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五单元 第21课 伶官传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7411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85.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五单元 第21课 伶官传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五单元 第21课 伶官传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五单元 第21课 伶官传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五单元 第21课 伶官传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五单元 第21课 伶官传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五单元 第21课 伶官传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五单元 第21课 伶官传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五单元 第21课 伶官传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五单元 第21课 伶官传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五单元 第21课 伶官传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五单元 第21课 伶官传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五单元 第21课 伶官传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五单元 第21课 伶官传序.docx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五单元 第21课 伶官传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五单元 第21课 伶官传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五单元 第21课 伶官传序.docx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五单元第21课伶官传序

第21课 伶官传序

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一代文宗欧阳修

假如给我一个选择,让我生活在古代的话,我会选择宋代,更是北宋那个有你——欧阳修的时代。

真想跨越千年的时光与你对饮,尽管我只是一个无名小卒,但你不会介意,因为你有宽广的胸怀。

品读你,品出你让人折服的大度。

你位居副宰相,位高权重。

按常理,你一定妒贤嫉能,阻止有才之人越居你之上。

但你不,你勇于推荐提拔有才之人,你推荐提拔王安石,他成为宰相,官居你上,他成为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你奖掖“三苏”,让他们的芳名远播,成为“唐宋八大家”,你的大度让人不得不佩服。

品读你,品出你让人钦佩的豁达。

你政治上不得意时,被贬为滁州太守。

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好一般豁达。

你曾号“六一居士”。

人问,何为“六一居士”,你说:

“家有藏书一万卷,有三世金文著释一千卷,一棋盘,一琴,桌上常备一壶酒。

”人问此“五一”也,你却爽朗一声说:

“一老翁置于其间,岂非‘六一’也。

品读你,品出你让人感动的勤奋。

你从小在沙地练字,苦读史书,年纪轻轻便考中进士,仕途顺利,但从未放弃勤奋的信念。

知 事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赏读:

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周易·系辞下传》

赏读:

君子和上级交往时不献媚讨好,和下级交往时不骄横误事。

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3.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行的砥石。

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毒鸩中矣。

——《菜根谭》

赏读:

正如古人所说: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人生不可能事事顺心,人生就是不断化解矛盾的过程。

“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

”这句话永远是真理。

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北宋吉水(今江西吉水人),自称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

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

与(唐朝)韩愈、柳宗元、(宋朝)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

卒谥文忠。

其于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

创作实绩亦灿烂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

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

欧阳修参与纂写《新唐书》《五代史》,代表作品《醉翁亭记》《秋声赋》等。

2.背景简介

由于本文是借古讽今之作,应从“五代”和“北宋”两个角度把握。

五代,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朝廷,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代。

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仍,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

庄宗称帝后,迷恋优伶,被伶官所惑,伶官得以重权在握。

当叛乱四起时,拥有兵权的伶官史彦琼拒不发兵,庄宗亲征败北,众叛亲离,伶官郭从谦又乘危作乱,乱箭射死庄宗。

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告诫北宋统治阶级要以史为鉴。

这是由于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

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

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

预习作业

1.字音识记

①仇雠(  )  ②伶官(  )  ③仓皇(  )

④勖(  )⑤遗恨(  )⑥沾襟(  )

⑦俳优(  )

答案 ①chóu ②línɡ ③huánɡ ④xù ⑤yí ⑥jīn ⑦pái

2.古今异义

①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古义:

相当于“以至于” 今义:

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②古义:

主要指政治上的得失 今义:

a.人情事理;b.人员的升调任免事宜 ③古义:

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 今义:

a.做;投身到(事业中去);b.按某种办法处理 ④古义:

代词“所”与介词“以”组成“所”字结构,其义为“……的原因” 今义:

常用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⑤古义:

成就功业、政绩或事业 今义:

a.获得预期的结果跟“失败”相对,b.指事情的结果令人满意

3.文言句式

①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

②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

③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

⑤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

答案 ①判断句 ②状语后置句 ③被动句 ④状语后置句 ⑤状语后置句

4.一词多义

(一)实词

(1)盛

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    )

②请其矢,盛以锦囊(    )

③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

④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    )

答案 ①兴盛 ②装 ③旺盛 ④强盛

(2)困

①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    )

②智勇多困于所溺(    )

答案 ①围困 ②困扰

(3)告

①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

②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

③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

答案 ①告诉 ②祭告 ③禀告

(4)微

①祸患常积于忽微(    )

②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    )

③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    )

④微斯人,吾谁与归(    )

答案 ①微小的事 ②悄悄地 ③为隐藏身份而改装 ④如果没有

(二)虚词

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②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

③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

④其皆出于此乎?

(    )

答案 ①副词,一定 ②语气词,表程度,多么 ③代词,他 ④大概,表揣测语气

5.词类活用

①负而前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而告以成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乱者四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仓皇东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一夫夜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名词用作状语,在前面 ②动词用作名词,成功的消息 ③使动用法,使……兴;使……亡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作乱 ⑤形容词用作名词,有勇有谋的人 ⑥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⑦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里

6.文白对照

结构图示

重点突破

一、文章如何通过正反论证突出中心论点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文章在叙事中融入作者的议论,表达了作者的观点。

引史评史,就史论事,在真实记述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客观分析、评论,从中归结出道理,告诫北宋统治者汲取历史教训,这是史论文章的目的和特点。

先写晋王临终遗嘱,庄宗恪守父命,出兵报仇,终于凯旋,有“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的“壮举”。

证明“成则由人”的道理。

次写庄宗报仇雪恨后,以为大功告成,不思强盛,宠信伶官,由盛而衰,最后落得仓皇出逃,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的“惨状”,证明了“败亦由人”的道理。

文章用对比手法和情感强烈的句式,写出盛衰、成败两个方面,最终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印证了开头的论点,加强了文章的说理性,在最后一段进一步推论,仍用“方其……及其”的对比句式,推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扩展了论点,照应了题意,加强了文章的思想性。

二、《伶官传序》一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说服力极强。

作者以庄宗成功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情景,与其败时的惨象对比,鲜明而强烈,突出了庄宗历史悲剧的根由所在,显示出成败由人的道理,令人信服,发人深省。

引用《尚书》上的名言“满招损,谦得益”对中心论点进行印证。

一、阅读延伸

《伶官传序》“三矢”探究

《伶官传序》选自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是一篇史论,即以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事论证“盛衰之事,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观点。

此文在记叙庄宗得天下的境况时,提及其父李克用在临死前赐予他“三矢”。

“三矢”,顾名思义,就是三支箭,那么其父为何要给庄宗三支箭呢?

其实,“三矢”即三桩遗愿。

李克用临死之际,赐“三矢”的同时,告知: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短短六句,交代了晋国面临的形势:

李克用虽施恩于燕国、契丹,但二者均背弃晋国,投靠了晋国的仇敌梁国,三国结为同盟国。

未能灭掉“三国”,这对于李克用而言,无疑是三大憾事,正是“此三者,吾遗恨也”。

所以“三矢”代表着李克用的三桩遗愿,也代表着李存勖要替父完成的三件大事。

第一支箭代表着讨伐燕王刘仁恭,占领幽州;第二支箭代表着讨伐契丹,解决北方边境的威胁;第三支箭代表着讨伐仇敌梁王朱全忠。

可为何是“矢”,而不是其他的武器呢?

首先,中国古代武器种类繁多,箭虽适合远程射杀,但不一定就能射中目标人物,更不一定会一箭致命,而且箭也不是最锋利的,并且相较于其他的暗器,箭也不利于隐藏。

其次,据史书记载,李克用死于重病,与“矢”无关,不可能是因为死于箭,而要求其子用箭替他报仇雪恨。

此外,燕王刘仁恭因被其子刘守光囚禁,最终被李存勖带领的晋军生擒;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最终因病去世;而梁王朱全忠,被冯廷谔用刀杀死。

这些人的死均不是被箭所伤所杀,那么李克用为何要赐“矢”呢?

许慎《说文解字》有言:

“弓弩矢也。

从入,象镝栝羽之形。

”也就是理解“矢”意,需联系弓箭的形状和构造:

弓箭一头是锋利的箭头,一头是燕尾状的羽毛,目的是使箭在前进中不至于偏离方向,所以“矢”是定向的,坚定不改变的,而古人认为誓言也是不能改变的,所以“矢”即“誓”,成语“矢志不渝”就保留了此意。

因而李克用才会在临终之际,赐“三矢”,并以不容许拒绝的命令语气,谆谆嘱咐其子: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可见,李克用赐“矢”的目的,就在于让庄宗发誓立志,一定要替他完成三桩遗愿。

而接受父命的庄宗李存勖藏“三矢”于祖庙,将其与祖宗灵位置于同室。

同时,李存勖出兵时必将其取出,“负而前驱”。

而从祖庙取出“三矢”并非任意而为,必须有一系列的庄重严肃的仪式:

祭告祖庙,请出“三矢”,锦囊包装,负而前驱,凯旋收藏。

李存勖对待“三矢”的态度,足见他对“三矢”珍视和恭谨的程度。

李存勖背负的“三矢”,也没有用来杀敌,凯旋之际,再次藏于祖庙。

李存勖眼中的“三矢”,不再是客观的三支箭,也不再是简单的冷兵器,而成为了一种象征,象征着李存勖对其父的承诺,更象征着李存勖精神的信仰。

所以背负“三矢”出征,李存勖身负使命,备受激励,充满着斗志和勇气,出入战场时,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最终替父完成三桩遗愿,建立了强盛的后唐王朝。

总之,李克用赐“三矢”的目的,在于让李存勖发誓立志,一定要替其完成三桩遗愿。

而李存勖不辱父命,视“三矢”为承诺和精神信仰,激励自己,完成父命,建立了后唐。

二、写作迁移

【角度】 后唐庄宗李存勖二十四岁继晋王位,历经十余年鏖战,终于执杀刘仁恭父子,迫使朱梁魏州来归,于公元923年称帝魏州。

然而,这个得来颇不容易的天下,不到四年工夫,竟又在庄宗的手里丧失。

“得之难而失之易”,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慨叹并进而追本溯源了。

请思考这个历史史实,写一个议论性片段。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后唐庄宗的一盛一衰,不正体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吗?

所以,对人的一生来说,逆境和忧患不一定是坏事。

生命说到底是一种体验。

因此,对逆境和忧患的体验倒往往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

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可以自豪而欣慰地说:

“一切都经历过了,一切都过来了!

”这样的人生,是不是比那些一帆风顺,没有经过什么磨难,没有什么特别体验的人生要丰富得多,因而也有价值得多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