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地表达方式与作用.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2151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叙文地表达方式与作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记叙文地表达方式与作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记叙文地表达方式与作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记叙文地表达方式与作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记叙文地表达方式与作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记叙文地表达方式与作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记叙文地表达方式与作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记叙文地表达方式与作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记叙文地表达方式与作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记叙文地表达方式与作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记叙文地表达方式与作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记叙文地表达方式与作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记叙文地表达方式与作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记叙文地表达方式与作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记叙文地表达方式与作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记叙文地表达方式与作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记叙文地表达方式与作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记叙文地表达方式与作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记叙文地表达方式与作用.docx

《记叙文地表达方式与作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叙文地表达方式与作用.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记叙文地表达方式与作用.docx

记叙文地表达方式与作用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与作用

一.区分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

(一)表达方式:

亦可称为表达方法,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即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主要有五种:

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

(二)表现手法:

也可称为表现方法(或表达技巧),是指把形象思维的成果用一定的手段表现出来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又称艺术手法。

即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

主要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

初中阶段常见的记叙文表现手法有:

对比、象征、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侧面烘托、欲扬先抑、虚实结合等。

二.具体分析各种表达方式

(一)叙述

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

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

叙述的作用主要有三点:

①介绍事件发生、发展过程。

②介绍人物的经历与事迹。

③为议论说理提供依据。

1.记叙的人称及其作用

第一人称:

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

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

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2.叙述的方式

叙述的方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等。

顺叙:

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进行叙述。

这种写法可以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

倒叙:

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

倒叙一般有必要的文字过渡。

采用倒叙手法,或者是顺乎思路的自然,或者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诸如为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者使结构有变化、叙述有波澜,以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二)描写

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

作用:

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从描写的对象上分:

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从描写的方法上分: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我们需要着重了解的是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又可分为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

①肖像(外貌)描写

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它可以表现一个人的生存环境,如《卖炭翁》中的“两鬓苍苍十指黑”,可以看出卖炭翁生活艰难,比如说,一个人“衣衫褴褛,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无情的皱纹。

”可以看出这个人的生活比较操劳、艰辛;一个人“脑满肠肥,大腹便便”可以看得出这个人养尊处优,生活腐败;一个人“纯净的眼神”可以看得出这个人心地纯净、无邪等。

作用:

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

一个满嘴粗话和一个满嘴“之乎者也”的人必然是受到的教育程度不同,身份地位不同,前者可能是一个对生活满腹牢骚,事事不顺利的人;后者可能是一个知识分子,略有些迂腐。

我们知道一个知识分子、一个暴发户、一个屠夫、一个老师、一个学生,他们说话都是不同的味道和腔调。

语言描写也可能表现出一个人的心理,比如说,一个人讲话结结巴巴,说明他或者紧张,或者心虚,或者害怕等等;最后,语言描写也可以表现出人物的性格,说话大大咧咧口无遮拦的人,一般都开朗外向;说话总是要仔细斟酌的人,必然是谨慎小心的。

由此类推,因此,语言是我们了解一个人的要道。

作用:

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行动(动作)描写

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心理、修养等。

心理学上说人的心理活动常常会通过一些动作来表现出来,比如说紧张的时候会绞手指,撒谎的时候常常眼神游离等等,从一些细微的细节,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当时的心里状态,在《变色龙》里,奥楚蔑洛夫斯基就用脱衣服和穿衣服来掩饰自己出尔反尔的尴尬。

为什么说动作描写反映个人修养呢?

道理很简单,吃饭乱扒的人和吃饭的时候总是慢条斯理,有章有法的人,个人修养必然不同,叼着烟,翘着二郎腿的和那些危襟正坐的人必然不同。

作用:

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④心理描写

我们下面看一段心理描写:

“刘宁不禁陷入了沉思:

到底送不送这个礼呢?

送吧,实在是丢人,良心上觉得过不去;不送,孩子升学的事情到底怎么办才好?

这句话就是心理描写,答题的时候,我们应该把这个心理状态概括出来:

这句话属于心理描写,反映了刘宁当时对于是否送礼的矛盾心理。

因此心理描写是写出了人物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的心理。

作用:

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⑤神态描写

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例如“他的脸噌地红了”、“芳芳的眼帘垂得低低的,一颗斗大的泪珠滑落”这样的句子都属于神态描写,神态的变化可以反观到主人公当时的心理,比如“脸红”这一变化可以反观到“他”当时害羞的心理状态;“眼帘垂得低低的”可以看出芳芳当时的悔恨和懊丧。

⑥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可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又称景物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环境中的自然景物进行的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通常有四种作用:

①渲染某种气氛②烘托人物性格③突出中心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

从狭义上说,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处所、背景、氛围等;而从广义上说,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

社会环境描写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进行社会环境描写,要努力画好“风俗画”。

1、人物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思路:

这是什么描写?

描写了什么?

表现了什么?

1)表现了人物________的精神品质。

2)表现了人物________的性格特点。

3)反映了人物________的心理(或情感)。

2、环境描写的作用及答题思路:

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种:

1)渲染_______的气氛,为下文_______作铺垫。

2)烘托文中人物________的心情。

3)抒发作者________的感情。

4)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5)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社会背景等。

6)突出某种环境特点,为中心(或表现人物的某种精神风貌或表达某个道理)服务。

(三)议论

记叙文在发表对所叙事件发表意见、主张和看法时,就要用到议论的表达方式。

记叙中议论的位置和作用有:

①用在文章的开头,起统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的作用,并能使文章的主题思想得到鲜明的表达,同时能使文章条理分明,层次清楚。

是揭示记叙的事物所蕴含的道理和意义。

②用在文章的结尾,一般是为了提高对所叙事物的认识,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点明和加深所叙事物的意义,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有的议论用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是为了与文章开头相照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③用在文章的中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事与事之间紧密地连接起来,使文章结构显得严谨。

总之,议论一般用于记叙文开头是解决为什么记叙的问题;用于中间是为了起衔接作用,加强上下文的联系;用于文章结尾是为了收缩全文、深化中心、画龙点睛。

(四)抒情

它是作者在记叙过程中对所记事物抒发感情,是作者思想、观点、立场的流露,是作者对事物的审美与评价,表现着对所写事物人物的态度。

它是表情达意的重要手段之一。

作用:

可以渲染气氛,表达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抒情的方式有两种: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①直接抒情

就是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倾吐自己的感情。

如《最后一课》写韩麦尔先生上了最后一堂课后,在“我”充分感受到了这堂课的与众不同之后,在心底里由衷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啊!

这最后一堂课,我真忘不了!

”表达了内心那种对即将失去的美好事物的留恋之情。

阅读时只有把这种感情的依据掌握之后,才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文章所表达的深情。

直接抒情还可以直呼抒情对象,这样抒情显得更亲切、明快,更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如《黄河颂》这样的句子:

“啊!

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中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身边扮演!

②间接抒情

即作者通过叙述描写议论来抒情。

作者往往把情感依托于叙事、绘景、状物、说理,在叙事、绘景、状物和说理中抒发感情,也就是寄情于事、寄情于景、寄情于物、寄情于理。

在叙事描写议论中渗透着作者的感情,阅读时要注意情景交融、情事结合的内容,从这些内容中去接受美的感染与熏陶。

(五)说明

记叙文中的说明,常用来说明某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等特征。

应该注意的是,记叙文中的说明,是为了把事情讲清楚,从整体上看仍是为写人叙事服务的。

一般不常考到。

常见题型:

1、文中画线句(或某段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

2、文中某处运用的______描写,其作用是________(或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有多处精彩的描写,请选出你认为最精彩的一处写在下面横线上,并结合语境作简要赏析(或分析其表达效果)。

说明文必备知识之说明方法与作用

一常见的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作引用、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作假设这11种。

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选用最佳方法。

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1举例子

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法。

例如:

《向沙漠进军》一文中,就举出了新疆和内蒙古沙荒区治沙成功的事例,说明“沙漠是可以征服的”。

运用举事例的说明方法说明事物或事理,一要注意例子的代表性,二要注意例子的适量性。

作用:

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读者更明白,增强说服力。

2列数字

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据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

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例如《死海不死》一文中说明死海的长、宽、深的文字。

《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一文中,也用一系列数字来说明庄严的人民大会堂是首都最宏伟的建筑之一。

作用:

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或一方面说明更准确,另一方面使说明更具说服力,让人信服。

3分类别

要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从单方面不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分类别是将较复杂的事物说清楚的重要方法。

运用分类说明法,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对事物和事理的不同方面分别加以说明。

 

作用:

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

4打比方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说明文中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

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

例如:

《中国的石拱桥》中“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就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表现出石拱桥的基本特征,给人以美的感觉。

作用:

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

(或把事物的特征解说得确切具体、浅显易懂。

5下定义

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

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有时为了突出事物的主要内容和主要问题,往往用简明扼要的话给事物下定义,使读者对被说明对象有个明确的概念。

例如《统筹方法》一文中,作者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给统筹方法下定义:

“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语言简明、扼要、准确。

下定义的时候,可以根据说明的目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考虑。

有的着重说明特性,如关于“人”的定义;有的着重说明作用,如关于“肥料”的定义;有的既说明特性又说明作用,如关于“统筹方法”和“应用科学”的定义。

 

作用:

使人们在阅读时对抽象的字词能够更加明白、理解 

6作引用

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用一些文献资料、诗词、俗语、名人名言,可使说明更具说服力。

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传说,谚语俗语,诗词句等。

充当说明的内容或依据来说明、介绍事物。

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就引用了唐朝张嘉贞的话,说明赵州桥的设计和施工巧妙绝伦。

作用:

形象,典型,更有说服力。

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7作比较

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例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一文中,为了说明宴会厅的建筑面积,作者运用了做比较的方法:

“有五千个席位的宴会厅又是另一番景象。

它的面积有七千平方米,比一个足球场还大,设计的精巧也是罕见的。

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作用:

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8摹状貌

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摹状貌。

 

如:

《中国石拱桥》一文中的“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

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 

注意:

摹状貌与打比方是有区别的,简单来说,只要不是明显的比喻,或者只是单一的比喻,一般归入“打比方”中。

 

作用:

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

 

9画图表

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

作用:

使人看了一目了然。

一篇说明文单用一种说明方法很少,往往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采用什么说明方法,一方面服从内容的需要,另一方面作者有选择的自由。

是采用一种说明方法,还是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是采用这种说明方法,还是那种说明方法,可以灵活,不是一成不变的。

10作假设

假设说明即用假定的环境来预设将出现的状况说明事物的方法。

例如《太阳》中:

“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霜雨露,没有草木野兽,自然也不会有人。

”这就强调了太阳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

作用:

从事物的一方面阐述,以小见大,简单易懂。

11作诠释

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诠释法。

定义法和诠释法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

形式相同,如何区分呢?

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诠释。

例如,“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这句话,改成“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级动物是人”,意思不变。

“雪是在云中形成的一种固态降水物”这句话,如果改为“云中形成的固态降水物是雪”就不成。

由此可以辨别,前一句是定义说明,后一句是诠释说明。

二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其实就是找规律、找方法。

作比较——突出被说明对象特征

列数字、举例子——使说明内容具体化

打比方、摹状貌——使说明生动、形象

下定义——准确揭示事物本质特征

作诠释——用通俗的语言进行解释说明

引资料——使说明内容更充实,增加说明的趣味性

分类别——使文章严密细致,条理清晰

议论文阅读常见题型和答题技巧

1、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的识别:

一看题目,二看首尾,三看是否是明晰的判断,四看是否统帅全文,五看论据证明的观点。

方法:

(1)标题揭示 

(2)开头提出 (3)结尾归纳 (4)承上启下的句子

(5)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2、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

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两种类型。

答题要点二个方面:

(1)明确论据类型;

(2)具体分析作用。

答题格式:

这是……论据,……(概括内容),在文中起着证明……(论点,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

3、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句式:

使用××论证的方法+论证了××观点+效果

(1)举例论证:

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答题格式:

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

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答题格式:

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3)比喻论证:

能够生动形象的证明作者的观点,使说理生动,让人容易理解。

答题格式:

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4)对比论证:

突出了作者观点的正确性或重要性,使说理更有力度。

答题格式:

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5)引用论证:

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

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答题格式:

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4、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

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

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答题格式:

首先举了(引了)…例子(话)从正面证明了…的观点,接着又引了(举了)…的话(例子)从反面证明了…观点,通过对比论证,证明了…最后又通过比喻论证,证明了…从而有力的证明了中心论点。

 5、议论文题目分析

(1)作用分析:

①点明论点 ②交待论题 

③点明议论由头④:

1、2、3

方法:

主谓短语和动宾短语一般是论点,如:

珍惜××,学会××,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并列短语一般论述事物之间的关系,如想和做,成与败题目中有谈、论、说、议的一般是论题。

(2)效果分析:

点明了文章论述的内容,明确了文章论点,运用比喻,生动形象的提出了论点等。

 6、议论文开头的作用

(1)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2)针对现实中某种现象(或事例或观点)进行分析,然后提出论点(或提出论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3)引用名言提出论点或论题,同时,名言又是证明论点的论据。

(4)由某个故事或事例引出论点或论题,同时,故事和事例又是证明论点的论据。

(5)摆出错误的论点和论据,为下文的批驳树立靶子。

(6)用生动的比喻或故事(如寓言)引出论点,既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能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便于读者接受。

7、议论文结尾的作用

(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

(2)强调……的中心论点。

(3)发出……的号召或希望人们……。

(4)补充论证了……。

(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5)总结全文,得出中心论点。

(6)提出问题,发人深思,其发人去关注或思考某个问题。

 8、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

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固定,只有二个角度:

(1)语言特点:

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

(2)语体特点:

语体特点,就是抓住逻辑严密四个字做文章就可以了。

一个应特别注意的事项就是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常用句式:

这个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9、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

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多,如修辞手法、论证方法、写作手法等

(1)修辞:

比喻:

把××比作××,形象生动,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有力的论述了的××论点,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排比:

增强了文章论证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引用:

引用古诗文,使文章富有文采,同时有力证明了××论点。

引用名言:

有力证明了××论点。

反问:

增强语气,发人深思

设问:

启发读者思考,强调某种观点

(2)论证方法:

参考论证方法的作用谈。

(3)写作手法比较固定,常见的就是:

①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夹叙夹议);

②以……论证方法为主。

③针对生活中的进行分析,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等。

同样,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10、文段结构作用

(1)引出下(全)文;

(2)总结前(全)文;(3)承上启下。

作为议论文段的作用,必须结合文体特征具体加答。

如开头段作用往往起着引出中心论点(论题),那么,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答题规范格式。

①开头通过写……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②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③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的奇闻趣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也起到吸引读者下读的作用,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

结尾段的作用,请参照8:

“结尾的作用”回答。

 11、议论文的全文(或段落)结构特点

总——分——总,总——分,分——总。

议论文段落的作用:

总领全文,引领下文,过度,总结全文,前后呼应。

 12、启发思考类题目和补充论据

(1)启发思考类题目:

①观点必须符合主流思想意识。

②把文章中心换个角度阐述一下即可。

③注意联系实际题必须联系实际。

(2)补充论据

注意以下二个方面:

①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即看清楚要求的是名言还是事例。

②补充名人事例要注意字数限制。

当然,作为应考,可以准备“勤奋”、“处世”等常见主题的名人事例和名言。

名言字数要少,事情要熟悉,不要为求新而准备那些较长名言或不熟悉的名人事例。

      

阅读理解答题公式

说明文

1.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 

问:

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有何作用?

答:

本文使用了xx的说明顺序对xx(说明对象)加以说明,使文章更具条理性。

2.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摹状貌、作诠释、下定义)

格式:

本句/段运用了xx的说明方法,科学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xx(说明对象)的xx特点

3.语言特点(准确or形象生动或简明平时)

格式:

本文充分体现了说明文的xx特点,如xx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xx特征。

(此类问题不常问)

4.语言品析

例:

A.xx词有何作用B.xx词能否去掉,为何?

C.xx词能否换成另一个

顺序:

1.表态(大多数为不能)2.解词,解句。

3.定性

格式:

不可以,xx词原来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它生动形象/准确地说明了xx事物的xx特征(情况),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

若删去/改变,原句就会变成什么意思,显得太绝对(或是与原句意不符),所以不能去掉。

(此种类型题目任何文体都能见到,但是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最好形成自己的套路)

5.某句在问段中的作用

①.结构、内容上:

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引出说明对象

②.说明方法,见点2。

议论文

1.中心论点(完整的陈述句句式,并是中心主题,不能是短语。

识别:

①.题目②.首尾段③.论据观点④.承上启下句⑤.概括:

抓胤住关键词句、中心思想,简明概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