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 白杨.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1010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3.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 白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 白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 白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 白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 白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 白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 白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 白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 白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 白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 白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 白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 白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 白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 白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 白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 白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 白杨.docx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 白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 白杨.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 白杨.docx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白杨

五年级下册第3课《白杨》教学设计

宁阳县实验小学孙宁宁

东庄镇崔解明德小学许焕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主要依据单元目标和课后题设计)

一、日积月累

(一)重点字词:

1.应会读字:

戈晰伞抚绍疆陷

(1)趣味识字(字理识字):

晰:

有日光照射看得才更清楚。

分辨和分辩

(2)易读错字:

戈(易读成三声)

(3)多音字:

倒dào是倒dăo下行xíng走两行háng

2.应会写字:

晰伞抚绍疆陷

(1)书写指导

①指导书写的字:

晰、疆

②指导要点:

 “晰”字左中右的结构要占格匀称,木要瘦长,斤稍微宽一些;“疆”的左部为提土,右半部分三横要长短区分,占格准确。

(2)易写错字:

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抚右边的无不要多笔画。

3.需要重点积累的词语:

插嘴、抚摸、热乎乎、陷入、浑黄一体

(二)重点读背内容: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流畅地背诵12段爸爸说的话。

二、理解运用

(一)共性目标

1.练习概括主要内容

(1)课文主要内容:

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

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概括方法:

通读全文,抓地点、人物、事件的关键语句、词语。

2.体会整篇文章的表达顺序

(1)文章结构:

事情发展顺序

1.看到铁路两旁的白杨。

2.爸爸介绍白杨的特点。

3.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对子女的希望。

(2)体会方法:

以白杨特点为线索读课文。

3.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教学难点)

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边疆建设者的品质。

抓住人物的神情来暗写他的心理变化。

4.体会重点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重点词句

(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①这段话是全文体现借物喻人的典型句子。

作者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样的关联词语,一气呵成地刻画了戈壁上的白杨树。

一方面描述了白杨树外在的特点,高大挺秀,能顶住任何自然灾害,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茁壮成长;一方面表现了白杨树的精神:

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著。

这正是边疆建设者身上特有的奉献精神,听从祖国安排,无怨无悔地扎根边疆,无私奉献地建设边疆。

这是人与树的神似处,也是以物喻人的连接点。

去掉关联词语进行对比。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需要它,它就在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遇到风沙还是雨雪,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3)课文最后一段“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体会方法:

从爸爸的语言和神情变化中体会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爸爸微笑着听兄妹争论;严肃地回答儿子的问题;看到小白杨正茁壮成长,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4.迁移运用,仿写段落或句子:

文章对爸爸的神态描写很有特色,试着抓住人物的神情变化来写一段话。

(教学难点)

(二)本课重点问题:

(教学重点)

1.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2.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三、情感体验:

作者借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难点是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教学准备

一、教师:

1.设计预习学案和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二)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三)课前检查预习,收集、分析预习信息,进行二次备课。

二、学生:

(一)根据预习提纲认真预习。

(二)其它准备:

学生在课前了解新疆建设者,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建设新疆的其他人员。

还可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文艺作品,观看有关影视资料、图片等,了解当时的艰苦生活和劳动环境,感受建设者们开发西部时的豪情壮志。

五年级下册第3课《白杨》预习学案

一、字词初探

(一)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评价标准1.声音洪亮。

2.不添字或漏字。

3、停顿恰当。

自我评价:

家长评价:

小组评价:

(二)生字:

识记、书写本课生字,做到正确美观,并能正确听写。

1.易读错的字(写出并注上拼音):

2.典型多音字(写出一两个,注音、组词):

(1)我是怎么区分读音的?

(2)我还可以根据读音组词。

3.趣味识字:

(1)我用()方法记住了(    )字。

(猜字谜、顺口溜等)

(  )

4.易写错的字:

(1)在结构上应注意:

(2)在关键笔画上应注意:

如“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3)我还可以找出形近字并组词:

5.把会写字认真抄写在下面:

(三)词语

1.组词:

给每个会写字组两个词(其中一个是四字词语)。

写在课文后面的生字表中。

2.运用查字典、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课生词(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和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把你的理解写在文中词语的旁边。

3.积累:

你觉得课文中哪些词语值得积累,在文中标出来并分类写在下面。

(评价标准:

1.选字典型、全面。

2.书写正确、规范。

3.趣味识字的方法合理。

4.词语的分类恰当。

5.小组分工合理、全员参与。

6.回答问题时声音洪亮,大方自然。

)二、文本细读

(一)整体把握。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你能围绕题目,用梳理事件六要素的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吗?

主要内容:

(二)品读赏析

1.细读课文,想一想:

(1)再读课文,画出文中直接描写和谈论白杨的句子,说说从中你体会到白杨有什么特点,并在旁边作批注。

(2)思考:

爸爸是不是只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

爸爸为什么要把孩子们接到新疆?

他的心愿是什么?

2.学习写法:

我知道本文运用了()的写作方法。

联系上册学过的《落花生》一课,谈谈这种写法的特点。

3.小组内试着进行合作创意朗读。

三、迁移运用

文章对爸爸的神态描写很有特色,试着抓住人物的神情变化来写一段话。

四、拓展延伸

1.拓展阅读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等文章,进一步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2.自主质疑:

课文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在文中做好标记。

3.背诵:

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教学时间

2课时

栏目设计

预习提纲

预习展示精讲点拨

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大戈壁吗?

(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

)然而,在这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荒凉大戈壁上,却生长着一棵棵高大的身影,你知道他们是什么吗?

它们就是挺拔的白杨。

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到这荒凉的戈壁滩看一看。

教师(板书:

白杨)

预习评价

1.出示预习较好的学生名单。

2.展示部分同学的高质量预习提纲(书写认真、完成全面)。

 

(一)朗读课文,达到正确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自我评价:

家长评价:

小组评价:

1.小组内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2.小组展示朗读课文,纠正读音

1.易读错的字(写出并注上拼音):

 

2.典型多音字(写出一两个,注音、组词):

(1)我是怎么区分读音的?

(2)我还可以根据读音组词。

3.趣味识字:

(1)我用()方法记住了(    )字。

(猜字谜、顺口溜等)

(  )

4.易写错的字:

(1)在结构上应注意:

(2)在关键笔画上应注意:

如“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3)我还可以找出形近字并组词:

 

(三)词语

1.组词:

给每个会写字组两个词(其中一个是四字词语)。

写在课文后面的生字表中。

2.运用查字典、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课生词:

浑黄一体、高大挺秀,把你的理解写在文中词语的旁边。

 

3.积累:

你觉得课文中哪些词语值得积累,请分类写在下面。

(1)我根据(  )分类:

()

A我们小队通过预习能够熟练认读本课生字。

下面我们小组一齐为大家读一下本课的生字。

出示本课生字。

(小组齐读)

交流识字方法:

(趣味识字)

4号我们()小组通过讨论,是这样识记生字的:

()

3号补充,2号

我想挑战()组的()同学。

(请问:

()是哪个字?

)谢谢!

(第()组的()号同学:

)我想提醒大家,

“戈”不要读成三声。

师:

感谢这位同学的提醒,大家给与掌声表示感谢!

B.我们小队在文中找出了多音字整理了下来。

生读自己整理的多音字(倒行)

师展示学生的预习提纲

 

其他组()的同学可以补充:

我想补充:

 

C我们小队通过预习能够正确书写本课生字。

(小组上台边讲解边范写)

学生现场边讲解边上台书写,其他同学认真观看。

(一人讲解一个)

指导书写:

疆:

整个字左窄右宽,笔画要紧凑,不要丢掉“土”。

陷:

右下的笔顺是:

撇、竖、横、横折、横、横。

(生可以边写边讲解书写规则,力争把字写美观漂亮)

生:

下面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各练写1遍。

利用实物投影展示书写书写较好的。

(供全体学生欣赏)

 

D学生交流自己理解的词语

师展示学生的预习提纲。

浑黄一体:

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清界限。

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拔:

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

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的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E..教师出示整理的词语。

(分类整理词语)

(1)文中带注音的字词:

(2)文中出现的名词:

(3)文中出现的动词:

(4)四字词语:

3.其他组补充。

整体感知

(一)整体把握。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你能围绕题目,用梳理事件六要素的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吗?

F、我们小队通过预习利用梳理事件六要素法,概括出了本文的主要内容(投影展示;方法:

边展示边读内容)

(生读一读概括的文章内容)

课件出示学生整理的课文主要内容:

师引导明确:

课文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纠正错别字)

重点品读

 

(1)再读课文,画出文中直接描写和谈论白杨的句子,说说从中你体会到白杨有什么特点,并在旁边作批注。

通过老师检查你们的预习学案,发现你们对课文中描写和谈论白杨的句子找得不全面,体会也不是很深刻、到位。

下面小组合作探究:

勾画出描写白杨树和戈壁滩的词语,说说你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理解:

①戈壁滩的广阔荒凉与环境的恶劣;②就在这恶劣的环境中生长着这样美丽的树木,初步体会白杨树顽强的生命力。

(3)联系句子“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体会其含义。

(二)理解白杨品格特征。

1.品读第12自然段。

师导:

白杨树有着高大挺秀的身姿,那么它有怎样的品质呢?

爸爸在听过兄妹二人争辩后严肃地为我们进行了介绍,请大家默读第12自然段,边读边用几个词语概括白杨的精神品质,并在句子的旁边写下来。

2.学生汇报:

预设:

(1)学生读文,读出“直”

那么作者是抓住哪些关键词语表达的?

引导学生通过“从来”一词明确“高大正直”是白杨的本性,表现了白杨执著坚持的精神。

(板书“执著坚持”)

(2)学生读句子并概括出白杨无私奉献的特点。

(板书无私奉献)

①爸爸的这段话中,作者很好地用到了“哪儿……哪儿……”以及“不管……不管……总是”这样的关联词语,一气呵成地表现了戈壁滩上白杨的外形特点和内在品质。

一方面描述了白杨树外在的特点,高大挺秀,能顶住任何自然灾害,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茁壮成长;一方面表现了白杨树的精神:

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著。

这正是边疆建设者身上特有的奉献精神,听从祖国安排,无怨无悔地扎根边疆,无私奉献地建设边疆。

这是人与树的神似处,也是以物喻人的连接点。

②去掉关联词语学生阅读进行对比。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需要它,它就在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遇到风沙还是雨雪,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教师补充:

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

这就是白杨坚强不屈的品格。

③指导朗读: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样精湛的描写和富有内涵的句子值得我们一生去铭记。

让我们一起用琅琅的读书声向坚强不屈的白杨致敬!

(板书:

坚强不屈)

  ④按提示背诵爸爸说的话。

 

(3)默读思考:

爸爸是不是只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

爸爸为什么要把孩子们接到新疆?

他的心愿是什么?

 

2.学习写法:

我知道本文运用了()的写作方法。

联系上册学过的《落花生》一课,谈谈这种写法的特点。

 

3.小组内试着进行合作创意朗读。

(三)领会爸爸的心愿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

1.学生默读第14自然段。

①师读:

“他们只知道……”生接读“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师问“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工作,你们知道吗?

②师读:

“他们只知道……”生接:

“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师问:

“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你们知道吗?

③师读:

“他们只知道…”生接读:

“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师问:

“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你们知道爸爸为什么把孩子带到新疆去吗?

思考:

爸爸妈妈和白杨树有什么相同点?

让学生结合搜集到的资料谈谈。

(学生谈完后教师可出示有关建设兵团的资料:

新疆,占我国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在建国初期,新疆一半以上的土地是戈壁荒滩,经济极其落后。

1954年,党中央发出号召,要开发边疆、建设边疆,许多建设者远离亲人故土,来到边疆,成为了第一批边疆建设者,开始了他们可歌可泣的生产运动。

) 

2.爸爸的心愿是什么?

爸爸想让孩子们也像他们一样从小扎根边疆,历经磨练,长大后建设边疆。

(板书:

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四)体味借物喻人的手法.

1.老师朗读第15—16自然段。

学生边听边思考:

哪里运用了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

这些句子有什么含义?

2.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交流:

(1)“许许多多的白杨树”暗指千千万万的边疆建设者。

(2)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白杨陷入沉思,可见他由白杨想到了孩子,想到了孩子的将来。

(3)“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暗指爸爸。

“几棵小树”暗指孩子。

(4)爸爸嘴角“浮起一丝微笑”是因为爸爸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辈的教育下,一定也能扎根边疆,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才。

总结:

白杨树和爸爸有着相同的本质特点,他们不怕环境的恶劣,默默的为大地和人类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作者借助白杨的这个特点,明写白杨,暗写像爸爸妈妈一样的边疆建设者。

这种写作手法就是借物喻人。

1.各小组排练、展示。

2.说说设计理由。

3.其他小组评价。

三、迁移运用

文章对爸爸的神态描写很有特色,试着抓住人物的神情变化来写一段话。

1.小组内互相修改仿写段落。

2.每组推荐最好的一篇进行班内展示。

(投影展示;方法:

边展示边读内容)

拓展延伸

1.拓展阅读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等文章,进一步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2.自主质疑:

课文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在文中做好标记。

3.尝试背诵:

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拓展阅读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等文章,进一步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希望大家能在今后的写作中学以致用。

课堂小结

(播放新疆从前和今天的对比画面。

)  

今昔对比,此时此刻,我想每个同学都心潮澎湃,你有哪些话想对边疆建设者们说呢?

同学们,我们回顾一下本节课的内容,我们从课文中体会了白杨的特点,通过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领悟了边疆建设者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

 

五年级下册第3课《白杨》限时检测题

学校:

班级:

姓名: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qīngxīhúnhuángyītǐ

在天地界限并不那么(),到处()

xīnjiānggāodàtǐngxìu

的()大戈壁上,我们看到了一棵棵()的

fǔmōjièshào

白杨树。

爸爸()着我们的头,()了白杨树后,

xiànrù

又()了沉思。

二、选词填空。

分辩分辨

1、到处浑黄一体,很难()出哪里是天,哪里是地。

2、他宁愿自己受委屈,也从不()。

三、阅读理解。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不管(),它总是(),那么(),不软弱,也不()。

这段话选自《_______》,作者是_______。

文中的爸爸向孩子介绍了白杨树的三个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也在表白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

本文采用了______________的写法,白杨实际上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小练笔:

用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写写你熟悉的一类人,如建筑工人、军人、老师、清洁工等。

板书设计

白杨边疆建设者  

借物喻人  执着坚持  

无私奉献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坚强不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