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全章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0272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35.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全章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全章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全章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全章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全章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全章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全章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全章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全章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全章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全章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全章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全章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全章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全章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全章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全章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全章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全章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全章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全章教案.docx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全章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全章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全章教案.docx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第二章全章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课题

2.1物质的分类和利用

课型

新课

课时

第1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知领域:

掌握对纯净物进行分类的基本方法。

2、技能领域:

了解探究物质分类的方法,

3、情感领域:

通过分类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接受物质是变化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重点

物质分类的方法。

难点

对物质分类方法的系统掌握。

板书设计

第1节物质的分类和利用

一、物质的分类方法

(一)引入新课

自然界中物质的各类繁多,性质各异,为了更好的研究和识别它们,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分类。

在第一册中我们已经学过了关于动物和植物的分类。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物质的分类。

(二)新课教学

1、物质分类的方法

观察下列物质:

氯化钠、硫酸、氧气、醋酸、氯气、氧化镁、高锰酸钾,并按它们的颜色和状态进行分类?

(1)按颜色分类 白色:

氯化钠、氧化镁

        无色:

硫酸、氧气、醋酸

        黄绿色:

氯气

        紫黑色:

高锰酸钾

(2)按状态分类 固态:

氯化钠、氧化镁、高锰酸钾

         液态:

硫酸、醋酸

         气态:

氧气、氯气

提问:

还有其它的分类方法么?

若有,请说明分类的依据(学生讨论,并回答)

   ――还可以从气味、溶解性等来分类。

讲授:

物质的分类

*注:

⑴氧化物:

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⑵有机物:

含碳的化合物(哪些需除外?

),种类繁多,完全燃烧一般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不完全燃烧时会有黑色的炭产生。

 

课题

2.1物质的分类和利用

课型

新课

课时

第2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知领域:

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对纯净物进行分类,并能运用实验的方法,通过对比对物质进行分类。

2、技能领域:

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科学结论的能力。

3、情感领域: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接受物质是变化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重点

物质分类。

难点

物质分类。

(一)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

7只烧杯中分别装有蔗糖、食盐、冰醋酸、无水硫酸铜粉末、色拉油、高锰酸钾、碳酸钠溶液中的某一种,能否用实验方法区分所装的物质各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1、学生讨论,设计方案,制订表格。

 

未知物质的特性

1

2

3

4

5

6

7

状态

颜色

气味

溶解性

加热熔化

……

 分别如表格中的方法进行实验,然后再与这7种物质的性质一一对照,以作确定。

2、动手试一试,并将结果填于表格中。

 除了观察、水溶性之处,还可以进行如下实验:

  加热后是否熔化?

加热是否变色?

用显微镜观察晶体形状等方法

(二)新课教学

1、常见的物质

根据本节上述内容对常见的物质进行分类。

2、区别金属与非金属

观察:

如图2-7所示,请仔细观察和记录这些样品的外观。

思考有何不同?

并填于表格中。

小结:

金属和非金属的性质比较

      金属          非金属

  金属光泽,大都银白      有多种颜色

  具有延展性          没有延展性

  可锻             不具有可锻性

  硬度通常较大         硬度不一致

是良好的导电体        一般不可以导电

是良好的导热体        导热性能差

密度高            密度低

熔点高            熔点低

提问:

现有一种单质,要分辨它是金属还是非金属,应用什么方法?

考虑采用上述金属的特征。

金属的特性与用途:

人们通常根据金属的一般属性和每种的独特性质,来选择使用金属。

(三)教学反思

课题

2.2物质转化的规律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1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知领域:

能通过学习非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及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

2、技能领域:

能利用物质转化的规律寻找制取物质的途径。

3、情感领域:

通过学习,使学生接受物质是变化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重点

材料的发展和利用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

难点

材料的发展和利用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

板书设计

第2节物质转化的规律

一、非金属与其化合物的转化

1、非金属+氧气→非金属氧化物

2、非金属氧化物+水→酸

二、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

1、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

2、金属+非金属→盐(无氧酸盐)

3、金属氧化物+氧气→碱(可溶性碱)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第一章中学习了物质的变化,在化学变化中会产生新的物质,有些是不同种类的物质。

那么哪些种类的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化学反应?

物质之间的反应遵循怎样的规律呢?

(二)新课教学

1、非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

演示1:

硫的可燃性

   ①观察外观;②硫在空气中燃烧;③硫在氧气中燃烧

   *观察比较②③产生的现象有何不同,并让学生说明原因。

   *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小结:

非金属+氧气→非金属氧化物

演示2:

对比实验

   ①向蒸馏水和滴有石蕊的蒸馏水中通入二氧化碳,观察现象有何不同?

   ②静置3分钟,观察有没有变化?

   ③分别加热两种液体,搅拌3分钟,观察有无变化

   *根据现象说明原因,并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小结:

非金属氧化物+水→酸

练习:

请写出下列物质间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P→P2O5→H3PO4

2、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

练习:

分别写出铁、铜、镁与氧气的反应方程式,

  Fe+O2――      Cu+O2――      Mg+O2――

小结:

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

演示3:

铁粉和硫磺的实验

1用磁铁接近铁粉和硫粉的混合物,观察有何现象?

2将混合物在试管中进行加热,观察有何变化?

3再用磁铁吸引反应所得的生成物,观察有何现象?

*学生讨论,反应前后的变化的实质

   *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小结:

金属+非金属→盐(无氧酸盐)

演示4:

生石灰与水的反应

   ①将生石灰投入加有水的蒸发皿中,观察有何现象?

   *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小结:

金属氧化物+氧气→碱(可溶性碱)

练习:

请写出下列物质间转化的化学方程式

课题

2.2物质转化的规律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2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知领域:

能通过学习非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及金属单质与其化合物的转化。

2、技能领域:

能利用物质转化的规律寻找制取物质的途径。

3、情感领域:

通过学习,使学生接受物质是变化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重点

材料的发展和利用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

难点

材料的发展和利用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

教学方法

演示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

硫磺,氧气,二氧化碳,铁粉,蒸馏水,试管,烧杯,燃烧匙,火柴等。

板书设计

第2节物质转化的规律

能使某些含氧化合物失去氧,具有还原性,在反应中作还原剂

教学反思

(一)引入新课

提问:

在自然界里仅有少数金属以游离态的形式存在,大部分金属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知道是为什么吗?

――大部分的金属都较活泼,在空气和土壤中易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化合物。

(二)新课教学

讲授:

由于人类所需的金属主要是游离态的,所以需要通过冶炼,将化合物转变为单质。

常用的金属冶炼的方法是碳与金属氧化物在高温下反应。

演示1:

碳与氧化铜的反应

  *观察现象?

试管中的变化和石灰水中的变化

  *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C+CuO――

*介绍其它有关碳和一氧化碳的化学反应

    C+CO2――   CO+CuO――

  *铁的冶炼(介绍)

   1、注意观察装置的特点,比较与碳还原氧化铜(一氧化碳有毒)

2、实验的现象如何?

3、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演示2:

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

1、观察它的状态和颜色

2、加热前用湿润的pH试纸贴在试管壁上,以观察它的颜色变化

3、粉末在加热过程中出现什么变化

   *根据现象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Cu2(OH)2CO3――

演示3:

氢气的性质

   1、氢气的制取(观察氢气的发生装置,说说它的特点)

   2、爆炸试验

――说明氢气在点燃前需要进行纯度的检验。

   3、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

注意观察现象。

    *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H2+CuO――

小结:

碳、氢气和一氧化碳都能使某些含氧化合物失去氧,具有还原性,在反应中作还原剂。

而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取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

(三)布置作业

1、课本P53第二题。

2、作业本第2节第二部分。

课题

2.2物质转化的规律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3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知领域:

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掌握物质间相互转化的规律。

2、技能领域:

能利用物质转化的规律寻找制取物质的途径。

3、情感领域:

通过学习,使学生接受物质是变化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重点

材料的发展和利用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

难点

材料的发展和利用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幻灯,、挂图

板书设计

第2节物质转化的规律

一、两条纵线

 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

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盐

二、四条横线

三、四条斜线

四、两条折线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观看视频片段,思考所发生的化学变化。

CO2+CaCO3+H2O――Ca(HCO3)2――

演示:

蛋壳的变化

1、将生鸡蛋投入稀盐酸中,观察有何现象?

2、2分钟后取出,洗净后蛋壳发生了什么变化?

3、10分钟后取出,洗净,又有什么变化?

解释原因。

(二)新课教学

根据图2-17,小结物质转化的规律。

1、两条纵线:

 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

 *金属+非金属→盐(无氧酸盐)

 *金属氧化物+氧气→碱(可溶性碱)

 *碱+盐→新碱+新盐          (各举例)

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盐

 *非金属+氧气→非金属氧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水→酸

 *酸+盐→新酸+新盐          (各举例)

2、四条横线:

 *金属+非金属→盐

 *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盐

 *碱+酸→盐+水

 *盐+盐→新盐+新盐

3、四条斜线:

 *金属氧化物+酸→盐+水

 *非金属氧化物+碱→盐+水

 *碱+盐→新碱+新盐

 *酸+盐→新酸+新盐

4、两条折线:

 *金属+酸→盐+氢气

 *金属+盐→金属+盐

讨论:

试设计制备ZnSO4的4种方法。

(三)布置作业

1、课本P53第三、四题。

2、作业本第2节第三部分。

课题

2.2物质转化的规律

课型

实验

课时

第4课时

课题

2.3常见的材料

课型

新课

课时

第1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知领域:

学习金属材料(合金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以及有机合成材料,使学生了解不同材料的性能、用途以及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环境保护问题。

2、技能领域:

学生逐步体验到物质、条件、环境之间相互制约。

3、情感领域:

认识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努力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重点

钢铁的锈鉵与防锈

难点

钢铁的锈鉵与防锈

教学方法

演示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三支大试管、生石灰、蒸馏水、三枚铁钉

板书设计

第3节常见和材料

一、金属材料

1、合金

2、金属锈蚀和防锈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常见的材料可以分为三大类:

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合成材料。

(二)新课教学

1、金属材料

说一说:

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

是由何种金属材料制成的?

强调:

但在通常所用的金属材料中,很多都是由合金制成的。

合金:

是由2种或2种以上的金属熔合在一起形成的混合物。

(也可以是金属与非金属结合)

下面通过实验来比较合金与纯金属有何不同?

演示实验:

铅、锡、铅锡合金性质比较

(1)观察它们的外观;

(2)导电性实验;

(3)压力实验;

(4)熔化试验。

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

⑴合金的性质与纯金属相比,你觉得有哪些改变?

哪一类更广泛?

⑵举例合金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铁的合金――钢

钢:

质坚硬,有弹性和延展性,机械性能好,可煅轧、压延、可铸造。

可以分为两大类:

碳素钢和合金钢。

碳素钢:

根据含碳量可分为低碳钢、中碳钢和高碳钢

合金钢:

根据所加的合金元素分。

如不锈钢(含铬、镍元素)、锰钢、硅钢、钨钢等。

介绍钢的用途,同时也可简单介绍铁的另两种合金:

生铁和熟铁。

(三)布置作业

1、课本P63练习第一题。

2、作业本上第3节第一部分。

课题

2.3常见的材料

课型

实验

课时

第2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知领域:

认识金属的锈蚀的因素。

2、技能领域:

通过钢铁锈鉵和防锈的学习研究,使学生逐步体验到物质、条件、环境之间相互制约。

3、情感领域:

认识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努力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重点

金属的锈蚀的因素

难点

金属的锈蚀的因素

教学方法

探究式实验

教学准备

带塞子的试管若干支,普通铁钉、蒸馏水、干燥剂

板书设计

第3节常见和材料

二、金属锈蚀的因素

周围环境中的水、空气有关,还与金属内部的结构

三、防锈的措施

1、保护膜法

2、改变钢铁内部结构法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金属露置于空气中易生锈,每年全世界因锈锈蚀而损失的钢铁材料占年产量的14。

金属为什么会生锈呢?

它在什么条件下会生锈?

(二)新课教学

探究实验:

探索铁生锈的条件?

1、提出问题

2、小组讨论,设计方案

――提供器材:

带塞子的试管若干支,普通铁钉、蒸馏水、干燥剂

3、画出实验装置图

4、得出的结论

5、评价

提示:

可以采用控制变量法,来探索决定的因素有哪些。

介绍:

若用一块纯铁片来进行上述实验,反而不宜发生锈蚀现象。

小结:

铁生锈,实际上是铁、氧气和水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

铁锈的成分很复杂,主要是氧化铁。

铁锈很疏松,易吸水。

因此,铁制品表面的锈如不及时除去,会加快铁制品的生锈速度。

金属的锈蚀既与周围环境中的水、空气有关,还与金属内部的结构有关。

小故事:

铁生锈的魔力。

铁生锈,司空见惯,一般不会带来什么灾祸。

然而在国外却有一桩因铁生锈而引起的横祸。

外国某化学公司的一家工厂,有一贮存氯化镁的钢质容器,有一次,因容器需要维修而停止工作,厂方排空了容器中的氯化镁,并将容器冲洗了几遍。

而后两个工人进入钢质容器维修,一下去就晕倒了,当人们发现后,立即将人救出并送到医院,一人经抢救脱险,另一人不幸死亡。

是什么原因导致人员死亡呢?

难道容器中含有有毒气体?

人们对钢质容器内的空气进行了测定,并没有发现任何有毒气体,但却惊奇地发现容器中空气里的氧气含量远远低于正常标准。

为什么容器中会缺氧呢?

经分析,发现问题原来出在容器本身,是因为容器生锈的缘故。

我们知道,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铁锈。

容器中残存的氯化镁在铁生锈的进程中起了推波助澜作用,即残存的氯化镁作为催化剂,使得铁生锈加快,从而造成容器内缺氧。

后来人们在同样条件下进行了类似实验,也证实了上面的分析。

铁生锈导致了人员伤亡,实属偶然,这也许不能说是铁生锈的魔力,然而全世界因铁生锈而损失的钢铁,据估计约占世界年产量的四分之一,这难道不是一个骇人的数字吗?

这也许是铁生锈的魔力所在。

讨论:

既然我们已经找到生锈的原因,并且我们也知道铁锈蚀的危害,那么我们该采取哪些措施来防止生锈呢?

――学生讨论,结合生活实际。

防锈两大措施保护膜法:

如刷油漆、涂机油、封塑料膜、电镀

改变钢铁内部结构法:

如制成不锈

金属的回收和利用

金属被填埋的危害金属一般不会自行分解,会影响土质;

         有毒的金属被腐蚀后会溶于水形成金属离子,随雨水流入河中或渗入土层,而对土壤、水源造成环境的污染。

解决金属垃圾危害的方法:

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可循环再生利用。

小结:

金属的锈蚀与防锈、金属垃圾的回收与利用

(三)布置作业

1、课本P63练习第三题。

2、作业本上第3节第二部分。

课题

2.3常见的材料

课型

课授

课时

第3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知领域:

学习无机非金属材料以及有机合成材料,使学生了解不同材料的性能、用途以及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环境保护问题。

2、技能领域:

学生逐步体验到物质、条件、环境之间相互制约。

3、情感领域:

认识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努力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重点

材料的利用

难点

材料的利用

教学方法

讲述法

教学准备

幻灯

板书设计

第3节常见和材料

四、无机非金属材料

水泥、陶瓷、玻璃

五、有机合成材料

合成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学生关于“废干电池处理”资料交流,引入。

(二)新课教学

1、无机非金属材料:

三大无机材料:

水泥、陶瓷、玻璃

(1)水泥:

常见的是硅酸盐水泥,是由石灰石与黏土混在一起在炉中燃烧成熟料后加石膏磨细而成。

钢筋混泥土:

水泥、钢筋、沙、石、水搅拌一起形成的。

具有牢固结实的特点。

(2)玻璃:

普通玻璃是由石英砂、苏打、石灰石经过配料、熔化、成型、退火等工序制成。

(3)陶瓷:

硅酸盐和其他矿物原料制成。

具有耐水、耐酸碱和绝缘性等优点。

2、有机合成材料

 三大合成材料:

合成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

塑料:

最早的塑料叫赛璐路(乒乓球的材料)celluloid

    具有可塑性,即加热到一定温度能熔化,趁热注入模具内形成各种制品。

讨论:

如果丢弃厨房里含塑料的物品,则你家厨房里的物品还剩什么?

 ――说明塑料对现在生活的重要性。

 性能:

轻而结实,加工容易,性质稳定,良好绝缘,逐渐取代了其他材料。

 缺点:

结构稳定,不易分解,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白色污染”。

讨论:

每天你和家人购物,共带回多少个塑料袋?

你是如何处置它们的?

你觉得应该如何处置才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最小?

(三)布置作业

1、课本P63练习第三题。

2、作业本上第3节第二部分。

 

课题

2.4材料的发展

课型

新课

课时

第1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知领域:

了解新型材料的性能和使用。

2、技能领域:

通过学习,认识材料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3、情感领域:

学习在制造材料过程中产生的污染以及如何防治,培养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重点

材料的发展和利用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

难点

材料的发展和利用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幻灯

板书设计

第4节材料的发展

一、新型材料

光电子信息材料、先进复合材料、超级陶瓷材料、新型金属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超导材料。

二、材料制造与环境保护

降低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污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常见的材料有哪几类?

请各举出几种。

讲述材料的发展历程:

石器→陶器→青铜器→钢铁的使用→合成材料的使用→新型材料的使用

(二)新课教学

1、新型材料

指新出现或正在发展中的、具有优异特性和功能并能满足技术进步所需的材料。

包括:

光电子信息材料、先进复合材料、超级陶瓷材料、新型金属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超导材料。

光电子材料:

实现光子变电子、电子变光子、一种频率的光子变为另一种频率的光子,或自发辐射变为受激辐射的技术,称为光电子技术。

先进复合材料:

树脂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

超级陶瓷材料:

纳米陶瓷等

新型金属材料:

记忆合金、铝合金、金属玻璃等

新型高分子材料:

导电塑料做成的塑料电池、人工器官、可降解材料、高吸水性高分子

纳米材料:

纳米材料是指由粒径在1-100纳米之间的粒子组成的材料。

将宏观物体细分成纳米粒子后,它将显著的不同。

2、材料制造与环境保护

*探究:

怎样以铜为主要原料制备硫酸铜

(1)设计实验方案:

课本介绍了一种方案,其它方案由学生讨论拟定。

(2)讨论时说出实验的原理:

 方案一:

 Cu+2H2SO4(浓)=CuSO4+SO2↑+2H2O

 方案二:

 2Cu+O2=2CuO

      CuO+H2SO4=CuSO4+H2O

 方案三:

 Cu+2AgNO3=2Ag+Cu(NO3)2

      Cu(NO3)2+2NaOH=Cu(OH)2↓+2NaNO3

      Cu(OH)2+H2SO4=CuSO4+2H2O

(3)针对原料的利用率、产生的污染、制备成本等方面进行讨论

 方案一:

利用率低、会产生污染

 方案二:

可以利用

 方案三:

成本高、步骤繁锁。

化工生产原则:

除了处理“三废”,不要努力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增加产品的产量,从根本上降低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三)布置作业

1、预习下一课时。

2、作业本上相关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