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名句复印.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5682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51.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先秦诸子名句复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先秦诸子名句复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先秦诸子名句复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先秦诸子名句复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先秦诸子名句复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先秦诸子名句复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先秦诸子名句复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先秦诸子名句复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先秦诸子名句复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先秦诸子名句复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先秦诸子名句复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先秦诸子名句复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先秦诸子名句复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先秦诸子名句复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先秦诸子名句复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先秦诸子名句复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先秦诸子名句复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先秦诸子名句复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先秦诸子名句复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先秦诸子名句复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先秦诸子名句复印.docx

《先秦诸子名句复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秦诸子名句复印.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先秦诸子名句复印.docx

先秦诸子名句复印

孔子名句

1.子①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②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③,不亦君子乎?

”出自《论语•学而》。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宇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①《论语》中“予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②[说(yuè)]通“悦”。

③[愠(yùn)]恼恨。

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出自《论语•学而》。

此话是孔子的学生子夏说的。

3.子曰:

“不患人之不己知①,患不知人也。

”出自《论语•学而》。

①[不己知]不了解我。

4.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①,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②。

”出自《论语•为政》。

①[耳顺]一听见别人的言语便可分辨真假是非。

②[不逾矩]不越出规矩。

5.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出自《论语•为政》。

6.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①。

”出自《论语•为政》。

①[殆(dài)]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出自《论语•为政》。

8.子曰: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出自《论语•为政》。

9.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①也。

”出自《论语•里仁》。

①[自省(xǐng)]检查自己。

10.子曰: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出自《论语•公冶长》。

1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出自《论语•公冶长》。

12.子曰:

“质胜文则野①,文胜质则史②。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出自《论语•雍也》。

①[野]粗野。

②[史]虚浮。

13.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出自《论语•雍也》。

14.子曰:

“知①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出自《论语•雍也》。

①[知(zhì)]同“智”。

15.子曰:

“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出自《论语•述而》。

①[识(zhì)]记住。

16.子曰:

“不愤①不启,不悱②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出自《论语•述而》。

①[愤]心求通而未得。

②[悱(fěi)]想说而说不出来。

17.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出自《论语•述而》。

18.士不可以不弘毅①,任重而道远。

出自《论语•泰伯》。

这是孔子的学生曾子说的话。

①[弘毅)刚强而有毅力。

19.子绝四①:

毋意②,毋必③,毋固④,毋我⑤。

出自《论语•子罕》。

①[绝四]没有四种毛病。

②[毋意]不凭空揣测。

③[毋必]不全盘肯定。

④[毋固]不拘泥固执。

⑤[毋我]不自以为是。

20.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出自《论语•子罕》。

21.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出自《论语•子罕》。

22.子曰: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①也。

”出自《论语•子罕》。

①[凋]凋谢。

23.子曰: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出自《论语•子罕》。

2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自《论语•颜渊》。

25.子曰: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出自《论语•颜渊》。

26.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出自《论语•子路》。

27.子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出自《论语•子路》。

28.言必信,行必果。

出自《论语•子路》。

29.子曰: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①也。

”出自《论语•宪问》。

①[不能]没有能力。

30.子曰: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出自《论语•卫灵公》。

3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出自《论语•卫灵公》。

32.子曰: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出自《论语•卫灵公》。

33.子曰: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出自《论语•卫灵公》。

34.子曰:

“当仁,不让于师。

”出自《论语•卫灵公》。

35.子曰:

“有教无类①。

”出自《论语•卫灵公》。

①[有教无类]任何人我都可以给他教育,没有区别。

36.既来之,则安之。

出自《论语•季氏》。

孟子名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孟子·公孙丑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公孙丑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不以规距,不能成方员(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孟子·离娄上》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离娄下》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鱼,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

眸子不能掩其恶。

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

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

《孟子·离娄上》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其进锐者,其退速。

(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惟仁者宜在高位。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

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

仁者无敌。

(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不义;君主正,没有人不正。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

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杀一个无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所有,却去取了过来,是不义。

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使有德行的人居于相当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职务。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尊重有道德的人,使用有能力的人,杰出的人物都有官位。

人皆可以为尧舜。

(人人都可以当尧舜这样的好人。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国必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

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自作自受(祸害或者幸福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自己损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对自己极不负责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养心莫善于寡欲。

(修养心性的办法最好是减少物质欲望。

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对别人恭敬的人不会侮辱别人,自己节俭的人不会抢夺别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爱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爱;尊敬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尊敬。

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交朋友时,不依仗自己年纪大,不仗恃自己地位高,不依仗自己兄弟们富贵。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贤能的人,一定是自己先明白了再使人明白;今天的人自己还在糊涂却硬要叫人明白。

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做一件事情好象挖井,如果挖井到六七丈深还不见泉水的话,仍然是一个废井。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种乐处,但是以德服天下并不在其中。

父母都健康,兄弟没灾患,是第一种乐趣;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是第二种乐趣;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对他们进行教育,是第三种乐趣。

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不以赶不上别人为羞耻,怎么能赶上别人呢?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

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就对了。

尽信《书》,不如无《书》。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孔子登上东山便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也变小了。

独乐(yüè)乐(lè),与人乐乐,孰乐?

(一个人独自欣赏乐音快乐,和别人一道欣赏音乐也快乐,到底哪一个更快乐呢?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您老人家这么一说,使我的思想豁然开朗也。

(戚戚:

感动的样子))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如果想要让天下太平,在当今的世上,除了我能做到还有谁呢?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君子之于禽兽,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

仁且智,夫子即圣也。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也。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

故曰:

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彼一时,此一时也。

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人不可以无耻。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仁、义、礼、智)

荀子名句

(1)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荀子·修身》)

(2)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天论》)

(3)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荀子·劝学》)

(4)道虽迩,不行不至。

事虽小,不为不成。

(《荀子·修身》)

(5)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荀子劝学》

(6)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荀子·劝学》)

(7)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荀子·劝学》

(8)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荀子·劝学》)

(9) 公生明,偏生暗。

 《荀子 不苟》

(10)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荀子大略))

(11)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

(荀子大略))

瓯臾:

瓦器,一说凹下之地。

流动的弹丸在瓦器中会停止,谣言传到明白人那里就平息。

没有根据的话,传到有头脑的人那里就不能再流传了。

形容谣言经不起分析。

(12)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荀子·劝学》)

老子名句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

(2),音声之相和也,前后之相随,恒也。

(《第二章》)

【注释】

(1)盈:

充实

【解读】

人们都认为“美好的事物”才美好,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是善,恶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和声互相协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2、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三章》)

【解读】

不推崇贤人智士的社会地位,让百姓不会生起纷争;不宣扬那些珍稀的财物为宝贵,让百姓不会生起偷盗之心;不强调那些可以激发起人们欲望的事物,让百姓的内心不会混乱。

所以,有智慧的人治理天下的做法是:

让人们的内心虚无恬淡,而充实他们的腹中实力;减弱人们各自过多的打算,而提高他们的筋骨强度;使百姓保持较少的谋虑与欲望,使那些足智多谋的人不敢乱做。

真心实意去行事,而不用华丽的表面文章去迷惑百姓,这样就没有治理不好的道理。

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是道家的主要政治思想在今天看来是落后的,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曾经产生过重要的作用。

3、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处众人之所恶

(1),故几于道。

(《第八章》)

【注释】

(1)所恶(wù):

所厌恶的地方。

【解读】

最高明的智者,就象水一样。

水具有种种美德它滋润万物有利于它们生成而又不和万物相争保持平衡,总是处于人们所不喜爱的较低位置,所以它的完美接近于天地的精神。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

(1)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三十三章》)

【注释】

(1)强行:

坚持力行不退缩。

【解读】

能够认识别人的人是聪明人,能知道自己真实需要的人是明白人。

能够战胜别人的人,是具备能力的人;能够战胜私心的人,是自强不息的人。

内心懂得满足的人,是真正富有的人;行动永不退缩的人,是胸怀远志的人。

不脱离客观条件的人,是能长久的人;面对生死不忘大道的人,是不死的人。

知道别人的肚肠固然重要,明白自己的需求更为重要;提高自身的力量固然重要,无私地协调大局更为重要。

有了知足常乐作为基础,还需要有对大道的长远追求;不违背现实作无端妄想,面对考验时却决不怀疑大道。

如此,才能真正与大道相合,这才是真正的长生不老。

5、将欲拾之,必故张之。

将欲弱之,必故强之。

将欲去之,必故与之。

将欲夺之,必故予之。

是谓微明。

柔胜刚,弱胜强。

鱼不可脱于渊。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三十六章》)

【解读】

要想收缩它,必须故意扩张它。

要想削弱它,必须故意增强它。

要想除掉它,必须故意交好它。

要想夺取它,必须故意给予它。

这叫做微妙的谋略。

因此柔会胜刚,弱会胜强。

鱼不能离开深渊的水,治国者不可强大权势来显耀威吓广大人民。

6、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第四十四章》)

【解读】

知道满足就不会招致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

7、大成若缺,其用不敝。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第四十五章》)

【解读】

最高境界的成就,看起来似乎很多缺陷,其实在悄悄地发挥功用,没有长远弊病;最高境界的盈满,看起来似乎空无一物,其实在默默地发挥作用,永远无穷无尽。

最高境界的正直,看起来似乎屈从邪恶;最高境界的灵巧,看起来似乎笨手笨脚;最高境界的辩驳,看起来似乎理屈词穷。

静默才能克制浮躁,冷淡才能克制喧嚣,自己内心能清静,才能无形地整治社会。

8、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

(《第四十九章》)

【解读】

圣人没有自己永恒不变的思想,而是把百姓的思想作为自己的思想。

善良的人,我以善意对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以善意对待他,结果就会使他也变得善良。

诚实的人,我相信他,不诚实的人,我也相信他,结果就会使他也变得诚实。

老子在这里告诉我们要多为他人着想,要以真诚之心待人,这样可以感化他人,引导他人向善,这也是一种美德。

9、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第五十六章圣》)

【解读】

大智大慧的人,不会随便妄语;妄语的人,则是因为缺乏智慧。

1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五十八章》)

【解读】

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祸的因素。

也就是说,好事和坏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福就会变成祸,祸也能变成福。

老子说的这句名言,是很有道理的。

1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蔂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六十四章》)

【解读】

合抱的大树由嫩芽长成,九层的高台由土块叠成,千里的旅程从脚下开始。

12、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第七十三章》)

【解读】

自然的范围宽广无边虽然宽疏但并不漏失。

13、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第七十四章》)

【解读】

人民不畏惧死亡,为什么用死来吓唬他们呢?

这一章讲老子的政治主张。

他以为当时统治者施行苛政和酷刑,滥杀百姓,压制民众,其结果是,一旦人民不忍受了,就不会畏惧死亡。

14、天之道,其犹张弓欤?

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第七十七章》)

【解读】

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

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

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

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

本章文字透露出一种朦胧的、模糊的平等与均衡思想。

这是他的社会思想。

他以“天之道”来与“人之道”作对比,主张“人之道”应该效法“天之道”。

老子把自然界保持生态平衡的现象归之于“损有余而补不足”,因此他要求人类社会也应当改变“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合理、不平等的现象,

15、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第七十八章》)

【解读】

遍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

弱胜过强,柔胜过刚,遍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

本章以水为例,说明弱可以胜强、柔可以胜刚的道理。

16、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第八十章》)

【解读】

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

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只车辆,却不必每次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布阵打仗;使人民再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

国家治理得好极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

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这是老子理想中的“国家”的一幅美好蓝图,也是一幅充满田园气息的农村欢乐图。

老子用理想的笔墨,着力描绘了“小国寡民”的农村社会生活情景,表达了他的社会政治理想。

这个“国家”很小,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一个村庄,没有欺骗和狡诈的恶行,民风淳朴敦厚,生活安定恬淡,人们用结绳的方式记事,不会攻心斗智,也就没有必要冒着生命危险远徒谋生。

老子的这种设想,当然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17、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第八十一章》)

【解读】

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

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

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

庄子名句

1、“凡人心险于山川”––––––二千多年前的庄子即有此语,怪不得中国人只有心思探索人,没有心思探索自然山川了。

2、“窃(盗窃)钩(钩环)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中国人没有真理意识,只有效忠于皇帝的“正气”意识,以及权力意识,权力可垄断真理。

3、“原(探究)天地之美,达(弄清)万物之理”–––––––事实上,中国人只对“原天地之美”感兴趣,对人世间之外的理没有兴趣。

4、“彷徨乎尘垢(世俗)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像庄子这样的知识分子与生产劳动脱离,所研究的东西也太清虚消极,其个人的成就虽伟大,但对民族却是悲剧。

5、“独(独自)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傲视鄙倪)于万物”–––––––中国人于宇宙大自然只有精神交流的关系,没有征服探索的欲望。

6、“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一幅小农经济的画图。

7、“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庄子此语的意思是,不以长寿为乐,不以早夭为悲,不以通达为荣,不以穷困为耻。

随遇而安,知天乐命,使国人丧失了进取心。

8、“傍(依傍)日月,挟(怀藏)宇宙,游乎尘垢(世俗)之外”––––––归隐江湖思想使得中国人往往缺乏“我有入世的胆量,下界的苦乐我要一概担当”的勇气。

9、“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天人合一思想产生不了探索大自然的观念,产生不了近代科学。

10、“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举世赞誉也不感到得意,举世非议也不感到沮丧)–––––––中国人都给平均化、标准化、中庸化了,很少有像庄子这样的独立特行的人。

11、“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境界最高的人不感到自己的存在,神人不追求建功立业,圣人不希求名声)––––––中国人的名利思想极重,所以,有人站出来反对名利。

12、“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鹪鹩鸟在深林中筑巢,不过占用一枝之地足矣,何必要拥有整个森林?

鼹鼠在河边饮水,不过以喝饱肚子为限,何必要占有整个河流?

)–––––––知足,是儒家、道家共同的思想,也是农业社会的反映。

13、“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

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在遥远的姑射山,有神人居住。

他肌肤如冰雪洁白,风姿绰约如处女,不食人间五谷,餐风饮露。

腾云驾雾,驱驰日月,而奔驰畅游于宇宙之外)–––––––中国社会太黑暗,所以,有同流合污之俗人,也有冰清玉洁之隐士,唯独没有敢于入世、挑战社会、进行抗争的勇士。

14、“形(肉体)固可使如槁木(枯木),心固可使如死灰”–––––––避世以至于槁木死灰,如佛教成佛之涅盘,这大概是东方人的悲观主义吧?

15、“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臬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

”(世人终生奔波于名利而不见有所作用,疲惫不堪而不知自己的归宿,太悲哀了)–––––––庄子反对为名利而操劳奔波,可是老百姓为了糊口不疲于奔命行吗?

16、“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此即彼,彼即此,彼无是非的区别,此也无是非的区别)––––––:

中国人没有多少是非观念、真理意识,诸子百家都是教导人们混淆是非,不辨善恶,或以恶为善(如儒家以束缚人之恶德为善德,法家以暴力、诡计为善行)。

17、“天地一指,万物一马”(天地只有一种元素,万物纷纷也只是一类)––––––针对名家白马非马的争论,庄子“齐万物”,认为万物一马。

在这种浑沌主义、相对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当然不可能产生柏拉图之灵肉二元主义、亚里斯多德之植物分类、物理探索。

18、“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对人间之外的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