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魏晋隋唐宋思想文化方面》巩固练习.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7402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2.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魏晋隋唐宋思想文化方面》巩固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史魏晋隋唐宋思想文化方面》巩固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史魏晋隋唐宋思想文化方面》巩固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史魏晋隋唐宋思想文化方面》巩固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史魏晋隋唐宋思想文化方面》巩固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史魏晋隋唐宋思想文化方面》巩固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史魏晋隋唐宋思想文化方面》巩固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史魏晋隋唐宋思想文化方面》巩固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史魏晋隋唐宋思想文化方面》巩固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史魏晋隋唐宋思想文化方面》巩固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史魏晋隋唐宋思想文化方面》巩固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史魏晋隋唐宋思想文化方面》巩固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史魏晋隋唐宋思想文化方面》巩固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史魏晋隋唐宋思想文化方面》巩固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史魏晋隋唐宋思想文化方面》巩固练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史魏晋隋唐宋思想文化方面》巩固练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史魏晋隋唐宋思想文化方面》巩固练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史魏晋隋唐宋思想文化方面》巩固练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史魏晋隋唐宋思想文化方面》巩固练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中国古代史魏晋隋唐宋思想文化方面》巩固练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魏晋隋唐宋思想文化方面》巩固练习.docx

《《中国古代史魏晋隋唐宋思想文化方面》巩固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魏晋隋唐宋思想文化方面》巩固练习.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史魏晋隋唐宋思想文化方面》巩固练习.docx

《中国古代史魏晋隋唐宋思想文化方面》巩固练习

福州屏东中学高考一轮通史复习巩固练习

中国古代史

魏晋隋唐宋·思想文化方面

班级:

______ 姓名:

______ 教师评价:

______

一、选择题

1.东汉时期,士人尊儒成风,高门世族累世经学,而魏晋时“公卿士庶罕通经业”,曹魏皇族更对“孔子之术”进行毫不容情的质疑。

该变化反映出(  )

A.时代变迁影响价值观念选择B.正统思想随王朝兴替而变化

C.佛道思想强烈冲击儒学地位D.门阀世族喜好决定世风转移

2.东晋高僧慧远曾说“道法之与名教,如来之与尧、孔,发致虽殊;潜相影响,出处诚异,终期则同。

”东晋道士葛洪著《抱朴子》有内、外两篇,“其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

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这说明(  )

A.儒、道、佛出现合流的趋势B.佛、道挑战了儒学正统地位

C.儒、道、佛的终极目标一致D.东晋最终实现了三教合归儒

3.据《三国志》记载,阮籍“才藻艳逸,而倜傥放荡,行己寡欲,以庄周为模则”。

下列选项中能与阮籍的行为理念产生共鸣观点的是(  )

A.“存天理,灭人欲”

B.“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C.“越名教而任自然”

D.“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4.玄学是流行于魏晋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西晋时,一些佛教名僧为了借助玄学推行佛法,不仅以“空无”宗旨与玄学的“虚无”相呼应,而且模仿玄谈家的语言和情趣,主动与名士交游。

这一现象说明(  )

A.三教融合的趋势开始出现B.佛教对传统文化构成冲击

C.佛教文化日益中国化D.佛教成为当时主要宗教

5.北魏寇谦之在“以礼度为首”的总原则指导下对道教进行改革,强调修身以求内圣外王,并教生民,佐同扶命。

这表明(  )

A.儒道开始出现融合趋势B.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道的挑战

C.道教主动适应社会变革需要D.修身齐家治国成为道教的宗旨

6.魏晋玄学家常用《老子》《庄子》来诠释《论语》,宋代儒学家则以《大学》《中庸》《孟子》以及《周易》为基础去注释《论语》。

这种变化反映出(  )

A.宋代儒学回归和复兴孔孟学说B.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C.儒释道三种文化逐渐实现融合D.儒家思想逐渐走向封闭和停滞

7.东晋、南朝时期我国造纸原料除原有的麻、褚皮外,还利用桑皮、藤皮造纸;王羲之曾一次把会稽郡库存纸九万张送与高官;统治者下令政府机关“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这表明该时期我国(  )

A.造纸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B.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C.纸基本取代传统书写材料D.私营手工业的长足发展

8.唐初,汇集京城的儒经师尊各述己说,难能统一。

贞观七年(633),唐朝廷颁布五经《定本》于天下,令学人此后以《定本》作为传习儒经的依据。

贞观十六年,孔颖达等人完成了《五经义训》180卷,永徽四年(653)向全国颁布,作为每年全国科举考试明经类的经典依据。

材料表明唐朝(  )

A.准备推行科举取士制度B.采取行政手段统一学术思想

C.研制各类学校统编教材D.顺应了儒、道、佛融合的文化发展潮流

9.在中国古代,一代一代的诗人们用磅礴的气势,有力的语言,唱出了无数振奋人心的黄钟大吕之声。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这是鲍照的决心和誓言。

“大鹏一日从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这是李白的宏伟之志。

对于这类诗词所创造的意境,唐代诗僧皎然用“忠”、“志”、“力”去标举它。

这反映了(  )

A.道德观念开始依附于政治B.儒学精神融入社会生活

C.儒学发挥了经世致用作用D.儒家思想受到普遍认同

10.下表是史料中所收录的唐代文学家地域分布情况(今地名)由此可知,唐代文学人才(  )

《旧唐书·文苑传》(115位)

河南22人,河北22人,陕西13人,山西12人,江苏10人,浙江6人,湖北5人,山东4人,四川2人,不著籍贯者19人

《新唐书·文艺传》(77位)

河南22人,河北17人,陕西9人,山西8人,江苏4人,浙江4人,湖北3人,山东2人,甘肃2人,福建1人,安徽1人,籍贯不明者3人

A.由南方向北方不断地迁移B.以北方社会作为创作题材

C.呈北重南轻的不平衡局面D.受传统文学创作区域影响

11.凸面镜早在唐代就作为小儿玩物出现于长安街市,而西方人在13世纪末制成了眼镜。

明朝时眼镜传入中国并很快流行,但人们除了用来读四书五经外,对其本身研究仍毫无进展。

这反映了中国传统科技(  )

A.对西方科技发明有影响B.曾经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C.满足于初级的实际应用D.发展步伐落后于西方国家

12.南宋出现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谕俗文》等,这些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

这说明(  )

A.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商品经济推动了理学发展

C.政府保障平民受教权利D.理学思想逐步走向世俗化

13.1227年,宋理宗发布诏书,追赠朱熹为太师、信国公,提倡学习他的《四书集注》。

此后,朱熹学说作为官方哲学,成为声誉隆盛的显学,流传数百年而不衰。

据此可知,当时(  )

A.理学成为了社会的主导思想B.儒家思想已完成思辨化

C.格物致知成为官民行为准则D.理学是儒佛道融合产物

14.朱熹说:

“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佛说万理俱空,吾儒说万理俱实。

”他认为“人心”和“理”是一体的,而佛教“人心”和“理”是分离的。

这反映了朱熹(  )

A.主张人放弃一切欲望B.吸收了佛教有益成分

C.倡导和谐的社会秩序D.反对佛教的禁欲主义

15.《朱子语类》写道:

“天得之(理)而为天,地得之(理)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朱熹的主要目的是(  )

A.主张君权神授B.阐述宗教哲学C.维护封建道德D.规范人际关系

16.宋明理学通过天理论、道统论、格物致知论和心性论构建起庞大的理论体系,高度重视个人道德修养。

宋明理学客观上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历史进步性。

其进步性主要体现在(  )

A.神化君主权威,维护专制统治B.重塑社会伦理,维护社会稳定

C.重视辩论教育,认识灵魂善性D.杂糅三教思想,实现三教归儒

17.胡适在评论中国古代的某思想流派时说:

“(它)挂着儒家的招牌,实是禅宗、道教、佛教的合产品……但其中的主要观念却是古来道教的自然哲学里的天道观念。

”这一流派(  )

A.研究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行为准则B.从哲学高度论证伦理纲常的合理性

C.提出与佛道学说对立的新儒学理论D.探寻格物致知和本心体悟的明理方法

18.胡适说:

“(程朱)理学的兴起是个自觉的运动,这个运动是为了恢复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的本土文化。

”下列主张中与这个“自觉的运动”直接相关的是(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先天下之忧而忧”

C.“存天理,灭人欲”D.“明道救世,经世致用”

19.宋代服饰具有清冷消瘦的文人风格,表现出反对奢华、艳丽、裸露,追求简约质朴,别具清雅、潇洒的风度。

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  )

A.国家的积贫积弱B.理学思想的影响

C.民族融合的加强D.战乱的频繁发生

20.就整个宋代社会而言,宋代妇女再嫁者不是极少,而是较多。

如大诗人陆游的妻子唐婉,在和陆游离婚后而改嫁;又如,北宋名臣范仲淹的母亲谢氏,王安石的儿媳庞氏,岳飞的前妻刘氏等等。

这从侧面反映出(  )

A.理学尚未影响到社会生活B.商品经济影响民众婚姻观念

C.宋代朝臣和名士的示范作用D.宋代社会生活相对较为开放

21.汉唐统治者非常重视礼乐的教化作用,并为此设立了专门管理音乐的机构,宫廷音乐盛行。

从宋朝开始,宫廷音乐一再衰败,民间音乐却如雨后春笋般繁荣发展。

这反映宋代(  )

A.专制皇权被不断削弱B.市民成为社会主流阶层

C.统治者重人伦轻礼乐D.民间音乐市场开始形成

22.成书于南宋的《论学绳尺》包含了156篇科场范文,该书首卷《论诀》为名家的文章心得,心得之一便是“‘性’、‘理’、论易晦,宜明白”。

这反映了南宋时期(  )

A.科举制度逐步僵化B.社会对科举制度的重视

C.八股文体初具雏形D.科举推动理学的通俗化

23.史书记载:

“陈胜起,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其故,皆引《春秋》之义对。

”魏晋南北时期,编辑家法、谱牒蔚然成风,唐宋以降,这种风气尤其炽烈。

这说明(  )

A.秦“焚书坑儒”不足信B.选官及婚姻取决于门第

C.儒学成意识形态的主流D.儒家思想影响逐步扩大

24.尽管理学从北宋中叶便登上了思想舞台,但对政界的影响并不大,可以说有宋一代,理学一直受到朝廷的压抑。

这一状况的出现主要在于(  )

A.理学不为封建统治服务B.理学提倡格正君心

C.统治者深受佛道的影响D.理学并未形成系统

二、非选择题

25.宋明理学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的国家哲学则更加伦理化,连上天都被中国圣哲赋予人格意志。

宋代二程——程颢、程颐创立了“性即理”的理学唯心主义国家哲学,认为人们内心本来就具有一切事物之理,具有封建伦理纲常,要求人们“去人欲”,维护和践行三纲五常,不要犯上作乱,才能“存天理”。

之后,朱熹构建的以儒学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庞大唯心主义国家哲学体系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其地位几近孔子。

继宋之后元、明、清三代统治者把发挥孔孟之道的程朱理学钦定为国家哲学。

——摘编自于今《国家哲学与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的理论概述》

材料二 理学在中国哲学的诸多历史发展阶段中是最重视终极关怀和超越性的,因为它吸收了以往的思想特别是佛、道二家的理论,在对宇宙论、本体论、心性论的把握和体证上,都比前代更为深刻,特别是由于科举的推动,理学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俗世性。

其中,王阳明的诗句“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更是典型地表现了理学“超越性”特点。

它从关怀、体证作为宇宙和人性本源的超越性出发,着眼于追求超越的过程中精诚、热情与勇气的培养,对社会中坚力量——士大夫群体的精神修炼和人格塑造,所起作用很大。

宋明理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这种品格,对克服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纠治人类社会的诸多弊端,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摘编自张学智《宋明理学中的“终极关怀”问题》

完成下列要求:

⑴据材料一,指出“二程”和朱熹所构建国家哲学的内涵并分析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⑵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理学“最重视终极关怀和超越性”的原因。

 

⑶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指出理学在个人“修身”和国家“治国”上的积极作用。

福州屏东中学高考一轮通史复习巩固练习(教师用)

中国古代史

魏晋隋唐宋·思想文化方面

班级:

______ 姓名:

______ 教师评价:

______

一、选择题

1.东汉时期,士人尊儒成风,高门世族累世经学,而魏晋时“公卿士庶罕通经业”,曹魏皇族更对“孔子之术”进行毫不容情的质疑。

该变化反映出(  )

A.时代变迁影响价值观念选择B.正统思想随王朝兴替而变化

C.佛道思想强烈冲击儒学地位D.门阀世族喜好决定世风转移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尤其是儒家思想发展的理解与掌握。

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学生在审题时应抓住题干的文字叙述逻辑,题目强调的是儒学在不同时代所处境遇的变化,学生要根据所掌握的儒家思想发展的有关内容对这一变化进行合理解释,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由材料可知东汉时期儒学兴盛,而魏晋时期儒学遭到质疑,这是因为魏晋时期社会战乱儒学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故A项正确;魏晋时期儒学虽然受到冲击,但正统地位并未发生变化,故B项错误;魏晋时期佛教、道教盛行,冲击着儒学的正统地位,但材料并未反映这一变化,故C项错误;魏晋时期儒学地位受冲击是时代选择的结果,并非门阀世族的喜好决定的,故D项错误。

2.东晋高僧慧远曾说“道法之与名教,如来之与尧、孔,发致虽殊;潜相影响,出处诚异,终期则同。

”东晋道士葛洪著《抱朴子》有内、外两篇,“其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

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这说明(  )

A.儒、道、佛出现合流的趋势B.佛、道挑战了儒学正统地位

C.儒、道、佛的终极目标一致D.东晋最终实现了三教合归儒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尤其是魏晋至隋唐“三教合一”潮流的理解与掌握。

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学生在审题时应抓住题干“出处诚异,终期则同”“属儒家”等关键信息,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材料中高僧认为佛教与儒学“出处诚异,终期则同”,东晋道士著《抱朴子》的外篇“属儒家”,反映出东晋儒、道、佛出现合流的趋势,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出佛、道与儒学的融合,而非挑战儒学,故B项错误;儒、道、佛的终极目标不一致,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东晋儒、道、佛出现合流的趋势,没有体现出“合归儒”,故D项错误。

3.据《三国志》记载,阮籍“才藻艳逸,而倜傥放荡,行己寡欲,以庄周为模则”。

下列选项中能与阮籍的行为理念产生共鸣观点的是(  )

A.“存天理,灭人欲”

B.“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C.“越名教而任自然”

D.“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尤其是魏晋至隋唐“三教合一”潮流的理解与掌握。

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学生在审题时应抓住题干“行己寡欲,以庄周为模则”这一关键信息,并调动所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等知识对应正确选项,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根据“以庄周为模则”可知阮籍崇尚道家思想。

“存天理,灭人欲”是南宋理学家的观点,故A项错误;“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体现了儒家的历史担当和社会责任感,故B项错误;“越名教而任自然”体现了超越儒家伦理纲常、返回自然本真的精神,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故C项正确;“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体现了孟子的天命观,故D项错误。

4.玄学是流行于魏晋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西晋时,一些佛教名僧为了借助玄学推行佛法,不仅以“空无”宗旨与玄学的“虚无”相呼应,而且模仿玄谈家的语言和情趣,主动与名士交游。

这一现象说明(  )

A.三教融合的趋势开始出现B.佛教对传统文化构成冲击

C.佛教文化日益中国化D.佛教成为当时主要宗教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尤其是魏晋至隋唐“三教合一”潮流的理解与掌握。

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学生在审题时应抓住题干“一些佛教名僧为了借助玄学推行佛法”“主动与名士交游”等关键信息,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材料反映了佛教主动适应社会,未体现三教融合的趋势,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佛教主动适应社会,未体现佛教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故B项错误;根据“不仅以‘空无’宗旨与玄学的‘虚无’相呼应,而且模仿玄谈家的语言和情趣,主动与名士交游”可知佛教主动适应社会,日益中国化,故C项正确;根据“佛教名僧为了借助玄学推行佛法”可知佛教仍需借助玄学来传播,不可能是当时的主要宗教,故D项错误。

5.北魏寇谦之在“以礼度为首”的总原则指导下对道教进行改革,强调修身以求内圣外王,并教生民,佐同扶命。

这表明(  )

A.儒道开始出现融合趋势B.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道的挑战

C.道教主动适应社会变革需要D.修身齐家治国成为道教的宗旨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尤其是魏晋至隋唐“三教合一”潮流的理解与掌握。

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材料中北魏寇谦对道教进行改革(总原则是“以礼度为首”),强调修身以求内圣外王,表明道教积极融合吸收儒家思想理论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并不是儒道之间相互融合,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道教主动吸收儒家思想以适应社会需要,说明当时儒家思想影响依然很大,故B项错误;道教主动适应社会变革需要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材料中道教吸收、利用儒家思想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并不是要将道教改造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是儒家的宗旨,故D项错误。

6.魏晋玄学家常用《老子》《庄子》来诠释《论语》,宋代儒学家则以《大学》《中庸》《孟子》以及《周易》为基础去注释《论语》。

这种变化反映出(  )

A.宋代儒学回归和复兴孔孟学说B.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C.儒释道三种文化逐渐实现融合D.儒家思想逐渐走向封闭和停滞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尤其是儒家思想发展的理解与掌握。

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根据题目中“《老子》《庄子》”、“《大学》《中庸》《孟子》”得出宋代儒学的回归和复兴孔孟学说,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从西汉汉武帝时期儒学确立为正统思想,儒学即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故B项错误;题目中并未出现佛教、道教的信息,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儒家思想是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发展演变,并未走向封闭和停滞,故D项错误。

7.东晋、南朝时期我国造纸原料除原有的麻、褚皮外,还利用桑皮、藤皮造纸;王羲之曾一次把会稽郡库存纸九万张送与高官;统治者下令政府机关“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这表明该时期我国(  )

A.造纸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B.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C.纸基本取代传统书写材料D.私营手工业的长足发展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成就。

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东汉蔡侯纸的出现使造纸术出现突破性进展,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该时期纸在社会的推广,且魏晋时期经济作物种植范围相对较小,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民间和官方推动了纸的使用和推广,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私营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

8.唐初,汇集京城的儒经师尊各述己说,难能统一。

贞观七年(633),唐朝廷颁布五经《定本》于天下,令学人此后以《定本》作为传习儒经的依据。

贞观十六年,孔颖达等人完成了《五经义训》180卷,永徽四年(653)向全国颁布,作为每年全国科举考试明经类的经典依据。

材料表明唐朝(  )

A.准备推行科举取士制度B.采取行政手段统一学术思想

C.研制各类学校统编教材D.顺应了儒、道、佛融合的文化发展潮流

【答案】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尤其是儒家思想发展的理解与掌握。

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

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材料强调统一的儒家思想“作为每年全国科举考试明经类的经典依据”,而非准备推行科举取士制度,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因为“儒经师尊各述己说,难能统一”,因此唐朝政府“以《定本》作为传习儒经的依据”,采取行政手段统一学术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统一的儒家思想“作为每年全国科举考试明经类的经典依据”,而非各类学校统编教材,故C项错误;材料只涉及儒家思想的发展,故D项错误。

9.在中国古代,一代一代的诗人们用磅礴的气势,有力的语言,唱出了无数振奋人心的黄钟大吕之声。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这是鲍照的决心和誓言。

“大鹏一日从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这是李白的宏伟之志。

对于这类诗词所创造的意境,唐代诗僧皎然用“忠”、“志”、“力”去标举它。

这反映了(  )

A.道德观念开始依附于政治B.儒学精神融入社会生活

C.儒学发挥了经世致用作用D.儒家思想受到普遍认同

【答案】B

【分析】本题借中国古代文学的成就,考查了学生对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尤其是儒家思想发展的理解与掌握。

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道德观念依附于政治早于诗词出现,故A项错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扶摇直上九万里”等诗句体现了儒家的历史担当和进取精神,说明儒家思想已经融入诗词,融入社会生活,故B项正确;这些诗词表达了作者的思想,不能体现经世致用,故C项错误;儒家思想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受到佛教和道教的挑战,故D项错误。

10.下表是史料中所收录的唐代文学家地域分布情况(今地名)由此可知,唐代文学人才(  )

《旧唐书·文苑传》(115位)

河南22人,河北22人,陕西13人,山西12人,江苏10人,浙江6人,湖北5人,山东4人,四川2人,不著籍贯者19人

《新唐书·文艺传》(77位)

河南22人,河北17人,陕西9人,山西8人,江苏4人,浙江4人,湖北3人,山东2人,甘肃2人,福建1人,安徽1人,籍贯不明者3人

A.由南方向北方不断地迁移B.以北方社会作为创作题材

C.呈北重南轻的不平衡局面D.受传统文学创作区域影响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的成就,尤其是文化与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

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表格信息、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解题关键在于发现南北方文学家在数量上所占比重的不同,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无论是《旧唐书》还是《新唐书》,二者所涉及的都是唐代史实且没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因此单单通过材料我们无法得出一种对比式的结论,故A项错误;单单根据图表,我们无法判断唐代文学家创作题材的采取范围,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在《旧唐书》还是《新唐书》中,北方文学家在数量上占有着较大的优势,唐代文学人才在这一时期呈现出北重南轻的不平衡局面,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对传统文学创作区的相关提及,这属于明显的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D项错误。

11.凸面镜早在唐代就作为小儿玩物出现于长安街市,而西方人在13世纪末制成了眼镜。

明朝时眼镜传入中国并很快流行,但人们除了用来读四书五经外,对其本身研究仍毫无进展。

这反映了中国传统科技(  )

A.对西方科技发明有影响B.曾经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C.满足于初级的实际应用D.发展步伐落后于西方国家

【答案】C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的科技特点的理解与掌握。

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

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材料中并未涉及中国凸面镜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