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年级第一学期备课导学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4115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8.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6年级第一学期备课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第6年级第一学期备课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第6年级第一学期备课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第6年级第一学期备课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第6年级第一学期备课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第6年级第一学期备课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第6年级第一学期备课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第6年级第一学期备课导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第6年级第一学期备课导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第6年级第一学期备课导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第6年级第一学期备课导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第6年级第一学期备课导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第6年级第一学期备课导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第6年级第一学期备课导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第6年级第一学期备课导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第6年级第一学期备课导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第6年级第一学期备课导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第6年级第一学期备课导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第6年级第一学期备课导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第6年级第一学期备课导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6年级第一学期备课导学案.docx

《第6年级第一学期备课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6年级第一学期备课导学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6年级第一学期备课导学案.docx

第6年级第一学期备课导学案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

数学备课

 

学校团结小学

年级六年级

姓名孙晋云

 

情况分析

一、课标对本年级的要求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2.结合具体情境,学习用分数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完善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提高正确计算相关分数乘法式题的能力。

3.理解分数除法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理解“把一个分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的算理。

4.知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相同,能正确计算简单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不超过三步)

5.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

能正确、熟练地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6.理解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理解简单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7.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并解决实际问题。

8.理解并掌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9.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百分数与小数、分数的互化。

二、教材分析

1.数与代数领域。

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数除法的意义;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以及有关的简便计算。

2.空间与图形领域。

从一年级开始,学生碌碌续续认识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在此基础上,本册教科书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正方体,认识物体的体积及相应的计量单位,探索并理解长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统计与概率领域。

本册教科书让学生用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学习根据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要求来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

4.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

本册教科书一共安排了三次实践与综合应用。

《表面积的变化》、《大树有多高》、《算出它们的普及率》。

教学进度

周次

日期

教学进度

教时

1-3

9.1-9.17

长方体和正方体

13

3-7

9.17-10.9

分数乘法

10

7-10

10.10-10.26

分数除法

14

11-12

10.27-11.3

解决问题的策略

3

12-14

11.4-11.15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6

15-18

11.16-12.14

百分数

18

19

12.15-12.20

整理与复习

5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课 题

与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

(三维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体积单位,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际大小的观念。

4.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

教学

重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

难点

熟练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关注

要点

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课 题

与内容

分数乘法

(三维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相同,初步理解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2.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学习用分数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完善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提高正确计算相关分数乘法式题的能力。

3.继续学习用分数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丰富对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的认识,拓展读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

教学

重点

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分数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

难点

正确计算分数乘法。

分析题中单位“1”的量,会说出题中分数的意义。

关注

要点

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课 题

与内容

分数除法

(三维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分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分数除以分数的式题。

2.使学生经历探索整数除以分数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整数除以分数的试题。

3.根据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理解“把一个分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的算理。

教学

重点

理解分数除法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

难点

理解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关注

要点

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分数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迁移、概括的能力。

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课 题

与内容

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维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

重点

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

难点

怎样使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关注

要点

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第五单元教学计划

课 题

与内容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三维目标)

1、使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主动体会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并能根据运算律和运算性质进行一些分数的简便计算。

2、使学生在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以及应用运算律进行分数简便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在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体会数学学习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教学

重点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及理解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简单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

教学

难点

理解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理解简单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关注

要点

让学生在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体会数学学习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

课 题

与内容

认识百分数

(三维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初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2.利用已有知识迁移、类推、发现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规律和方法。

3.使学生在用百分数描述和解释生活现象的过程中,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4.通过类推、迁移旧知,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方法。

教学

重点

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

探索百分数与小数、分数的互化方法。

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方法。

教学

难点

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与分数、比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百分数与小数、分数的互化。

关注

要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增强思维的深刻性。

第七单元教学计划

课 题

与内容

整理与复习

(三维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分数乘、除法的计算,熟练地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巩固掌握百分数、小数和分数的互化方法。

3、通过复习,使学生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有关知识,理解常用的体积(容积)单位的意义。

教学

重点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的简便计算。

百分数、小数和分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

难点

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熟练利用等量关系列方程解题的能力。

如何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提高学生运用分数、百分数和比等知识的能力。

关注

要点

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

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自主学习导学单

课题内容:

教科书第1—3页例1、例2及练习三第1—5题

自主学习目标:

借助具体的实物和模型,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学习重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学法指导】 借助学具、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帮助认识。

 

自主学习任务:

(紧扣学习目标设计一些导学思考题,或者提出自学要求尝试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对书中的法则、概念、原理定律以及不懂的地方做好标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导学案(预习课) 

预习提纲 

1、观察信息窗1的图片,思考这些物体可以分为几类?

  

2、

(1)自学,结合自己手中的长方体实物,数一数,长方体有      个面,分别是     面、     面、    面、    面、    面、    面,相对的面 

                ,从一个方向观察长方体最多可以看到     个面。

 思考:

长方体的六个面可能是什么形状?

       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

 

(2)观察手中的长方体,想一想,长方体的棱在哪?

怎样数棱才能做到不重复?

 长方体共有      条棱,按照棱的长度可以分为       组 ,相对的四条棱               。

 

(3)观察手中的长方体,思考;长方体的顶点在哪?

怎样数顶点才能做到不重复?

长方体共有         个顶点。

 

(4)                                        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长方体有    条长,     条宽 ,    条高。

     。

 

展示主题:

1、分别介绍长方体(从面、顶点、棱三方面) 

2、结合手中的实物介绍一下,长方体的长宽高 

备课日期2014年9月1日备课人:

李玉萍

课题

教科书第1—3页例1、例2及练习三第1—5题

总第1课时

教学

目标

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

本课第1课时

体,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

课型:

预习展示

宽、高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重点

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的含义。

教具:

模型框架

难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环节与内容(预习展示反馈)

修改意见

一、预习

⑴长方体有几个面?

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哪些面完全相同?

⑵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长方体有多少条棱?

量出每条棱的长度,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⑶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

(1)拿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

长方体有几个面?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2)抽象图形。

问:

实物中长方体的每一个面是什么形?

作图时,根据作图的原理除了前面和后面之外,其他各个面都画成了什么形?

但实际是什么形?

2、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让学生上去指一指,图上哪3个面是我们能直接看到的?

另外3个面在哪里?

许巍

 

学生用手摸长方体纸盒,互相指出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高红霞

3、长方体的特征。

小结:

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它有12条棱,8个顶点。

一个长方体的面可以分为3对,相对的面完全相同;长方体的棱可以分为3组,每组4条,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4、学习长、宽、高

长方体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

5、认识正方体的特征做第11页练一练

三、巩固提高

1、练习三第1题。

2、练习三第2题。

让学生说一说。

3、练习三第3题。

明确:

这个长方体前后的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余的4个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

4、练习三第4题。

5、练习三第5题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看着自己的长方体纸盒说说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什么特征。

孟凡胜

 

结合第3个图形再说说这个长方体的面的形状有什么特别之处。

孙晋云

先让学生判断摆出的这几个几何体分别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再让学生互相指一指每个几何体中长、宽、高(或棱长)的位置,说说它们分别是多少厘米。

李丽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6个面   12条棱    8个顶点

教学反思

自主学习导学单

课题内容:

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图

自主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我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能在展开图中找到长方体、正方体相对的面。

 

2、我能体会到立体图形的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

自主学习任务:

(紧扣学习目标设计一些导学思考题,或者提出自学要求尝试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对书中的法则、概念、原理定律以及不懂的地方做好标记)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的导学案 

 

 一、 自主学习 

1、 长方体有(    )个面,(    )的面的(     )一样,

长方体中最多有(    )个正方形。

 

2、 正方体有(    )个面,是(    )个完全(    )的(    )

形。

 

二、 自主学习 

1、动动手:

找一个正方体按例3的要求沿红线的棱剪开(学习提示:

先标出上下左右前后,剪 时不能沿每一条棱剪。

) 2、 说一说:

剪开后,展开图形,我发现上、下两个面之间隔着

(    )个面,左、右两个面之间(   )面,前后两个面之间(   )面。

 

3、  试一试:

还有其它的剪法吗?

会有多少种不同的剪法?

 4、 分组展示各种不同 

5、说一说:

我发现了正方体展开后能得到(    )种不同的形状。

我从中发现了这样的规律(                                 ) 

6、自己练习:

找一个长方体沿一组棱(一组长、宽、高)剪开,

我发现了长方体的展开图有这样的规律(      )

备课日期2014年9月2日备课人:

李玉萍

课题

第3页例3及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三第6—7题

总第2课时

教学

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

本课第2课时

体的侧面展开图。

强化对长方体面和棱特征的认识。

课型:

预习展示

2、  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重点

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教具:

模型纸盒

难点

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环节与内容(预习展示反馈)

修改意见

一、预习:

沿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棱纸盒剪开

要求:

剪的时候要沿着沿着棱剪,并且各个面要互相联在一起。

对着模型介绍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二、自主探究

1、让学生看教科书3页,像例3那样,将有关的棱用红线描出,并按照例题所示的步骤进行操作,得到正方体的展开图。

2、把展开图再复原成立体图,再进一步展开、复原,让学生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

3、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

拿一个长方体纸盒,沿着一些棱剪开,看看它的展开图,先从自己的展开图中找出长方体的3组相对的面,然后在其他同学的不同的展开图中找。

最后让学生观察相对的面在不同的展开图上的分布情况,发现其中的规律。

4、“练一练”

第1题然后将展开图复原成立体图来检验。

把教科书117页的图形剪下来试着折一折从而验证自己先前的判断是否正确。

 

让学生独立一剪,并在小组里交流自己得到的展开图,在交流中认识不同的正方体展开图,并思考展开图中的各个面与原来各个面的关系。

许巍

 

让学生在观察展开图的基础上,先在图中标注下面、后面、和左面,并说明自己的理由。

高红霞

第2题出示各展开图,引导学生先想像把展开图复原成立体图的过程,再判断。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三第6题

让学生在仔细观察展开图的基础上作出判断。

对于不能围成长方体的图形要说明理由,最后再进行操作验证。

2、完成练习三第7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进行选择,再通过交流让学生说明选择的根据。

四、思考题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纸,先学生操作。

然后说说有没有找到什么规律。

五、总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六:

完成相应的练习

把教科书121页的图形剪下来试着折一折从而验证自己先前的判断是否正确。

李丽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自己连现实的思考过程。

孟凡胜

启发学生思考:

要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至少要用几张硬纸片?

这几张硬纸片的形状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孙晋云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要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至少要用6张硬纸片

教学反思

自主学习导学单

课题内容:

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

自主学习目标:

1、知道表面积的意义。

2、知道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自主学习任务:

(紧扣学习目标设计一些导学思考题,或者提出自学要求尝试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对书中的法则、概念、原理定律以及不懂的地方做好标记)

1、长方体有几个面?

正方体有几个面?

(用手按前、后,上、下,左、右的顺序摸一遍)

2.明确:

这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3.两人一组相互说一说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

4.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二)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演示课件长方体的表面积”

1.归纳:

上下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长和宽作为长和宽的;

前后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长和高作为长和宽的;

左右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高和宽作为长和宽的.

2、想一想,长方体的表面积如何计算?

(学生讨论)

上下面:

长×宽×2

前后面:

长×高×2

左右面:

高×宽×2

3.练习解答例1.

例1.做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

4.巩固练习.

一个长方体长4米,宽3米,高2.5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教师:

如此题改为同样尺寸的无盖塑料盒求表面积如何办?

学生:

应该少算上边的一面.

列式:

4×3+4×2.5×2+3×2.5×2

(三)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演示课件“正方体的表面积”

1.正方体的表面积如何求吗?

棱长×棱长×6

2.试解例2.

一个正方体纸盒,棱长3厘米,求它的表面积.

=9×6

=54(平方厘米)

答:

它的表面积是54平方厘米.

3.巩固练习:

一个正方体的面积是1.2分米,求它的表面积.

四、课堂检测:

1.一个长方体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高是5厘米,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5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长方体的三条棱分别叫它的长、宽、高.()

(2)一个棱长4分米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是:

=48(平方分米)()

(3)用四个同样大的正方体小木块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四个正方体表面积的和小.()

 

备课日期2014年9月2日备课人:

李玉萍

课题

第6页的例4及相应的练一练、练习四第1—5题

总第3课时

教学

目标

1、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和计

本课第3课时

算方法,能运用表面积计算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课型:

预习展示

2、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

重点

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具:

长方体模型

框架纸盒

难点

能运用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环节与内容(预习展示反馈)

修改意见

1、预习例4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提问:

长方体有几个面?

这几个面之间有什么关系?

它们可分为哪几组?

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出示问题:

如果告诉你这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你能算出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吗?

(2)启发:

请你借助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思考,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可以怎样计算这六个面的面积之和?

(3)比较小结:

这两种方法都反映了长方体的什么特征?

你认为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时,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

(要根据长宽高正确找出3组面中相关的长和宽)

2.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谈话:

根据长方体的特征我们解决了做长方体纸

 

指出:

只要算出这个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就可以了。

许巍

关键:

要根据长宽高正确找出3组面中相关的长和宽

高红霞

盒至少需要多少硬板纸的问题。

如果纸盒是正方体的,你还会解决同样的问题吗?

(出示‘‘试一试’’)

(3)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3.揭示表面积的含义。

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三、应用拓展

1.做“练一练”。

独立完成

2.做练习四第1题。

让学生看图填空,再要求同桌同学互相说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并核对相应的面积计算是否正确。

3.做练习四第2题。

让学生独立依次完成题中的两个问题

4.做练习四第5题。

让学生根据表中列出的各组数据对每一个物体是长方体还是正方体作出判断,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并将结果填人表中。

四、全课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做练习四第3、4题

(2)组织交流反馈,提醒学生根据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思考。

孟凡胜

 

学生看图填空,再同桌互相说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并核对相应的面积计算是否正确。

李丽

 

比较求长方体的表面积与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过程和方法,说说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各要注意什么?

孙晋云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

6×5×2+6×4×2+5×4×2

教学反思

自主学习导学单

课题内容:

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应用

自主学习目标:

1. 熟练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2.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自主学习任务:

(紧扣学习目标设计一些导学思考题,或者提出自学要求尝试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对书中的法则、概念、原理定律以及不懂的地方做好标记)一、知识回顾:

 

1.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是指?

 

2.用自己的话说说如何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3.在练习本上计算下面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1)长方体长为12分米,宽为5分米,高 4分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2)棱长为5米的正方体,表面积是多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