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月考考试试题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4747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9.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月考考试试题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最新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月考考试试题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最新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月考考试试题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最新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月考考试试题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最新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月考考试试题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最新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月考考试试题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最新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月考考试试题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最新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月考考试试题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最新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月考考试试题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最新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月考考试试题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最新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月考考试试题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最新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月考考试试题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最新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月考考试试题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最新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月考考试试题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最新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月考考试试题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最新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月考考试试题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最新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月考考试试题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最新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月考考试试题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最新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月考考试试题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最新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月考考试试题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月考考试试题1.docx

《最新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月考考试试题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月考考试试题1.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月考考试试题1.docx

最新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月考考试试题1

【2019最新】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月考考试试题

(1)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江南文化的特性是在与北方文化以及与荆楚文化等的比较中显现出来的。

江南文化是一种诗性文化,主要体现在人的饱满的感性审美,与放达沉稳的现实诉求以及与清丽秀美的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江南文化在与主流的北方伦理文化相抗衡中,以柔克刚,“越名教而任自然”,从而自晋室南渡以来逐渐占据了文化的制高点。

  江南文化给予历代文人以极大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

陈望衡在《江南文化的美学品格》中认为,“江南概念主要是审美的。

江南文化从主调来看,是一种审美文化”。

这真正抓住了江南文化的审美和诗性本色。

美国学者费正清认为,中原体制文化的大传统和东南沿海地区相对自由的小传统构成了文化的某种张力,促进了文化在互补中的发展。

而江南文化就处于费正清所说的东南沿海地区的核心地带。

  这种相对自由的文化小传统自宋代以来一直处在引领教育、文化和经济的地位,到明清时期达到高峰。

如有清一代,全国共产生(文)状元115名,江南文化圈所属三省(苏、浙、皖)的状元数为78名,占全国的67.83%。

这些数据说明,到清代时,江南在文化教育方面已远远领先于其他地方。

这些状元以及出身此地的进士大多进入的政治领域,同时他们在经济领域亦叱咤风云。

  

  这种重学崇文的传统影响所及,到晚清和民国,苏浙两省的现代文学家可谓灿若群星。

如鲁迅、茅盾、郁达夫、周作人、徐志摩等,均是一流的文学家。

江南文化自古迄今所形成的底蕴和特色,也深刻地渗透进了当代先锋文学家,尤其是那些出生在江南文化圈的先锋作家的骨髓当中。

 首先,江南文化培育出了独特的文学信仰维度。

这种信仰渗透进先锋文学家的血液中便引发了当代先锋文学的持续发展和深化。

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先锋文学在全国有遍地开花之势,各地不少作家都进行过先锋实验性写作,但时至今日大多已偃旗息鼓。

而成长于江南文化圈的先锋作家如苏童、格非、叶兆言、余华、王安忆等,创作势头仍然不减,且先锋性显明。

  这是一种基于对文学的信仰所带来的执着,这种信仰来源于对江南诗性文化的深切记忆和感恩情怀。

江南迷离的山水和氤氩的烟树,温和的气候与鱼米之多,构成了这种准宗教氛围的外在地理和风物条件。

在对文学的追求中,自古以来的江南文化漫透着不同于北方的洒脱和空灵,那些生息于此的当代先锋文学家们同样承继了这样一份精神遗产。

  其次,先锋文学在实验冲动过后仍然富有活力地涌现出众多优秀作家和作品,这得力于江南文化在当代的精神积淀。

这种积淀体现在构思、语言、意象、叙事等诸多方面,这些都折射出了江南文化的影子,都带有鲜明的江南风物特点。

然而,这种风物是以与传统审美意象相反的反讽方式体现出来的。

  先锋文学的中坚力量正是那些至今坚持先锋写作的文学家特别是小说家。

他们大多栖居在江南的城市里面,以最新潮的姿态和话语方式传达出江南传统文化最深沉的品格。

如此看来,先锋文学应拥有更加夺目的未来。

  

(选自《社会科学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富有饱满的感性审美,与放达沉稳的现实诉求以及与清丽秀美的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是作为诗性的江南文化的主要表现。

B.费正清认为,江南文化是一种审美文化,它与中原体制文化的大传统构成了文化的某种张力,促进了文化在互补中的发展。

C.江南文化自古以来所形成的底蕴和特色,孕育了苏浙一代灿若群星的现代文学家,也促成了先锋文学的诞生。

D.当代先锋文学的小说家们大多栖居在江南的城市里面,他们以最新潮的姿态和话语方式传达出江南传统文化最深沉的品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江南文化给予了历代文人以极大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它以柔克刚,自晋室南渡以来逐渐占据了文化的制高点。

B.江南文化影响深远,自宋代以来就引领的教育、文化和经济发展,它对的政治与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

C.对江南诗性文化的深切记忆和感恩情怀,对文学的信仰的执着,是当代先锋作家创作势头不减,仍然保持先锋性的原因。

D.江南文化因江南迷离的山水和氤氩的烟树、温和的气候与鱼米之多,而显得洒脱和空灵,留给了当代先锋文学家一笔精神财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江南文化处于东南沿海地区的核心地带,相对自由,“越名教而任自然”,在与北方的伦理文化的抗衡中,成为的主流文化。

B.独特的文学信仰,深刻地渗透了先锋文学家的血液当中,促使当代先锋文学由偃旗息鼓到先锋性特征明显。

C.当代江南优秀作家的作品,无论在构思、语言、意象,还是叙事等方面,都折射出江南文化的影子,具有鲜明的江南风物特点。

D.先锋作家的作品习惯用与传统审美意象相反的反讽方式体现江南风物特点,它将创造出先锋文学更加夺目的未来。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流浪狗

崔立

  有一天,我们楼下门口处,出现了一条流浪狗。

很小的一条狗,狗毛呈白色,像是出生不久的。

冬日的天,足够冷,我看着那条流浪狗,使劲地抖动着自己的头,以运动来取暖。

间或,发出阵阵哀怨的声音。

  我匆匆赶着去上班,也来不及多去关注它。

我走过的时候,就在想,这狗,肯定是被遗弃了吧。

定是被哪个不负责任的主人,嫌家里狗太多,便把它给赶了出去。

说实话,我不讨厌狗,但也真没想过要养。

养狗太麻烦,要喂它吃喝,给它洗澡,最主要的,还要给它安排住宿的地方。

把一只狗安置在自己家里,我可想都不敢想!

  晚上回来时,天还没黑。

我看到那条流浪狗,还蹲在门口。

不过,看起来,它似乎比我舒服一些。

我上了一天的班,还饥肠辘辘的,它比我好,躺的位置上多了一只碗,碗里竟已盛满了各种各样的食物,可能是周边的好心人舍给它的。

  我上了楼。

胡乱地端出冰箱里的剩菜剩饭,放在微波炉里热了几分钟。

一个人的日子总是那么寂寥,我又想起了那条流浪狗,觉得自己和那条狗,似乎也有一些共同之处。

我吃了几口菜,看到了里面的几块大肉。

我就不再吃了,端着只碗盛上肉,下了楼,倒进流浪狗的碗中。

流浪狗似乎认真看了我一眼,并且还朝我摇起了尾巴。

  第二天一早,我下楼时,想着那只流浪狗,还在不在楼下。

推开楼下的大铁门,流浪狗果然还在,它蜷缩着身子,躲在旁边的几株小海桐之间,借以来取暖。

我看着,不觉有些心酸。

我跑回了屋,想起自己还有一条不大盖的小毯子,也许,这流浪狗会用得着吧。

  晚上,当我再度下班回家时,流浪狗睡觉的地方,已经多了好几条被子,它躺在那些被子中间,似乎很满足。

  后来的一天,我感冒了,高烧烧到40度。

我请假,到医院配了许多的药,然后就睡了一天。

晚上,我昏昏沉沉地还在睡着,间或能听到窗外噼里啪啦的雨声。

我的脑子里忽然想起了楼下的那条流浪狗,这么大的雨,它要被淋透了吧。

我是很想跑下楼去看看它,但刚直起身子,很快又躺了下去。

我根本就没有气力挣扎着起来,接着,又昏昏沉沉地睡着了。

  天亮时,我醒来了,觉得神清气爽,也听不见了雨声。

再摸摸额头,已经没有一点烫意,看来这感冒已经被我扛过去了。

我猛然想起了那条流浪狗,快速跑到楼下,以为它一定被淋得很落魄。

可是——我呆住了,流浪狗身上的毛,是干的。

离它不远处,立起了一个小木屋。

  结尾一:

我回到楼上时,找出手机想看看时间,才发现上面的十几个未接来电,还有一条短信,是爸妈发来的。

他们好像已经知道我感冒了,只说了一句,想回家,随时都回来吧。

那十几个未接来电,也都是他们打的。

昨天因为我想好好睡一觉,都调了静音。

  我的眼眶瞬时就红了。

  当年,为了一段莫名其妙的所谓爱情,我固执己见地和爸妈大吵了一架,然后毅然决然地搬了出去,并且即便证明自己是错了,还是高昂着头不想低下。

  结尾二:

这个小木屋是谁搭的呢?

我还在疑惑时,隔壁的一个年轻人告诉我,是楼下的那对老夫妻搭的,他看见他们在楼下噼噼啪啪地忙了大半天。

那对老夫妻,是有名的厉害,并且又吝啬。

我有些不信,他们怎么可能劳神费力去搭个什么小木屋呢?

不久。

又听到一个消息,几年前被老夫妻赶出门的儿子,也被迎了回来。

         (转载《小小说选刊》2013年19期)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写了一个由一条流浪狗引发的故事,虽然情节简单,但曲折跌宕,使小说在平淡的叙述中营造了不平常的效果。

B.文中的“我”开始见到流浪狗时不大关注它,到后面却越来越想到它,说明“我”是一个非常有同情心的人。

C.小说开头写狗在寒冷的冬天里,用使劲地抖动自己的头来取暖,以及间或发出阵阵哀怨的声音,意在与后面狗得到照顾形成对比。

D.文中写“我”和邻居们为流浪狗送食物、送被盖、搭木屋等种种行为,彰显了人间自有大爱的主题。

5.简要分析小说中“小木屋”的作用。

(6分)

6.作者为小说续写了两个结尾,你认为哪个结尾更好?

请从情节、人物、主题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公共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一直是许多城市交通系统面临的难题。

在、等一线城市,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如今各路商家开始瞄上了用O2O平台改造“自行车”的机会,希望给“自行车”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共享单车正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注意。

由于其符合低碳出行理念,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的便利,政府目前对这一新鲜事物也处于善意的观察期。

不过,共享单车在政策和法规的监管上仍存在着空白。

(摘编自林俊《共享单车:

出行的新宠》,《产经新闻报》2016年12月06日)

材料二:

材料三:

共享单车投放各大城市,在给市民出行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城市管理造成压力。

一是数量巨大,给人以见缝插针、无处不在的感觉,使本就拥挤的城市公共空间进一步减小;二是乱放严重,社区里、人行道,乃至自行车道都有共享单车随意停放;三是竞争激烈,仿佛一夜之间,城市的各个角落都被各色各样的共享单车占领了;四是一些儿童骑车上路或在小区骑玩,安全堪忧。

材料四:

4月21日,××市《鼓励规范发展共享自行车的指导意见(试行)》开始征求意见,针对的是其中提到的停车管理、账户押金监管、车辆准入和回收机制等问题。

《指导意见》要求,共享单车“企业投放车辆应符合国家、行业标准并安装卫星定位装置”“及时退出不符合质量标准的车辆”,对此,摩拜单车回应称“完全赞同”,并呼吁相关政府部门强制要求行业内所有企业立即召回、全部销毁不具备卫星定位功能的共享单车,保障用户骑行安全,尤其保障12岁以下儿童安全。

《指导意见》还要求共享单车企业“开发电子围栏,利用技术手段加强车辆停放管理”,摩拜单车认为,这在全国范围内发挥了指导作用,有助于推动共享单车行业的健康发展和技术升级。

在押金监管方面,摩拜单车表示,已经实现押金安全监管,将“100%确保全体用户押金安全”。

(摘编自王鹏《摩拜单车回应指导意见》,《新京报》2017年04月21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政府倡导的共享单车出行模式有效缓解了公共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而网络技术的强大是促进其发展的重要原因。

B.材料一介绍了共享单车产生的背景及其使用方法,而材料三和材料四都提到要关注儿童骑行共享单车时所面临的安全问题。

C.由材料四可知,共享单车行业存在单车质量不合格、押金退费难、单车随意停放、行业标准不规范、行业竞争激烈等问题。

D.摩拜单车对××市出台的《指导意见》反映积极,完全赞同,表示实现了押金安全监管,确保了全体用户押金安全100%。

9.怎样才能促进共享单车的良性发展?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许仲宣,字希粲,青州人。

汉乾祐中,登进士第,时年十八。

周显德初,解褐授济阴主簿,考功员外郎张义荐为淄州团练判官。

宋初赴调,引对便殿。

仲宣气貌雄伟,太祖悦之,擢授太子中允,受诏知北海军。

仲宣度其山川形势、地理广袤可以为州郡,因画图上之,遂升为潍州。

初,议建牧马监,令仲宣行视诸州,颇得善地。

从征并门,掌给纳,四十余州资粮悉能集事。

帝益知其强干。

开宝四年,知荆南转运事。

及征江南,又兼南面随军转运事,兵数十万,供馈无阙。

南唐平,以漕挽功拜刑部郎中。

中谢日,召升殿奖谕,赐绯。

九年,诏知永兴军府事。

太宗嗣位,迁兵部郎中,驿召赴阙,赐金紫。

授西川转运使,属西南夷寇钞边境,仲宣亲至大度河谕以逆顺示以威福夷人率服会言事者云江表用兵时仲宣干没官钱召还令御史台尽索财计簿钩校凡数年而毕无有欺隐改广南转运使,会征交州,其地炎瘴,士卒死者十二三,大将孙全兴等失律,仲宣因奏罢其兵。

不待报,即以兵分屯诸州,开库赏赐,草檄书以谕交州。

交州即送款内附,遣使修贡。

仲宣复上章待罪,帝嘉之。

八年,仲宣为左谏议大夫。

未几,召还,以本官权度支。

淳化元年,卒,年六十一。

仲宣性宽恕,倜傥不检,有心计。

初,为济阴主簿时,令与簿分掌印。

令畜嬖妾,与其室争宠,令弗能禁。

嬖欲陷其主,窃取其印藏之,封识如故,以授仲宣。

翌日署事,发匣,则无其印,因逮捕吏数辈及令、簿家人,下狱鞫问,果得之于令舍灶突中。

令闻之,仓皇失措,仲宣处之晏然,人服其量。

尝从征江南,都部署曹彬令取陶器数万,给士卒为灯具。

仲宣已预料置,奉之如其数。

其才干类此。

                       (节选自《宋史·许仲宣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仲宣亲至大度河谕/以逆顺示/以威福夷/人率服/会言事者云/江表用兵时/仲

宣干没官钱/召还/令御史台尽索财计簿钩校/凡数年而毕/无有欺隐/

B.仲宣亲至大度河/谕以逆顺/示以威福/夷人率服/会言事者云江表/用兵时仲宣

干没官钱/召还令/御史台尽索财计簿/钩校凡数年而毕/无有欺隐/

C.仲宣亲至大度河/谕以逆顺/示以威福/夷人率服/会言事者云/江表用兵时/仲

宣干没官钱/召还/令御史台尽索财计簿钩校/凡数年而毕/无有欺隐/

D.仲宣亲至大度河谕/以逆顺示/以威福夷/人率服/会言事者云/江表用兵时/仲

宣干没官钱/召还令/御史台尽索财计簿钩校/凡数年而毕/无有欺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乾祐,指年号。

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称,文中还有“显德”“开宝”等。

B.漕挽,“漕”指水路运输,“挽”指陆路运输。

“漕挽”指水、陆运输,也指运输粮饷。

C.赐绯,赐给绯色官服。

指官员官品不及而皇帝推恩特赐准许服绯,以示恩宠。

D.权,暂时代理官职。

一般指官吏补充缺职,也可指由候补而正式任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许仲宣才貌兼备,历仕数朝。

后汉时年仅十八岁的他就考中进士及第;后周时历任数职;宋朝初年赴朝廷听候调遣,受到太祖赏识,被提拔任用。

B.许仲宣精明能干,政绩斐然。

征伐并门和江南时,他负责钱财和粮食供应,能保障军需;曹彬需要数万件陶器给士兵做灯具,他能预先料到,如数交付。

C.许仲宣审时度势,决策果断。

征讨交州,形势不利,他上奏请求罢兵;未得到朝廷答复就让军队分驻各州,打开国库赏赐士卒,并起草文书晓谕交州。

D.许仲宣处变不惊,颇有器量。

在他与令分掌印时,印丢失,上司下令逮捕府所有小吏,且把令及主簿的家人也投入狱中审问。

令听说后,仓皇失措,仲宣却泰然处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仲宣度其山川形势、地理广袤可以为州郡,因画图上之,遂升为潍州。

(5分)

(2)嬖欲陷其主,窃取其印藏之,封识如故,以授仲宣。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14-15小题。

秋波媚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①,望长安南山。

陆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②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

①高兴亭:

亭名,在南郑(南宋抗金前线)内城西北,正对当时的金占领区长安南山。

此时陆淳游在南郑担任军务。

②灞桥:

与后文“曲江”同在长安境内,为唐代长安名胜。

14.下列对本词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两句分别描写了漠漠边城、哀切角声、冲天烽火、耸立高台等景物,凸显了边地雄浑、悲壮的景致特征。

B.“悲歌击筑”一句,以荆轲刺秦,易水送别的典故表达了收复中原无望,国家前路茫然,悲观失望的情绪。

C.“应待人来”中“应”字特别强调了肯定的语气,全句虽未直接点明战争战事,但词人坚定的信念却溢于言表。

D.词人月夜登高望远,内心的激情奔腾激荡,借所见所闻写出心中的忧思,突显了陆游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

15.这首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是如何抒发的?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朋友远在天涯,我们吟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遥寄深情的祝愿;朋友长途来访,我们吟诵“       ,       ”,抒发内心的喜悦。

(用《论语》中的句子作答)

(2)《诗经·氓》中,“            ,”两句用比兴手法,借桑叶的变化来表现女主人公青春的逝去。

(3)在《离骚》中,诗人用比兴的手法借助鲜花香草写自己要修养自己的品行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1)在中华民族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中,我们有东北抗日联军“八女投江”的慷慨悲歌,也有           的“八百壮士投黄河”的悲壮故事。

(2)在各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团结奋斗,众志成城,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谱写出一曲           的英雄颂歌,取得了抗旱救灾的决定性胜利。

(3)紫金山又叫钟山,山势险峻,三峰相连形如巨龙。

山、水、城浑然一体,雄伟壮丽,           ,有“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之称。

A.气势磅礴   气吞山河  气贯长虹       

B.气贯长虹   气势磅礴  气吞山河

C.气吞山河  气贯长虹  气势磅礴       

D.气贯长虹   气吞山河  气势磅礴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我国空气质量恶化趋势得到一定治理,京津冀等重点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初见成效。

B.考古工作者在发掘的大汶口文化遗物中,一幅太阳从山巅升起中间云烟缭绕的画格外引人注目,据说这是我国最古老的“旦”字的写法。

C.近年来,虽然政府已经加大了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扶持力度,但对于刚刚起步的毕业生来讲,减少税收额度和提供少量的借贷资金,并不能起到实质上的帮扶作用。

D.未来的数字货币要在保护隐私和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之间找到平衡点,尤其针对洗钱、恐怖主义等犯罪行为要保留必要的遏制。

19.下面几个等式是某班墙壁上励志宣传栏材料,为它配置解说不准确一项是(3分)

①(1+0.01)365=37.8        ②(1+0.01+0.01)365=1377.4

③(1-0.01)365=0.03        ④(1-0.01-0.01)365=0.0006

A.等式①②告诉我们:

每天只比你努力一点的人,其实已经超你很远。

B.等式③④告诉我们:

每天你比别人怠惰一点,其实已远远落后别人。

C.等式①③告诉我们:

每日比别人进步多一点或少一点,你的人生将不相同。

D.等式②④告诉我们:

每日多进一步可致千里,每日多退一点可致深渊。

 

20.国庆节期间,在工作的小张收到了老家邻居送来的土特产,他写了一封回信,其中有5个词语运用不得体,请指出并改正。

(5分)

我很高兴地收到了您送给我的土特产,有空我一定莅临寒舍当面感谢。

您想让我为家父联系医院治病一事,我一定会鼎力相助,不会让您失望。

俗话说“来而不往非礼也”,过几天我将托人惠赠给您一些烟酒,请笑纳。

①_______改为_________    ②_______改为_______ ③______改为_________

④_______改为_________    ⑤_______改为________ 

21.下面是某高中高三年级语文学科复习计划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得超过80个字。

(6分)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近期,中央电视台推出“你觉得生命中最好的时光是什么”的专访:

老王说,科学无止境,我每天给国家做出一点贡献,让国家有进步,这就是最好的时光;小刘说,和大家一起熬夜造机器人参加比赛,便是最好的时光;大李说,最好的时光莫过于一片寂静的林荫道,一杯咖啡,一本书,听着悦耳的鸟鸣,静静品读一下午。

这三种“时光”,你认为哪种“最好”?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

参考答案

一、

(一)

1、B(张冠李戴,“江南文化是一种审美文化”是陈望衡的观点。

2、B(范围扩大。

根据第3段可知,应是“它对近代的政治与经济作出了重大贡献”。

3、A(“成为的主流文化”于文无据。

(二)

4、C(A“曲折跌宕”错。

B“我”关注它是因为觉得自己和那条狗,似乎也有一些共同之处。

D本文的主题是“呼唤回家”。

5、①“小木屋”的出现,是邻居们对流浪狗照顾的进一步体现,在结构上为后续结尾做了铺垫。

(3分)②“小木屋”表面上是老夫妻同情流浪狗而给它搭建的一个家,实际上是老夫妻自己把儿子赶出家门后歉疚之心的具体表现,委婉地传达了老夫妻希望儿子能够回家的愿望。

(3分)

6、认为结尾一更好:

①从情节上看,交代了我离家在外的理由,与前文我对流浪狗的种种照顾行为相呼应;并且这种结尾,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人物上看,结尾表现了我敢于担当、勇于认错的特点,丰富了人物形象。

③从主题上看,我感冒时爸妈打来十几个电话,还发了一条信息,让我重新感受到了家的温暖,鲜明地突出了“呼唤回家”的主题。

(每点得2分)

认为结尾二更好:

①从情节上看,交代了“小木屋”的来历,产生了顺理成章的效果,使文章内容更完整、严谨。

同时,这种大团圆的结尾也符合普通人的审美心理。

②从人物上看,向来厉害又吝啬的老夫妻因同情流浪狗为它搭建一个家,突出了老夫妻对儿子的歉疚和牵挂之心,丰富了人物形象。

③从主题上看,不久,几年前被老夫妻赶出门的儿子也被迎了回来,以此突出了“回家”的主题。

(每点得2分)

(三)

7. B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B项分析错误,“2016-2019年”限定范围过宽,用户增速应是2016-2017年迅猛增长,2017-2018年单车用户的增速急剧下降,2018-2019年趋于平缓。

8.B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A项,共享单车并不是政府倡导的,而是020和摩拜等率先开启的样式。

C项,单车“行业竞争激烈”不是由材料四可知,而是材料三的内容。

D项,将主观愿望当作客观事实,原文是“将确保”,不是“确保了”。

点睛:

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并认真阅读各个选项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有关联的文字,看一看文中的信息与选项是否一致;最后根据材料内容进行比照判断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