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导学案新.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0838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1.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导学案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导学案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导学案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导学案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导学案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导学案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导学案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导学案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导学案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导学案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导学案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导学案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导学案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导学案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导学案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导学案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导学案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导学案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导学案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导学案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导学案新.docx

《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导学案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导学案新.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导学案新.docx

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导学案新

第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有以下内容,精读课文两篇: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略读课文两篇:

27*《乌塔》、2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以及《语文园地七》

本组教材以“成长的故事”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和略读课文《乌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述了少年周恩来在感受到中华不振的现实之后,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事;《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复兴回忆1963年叶圣陶先生为他修改一篇作文并请他到家中做客的事;《乌塔》讲的是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一个人在欧洲旅游的事;《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则以书信的形式,讲了一个小朋友向一位作家请教如何与人和睦相处、平等交流的事情。

这几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别人的成长故事,学生在阅读时一定会受到许多启发,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如何自立,如何与别人相处……

在进行本组教学时,应以“成长的故事”为核心,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将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学习课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综合性学习,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访问、写信等多种渠道了解更多成年人或同龄人成长的故事,还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并在口语交际和习作中,把了解到的故事和想到的问题,以口头和书面的形式进行交流;在“展示台”中,用各种形式展示本组语文学习的成果,和大家一起分享语文学习的快乐。

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28个生字,会写25个生字。

正确读写“模范风和日丽耀武扬威得意扬扬惩处喝彩振兴中华推荐眼帘删掉燥热融洽”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深入的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部分。

4.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5.能对文中人和事进行评价,增强独立生活、自强自立的意识。

单元教学重、难点

1.认识28个生字,会写2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4、抓住文章主要内容,复述课文。

5.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单元课时安排: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2课时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2课时

27*《乌塔》------1课时

28*《尺有所短,寸有所长》-----1课时

《语文园地七》---------4课时。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崛、帝、陵、范、巡、嚷、惩、铿、锵”8个生字,学会“帝、义、伯、租、振、范、闯、凡、巡、嚷、妇、惩12个生字。

2.正确读写“崛起、帝国主义、灯红酒绿、衣衫褴褛、铿锵有力、风和日丽”等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教学重点:

学会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尝试用多种方法来理解词语。

教学难点:

梳理“周恩来在租界看到的事情”

学生活动单

教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崛、帝、陵、范、巡、嚷、惩、铿、锵”8个生字,学会“帝、义、伯、租、振、范、闯、凡、巡、嚷、妇、惩12个生字。

2.正确读写“崛起、帝国主义、灯红酒绿、衣衫褴褛、铿锵有力、风和日丽”等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活动方案】

活动一:

初读课文,扫清字词

1.自由朗读全文,注意读准正确、读流利。

2.小组自学生字词,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谈论理解“衣衫褴褛、铿锵有力、风和日丽、耀武扬威”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概括说一说: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各组派代表展示汇报。

5.评价。

活动二:

再读课文,梳理脉络

1.课文讲了几个故事?

在这几个故事中,哪件事让周恩来感受最深刻?

课文的哪几段写了这件事?

2.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3.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想一想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4分角色朗读第一段。

想一想:

周恩来的话应该怎样读伯父的话应该怎样读?

5.你知道“中华不振”的意思吗?

读完这一部分,你有什么感受?

6.各组派代表展示汇报。

7.评价。

【检测反馈】

看拼音写词语。

Zūjièzhènxīngmófàn

()()()

chéngfáChuǎngjìnjiàorǎng

()()()

Xúnjǐngdìguózhúyì

()()

一、情景导入

有一个这样的人他活着的时候为人民鞠躬尽瘁地工作,为国呕心沥血地奋斗;是他,在民族面临重大苦难之时挺身而出;是他,在国家陷入极度混乱之时,力挽狂澜,保存正气。

有这样一个人当他离开这个世界时成千上万的人们自发为他落泪送行,联合国全体成员为他下旗致哀;有这样一个人,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没有留下一个后人,一分财产,一点骨灰,却永永远远地留在中国老百姓的心头上。

他就是――周恩来!

周恩来这个名字,陪我们走过了一百多年的风雨历程,在他逝世三十八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深切地为他的精神所打动,这是为什么?

这就是因为他有一颗爱国爱民的心灵,一个报效中华的伟大理想。

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他小时候立下的宏伟目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板题)

二、走进课本,理清脉络

预设如下交流点:

活动一:

初读诗文,扫清字词

1.读文过程中,随机正音,指导读出语气。

2.学生带着以下要求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

(1)怎样读准要求学会的自得因?

怎样记住要求学会的字的形?

通过书中的生词和课外的词理解生字的意思。

(2)怎样记住要求认识的字的音?

活动二:

再读课文,梳理脉络

1.三个故事。

中国妇女被洋人欺负这件事让周恩来感受最深刻。

课文第7、8自然段讲了这件事。

2.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

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到伯父说“中华不振”,令他疑惑。

第二部分:

(第7~~8自然段):

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目睹中国妇女被洋人欺负,而围观的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

第三部分(第9~~16自然段):

写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志向: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四部分(第17自然段):

写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远大志向。

3.少年时代的周恩来是一个爱问问题、好奇心强、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的孩子。

4.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少年周恩来是一个好奇心强、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的孩子。

他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么他做到了吗?

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这篇课文。

四、布置作业

1.正确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在课文空白处写下自己的体会。

教学反思: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感受周恩来人小志大,热爱祖国的品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重点:

感受周恩来人小志大,热爱祖国的品质。

教学难点:

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学生活动单

教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感受周恩来人小志大,热爱祖国的品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活动方案】

活动一:

合作探究,自主质疑。

1.默读课文,画下让你感受深刻的地方,不明白的地方画个问号。

2.思考讨论:

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

为什么中国巡警不惩处洋人,反而把中国妇女训斥一通?

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这个不幸的妇女”?

3.想象:

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4.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我们应该带着怎么样的心情朗读这一段?

活动二:

仔细研读,感受坚定

1.齐读第三部分,边读边思考,周恩来常常在想什么?

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2.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不同?

3.比较周恩来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你有什么感受?

4.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展示。

活动三:

巩固梳理,拓展运用

1.齐读最后一段,你知道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做了那些贡献吗?

2.谈一谈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检测反馈】

写一写:

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你是为了什么而读书的?

一、复习,梳理课文内容

上节课。

我们知道了课文写了几个小故事?

你能概括一下这几个故事吗?

二、走进课本,理清脉络

预设如下交流点:

活动一:

合作探究,自主质疑。

2.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抓关键词、谈感受。

(有感情地朗读:

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

她原指望……谁知……反而……围观的中国人都……但是……只能……)

引导学生从描写租界地的街道的句子中体会中国人任人宰割的悲惨境遇、体会侵略者的猖狂和中国巡警的麻木不仁。

▲师板书:

可悲围观的中国人紧握拳头

可恨洋人得意扬扬

可恶中国巡警耀武扬威

▲师总结强化:

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板书)

4.我们应该带着怎么样的心情朗读这一段?

(沉痛、悲伤)

活动二:

仔细研读,感受坚定

1.周恩来在沉思中树立了远大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引导学生体会到:

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体会周恩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指导朗读周恩来所说的两句话。

让学生说说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从而体会周恩来志向的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的动摇。

(补充“阅读链接“,加深对周恩来的认识。

1.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内容,感受周恩来的救国抱负和博大胸怀。

2.激情诵读诗歌。

活动三:

巩固梳理,拓展运用

1.学生结合查找到的有关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所做的贡献的材料汇报交流。

2.学生听后谈自己的感受

三、课堂小结

少年周恩来从小就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并为之努力奋斗,最终成为我们国家伟大的领导人,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们也要向周总理学习,从小树立远大抱负,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四、布置作业

1.找几则周总理的格言读一读。

2.有感情朗读全文。

教学反思: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学会“篇、荐、翻、帘”等13个生字。

2.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件什么时候的事。

教学重、难点:

1.认识7个生字,学会“篇、荐、翻、帘”等13个生字。

2.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学生活动单

教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学会“篇、荐、翻、帘”等13个生字。

2.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件什么时候的事。

【活动方案】

课前准备

了解肖复兴和叶圣陶的生平。

活动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本课的生字,把字音读准确,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不添字不漏字,争取把课文读的既正确又流利。

2.组内交流难读的句子,你认为哪句话比较难读,容易出错,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3.组内互相认读生字,试着给生字组词。

想一想这些字如何才能记得牢、写得好。

4.联系上下文或者借助工具书理解自己不懂的词语。

5.小组交流。

6.展示评价。

活动二:

整体读文,概括主要内容:

1.请同学们再来快速的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叶老和肖复兴之间发生的几件事?

2.小组交流。

3.展示评价。

【检测反馈】  

1.看拼音写词语。

shān()掉fān()开眼lián()推jiàn()

cí()语wò()手kètīnɡrónɡqià

()()

Zàorèhuánɡhūn

()()

二、比一比,再组词。

篇()荐()删()

遍()存()册()

燥()洽()糊()

躁()适()胡()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

同学们,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

我相信在你们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会发生许多故事,有的给我们快乐,有的使我们烦恼,有的让我们困惑。

也许还有些事情甚至会影响我们的一生,使人刻骨铭心、终生难忘!

今天让我们一起阅读作家肖复兴的成长故事,共同交流成长带给我们的感受吧!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完成活动

预设如下交流点:

肖复兴之所以走上文学创作之路,有一个人对他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那么这个人,你们知道是谁吗?

(出示叶圣陶图片)这位就是叶圣陶老先生,同学们对他肯定不陌生吧?

我们学习过他的作品〈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你能用一句话,介绍一下叶老吗?

师:

是啊,在我们大家的眼中,叶圣陶先生是蜚声国内外的大作家,教育家。

而肖复兴当时却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学生,他们是怎么相识的?

他们之间又发生了什么事呢?

这节课就让我们到文章中去看一看吧!

活动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1)对于长句子: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

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都是红色的圈钩、直线或曲线。

长句子要注意适当的停顿,不能一口气读下来。

(2)绕口的句子:

“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

师:

是啊,看来句子不规范,读的时候就容易出错,难怪叶老先生要给他改一改呢!

另外,我们发现这句话还是问句,那在读的时候,还要读出疑问的语气,我们也一起来读一读。

(3)“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这句话中有许多的生字,我们还是初次见面。

借助拼音我们先来把生字读准确

3.

(1)"燥”这个字容易和哪些字发生混淆,谁能提醒大家?

洗澡的“澡”,噪音的“噪”,做操的“操”,急躁的“噪”。

(2)字我们都认准了,如何写得美观呢?

平时我们经常强调写字时要注意“间架结构的安排,关键笔画的占位”。

活动二:

整体读文,概括主要内容:

1.两件事

第一件:

叶圣陶先生帮肖复兴修改作文。

第二件:

叶圣陶先生邀请肖复兴到家里做客。

(把这两件事连在一起,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本课的生字,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同学们学习得都非常认真,这使老师很感动,也很为大家高兴。

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课下请同学们认真完成这两项作业。

四、布置作业:

1.认真书写本课生字词,摘抄好词佳句。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课文再认真地读一读。

教学反思: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句子,感受叶圣陶老先生堪称楷模的人品与作品。

2.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要先做人。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改作文的习惯

教学难点

懂得学作文要先做人

学生活动单

教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句子,感受叶圣陶老先生堪称楷模的人品与作品。

2.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要先做人。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活动方案】

活动一:

研读第一部分,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1.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作文的?

看了叶老的修改你有什么感想?

2.作者最初刚看到这份修改稿时,有什么反应?

为什么会一下子愣住了?

3.他修改了哪些地方?

你能举例说说吗?

4.“我”到底得到了哪些好处?

活动二:

研读第二部分,享受爬山虎之绿

1.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

课文几次写到爬山虎,给你怎样的感觉?

用直线画出相关的句子,再读一读。

2.组内用对比、朗读的方法感受每一次描写的爬山虎的不同。

3.随着作者情感的不同,爬山虎在作者的心里发生着变化,喜欢哪一句?

试着背一背,并抄写下来。

(3)从朗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各组派代表展示汇报。

评价。

活动三:

巩固梳理,拓展运用

小组内讨论:

课文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

【检测反馈】

1.造句:

受益匪浅:

___________

堪称楷模:

___________

2.修改病句

(1)我非常庆贺,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和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师夸耀我们进步了。

________________

(3)本子上到处满是红色的圈。

________________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6课,《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师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2.复习词语。

这篇课文里,有许多生字新词,你还认识他们吗?

(出示)谁愿意领着大家读一读,指名领读。

3.回忆文章主要内容。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请大家回忆一下:

这篇课文讲了哪两件事呢?

这篇课文写的是叶圣陶先生为我修改作文和邀请我到他家做客的事。

(板书:

修改作文邀请做客)

叶圣陶:

蜚声国际的著名作家、教育家;“我”:

一个普普通通的初中生。

大文学家给小初中生修改作文,还邀请他到家里做客,初读课文后,叶老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

(认真、亲切等)

二、走进课本,理清脉络

预设如下交流点:

活动一:

研读第一部分,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

2.因惊讶和激动,自以为写得很好的作文,没想到叶老竟改了那么多地方;更没想到叶老会如此认真细致修改一个中学生的作文。

3.指导朗读“烦到我的那篇作文,……或直线、曲线。

4.“这不仅仅使我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

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

▲“气候”有几种解释,在这句话里要选哪一种?

“气候”在字典里有这样几种解释:

①气象情况;②比喻动向或情势;③比喻结果或成就。

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学生各抒己见)

▲这句话讲了两个方面的感受,一是看到自己作文的毛病,二是认识到做学问应用的态度:

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这两个方面,第二个方面比第一个方面更进了一步,所以用了“不仅……也……”这样的表达方式。

(师板书:

下大力气一丝不苟)

活动二:

研读第二部分,享受爬山虎之绿

通过想象、朗读感受到爬山虎的美丽,让人看着非常舒服。

活动三:

巩固梳理,拓展运用

因为“我”的作文写得“亲切自然”,叶老批改了“我”的作文,因而对“我”有所了解,才请“我”到他家去做客。

“我”见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叶老的教导使“我”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怎样作文。

时间已过去将近三十几年了,但当时的情景如在眼前。

一想起叶圣陶先生,就仿佛又看到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所以以此为题。

三、课堂小结

1988年,叶老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

1992年,时年45岁的肖复兴提笔写下这篇文章,往事历历在目,他满怀深情地写下《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肖复兴没有忘记叶圣陶先生对他的教诲,没有忘记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就永远留在了记忆深处。

四、布置作业

1.课文中,你最喜欢哪些句子?

请自己再读一读,然后抄下来

2.课外继续阅读叶圣陶爷爷的作品。

教学反思:

 

27*乌塔

教学内容:

乌塔

教学目标:

1.认识“漱、惬”等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3.能对文中的人和事进行评价,增强独立生活、自强自立的意识。

教学重点:

从课文的叙述和描写中了解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能对文中的人和事进行评价,增强独立生活、自强自立的意识。

学生活动单

教师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漱、惬”等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3.能对文中的人和事进行评价,增强独立生活、自强自立的意识。

【活动方案】

阅读链接:

课前师生可以一起观察欧洲地图,了解欧洲的主要国家、著名城市,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活动一:

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默读课文,在自己感触深的句子、段落旁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理解;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2.把课文读通、读顺。

3.手拉手

jíbóluómǎqièshù

 

逻驳辑惬漱码

4.根据下面的句子,填上合适的词语。

(1)指很满意、很舒服的意思。

()

(2)由于激动、气愤或理亏等原因而一时说不出话。

()

(3)只说出自己的理由,来否定别人跟自己不同的看法。

()

(4)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

()

5.小组交流学习,展示汇报评价。

活动二:

再读课文,交流感悟

14岁的乌塔独自一个人游欧洲,我想与大家交流一下看法。

1.乌塔如何掌握游欧洲的路线的?

她做了哪些准备?

旅游时又是怎样做的?

2.乌塔去过哪些地方?

3.你对乌塔独自游欧洲有什么看法?

4.你对自己的父母教育孩子有什么看法?

5.请用一段话对课文进行概括,在你的眼里无乌塔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从乌塔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6.小组交流学习,展示汇报评价。

【检测反馈】

1.比一比,再组词。

  

漱()咙()

嗽()胧()澳()欧()

奥()鸥()

腊()  

蜡()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疲倦一()

惬意一()

优惠一()

反驳一()  

一、导入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吧?

那么在旅游的时候,你是选择一个人外出,还是希望和爸爸妈妈一起呢?

二、品读课文

预设如下交流点:

活动一:

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同桌之间互相朗读,扫清朗读的字音和停顿的障碍。

2.组内交流这些字你是怎么记住的?

3.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活动二:

再读课文,交流感悟

1.乌塔如何掌握游欧洲的路线的?

板书:

设计好旅行路线、日程

查警察局电话号码独自一人游欧洲

给家里打电话(寄明信片)

为旅行准备三年

3.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1)可不可以像乌塔一样单身外出旅游?

(2)自立精神与冒险有什么区别?

怎样才算自立?

▲教师提出自己的建议:

(1)我们应该像乌塔学习她的独立精神,但并不是要我们每一个同学去像乌塔一样独自一人外出旅游,而是要我们从日常生活、学习各方面克服依赖思想,逐步提高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2)一人外出,要有家长同意和充分准备。

(3)要像乌塔一样有主见而不盲从,胆大心细,会接人待物。

三、课堂小结

我们从乌塔身上学到了:

做事要考虑周全、不依赖别人;做人要有主见,不人云亦云。

生活中,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