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教案习题教案DOC.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5956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9.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教案习题教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第三教案习题教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三教案习题教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三教案习题教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三教案习题教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三教案习题教案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三教案习题教案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三教案习题教案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第三教案习题教案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第三教案习题教案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教案习题教案DOC.docx

《第三教案习题教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教案习题教案DOC.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三教案习题教案DOC.docx

第三教案习题教案DOC

课时1详解

预习导引

(原书100页左侧“课前思考”)

整体感知

文题解读

理清思路

《醉花阴》

(原书100页左侧“思路探微”“结构图示”)

《声声慢》

(原书102页“思路探微”)

(原书102页“整体分析”)

(原书102页右侧“结构图示”)

文章主旨

《醉花阴》

本词通过写重阳节时的景物和自身感受,表达了词人对丈夫的无限思念。

《声声慢》

本词写主人公秋日某天的愁苦心绪,以豪放之笔写悲怆之怀,表达了词人寂寞空虚、惆怅无助的心境。

课时2详解

精读感悟

《醉花阴》

一、内容情感

(原书100页右侧“初读感受”,101页“领悟内涵”,101页右侧“品味词中之菊”)

二、技巧鉴赏

(101页右侧“技巧鉴赏”)

三、语言品析

(原书101页左侧“语言品析”)

《声声慢》

一、情感意象

(原书102页“初读感受”,103页左侧“领悟内涵”,104页左侧“思考思辨”,103页右侧“正确理解李清照的哀愁”,103页右侧“词中意蕴丰富的意象”)

二、技巧鉴赏

(原书103页左侧“体会叠字的使用”,“理解词中哀怨的表达”,104页左侧“体味反问语气在词中的作用”)

重点赏析

(1题为原书101页左侧下方“疑难排解”,2-8题为104-105页“2-8”)

拓展资料

(原书104页右侧下方“品读赏析1”,右侧“2”上方内容,101页右侧“拓展延伸”)

热点辩论

第三教案习题教案

案例一课时同步练习

基础积累

1.(原书105页1题)

2.(原书105页2题)

3.(原书105页3题)

4.(原书107页1

(1))

5.有关李清照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①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 ②是以反映妓女生活为主的词作家 ③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④李清照的词主要继承了婉约派词家的创作道路 ⑤李清照的词主要继承了豪放派词家的创作道路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①③④D.③④⑤

6.对下列词句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写长昼难挨,于环境和气氛的描写中,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感。

B.“佳节又重阳”,点明节令。

重阳节是团聚之节,团聚之节偏不团聚,于是孤单寂寞之感油然而生。

这一句是全词的关键句,诗人对丈夫的脉脉相思,全从此一句暗示出来。

C.“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这两句从夜间情景落笔,写因天气寒冷诗人夜半被冻醒而难以入眠的情景。

D.“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直接抒写了诗人的凄苦心情,集中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丈夫的深切思念:

不要说此情此景不伤人啊!

当西风把帘子吹起的时候,你看,篱畔的菊花正茂,而我自己却(因思念丈夫)而憔悴多了。

7.下列对《醉花阴》的赏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全词内容单纯,上阕主要写秋日无聊秋夜凉,孤寂之感自生。

B.下阕写重阳独酌,倍觉销魂,人比菊瘦。

C.词中作者善于以正侧结合点染之笔来塑造自我形象,词中对人物的容貌、服饰进行了简约的描述,便使一个闺阁佳人的形象呼之欲出。

D.全词正笔、点笔是实中有虚,情中有态,因此人物意态、形象立现,正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8.对李清照《声声慢》一词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三句用一连串叠词,写出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是词人血和泪的吞吐,也是向苍天的悲惨呼告,是词人后期凄凉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

B.上阕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的思乡的惆怅,最后“雁过也”三句在内容上承上,在结构上启下,自然地把抬头仰望过渡到地头俯视。

 C.“梧桐更兼细雨”两句写桐叶簌簌,秋雨滴滴,像鬼语戚戚、幽灵啜泣,这就更加令人难看了。

这里是从正面渲染作者的悲苦心情。

D.最后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全词用象征手法,把国破家亡的身世寓于景物描写之中,表现了词作者忧国忧民的心理。

阅读与品味

阅读《醉花阴》,完成9~12题。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9.在末了三句里,“人比黄花瘦”一句是警句。

词眼是。

10.“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点出的时间是。

11.全词只是写美好环境中的愁闷心情,突出这些美好的景物的描写目的是______________。

12.试分析“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妙在何处。

 

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3-14题。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①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 ①挼;读ruó,“揉搓”之意。

13.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

词人对“赏梅”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的感受?

 

14.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

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说明。

 

阅读李清照的《一剪梅》,完成15-17题。

(原书110页“阅读鉴赏

(二)”,置换题号为15、16、17)

 

案例二一课三练

积累整合

1.(原书107页2题)

2.(原书107页3题)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薄雾浓云愁永昼(漫长的白天)

瑞脑销金兽(熔化)

B.有暗香盈袖(充满)

凄凄惨惨戚戚(悲愁、哀伤的样子)

C.有暗香盈袖(清淡的样子)

乍暖还寒时候(忽然)

D.憔悴损(相当于“煞”)

最难将息(调养,保养)

4.下列词句中所用的修辞方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C.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D.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5.(原书108页5题)

6.(原书107页4题)

同步鉴赏

课内阅读

阅读宋词,完成7-9题。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7.开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三句有什么作用?

试简要分析。

8.“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该如何理解?

 

9.简析这首词突出的艺术手法及语言特色

 

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原书108页“课后训练”)

拓展探究

14.(原书107页13题)

15.(原书110页12题)

16.(原书110页13题)

答案与点拨

课时同步练习

1.(原书105页1题答案)

2.(原书105页2题答案)

3.(原书105页3题答案)

4.(原书107页1

(1)答案)

5.【答案】 C

6.【答案】 C(写诗人孤眠独寝的凄苦之感,不只是自然天气的凉)

7.【答案】 C(词中对人物的容貌、服饰没有进行描述。

8.【答案】D(“象征手法”错)

阅读《醉花阴》,完成9~12题。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9.【答案】 瘦

10.【答案】 重阳半夜

11. 加强刻画她的离愁

12.【答案】 妙在比喻的新奇传神,言情的含蓄蕴藉。

菊花是眼前之物,即景设喻,极其自然;而且菊花不雍容典雅,花瓣多长、垂,色泽以黄为基调,与“瘦”易于联系,再加上菊花以幽雅高洁为品,与作者精神有相通之处。

时值重阳,黄昏黄花,更显憔悴,借本地风光写“人比黄花瘦”,既新奇,又可见其形,亦能传其神。

以此句来写相思之情,不露、不俗,含蓄蕴藉。

13.【答案】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

“常插梅花醉”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赢得满衣清泪”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

14.【答案】示例:

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今昔之感和家国之忧)

15.(原书110页9题答案

16.(原书110页10题答案)

17.(原书110页11题答案)

一课三练

1.(原书107页2题答案)

2.(原书107页3题答案)

3.【答案】 A(A项销:

焚烧。

4.【答案】 B(A项“樯橹”代指曹操的水军,C项“金戈铁马”指代精锐的部队,北伐队伍兵强马壮。

D项“绿肥红瘦”指代树阴浓密,花儿凋谢。

所以,A、C、D三项均为借代,只有B项以雪作比喻。

5.(原书108页5题答案)

6.(原书107页4题答案)

7【答案】这个开头很好地统领了全词的内容,渲染了一种凄凉、萧条的氛围,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寻寻觅觅”写人的动作神态:

写出了词人在南渡之后孤苦无依、若有所失的失落感。

“冷冷清清”写环境的凄凉:

眼前到处是一派肃杀凄清的秋色;同时也是描写词人在丈夫去世后,只身度日的孤单、清苦的生活状况。

8.【答案】表面埋怨天气爱冷暖不定,令人身体不适,实际上是说生活的变故际遇令人沉沉浮浮,忧喜不定.往日夫唱妇随,共赏拓片的欢乐时光犹在眼前,顷刻之间却剩自己一个人独自承受生活的风风雨雨,三句表达了深切的孤独寂寞之情。

9.【答案】

(1)此词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写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纵观全篇,“咋暖还寒”的天气,晚来的急风,南去的大雁,满地的菊花,梧桐细雨,句句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而句句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抒情委婉,含蓄韵致。

(2)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风格和错落和谐的韵律,营造了一种化不开,驱不散的孤独失落的氛围。

10.(原书109页10题答案)

11.(原书109页11题)

12.(原书109页12题)

13.(原书109页13题)

14.(原书107页13题答案)

15.(原书110页12题答案)

16.(原书110页13题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