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庄浪县学年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1024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0.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庄浪县学年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甘肃省庄浪县学年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甘肃省庄浪县学年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甘肃省庄浪县学年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甘肃省庄浪县学年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甘肃省庄浪县学年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甘肃省庄浪县学年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甘肃省庄浪县学年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甘肃省庄浪县学年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甘肃省庄浪县学年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甘肃省庄浪县学年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甘肃省庄浪县学年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甘肃省庄浪县学年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甘肃省庄浪县学年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甘肃省庄浪县学年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甘肃省庄浪县学年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省庄浪县学年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题.docx

《甘肃省庄浪县学年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庄浪县学年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甘肃省庄浪县学年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题.docx

甘肃省庄浪县学年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题

甘肃省庄浪县【最新】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科举制度作为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

它正式创立是在

A.隋文帝时

B.隋炀帝时

C.武则天时

D.唐玄宗时

2.下列语句中,反映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

A.“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B.“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苏湖熟,天下足”

3.隋炀帝乘“龙舟”从洛阳巡游到扬州,要经过大运河的哪几段?

①通济渠

②永济渠

③邗沟

④江南河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④

4.某班历史课堂就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展开讨论,不属于宋代完成南移史实的是

A.太湖流域的苏州、扬州,成为重要的粮仓

B.东京是当时最大城市,商业繁荣

C.景德镇成为著名的瓷都

D.广州等地造船业发达

5.宋朝时期,海外贸易范围很广,东到朝鲜、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那时阿拉伯等十几个国家的商人经常来华从事贸易。

当时政府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

A.市舶司

B.澎湖巡检司

C.行省

D.宣政院

6.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治国举措的共同之处是

A.重用人才B.戒奢从简C.重视地方吏治D.虚心纳谏

7.盛唐时代,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涌现出一大批诗人.他诗风雄奇飘逸,诗情一泻千里,笔势灵活矫健,充满大胆和奇特的想象,人们称他为“诗仙”。

他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王维

8.岳飞墓前“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的对联中,佞臣指

A.赵高

B.李林甫

C.秦桧

D.贾似道

9.《宫锁心玉》、《步步惊心》是最近几年流行的穿越剧,因其许多剧情与历史事实不符,而遭到学者批评。

下列情节违背史实的是

A.秦始皇“焚书坑儒”

B.隋炀帝修建大运河

C.“画圣”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像》

D.李白登山赋诗

10.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这个年代还可以表述为

A.公元6世纪初

B.公元6世纪末

C.公元7世纪初

D.公元7世纪末

11.隋唐时期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如果我们把隋唐时期的历史作为一个学习单元,下列最为合适的单元主题应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帝国的落日余晖

12.“开元初,四方丰稔,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

丁壮之夫,不识兵器。

”材料说明这一时期

①经济繁荣

②民族融合

③社会安定

④文化昌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3.唐《陇西行》写道: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这里的“胡”是指

A.匈奴

B.鲜卑

C.吐蕃

D.女真

14.“白龙马,蹄朝西,驮着唐三藏跟着仨徒弟,西天取经不容易……”,歌曲中的“唐三藏”到达西天(天竺)后,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并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

他所写的哪一本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A.《大唐西域记》

B.《西游记》

C.《史记》

D.《资治通鉴》

15.“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

唐末农民起义()

A.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B.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C.平定了安史之乱D.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16.关于五代十国的实质,表述正确的是

A.唐末以来潘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B.北方政权更迭,政局动荡不安

C.南方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发展

D.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17.宋代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

”由此可见,通判

A.单独掌握地方行政权B.掌握地方军政大权

C.行使对宰相的监察权D.兼有监察和行政权

18.“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它最早出现于

A.北宋、东京

B.南宋、临安

C.北宋、四川

D.南宋、广州

二、综合题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太祖曾说:

“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奸邪共济为内患,深可惧怕也。

材料二:

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定期换防),不使常在一处。

材料三:

宋代进士,登科即释褐(做官),待遇远较唐朝为优……而登科名额,亦远较唐朝为多。

(1)材料一中“宋太祖”是谁?

内患”主要指什么?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宋初统治者为什么要“移换屯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科举制度迅速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4)材料二、三体现了宋代哪一治国政策?

这一政策有什么积极影响?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史书记载,汉朝时“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材料二三国时期和五代十国时期,北方的情形都是战乱频繁,黄河流域的人民大量南迁到相对安定的南方地区。

他们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并丰富了南方的劳动力。

他们积极投入到南方地区的开发中去。

北宋时期,新的农作物占城稻在江南引种,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

我国江南地区气候适宜,有优越的地理条件,对江南地区农业的发展非常有利。

江南地区经济逐渐发展起来,并且超过北方。

材料三语曰:

“苏湖熟(丰收),天下足。

材料四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1)材料一反映了汉朝时南方怎样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2)材料二概括了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的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哪个朝代?

(4)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是何时开始的?

何时完成的?

(5)古代南方经济发展的过程对你有何启示?

21.薛立时同学在学习上很善于动脑筋,他对部分问题进行了归纳,从下面他的历史笔记里可以看到他的很多学习方法都值得我们借鉴。

创新制度篇

(1)隋朝用什么制度选拔官吏?

(2)唐朝在中央建立了什么行政制度?

和谐盛世篇

(3)唐太宗统治时,之所以出现了政治清明的盛世景象,与他广开言路,善于纳谏是分不开的,他重用的一位敢于直言的大臣是谁?

(4)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

民族关系篇

(5)唐太宗说: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这体现了什么民族政策?

正因为他实行这种民族政策,所以才被各族人们尊称之为“”。

(6)吐蕃是今天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

请举例说明唐朝与吐蕃的友好交往。

文成、金城两位唐朝公主嫁给了吐蕃赞普起到了什么作用?

少数民族帝王篇

 

民族

人物

功绩

契丹

(7))

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

蒙古

(8)

建立元朝,统一全国

 

生活习俗篇

(9)为了提高粮食的产量,从越南引进了农作物的新品种,在江南地区得到了推广。

(10)唐朝经济繁荣,农业生产工具有很大改进。

图一和图二是当时便于耕作和灌溉的生产工具,名称分别是和。

(11)宋朝时期有很多大的城市,请你列举宋朝时期我国闻名世界的大都市有哪些?

参考答案

1.B

【详解】

试题分析:

结合所学知识,隋文帝开始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

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D

【详解】

题干四则史料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和经济重心南移无关;“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反映了唐朝“开元盛世”的景象;“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反映的是隋朝的史实,和经济重心南移无关;“苏湖熟,天下足”反映了两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已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

3.C

【分析】

依据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北抵涿郡,南到余杭,以洛阳为中心,从北向南依次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隋炀帝乘“龙舟”从洛阳巡游到扬州,要经过大运河的通济渠、邗沟。

仔细审查①③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详解】

4.B

【解析】

根据题干“不属于宋代已完成南移史实”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项东京是当时最大的城市,商业繁荣反映的是北宋的史实,此时期经济重心还没有完成南移,ACD都是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以后的事件,所以答案选B。

5.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A项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故A符合题意;B项澎湖巡检司是元朝设置的管理澎湖和琉球的机构;C项行省是元朝设置的省级行政机构;D项宣政院是元朝设置的管理西藏的机构;由此分析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6.A

【详解】

唐太宗在位二十多年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推行发展农业生产,奖励垦荒,轻徭薄赋,让农民生活安定。

他的统治称为“贞观之治”;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她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重用人才。

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唐玄宗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等人当宰相,“励精为治”。

他尤其重视地方吏治,重视发展经济,注意减轻农民负担,他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因此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治国举措的共同之处重用人才,故选A。

7.A

【解析】

【分析】

【详解】

抓住关键词:

“诗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白的诗风雄奇飘逸,诗情一泻千里,笔势灵活矫健,充满大胆和奇特的想象,人们称他为“诗仙”。

只有A符合题意,故选A。

8.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A选项赵高是秦朝时的奸臣,B选项李林甫是唐玄宗统治后期的奸臣,D选项贾似道是南宋后期的奸臣,而岳飞生活在北宋末年、南宁初年,C选项秦桧也是生活在这个时期。

故答案选C。

9.C

【解析】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唐朝画家阎立本和吴道子的区别。

这是否定式的选择题。

唐朝对后世影响较大的画家,有阎立本、吴道子等。

阎立本擅长人物故事画。

他的画,笔力刚健,线条像盘曲的铁丝,人物神形兼备,他的代表作《历代帝王像》。

吴道子画技高超,后世称他为“画圣”,他的画,注重线条变化,立体感强,风格奔放,开后世写意画的先河。

故不正确的史实是答案C。

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繁荣与开放的隋朝·辉煌的隋唐文化。

10.C

【解析】

本小题考查的是历史常识。

公元年代换算成世纪的算法是在百位上加一,如这里的公元618应换算为公元7世纪,通常一个世纪最初的20年称为世纪初,最后十年称为世纪末,第30-70年称为世纪中期,前30年称为前期,后30年称为后期。

所以618年应换算为七世纪初期。

故选C。

11.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是我国继秦汉之后又一次大一统的封建时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繁荣与开放成为这一时代的历史主题。

故C符合题意;A项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先秦时代的特征;B项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D项帝国的落日余晖是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由此分析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12.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盛,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由此可知,题干材料“开元初,四方丰稔,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说明“开元”时期经济繁荣;题干材料“丁壮之夫,不识兵器”说明“开元”时期社会安定;故①③项符合题意,故选B。

13.C

【解析】

根据题干唐诗中的关键信息“和亲”“胡风似汉家”结合所学知识,唐朝时期处理和少数民族关系的方式很多,其中“和亲”是唐朝和吐蕃之间友好的方式。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出现“一半胡风似汉家”的现象。

由此可知题干诗句的“胡”是指吐蕃,故选C。

14.A

【详解】

《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西游记》是一部长篇小说,《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故答案选A。

15.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最终导致黄巢起义;唐末农民起义军在黄集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人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故A符合题意;BC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A。

16.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安史之乱以后,节度使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藩镇割据局面。

907年节度使朱温灭唐,建立后梁,五代十国局面开始,五代十国局面实际上是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

因此,本题正确的选项是A。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熟悉“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的大部分政权都在北方,“五代十国”的实质是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使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17.D

【详解】

根据“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

”可知,通判兼有监察和行政权,D符合题意;依据“与守臣通签书施行”表明通判不以单独掌握地方行政权,A排除;材料中的“狱讼听断之事”、“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表明通判掌握司法与都督地方官员的权力,B排除;通判没有对宰相的监察权,C排除。

故选择D。

18.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最早出现在北宋前期的四川成都地区,C符合题意;东京、临安以及广州均不符合题意,A、B和D项排除,故本题选择C。

【点睛】

交子的出现反映了商品经济在宋代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关于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基本知识还有:

夜市、草市出现;城市打破了时空限制并且经济功能增强等。

19.

(1)材料一中“宋太祖”是赵匡胤。

“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奸邪共济为内患,深可惧怕也。

”中的内患”主要指武将专横跋扈。

(2)根据材料三“宋代进士,登科即释褐(做官),待遇远较唐朝为优……而登科名额,亦远较唐朝为多。

”并结合所学知识,宋代科举制度迅速发展的原因是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特点体现在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3)材料二、三体现了宋代重文轻的治国政策;这一政策的积极影响体现在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详解】

(1)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宋太祖是赵匡胤;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内患主要指武将专横跋扈;

(2)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在军事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宋初统治者移换屯驻;

(3)依据所学可知,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4)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重文轻武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20.

(1)生产落后,生活贫困

(2)南方战乱少,社会稳走南迁的人带来丰富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

(3)宋朝

(4)经济重心南移;唐朝中后期;南宋

(5)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重视经济发展;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于经济建设中;重视培养人才,保持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等。

(符合题意即可)

【详解】

(1)依据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活火耕而水溽,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的信息可知,材料一反映了汉朝时期南方生产落后,生活贫困的情况。

(2)依据材料二“北方的情形都是战乱频繁,黄河流域的人民大量南迁到相对安定的南方地区。

他们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并丰富了南方的劳动力。

他们积极投入到南方地区的开发中去。

北宋时期,新的农作物占城稻在江南引种,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

我国江南地区气候适宜,有优越的地理条件,对江南地区农业的发展非常有利。

江南地区经济逐渐发展起来,并且超过北方”的信息可知,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南方战乱少,社会稳定。

南迁的人带来丰富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

(3)依据材料三“苏湖熟(丰收),天下足。

”和材料四“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4)依据上述材料的内容,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经济重心南移的重大变化,这种变化时是唐朝中后期开始的。

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5)依据所学可知,古代南方经济发展的过程对现代经济的发展的启示是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重视经济发展;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于经济建设中;重视培养人才;保护生态平衡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等。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的有效信息“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活火耕而水溽,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北方的情形都是战乱频繁,黄河流域的人民大量南迁到相对安定的南方地区。

他们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并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

他们积极投入到南方地区的开发中去。

北宋时期,新的农作物占城稻在江南引种,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

我国江南地区气候适宜,有优越的地理条件,对江南地区农业的发展非常有利。

江南地区经济逐渐发展起来,并且超过北方”“苏湖熟(丰收),天下足。

”和“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结合宋朝时期的经济的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解答问题,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同时通过历史事实总结对现代化建设的启示和教训。

21.

(1)科举制度;设置进士科。

(2)三省六部制

(3)魏征

(4)开元盛世

(5)天可汗

(6)藏族,促进唐朝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密切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保持和平环境,使人民生活安康。

(7)阿保机

(8)忽必烈

(9)水稻

(10)曲辕犁;筒车

(11)北宋开封、南宋临安、元大都

【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废除选官制度,改以考试选官,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科举制诞生。

科举制度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选官的标准是才能。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沿用并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责分别是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三省职能相互分工和制衡,确保了皇权的独尊。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在位20多年,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

魏征死后,唐太宗痛惜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中国封建社会出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是唐朝开明民族政策的体现。

唐太宗被北方和西北的少数民族尊为天可汗。

(6)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是唐与吐蕃友好交往的典型事例。

文成公主入藏,促进唐朝与吐蕃的经济文化交流;密切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保持和平环境,使人民生活安康。

(7)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

契丹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8)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06年,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建立了蒙古政权(蒙古国),他被拥立为大汗,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改号为元,定都大都(北京)。

1279年,忽必烈统一全国。

(9)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为提高粮食产量,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地区推广。

水稻在两宋居粮食产量首位。

(10)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图A是曲辕犁,图B是筒车。

(1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商业繁荣,出现了很多大的城市。

宋朝时期我国闻名世界的大都市有北宋开封、南宋临安等。

点睛:

解答第一问需要识记隋朝对科举制作出的贡献。

解答第二问需识记唐朝的政治制度名称。

解答第三问需识记唐太宗重用的魏征的有关知识。

解答第四问需识记开元盛世的在位皇帝。

解答第五问、第六问的关键是认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的相关史实。

解答第七问需识记契丹国的建立人。

解答第八问的关键是识记元朝建立的知识点。

解答第九问的关键是认识占城稻的引入。

解答第十问的关键是识图。

解答第十一问的关键是识记宋朝大城市的的名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