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版中考语文总复习分册复习练九下文言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1758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版中考语文总复习分册复习练九下文言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四川版中考语文总复习分册复习练九下文言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四川版中考语文总复习分册复习练九下文言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四川版中考语文总复习分册复习练九下文言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四川版中考语文总复习分册复习练九下文言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四川版中考语文总复习分册复习练九下文言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四川版中考语文总复习分册复习练九下文言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四川版中考语文总复习分册复习练九下文言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四川版中考语文总复习分册复习练九下文言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四川版中考语文总复习分册复习练九下文言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四川版中考语文总复习分册复习练九下文言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四川版中考语文总复习分册复习练九下文言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四川版中考语文总复习分册复习练九下文言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四川版中考语文总复习分册复习练九下文言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四川版中考语文总复习分册复习练九下文言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四川版中考语文总复习分册复习练九下文言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四川版中考语文总复习分册复习练九下文言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四川版中考语文总复习分册复习练九下文言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版中考语文总复习分册复习练九下文言文.docx

《四川版中考语文总复习分册复习练九下文言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版中考语文总复习分册复习练九下文言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川版中考语文总复习分册复习练九下文言文.docx

四川版中考语文总复习分册复习练九下文言文

(一)(2016,黔南州)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公输(节选)

……

子墨子起,再拜,曰:

“请说之。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宋何罪之有?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

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争而不得,不可谓强。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

“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

“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

“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

“诺。

……

子墨子曰:

“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

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

臣以王吏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

“善哉!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

“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

“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

“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然臣之弟于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

“善哉。

吾请无攻宋矣。

1.(2016,黔南州)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公输盘诎(“诎”通“屈”,理屈)

(2)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入侵(名词作动词)]

(3)虽杀臣,不能绝也(即使)

(4)不可谓知类(明白事理)

2.(2016,黔南州)下面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

A.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胡不见我于王

D.公输盘为我为云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3.翻译下列句子。

(1)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我认为(大王)派兵将攻打宋国,与上面说的那个人的情况是同一类(性质)的。

(2)(2016,黔南州)然胡不已乎?

但是为什么不停止攻宋呢?

(3)(2016,黔南州)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攻城的器械用尽了,墨子的守御战术还绰绰有余。

4.(2016,黔南州)文段画线句中,墨子连说五个“不可谓”的目的是什么?

体现了墨家的什么思想主张?

墨子连说五个“不可谓”的目的是:

步步深入地揭示公输盘“义”的欺骗性,使公输盘陷入前后矛盾之中。

体现了墨家“非攻”“兼爱”(反对不义之战)的思想主张。

5.选段在记述墨子与公输盘演练的攻守战中,“九设”“九距”两个词语可以看出战斗的激烈;“公输盘诎(公输盘之攻械尽)”一句可以看出公输盘已经技穷;“吾请无攻宋矣”一句表明楚王决定放弃攻打宋国。

6.下列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D)

A.《公输》一文出自《墨子》一书,此书一般被认为是墨子的弟子记述墨子的事。

B.墨子和公输盘都是技艺高超的工匠,他们的斗技是很精彩的。

“九设九距”说明这场模拟攻守战的激烈。

C.“公输盘诎,而曰:

‘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一个“诎”字,说明公输盘已是黔驴技穷;“吾不言”一句则表现他的阴险并带有威胁的意味。

D.选文中墨子采用设喻、类比的方法说服楚王停止攻打宋国。

说明了有理走遍天下的道理,只要善于说理,一切困难将迎刃而解。

7.文中“吾不言”的背后隐藏着公输盘怎样的心理?

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

他意识到墨子是攻宋的障碍,陡起杀机,在心里做着阴暗的盘算,想找茬杀掉墨子。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2016,贵阳、德州、哈尔滨)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委而去之(放弃)(离开)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

(3)亲戚畔之(通“叛”,背叛)

(4)故君子有不战(所以)

(5)米粟非不多也(粮食)

(6)七里之郭(外城)

2.翻译下列句子。

(1)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被内外亲属背叛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作战就一定能胜利。

(2)(2016,哈尔滨)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

(3)(2016,哈尔滨)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4)(2016,贵阳)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3.文中体现了孟子怎样的治国主张?

要施行“王道”(“仁政”),实现“人和”,使天下归顺。

(或“要体恤百姓,凝聚人心”)

4.“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

含义:

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相关事例如:

①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战胜利。

②1998年我国军民团结,取得抗洪救灾的胜利。

③2003年,我们万众一心,战胜“非典”。

④2008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冰冻灾害。

⑤汶川大地震,13亿中国人手牵手,心连心,共克时艰。

(能举类似一例即可)

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个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

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

排比。

作用:

从反面推论,指出“域民”“固国”“威天下”应依靠人和,增强了说服力,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从“域民”到“固国”再到“威天下”是治国的顺序,必须将前一个阶段的事情做好,才有可能实现后一个目标。

6.(2016,德州)《孟子》说服力极强,结合全文分析其语言特色。

示例:

运用对比和排比,增强语势,有说服力;整散结合,句式灵活,表达自由奔放,语势更加强烈。

(三)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2015,安徽)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百里奚举于市(被选拔,被任用)

(2)必先苦其心志(他,他的)

(3)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了解,明白)

(5)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国外;在外面,指国外)

2.翻译下列句子。

(1)所以动心忍性。

用这些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忍。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灭亡。

(3)(2015,安徽)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4)(2016,绥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

3.(2016,绥化)下面的一句话能否删除?

请结合上下文说明理由。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不能删除;①因为这句话前面的内容都是从造就人才的角度进行论述的,而这句话是从治理国家的角度论述的,这样由个人到国家,能使论述更全面、更严密。

②这句话前面的内容是正面论证,而该句是反面论证,如果删去,就不能够全面充分地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

4.(2014,天津)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选文第一自然段列举古代贤士的事例,说明有成就的人必先经历苦难的磨炼。

B.选文第二自然段先提出中心论点,再论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内忧外患将导致灭亡。

C.从选文可以看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

D.选文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既增添了气势,也给人以美感。

5.文章开头六个人物有什么共同点?

运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共同点:

这些人虽然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历了艰苦磨炼之后,被统治者委以重任,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或事实论证、摆事实)。

作用:

引出并论证“生于忧患”(困境出人才、人才都是经过磨难和历练而成)的观点;运用排比,同类并举,增强了文章气势,论证更充分。

6.(2015,安徽)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客观因素:

艰苦环境的磨炼。

主观因素:

思想斗争的折磨。

7.(2015,安徽)本文的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8.(2016,绥化)本文开头列举的六个事例可以印证“逆境出人才”的道理,而当代中学生大多处于“顺境”之中,在这样的“顺境”中怎样才能避免“死于安乐”呢?

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挫折与磨难有时会不期而至。

所以生活在“顺境”中的我们要拥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磨炼自己,让自己的性情变得坚韧起来,自立自强,勤奋进取,使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中学生,只有这样,当危难来临时,我们才不会“死于安乐”。

(四)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1.(2015,丽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D)

A.一箪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

B.万钟于我何加焉既加冠

C.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吾妻之美我者

D.是亦不可以已乎死而后已

2.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填空。

第①段“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具体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用原文的话回答);第②段作者先列举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事例,论证了“义”比“生”更重要的观点,然后指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是失其“本心”的表现,提出“是亦不可以已乎”的告诫。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可我)喜欢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肯干苟且偷生的事。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优厚的物质待遇,如果不考虑是否合乎道义而去轻易接受,那么这种优厚的物质待遇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3)(2015,营口)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如果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什么不可以使用呢?

(4)(2015,营口)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4.(2015,营口)结合选文的文体特点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分析推理从正面立论,确立论点:

舍生取义,为义而不避死。

5.这篇文章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

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请举例说明。

观点:

人在“生”与“义”不能兼顾时,应该舍生取义。

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如将“生”比做“鱼”,将“义”比做“熊掌”,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又如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诉我们要不食嗟来之食,要不丧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义。

6.孟子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

在当今社会,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如何处理好“舍生取义”和“珍爱生命”的关系?

请举例说明。

倡导正确的生死观和价值取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人生。

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

(1)生命诚可贵,正义价更高。

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我们应该舍生取义。

如刘胡兰,在敌人的铡刀面前,决不吐露党的秘密,用青春传承了舍生取义,用无畏谱写了英雄赞歌。

(2)生命只有一次。

面对诱惑和考验,我们既需要珍爱生命,同时应该用智慧去维护“道义”。

如鲁迅先生,用100多个笔名,与敌人斗智斗勇,既保全了自己,又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捍卫了正义和真理。

7.(2016,天津)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作首认为,在“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

B.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只有圣贤才具有,普通人是没有的。

C.作者认为,乞人不屑“蹴尔而与之”的救命食物,是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D.文中的对偶句和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五)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曹刿论战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

“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

“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

“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

“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

“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

“可矣。

”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2016,海南、天水)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小大之狱(案件)

(2)遂逐齐师[追赶(追击)]

(3)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4)夫大国,难测也[推测(估计)]

(5)小惠未徧(“徧”通“遍”,普及的意思)

(6)小信未孚(取得信任)

(7)公将鼓之(击鼓)

(8)再而衰(第二次)

2.(2016,雅安)选出加点虚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B)

A.乃入见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B.可以一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战于长勺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D.登轼而望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解析】B都是介词,凭借。

A.于是、就/竟然;C.在/对;D表承接或修饰/表并列。

3.翻译下列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按实情处理。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勇气没有了。

(3)(2016,天水)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看到他们车辙混乱,战旗倒掉,因此去追赶他们。

(4)(2016,天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这是尽了忠于职分的事,可以凭借这打一仗。

(5)(2016,海南)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6)(2016,雅安)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衣食这类用来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4.(2016,海南)选文第②段用了对比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回答。

以鲁庄公的“鄙”来衬托曹刿的“远谋”。

5.(2016,天水)选文详略得当,详写战前和战后,略写战争过程,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6.文中第二段,仅用“将鼓”“将驰”寥寥数语,便将庄公的鲁莽少谋之“鄙”表现得神情毕现。

那么,作者极言其“鄙”有何作用?

围绕“(对比)突出曹刿的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指挥若定;能详察敌情;善于把握战机;谨慎果断;远谋(深谋远虑)”回答。

7.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政治公平,取信于民;②精于谋略,知己知彼;③善于观察,把握时机;④洞察时政,进谏献言。

8.鲁国在长勺之战中能以弱胜强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请联系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关键。

在现实社会中,政府官员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社会才能健康和谐发展,最后中国梦才会梦想成真。

9.(2015,贵阳)选文中曹刿与鲁庄公围绕“①何以战”(用原文回答)的论题进行了严肃的对话,他们的对话说明②政治上取信于民(用自己的话概括)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10.(2015,苏州)“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表现了曹刿怎样的特点?

请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与鲁庄公的贸然下令比,曹刿先下车察看车辙和登高瞭望敌情,从细节观察,然后作判断发命令,最终取胜,表现了他认真细致、冷静谨慎、懂战术有谋略的特点。

11.(2015,乌鲁木齐)请联系上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这个人物有哪些特点。

①有责任心、爱国;②洞察时政,深谋远虑;③善于观察,把握战机;④沉稳冷静,机敏果断。

12.(2016,天水)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从选文可以看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

请找出一处作简要分析。

能听取不同意见;能任用贤能;忠于职守,体贴下属;身先士卒,谦虚好学,不懂就问。

例如: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表明他体贴下属。

(六)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

“吾与徐公孰美?

”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

“善。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服衣冠(穿戴)

(3)暮寝而思之(躺着休息,睡觉)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5)时时而间进(间或、偶然)

2.(2016,广州)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

A.朝服衣冠,窥镜       朝而往,暮而归

B.客之美我者环而攻之而不胜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及鲁肃过寻阳

D.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愿为市鞍马

【解析】A.早晨;B.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C.过错/到;D.名词:

集市/动词,买。

3.翻译下列句子。

(1)(2016,济宁)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吾孰与徐公美?

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

“我同徐公比,谁美?

(2)(2016,贺州)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3)(2016,株洲)皆以美于徐公。

大家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4)(2016,广州)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第二天,徐公到(邹忌家)来,(邹忌)仔细观察了一下,认为自己长得不如徐公好看。

4.邹忌本不如徐公美,而妻、妾、客皆言其美于徐公。

面对众人不切实际的赞美之辞,他为什么能够做到不受迷惑?

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头脑冷静,客观分析问题,善于观察,勇于深思;实事求是;不偏听偏信,能客观冷静地认识自己”回答。

答出任意一点,意思对即可。

5.文中齐威王的形象虽着墨不多,仅应答过程中的一个“善”字的语言描写,便使威王的气度、神韵尽现,这一“善”字表明了什么意思?

①表示齐王接受,认同,赞赏,肯定邹忌的进谏;②意识到纳谏或广开言路的必要;③能认识到兴利除弊的必要;④表明改革的决心大。

6.俗话说:

伴君如伴虎。

一言不慎便有性命之忧,可见进谏并非易事,而邹忌却能让齐威王欣然纳谏,令人佩服。

邹忌的进谏颇有技巧,他是如何向齐威王进谏的?

示例:

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喻国家大事,以小见大,由己及君,含蓄委婉地启发国君意识到自己受了蒙蔽,劝说齐王应广开言路,兴利除弊,以实现齐国大治,从而达到了进谏的目的。

(围绕“设喻说理;类比推理;设喻;讽喻”中任意一点展开回答。

意思对即可)

7.(2015,滨州)从文中看,最终能使齐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什么?

一是有像邹忌这样的敢于直谏且善于劝谏的忠臣,二是齐威王善于纳谏。

8.文中的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

为什么?

示例一:

喜欢邹忌——他有勇气,说话讲究方法方式,有自知之明,不被表面现象蒙蔽,能够冷静对待别人不切实际的赞誉。

示例二:

喜欢齐威王——他胸怀宽广,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知错能改,有富国强兵的愿望。

9.从邹忌进谏、齐威王纳谏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请就一个方面谈谈。

(1)邹忌善于进谏,给我的启示是:

在生活中,在与人的交往中,在提意见时,我们要讲究说话的技巧,要看对象,注意场合,要得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对方心悦诚服。

(还可从勇气和自知之明等方面谈)__

(2)威王纳谏给我的启示:

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要胸怀宽广;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有利于自己的成长。

(可从个人、治国或工作、学习等方面谈)

10.(2016,贺州)请举一个我国历史上关于进谏或纳谏的事例,并分享一次你生活中成功劝说的经历。

(1)魏征多次成功劝谏唐太宗。

(2)鲁庄公采纳曹刿意见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

(3)比干力谏商纣王失败被剖心而死。

说清成功劝说经历,表达流畅即可。

11.(2016,贺州)下列对本文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C)

A.“朝服衣冠,窥镜”,“服”“窥”这两个细节动作,生动地揭示了邹忌自我欣赏的内心活动。

B.写齐王,惜墨如金,只一个“善”字,既表达了齐王对邹忌的赞同和纳谏的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矜持和尊贵。

C.本文叙事简洁、剪裁巧妙,详细描绘了齐王受蒙蔽的情况,邹忌比美进谏、齐王纳谏施政以及纳谏结果等内容则略写。

D.本文与“三”有关的信息非常丰富:

邹忌问的人物有三个,人物答语有三次,心理有三种,齐王受蒙蔽情况有三层,进谏情况有三种,进谏进程有三个,奖赏有三个等级等。

(七)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