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六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6436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106.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六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六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六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六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六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六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7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六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7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六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7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六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7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六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7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六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7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六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7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六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7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六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7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六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7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六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7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六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7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六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7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六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7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六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7页
亲,该文档总共6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六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六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六单元教案.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六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六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1、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专题,由《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四篇课文组成。

课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

《孔子拜师》和《盘古开天地》是叙事性文章,《赵州桥》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说明性文章。

课文中既有描写生活中的人物故事,也有神话故事;既有对古代建筑的介绍,也有对古代绘画艺术的描述。

使学生在学习本组课文的时候,能够从多个侧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加深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和增强民族自豪感。

本组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围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来展开。

这个活动既和单元的专题密切相关,又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适合在不同地域开展。

在课堂上,学生阅读有关祖国传统文化的文章,在课余时间,和小伙伴一起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多种方式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身边的传统文化。

这样做的目的是打通课内学习和课外生活,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和传承。

语文园地中安排的口语交际、习作和展示台的内容,都是紧紧围绕本组专题,从交流、展示综合性学习所得的角度安排的,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交流平台和展示空间。

学生可以用多种形式汇报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综合性学习成果。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40个生字、会认36个生字、正确读写本单元要求掌握词语。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背诵部分课文.

3.在“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中,让学生交流了解到的传统文化,在“习作”中写自己活动中最想写的内容。

“日积月累”让学生借助生肖邮票,读背体现传统文化的十二生肖。

在“展示台”中,引导学生用写春联、做风筝、办手抄报等形式,展示在“综合性学习”中了解到的中华传统文化。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讨论、交流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摘抄、读读背背来积累语言。

3. 通过对话交流,完成口语交际,通过写作实践,完成“习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加深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和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人物的优良品质。

3.培养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能力。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会写40个生字、会认36个生字、正确读写本单元要求掌握词语。

教学难点:

在学习中发现规律,用规律去学习;积累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四、教法与学法:

在引导学生学好课文的同时,要重点指导学生开展好综合性学习活动。

在活动的开始阶段,重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求知愿望,指导学生做好分工合作的准备工作;活动过程中,要提醒学生适时交流活动进展,并在必要时调整活动方案;活动结束后,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活动成果。

五、学情分析:

1.随着年纪的升高,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能力,应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

增强学生的识字乐趣。

2.学生写话的愿望日益增强,应顺应学生心理发展的这一特点,以加强读写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练笔的机会。

3.本组课文的学习能够从多个方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探索和传承中华文化历史的兴趣。

六、课时安排:

   17、孔子拜师             2课时

 18、盘古开天地            2课时

  19、赵州桥              2课时

20、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1课时

语文园地五               3课时

 

17.孔子拜师

第一课时

授课日期:

审核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7个生字。

会写12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等词语。

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收集人物资料进行学习,通过查字典学习字词。

情感态度价值观: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学会生字,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教法学法:

情境导入法、实物演示法、启发谈话法等。

教学准备:

1.制作教学课件。

(教师)2.预习课文,搜集关于孔子和老子的资料。

(学生)

课型课时:

新授课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自学指导】

导入:

同学们,“拜师”是什么意思?

结合生活实际想想都是什么样的人会拜师?

孔子曾经说过: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今天我们就看看他是向怎样的人拜师的吧。

2.出示学习目标。

3.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让我们打开这扇门去认识古代大思想家——孔子。

(出示孔子画像)

4.课前作业检查:

大家搜集一些有关孔子和老子的资料,如:

他们的生平、言论及治学思想等。

现在来交流一下,一起来认识这两位伟大的思想家。

5.今天课文会讲关于他的什么故事呢?

(板书课题)

质疑:

孔子拜谁为师?

为什么?

在拜师的过程中又发生了哪些事情呢?

相信学完本课,大家会对孔子有一个更深的了解。

朗读课文,注意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6.生字指导:

(较难的字,教师书写演示)

尘:

第一笔是竖,不是竖钩。

迎:

里面不是“卯”或“印”。

等:

横画有长短变化,横画间距匀称。

授:

右边是“受”,不是“爱”。

7.出示词语,认读。

(重点正音“曲阜、日夜兼程、孔丘、仲尼、老聃”)

8.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运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启智探究】

1.学生齐读课文,注意刚刚学过的生字、词,并思考课文中到底写了几个人?

(两个人,孔子和老子。

2.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讲述了孔子决意拜师求学,于是历尽艰辛前往洛阳向老子拜师。

因孔子认真求学的态度和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质,而受后人的敬重。

3.以最后一段话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体会孔子和老子的品行。

出示句子:

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1)学生齐读。

(2)教师:

你认为孔子和老子的学问怎样?

(理解课文里的词语——渊博)

(3)教师:

他们的品行又怎样呢?

4.请同学们从课文中分别找出描写孔子和老子的句子,从这些句子中体味孔子与老子的精神品质。

(1)谈孔子。

A.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B.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C.孔子想:

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

于是上前行礼……

D.孔子连忙说:

“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E.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F.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2)谈老子。

A.“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

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B.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

(3)学生交流,综合谈谈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A.学生汇报。

B.教师总结板书,并相机指导朗读。

孔子的品行:

谦虚好学,不畏艰辛,求知若渴;

老子的品行:

爱护晚辈,诲人不倦。

5.通读课文,让学生谈感受,理解“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这句话。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是孔子对学习的态度。

他曾向老聃学习礼教;向苌弘学习乐理;向师襄学习弹琴;向郯子请教官制。

可见,孔子认为学习是无止境的,任何人都可能成为他的老师,正如他所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也应有这样的学习态度,做个勤学好学的人。

【反馈矫正】

1.看拼音,写词语。

děnɡhòuhuānyínɡtínɡzhǐhuīchén

()()()()

2.根据课文填空。

孔子三十岁的时候,已经()了。

他总觉得自己知识还不够渊博,到千里以外的洛阳拜老子为师。

一路上(),终于()地到了洛阳。

老子()地把自己的知识()给孔子。

他们的()令后人敬佩。

【拓展运用】

齐读课文,理解“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这句话,谈谈感受。

布置作业:

抄写本课生字词语,用“毫无保留、风尘仆仆”两个词语各说一句话。

板书设计:

17、孔子拜师

孔子:

谦虚好学,不畏艰辛,求知若渴;迎:

里面不是“卯”或“印”。

老子:

爱护晚辈,诲人不倦。

授:

右边是“受”,不是“爱”。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授课日期:

审核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用查字典、联系生活或结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读悟结合,文本与资料结合,体会人物品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学重难点:

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教法学法:

导学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提前自学。

课型课时:

新授课一课时

教学过程:

【自学指导】

一、复习引入。

1.出示生字词并认读。

同桌交流记忆生字的方法。

2.提问: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孔子、老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孔子:

勤奋好学、谦虚懂礼;老子:

知识渊博、诲人不倦)

3.出示学习目标。

二、交流课前完成的给每一段加上一个小标题。

【启智探究】

1.齐读第1自然段,提问:

孔子在当时的地位怎样?

是什么原因让他想去拜师求学的?

(读完后,请同学们回答。

(1)地位:

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

引导学生抓住“远近闻名”来理解孔子的学识渊博。

(2)原因:

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

(3)孔子在当时的地位已经很高了,为什么仍要拜师?

从这里你觉得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2.正是孔子这种谦虚好学的态度,才使得他毅然赶往洛阳。

让我们自由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思考:

孔子在历尽艰辛到达洛阳后,他拜师成功了吗?

并仔细品读该段的词语和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

同学们读文、勾画、体会,教师出示幻灯片句子:

(1)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教师:

同学们如何理解“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和“终于”这几个词语的意思?

从中反映出孔子怎样的品质?

风餐露宿:

这个词语一般用来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说明了孔子一路上很艰辛。

日夜兼程:

不分白天黑夜地赶路,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急切心情。

终于: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路途十分遥远,因此用“终于”,可见孔子求学之路的艰难。

从中都反映出孔子不畏艰辛,只为求学的诚恳态度和好学精神。

(2)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

“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教师:

该段中的“拜访”和“拜见”有什么区别?

“拜访”是敬辞,“访问”的意思。

“拜见”是“拜会,会见”的意思,是从客人方面说的。

这两个词语意思上有细微的差别,可以通过朗读课文中的句子,细细品味。

(3)“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

“多谢老师等候”。

教师:

“迎候”和“等候”怎么理解?

两个词语可以调换吗?

“迎候”和“等候”都有等待的意思,但“迎候”是到某个地方等候、迎接,“等候”则不表达迎接的意思。

老子说“我就在这儿迎候”,表现出他非常谦和、知礼。

在这里,如果换成“等候”,就不能充分体现老子的美德。

“多谢老师等候”一句中,“等候”也不宜换成“迎候”,因为这里是晚辈向长辈致谢。

所以不能调换。

(4)老子说:

“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

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教师:

思考:

老子的言行说明了什么?

(5)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

“多谢老师等候。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教师:

联系实际,你是怎样理解“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的?

(6)再读这段话,想象孔子一路上遇到的艰难。

试着补充下列这段话:

一路上,孔子饿了(),渴了(),雨天()。

3.齐读第3、4自然段。

(1)同学们现在知道孔子和老子受人尊敬的原因了吗?

(因为孔子谦虚、懂礼、虚心求教,老子博才多学、诲人不倦,他们都表现出了高尚的品行,所以获得了人们的敬重。

(2)“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从“每天”“随时”可以体会到孔子求学十分认真谦虚。

从“毫无保留”可以体会到老子诲人不倦及爱护晚辈的品行。

【反馈矫正】

学了这一课,对于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涯有什么启发呢?

(如:

学无止境,求学应谦虚诚恳、待人应谦和礼貌等,学生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拓展运用】(三个自由选择)

1.课外阅读。

《三字经》中说“昔仲尼,师项橐。

”它说的是孔子拜师的故事。

仲尼就是孔子,而项橐是燕国的一个七岁的孩子。

有一天项橐见到孔子时说:

“听说先生很有学问,特来求教。

”孔子笑说:

“请讲。

”项橐朝孔子拱拱手说:

“什么水没有鱼?

什么火没有烟?

什么树没有叶?

什么花没有枝?

”孔子听后说:

“你真是问得怪,江河湖海,什么水都有鱼;不管柴草灯烛,什么火都有烟;至于植物,没有叶不能成树;没有枝也难于开花。

”项橐一听格格直笑,晃着脑袋说:

“不对,井水没有鱼,萤火没有烟,枯树没有叶,雪花没有枝。

” 孔子叹道:

后生可畏啊!

老夫愿拜你为师。

2.读读写写。

【描写学习的词语】

博览群书学而不厌博学强记孜孜不倦

手不释卷力学笃行凿壁借光囊萤映雪

不耻下问悬梁刺骨笃学好古钝学累功

3.课外积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

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

布置作业:

1.摘抄孔子的名言。

2.各小组制定“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

板书设计:

学无止境,求学应谦虚诚恳、待人应谦和礼貌

教学反思:

 

18.盘古开天地

第一课时

授课日期:

审核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宇宙、黑暗”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自学字词,用多种方式读书,读通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伟大之处。

教学重难点:

学会并正确书写生字,朗读课文。

教法学法:

情境导入法、启发谈话法等

教学准备:

1.准备生字词卡片。

(教师)2.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学生)

课型课时:

新授课一课时

教学过程:

【自学指导】

一、目标导学

1.出示蓝天、大地、河流、山川等图片,提问:

你看到了什么?

2.谈话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

(板书课题)

3.交流神话的资料。

4.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学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音认读生字。

然后,同桌互读互查。

2.识记生字。

学生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

读“创造、黑暗、辽阔、奔流不息、茂盛”等词语。

3.指导书写要求会写的生字。

“降”字的右下部分容易写错,要引导学生观察仔细;“创”字的左边是“仓”,不是“仑”。

另外,“辽”“液”等字要指导学生写端正,写匀称;“阔”“滋”的笔画较多,要指导学生写字时摆好各部分的位置。

4.容易读错的字词:

混沌:

hùndùn血液:

xuèyè

5.找出多音字,组词识记。

倒:

dǎo(倒下)dào(倒退)

【启智探究】

1.自读课文,思考本课写了一件什么事?

(写有个叫盘古的巨人醒来后,用斧头劈开了天地,将自己的身体化作日、月、风、雷等,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2.边朗读课文边思考:

课文每个自然段都介绍了什么?

本文先写盘古醒后抡斧劈天地(第1、2自然段);再写天地分开,盘古顶天蹬地(第3自然段);最后写盘古倒下化作万物(第4、5自然段)。

【反馈矫正】

1.看拼音,写词语。

xuèyèmínɡànjīfūzīrùn

()()()()

2.根据课文内容,归纳展现盘古开天地的画面。

(盘古开天地:

混沌初开顶天立地生成万物)

【拓展运用】

再读课文,思考:

盘古为什么要抡斧劈天地?

课堂小结。

盘古用自己的生命创造了这个缤纷美丽的世界,下节课让我们精读课文,用心品味文中的感人句子。

通过想象,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

布置作业:

抄写字词。

查找中国其他神话故事并阅读。

板书设计:

18.盘古开天地

混沌初开

顶天立地

生成万物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授课日期:

审核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并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抓住关键词品词析句,以读促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盘古敢于开创,勇于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盘古敢于开创,勇于献身的精神。

教法学法:

自学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

搜集神话故事。

课件。

课型课时:

新授课一课时

教学过程:

【自学指导】

1.出示学习目标。

2.仔细读课文,思考:

盘古为什么要抡斧劈天地?

盘古是如何开天地?

【启智探究】

1.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

盘古开天之前,天地是怎样的?

2.出示句子:

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

提问:

沉睡这么久的巨人——盘古,有一天他突然醒来,他会做些什么呢?

3.引导学生找出句子:

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

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

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

(指导朗读:

“抡”“劈”这两个动词体现了盘古开天辟地的气魄,因而要重读这两个词。

4.提问:

天和地分开了之后是什么情形?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句子。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这一句话中用了几组意思相反的词来描写天地的形成,“轻”“重”,“清”“浊”,“上升”“下降”,这些词的运用恰当地写出了天与地的不同。

再读,通过朗读,进一步体验盘古开天地的艰难。

5.盘古用他的大斧子把这个世界给劈开了,从此世界有了天和地,盘古接下来又做了什么?

6.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找一找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找到读一读。

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

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

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

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

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

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

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

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7.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引导学生体会盘古真伟大——不但为我们开辟了天地,死后还为我们作出巨大贡献:

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都是盘古的身体变成的。

这一句话概括了整篇文章的内容,我们叫它——中心句。

学生再次有感情地齐读中心句。

【反馈矫正】

1.盘古是个怎样的人?

2.展开想象,你觉得盘古的其他部分会变成什么?

【拓展运用】

好书推荐:

《盘古开天地》,是一个神话故事。

像这样的神话故事还有许多许多。

大家可以去看一看《山海经》、《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这几本书,相信大家读完之后一定会更加喜爱神话故事。

布置作业:

阅读课外神话故事《夸父追日》。

板书设计:

盘古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教学反思:

19.赵州桥

第一课时

授课日期:

审核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认读本课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抓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道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及它悠久的历史、雄伟、坚固、美观等特点。

了解赵州桥设计的独创性及其作用。

教学重难点:

1.掌握生字词。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法学法:

情境导入法、启发谈话法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收集中国古代建筑的资料。

教师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型课时:

新授课一课时

教学过程:

【自学指导】

一、情境导入

1.出示图片:

请同学们看图上这座雄伟而美观的桥,谁知道它叫什么桥?

在什么地方?

有什么特点?

是谁设计建造的?

2.揭示课题:

这就是世界著名的石拱桥——赵州桥(板书课题)

3.出示学习目标。

4.引导学生交流查找到的赵州桥的资料。

(赵州桥:

又名安济桥,建于隋开皇大业年间(581—618),是由李春设计并参与建造的。

它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石拱桥,对世界的桥梁建筑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要求:

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

2.指导写字。

(1).读一读课后要求书写的生字。

(2).同桌互相提醒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3).结合学生提出的书写难点,教师进行集中指导。

重点指导:

县:

中间不能写成三横,倒数第二笔为撇折,不能写成竖折。

参:

结构较紧凑,注意最后三笔方向、长短、间距。

击:

中间只有一竖。

(4).学生练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反馈。

(1)出示词语:

县城设计参加全部

横线跨越举行冲击

坚固栏杆方案宝贵

(2)读下列词语:

xiáo洨河suí隋朝桥dūn墩chán缠绕

【启智探究】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及时正音。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怎样介绍赵州桥的,每个自然段介绍了赵州桥的哪些方面。

(指导学生对所提取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出每段要点。

3.总结:

一段话中,有些词语跟整段话的主要内容关系特别密切。

阅读时,抓住这些词语,能帮我们更快、更正确地理解课文。

4.边朗读课文边思考:

本文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赵州桥?

(气势雄伟建造坚固图案精美)

【反馈矫正】

1.读句子,看拼音,写词语。

这座hénɡkuà()在洨河上的jiānɡù()的赵州桥是隋朝的石匠李春shèjì()和参加建造的。

它的lánbǎn()上雕刻着精美的túàn()。

赵州桥是我国bǎoɡuì()的历史遗产。

2.按照原文内容填空。

赵州桥在我国()县的()河上。

它是隋朝的()设计和参加建造的。

这篇课文从()()()这三个方面介绍了赵州桥。

【拓展运用】

引导学生总结本课的知识点和学习方法。

思考:

你觉得赵州桥是一座怎样的桥?

课堂小结。

赵州桥——这究竟是一座怎样的石拱桥?

它怎么会是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呢?

它有哪些令人惊叹的设计呢?

让我们共同期待下节课的学习吧!

布置作业:

抄写字词。

朗读课文从文中是怎样将赵州桥的三个特点介绍清楚的,把句子画下来,多读一读。

板书设计:

气势雄伟

19.赵州桥建造坚固

图案精美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授课日期:

审核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作者介绍事物的方法,会简要地按一定条理介绍赵州桥。

2.感受赵州桥坚固、美观的特点,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过程与方法:

学会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赵州桥的有关知识。

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赵州桥坚固、美观的特点以及设计上的独具匠心,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教法学法:

导学法自学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型课时:

新授课一课时

教学过程:

【自学指导】

1.回顾上节课内容,说说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写赵州桥的。

2.面对赵州桥,作者这样感叹到:

(出示句子,齐读)

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3.教师:

是什么让作者感受到赵州桥的“宝贵”呢?

这节课,我们就跟随作者的脚步,去发现赵州桥的“宝贵”之处。

4.出示学习目标。

【启智探究】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谈话引入:

赵州桥这座举世闻名的桥梁到底有哪些独特之处?

2.指名读第1自然段,想想从这段话中你知道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