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美育实效性探究.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5221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4.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美育实效性探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农村美育实效性探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农村美育实效性探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农村美育实效性探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农村美育实效性探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农村美育实效性探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农村美育实效性探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农村美育实效性探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农村美育实效性探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农村美育实效性探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农村美育实效性探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农村美育实效性探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农村美育实效性探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农村美育实效性探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农村美育实效性探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农村美育实效性探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美育实效性探究.docx

《农村美育实效性探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美育实效性探究.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农村美育实效性探究.docx

农村美育实效性探究

农村中小学美育实效性探索

——基于杜威实用主义美育视角

第一章前言2

第二章农村中小学美育的任务与功能2

2.1美育的涵义2

2.2农村中小学美育的任务3

2.3农村中小学美育的功能4

第三章我国农村美育脱离实践的表现与成因分析5

3.1我国农村美育脱离实践的表现5

3.1.1偏离素质教育理念,唯知识与技能至上5

3.1.2教学方式模式化,参与与体验缺失6

3.1.3学习方式固化,脱离日常经验6

3.2我国农村美育脱离实践的成因分析7

3.2.1对美育的认识不足7

3.2.2农村美育缺乏物质支撑7

3.2.3专业艺术教师匮乏8

3.2.4教学方法落后,评价的形式性8

第四章杜威实用主义美育的启示8

4.1杜威实用主义美育思想概述8

4.2杜威实用主义美育思想的特点9

4.3杜威实用主义美育在农村中小学的可行性分析9

第五章提升农村中小学美育实效性的对策10

5.1“以儿童为中心”更新教育理念10

5.2以生活经验搭建美育的基石11

5.3“从做中学”架通美育与实践的桥梁12

第六章结语14

第七章参考文献14

 

摘要

作为五大教育目标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美育,始终处于呼声高,践行难的尴尬境地。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美育在更好的氛围和物质基础下有了长足发展,而农村中小学美育虽然有着自己的优势和特点,但也受到很多束缚,尤其是与实践脱离的问题,亟需采取措施破解这一农村美育难题,弥补农村美育缺憾。

杜威实用主义美育强调对经验的重视,“以儿童为中心”“从做中学”这些理念对于当前我国农村美育与实践脱离的问题有着重要的指导借鉴意义,本文旨在从杜威实用主义美育中求解农村美育与实践脱离的问题。

关键字

农村美育杜威实用主义美育美育实践

第一章前言

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审美素质成为当前中小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美育的最终意义和终极目标,在于完美人格的塑造,在于人的身心的和谐发展,在于使人的精神世界飞跃到一个更高更美的境界,从而使世界更美好。

我国美育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先秦时期的“诗教”、“乐教”,然而在当代美育发展成为素质教育的一块短板,学生审美素养,审美能力受到极大的束缚。

教育部出台一系列政策旨在推进中小学美育发展,很多城市学校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美育实践,取得显著成效。

相对于城市学校美育的实施,农村中小学美育的发展有其特殊性,在资源条件等受到限制的情况下需要转换思维,寻找破解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中与实践脱离的方法。

而杜威实用主义美育就为我们破解农村中小学美育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为大众所知,其美育思想也极具特色,目前针对杜威教育思想研究的文献资料着实很多,但是研究的范畴都比较宏观,偏重于其理论的构架和阐释,对于应用杜威实用主义美育解决具体问题的相关研究几乎没有。

本文旨在借鉴杜威实用主义美育的理论与方法寻求目前农村中小学美育与实践脱离的解决之道。

杜威实用主义美育思想之所以对于农村中小学美育困境有所裨益在于其思想理论的特性——实践主义,杜威在其芝加哥实验学校把他的美育思想进行了实践探索,他的“艺术即经验”“儿童中心论”“从做中学”“艺术生活化”这些理念都融入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因而他的美育思想具有极强的操作性和目的性,针对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美育与实践脱离的现状无异于一剂良方,而农村广阔的空间、优越的自然环境资源等客观条件都为实用主义美育思想在农村中小学的实施提供了可能,在融合创新的基础上充分借助杜威实用主义美育的精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真正做到为我所用,创造农村中小学美育新格局。

第二章农村中小学美育的任务与功能

2.1美育的涵义

美育是一项“审美育人”的系统工程,是培养人们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创作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

美育涵盖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等范围,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大部分。

在学校教育中艺术教育是实现美育的主要渠道,本文主要针对美育中的学校艺术教育进行探讨研究。

狭义的艺术教育指的是对培养艺术家或专业艺术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广义的艺术教育面向的是所有人群,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专业艺术工作者,强调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欣赏和评价,来提高人们的审美修养和艺术鉴赏力,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中小学所开展的艺术教育是面向所有的学生,而不是专业的艺术教育,它的主要目标不是培养艺术专门人才,而是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审美发展为根本目标的。

农村中小学美育与美育的基本范畴、意义是统一的,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又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一、基础薄弱。

不论是师资力量还是硬件设施,农村中小学美育都受到制掣,很多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难以贯彻实施;二、得天独厚的环境。

广袤的空间给予学生足够的活动空间;优美的自然环境给予学生优质的审美资源;独特的地域民族风情给予学生丰富的文化饕餮。

农村中小学美育的发展既有优势又有劣势,我们在尽力弥补劣势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优势,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农村中小学美育之路。

2.2农村中小学美育的任务

促进学生审美意识的发展,良好的审美趣味和正确的审美观念促进审美意识的发展。

首先要确立正确的审美观,审美需要是一切健康儿童的自发要求而非自觉意识,如今开放的市场经济物质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人生观仍在滋生,一定程度上腐蚀着儿童青少年的心灵,亟需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意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引导学生自觉地追求生存的丰富性和发展的全面性。

然后要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审美趣味需要精心的开发与培养,艺术是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的最好媒介。

目前社会上存在着美丑不分,甚至以丑为美的现象,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让学生经常接触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艺术对象有利于陶冶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趣味。

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费尔巴哈说过:

“如果你对音乐没有欣赏力,没有感情,那么你听到最美的音乐,也只是像听到耳边吹过的风,或者脚下流过的水一样。

”不论是音乐欣赏还是其他的艺术欣赏都离不开一定的审美能力。

个体审美能力包括审美感受力,审美知觉力,审美注意力,审美记忆力,审美想象来,审美情感力,审美思维力。

审美能力的核心在于创造性和表现性,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按照“美的规律”直接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循序渐进发展个体审美能力,提高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2.3农村中小学美育的功能

美育是社会主义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全面的、也是不完善的教育。

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是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美育是国家教育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基本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第13条明确指出:

重点加强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开展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工作。

国家的一系列政策为艺术教育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各城市中小学的艺术教育近十年来的确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的景象。

农村中小学美育相对于城市美育而言肩负着更沉重的任务,作为美育最主要渠道的学校艺术艺术教育,是农村中小学生树立正确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的主要途径甚至是唯一途径。

农村学生能否全面发展,能否获取健全的人格,能否更诗意地生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中小学美育的实践效果。

美育是德育、智育、体育的幻化手段。

在农村教育普遍重智育轻美育的背景下,学生学业压力不断增加,致使很多学生不愿意接受教育,甚至想方设法逃离学校,更需要美育的发展均衡教育结构。

美育既能作用于人的感性的、情感的层面,又包括无意识的层面,通过“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影响人的深层次的精神世界。

采用情感化的手段去激发受教育者的审美情感,使受教育者的性情得到陶冶,心灵得到感染,这种感染是自然而然产生的,它象细细的馨香,可以深深地浸人肺腑,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

因此美育可以融化德育成为心灵之美,让美育不再是枯燥地说教;融化智育成为灵秀之美,让智育不再是单纯地知识灌输,融化体育成为健壮之美,让体育不再是单一地训练。

“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美育可以使教育的功能更完满。

美育对培养全面发展地人才具有独特的功用。

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可以从这里找到原因,中国学子往往成绩突出,想象力却大大缺乏,这种现象农村学生身上表现得更明显,农村中小学更注重分数的高低,更注重重点学校的升学率,致使学生片面追求高分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发展。

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对美的感受、鉴赏、创造的能力,在于培养人的和谐、美好的情感,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

艺术教育强调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发展,通过艺术活动的探索实践充分调动学生们的主体意识,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形成个性化的审美趣味。

在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和表现的过程中,充分拓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独创能力,从而使学生的个性与想象力得到充分释放。

农村中小学生艺术教育承载着美育目的的实践,学生正处在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时期,发挥艺术的作用,开展广泛的艺术活动,让学生享受艺术教育的滋养,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从而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

第三章我国农村美育脱离实践的表现与成因分析

3.1我国农村美育脱离实践的表现

3.1.1偏离素质教育理念,唯知识与技能至上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基本任务是以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为指导,通过审美、创美实践活动。

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理解、想象和创造力,完善审美心理结构,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然而在美育实践过程中艺术教育偏离了素质教育理念,没有发挥出美育的功能,知识与技能化取向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

一、我国农村艺术教育注重间接经验而轻直接经验,认为简化和抽象化的知识可以提高学习效率,然而离开具体丰富的直接体验而单纯从书本上去理解和接受简约的知识,实际上是拆掉了学生理解真实世界的桥梁,剥夺了他们对现实世界最真切的思考机会。

艺术教材虽然在不断地完善改进中,但是知识与技能部分仍然占据很大的篇幅。

二、很多学校把艺术教学等同于艺术知识技能教学,艺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成了艺术教育的主要目标,尤其是在农村中小学囿于师资、条件等各方面的限制,更偏远地区的农村中小学甚至连知识与技能的教授都难以做到位。

艺术课在农村中小学课程表中往往只能充当着“配角”,有没有无所谓,上不上无所谓,考得好坏无所谓,只要课程表上有这种课“撑门面”就行了。

三、很多教师一味地强调美育的知识教育内容,而忽视了引导学生进入审美的世界去体验。

重智育轻美育的教育背景下,艺术教育被机械地简单化:

音乐课等于唱歌课,随便教唱几首流行歌曲或用录音机放几首歌曲让学生跟唱即可;美术课等于画画课,画个苹果、茶缸什么的胡乱涂鸦就是。

四、教学评价方式单一,艺术课程没有纳入到升学考试的范围,在很多学校中艺术教育让位于语数外等所谓的“主科”,学校对于艺术课程的评价不重视。

教师对于学生艺术课程的评价随意性很大,甚至没有专门的考核,往往通过一首歌,一幅画就给学生评定了等级,这样的教学评价难以反映教师教的质量和水平及学生学的效果,难以对学生形成激励作用。

艺术教育被边缘化,真正开展的艺术课程中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教授,更让人担心的是艺术课程成为摆设,沦为其他智育课程的附属品。

3.1.2教学方式模式化,参与与体验缺失

目前艺术课堂教学注人式、模仿式的方法仍顽强地占据着我国大多数农村中小学的艺术课堂。

它封锁了学生的感官,限制了他们的脑与手脚,以照本宣科、按谱寻音、照猫画虎为唯一的方式,从而使学生日益向着呆板僵化的方向演变。

首先,单一的课堂形式,教师分析讲解,学生接受,在这样的氛围里,教师主导课堂,学生常常处于“失声”的地位。

师生之间难以互动,而美育是情感教育,美育的过程就是审美体验的过程,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实践和参与才能获得审美体验。

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不了学生自己的真实感受,毕竟教师的生活经验人生阅历都要比学生丰富,每个审美个体对待同一艺术品,所产生的体验是不同的,很多教师往往越俎代庖,在教学中以灌输成人的构思、认识、技巧为目的,而不是引导学生去进行审美体验,让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心理感受。

其次,教学内容的专业化,艺术教材侧重于知识与技能的传输,所精选的内容都很有代表性,很多学习内容学生难以产生共鸣。

“画虾必学齐白石,画马必学徐悲鸿。

一个班学生的画相差无几,一个面孔,一个学期翻来覆去地画一两样东西,有的连下笔的顺序都安排好了。

”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不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只能是被动地模仿、机械地复制。

最后,课堂之外的美育活动更是少之又少,除了板报设计,重大节日的文艺表演之外,学生几乎没有参加美育活动的平台。

作为艺术课堂教学重要补充的兴趣小组活动,也很少见到其踪迹,仅有的兴趣小组也主要针对有艺术天分的少部分学生,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几乎没有平台可以亲身参与美育实践。

3.1.3学习方式固化,脱离日常经验

素质教育强调“以生为本”,而在我国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失,被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被动地接受考核评价,被动地接受学习内容。

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发挥,固化地学习模式让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受到限制。

主要表现在:

一、农村中小学一般都是采用通用的教材,教材的制定很大程度上都是以城市学生为主体,很多内容与农村实际相差甚远,很多课本上的活动也没有资源去实践,如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去剧院欣赏话剧等等。

教材偏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缺乏趣味性,脱离学生实际的教材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美的体验。

二、美育的学习主要依靠课堂的传授,艺术课堂占总的教学时间比例是很少的,一般农村中小学一周安排四节艺术课,有限的时间学生动手亲自实践的机会少之又少。

三、实践课程难以贯彻执行,本该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内容,例如上陶塑或泥塑课,而一般的农村学校没有专门的美术教室,学生是绝对不能把陶泥直接搬进教室的,这就意味着这样的课程只能由老师讲述或者直接跳过去了。

四、学校狭窄的空间束缚了学生的双手,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虽然农村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广阔的实践沃土,学校出于安全等方面的顾虑把学生活动的空间限定于有限的校园之中。

学生失去了与大自然亲密接受的机会,致使很多学生虽然置身于美妙的风景之中,却感受不到它的魅力;学生失去了亲自动手实践的机会,致使很多宝贵的民间艺术诸如山歌、雕刻、剪纸等等,将面临后继无人的结局;五、相对于城市学校日益丰富多彩的美育课外实践活动,诸如乐队、合唱团、戏剧、音乐技术、弦乐、电视电影创作、国画、手工制作、舞蹈等,而对于农村中小学学生而言那些活动只是一种奢望,农村中小学生难以把美育课堂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

3.2我国农村美育脱离实践的成因分析

3.2.1对美育的认识不足

美育总是说起来很重要,实践起来就变得次要。

在前几年应试教育的约束下,学校多注重学生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很多农村中小学学不开设艺术课或者是虚设艺术课,虽然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育对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的独特作用,但是以文字科目为主的传统的考试、升学、就业模式下,导致美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艺术课程被称为“鸡肋”,只是摆在课表上应付上级检查而已,甚至出现艺术课被其他考试科目占领“阵地”的尴尬的局面。

3.2.2农村美育缺乏物质支撑

农村学校地处偏僻,远离都市,教学条件相对落后。

教育部制订的中小学艺术课程标准和《中小学音乐、美术、舞蹈教学配置目录》中已明确规定中小学艺术科学习领域专用教学设备配置标准,尽管如此,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教学设备依然捉襟见肘。

有的农村中小学有些连最基本的艺术器材如:

光盘、磁带、手风琴、电子琴、简易画板等都没有,就更谈不上钢琴、音响、画架、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在农村中小学几乎都没有专门音乐教室、舞蹈教室、画室等,音乐课或美术课都是在固定的文化课教室进行。

家长对于学生的艺术投入不足,很多学生不具备基本的工具,“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艺术发展受到极大地局限。

3.2.3专业艺术教师匮乏

艺术教育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水平,艺术门槛本来相对比较高,要求教师具备相应的艺术素养。

然而农村中小学中很少有科班出身的专业艺术教师,很多都是半路出家或者兼职教授艺术课程的老师,基本上是不会识谱,不懂绘画技法。

没有专职的音乐、美术教师,兼课教师也大多没把音乐、美术这些所谓的“副科”放在重要位置。

教师素质能力的局限,在教学中难免照本宣科,农村美育在发展的道路上与实践渐行渐远。

3.2.4教学方法落后,评价的形式性

艺术的知识技能高于一切,艺术能力的发展脱离了其生成的环境,学生学习过程变得枯燥。

课程实施形式单一,传统艺术课程主要以单科音乐、美术课堂分科教学为主。

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缺乏灵活性、多样性,使很多学生兴趣索然。

例如,上美术课时,因缺乏资料,或图省事,只教学生临摹作品,课堂气氛低沉,讲课呆板。

教学评价从目标上是追求结果的一致,忽略学习过程和情景;注重甄别与选拔的量化评价,彻底忽略最重要的情感、意义层的内容;单一的终结性,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学生完全没有主动选择的余地。

这些都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兴趣培养,常此以往,爱好艺术的天性也慢慢泯灭。

第四章杜威实用主义美育的启示

4.1杜威实用主义美育思想概述

杜威是近代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他的实用主义教育盛行一时,影响广泛。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教育发展始终绕不开的命题,它涵盖了教育的方方面面,其独具特色的实用主义美育尤为耀眼。

杜威美育理论思想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在芝加哥实验学校中得到了检验和升华,他的教育理论也被称之为“实践理论”。

杜威实用主义美育以“艺术即经验”这一理论为中心,强调经验在美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师生关系上提倡“儿童中心论”,强调在美育的过程中以儿童的生活和成长为中心;在知与行的关系上主张“从做中学”,强调实践对美育发展的重要意义;在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上提出“艺术生活化”的主张,强调艺术教育过程中的生活化。

4.2杜威实用主义美育思想的特点

艺术即经验——杜威实用主义美育的核心,杜威强调艺术起源于人类的日常生活经验,它不是深藏于象牙塔之中的“阳春白雪”也不是贵族有闲阶层的专属品,杜威极力倡导回到普通和平凡事物的经验中去寻找经验之中的美学价值,恢复艺术经验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连续性,并非在接触艺术品后才产生经验,日常生活中经验无处不在。

在《艺术即经验》一书中,杜威系统的阐述了艺术的本质是经验,强调“让美的体验回归日常生活”以“恢复美的体验和实用体验的连续性”。

以儿童为中心——杜威认为儿童本身就蕴藏着艺术的本能,儿童的主要任务就是生长和发展,养成各种不定型的习惯,为他以后生活的特定目标提供基础和材料。

教育应该尊重儿童的天性,为儿童本能的生长和儿童活动的开展创造条件,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不以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儿童发展,以儿童经验为基础。

“儿童中心论”这个主张要求充分注意儿童在世界中的经验,把儿童的学习、生活看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仅要关注儿童的智力发育水平,更要关注儿童情操的陶冶。

从做中学——杜威是行动家,实用主义美育实质上是“实践美育”,杜威名言:

“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

”强调了动手实践的意义。

美育作为一种情感教育,更加注重亲身实践获得经验体会,通过不断的行动积累经验,使自己的经验趋向圆满,接近于艺术。

杜威认为艺术在不断地操作过程中追求完满,在美育过程中引导学生获取直接而丰富的经验。

杜威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其中,“主动作业”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审美判断,提高审美水平。

艺术生活化——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为大众所熟知,在艺术教育中杜威倡导艺术源于生活,艺术要融入生活;反对割裂艺术与生活的联系,将艺术置于博物馆、音乐厅及剧院中。

杜威指出:

“只有艺术进入到大众的家用建筑、家具、墙壁、悬挂物,地板覆盖物、桌子和椅子,他们吃饭及烹调用的碟子中,艺术才能渗透在人们的生活中,每一件日常用品都有形式和颜色,形式和颜色在哪存在就有艺术存在的可能,不但有存在的可能,而且我们需要艺术丰富生活。

”学生的生活和经验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础,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具有“统一性和完整性”艺术课程不能和学生的生活世界相割裂,学生只有在真实的生活中去感受,去体验后再进行艺术创作,才能真正理解和感受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4.3杜威实用主义美育在农村中小学的可行性分析

背景的类似性。

杜威实用主义美育思想的实践是在美国工业革命腾飞之时,经济社会教育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财富的累积,人们却发生了精神危机,沦为机器的奴役,找寻不到生命的价值意义,艺术教育的异化教师仅是根据教学大纲、教科书的要求教育学生,学生注意的知识书本上的知识技能,而不去理解与人生意义有关的问题。

学校艺术教育的开展,在形式化、技术化的束缚下进行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长足发展,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经济的发展使社会各个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很多不和谐不文明的现象,甚至出现集体的精神迷茫,素质教育的提出由来已久,在实践环节却进展缓慢,尤其是在农村地区,艺术教育受各种条件的约束发展更是艰难,杜威实用主义美育思想对于类似的背景环境下的中国农村美育现状有指导意义。

历史的延续性。

杜威实用主义美育早在20世纪初就已经传入中国,1919年杜威来华讲学传播其思想,杜威的教育观深受我国文化教育界权威人物蔡元培、胡适、陶行知、晏阳初等人的推崇,杜威实用主义主义美育直接影响了我国近代美育事业的发展。

后来因效仿苏联模式,杜威美育思想一度式微,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一些弊端逐渐显现,重新认识学习借鉴杜威实用主义美育思想对于目前农村美育与实践脱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问题的针对性。

杜威实用主义美育实际上是“实践主义美育”,杜威本身就是一个行动家,杜威通过开办的芝加哥大学实验小学践行自己的美育思想,凸出实践经验的重要性,强调“从做中学”,他的一系列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对于目前我国农村美育与实践脱离的问题无疑是一剂良药,能带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第五章提升农村中小学美育实效性的对策

5.1“以儿童为中心”更新教育理念

杜威实用主义美育强调儿童的中心地位,尊重儿童的天性,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开展教学,相信儿童的艺术创造力,一切发展为了儿童。

我们倡导的“以生为本”虽然和杜威的“儿童中心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实践过程中却与之背离。

目前农村美育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支配地位,学生被动地接受课程安排,被动地参与教学,主体积极性难以发挥。

美育要适合学生自身成长需要,对儿童的艺术教育就不能太成人化,老气横秋或抽象艰深的东西儿童既不需要也不会喜欢,一旦学生不喜欢,艺术教学就难以为继了。

做到“以儿童为中心”,首先在于改变目前的师生关系,创立平等民主的教育氛围,教师不再高高在上而是真真切切俯下身子与学生一起成长,这里并不是彻底否定教师的作用,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的合作者,教与学的合作者。

艺术课程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艺术教育作为情感教育,更注重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教师在集体授课的同时要最大程度关顾每位学生的成长,每位学生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找到学生的闪光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其次,教学内容应该是学生乐于学习接受的,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在艺术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儿童对艺术本能的需要,充分利用儿童的校外经验中固有的种种可能性,不断拓宽和发展儿童的需要和兴趣,引导学生利用自身的经验进行审美活动。

遵循学生年龄心理发展阶段,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努力地去揭示、阐明和利用艺术教材中与儿童已有经验及儿童的活动之间存在的大量真实、自然的联系,帮助儿童更好的理解艺术,感受艺术;再次,艺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作为引导者而非主导者,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有求真的倾向、为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