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3960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三首教案.docx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三首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23古诗词三首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诵读古诗词要求“感受语言的优美”。

同时《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与地位”里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语文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古诗词教育。

古诗词当中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古诗词教学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

该组教材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

《古诗词三首》是生动的乡村风光、田园意趣图,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是陶冶情操的很好教材。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尽情地感知、领略和欣赏美的情愫。

通过学生自主诵读、想象吟诵、入情吟唱、拓展阅读等过程,感悟诗文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意境美、思想美,让学生热爱富有情趣的乡村,感受到乡村田园风光的美丽。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

2、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三首古诗词的大意。

3、在反复诵读和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体悟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4、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5、积累其它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

6、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正确读写“蚕桑、耘田、箬笠”等词语。

教学重点  

1.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难点  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一、围绕单元主题导入新诗:

1、随着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走进了自然和谐的乡村人家,游览了辽阔的牧场之国,今天我们一起到诗词中感受别样的田园风光。

首先学习第一首《乡村四月》。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让学生可以在回忆本单元主题的基础上来理解这首古诗。

2、题目就是诗的眼睛,看到题目,你知道了哪些?

就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走进田园,去感受江南水乡初夏的气息吧。

二、初读课文,感音韵

  1、交流方法:

在朗读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联系以前诵读古诗的经验,说说古诗怎样读比较好?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等)

  2、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文),教师巡视指导,相机正音

正音:

多音字:

卷、了生字:

蚕、桑

2)指名朗读,同学评价,教师根据时机进行指导。

3、指名学生再读,试着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4、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学生充分的朗读为正确地理解古诗做好铺垫。

三、潜心会文──明诗意

  1、交流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处理方法:

 (查工具书、看注释、联系上下文、问同学或老师)

设计意图:

教会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为学习其他古诗打下基础。

  2、下面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字词,了解诗意,如果还有不懂的地方请作上记号。

  1)学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指导:

   请我们同桌两位同学互相交流,先说自己读懂的句子,再向对方请教不清楚的地方。

  2)同桌交流,我能自己读懂那些句子?

还有那些不理解的。

  3)全班交流:

  在交流中引导归纳1、2句写景,3、4句写人。

 3、整体理解古诗:

谁来完整地说一说你从诗中看到的画面?

设计意图:

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古诗的内容,同时训练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及表达能力。

  4、带着我们的理解再次走进古诗,自由朗读。

四、别出心裁──悟意境

  1、四月的乡村,是诗的世界,如果请你们给本诗1、2句配一副画,请你说一说你准备用上那些色彩画什么?

并说出你的理由。

引导学生从“绿原、白川、子规烟雨”等感悟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生机勃勃,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农家生活多姿多彩。

由主要的绿和白体会到乡村四月的清新明丽。

2、绿原、白川、子规、烟雨,作者寥寥几笔就把江南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

四月的乡村,还是童话的故乡,如果你用心听,它还是一首田园交响乐,你能听到那些呢?

(出示句式:

我仿佛听到的声音)

  学生从诗中找对声音描述的意象来回答。

(布谷鸟的叫声、下雨的滴答声:

联想到四月的播种最佳时节;采摘桑叶的唰唰声、蚕吃桑叶簌簌声,水田插秧哗哗声用“才”和“又”交织在一起,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采桑养蚕又是插秧,“乡村四月”劳动的确实紧张、繁忙)

   ⑴ 他们的忙的为了什么呢?

   ⑵ 此时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呢?

(高兴、喜悦)可见人民生活是怎样呢?

(幸福)人民喜欢劳动,对生活充满希望可见农家人勤劳(随机板书:

幸福勤劳)

   ⑶ 作者这样写,他此时的心情会这样呢?

他主要是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设计意图:

由意及境,逐步引导学生体会诗歌当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感受乡村与众不同的生活美。

五、浓缩乡村四月图,提升情感

  一幅田园画,一曲交响乐,把我们带进世外桃源,闭上你的眼睛,张开你想象的翅膀,我们再一次欣赏这乡村四月的美景吧!

  1、配上优美、舒缓的乐曲《望江南》,渲染气氛,(教师诵读)引领学生在想象中进一步加深体会。

  2、多么秀丽的田园风光,多么和谐、幸福的农家生活,睁开你的眼睛,看眼前是什么?

你能读出一份向往与感动吗?

学生看画面一起朗诵(生读)

3、瞧,同学们被田园风光迷住了,此时此刻,你能看着画面,把《乡村四月》背诵出来吗?

(学生看画面,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

古诗词的教学重在日积月累,学生在深入理解古诗之后再积累更易于加深学生的印象。

六、总结

  四月的田园是美丽的,农家的生活无论是繁忙、紧张,还是恬静幽雅的,都写满了农家儿女的幸福与追求,本课下一首的诗《四时田园杂兴》和词《渔歌子》也是与田园生活有关的,请你用今天的学习方法自学,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更深的感悟农家生活。

七、板书设计:

  乡  景美清新明丽

(宋)翁卷

  四

  月人忙勤劳幸福

第二课时

《四时田园杂兴》

一、初识作者,整体通读,把握诗意

1、温习上节课所学古诗《乡村四月》。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乡村风光的古诗(板书课题)

自读古诗词,把每个字读正确了,读通顺了。

对照诗词后的注释,想一想诗词中每句话的大概意思。

(板书题目)

3、指名读古诗。

大家要认真听,听听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4、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

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1)、作者都是南宋的诗人。

教师随机补充有关诗人的介绍。

(2)、都有景物描写。

随机设疑:

描写了哪些景物。

(3)、都写到了人。

随机追问:

写了哪些人,都在干什么?

设计意图:

知人论诗、整体观照,实为古诗学习之重要门径。

在开课伊始,我就将两首古诗和盘托出。

试图借助注释、初知大意是整合的基础,聚焦同质、求同存异。

此处整合,意在了解背景、把握情绪基调、营造解读期待。

二、举一反三,品悟诗情

利用上节课学习的方法,自主解读《四时田园杂兴》

1、《四时田园杂兴》也是我国古代描写田园风光,表现赞美劳动的诗

2、通过上一首诗的学习,我们知道学习古诗应该(师生总结学法)

3、小组之间运用方法合作学习。

4、汇报:

明意:

指名汇报、学生质、疑师生答疑。

悟情:

说说自己看到的画面。

运用:

交流自己写的画面。

设计意图:

叶圣陶先生指出:

“凡是一种能力或者习惯,不靠学习者自己运用心力去实践,去尝试,是无论怎样也难以养成的。

”以上环节旨在引领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前进。

构建一个实践性的语文课堂。

三、整体参读,体察诗蕴

1、对比学习:

请同学们再读一读《四时田园杂兴》联系我们上节课学习的《乡村四月》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预设:

都是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2、能不能把这首千古佳诗记在心中!

师生共同背诵。

设计意图:

此处整合,目的在索解两首古诗内在精神之一致。

通过对比参读的策略,探求内在精神之一致。

四、拓展延伸,多元抒怀。

从课外书中寻找描写田园风光的诗词,练习朗诵、背诵。

设计意图:

此环节强调知识的拓展与能力的迁移。

开阔视眼,树立大语文意识。

第三课时

《渔歌子》

一、激趣设境,理解课题:

1、同学们,你们在第一单元学过一首词《忆江南》,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

今天我们要学习《渔歌子》也是一首词(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第一、二学段涉及的古代诗文以诗为主,因此,要给学生点明“渔歌子”不是诗名,而是词牌名。

《渔歌子》不是诗,而是词。

二、初读,读顺词  

1、出示《渔歌子》,请同学们自己先借助拼音把这首词读准、读通、读顺。

 

2、然后借助下面的注释,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3、检查初读效果

(1)指名读。

(是否读通读准字音)

(2)看了下面的的注释,你有什么收获。

4、练习带着节奏朗读这首古诗。

设计意图:

对古诗的朗读节奏、重音的处理,不宜由教师直接下结论,先由学生自己尝试后,教师再给予必要的点拨引导,形成彼此认同的意见后诵读效果会更好。

三、再读,明诗意  

1、你读出了这首词描写是哪个季节的景物?

  

2、老师请你再好好读读这首词,仔细品味一下,哪一句给你的感受最好?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3、生自主吟读,品味词意。

  

4、分部体会

1)“西塞山前白鹭飞”,在青翠葱茏的西塞山前,一群洁白如玉的鹭鸶在碧空中飞翔。

(青山、白鹭,一动一静,这是一幅多么明丽、和谐的画面,如果诗人是一个摄影师,那他所摄取的这个画面应该是——远景)把那份幽远、宁静给读出来。

  

2)“桃花流水鳜鱼肥”:

在桃花夹岸的苕溪里,无数肥美的鳜鱼在水底游动,或在水面嬉戏追逐着缤纷的落英。

(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跳,这是一幅多么艳丽、生动的画面)  

这一远一近的对比,这明丽与绚烂的对比,你能通过朗读出现出来吗?

  

3)“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寸不须归”,(一个“斜”字,写出了春风的柔,春雨的细,)他头戴青竹笠,身披绿蓑衣,迎着斜风,冒着霏霏细雨,遨游在大自然的画幅里,显得多么逍遥自在!

  

4)体会读:

如此美景,怎么不令人陶醉,怎么不令景中之人流连忘返。

读出那份无忧无虑,逍遥自在!

  

5、此时此刻,展现在你眼前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设计意图:

由部分用整体,让学生畅所欲言,交流自己体会到的词所描绘的美丽春景。

  

6、有感情朗读(背诵)诗句。

  

四、精读,品词味  

1、师;短短27个字,为什么能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隽永清新、丰富秀丽的水乡风景图。

古人的语言的究竟有着怎样的凝炼与绝妙呢?

老师请同学们再细细品读这首词时,你能发现其中看似简单普通,却是作者别具匠心、反复斟酌推敲的词语吗?

  

2、品析“青、绿”  

“青、绿”是同一种意思吗?

都表示绿色,为什么要用不同的字?

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绿色的词(一个字的),“翠”——遥望洞庭山水翠(那是一种活泼的、充满生命力的绿);“碧”——碧玉妆成一树高(富有光泽的绿);“苍”——日暮苍山远(深沉的绿);“葱”——(浓厚鲜活的绿)  

为什么这么多表示绿色的词,作者偏偏用了“青”和“绿”呢?

能不能用其他的字来代替,或者,能不能把“青、绿”的位置换一下?

你自己试着替换读读看,再与诗的原句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学生品读,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A,词义不符;(举例说明)  

B,音律不和谐。

(举例说明)  

看似简单直白的两个字,却是作者反复推敲、斟酌的结果,那简单就是惟一的。

瞧,我们学着诗人,用心去读、去观、去品、去悟,总会有深妙的体悟和发现。

  

设计意图:

教师提问,主要是检验学生思考体会的程度,同时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五、了解诗人,品味诗情  

1、那么这个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的人为什么久久不愿离去呢?

请同学们再次用心地读读全词,连题目、作者都读。

  

2、学生自主探究。

  

诗人为这美丽的山水所陶醉,他觉得这斜风细雨也是一种美,所以留恋不归。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诗句中的意境。

3、了解作者:

  

 (出示灯片:

张志和:

初名龟龄,字子同,唐肃宗时弃官归隐,没有回故乡浙江金华,而到湖州居住,常常在船上漂泊,自称“烟波钓徒”。

他归隐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

国家处于动荡不安的纷乱之中。

在这种情势下,他因为无力佐治,只得避居江南水乡,以悠闲自在的渔家生活寄托了作者向往自由和热爱自然的情怀。

)   

4、再诵古诗,读出韵味  

六、布置作业:

你还学过哪些描写乡村的诗词?

课下可做一期乡村诗专刊。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把阅读古诗与成语故事的热望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多读书、勤积累。

相关链接 

1.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永嘉(今浙江省温州)人。

南宋诗人,一生没有做官。

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合称“永嘉四灵”。

他的诗大多讲求技巧,诗风清苦。

2.范成大(1126—1193)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

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南宋诗人。

诗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合称“南宋四大家”。

存诗1900余首。

诗中忧国恤民,多有佳作。

官至参知政事、资政殿大学士。

曾奉命出使金邦,坚强不屈,不辱使命,几乎被杀。

使金途中所作绝句一卷,表达了渴望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主义思想。

诗人在晚年回到苏州石湖开始过起隐居的生活,根据自己在农村的生活写成《四时田园杂兴》60首,是一生田园诗的代表作。

分为“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每组12首。

这些诗反映了农民一年四季的劳动和生活以及民生的疾苦,内容极为丰富。

这里选的是《夏日》中的一首。

其词亦风格多样,颇具情致。

著有《石湖居士集》、《菊谱》、《梅谱》等。

3.张志和(730?

—810?

)唐代诗人。

字子同,州金华(今浙江金华市)人。

十六岁时,举明经。

献策于肃宗,令待招翰林,授左今吾卫录事参军。

后被贬官,不再复仕,放浪江湖间,自称烟波钓徒,著有《玄真子》。

今流传《渔歌子》五首。

4.词牌词的调子的名称,如“西江月”、“蝶恋花”。

词调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

有的词牌原来就是词的题目。

如《渔歌子》就是写渔父的,《忆江南》,就是写对江南的回忆。

但是后人所写的《渔歌子》、《忆江南》,其内容就和渔父、忆江南无关了。

有的词牌对于句子的多少、句式的长短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但与声情、词的内容无关,所表示的仅是词的句式、平仄和用韵。

起初,只是以某一词牌的代表作品为模式,按照它的句式,平仄和韵律来创作词。

后来,就有人把各种词牌的句式、平仄、韵律标出来,编成词谱,供他人照着填写,所以创作词就叫填词。

词牌既和内容无关,有的作家就在词牌之外另注明词题,如苏东坡《江城子(密州出猎)》。

也有的在词牌下作一小序,如辛弃疾《摸鱼儿(淳熙己亥)》。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南宋【作者】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过故人庄                 山居秋暝

   孟浩然                   王维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