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0698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淄博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淄博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淄博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淄博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淄博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淄博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淄博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淄博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淄博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淄博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淄博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淄博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淄博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淄博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淄博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

《淄博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淄博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淄博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docx

淄博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淄博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淄博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淄博市循环经济发展

“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各区县人民政府,高新区、文昌湖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淄博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淄博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十月十一日

淄博市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推动全市循环经济快速发展,进一步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法规和《淄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任务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循环经济发展回顾

  

(一)循环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十一五”时期,淄博市以列为省重点培育的循环经济型城市为契机,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大举措,认真组织实施《淄博市循环经济实施方案(2008-2010年)》,加强领导,强化措施,锐意创新,全面完成了循环经济试点市的各项目标任务,有力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10年,全市万元GDP能耗1.62吨标准煤,比2005年下降23.09%;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农业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4.50%、90.51%和93%,分别比2005年提高2.72、13.29和69.09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全市以年均8.51%的能耗增长支撑了GDP年均14.33%的增长。

  

(二)循环经济推动机制初步建立。

成立了全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领导小组,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协调推进全市循环经济发展。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政府节能办,具体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

各区县也建立健全了节能管理、执法机构,为做好循环经济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组织编制了《淄博市循环经济实施方案(2008-2010)》,出台了《淄博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节约型城市的意见》,制定了取消宾馆酒店一次性用品、规范废旧家电和电子产品回收利用等系列文件,保障了循环经济工作的积极推行和顺利实施。

  (三)循环经济“345工程”取得明显成效。

立足我市重化工产业结构特点和原料基地优势,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围绕重点产业合理延伸产业链,着力推进“345”工程的实施。

重点培育了3个循环经济型区县、4个循环经济型园区、50个循环经济型企业,逐步构建起了适合我市特点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临淄区、沂源县等循环经济区县建设初见成效,成功培育了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岳氟硅材料产业园等循环经济园区,涌现出了新华制药、鲁泰等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

  (四)循环经济关键技术得以推广应用。

着力推广十个方面的循环经济关键链接技术。

先后公布了56项重点推荐的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导向目录,制定并强制实行高于国家和省限额的产品能耗定额标准405个。

鲁阳公司陶瓷纤维建筑隔热板等3项成果被评为山东省重大节能成果,14项成果获得山东省优秀节能成果奖。

自2007年以来,连续四年举办了节能和循环经济技术成果展示会,为循环经济技术推广搭建了良好的合作和交流平台。

  (五)循环经济产业体系逐步形成。

循环农业扎实推进。

把发展循环农业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不断提高作物秸秆、人畜粪便、生活垃圾等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形成了山区果菜种植、平原区秸秆综合利用、小清河流域养殖基地三大循环农业功能区,建立了10个循环农业核心示范区,进入了全国循环农业示范市行列。

组织实施“5年1500亿元”技改计划,对传统产业中骨干企业的技术装备基本更新改造一遍,传统产业技术装备水平进一步提升。

实施严格的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严格控制区域能源消费总量,大力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节能环保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8.18%,比2005年提高11个百分点。

  二、“十二五”期间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的攻坚时期,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有利因素

  1.战略地位的提升,为循环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

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实现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和载体。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要求,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减量化优先,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推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必须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全方位贯彻落实,大力推进相关实践。

  2.资源环境问题的加剧,对循环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十二五”期间,全球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将日益突出,世界要发展,不仅要突破新技术、转变发展方式,而且要使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转化为可再生的丰裕资源,这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市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由于污染重、消耗多的粗放型产业比重仍然较大,资源、环境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资源总量和环境容量难以支撑以目前的生产方式带来的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必须依靠发展循环经济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控制成本,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循环经济的发展。

  3.节能减排任务的强力推进,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市委、市政府继续把节能减排纳入各级领导政绩考核内容,并将节能减排指标分解落实到各级政府和各重点企业,继续实施节能减排预警调控机制。

同时,将出台一系列更加严格的地方节能和环保标准,为循环经济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不利因素

  1.发展循环经济的指标体系不够完善,目标责任制尚未建立。

循环经济指标统计体系不完善,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统计体系,部分循环经济指标统计困难,基础数据缺乏。

虽然《循环经济促进法》中明确提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责任制,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责任制还有待健全完善。

  2.循环经济的产业和技术体系不够完善,内在动力不足。

“十二五”时期,我市产业结构不甚合理的问题在短时间内难以彻底解决,一些产业内部呈单线式发展,产业链条较短,没有形成高度关联和有效互补的循环经济链网体系。

发展循环经济所需要的用于废物利用、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等方面的技术创新体系还不够健全,先进适用技术,特别是一些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共性和关键技术开发不够。

各产业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协调、相互配套的关系比较松散。

  3.循环经济的人才缺乏,智力支撑不够。

循环经济高端管理人才、复合型研究人才比较缺乏,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能力、管理能力、研发能力不强,循环经济人才支撑体系不够完善,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撑不足。

  4.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有待提高。

发展循环经济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部门和企业缺乏对发展循环经济迫切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对循环经济的概念、内涵、作用的认识还不够,不能很好的把循环经济理念真正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理念,以理念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突出“高效、生态”两大主题,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长效机制,培育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优化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产出率,减少或避免废物的产生和排放,加快建设低投入、高产出、能循环、可持续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

改变传统的生产、消费方式,通过对区域内物质、能量、信息的集成,实行资源联供、产品联产和产业耦合共生,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废物排放,建立新型的低碳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共赢。

  2.坚持统筹规划、重点突破的原则。

把长期战略目标和近期工作重点结合起来,把社会整体推进和重点领域突破结合起来,把已有工业基地生态化改造与新建园区循环发展模式培育结合起来,把试点示范与循环型产业体系普及结合起来,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各个领域贯彻循环经济理念,在企业、园区、社会三个层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形成布局合理、互动发展、协调推进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3.坚持政策引导、市场调节和公众参与相结合的原则。

发挥政府规划、政策和产业导向的作用,引导各产业向循环型、生态化方向转变。

推行市场化运作方式,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淘汰资源、能源消耗高的落后产能,促进集约型、循环型、低碳型生态产业的发展壮大。

强化公众参与机制,广泛争取国内外的支持与合作,多渠道筹措循环经济建设资金,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循环经济建设的氛围。

  4.坚持政策激励与依法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研究制定引导和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手段,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激励机制和监管体系;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保障体系,使循环经济建设步入法制化、科学化轨道,为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提供重要制度保障。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市形成较为完善的循环经济运行机制和框架,建立起循环经济支撑体系。

形成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核心的新型工业、农业、服务业产业体系,产业生态化水平显著提升。

资源能源利用方式不断优化,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具体指标见下表)。

“十二五”全市循环经济发展指标

  类别指标单位2010年2015年资源产

  出指标能源产出率亿元/万吨标煤0.610.74水资源产出率元/吨261263每公顷建设用地产出率万元241281资源消

  耗指标万元GDP能耗吨标煤1.641.36万元GDP取水量立方米38.2738.06资源综合

  利用指标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9495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600.6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0.5193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6870城市建筑废物综合利用率%2080城市再生水利用率%305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100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050农业秸秆综合利用率%9393适宜农村沼气用户普及率%2943四、“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重点

  按照源头减量、过程循环、纵向延伸、横向耦合、系统复合的循环经济发展思路,立足基础优势,突出区域特色,优化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方式,加强上下游企业间的链接,推进产业间的协作和区域内的系统整合,建设循环经济链网体系,重点培育50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单位)、14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一)打造九种重点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工业高端高质高效发展。

围绕冶金、电力、石油加工、化工、建材、纺织、装备制造、新能源、新医药等九个重点行业,大力推进循环经济示范技术、示范项目、示范企业和示范模式建设,建立循环经济工业体系,培育20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9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动我市工业经济向低投入、低排放、低消耗和高效益转型。

  1.冶金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强化冶金工业生产过程的源头减量化技术,提高矿石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冶炼回收率、加工材成品率,减少冶金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产生和排放。

完善钢铁工业静脉产业链,推广应用转炉、烧结余热蒸汽发电技术,建立余热—发电产业链。

推广煤气干法除尘、现代粉体加工和新型生态建材生产等技术,建立钢铁—废渣—建材、采矿—尾矿(矿渣)—建材产业链。

应用高炉、转炉冷却水闭路循环技术,构建钢铁工业水资源梯级利用产业链。

大力推进蓄热式加热炉等新技术,突破冶金废物中贵金属深度资源化关键技术,完善废物综合利用产业链。

  推广铁尾矿伴生多金属的高效提取、低铁富硅尾矿高值整体利用、低成本充填技术,加大赤泥砂化脱水、低成本赤泥脱碱技术研究,推广赤泥生产新型建筑材料、赤泥循环流化床锅炉脱硫和选铁分砂等技术,建立赤泥—精选—脱碱(水)—建材产业链。

鼓励冶炼废渣提铁合金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建立冶炼废渣—铁合金—微晶材料—环保建材产业链。

开发冶金工业水利用优化集成技术,加强冶炼废水的处理和尾矿排水的循环利用,建立水资源梯级利用产业链。

  2.电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推广干除灰、水资源梯级利用等先进技术,加大煤炭、水等资源的消耗管理力度,实现废物的源头消减。

加强对燃料的选择和净化处理,推广洁净煤技术,提高环保装备水平,减少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二氧化碳、粉尘和灰渣的产生与排放。

  充分利用废物和清洁能源资源,丰富电力工业循环经济产业链。

积极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沼气等清洁能源项目,建立清洁能源—电力工业产业链。

加大余热、余能回收和循环再利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发展热电冷联产、热电煤三联供等技术,搞好循环冷却水供暖,建立电力工业能源梯级利用产业链。

联合配置新鲜水、中水、废水资源,建立水资源高效利用产业链。

推广脱硫石膏生产硫酸、新型建材等新技术,建立脱硫石膏—硫酸、脱硫石膏—建材产业链。

鼓励灰渣用于市政建设、土壤改良及建材生产等项目的推广,建立灰渣—建材、灰渣—肥料产业链,进一步发展电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3.石油加工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加快石油加工企业技术改造,提高石油炼制装置的开工负荷和换热效率,减少加工过程能量损失,降低石油加工业的生产能耗。

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乙烯裂解炉,推广新型催化剂、高效节能设备,全面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与排放。

  强化石油开采业上游产业与石油加工业的联系,鼓励催化、裂化与气体分离装置接续成龙,燃料油和化工产品复合成网,建立石油—烯烃—化工新材料特色产业链,重点培育石油—三苯—深度化工产品(医药、农药、染料中间体、涂料)、石油—对二甲苯—对苯二甲酸聚酯切片(PET)—化纤产品、石油—邻二甲苯—苯酐及其下游增塑剂产品链。

  创新石油焦气化燃烧、干气回收制氢、废气制硫磺、能量系统优化、重油乳化、高效燃烧等高值高效资源化利用技术,建立干气制氢、废气制硫磺、能量梯级利用等特色静脉产业链。

普及应用催化裂化烟气能量回收、火炬气等回收利用技术,提高副产品及余热、余压、中水等的综合利用率。

建立催裂化烟气—余热回收、催裂化烟气—煤气生产—合成氨,以及废水的深度处理与高效回用等产业链,丰富和拓展石油加工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4.化学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加强化学工业的生态设计和生命周期评价。

推广清洁原料、先进适用的工艺技术,重点改造提升石油化工、氯碱化工的工艺技术,从源头上减少原料使用量和污染物的产生与排放量。

  鼓励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精细化工产品的研发与生产,提升化学材料的技术层次,优化传统化工产品的品种结构,发展功能性材料、高性能助剂、医药中间体、新型农药及其它专用精细化学品,推动原料化工向精细化工转变。

  加强生产过程中的能量梯级利用和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物质消耗。

强化化学工业与建材、冶金、纺织印染、造纸等产业的横向链接,构建化学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5.建材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推广利用水泥窑处理城市垃圾和污泥技术,玻璃及玻纤行业低氮、富氧、全氧燃烧技术,水泥生产粉磨系统技术,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等工艺技术,减少废物的产生与排放。

推广高效节能细粉磨和助磨技术,提高水泥熟料和能源的利用效率。

  充分利用废物原料,延伸生产过程产业链。

鼓励企业利用煤矸石、页岩、泥岩、粉煤灰等材料替代粘土配料,利用矿渣、粉煤灰、磷石膏、赤泥、电石渣等工业废渣,作为原料和混合材料生产水泥,建立工业废渣—水泥产业链。

开发利用农作物秸秆生产环保型轻质板材的新技术,建立农业废物—建材产业链。

  鼓励建材产品向深加工发展,推广应用干粉砂浆、预拌砂浆、保温砂浆、预拌混凝土。

开发高档功能玻璃、玻璃纤维、新型墙体保温材料、新型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建筑结构产品,推广应用节能环保新型墙体、装饰装修、功能性无机非金属等新材料,拓展建材—环保、电子信息、物流等相关产业链。

提升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推广玻璃、陶瓷工业余热利用技术,丰富和发展建材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6.纺织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从设计、生产到产品服务减少资源投入,实现纺织行业的废物最小化。

注重低碳设计,全面考虑产品生命周期的各方面,降低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

推广高档精梳纱、多种纤维混纺纱和差别化、功能化化纤混纺纱的生产工艺,研发生产免烫、易去污、防辐射、天然花香等高科技功能性面料和细旦、高吸湿、阻燃、导电等功能性、差别化纤维,鼓励节能降耗技术设备的行业应用,加快可再生生物质纤维产业化进程。

  强化废物回收利用,完善静脉产业链。

研发推广染料回收和碱回收技术,实现染料、碱的回收利用。

积极开展废旧纺织纤维及废旧聚酯瓶片的回收再生利用。

将废水进行分级处理和分步回用,构建水的梯级利用产业链。

开展余热回收利用,建立能源梯级高效利用产业链。

  利用企业链、资源链、产品链加强产业间的系统耦合,通过产业的“产需链接”,带动化纤、农业、环保、医疗、广告、物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培育纺织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7.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利用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业,推广精密铸造及机、电、液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促进装备制造业的生产过程污染减排和资源能源节约。

  以动力机械、造纸机械、农用机械、建材机械、矿山及起重机械、石油机械、玻璃机械、陶瓷机械等八大类主机成套产品和泵类、电机、化工设备、磨具磨料等四大类传统配套产品为延伸产品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前向加强与生态设计、后向加强与生态服务的全生命周期的关联,建立设计—装备制造—服务的产业链。

  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和现代制造服务业,提高资源产出率。

采用激光熔覆、电镀热镀等表面修复技术对废旧机电产品、关键零部件等进行资源化再生产,延长产品服务寿命,建立机电产品—修复再生—再利用产业链。

支持企业由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培育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8.新能源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大力研发光伏、光热技术与产品,推广太阳能光热、光电与建筑一体化及农业生产太阳能高效利用技术,建立太阳能—建筑、太阳能—社会生活、太阳能—工农业生产等产业链。

  积极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推广秸秆、燃料作物、食品加工残渣、屠宰养殖废物、居民生活垃圾的供热和发电技术,大力推广农村沼气应用,建立生物质能—供热、生物质能—发电产业链。

以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核能的高效利用为契机,强化与材料制造业、能源产业、技术服务业之间的联系,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建立新能源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9.新医药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源头削减资源能源消耗。

应用高效分离与纯化、MVR蒸发等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医药技术水平,不断加大有机溶剂和余热的回收利用。

鼓励“酶法”替代“化学法”生产工艺在头孢抗生素原料药及医药中间体生产中的应用。

在维生素C产业链上,采用国际先进技术,提升循环利用水平,推进污泥等废弃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零”排放。

加快中药提取、浓缩、过滤、纯化精制等中药现代化技术的研发推广,保护好我市金银花、桔梗等药材优势资源,发展GAP和无公害中药材种植。

加强医药行业与化工、设备制造、物流、医疗卫生业和农业之间的联系,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建立新医药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二)培育三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进农业转型发展。

围绕粮食、蔬菜、畜牧、果业、林木花卉等五大产业的发展,以农业产业链延伸和废物综合利用为抓手,培育10家循环经济示范单位,3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农业向生态、安全、优质、集约、高效方向发展。

  1.“都市农业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服务城市、改善生态为宗旨,立足组群式城市实际,开发农业生产供给、生态修复、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都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体系。

依托南部生态有机农业区、中部休闲观光农业区、北部高产高效农业区三大区域规划,着力推进都市农业长廊、水系生态、森林公园、科技示范园区、精品农业等“五大工程”,建设特色林木花卉培育基地和示范园区,突出抓好百家市级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建设。

建立种植—生态修复—供给—休闲观光都市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

  2.“秸秆综合利用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充分利用农村秸秆资源量大、面广、利用价值高的优势,以秸秆的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为主攻方向,构建“秸秆综合利用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带动种植业、饲料加工业、养殖业和畜产品加工业同步发展。

通过一系列的转化,终极产物以有机肥和农家肥的形式应用于农业生产,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循环利用。

发展以秸秆为基料的食用菌产业,积极推广“秸秆—食用菌—有机肥—种植”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在秸秆肥料化、能源化利用方面,积极推广“秸秆—沼气—有机肥—果菜”循环经济产业链,并加快秸秆收贮、秸秆生物反应堆、秸秆炭化、固化等技术的推广应用。

以秸秆饲料化开发利用与发展畜牧产业相结合,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丰富和发展“秸秆综合利用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3.“生态养殖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大力推广“畜—沼—菜(渔)”式生态养殖,实现养殖、种植和沼气利用等方面的良性循环和增生利用。

家畜、蔬菜、沼气池之间互补、互促,形成循环有序的产业链和生态食物链。

支持一批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进行标准化改造,推行规范化、标准化生产,促进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粪便排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围绕畜牧业,组建集养殖、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畜牧业生产体系,突出抓好高青黑牛产业化开发。

  (三)创新两大特色服务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优化全市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依托文化旅游资源,建立工业、历史文化、特色生态旅游循环经济产业链。

加大循环经济型物流园区建设,形成以旅游业、物流业、商贸流通业、会展业以及科技服务业相互促进的循环经济型产业体系,培育10家循环经济示范单位、2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1.旅游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倡导旅游消费过程减量化、资源化。

积极开展“绿色饭店”创建活动,在酒店等消费服务场所消除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鼓励使用可循环、能再生、易降解产品。

改进旅游区能源供应结构,积极发展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利用技术,推广清污分流、中水回用技术,有效削减旅游业的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培育三大特色旅游产业链。

依托南山北水的自然旅游资源,重点打造“三水两山”五个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品牌,突出抓好文昌湖、马踏湖和黄河沿岸生态旅游区,以及鲁山、原山风景名胜区建设,带动餐饮娱乐服务业发展,形成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生活服务产业链。

发挥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开发旅游景点,加强资源整合,创建省内具有重要影响、国内知名的文化旅游品牌,重点打造“一都、一城、一园、一居”四大文化旅游品牌,突出抓好齐国故都、周村古商城、沂源牛郎织女爱情主题园、淄川蒲松龄故居等文化旅游区规划建设,开发旅游特色产品,形成历史文化旅游—加工产业链。

深度挖掘传统陶瓷琉璃和丝绸文化资源,依托陶瓷琉璃博物馆和企业平台,加快更新旅游文化理念,创新旅游产品设计,促进工业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培育工业—旅游产业链。

  2.物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采用先进的物流管理和装备技术,降低供应链一体化运作过程中的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大力推广无线射频识别、电子数据交换、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提高物流效率。

加强逆向物流的建设,提高废物回收能力。

依托产业基础优势,优化物流产业布局,建设齐鲁化工物流园区、鲁中国际保税物流园区、鲁中公铁联运物流园区、鲁中商贸物流园四个现代物流重点园区,加快发展集商流、物流、信息流为一体的现代物流产业,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促进主导产业的共生发展,带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和餐饮咨询等服务业的发展,形成生产—流通—回收产业链。

  (四)着力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全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