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bview数组排序算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4711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1.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labview数组排序算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labview数组排序算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labview数组排序算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labview数组排序算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labview数组排序算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labview数组排序算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labview数组排序算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labview数组排序算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labview数组排序算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labview数组排序算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labview数组排序算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labview数组排序算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labview数组排序算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labview数组排序算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labview数组排序算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labview数组排序算法.docx

《labview数组排序算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labview数组排序算法.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labview数组排序算法.docx

labview数组排序算法

18.2.2冒泡排序

 

“冒泡”是什么意思?

湖底有时会冒出一个气泡,气泡刚在湖底时,是很小的,在向上浮的过程中,才一点地慢慢变大。

学过高中的物理的人,应该不难解释这一现象。

冒泡排序的过程有点类似这个过程,每前进一步,值就大一点。

 

排序当然有两个方向,一种是从小排到大,一种是从大排到小。

大多数教科书里都讲第一种,我们也如此。

这样一来,冒泡排序法就改为“沉泡法”了,较大值一点点跑到数组中的末尾。

 

一般教科书里也会说,冒泡排序法是人们最熟悉,及最直观的排序法,我可不这样认为。

或许老外在生活中用的是这种最笨的排序法?

我猜想,大家在生活中99%使用后面要讲的“选择”排序法。

 

冒泡排序是这么一个过程(从小到大):

 

1、比较相邻的两个元素,如果后面的比前面小,就对调二者。

反复比较,到最后两个元素。

结果,最大值就跑到了最末位置。

2、反复第一步,直到所有较大值都跑到靠后的位置。

 

看一眼例子:

 

2,5,1,4,3

 

第一遍:

·比较第一对相邻元素:

2,5,发现后面的5并不比2小,所以不做处理。

序列保持不变:

2,5,1,4,3

·继续比较后两对元素:

5,1,发现后面的1比前面的5小,所以对调二者。

现在,序列变为:

2,1,5,4,3

·继续比较后两对元素:

5,4……对调,于是:

2,1,4,5,3

·继续比较后两对元素:

5,3……对调,于是:

2,1,4,3,5<-----OK,现在最大值5跑到最尾处了。

 

大泡泡“5”浮出来了,但前面的2,1,4,3,还是没有排好,没事,再来一遍,不过,由于最后一个元素肯定是最大值了,所以我们这回只排到倒数第二个即可。

 

第二遍:

·比较第一对相邻元素:

2,1,发现1比2小,所以对调:

1,2,4,3,5

·继续比较后两对元素:

2,4,不用处理,因为后面的数比较大。

序列还是:

1,2,4,3,5

·继续4,3,对调:

1,2,3,4,5。

 

前面说,5不用再参加比较了。

现在的序列是1,2,3,4,5。

接下来,我们再来一遍:

 

第三遍:

·比较第一对相邻元素:

1,2:

不用对调。

……等等……

有人说,现在已经是1,2,3,4,5了,完全是排好序了啊,何必再来进行呢?

我们确实是看出前面1,2,3也井然有序了,但对于程序来说,它只能明确地知道自己已经排好了两个数:

4,5,并不知道的1,2,3凑巧也排好了。

所以它必须再排两次,直到确认把3和2都已推到合适的位置上。

最后剩一个数是1,因为只有一个数,没得比,所以这才宣告排序结束。

 

那么到底要排几遍?

看一看前面的“第一遍”、“第二遍”的过程你可发现,每进行一遍,可以明确地将一个当前的最大值推到末尾,所以如果排Count个数,则应排Count遍。

当然,最后一遍是空走,因为仅剩一个元素,没得比较。

 

下面就动手写冒泡排序法的函数。

写成函数是因为我们希望这个排序法可处理任意个元素的数组。

 

//冒泡排序(从小到大):

//num:

要接受排序的数组

//count:

该数组的元素个数

voidbubble(intnum[],intcount)

{

   inttmp;

 

   //要排Count个数,则应排Count遍:

   for(inti=0;i

   {

      for(intj=0;j

      {

          //比较相邻的两个数:

          if(num[j+1]

          {

              //对调两个数,需要有"第三者"参以

              tmp=num[j+1];

              num[j+1]=num[j];

              num[j]=tmp;

          }

      }

   }     

}

 

注意在内层循环中j的结束值是count-i-1。

要理解这段代码,明白为什么结束在count-i-1?

如果你忘了如何在CB进行代码调试,如果设置断点,如何单步运行,如何观察变量的值,那么你需要“严重”复习前面有关“调试”的章节;如果你一直是高度着每一章的程序到现在,那么你可以继续下面的内容。

 

排序函数写出一个了,如何调试这个函数?

在CB里新建一空白控制台程序,然后在主函数里,让我们写一些代码来调用这个函数,并且观察排序结果。

 

#include

……

voidbubble(intnum[],intcount)

{

 ……

}

 

intmain()//我实在有些懒得写main里两个参数,反正它们暂时对我们都没有用,

          //反正CB会为你自动生成,所以从此刻起,我不写了,除非有必要。

{

   intvalues[]={2,5,1,4,3};

   intcount=sizeof(values[])/sizeof(values[0]);

   bubble(value,sizeof);

}

 

你要做的工作是单步跟踪上面的代码,看看整个流程是不是像我前面不厌其烦的写的“第一遍第二遍第三遍”所描述的。

 

完成上面的工作了吗?

全部过程下来,只花20分钟应该算是速度快或者不认真的了(天知道你是哪一种?

天知道你到底是不是没有完成就来骗我?

)。

现在让这个程序有点输出。

我们加一个小小的函数:

 

//输出数组的元素值

//num:

待输出的数组

//count:

元素个数

voidprintArray(intnum[],intcount)

{

 for(inti=0;i

 {

    count<

 }

 

 cout<

}

 

把这个函数加到main()函数头之前,然后我们用它来输出:

intmain()//我实在有些懒得写main里两个参数,反正它们暂时对我们都没有用,

          //反正CB会为你自动生成,所以从此刻起,我不写了,除非有必要。

{

   intvalues[]={2,5,1,4,3};

   intcount=sizeof(values[])/sizeof(values[0]);

   

   cout<<"排序之前:

"<

   printArray(values,count);

 

   //冒泡排序:

   bubble(value,sizeof);

 

   cout<<"排序之后:

" <

   printArray(values,count);

 

   system("PAUSE");

}

 

后面要讲的其它排序法也将用这个printArray()来作输出。

 

冒泡排序是效率最差劲的方法(速度慢),不过若论起不另外占用内存,则它当属第一。

在交换元素中使用了一个临时变量(第三者),还有两个循环因子i和j,这些都属于必须品,其它的它一个变量也没多占。

 

我们现在讲讲如何避免数据其实已经排好,程序仍然空转的的局面。

首先要肯定一点,至少一遍的空转是不可避免的,这包括让人来排,因为你要发现结果已是1,2,3,4,5了,你也是用眼睛从头到尾抄了一遍(如果你视力不好,说不定还要扫两遍呢)。

接下来一点,我们来看看除了第一遍空转,后面的是否可以避免。

冒泡排序法的空转意味着什么?

因为算法是拿相邻的两个比较,一发现次序不合“从小到大”的目的(小的在大的后头),就进行对调。

所以如果这个对调一次也没有进行,那就说明后面的元素必然是已经完全有序了,可以放心地结束。

 

让我们来加个变量,用于标志刚刚完成的这一遍是否空转,如果是空转,就让代码跳出循环。

 

//冒泡排序(从小到大,且加了空转判断):

voidbubble(intnum[],intcount)

{

   inttmp;

   boolswapped; //有交换吗?

 

   //要排Count个数,则应排Count遍:

   for(inti=0;i

   {

      //第一遍开始之前,我们都假充本遍可能没有交换(空转):

      swapped=false;

 

      for(intj=0;j

      {

          //比较相邻的两个数:

          if(num[j+1]

          {

              swapped=true; //还是有交换

            

              //对调两个数,需要有"第三者"参以

              tmp=num[j+1];

              num[j+1]=num[j];

              num[j]=tmp;

          }

      }

      

      if(!

swapped)

         break;

   }     

}

 

加了swapped标志,这个算法也快不了多少,甚至会慢也有可能。

冒泡排序还有一些其它的改进的可能,但同样作用不大,并且会让其丧失仅有优点“代码简单直观”。

所以我个人认为真有需要使用冒泡排序时,仅用最原汁原味的“泡”就好。

必竟,你选择了冒泡算法,就说明你对本次排序的速度并无多高的要求。

 

对于n个元素,原汁原味的“冒泡排序”算法要做的比较次数是固定的:

(n -1)*n/2次的比较。

交换次数呢?

如果一开始就是排好序的数据,则交换次数为0。

一般情况下为3*(n-1)*n/4;最惨时(逆序)为3* (n-1)*n/2。

 

冒完泡以后——情不自禁看一眼窗台罐头瓶里那只胖金鱼——让我们开始中国人最直观的选择排序法吧。

对了,补一句,如果你看到有人在说“上推排序”,那么你要知道,“上推排序”是“冒泡排序”的另一种叫法,惟一的区别是:

它不会让我们联想到金鱼。

 

18.2.3选择排序

 

本章前头我们讲了“求最值”的算法,包括最大值和最小值。

其实,有了求最值的算法,排序不也完成了一半?

想像一下桌子上摊开着牌,第一次我们从中换挑出大王放在手上,第二次我们挑出小王,然后是黑桃老K……黑桃Q,如此下去直到小A,手中的牌不也就已经排好次序了?

 

每次从中选出最大值或最小值,依此排成序,这就是选择排序法的过程描述。

 

不过,上述的过程有一点不合要求。

我们说过手中只能过一张牌。

因此,在程序实现时,我们找出一个最大值之后,就要把它放到数组中最末。

那数组中最末位置原来的值?

当然是把它放到最大值原来所在位置了。

为了再稍稍直观点,我们改为:

每次找的是最小值,找出后改为放到数组前头。

 

//选择排序(从小到大)

voidselect(intnum[],intcount)

{

   inttmp;

   intminIndex;//用于记住最小值的下标

 

   for(inti=0;i

   {

        minIndex=i;//每次都假设i所在位置的元素是最小的

        for(intj=i+1;j

        {

            if(num[minIndex]

               minIndex=j;

        }

 

       //把当前最小元素和前面第i个元素交换:

       if(minIndex!

=i)

       {

           tmp=num[i];

           num[i]=num[minIndex];

           num[minIndex]=tmp;

       }

   }

}

 

同样是两层循环,内层循环非常类似于前面讲的求最值的的方法,重要的区别在于求最小值时,可以直接用N记下最小值,而我们这里是记下最小值元素的下标(位置)。

最后把这个位置上的元素值和前面第i个元素交换。

这就完成把挑出的最小值放到前面的过程。

 

关于如何调试,如何输出,和“冒泡”那一节一样。

大家一会儿再动手吧。

我先在纸上简要模拟一番,这样大家调试起来会更加心中有数。

 

2,5,1,4,3

 

第一遍:

找出最小值1(下标为2),将它和第一个元素(下标为0)进行交换,结果:

1,5,2,4,3

第二遍:

找出最小值2(下标为2),将它和第二个元素进行交换,结果:

1,2,5,4,3

第三遍:

1,2,3,4,5

同样,我们发现现在已经排好了,但程序的循环过程还得继续。

只是后面将是白忙活,什么也没变。

最后一遍是剩下一个1,没得比较,外层循环结束,选择排序完成。

但是,由于选择排序中内层循环完成的工作仅是找出其中的最小值,如果它空转了,只是意味着这些剩下元素中中的第一个元素正好就是最小值,并不意味剩下的元素已经有序。

所以我们也不就费心去加什么空转标志了。

 

同冒泡排序一样,选择排序的外层循环要进行n-1次,而内层为n/2次,所以总比较次数为:

(n-1)*n/2。

交换次数最好时为:

3*(n-1),最坏时为n^2/4+3*(n-1)。

 

18.2.4快速排序(选修)

 

排序的算法还有不少。

譬如“插入排序法”和“希尔排序法”。

前者有点像我们抓牌,抓到新牌,往手中已有牌的合适位置插入,最终牌都到手时,也排好序。

,后者是以它的创造者的名字命名。

它们都不是最快的算法。

我们不去说它了。

还是来说说(一般说来是)号称最快的算法吧。

 

“最快”是有代价的。

一个是其算法复杂,不直观,根本不是人脑所擅长的思维方式,因为它要求使用“递归”,我想就算是爱因斯坦在整理扑克时,估计也不爱用这种算法。

 

快速排序的基本思想是分割排序对象。

先选择一个值,作为“分割值”。

将所有大于该值的元素放到数组的一头,而所有小于该值的元素,放到数组的另一头。

这样就把数组按这个分割值划为两段。

接下来的事情是对这两段分别再进行前述的操作(找分割值,再划两段)……就这样一划二、二划四、四划八进行下去。

直到最每一段都只剩一个元素,排序完成。

 

在分段的过程中,每一个数组又是如何被归到某一段中去呢?

采用的也是巧妙的交换方法。

 

假设我们仍然是要进行“从小到大”的排序,那么当有了一个分割值以后,就应该把比分割值大的数扔到数组后头,而比分割值小的数扔到数组前头。

在快速排序法中,这个扔的过程是一种“对扔”。

即:

先找好前面的有哪个数需要扔到后面;再找好后面有哪个数需要扔到前头。

两个数都找好了,就把这两个数互相“扔”过去,其实还是交换两个数。

知道的人明白我是在说“快速排序”,不知道的人还当我是在说小布和老萨扔板砖哪?

 

所以,每一遍的分割过程是:

1、指定一个“分割值”。

2、从当前分段的数组前头开始往后找,找到下一个大于分割值的元素(准备扔到后头去);

3、从当前分段的数组后头开始往前找,找到下一个小于分割值的元素(准备扔到前头去);

4、交换2,3步找到两个元素

5、反复执行2,3,4,步;直到两端都已找不到要扔的元素。

 

这样,就把数组在逻辑上分为两段,前头的所有小于分割值是一段,后头所有大于分割值的是段,程序接下来递归调用快速排序的函数,分别把这两段都再次进行分割。

 

函数的递归调用也是我们曾经的“选修课”,如果你有些遗忘,可以回头加以复习。

 

每次的分割值是什么并没有太死的限定,但得在当前段数组元素最小值和最大值(含二者)之间,否则,比如元素是:

5,4,3,而分割值取的是6,就会分不出两段了。

我们下面做法比较通用:

就取当前段最中间那个元素的值,比如5,4,3中的4。

 

我们按照书写顺序,把数组前端称为“左端”,后端称为“右”端。

下面的代码中,left和L用来表示数组前端,而right和R表示后端。

 

voidquick(intarr,intleft,intright)

{

  inttmp;

  intL=left,R=right;

  intV; //分割值。

   

  V=arr[(L+R)/2]; //分割值取中间那个元素的值。

 

  do

  {

     //找前端下一个小于分割值的元素:

     while(L

         L++;

 

     //找后端下一个大于分割值的元素:

     while(R>left&&arr[R]>V)

        R++;

 

     if(L>R)//跑出当前段了,结束本段的“互扔”过程

       break;

    

     //开始互换,但L==R的情况说明是同一个元素,不用交换。

     if(L

     {

         tmp=arr[L];

         arr[L]=arr[R];

         arr[R]=tmp;

     } 

 

     L++;

     R--;

  }

  while(true);

 

  //前面还可以分段,继续划分

  //由于前面是在L>R情况下break出循环,所以R此时已经比L靠前,所以拿它

  //来和是前头的left比较,以确定前面的元素是否超过1个。

  if(left

     quick(left,R);  //递归调用quick()

  

  //后面还可以分段,继续划分

  //同理,L此时其实比较靠后。

  if(L>right)

     quick(L,right); //递归调用quick()

}

 

 

快速排序的比较和交换的次数分别为:

n*log(n)和n*log(n)/6。

远远少于前面的两种排序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