原因(环境改变/基因突变/染色体片段缺失,不考虑染色体数目变异和回复突变),可以用这只白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XbY)杂交,观察后代果蝇的表现型情况:

①若子代果蝇出现红眼果蝇,则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导致的;

若子代全为白眼果蝇且雌雄个体数量之比为1:

1,则是________导致的;

若子代全为白眼果蝇且雌雄个体数量之比为________,则最可能是____________导致的。

②按照假说—演绎法的研究思路,接下来研究人员应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XBXb、XBXbY、XBY 

(2)①环境改变 基因突变 雌:

雄=2:

1 染色体片段缺失 ②实施实验,验证假设(实验验证)

25.家蚕有斑纹(A)对无斑纹(a)为显性,A和a所在的常染色体偶见缺失现象,即为A0、a0(如图),染色体缺失的卵细胞不可育,而精子和受精卵可育。

家蚕正常体壁(B)对体壁透明(b)为显性,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

请回答:

(1)以上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________定律,A0、a0的染色体在变异类型上属于________。

(2)正常情况下,雌蚕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W染色体的数量是________条。

如果发现雄蚕生殖腺中一个处在该时期的细胞中性染色体组成为ZZZZ,假设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只出错一次,则该细胞分裂完成后,子细胞的性染色体组成是________。

(3)如果d为隐性致死基因(只位于Z染色体上),对雌、雄性别比例的影响是________(填“上升”“不变”或“下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基因型为A0a的雌雄蚕交配,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

基因型为A0aZbW与A0aZBZB家蚕杂交,得到F1,将F1中有斑纹个体相互交配得F2。

F2中有斑纹正常体壁雌性个体比例为________。

有斑纹正常体壁雄性个体的基因型有________种。

答案:

(1)基因自由组合 染色体(结构)变异 

(2)0或2 ZZ (3)下降 家蚕在含有一个致病基因的情况下,雌性(ZW)死亡,而雄性(ZZ)家蚕不会死亡 (4)有斑纹:

无斑纹=1:

1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