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慈善机构运作模式以佛教为例.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4711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66.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宗教慈善机构运作模式以佛教为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宗教慈善机构运作模式以佛教为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宗教慈善机构运作模式以佛教为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宗教慈善机构运作模式以佛教为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宗教慈善机构运作模式以佛教为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宗教慈善机构运作模式以佛教为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宗教慈善机构运作模式以佛教为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宗教慈善机构运作模式以佛教为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宗教慈善机构运作模式以佛教为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宗教慈善机构运作模式以佛教为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宗教慈善机构运作模式以佛教为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宗教慈善机构运作模式以佛教为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宗教慈善机构运作模式以佛教为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宗教慈善机构运作模式以佛教为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宗教慈善机构运作模式以佛教为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宗教慈善机构运作模式以佛教为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宗教慈善机构运作模式以佛教为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宗教慈善机构运作模式以佛教为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宗教慈善机构运作模式以佛教为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宗教慈善机构运作模式以佛教为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宗教慈善机构运作模式以佛教为例.docx

《宗教慈善机构运作模式以佛教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宗教慈善机构运作模式以佛教为例.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宗教慈善机构运作模式以佛教为例.docx

宗教慈善机构运作模式以佛教为例

佛教慈善机构的运作模式

慈善社会化,是社会慈善事业的发展方向。

佛教慈善是慈善社会化的需要,也是社会人群获得社会关怀和支持的重要途径。

佛教慈善,也只有融入社会慈善,走向社会化发展之路径,才能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

为此,佛教界要确立和完善佛教社会慈善理念,依法建立有效的运作与管理机制,保证社会公信力,树立慈善品牌,为和谐社会的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所以,我们要不断更新观念,完善机制,推进佛教慈善的社会化发展。

一、台、港、韩等佛教慈善机构组织的经验及影响。

1.台湾地区佛教慈善机构组织的经验及影响

台湾是文化传播路线上的边缘地带,台湾佛教具有‘多元性与复杂性’和‘枝末性'两大特质。

佛教是台湾第一大宗教。

据2004年统计,台湾的佛教徒超过800万人,约占台湾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造成今天台湾佛教发展的因素,除了可遇而不可求的外部机遇之外,主要还是佛教自身的观念转变和人的素质的提高及其慈善机构的成功影响。

台湾佛教获得自由发展的时间并不长,1987年台湾“解严”后,佛教组织的多元化时代才开始,传戒上恢复了各宗派、各寺院的自主授戒的局面。

至2008年也就20多年的时间,佛教团体已经发展到组织完备、硬件道场建设齐全,运作制度化,影响国际化,在台湾社会以及国际救援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做了大量利益社会、民众,净化人心的事情,是台湾民众有目共睹的,改变了民众心目中对于佛教的古老印象,树立了正面而有为的佛教社会新形象。

例如慈济功德会的慈善事业和医疗,法鼓山的文化和教育,佛光山的海外弘法,灵鹫山的佛教园区和宗教对话,都不仅仅发挥了佛教利益人天的作用,而且极大的提升了佛教在国际上的地位,佛教不再是社会的负担,扮演消极的角色,而是成为积极地在化解国际文化冲突、国际急难救助、社会慈善、濒危文化遗产保存等方面有所作为,弥补政府和官方无暇顾及领域的社会信誉度极高的组织。

我们知道一般人在捐款时都会关注资金的流向是否是与捐款人的目标一致,而佛教组织的因果法则的教义和专款专用的信誉使人们能够更为放心地把资金捐助给佛教组织。

其中,台湾佛教僧团建设的经验十分值得大陆寺庙借鉴,因为两岸有着同样悠久而深厚的传统文化渊源,共同的佛教法脉传承系统,同样面临都市化加剧的现代社会转型和经济迅速发展的机遇,而台湾佛教团体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与当今社会相适应的现代性特征:

在道场和寺庙的建设过程中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设备和展示手段;在佛法弘扬的过程中,运用声电光等电视、光盘、报纸、杂志、网络等现代资讯传媒;在发展的策略上,与国际相接轨,注重国际化的发展策略、培养现代高学历的人才,许多拿到国外博士学位的僧侣在进行弘法工作,纷纷设立高等教育机构,甚至在国外成立佛教大学,注重人才培养、健康生活模式的熏陶;以及现代化的管理和运作模式、资金筹款方式等,以维持高额消费的道场运作费用。

台湾佛教团体建设涉及到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局限于购买山头和建设具有现代化特色的建筑物,而且在于整个僧团的人才教育培养、管理模式、经济运作模式、社会弘化方式的现代性策略。

与传统佛教的清修为主、统一的寺庙建筑风格、固定的早晚课制度、佛教经忏仪轨等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模式。

2.香港地区佛教慈善机构组织的经验及影响

香港佛教传统的慈善事业与社会福利事业,在近五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已渐渐形成香港佛教的一大特色。

香港全境有四百多佛教组织,全港有六百万人口,其中佛教徒五百万人,占有总人口中之百份八十五以上。

香港佛教联合会是香港佛教的形象,领导整个香港的佛教组织及佛教徒,从事佛法的宣扬工作,佛教联合会领导有寺庙或团体会员共四百馀单位,是香港宗教界的一大体系。

 五十年来在香港佛教联合会领导下,佛教寺庙林立,佛学院开办,佛教办之社会学校,学院纷纷创立,佛教的慈善福利机构积极发挥其社会功能,一九七0年“香港佛教医院”设有三百五十六张病床之现代化医院成立,为社会提供健康照顾服务。

一九九三年创办“安养服务”照顾临终病人之善终服务,并设有二.五六公顷之佛教坟场。

一九九七年八月,香港佛教联合会接办已有三十七年历史的“香港佛教月刊”。

社会教育服务是香港佛教联合会的工作重点,办有十三间政府津贴之中学、津贴小学八间,幼稚园有七间。

除此之外,尚有民间佛教团体办之学院、中学、小学、幼稚园,计有五十多间,收有六、七十万学生。

香港佛教青少年组织,现有会员二万馀人,举办六岁到廿五岁青少年的文娱活动。

香港佛教联合会及佛教团体所做的社会服务,除每年所做的救济事业之外,也有安老院及慈幼院之类的长期慈善事业,例如九龙钻石山华清路、继航法师主办的志莲安老院,该处有寂静的环境,容纳有100多位老人。

其中附设幼稚园,老幼一起,十分融和。

此外,院中尚设有诊疗所、病房、讲堂、厨房、浴厕等,都为电器化设备。

另设有亭、台、花园,已成新界游览名胜了。

种种人性化的设计和关怀,体现了香港佛教慈善事业的发展是值得大陆地区佛教慈善机构进行效仿和学习的。

3.韩国佛教慈善机构组织的经验及影响

宗教在韩国社会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由中国传入到韩国的佛教,因其理性特征和信仰系统的高度体系化以及特有的精神魅力,在韩国人的信仰世界逐渐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现今已成为韩国的第一大宗教。

韩国佛教的慈善基本体现在其社会福祉事业上。

佛教作为韩国社会的第一大宗教,其社会地位和影响是有目共睹的。

历史上韩国佛教所有的宗派、教团、寺刹都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开展社会公益事业。

然而,佛教界积极从事现代意义的社会福祉事业则起步较晚。

经近20多年的努力,目前佛教福祉事业,无论设施,还是经营规模皆不逊色于其它宗教。

仅2000年以后增加的规模较大的佛教社会福祉设施就多达70余处。

目前佛教福祉设施从业者达2,700多人,并能够不断培养社会福祉士的教育机构有东国大学、中央僧伽大学、尉德大学等三所高等院校。

据2004年的统计正式注册的佛教福祉法人就有50家,专门福祉设施有500多处,此外还有100多个活跃于佛教福祉领域的各类佛教相关的民间团体。

佛教社会福祉设施总体分布来看,曹溪宗占117个,真觉宗占10个,天台宗占4个,总持宗占3个。

显然在这方面曹溪宗是韩国佛教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

曹溪宗作为韩国佛教代表性宗派在社会福祉方面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其整体规模占佛教社会福祉事业的90%以上。

1995年2月,曹溪宗总务院为进一步积极开展社会福祉事业,成立了曹溪宗社会福祉财团,以这一财团为中心曹溪宗各个寺刹、僧侣、信徒们更加积极开展了社会福祉活动。

其社会福祉不仅涉及各个年龄层(儿童、青少年、女性、老人、残疾人)还包括不良设施的改造、葬仪、咨询、自愿者、社会体育、学术等相关其它设施。

另,还有为生活困难的青少年提供奖学基金的30多个奖学会。

以上组织和设施都是得到政府相关部门认可后经营的佛教社会福祉团体。

此外还有为数不少的没有正式注册的规模不等的各类团体活跃于这一领域。

韩国佛教的慈善机构(社会福祉)通过政府相关部门的认可来使其专业化和正规化。

这不仅使得广大人群可以信赖和接受也有利于机构的运行。

此外,为有效开展佛教社会福祉事业需要一大批这一领域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为此,韩国佛教组织有计划地培养这一领域的专业人才,同时,对已从业者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和再教育。

为此,在东国大学等教育机构设置了佛教社会福祉教养大学(大学的系一级学科),开设了为期一年的佛教社会福祉专业课程,作为短期课程开设有看护自愿者教育、中医民间疗法教育等课程,并对已从业人员每年根据所从事领域,分批实施一次再教育,以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大乘佛教曾在历史上创造性地诠释了菩萨思想和慈悲的实践,这对当前佛教的新的发展和慈善事业的展开有着深远的启发意义。

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如何创造性地阐发菩萨思想、建立新的慈悲精神、实践新的布施慈善体制,则是当前佛教界所必须认真对待和解决的问题。

相信韩国佛教在这方面的积极的探索实践和经验,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不无借鉴意义。

二、我国大陆地区宗教慈善机构的现状及其成功先例

宗教型慈善在我国历史上居于重要的地位。

以佛教为例,佛教讲求“大慈大悲”,把慈悲扩大到无限,扩大到一切众生,劝导人们自净其意、止恶扬善。

通过俗讲、变文等宣讲形式,佛教劝善思想吸引了众多的善男信女,对旧时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作用。

而现代的宗教慈善,已经不再停留在传统的劝人为善以及简单施舍的层面,转为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社会慈善事业中来,与基层政府和社会民众联系趋于频繁。

目前佛教慈善机构很多,办的成功的且具有一定规模的却少之又少,众所周知的有:

台湾证严法师的佛教慈济功德会、厦门南普陀的慈善基金会、苏州寒山寺的慈善超市等。

这几家慈善机构都是由出家人主办的,且办得有声有色,得到了佛教内外众多人士的大力支持和高度赞扬。

1.厦门南普陀寺慈善会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十四日,中国大陆第一家佛教慈善机构——厦门市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在妙湛老和尚的倡导下,经海内外各界促成,得以正式成立。

作为中国大陆第一个以佛教界人士发起并且具有法人资格的慈善团体,在成立的四年的时间里,慈善事业基金会在慈善、医疗、弘法等方面做了大量实事,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慈善事业基金会已成立了“慈善处”“佛经流通处”、“义诊院”等机构,在关怀优秀教师、资助失学儿童帮助特困户、残疾人、孤儿和孤寡老人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慈善工作。

四年来共举办了各种法会近百场次,组织会员学习佛法,举办了青年佛学讲修班及“清净之旅“佛教青年夏令营。

慈善基金会至今已赠各类书近百万册,创办了《慈善》会刊、会报,使慈善之念深入人心。

目前,参加报名的海内外会员一万五千九百八十人,慈善捐款共七百多万元。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慈善事业基金会实践着佛教慈悲济世、造福人群的精神理念,同时亦在社会各界有心人士的关怀资助下得到发展。

爱心永驻,法轮常转。

我们深信,在佛陀慈力加被下,在社会各界支持下,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如旺盛炉火,把慈善之光和热奉献给社会,愿慈善的甘露洒满人间。

2.苏州寒山寺慈善超市

寒山寺作为中外驰名的寺庙,多年来实践“人间佛教”重要思想,一边修复殿堂塔宇,展现古刹历史风貌,一边积极开展佛教慈善事业、佛教文化事业。

学修并重,以出世之心为入世事业。

2003年10月,寒山寺方丈秋爽法师在学习苏州市平江区“一家人”慈善互助超市经验的基础上,与一些公司、企业单位联系,洽谈募集善款事宜,经过半年时间的精心筹备,2004年4月全国宗教界首家社区慈善超市正式成立。

该超市实体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集佛教活动场所和僧众之力,并接受海内外各界人士的捐款,从事社会公益慈善事业,扶贫济困、造福社会。

在办好慈善超市的同时,寒山寺慈善中心开展多种形式的助贫、助残、助学等活动,以寒山寺为桥梁,将古城苏州人的爱心送到贫困地区的千家万户,让社会上的困难人群,真正沐浴到佛陀的慈善之光。

就拿寒山寺慈善超市每年资助苏州市金阊区的200人一项预算,寒山寺每年支出这一方面的购物款项最少就达15万余元。

为坚持办好慈善超市,寒山寺将每年计划拿出一笔专项资金用于超市正常购物运转,并将与苏州慈善机构形成合力,为慈善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东林慈善功德会

东林慈善功德会是东林净土文化基金会下属的慈善机构。

2006年5月,在大安法师的倡导下,在江西省民政厅注册成立了东林净土文化基金会,以维护佛教的修行、弘法、教育以及慈善事业。

为了更好地发扬大乘佛教慈悲济世的精神,发挥佛教对构筑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东林净土文化基金会在2008年4月15日成立了东林慈善功德会。

东林慈善功德会是以东林净土文化基金会为依托,以东林僧团为指导,以居士群体为核心,以志愿者为基础,在九江市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面向全国的慈善组织。

秉持大乘佛教慈悲济世的精神,继承中国佛教历代济贫救苦的优良传统,延续太虚大师主张佛教积极入世的思想和民国时期佛教救世利人的慈善事业。

东林慈善目前展开的项目有临终关怀、慈善医疗、贫困助学、赈灾救急、居家关怀等各项慈善事业。

2007年4月15日成立东林慈善门诊部,以帮助贫困群众解决无钱治病为目的,对低保家庭、贫困大学生、所有的出家僧人完全免费治疗,同时还展开了大病救助,下乡义诊,白内障复明等慈善医疗。

到目前为止,东林慈善门诊部一共接诊了约3万余人,其公益支出达到200万余元。

2009年10月又创办了“东林慈善安养院”,展开临终关怀事业,对孤苦无助、身心憔悴的老人予以人性的关怀和佛法的引导,使他们在生活上能得到更好的照顾,走完这一生最后的旅程,同时在心灵和信仰上予以佛法的洗涤和正确的指导,使每一位临终者,信愿具足得生西方极乐净土。

一年来,东林慈善安养院一共入住了60多位老人,其中长期入住人员25人,短期入住20余人,离世往生22人。

此外,东林慈善功德会还积极参与重大灾难的救援,2008年四川发生了汶川大地震,东林慈善在第一时间组织救援医疗队到达现场救援,救援资金达到200万余元,同时东林慈善功德会还参与了2008年南方雪灾、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2010年云南春季旱灾、2010年六月江西抚河决堤洪灾等大型的赈灾。

赈灾资金达到450万余元。

在助学方面,东林慈善功德会两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贫困助学。

其中资助了江西南昌、江苏南京大学、九江学院、陕西师范大学等大学以及九江市一中、庐山区中学、星子县中学、九江县一中、抚州临川一中、山东新泰中学等中学,帮助蔡岭小学、修水县四都镇彭沽小学进行了校园建设和教学器材资助等。

到目前为止东林慈善的助学资金将达到300万余元。

同时东林慈善功德会还开展了居家关怀、贫困捐衣等慈善项目。

东林慈善自创办以来,各项慈善事业金额超过1000万余元。

东林慈善功德会积极引导广大社会民众和佛教信徒参与佛教慈善事业,使社会民众内心充满慈悲和仁爱。

教富济贫,让富有的人们能奉献自己的爱心,引发内心的慈悲善根,修积阴德,广种福田,富而好仁;救困安贫,使贫困的民众得到救助,心生安乐,贫而感恩;自利利他,为佛教弟子提供一个弘法修行的渠道,积功累德,回向净土成为资粮,往生极乐,圆成佛道。

通过济贫教富的各项慈善事业,化解社会阶层的差别和对立,净化人心,提升道德,和谐社会;使广大的社会群众接触、了解和正确认识佛教,觉悟人生。

欢迎社会各界善心人士积极参与,共筑东林慈善社会公益平台。

用慈悲爱心,完善自我,奉献人生,让青史留名,让子孙效贤;用菩提心,修福修慧,弘法利生,让他人解脱,让自己成就。

4.佛慈基金会

湖南省佛慈基金会成立于2000年12月15日,是代表湖南省佛教界的唯一慈善机构,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下,现已成为省级慈善先进单位。

近八年来,湖南省佛慈基金会在国家相关部门、省委统战部、省宗教局、省民政厅及相关部门的关心配合与指导下、在会长圣辉大和尚直接领导下,一直担负着对湖南省十四个地区的贫困地区、贫困学生、孤老孤儿、残疾儿童、灾区及社会弱势群体资助的崇高职责。

湖南省佛慈基金会的足迹遍布三湘四水,为和谐社会维护世界和平和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做了大量的实际工作,在近五千二百名基金会员的共同努力下,对社会做了大量的益事和贡献。

湖南省佛慈基金会巳为贫困地区捐建希望小学26所,另有一万多名学生得到长期资助。

他们中间有不少学生进入了北大、清华、复旦等重点大学。

省内14个地区若出现灾情,湖南省佛慈基金会总是最先到达灾区现场,并给予当地大量米、衣、棉被及资金方面的资助。

三、宗教慈善对中国的必要性

宗教慈善事业是人类慈善事业的源头和主干,综观世界五大宗教,尽管他们教规教义不同,修持方法迥异,但却有着共同的教义部分——“慈善爱人”。

宗教慈善事业具有不同于其它慈善活动的社会价值,它具有物质与精神上双重救助的功效,在给予被救助人物质帮助的同时,又利用其宗教信仰理念对其进行精神抚慰,缓释被救助者心灵痛苦以及一些反社会的不良情绪,对维护社会安定祥和能起到特殊作用。

主要原因来自四个方面:

1.宗教慈善补充社会保障体系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慈善事业也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这为作为慈善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宗教慈善确定了性质、指明了方向。

各大宗教都有开展慈善公益活动的优良传统,当今中国慈善公益事业发展方兴未艾,宗教界有着开展慈善活动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要求,也一直是社会慈善的重要补充和积极力量。

宗教慈善公益在慈善救助的覆盖面、深入度和持续性等方面,往往是政府和其他团体做不到或不可替代的。

在我国现有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宗教慈善是社会慈善的重要补充和手段。

宗教慈善可以减少政府在社会和发展中担负更为沉重的经济负担。

因此,宗教慈善大有发展空间和大有作为的,这也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需要。

发挥宗教慈善作用,完全符合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理论要求。

2.宗教慈善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宗教慈善是宗教界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信徒实践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一般说来,令人满意的宗教慈善,既是宗教组织生活的功能性前提之一,又是宗教组织生存发展的基本策略,更是宗教组织传播扩大其思想信仰影响的最基本手段。

毫无疑问,宗教慈善活动在宗教生活与社会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目的是达到保护弱者,传播福音,服务社会和实现博爱的目的,体现“一人有难,大家援助”的群体意识和行动。

宗教慈善可以从下面几个具体方面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1)纯洁慈善动机有益于促进人自身的和谐

慈善公益活动不仅仅只是“施与”、“受助”的简单物理运动过程,也不仅仅只是“需者”得到了帮助,“施者”在慈善公益活动中也得到了心理的满足、精神的洗礼、思想的升华、道德的提升。

参与慈善公益活动本身也是一种“精神消费”和思想教育。

宗教也弥补了世俗性慈善组织的部分功能缺失,它对信徒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要求“施者”纯洁慈善动机,号召“施者”不计较回报。

(2)缩小贫富差距有益于促进人与人的和谐

发展宗教慈善公益事业,不仅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降低社会发展成本,同时,也有助于形成博爱宽容、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社会风气。

宗教作为一种道德教化力量也十分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和人际关系,许多宗教慈善公益组织不仅仅只是捐款捐物、扶贫济困,还关注精神抚慰、人性关怀。

正因为宗教慈善公益对于人的所需(精神与物质)的满足,号召每个人去关怀他人,所以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3)宗教独特的自然生态观有益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自然生态观是宗教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大宗教都有独特的自然生态观,但基本都主张用谦卑之心对待自然,用慈爱之心保护自然,用中道之心利用自然。

佛教主张“慈悲为怀”、“普度众生”、“泽被草木”,讲求尊重生命,不随意杀生。

道教主张处理与天地万物的关系上要以“道法自然”的基本原则,“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维护万物变化发展的自然本性,而不人为地破坏。

伊斯兰教认为在天地之间,人只是“代治者”,人要自觉地处理好同自然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接近自然,但不被自然所奴役,一方面要改造自然,但不滥用自然。

各大宗教自然伦理思想为自然生态的保护提供了更丰富的精神性资源。

(4)跨民族的宗教慈善公益活动有益于促进民族间的和谐

我国有56个民族,其中有十几个少数民族几乎全民信仰一个宗教(如回族、维吾尔族等十个民族信仰伊斯兰教,藏族等信仰藏传佛教,傣族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其他各少数民族群众中宗教信徒比例也较高(部分群众信仰一个或者几个宗教),汉族群众中信仰五大宗教的都有。

宗教慈善公益活动往往遵循“普世”、“博爱”的精神,不仅仅只局限于某一宗教内部,或某个族群内部。

一般来说,跨民族的宗教慈善公益活动有三种:

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宗教慈善组织的跨民族慈善公益活动;民族地区的非民族性的宗教慈善组织的跨民族慈善公益活动;非民族地区的汉族群众占主体的宗教慈善组织在民族地区开展的跨民族宗教慈善公益活动。

开展跨越民族的宗教慈善活动有助于各民族的相互了解,有助于增进各民族的友情,有助于营造各民族之间的和谐。

正是宗教慈善有益于促进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有益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有益于促进民族间的和谐所以开展宗教慈善可以让“慈善爱人”的核心理念产生更广和更深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能抚慰人心、凝聚人心、感化人心,引导大众做好事、说好话、当好人,有助于社会教化和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产生直接的推动力。

3.宗教慈善对当代人的精神救助

时代需要宗教,社会需要宗教。

宗教慈善对当代社会的作用是积极,必需的。

而心灵的慈善远比物质的慈善、文化的慈善重要。

物质的慈善可以达到扶危济困;文化的慈善可以提高人类的素质;而心灵的慈善可以让人类懂得感恩、尊重、包容、仁爱、善良,甚至可以让人们拥有一个积极的人生观,能够正确地面对人生的起落。

宗教对心灵的净化和关爱也是无微不至的。

如,二十一世纪的佛教应得到重视和推崇。

“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心是万法之源”;“三界为心,万法为识”;“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心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有人把佛法称为心法也是有一定依据的。

(1)对治社会道德问题

在救治道德滑坡,建设和谐社会,提倡精神文明建设等诸多问题上,佛教的慈悲观、心灵慈善等能给予有力的对治,因为: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宗教的慈悲精神是以人文关怀和慈悲济困为宗旨的公益事业。

它提倡人道主义、助人为乐、使人人富有同情心。

有助于形成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关爱的社会道德风尚。

针对当前社会竞争激烈,为了利益,不顾亲情、友情,导致极度的心理“变态”。

出现这种情况,用科学,金钱等手段,却是无法解决的。

离开宗教,还有谁能胜任?

(2)消解现代人心理问题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的企业家、明星等社会知名人士,在事业、地位、钱财等方面有成者不计其数,但却频频出现其自杀事件。

生活在物质富裕中人,其内心却时常跌落在空虚、孤寂、抑郁的生活情感中。

在娱乐圈里,饱受抑郁症和焦虑症困扰的明星也不少数。

据业内人士估计,在高压力和竞争激烈的娱乐圈里,有情绪问题的艺人数量正处于上升态势,比例竟达近百分之五十之多。

这说明仅有物质上的满足是不够的,精神上的困惑,心灵无法超越精神的负担,最终导致自杀。

面对生命的苦境,我们无法放弃或毁灭它,而是要勇敢地面对它、转变它、提升它,即通过不同的宗教修行方式,消除内心的苦境。

宗教对生命的关注和拯救,是建立在对生命本质的了解和觉悟之上的,故能有效地帮助人们化解和消除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3)引导家庭的和谐与美满

我们生活在这个物欲横流,科技猛飞的时代,生活如此的优裕。

但在这个社会,家庭观念的转变,生活观念的转变,婚姻结构的混乱如雾里看花。

夫妻两的种种矛盾造成相互的不信任,愤恨厌离,反目相仇,最终以离婚收场。

家庭的巩固与美满,是塑造美满,和谐社会的主要因素。

幸福与美满的家庭,必定要有真诚与关怀;有感恩与喜悦;有自信与慈悲,婚姻中的一切才能取得平衡与和谐。

宗教引导家庭的和谐与美满,如佛教说应“屏相教诫”,必须和颜悦色,在适当的因缘场面给予纠正。

佛教讲因缘,我们明白前世今生的缘分,更要珍惜当下之姻缘;佛教讲包容,有多大的心量就能担当多大的事业,对于家庭亦当如此。

(4)中国当前宗教慈善事业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宗教慈善事业取得了巨大发展,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效,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从总体上看,宗教界的慈善活动还是零星的,宗教慈善事业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与时代的发展不相符合。

宗教慈善事业的发展还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宗教慈善事业的规模还非常小。

第二,从形式上来看,我国宗教慈善事业的组织形式单一。

从我国宗教团体开展慈善活动的经济来源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渠道:

一是来自信徒的捐献,这是宗教组织经济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来自房屋和土地的租金收入,这是宗教组织最稳定和最主要的日常收入来源;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