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2四川省成都七中届新高三零诊模拟.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0287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2四川省成都七中届新高三零诊模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2四川省成都七中届新高三零诊模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2四川省成都七中届新高三零诊模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2四川省成都七中届新高三零诊模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2四川省成都七中届新高三零诊模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高考2四川省成都七中届新高三零诊模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高考2四川省成都七中届新高三零诊模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高考2四川省成都七中届新高三零诊模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高考2四川省成都七中届新高三零诊模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高考2四川省成都七中届新高三零诊模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高考2四川省成都七中届新高三零诊模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高考2四川省成都七中届新高三零诊模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高考2四川省成都七中届新高三零诊模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高考2四川省成都七中届新高三零诊模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高考2四川省成都七中届新高三零诊模拟.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高考2四川省成都七中届新高三零诊模拟.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高考2四川省成都七中届新高三零诊模拟.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高考2四川省成都七中届新高三零诊模拟.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高考2四川省成都七中届新高三零诊模拟.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高考2四川省成都七中届新高三零诊模拟.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2四川省成都七中届新高三零诊模拟.docx

《高考2四川省成都七中届新高三零诊模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2四川省成都七中届新高三零诊模拟.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2四川省成都七中届新高三零诊模拟.docx

高考2四川省成都七中届新高三零诊模拟

2018年高考

(2)四川省成都七中2018届新高三零诊模拟

四川省成都七中2018届新高三零诊模拟

语文试卷

注:

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完卷150分钟。

第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

在历史学家的研究接近尾声之时,他将会面临这样的挑战:

你研究的东西究竟有什么用处?

你是否只是从自己的工作中找点乐子?

你是否比一个很少读书的街头路人对人类本质的认识更深刻?

你是否从历史长河中发现了规律,能够用来预示人类未来的行动或国家的命运?

有没有这样的可能:

归根结底历史没有任何意义,它没有教给我们任何东西,它浩瀚无涯的过去只是错误的一再上演,而这些错误注定要在未来更大的舞台上,以更大的规模发生?

我们不时会有这种感觉,而且还有许多疑虑冲击着我们的进取心。

我们真的知道什么是过去,过去真的发生了什么吗?

或者,过去只不过是一堆鲜有定论的荒唐事?

我们对于过去发生的认识,总是不完整的,很可能还是错误的,因为历史已经被相互矛盾的证据和存有偏见的历史学家所遮掩蒙蔽,或者也可能被我们的爱国心或宗教偏见所曲解。

绝大部分历史是猜测,其余的部分则是偏见。

即使一个历史学家认为自己克服了诸如国籍、种族、信仰或阶级等偏见,他在材料选择和遣词造句上的细微差别,都会暴露出他的私人偏好。

其次,我们通过从过去所得到的结论来推演未来,但是由于变化的加剧,导致这一行为会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更有风险。

今天一些年轻的物理学博士甚至认为,他们所学习的学科近几十年的改变,超过了此前有历史记载的所有时期。

每一年,甚至每一个月,都有一些新的发明、新的方法或者新的情况迫使人们对行为和观念做全新的调整。

更有甚者,机遇的因素,或者说是自由的因素,似乎会进入到金属和人本身的活动运行中。

我们再也不能确信,原子,更小的有机体,如我们所认为的在过去发生反应那样,将一如既往地会在未来发生相同的反应。

电子,如同库柏的上帝一样,神秘莫测,其奇妙的运行以及一些怪癖的特点或情况,或许就能打乱国家之间的平衡。

正如亚历山大,当他酗酒致死,导致了他的新帝国分崩离析;或者如腓特烈大帝,由于俄国继任沙皇醉心于普鲁士道路,从而避免了一场大的灾难。

显而易见,历史编纂不能算是一门科学。

它只能算是一个行业、一门艺术和一种哲学一个搜集史实的行业,一门通过将混乱的材料有意义地排列起来的艺术,一种寻求预见性观点和启蒙作用的哲学。

当下乃为成事而拾掇的往昔,往昔尤为解惑而展开之当下。

这大约是我们所相信的和所期望的。

就哲学而言,我们试图通过整体来了解部分。

就历史哲学而言,我们又试图通过过去来了解现在。

我们知道,这两种情况都是不可能实现的理想,总体性视野不过是一种错觉。

我们并不知道人类的全部历史,在苏美尔人或埃及人之前,很可能就已经存在过许许多多的文明。

我们只不过是刚刚开始进行发掘!

我们必须从局部知识入手,而且必须暂时接受所有的可能性。

就历史而言,和科学与政治学一样,相对性至上,一切公式皆应受到质疑。

历史嘲笑一切试图强迫将其纳入理论范式和逻辑规范的举动;历史是对我们概括化的大反动,它打破了全部的规则;历史是个怪胎。

或许,因为有这些限制,我们才能从历史中学到足够多的东西,去耐心地承受现实,并尊重彼此间的歧见。

(节选自[美]威尔·杜兰特《历史的教训》,倪玉平等译,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可能归根结底历史没有任何意义,它没有教给我们任何东西,它浩瀚无涯的过去只是错误的一再上演。

B.

我们对于过去发生的认识,很可能是错误的,因为相互矛盾的证据或存有偏见的历史学家已经遮掩蒙蔽了历史,我们也有可能曲解历史。

C.

由于变化的加剧,我们通过从过去所得到的结论来推演未来的行为,会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更有风险,更加不可确信。

D.

试图通过整体来了解部分,试图通过过去来了解现在,这两种情况都是不可能实现的理想,所以我们并不知道人类的全部历史。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历史学家并不确定自己是否从历史长河中发现了能够用来预示人类未来的行动或国家的命运的历史规律。

B.亚历山大新帝国的分崩离析和腓特烈大帝避免了一场大灾难,文章举这两个例子是为了说明国王的品行和思想对国家命运有重要作用。

C.历史是个怪胎,说的是历史和科学与政治学一样,一切公式皆应受到质疑。

就历史而言,概括不出任何规则。

D.我们并不知道人类的全部历史,历史相对性至上,所以我们才能从历史中学会耐心地承受现实,和尊重彼此间的歧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绝大部分历史是猜测,其余的部分则是偏见。

说明历史已经被蒙蔽或者曲解,我们很难知道真实的过去。

B.

即使一个历史学家认为自己克服了诸如国籍、种族、信仰或阶级等偏见,他的私人偏好仍然会影响他对历史材料的选择和表达。

说明绝对真实地表述历史是不可能的。

C.历史编纂搜集史实,将混乱的材料有意义地排列起来,寻求预见性观点和启蒙作用。

所以它和确定性至上的科学不同,相对性至上。

D.文章运用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论证了我们很难知道真实的历史,很难概括出历史的规律。

而这又让我们从历史中学到足够多的东西。

(二)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4~6题。

(14分)

幸存者

熬到第三个饥饿的夜晚,诺尼把眼睛盯在那条狗身上。

在这座漂流的冰岛上,除了高耸的冰山之外,没有任何的血肉——就剩他们两个了。

在那次撞击中,诺尼失去了他的雪橇、食物、皮衣,甚至他的尖刀。

他只救起了心爱的猎犬——尼奴克。

如今,一人一狗被困在冰岛上,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虎视眈眈地注视着对方。

诺尼以往对尼奴克的宠爱绝对是真实的,真实得如同此刻的饥饿、夜晚的寒冷以及那只受伤的脚上咬啮着的痛苦。

然而家乡的人在荒年不也屠杀他们的狗来果腹吗?

不是吗?

他们甚至想都不想一下就做了。

他告诉自己,当饥饿到了尽头一定要觅食,我们二者之中注定要有一个被对方残杀,诺尼想,所以……

他无法徒手捕杀那只狗。

尼奴克的凶悍有力远胜于他。

此刻,他急需一件武器。

他脱下手套,把腿上的绷带拆下来。

几个星期前,他伤了自己的腿,用一些绳索和三片铁板绑成了绷带。

他跪在地上,把一片铁板插入冰地的细缝里,并且使劲地用另一片铁板在上面磨擦。

尼奴克聚精会神地看着他。

诺尼仿佛能感觉到那炯炯的眼神正放出愈发炽烈的光芒。

他继续工作,并且企图使自己忘记它的目的。

那片铁板现在已经有一面的刃了,并且越磨越锋利。

太阳升起时他刚好完成了工作。

诺尼将那新磨的尖刀从冰地里拔出来,用拇指抚拭着刀刃。

太阳光从刀面反射过来,几乎使他一时眼花目眩。

诺尼把自己完全变得残酷起来,到这儿来,尼奴克!

他轻轻地叫着。

狗疑惑地看着他。

过来,快!

他唤着。

尼奴克走近了一点。

诺尼在它的眼神中看到恐惧。

从它沉滞的喘息和蹒跚、笨重的脚步可以得知它的饥饿和痛楚。

他的内心开始哭泣了。

他痛恨自己,但又不得不狠下心来。

尼奴克越来越近了,保持着它的警戒。

诺尼感到喉间一股浓重的呼吸,他看出它那两只眼睛好似两股痛苦哀怨的井泉。

现在,就是现在!

快攻击它!

诺尼跪倒在地上的身体因一阵激烈的哽咽而颤抖着。

他突然唾骂起那把尖刀,疯狂地把它往远处掷去。

他空着双手,颠踬地向狗爬去,终于倒在雪地里。

狗发出凶狞的咆哮,环绕着他的身体走动。

诺尼现在充满了恐惧。

掷出那把刀子之后,他已没有任何防备。

诺尼现在虚弱得毫无力气反抗。

他的性命就好像悬在尼奴克面前的一块肉,而它的眼中充满了饥饿。

狗绕着他徘徊,并且开始从后面匍匐前进,诺尼现在听到那饥饿的喉咙发出咕噜咕噜的吞咽唾液的声音。

他闭上眼睛,祈求着这次的攻击不要太痛苦,他感觉到它的爪子踏上他的腿,尼奴克渐热的喘息逼近他的脖子,一股强烈的气流聚集在他的喉头。

然后,他感觉到一条热热的舌头在轻轻地舔着他。

诺尼睁开眼睛,怀疑地注视着尼奴克。

他伸出一只手臂把它和自己紧紧地抱在一起,悲伤地开始呜咽……

一小时之后,一架飞机从南方起飞,上面一位年轻的驾驶员沿着海岸巡逻,他往下注视着那片漂流的浮冰,在冰山的正上方盘旋,此时,他看到一道刺眼的闪光。

那是阳光在某件物体上反射的光芒。

他的好奇心渐渐升起,他降低了高度,沿着冰山盘旋。

此时,他发现冰山的阴影之中一堆黑色的影子,从形状上来看似乎是人类,仿佛那影子有时还分成两个。

他把飞机降落在水边,开始巡查,发现了那两个影子,一个人和一只狗。

那个男人已经昏迷不醒,但确信还活着,那只狗呜呜地在一旁哀鸣,已经虚弱得不能移动了。

至于那道引起驾驶员注意的光芒,就是那把磨得雪亮的尖刀。

它挺直地插在不远的雪地上,在风中微微地颤动着……

(有改动)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情节设置颇具匠心,既有线索的设置,又有悬念的制造,故事情节紧凑,波澜起伏,情节在人和狗的命运悬念中发展,牢牢地抓往了读者,引起了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B.本文对狗的描写也十分细致,既有神态描写,也有动作描写,尤其是多次描写到狗的眼神,想借此来衬托出主人公无助、矛盾、内疚、感激的心理历程。

C.本文将人和狗进行了对比,在同样饥饿的状态下,人总是想着杀狗自保,而狗却始终守护主人,表现了人性的肮脏与狗性的善良,突出了人性本恶的主题。

D.

本文结尾的景物描写十分精彩,雪地上挺直插着的尖刀,如同特写镜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撞击着人们的心扉,同时留下了艺术的空白,言有尽而意无穷。

5.本文采用的叙述视角是什么?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

(5分)

6.主人公的武器尖刀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2分)

杜甫传(节选)冯至

杜甫在亲友的帮助下,筹划建造草堂,选在城郭西郊的浣花溪畔,这里环境清幽,尘事不杂,杜甫十分满意,作《卜居》诗以唱心中之乐,反映出久经动荡得以安宁之后的恬静安适的心境。

杜甫有一位表弟此时在成都府任司马,听说杜甫要在西郊建造草堂,便走过来看他,还送了些钱。

杜甫十分感激,作诗酬谢。

关于草堂的建造过程,杜甫无诗记录,我们所见到的是他忙着写诗向各地友人索求各种树苗以美化草堂环境。

另外,他还不辞劳苦亲自去石笋街果园坊的徐卿家要果木苗,不管黄梅绿李,是果木树都要。

这自然是为了装点草堂,同时也有以果备荒的打算,他是挨过饿的人,曾用野果充填过饥肠,深知它们的重要,高秋总馈贫人食,来岁还舒满眼花(《题桃树》)。

桃可果腹,花可娱人,这就是他对果木树的整体审美。

花果树木之外,他还向友人索要日用家什。

可以想见,他当时安家伊始,支锅立灶,盆碗瓢勺,所需家什向人索取者一定不少,只是没有件件入诗罢了。

这年春末,草堂盖成,树木栽好,老杜坐在院中,有滋有味地欣赏起来了。

他赞美它所面临的青青郊野,赞美遮日吟风的桤林茂叶与和烟滴露的笼竹翠梢,欣喜鸟来暂息,燕来定巢。

细想起来,这些风物不过是寻常农舍之景,却招来如此赞叹,这从反面使我们认识到他的生活境遇已落到十分可怜的地步。

他在秦州山野寻找栖居之地的苦况,他长途跋涉于险山急流、危栈古道的种种艰难,成为他乐此茅宅的生活和感情基础。

定居草堂的初期,杜甫的心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写了不少颇具安恬情味的田园诗,如《江村》诗写村居景物和情事最相融洽: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此诗比较典型地反映出初居草堂时的心境。

然而这种心境是以故人供禄米为条件的,他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全靠故人的周济,一旦故人稍怠,立刻就会陷入困境。

他们偶有接济失时,杜甫的生活就成问题。

定居草堂之后,杜甫生活安顿下来,开始游览成都古迹,并与一些风雅人士交往。

他曾瞻仰过武侯祠,作《蜀相》诗,对诸葛亮一生的磊落功绩做出高度的评价,为其未能收复中原完成统一大业而痛洒千秋之泪。

此诗虽为吊古,却有伤今之意。

当时战乱尚未平息,山河破碎,宇内烟腾,于此国事维艰之际,是多么需要有一位武侯这样的贤相来主持国政!

此外,诗中写他羡慕诸葛亮的得遇明主,也含有不满于肃宗的意思,他素怀匡时济世的远大志向,却被冷落与排挤,这种不平之气隐隐透于诗中。

游览古迹的同时,杜甫还交结了一些风雅人士。

还有一个邻居是黄四娘,她家院子里种着成畦的花木,春天一到,万紫千红,杜甫曾去观赏,写出的诗作《江畔独步寻花》声娇色丽,充满无限生机。

杜甫与江村农家关系也很密切,农人时常送给他一些蔬菜,他也常把种植的草药赠予他们。

在与农民的接触中,他对农民的纯朴心性有了深入的理解,他出乎意料地在农家茅舍里找到了寻觅许久的赤诚之心,在不通文墨的农民身上读到了自己的生活信条。

这使他感到在茫茫人世间自己的归宿还是与农民的茅舍相杂为好。

代宗即位后,曾召杜甫回京补京兆功曹参军,他没有赴任,想来与此不无关系。

(选自冯至《杜甫传》,有删改)

【相关链接】

草堂在暮春时节落成了……这是760年,中原没有恢复,关内闹着严重的灾荒,杜甫却结束了他四年流徙的生活,在这里得到一个栖身的处所。

他离开了兵戈扰攘、动荡不安的大世界,如今暂得休息,于是自然界中的一切都引起他的羡慕。

他在这时期写了不少歌咏自然的诗。

我们把这类的诗句和759年在洛阳道上与秦州道上的诗相比,意境上有多么大的一个悬殊!

难道杜甫自己的生活刚刚有了着落,便陶醉在自然的春光里,忘却了人民的痛苦与国家的灾难了吗?

(冯至《杜甫传》,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7.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中原没有恢复、关内闹着严重的灾荒的时候,杜甫结束了他四年流徙的生活,在成都建成了一个栖身的处所——草堂。

B.建造草堂所需一切,有的是亲友赠送:

表弟送了些钱。

有的是杜甫索求的:

他向友人索求了各种树苗、果木苗及所需家什。

C.材料特意介绍杜甫写的《江村》,表现杜甫定居草堂的初期,生活暂时安定,心情获得了片刻的宁静,寻常景象,也能引起他的诗兴。

D.杜甫作《蜀相》,流露出在国事维艰之际被冷落被排挤的不平之气。

引用这篇诗作,意在解释杜甫不应代宗召补的深层原因。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在建造草堂时,除了亲友的主动帮助,杜甫也忙着向各地亲友索求花果树木日用家什,以至于无暇写诗记录草堂的建造过程。

B.桃可果腹,花可娱人,这就是他对果木树的整体审美。

这表明杜甫即使在曾用野果充填过饥肠的时候,审美观也依然是现实主义的。

C.草堂岁月里,全靠故人接济的经济条件也没有能阻挡杜甫对寻常农舍之景的赞叹,他写了不少田园诗来表达暂得栖身之所时的安适心境。

D.离开了兵戈扰攘、动荡不安的中原和关内,坐在建好的清幽的草堂院内,杜甫过起了有滋有味的闲适生活,回京做官的机会也因此放弃了。

E.杜甫总是身边的现实生活,笔下的诗篇也大都如实地记录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实的心灵感受,草堂岁月里写下的诗章也依然如此。

9.草堂岁月里的杜甫真的陶醉在自然的春光里,忘记了人民的痛苦与国家的灾难了吗?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朱震,字子发,荆门军人。

登政和进士第,仕州县以廉称。

胡安国一见大器之,荐于高宗,召为司勋员外郎,震称疾不至。

会江西制置使赵鼎入为参知政事,上谘以当世人才,鼎曰:

臣所知朱震,学术深博,廉正守道,士之冠冕,使位讲读,必有益于陛下。

上乃召之。

既至,上问以《易》《春秋》之旨,震具以所学对。

上说,擢为祠部员外郎,兼川、陕、荆、襄都督府详议官。

震因言:

荆襄之间,沿汉上下,膏腴之田七百余里。

若选良将领部曲镇之,招集流亡,务农种谷,寇来则御,寇去则耕,不过三年,兵食自足。

观衅.而动,席卷河南,此以逸待劳,万全计也。

迁秘书少监兼侍经筵。

时郭千里除将作监丞,震言:

千里侵夺民田,曾经按治,愿寝新命。

从之。

是时,虔州民为盗,天子以为忧,选良太守往慰抚之。

将行,震曰:

使居官者廉而不扰,则百姓自安,虽诱之为盗,亦不为矣。

愿诏.新太守到官之日,条具本郡及属县官吏有贪墨无状者,一切罢去,听其自择慈祥仁惠之人,有治效者优加奖劝。

上从其言。

故事,当丧无享庙之礼。

时徽宗未祔庙,太常少卿吴表臣奏行明堂之祭。

震因言:

《礼记》云‘丧三年不祭,惟天地社稷为越绋而行事’,《春秋》书‘夏五月乙酉,吉,禘于庄公’,《公羊传》曰‘讥始不三年也’。

国朝景德二年,真宗居明德皇后丧,既易月而除服。

当时未行三年之丧,专行以日易月之制可也,在今日行之则非也。

七年,震谢.病丐祠,旋知礼部贡举,会疾卒。

(节选自《宋史朱震传》)

【注】胡安国:

北宋著名学者。

祔庙:

安葬逝者之前,先在祖庙祭祀,并安放逝者的牌位。

明堂:

古代举行朝会、祭祀等大典的场所。

越绋:

指不受私丧的限制,举行祭祀天地社稷的典礼。

禘:

一种祭祀大典。

10.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胡安国一见大器之

器:

看重

B.观衅而动

衅:

错误、罪过

C.有治效者优加奖劝劝:

鼓励

D.震谢病丐祠

谢:

推辞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参知政事是唐初开始出现的职衔,宋代曾成为常设官职,职权、礼遇相当于宰相。

B.经筵,指汉唐以来帝王为研习经史而专门设立的御前讲席,宋代开始称经筵。

C.诏,帝王的命令或文告。

秦汉后也可指上级下达的文书,是一种命令文体。

D.《公羊传》是我国古代阐释《春秋》的著作,相传为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所著。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朱震学识渊博,为官清正廉洁,著名学者胡安国将他推荐给宋高宗,但朱震称身体有病,不接受高宗的征召。

B.赵鼎入朝担任参知政事,向皇上推荐了朱震,皇上召见朱震并听了他的答对后,提拔他担任祠部员外郎,兼任川、陕、荆、襄都督府的详议官。

C.朱震认为造成虔州一带老百姓偷盗成风的根本原因在于各级官员贪腐扰民,他建议皇上,应由当地百姓自行选择有仁爱之心的人担任太守。

D.按照旧例,皇帝在丧期不能举行祭祀祖庙的典礼,太常少卿吴表臣奏请朝廷举行明堂祭祀大典,朱震认为三年未满,不能违背制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时郭千里除将作监丞,震言:

千里侵夺民田,曾经按治,愿寝新命。

(2)国朝景德二年,真宗居明德皇后丧,既易月而除服。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4~15题。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注释:

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见落日而北望国都临淄,想到难于永享据有国土之乐,流泪说:

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

14﹒对于本诗内容与写作技巧的理解,下列解说中错误的两项是(

)(

)(5分)

A.首联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影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用翠微来代指碧绿的江水,流露出对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B.颔联写诗人理想中尽兴地过重阳的方式——应该将菊花插个满头再归去,旨在表现他对菊花的独特喜爱和对隐逸的向往。

C.颈联用了对比,将大醉无忧与怨恨忧愁相对比。

但将酩酊酬佳节──斟起酒来喝吧,诗人像是劝客,又像是劝自己。

D.尾联用典,诗人由眼前登临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他与齐景公有同感,却宽慰自己不必独自伤感流泪。

E.李清照的《醉花阴》与本诗都反映出古人重阳赏菊、饮酒的风俗,但诗人心境不同,本诗没有前者包含的相思之愁。

15﹒通过记叙重阳登高,诗人表达了哪些感情?

请结合诗句概括。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韩愈《师说》中以孔子曾拜郑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来说明了一个事实: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和抒情融为一体,笔力遒劲,境界宏阔,词中

两句由写景到写人,承上启下。

(3)庄子在《逍遥游》中写宋荣子不因外界的评价而改变自己的句子是:

第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人民的名义》这一剧作的成功,说明敢于触碰敏感题材,说真话,说人话,讲能引发当下人感怀的道理,就足以让观众甘之若饴。

随着房地产业的不断升温,一直居高不下的商品房价格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沉重负担,人们要求平抑房价的呼声也一直不绝如缕。

如果没有抓住老街的特点,只是一味从商业的角度开发,变成了批发流水线一条街,不仅破坏了老街本身的韵味,更是对文化遗产和文化记忆的杀鸡取卵。

几年前,大家还对互联网音乐嗤之以鼻,认为网络歌曲就是口水歌的代名词。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音乐产业的重要阵地。

领导干部必须站位高,具备整体观念和全局意识,才能判断合理,决策准确,如果片面地看待问题,目无全牛,注定是不能成为好领导的。

A.

B.C.

D.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一带一路、亚投行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中国提出的这些倡议不仅对全球和区域发展都有利,而且对中国自身发展有利。

B.至于此次事故的原因,记者昨日上午从成都某交警大队了解到,初步判断系因事故私家车车速过快,具体调查结果还需准确核实后对外发布。

C.《记住乡愁》

以浓厚的文化内涵、丰富而平实的情感、感人的中国故事,受到海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被誉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接地气的精品力作。

D.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实现了成都市民从生存到生态、从温饱到环保的诉求,而会呼吸的痛却让人们日益渴望干净的空气。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

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

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

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

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A

而且

但是

虽然

因为

所以

B

/

然而

纵使

因为

因而

C

但是

因为

虽然

/

尽管

因此

D

可是

因为

但是

即使

/

总之

20.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

乡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非物质的都是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

对乡土文化的保护和延承也必须覆盖物质的、非物质的各个领域,

,即使要利用它发展旅游等产业,也要突出保护第一的原则。

对乡土文化最有效的保护是

所谓积极的延承指的是:

既要继承乡土文化传统的东西,也要适应现代生活需求创造新的东西;既要保护好原生态乡土文化,又要创造新生态乡土文化。

所谓全方位的延承指的是:

既要延承乡土文化的文脉,也要有选择地沿承作为乡土文化载体的人脉;既要延承乡土文化的物质表象,即形似,

,即神似。

21.下图是第14次全国成年国民阅读调查报告中各类传统与新兴媒介阅读时长对比图,请根据图表提供的信息写出调查结论。

要求内容完整,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6分)

四、写作(6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