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2725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教案.docx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教案.docx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教案

  内容预览:

25.诗词五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的朗读、体味诗歌的意境。

||②体味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难点分析

①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训练。

②创作背景的介绍和诗歌意境的理解。

||四、教学用具:

利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根据教学过||程,随堂使用。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甫的一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用多媒体在字幕上打出题目)大家都知道,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李白,他是浪漫主义诗人,人们把他叫||做“诗仙”;再一位就是杜甫,他是什么诗人?

(学生回答:

现||实主义诗人。

)人们叫他为--?

(学生回答:

“诗圣”||。

)(用多媒体打出杜甫的画像。

这里我运用了1962年邮电部发行的纪||93《杜甫诞生1250周年》两枚邮票。

邮票上不仅有杜甫画像||和杜甫草堂,还有郭沫若、朱德对杜甫的评价对||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

||杜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

(学生回答:

安史之乱)这是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一场||战争,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

杜甫和||百姓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血泪的伟大诗篇。

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杜甫西郊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即成都杜甫草堂),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茅屋的建造很不容易,事事都需要亲戚朋友的帮||助。

但茅屋建造的并不坚固,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

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

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下面我们就一起赏析一下这篇作品。

||(这段导语比较长,主要是为了营造出一种浓浓的学习诗歌的感情氛围,把学||生带进特定的情境中,从而实现熏陶感染、情感教育的目的,为下||面进一步顺理成章地提出学习目标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整体感知

(俗话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无论从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

我采取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再附以“揣摩语言”的方式,进而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1、初步感知

(指导学生领会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局部则要求学生把握四节||诗的情感分别是:

痛惜、痛心、痛苦和忧国忧民,以确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与||各节的语气。

这时用多媒体打出杜甫草堂凄冷的画面并配以二胡独奏《江河水》||音乐。

先让学生齐读,并提醒学生在齐读时注意字的||读音,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学生齐读完后,教师指正解读并纠正字音。

齐读||之后,再让一个同学单独朗读。

学生读完,教师应肯定||其能根据诗歌感情的需要处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优点。

最后,教师进行范读。

(||要注意读得声情并茂、抑扬顿挫,使课堂气氛达到一个小高潮。

2、研读赏析

⑴、赏析第一诗节

设计问题①:

作者是如何描述秋风的?

(学生很||快回答出来“怒号”。

)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凶猛”等词语,有何区别?

讨论明确||:

“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又运||用了拟人化手法。

设计问题②:

“卷”和“||吹”相比,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好在哪里?

讨论明确:

“卷”字好在很形象化,有力度。

设计问题③:

后面的动词有哪些?

用法有什么好处?

讨论明确:

后面还有“飞”-“洒”-“挂”-“飘转”-“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画面。

设计问题④:

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讨论明确:

“秋风破屋”(板书)

(根据上下文语境揣摩语言,||确定词语是否用的得当,这种阅读方法很好。

在揣摩语言的基础上,再让||学生齐读第一段,教师进一步强调朗读时要重点突出这些词语,注意体会其运用的妙处。

||)

⑵、赏析第二诗节

设计问题①:

让学生描述看到茅屋被吹破,茅草飘飘扬||扬挂在树梢上、洒落到低洼积水处时,作者是什么心情?

讨论明确:

诗人心情着||急、发怒,无可奈何。

作者在此段中没有一个字描写他||的心理活动,但是能让读者体会得到这种心情。

设计问题||②:

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

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诗人着急,他说: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讨论明确:

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设计问题③:

群童为何抱茅?

讨论明确:

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

当||然也不排除调皮成分,但是也有更深层原因--譬如社会现实。

杜甫如其说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狠动乱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

设计问题④:

“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讨论明确:

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所以此句应||该用叹息的声音读出来:

归来倚杖自-叹-息-。

设计问题⑤:

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讨论明确:

“群童抱茅”(板书)

设计问题||⑥:

如果在此时加上作者的动作、神态该怎么加?

并体会其意境。

(学生跃跃欲试,畅所欲||言,回答异彩纷呈,课文分析达到一个小高潮。

⑶、赏析第三诗节

过渡问题:

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

下雨)

设计问题①:

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讨论明确:

“夜雨湿屋”(板书)。

设计问题②:

看看第三段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赏析一下。

讨论明确:

“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

“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破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并且还破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

体会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锤炼功夫。

⑷、赏析第四诗节

设计问题①:

面对“夜雨湿屋”,作者此时的表现是什么?

(学生回答:

||长夜沾湿何由彻?

设计问题②:

漫漫长夜,杜甫无法入眠,他在想些什么||呢?

(很自然引出: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设计问题③:

给此段加一个什么小标题?

讨论明确:

“祈求广厦”(板书)

设计问题④:

由此可见杜甫是怎样的一个人?

讨论明确:

“忧国忧民”(板书)。

小结:

这正是诗人的伟大之处。

他不仅只是写自己的不幸,而是推||己及人,想到在这风雨之夜,普天之下还有更多象他这样处于困苦(或者更糟糕)||的境地,这使读者眼前为之一亮。

然后启发学||生,谁能再说出一些杜甫忧国忧民的名句?

(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和另一篇杜甫描写安史之乱的诗《石壕吏》中||的有关句子,进一步感受他忧国忧民的博大思想。

要用多媒体打出有关诗句。

)||

在此基础上,可再补充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等例句。

(用多媒体打出有关||诗句)并向学生说明忧国忧民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他们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

(四)课堂练习

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剧编剧(导演),打算写(导)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结合此||诗,你准备设计一些情节和画面,请进行合理的想象,把有关||的画面描写出来,并适当加入主人公动作、神态的描写。

(||用多媒体打出课堂练习内容。

该作业以“奇思妙想”为主题||,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感知的新情境,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活化了所学的知识,起到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也可以要求学生课下进行专门的习作创作。

过故人庄

[教学背景]这是一首看似平淡如水的诗歌,如果你细细||品位会发现这就像是一幅画着田园风光的中国画,将景、事、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在纯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中,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

抒发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和老朋友之间的真挚情感。

[设计理念]诗歌是有||韵味的,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以悟促读。

再加上本诗蕴涵着深远的意境美,完美的结构美||,轻快的音乐美。

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朗读之后去体会诗歌||的纯朴自然,情深意浓。

[设计过程]

一、诗||歌导入。

请学生说一说,有哪些诗歌表现了朋友之间的友谊深厚的。

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导入课题。

再背有关朋友情深的诗歌。

||

二、读读诗句。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本诗歌平淡似水,如一幅淡雅的中国||画,浅显易懂,但是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此教学之前首先要让||学生读通诗歌,读熟诗歌。

]

检查朗读情况。

正音黍(shǔ)还(hái)

三、看看画面。

[轻音乐||作为背景,出示画面:

茂密的树林把整个村庄围绕,给人以静谧的感觉,隐隐约||约的斜山在远处蜿蜒起伏……]

1、欣赏图片

2、说说图上画了什么,再说说||自己的感受。

重点让学生描述出农家生活环境的安谧悠闲。

||

四、想想意境。

切换到故人举杯畅饮,谈笑风声的画面。

背景放爽朗的笑声。

1、想象诗人和老朋友在谈论什么问题呢?

家常||话又有哪些呢?

他们可能在说什么。

2、即兴表演”把酒话桑麻“。

指导表||演:

注意老朋友之间谈话的内容是有关农事,神态自然大方,语言淳||朴自然,气氛融洽和谐。

[注意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揣摩人物的心||理。

]

准备表演:

组织语言,酝酿情感。

即兴表演,及时评价。

五、悟悟情感。

再切换到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景。

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故人的心情。

六、即兴表演。

让学生即兴表演这一场景。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再现出当年诗人和故人相聚的情景。

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情。

[教学反思]课上完之后,发现学生的表现能力是||极高的,我们要给学生创设他们表现的空间,给他们保||证表现的时间。

特别是在表演这一环节,起初一组学生的表演并不出色,我请大家||给他们提意见,都很中肯。

然后再请一组上来的时候,||就克服了先前的不足。

基本进入了状态,进入了情境。

因此我想教师||的主导地位还是十分重要的。

再者关于诗歌的教学,我想||不要什么花架子,就是让学生去读一读。

开始我指名读,将近20||名同学,大家是越读越有兴趣,在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之后要立即打住,引导学生去体会诗歌的意思和意韵||。

游山西村

一、教学目的

1、知识:

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能力:

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育:

陶冶美的情操。

4、重点目标:

背诵此诗。

5、目标难点:

理解诗的意境。

二、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爱国诗人陆游在政治斗争中,屡受统治集团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但他坚||持抗金主张,始终不渝。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由于支持张俊||北伐失败被罢官还乡。

居山阴(今绍兴)镜湖之三山村。

这道诗作于次年春。

诗中生||动地描写了农村淳朴的习俗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表现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真挚的情感。

(二)理解诗的意境:

1、“莫笑农家腊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写农家热情、淳朴、热情好客,以丰馔款待客人||的情况。

“足鸡豚”,形容菜肴很丰盛。

“足”,“足够”。

“豚”,小猪,这里泛||指猪。

2、“山重水复疑无踟,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一联描绘了山水复杂纡曲||的美丽风光,表现了游者的惊喜和豪兴。

这两句写的是眼前景||,述的是真实感受。

重重叠叠的山岭,弯弯曲曲的流水,远远||望去好象前面已经无路可通了,可是,走到近前,在垂柳掩映、山花烂漫||的地方,突然又出现了一带村庄。

两句后来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忽又绝||处逢生的情境。

它给人以坚持不懈、生意不绝的||启示,引导人们从一个狭小的圈子奔向一个开阔、明朗、优||美的崭新天地,所以被人们传诵不衰。

3、“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前一联写村外风光,这一联转为写村中所见所闻。

春社日将临,农||民要祭祀土地神以祈丰年,击鼓弄箫、载歌载舞,热闹异常;农家的穿载简洁朴素||,还保留着古代的风俗习尚。

这二句勾勒出一幅纯真明快的农村风俗画||。

4、“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意思是说,从今以后,假如你们允许我在空闲的时候趁||着晚上的月色前来访问的话,那么,我会随时在夜间拄着杖叩启你们的家门的。

这里,||不仅说明了陆游与当地农民相处得多么融洽,也充分表露了诗人对山西村和山西农民||无限喜爱的真挚情感。

(三)背诵这首诗。

渔家傲

课前要求收集有关边塞诗词,课上交流

一、回顾有关范仲淹的作品及生平简介:

1、背诵《岳阳楼记》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简介:

范仲淹:

字希文,苏州吴县人[江苏省]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

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著有《范文正公集》

二、导入: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分组比赛交流]

1、李贺:

《雁门太守行》: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维:

《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李白: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王昌龄: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三、学习《渔家傲》:

||背景简介: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

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

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

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

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1、自读欣赏,体会词中韵味,及词人的思想感情。

2、小组赏析讨论,理解词中意境:

3、讨论:

词的上阕下阕各写什么?

4、创造性的赏析上阕:

[可进行口头描述或书面描写,将范仲淹笔下的塞外边关图扩写出来||]赏析:

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

||[写景]

[引导学生想象进行口头笔头训练,互相补充]

塞下||秋来风景异:

[诗人的家乡在江南水乡,其感受定有不同]首句“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别具特色:

[突出“异”:

总写]

并从三处来体现:

[分写]

衡阳雁去无留意:

[特写]

①大雁南飞:

边塞已自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

[||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条件||艰苦。

][视觉上悲凉]“塞上燕脂凝夜紫”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风掣红旗冻不翻”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单调孤苦的生活]

②边声四起:

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

西风呼啸,驼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

[听觉上的震撼]“角声满天秋色里”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想象陕北黄土高原的地势,体会战士的感受]

||③孤城落日:

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

“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可见战事紧张,战士们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卫孤城,防止来||犯。

[又一次写出战士身处荒凉边塞,但责任重大,不容||懈怠,那壮阔的景象恐怕无心欣赏]

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

赏析:

下阕抒写征人思乡之情:

[抒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

[“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对比]

此句为诗人自抒情怀的句子,||他身负重任,戍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萌发乡关之思,然而浊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浓重的万里之愁?

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们||如今怎样啊?

难以知道。

也许家中的妻儿老小也正思念着||他,可是,回去一趟,何等的不易呀!

[由生活细节进入人的内心刻画]||

燕然未勒归无计:

边疆未清,燕然未勒[功业未就]还家之计无||从谈起。

[运用典故:

东汉大将窦宪在燕然刻石记功而还||。

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

但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

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羌管悠悠霜满地: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浓霜满地的夜晚,[由白天---黄昏----夜||晚],一片萧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凉。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在这样的夜晚,钩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白发苍苍的将||军,远离家乡的士卒泪水盈眶,久久难以入眠,都流下了忧国思家的泪水。

||

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

整首词不失为一篇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篇。

浣溪沙

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容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一.:

字伯玉,登帝位后,年号保大,后因受到后周威胁||,削去帝号,改称国主,史称南唐中主,庙号元宗。

李璟多||才艺,文士韩熙载、冯延巳、李建勋、徐铉等时时在其左||右,相与讲论文学。

其留下来的作品不多,只有四首词一首诗||。

其词蕴藉含蓄,深沉动人。

王安石盛赞“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王国维则||称其首二句“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二.赏析词文:

1.划出上片中能直接表达女主人公愁情的词句。

“愁”“憔悴”“不堪看”。

2.“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写景,营造出怎||样的意境。

荷花的清香已经销尽,翠绿的荷叶已经枯败,荷||塘绿水间吹起了秋风。

营造了一幅荷塘秋残图,意境衰败、||凄凉。

3.上片情与景的关系。

女主人||公看到一幅荷塘秋残图后,触景生情,“还与韶光共憔悴”,愁苦自己的美||貌也和秋荷一样,在秋风中一天天憔悴下去。

4.请大家谈谈,读||到“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这两句时,对人生有何感慨。

A再美好的事物终究会逝去。

B再繁荣的朝代也会灭亡。

C再多的荣华富贵也会流走。

D再奢侈的享受也会化为乌有。

王国维说||南唐中主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同样是讲美女跟爱情的词,就要看你所写的||美女跟爱情里边有没有境界,所以词是以境界为最上的,有的词里||边写的美女跟爱情就有境界,给你一种高远的理想,给你很多丰富的联想。

有的||歌词写美女跟爱情,就是很浅俗,美女就是美女,爱情就是爱情。

就是||因为词这种作品,很难衡量。

不能够用诗跟文章的载道的言志的标准去衡量||,所以你要看这首词有没有言外的意思。

同样写美||女,同样写爱情,有没有给你更高的一种理想?

有没有给你||很丰富的一种联想?

有没有对你的精神有一个境界?

有没有一||种提升。

5.“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两句倍受王安石等人的赞赏。

请赏析这两句的妙处。

A“细雨”“||鸡塞”“小楼”“笙声”四个意象,再加上“远”“寒”两个修饰语,营造||了孤寂凄清的意境,充分表达了思妇的相思之苦。

B以梦境写思念,将梦||中相见的欢娱与醒来的凄凉孤寂对比来写,传达出相思之苦。

C情景交融

D辅助材料:

a唐诗“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b韦庄词“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

c懂得中国音乐的,说笙要暖笙,东风日暖||闻吹笙,这笙上要有一个芦苇的薄膜,那个薄膜要在暖气||之中吹出来的声音好听,冷了就不好听了。

他||说现在这个玉笙已经寒了,已经这个曲子吹了那||么久了。

6.“倚阑干(即栏杆)”含不尽之意,给人以联想和想象的空间,你能说说||你的联想和想象吗。

辅助材料:

温庭筠写过一首小词说“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倚栏是为了望远,望远是为了期待||远方的征人,所以“倚栏”是一种期待,温庭筠说||梳洗罢,我要把我自己打扮得这么美,等着我所||爱的人回来。

从早晨一直看到日落,斜晖脉脉、流水悠悠,这||个人没有回来,所以她说是倚栏杆,是第二天的盼望。

每日的盼望,每日的落||空。

附板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夜雨湿屋

群童抱茅秋风破屋

秋风破屋-群童抱茅-夜雨湿屋-祈求广厦-忧国忧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