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次品.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0047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81.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找次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找次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找次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找次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找次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找次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找次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找次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找次品.docx

《找次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找次品.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找次品.docx

找次品

《找次品》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 第134~135页。

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纸笔对“找次品”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经历由多样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2.以“找次品”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经历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的思维过程,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

教学难点:

脱离实物,借助纸笔帮助分析“找次品”的问题。

教、学具准备:

教师用具:

卡片、5个药瓶

学生用具:

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原理

1.创设情景,自主探索。

(1)出示钙片,提出问题:

这里有3瓶钙片,其中有一瓶少了3片,你能用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吗?

(2)独立思考。

教师鼓励大胆设想,积极发言。

(3)全班汇报。

教师指导学生认真倾听并且积极评价各种方案:

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掂、用秤称(你选择用什么称来称)、用天平称(教师不急于让学生说出最佳方案,给全班学生留出思考空间,但是可帮助发言学生阐述天平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天平大家都见过吗?

有两个托盘,如果两个托盘里的物品重量相等,天平就保持平衡,如果不相等,重的一端就会……轻的一端就会……)。

2.自主探索用天平找次品的基本方法。

(1)引导学生探索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

大家猜猜,怎么样利用天平找出这瓶少了的钙片。

我们可以拿出3个学具代替钙片,想象一下,怎样找出少了的这瓶?

(2)独立思考,有一定思维结果的时候组织小组交流。

教师指导交流方法:

一个一个地讲,声音不要太大,能让对方听到就可以了,也可以边讲边演示,让对方可以更清楚……

(3)全班汇报。

一个一个地称出重量(利用砝码);利用推理(教师手托实物模天平帮助演示,强调全面考虑可能出现的结果:

你说的是“如果”,那还可能出现什么情况?

说明什么?

)……

教师小结:

利用天平找到这瓶钙片有多种方法,可以在天平上用砝码称出每瓶的重量再进行比较;还可以在天平两端各放一瓶,根据天平是否平衡来判断哪一瓶是少的:

如果天平平衡,说明剩下的一瓶似的少的;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上扬的一端的是少的。

3.揭示课题。

综合比较几种方法(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掂、用盘秤称、用天平称……),哪一种更加快速、准确?

(天平)

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重量不同的,轻一点或是重一点,利用天平能够快速准确地把它找出来,我们把这类问题叫做找次品。

(板书课题:

找次品)接下来我们再请天平来帮帮忙。

二、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

1.创设情景,自主探索。

(1)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学具自主探索:

现在有5瓶钙片,其中有一瓶比较少,怎样利用天平把这瓶钙片找出来呢?

我们可以拿出5个学具代替钙片,想象一下,怎样找出少了的这瓶?

(2)独立思考,有一定思维结果的时候组织小组交流。

指导学生在交流中比较方法。

(3)全班汇报。

较复杂的方法教师帮助板书示意图。

教师在引导语中强调全面考虑可能出现的结果:

怎么找?

可能出现什么情况?

说明什么?

(4)对几种方法的梳理、比较:

“分成几份?

每份数量是多少?

至少需要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来?

(5)教师小结:

在天平的帮助下找到这瓶钙片有多种方法,可以……还可以……。

除了利用学具,还可以画出这样的示意图来帮助我们思考。

三、解决9个零件问题,归纳出找次品的最优方法

1.出示问题:

有9个零件,其中有一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你能用天平把它找出来吗?

教师引导分析方法:

你可以拿学具摆一摆,也可以用笔在纸上进行分析,看看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2.自主探索。

在有一定结果以后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方法,教师帮助梳理分法:

分成几份?

每份各是多少?

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3.反思自己的分法并在小组内交流。

教师指导交流重点:

看看我们的分法有什么不同?

分成了几份?

每份是多少?

至少需要几次就能保证找出次品?

提示学生把

可能出现的结果考虑全面。

4.全班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阐述:

分成几份?

怎么分?

怎样找出次品?

至少需要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边汇报边板书示意图。

5.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梳理一遍,然后进行比较:

哪种分法能保证用最少的次数称出次品?

这种分法有什么特点?

小结:

把9个零件分成3部分,并且平均分,能够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最少。

四、推测多个零件找次品的解决办法

提出猜测:

那么,是否在所有的找次品问题中,这样平均分成3份的方法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所需次数一定最少呢?

我们来猜一猜。

学生猜测。

要验证猜想我们再来试一下。

如果有12个零件,其中一个是次品,按刚才我们的猜想应该怎么分称的次数就最少而且一定能找出次品?

(平均分成3份,即4,4,4)。

迅速在草稿纸上分析一下,看看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学生汇报:

3次。

我们再来看看别的分法能不能让称的次数更少。

还有哪些分法?

(228)(336)(552)(66)……

学生选择一种分法在纸上进行分析。

全班汇报,引导学生比较:

有没有哪种分法能让称的次数更少而且保证找出次品?

小结:

这样看来在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时候,把待测物品分成3份,并且平均分的方法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一定最少。

五、巩固练习

完成P136练习二十六的第二题:

有15盒饼干,其中的14盒质量相同,另有一盒少了几块,如果能用天平称,至少几次可以找出这盒饼干?

独立思考,在纸上进行分析。

全班汇报。

教师指导学生在汇报时重点阐述:

分成几份?

每份是多少?

至少需要几次就可以找出这盒饼干?

小结:

在解决找次品问题的时候,我们把待测物品分成3份,并且平均分的方法能够准确快捷地找出次品。

六、拓展训练

   刚才我们我们分析的9、12和15都是刚好可以平均分成3份的数,假如遇到不能平均分成3份的数,例如10个、11个……又该怎么分呢?

大家猜猜,可以大胆地试一下,看看哪种分法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最少。

我们下节课继续研究这个问题

 

数学广角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材第134----135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验证、推理等活动,使学生学会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3、通过动态的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探究兴趣。

教具准备:

天平、装有钙片的药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创设空间,探究方法。

(1)出示钙片,提出问题:

这里有3瓶钙片,其中有一瓶少了3片,你能用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吗?

(2)独立思考。

教师鼓励大胆设想,积极发言。

(3)全班汇报。

教师指导学生认真倾听并且积极评价各种方案:

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掂、用秤称(你选择用什么称来称)、用天平称等。

2.合理推断,筛选方法。

引导学生推理,选择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

大家猜猜,怎么样利用天平找出这瓶少了的钙片?

3.揭示课题:

找次品

二、初步感知,寻找方法

教学例1:

(1)让学生认真看图说出图中的信息:

有5瓶钙片,其中有一瓶少了3片,怎样把这瓶钙片找出来呢?

(2)独立思考,有一定思维结果的时候组织小组交流。

指导学生在交流中比较方法。

(3)全班汇报。

较复杂的方法教师帮助板书示意图。

教师在引导语中强调全面考虑可能出现的结果:

怎么找?

可能出现什么情况?

说明什么?

(4)对几种方法的梳理、比较:

“分成几份?

每份数量是多少?

至少需要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来?

(5)教师小结:

在天平的帮助下找到这瓶钙片有多种方法,可以……还可以……。

除了利用学具,还可以画出这样的示意图来帮助我们思考。

三、合作探究,寻找规律

教学例2

(1)认真读题找出数学信息:

有9个零件,里面也有一个次品比较重。

至少几次一定能找到次品?

怎么分?

(2)自主探索。

在有一定结果以后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方法,教师帮助梳理分法:

分成几份?

每份各是多少?

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3)小组内交流。

教师指导交流重点:

看看我们的分法有什么不同?

分成了几份?

每份是多少?

至少需要几次就能保证找出次品?

提示学生把可能出现的结果考虑全面。

(4)全班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阐述:

分成几份?

怎么分?

怎样找出次品?

至少需要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边汇报边板书示意图。

(5)寻找规律:

哪种分法能保证用最少的次数称出次品?

这种分法有什么特点?

(6)小结:

用天平称,一次一定可以确定2份,6个正品,只剩1份,而分成5份,一次虽也确定其中2份,但还剩下3份。

可见,用天平称,分成3份的方法最好。

四、应用规律,拓展提高

(1)出示问题:

如果有8个物品其中也有一个是次品,至少几次一定能找到次品?

(2)学生独立思考。

(3)汇报交流,总结方法。

师:

8个不能平均分成3份,每份的个数就尽量平均。

可见,用天平找次品,应将零件个数平均分成3份,如果零件个数不能平均分时,应尽量接近平均分。

(4)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五、巩固延伸

1、第135页“做一做“

2、第136页练习二十六,第1、2题。

思考:

如果没有天平,只有电子称,分几份能最快找到次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