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师用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3474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7.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师用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师用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师用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师用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师用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师用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师用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师用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师用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师用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师用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师用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师用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师用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师用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师用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师用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师用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师用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师用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师用书.docx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师用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师用书.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师用书.docx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师用书

第六单元

……………………………………单元说明……………………………………

本单元围绕“多彩童年”这一主题,编排了《童年的水墨画》《剃头大师》《肥皂泡》《我不能失信》4篇课文。

《童年的水墨画》以诗歌的形式,呈现了乡村儿童生活的多姿多彩、自由自在;《剃头大师》折射出童年生活的纯真与有趣;《肥皂泡》写出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和美好的憧憬;《我不能失信》讲述了宋庆龄小时候诚实守信的故事。

4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呈现了多姿多彩的儿童生活,展现了童年生活的纯真和美好。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学生在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习过“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这为“理解难懂的句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本单元难懂的句子,有的是句子本身的意思难以理解,有的是句子字面意思不难,但只有理解了它内在的含义,才算是真正读懂了这个句子。

本单元的精读课文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等方法来理解难懂的句子,略读课文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这些方法,“交流平台”对理解难廑的句子的方法进行了梳理、总结,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认识。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写一个身边的人,尝试写出他的特点?

”通过本次习作,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人,发现身边人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本单元教学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第一,理解难懂句子与理解难懂词语的方法有相似之处,因此一些方法是可以迁移运用的,如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

但有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有的句子关系到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只有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体会到句子含着的意思:

第二,不同学生认为的“难懂的句子”可能不完全相同,教师既要关注到课文理解难点上的共性,也要注意到理解上的个体差异性,并注意利用这种差异性,让学生互相答疑解惑,把语文要素落到实处。

第三,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要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到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和珍惜自己正在经历的童年生活。

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

分类

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

课文

童年的水墨画

2

1.认识29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35个生字,会写43个词语。

2.朗读课文。

背诵《溪边》。

3.默读课文。

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能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4.能体会文章丰富的想象,说出肥皂泡还有哪些美丽的去处。

5.能说出课文以“剃头大师”作为题目的好处。

剃头大师

2~3

肥皂泡

2~3

我不能失信

1

习作

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

2

1.写一个人,尝试写出他的特点。

2.能给习作取一个表现人物特点的题目。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2

1.能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总结理解难懂的句子的方法。

2.学习一组与海岛、港口有关的词语,认识6个生字,并能根据词语想象画面。

3.认识汉语一词多义的语言现象。

4.能仿照例子,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5.朗读和背诵4句关于“改过”的名言。

识字加油站

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

合计

11~13

18童年的水墨画

……………………………………教材解析…………………………………

《童年的水墨画》是一组儿童诗,以跳跃的镜头捕捉了乡村儿童生活的典型场景:

孩子们或是呼朋引伴去溪边钓鱼、去江上游泳,或是到林中采摘带着雨珠的小蘑菇,尽情享受着童年生活的快乐。

诗的语言生动活泼,感情直率明朗,融童。

D、童趣于一体,多角度地展现了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及无穷趣味。

课文以“童年的水墨画”为题,中国的水墨画,写意而不写实,用笔往往简约、凝练,而本课的每一首诗都符合水墨画的特征,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幅幅儿童生活的欢乐画卷,诗中有画,令人回味无穷。

《溪边》一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儿童垂钓的场景。

整首诗的描写既有色彩的点染,又有动静的转换,给读者带来视觉与听觉上的美好感受=诗歌先描绘平静的溪水把人影染“绿”,再写水面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蜒,这一“绿”一“红”,既是和谐唯美的相互映衬,又是恰到好处的点缀,使画面充满色彩的美感;再看,静静的溪水映着柳树,映着钓鱼孩子的倒影,静静的钓鱼竿,立着红蜻蜓,空气仿佛都停止了流动,塑造了一种静态之美,而鱼上钩的一刹那,这种静立刻被打破了,溪水动了,人影碎了,鱼跃人欢,寥寥几句,动感十足,形成动态之美,这一静一动的转换,使画面变得生机盎然,充满乐趣。

《江上》描摹了一群水乡孩子江中嬉戏的欢乐画面。

一群戏水的孩子,那样的调皮,像鸭群一样跳入水中,在水里你泼我溅地嬉戏,诗中把戏水的孩童比作“刚下水的鸭群”,把划动双臂比作“扇动翅膀”,这是儿童的思维与想象,充满童趣。

接下来,“一阵水花”与“两排银牙”,信手拈来的比喻,将童年的烂漫和快乐皴染得淋漓尽致,鲜活的画面仿佛也定格在我们的头脑中。

《林中》描写了雨后的树林里孩子们采蘑菇的欢乐情形。

诗的第二句将小蘑菇钻出泥土顶着菌盖想象成头戴一顶斗笠,第三句又将孩子们的斗笠想象成雨后的蘑菇。

两句诗将“小蘑菇”与“斗笠”互为比喻,妙趣横生,无论是雨后的小蘑菇,还是采蘑菇的小孩子,都使整个画面充满生命灵动的美感。

课文所配的插图就是淡淡的水墨画,近处,三个小孩在江水中尽情嬉戏,水面上浪花四溅;远处,雨后的松树林雾气弥漫,若隐若现,向天边延伸,--II!

I(至I尽头,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水墨画的插图与儿童诗的意境非常吻合,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煮埔。

……………………………………教学目标……………………………………

1.认识“墨、染”等6个字,会写“墨、染”等11个字,会写“水墨画、垂柳’,等13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

背诵《溪边》。

3.能说出在溪边、江上和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

……………………………………教学建议……………………………………

教师可从理解课题意思人手,引导学生预测课文内容。

在读准、读通课文的基础上,了解3首诗分别写了童年生活的哪些场景。

再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谈一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然后让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诗句,结合课后练习第三题,指导学生运用借助插图、发挥想象、结合生活实际等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体会童年生活的乐趣。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中,“碎”是平舌音,“染、溅”是前鼻音,“浪”是后鼻音。

教学“浪”字时,可以通过与形近字“娘、粮、狼”等熟字的比较,从音、形、义上加以区分。

可以结合语境随文了解生字的意思。

如教学“墨”字时,可以结合课题“水墨画”进行识记,也可呈现水墨画的图片加以理解;教学“染”字时,可结合相关诗句引导体会字义,原意为把东西放在颜料里着色,课文里指人的影子落在绿绿的水面上,像是给染绿了一样。

2.写字。

本课要写11个生字,其中10个字是上下结构和左右结构,“爽”字比较特殊,是对称结构。

上下结构的字有3种不同的问架比例:

“墨”字上长下短,“染”字上下等长,“竿、葫、蘑、菇”上短下长。

指导学生书写“染”字时,提醒学生不要写成三点水旁的左右结构,“九”字的撇上不要加点。

“墨、蘑”两个字笔画较多,注意把握各部件的位置与比列,把字写紧凑。

左右结构的“腾、碎、拨、浪”都是左窄右宽,可稍加点拨。

本课部分字书写要点.

墨上半部分笔画多而紧凑,注意“黑”字的四点底要均匀铺开。

“主”字要写得扁平,最后一横稍长。

染上面三点水与“九”高矮一致。

下面的“木”字横要长,擞捺要舒展。

碎“卒”字中两个“人”字都要将捺变为点。

右下部“十”字的悬针竖长伸,使整个字重心稳定。

爽注意笔顺:

横、撇、点、撇、点、撇、点、撇、点、竖撇、捺,先写左边的两个撇点,然后再写右边的两个,最后写竖撇和捺。

二、理解运用

1.初读课文,了解诗歌内容。

课文是3首诗的组合.可以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围绕课题“童年的水墨画”,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就每首诗用自己的话说说分别“看”到了溪边、江上、林中怎样的画面,这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让学生自主交流已经读懂的内容,从而初步了解和整体感知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2.理解难懂的句子,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廑的句子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对本课来说:

一是课后练习第三题所列举的诗句要引导学生进行理解体会;二是要注意学生在阅读课文过程中所生成的问题,相机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深入理解,明白诗句表达的意思,感受诗歌蕴含的情感。

(1)联系生活,想象画面,理解句意。

课文以朴实自然、灵动鲜活的语言,描摹了一幅幅具有儿童生活情趣的画面。

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想象画面来理解诗句,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

比如,理解“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一句,“水葫芦’指的是谁?

“两排银牙”实际上写的是什么?

就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理解。

“水葫芦”本义是指多年生草本植物,而诗中的水葫芦加上了引号,不是指真正的水葫芦,而是指在水中游泳嬉戏将头露在水面像水葫芦一样的孩子。

“两排银牙”代指刚从水中钻出来的孩子。

小伙伴们在水中戏耍时,一个孩子钻人水中,不见了,突然一阵水花,他又出现了,调皮地笑着,露出两排银牙。

前4行诗是孩子们嬉水的群像,后两行诗是一个孩子的特写,有点有面,画面感十足。

(2)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诗意。

有的诗句需要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比如,理解“人影给溪水染绿了”一句,可引导学生联系上文理解体会:

《溪边》第一行诗把“溪水”比作“镜子”,说明这里的溪水是很静、很平的,所以才能当镜子。

第二行诗点明是“山溪”,就是说小溪两边都是山,山是青翠的,溪水如镜,那么青翠的山倒映在平静的小溪里,山溪就如“绿玉带”了,于是才有“人影也被溪水染绿了”。

理解“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一句,也可以结合上下文进行体会:

一阵“清清爽爽”的雨过后,小蘑菇钻出地面,吸引了山里的孩子们上山采摘。

他们呼朋引伴,洒下一路欢声笑语。

一个个头戴斗笠的孩子不正像雨后钻出泥土的蘑菇吗?

理解了这句话才能体会到山里孩子们生活的无穷乐趣。

3.有感情地朗读,深化对诗歌的体会。

在学生读通、读顺并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组诗,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朗读时,要引导学生注意停顿。

比如,“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另外,要注意读出音韵美。

每首小诗都是六行三句,句末押韵,如《江上》一诗押a韵,《林中》一诗押ang韵,都是开放而洪亮的韵辙,指导朗读时要表达出舒畅、欢快、昂扬的情绪。

而《溪边》押的是ing(eng)韵,开口度没有那么大,符合《溪边》静谧的情调,读的时候比较舒缓。

需要注意的是,韵律的知识不需要学生掌握,主要是在朗读的过程中,读出对诗的理解,在读中体会诗歌蕴含着的情感。

指导朗读还要注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人隋入境地体验字里行间蕴含着的对童年生活的热爱。

比如,指导朗读《溪边》,前4行诗描绘了澄清碧绿的小溪,映出依依的垂柳,映出钓鱼的孩子以及钓竿上静静立着的红蜻蜓,这4行诗要指导学生读出安静、舒缓的感觉。

诗的最后两行“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蹦跳着”等词语,展现了当鱼钓上来时,溪里碎了的人影、树影,以及草地上蹦跳的鱼儿和脚忙手乱的孩子,要指导学生读得活泼、欢快一些。

整首诗,就是一幅色彩艳丽、有动有静、充满快乐的画,通过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读出诗歌的情感美、画面美。

4.积累与表达。

本课需要掌握的词语共有13个,可以布置学生分类抄一抄。

部分词语与植物有关,如“垂柳、葫芦、松树、松针、蘑菇”;部分词语表示的是动作,如“扑腾、扇动、戏耍、拨动”,可以归类积累。

课后练习第一题对语言积累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可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并指导学生把《溪边》一诗背诵下来。

比如,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作诗句填空式背诵,或者教师提示每一行的关键词“垂柳”“山溪”“人影…‘钓竿”等进行引导背诵。

还可先引导学生梳理诗歌的结构再进行背诵。

全诗一共6行3句,第一句先写环境:

溪边的垂柳和平静的小溪;第二句写事件:

人在溪边钓鱼;第三句是一个特写:

鱼钓上来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梳理结构后,先分句背诵,再背诵全诗。

如果学生感兴趣,还可以背一背《江上》和《林中》。

……………………………………教学资源……………………………………

★《童年的水墨画》简介。

《童年的水墨画》,原名《童年的彩墨画》,共6首小诗,除了课文选取的3首,还有3

首,抄录如下。

街头

听不见马路上车马喧闹,

哪管它街头广播声高。

书页在膝盖上慢慢翻动,

嘴角旁牵动着一丝抹不掉的笑;

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

也想看“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花前

目光一次次从花上移到纸上。

心里早画下花儿的模样。

一支蜡笔在纸上轻轻滑动,

一朵鲜花在纸上慢慢开放;,

一只蜜蜂绕着画纸飞了一圈,

它好像已闻到花儿的清香。

树下

黄桷树撑开一柄翠绿的伞,

一群白鸽在浓荫中飞翔。

阳光从叶缝间悄悄地看,

千百只眼睛织成一张光的网。

仿佛老树也变得年轻了。

一次次鼓着绿色的手掌。

19剃头大师

……………………………………教材解析……………………………………

本文节选自秦文君的小说《开心男孩》,课文讲述了“我”给表弟小沙剃头的故事,情节有趣,展现了童年生活的纯真与趣味。

课文以“剃头大师”为题,而文中的“我,,其实并没有剃头的经验,只是小沙为了摆脱“害人精”的折磨,病急乱投医,才使“我’’有机会成为“剃头大师”。

“我”剃头的水平与“大师”这一称号形成了强烈反差,从而产生了戏剧性的表达效果。

课文的篇幅比较长,共l8个自然段。

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至六自然段)主要讲述了老剃头师傅给小沙剃头的经历。

课文首先介绍了表弟小沙天生胆小,怕鬼,怕喝中药,怕做噩梦,还怕剃头,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为展开下面的情节作了铺垫。

接下来,作者描述了小沙被姑父押进理发店,被迫理发的情形,然后,作者用两个具体事例,描述了小沙剃头时经历的“受刑”般的痛苦,为后面让“我”来理发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第七至十八自然段)主要写“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

先写“我”摆出剃头大师的架势,将小沙的头剃得坑坑洼洼,还把姑父的睡衣弄得像张熊皮。

结果,小沙看到自己的样子,像看见了鬼一样。

最后,小沙被迫去理发店剃了个和电灯泡一样的光头,而姑父也跟着倒了霉。

文中有些句子表面意思不难理解,却有着内在的含义,比如,“每次剃完头,姑父还要付双倍的钱给‘害人精’。

”“害人精”让小沙吃尽苦头,姑父不可能不知道。

可为什么还要付双倍的钱给“害人精”呢?

这里边包含着姑父的多少无奈。

再比如,“我敢说,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他更优秀的顾客了。

”小沙敢让“我”来给他剪头发,对“我”的理发要求也很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小沙是世界上最优秀的顾客。

通过这句话我们可知小沙为了摆脱“害人精”,什么都豁出去了。

课文语言风趣幽默,略带调侃的意味。

如“押进、夺门而逃、怒视、抗议、耿耿于怀”,表达了小沙对进理发店理发的强烈不满与抗拒;“害人精、冤家”,这些词语生动地表达出了小沙对理发店剃头师傅的反感甚至仇视。

在写“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时,用“摆出剃头师傅的架势”“觉得自己像个剃头大师”写出“我”的得意;用“发现自己闯了祸”、惊叫“坏了”,体现了“我”内心的惴惴不安;用“告诉他这是最时髦的发式,,表现“我”的强作镇定,一系列动作、语言、心理描写,生动地刻画出“我’’顽皮儿童的形象。

课文对于事物的描写同样贴切传神,比如,“姑父的睡衣就像一张熊皮”,“一眼望去,整个头上坑坑洼洼,耳朵边剪得小心,却像层层梯田”,把“我”剪头发时动作的随意与糟糕的结果描写得淋漓尽致。

……………………………………教学目标……………………………………

1.认识“剃、执”等l0个生字,会写“表、胆”等l2个字,会写“大师、表弟”等18个词语,理解“剃头大师、害人精”等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能说出老剃头师傅和“我”剃头过程的不同。

3.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4.能说出课文以“剃头大师”为题的理由。

……………………………………教学建议……………………………………

教学时可以从课题切入,让学生说说心目中的“剃头大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再引导学生围绕课后练习第一题,了解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有什么不同,从而大致把握主要人物与隋节。

再接下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并结合生活经验,理解难懂的词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语言的幽默风趣。

最后,可引导学生围绕课后练习第三题“课文为什么用‘剃头大师’作为题目?

”,交流自己的想法。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本课要求学生认识10个生字,教学时可以先组织学生在初读环节,根据课文标注的拼音自主认读,读准字音。

然后把带生字的词语集中出示,如“剃头、否则、仇人、习惯、受刑、厘米”,并结合课文的相关句子,进行巩固认读。

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随文理解字义。

如教学“执”字,可结合“执一把木尺”理解字义,“执”就是拿的意思。

2.写字。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有12个,左右结构的6个字“胆、理、仇、付、倍、件”都是左窄右宽。

上下结构的5个字“表、夺、骂、差、虽”,要提示学生注意上下两部分的占位。

独体字“鬼”,要先写“白”字,并注意不要把“白”字的撇画写成刀字头。

本课部分字书写要点:

表上面部分3横之间的距离均等,竖紧贴竖中线。

下面的撇略平,捺舒展,左右形成对称。

鬼第一笔短撇从竖中线上起笔,白字在横中线上方。

长撇竖中线趋笔雅离庄下,竖弯钩从田字格正中间起笔,写得圆润而舒展,撇折点写在竖弯钩之内。

差上面部分3横之间的距离均等,下面的“工”字竖笔紧贴竖中线,整个“工”写得略为扁平,最后一笔横略长。

二、理解运用

1.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时可以从课题切入,让学生说说心目中的“剃头大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再引导学生默读课文,看看文中的“剃头大师”指的是谁,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寻找答案。

然后再让学生找一找文中哪个部分叙述了老剃头师傅给小沙剃头的经过,哪个部分叙述了“我”给小沙剃头的经过,将课文内容分成两个部分,从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词句段理解。

(1)比较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理解课文内容。

课文的第四至六自然段讲述了老剃头师傅给小沙剃头的经过,第七至十八自然段叙述了“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

教学中,可借助课后练习第一题,引导学生就相关内容多读几遍,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句,比较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过程的不同,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了解老剃头师傅给小沙剃头的过程,可引导学生关注描写老剃头师傅使用的工具、剃头时的动作及小沙当时神态的语句,联系生活经验,加以理解体会:

老剃头师傅“有一把磨得锃亮的剃刀”和“一把老掉牙的推剪”,这是老师傅的剃头工具,非常传统。

老师傅剃头时,这把老掉牙的推剪“常常会咬住一绺头发不放”,还“总把碎头发掉在小沙的脖子里”,由此可见,老剃头师傅的工具不好使,剃头的技术好像也不能让人满意。

小沙在这个过程中,“规规矩矩由老师傅摆布”,吃尽了苦头,碎头发使他痒得哧哧笑,“跟受刑一样”,老师傅给小沙剃头,小沙自始至终都觉得非常痛苦。

最后,姑父还要付给老师傅双倍的钱,这更让小沙耿耿于怀。

在小沙眼里,老剃头师傅就是一个十足的“害人精”。

课文重点描述了“我”给表弟小沙剃头的过程。

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关注重点词句,了解“我”是如何给小沙剃头的。

比如,抓住“嚓嚓两剪刀,就剪下一堆头发”和“这儿一剪刀,那儿一剪刀,不一会儿,姑父的睡衣就像一张熊皮,上面落满了黑毛发”,体会“我”剃头动作的随意;再抓住“可我好像有剃头的天分”“再摆出剃头师傅的架势”“觉得自己像个剃头大师”等语句,体会“我”良好的自我感觉;接下来可抓住“闯了祸”“随意乱剪”“坏了”等,体会“我”心情的变化,由得意变得有些紧张;抓住“坑坑洼洼”和“层层梯田”,感受“我”剃头水平的糟糕;抓住“倒霉”这个关键词理解最后一段,由小沙、姑父的倒霉经历,体会“我”糟糕的剃头技术。

最后引导学生从过程和结果两个角度来比较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过程的不同。

从过程来看,老剃头师傅带给小沙的是痛苦,而“我”剃头时,小沙是非常愉快的;从结果来看,恰好相反,老剃头师傅可以给小沙理一个合格的头发,而“我”却害小沙剃了光头。

(2)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

课文中难懂的词句,既要关注到课文理解上共同的难点,也要关注学生个性化阅读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同疑惑。

教学中,可让学生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尝试自己理解。

像“害人精”这样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则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老剃头师傅给小沙剃头的过程来深入理解。

老师傅耳朵不好,他听不清小沙的抗议。

让小沙最痛苦的是,老剃头师习惯用一把老掉牙的推剪,总是“咬”小沙的头发。

这还不算,老师傅还总把碎头发掉在小沙的脖子里,弄得他跟受刑一样痛苦。

每次剃完头,姑父还要付双倍的钱给老师傅,这更让小沙“耿耿于怀”。

所以他把老师傅称为“害人精”。

理解难懂的句子,既要联系上下文,还要联系生活经验。

比如,课文第五自然段写道:

“你想想,这一会儿痛一会儿痒的,跟受刑一样。

”要理解这句话,最好联系平时的生活经验。

在生活中,不少人理发时都会有这样的经历,被推剪夹住头发很疼;碎头发掉在脖子里,落进衣服里,令人难受不堪,真的跟受刑一样。

又如,课文第十五自然段写道:

“我敢说,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他更优秀的顾客了?

”课后练习第三题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

“我”为什么会这么说?

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上文进行理解:

“闯了祸”“随意乱剪”“长长短短”,体现出“我”完全不会剃头;“哎呀”“坏了”连续两声惊叫体现出“我”的慌张,而小沙“连忙摸耳朵,看它们还在,就无所谓了”。

在年幼的小沙看来,“我”剪得非常流畅,不痛也不痒,又没有伤到他的耳朵,就比老剃头师傅强太多了。

小沙对头型是否漂亮是不太在意的,所以“我”才会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他更优秀的顾客了”。

(3)感受课文风趣幽默的语言。

课文内容是一个极为有趣的儿童故事,语言风趣幽默,略带调侃的意味,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

教学中,可通过换词、表演、有感情地朗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发现课文的语言特点,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风趣。

loll,,理解“害人精”这个词时,让学生说说这个词可以换成什么词,通过与课文词语的比较,体会“害人精”夸张的表达效果。

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体会课文题目的表达效果,思考:

“课文为什么用‘剃头大师’作为题目?

‘大师’是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

什么样的人才会被称为“大师”?

接下来,让学生想一想:

“我”能不能被称为“剃头大师”?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加以点拨:

“剃头大师”其实是一种调侃,用“剃头大师”作为题目,能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3.积累表达。

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共有18个,大部分是常见词语,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理解。

比如,“表弟、姑父”这类亲属称谓词,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有没有表弟和姑父,帮助理解,注意引导学生区分“表弟”和“堂弟”的区别。

有个别词难一点儿,比如“中药”,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可以带中药实物给学生看。

“央求”与“恳求、乞求”是近义词,可以让学生讲行归娄积累.

20月巴皂泡

……………………………………教材解析……………………………………

《肥皂泡》一文是我国著名作家冰心的作品,文笔清新自然,情感真挚淳朴,意境深邃幽远。

课文写的是冰心童年时代吹肥皂泡的经历。

那小小的、不起眼的肥皂泡,经了她的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