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五下语文第三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7802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34.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五下语文第三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学年五下语文第三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学年五下语文第三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学年五下语文第三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学年五下语文第三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学年五下语文第三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学年五下语文第三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学年五下语文第三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学年五下语文第三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学年五下语文第三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学年五下语文第三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学年五下语文第三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学年五下语文第三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学年五下语文第三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学年五下语文第三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学年五下语文第三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学年五下语文第三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学年五下语文第三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学年五下语文第三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学年五下语文第三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五下语文第三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

《学年五下语文第三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五下语文第三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五下语文第三单元教案表格式.docx

学年五下语文第三单元教案表格式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10、杨氏之子11、晏子使楚

12*半截蜡烛13*打电话

口语交际、习作三回顾、拓展三

通过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体味不同风格的语言,了解不同体裁的表达方式。

积累优美的语言,以不断丰富语言的表达,并学习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表达。

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开展综合性学习,重点是搜集、积累、运用有特色的语言。

 

本组课文最大的特点是在人物语言上见功力。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

重难点:

在阅读中要能够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习得一些运用有特色语言的方法。

让学生明白学习语言的重要意义,激发起学习的兴趣,逐步养成好习惯,从而受益终生。

10、杨氏之子(2课时)11、晏子使楚(2课时)

12*半截蜡烛(1课时)13*打电话(1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三(4课时)回顾、拓展三(2课时)

共计12课时

单元

复习

要点

时间

复习要点:

复习本单元所学的生字、新词。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体味不同风格的语言,搜集、积累、运用有特色的语言。

积累好词佳句

复习时间:

早读及随堂。

10、杨氏之子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学习重点

1、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2、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

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

学习难点

让学生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能够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古文的意思。

教学准备

准备与课文有关的图片资料。

课前搜集有关《世说新语》的知识。

课时:

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读通课文,然后请学生根据注释、插图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

教学难点

让学生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能够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古文的意思。

教学方法

学生尝试读文,根据学生读文情况教师示范读文,帮助学生在把短文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在读通课文后,请学生根据注释、插图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谈话导入。

1、要是我问你,你会说话吗?

一定有许多同学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一个不需回答的问题。

如果我再进一步问,你能把话说好吗?

你怎么回答?

会说和说好可不是一回事。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走近一些善于表达的人,看看他们是怎么说话的?

从中体会语言表达的艺术,感悟语言表达中透出的智慧。

我们先去认识谁呢?

2、板书课题,解释课题。

1、学生倾听谈话,引起学习兴趣。

 

2、请同学先来讲一讲,同桌讨论,然后明确意思:

一户姓杨的人的小孩。

二、读通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

2、.指名朗读课文。

  

(1)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

惠、曰、禽、诣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练习。

1、试读课文,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给把握不准读音的字做上记号。

2、指名读课文,集体纠正读错的字音,通过教师的范读,纠正读破的句子。

 

3、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

三、熟读课文,读懂故事,交流感受。

1、参考注释,自学课文。

 要求:

将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再次批注在文中,据此理解句子的意思。

2、让学生就不理解的字词提出问题。

(教师要注意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的困难所在)

3、结合注释,逐句理解课文。

教师相机在学生不理解的地方点拨。

结合课文的理解,说说课题怎样理解更为准确。

(学习时候,可以让学生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自己获取答案,如果学生能够作出回答,教师则应追问学生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无法回答,教师可以适当点拨提示,让学生明白字词义。

有些字词义可以与学生熟知的成语熟语等相联系,以加深理解,如,“此”可以与“原来如此”联系;“闻”可以与“百闻不如一见”联系。

4、指名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然后串连起来,说一说全文的意思。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可出示这样的思考提示:

你对杨氏之子了解了多少?

故事中除了杨氏之子,还有谁?

他们谈了些什么?

你从哪句中知道的?

1.大声反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随机检测学生读课文的情况。

2.边默读课文,边看注释,说说每一个句子的意思。

3.课堂交流,落实每一句话的意思。

比较困难的句子,需要教师重点指导。

如以下字词或者比较陌生或者古今差异较大,学生可能提出:

(1)梁国:

郡的名称,在现在的河南商丘一带。

(2)孔君平:

孔坦,字君平。

为人正直,有好的名声。

(3)为设果:

小儿(杨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

设,摆设,摆出。

并且本句省略了主语,前面要加上“小孩”。

(5)以示儿:

以便给小儿看。

以,来,以便。

4.指名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然后整体感知故事的内容。

课文的意思:

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小孩九岁了。

孔君平去看望小孩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来。

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

水果中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

“这是你们家种的水果吧。

”小孩应声回答:

“我没听说孔雀是您的家禽呀。

5、学生回答问题,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四、质疑问难,背诵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哪些有疑难?

2.背诵课文。

同桌互相说一说课文的意思。

试背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深入学习课文,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教学难点

深入学习课文,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后,结合生活实际,仔细揣摩。

教学设计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的妙处。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句子,抓住重点句进行体会。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句子:

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

说话时会用怎样的语气?

体会孩子语言的妙处,从而读出孩子的聪慧和机智。

设想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会是什么反应,通过想象表达,进一步突出孩子所答言语的妙处。

(孔君平可能是神态很随便,甚至有些看不起小孩,认为他还是一个孩子,说话的语气可能有些傲慢、随意;杨氏之子很机智、神采飞扬,说话语气有挑战性。

3、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两人不同的语气。

二、深入理解,体会语言。

1.思考:

你觉得杨氏之子的机智表现在哪里?

 

2.讨论:

(1)杨氏之子这样的回答,你觉得好不好?

(2)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说话的例子,说一说。

1、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讨论问题。

2、老师提问,明确大家的看法:

(1)“应声答曰”说明反映很快,不假思索。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一句没有正面说杨梅不是我们家的,而是巧妙的从“夫子家”说起,寓意孔雀不是你们的家禽,杨梅当然就不是我们家的。

3、进一步讨论杨氏之子回答得巧妙之处,体会语言。

4、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所见所感。

三、拓展延伸,综合学习

阅读“综合性学习”,明确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要求。

1、学生明确要求,做准备。

2、进行实践。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

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四、拓展阅读。

鼓励学生阅读《世说新语》中其他小故事,大体了解内容,体会语言妙在哪里。

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教学反思:

 

11、晏子使楚

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会认8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侮辱、威风、矮小、冷笑、为难、规矩、招待、囚犯、出息、大臣、柑橘、盗贼、取笑、笑嘻嘻、赔不是、实话实说、面不改色、安居乐业”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了解楚王三次是怎样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反驳的,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2、通过朗读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并从他机智的回答中体会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并从他机智的回答中体会人物的特点。

理解晏子反驳楚王的话,逻辑关系严密。

教学方法

综合运用已有的阅读能力,通过读、思、辩、演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感情朗读进一步体悟晏子以“针尖对麦芒”的方式,维护国格和个人尊严。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晏子的资料和其他关于他的故事。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读通全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晏子的聪明才智和善变的口才。

3、激发学生为维护国家尊严而挺身而出,据理力争的爱国情感和懂得尊重他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并读通全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晏子的聪明才智和善变的口才。

教学难点

了解故事内容,理解晏子反驳的话,体会他的沉着睿智、机智灵活,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凛然气节。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揭示课题。

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出现过许多政治家、思想家,晏子就是其中的一个。

晏子是春秋时代齐国人,当过齐国的宰相。

晏子善于言辞,机智果敢,是当时著名的外交家。

这篇课文就是写晏子的故事。

  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说说课题中的“使”作什么解释?

并且说出课题的意思。

学生倾听谈话,激起学习兴趣。

 

2、同桌讨论,理解课题。

 (“使”是出使的意思,课题的意思是“晏子作为齐国的使者出使楚国。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读准生字字音,理解字词。

 

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4、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教师适当检查、交流。

要求:

动口、动手,用心朗读。

1、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注意能读准生字词的读音(读准字音:

淄、敝、枳、淮)

2、检查读书情况。

3、读书,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并做上记号。

4、交流不理解的词句意思。

  (大夫、欺君之罪、侮辱、敝国

安居乐业、得意洋洋、囚犯)

敝国:

我国。

敝,谦词,用于称有关自己的事物。

5、学生讨论,明确是:

晏子出使楚国,楚国的国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都给予了有力地反驳,使楚王不敢不尊重他。

6、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三、联系全文,进行质疑。

1、联系上下文,反复朗读。

在小组内合作学习,梳理问题。

1、小组合作学习,理出以下问题:

(l)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

(2)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是怎样反驳的?

(3)楚王三次侮辱晏子,结果怎样?

(4)从中可以看出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四、学习第一段。

1、默读课文,思考并勾画理解:

 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

(可启发学生联系课文有关句子与背景,作深入地探讨。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

(楚国国势强盛,有吞并各国的野心。

侮辱晏子,就是侮辱齐国,显示国威,就是要吓倒齐国,使齐国臣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感受晏子的聪明才智和善变的口才。

激发学生为维护国家尊严而挺身而出,据理力争的爱国情感和懂得尊重他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了解楚王三次是怎样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反驳的,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2、通过朗读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并从他机智的回答中体会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晏子反驳楚王的话,逻辑关系严密。

教学方法

综合运用已有的阅读能力,通过读、思、辩、演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感情朗读进一步体悟晏子以“针尖对麦芒”的方式,维护国格和个人尊严。

教学设计

一、深入探究课文,突破重难点。

1、再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2、围绕“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

”“晏子是怎样对待的?

”这个问题来学习。

  

 

 

3.晏子三次反驳楚王的策略(方法)是什么?

 

4、思考以下问题,进一步理解课文:

1)楚王听了晏子的话是怎样做的?

为什么“只好”这样做?

为什他不敢不尊敬晏子了?

说一说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的这种精神在今天有什么重要意义,给予我们每个人怎样的启迪?

(引导学生学习晏子身上所体现出的爱国精神。

5、小结:

楚王仗势欺人,想显示一下自己国家的威风,侮辱晏子,实质是侮辱与楚国平等的齐国,晏子每次都能因势利导,逼楚王于被动地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6、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同学分小组讨论全文可以分成几部分并给每一部分加上小标题。

即:

由“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三个小故事组成。

2、学生默读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先画出有关的句子,特别是描写晏子言行的句子,读或说出来。

 

3、学生把楚王三次对晏子的侮辱连起来,做比较、分析,梳理出楚王策略和情绪的变化。

第一次,抓住晏子体形弱点进行侮辱,楚王心中很得意。

第二次,楚王以貌取人,辱骂晏子无能,侮辱点由外而内,由晏子个人延伸到齐国,楚王心中已经恼怒。

第三次,采取迂回战术,不再直接对晏子,而是虚拟捉盗贼事件侮辱齐国人的人品,楚王心中既得意又狂傲。

晏子是怎样反驳的?

  晏子第一次对楚王侮辱的反驳:

用无漏可击的推理判断让对方服输。

“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

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

”使楚王不得不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第二、三次反驳可由学生独立地领悟。

要鼓励学生有创意地理解,以发展思维的独创性。

楚王说齐国没有人,是指没有人才。

晏子以故意没听懂以及夸张和取笑的方法反驳楚王。

当楚王更明确侮辱晏子和齐国时,晏子装作为难,提出撒谎和说实话的请求,然后用贬低自己为“最不中用”的人,鞭挞楚国为最下等国家。

这中间有装傻、自贬、取笑、卖弄,在嘻笑之间一步一步地把楚王引到尴尬的地步。

第三次反驳更为艺术,采取将计就计的办法,不揭露楚王的栽赃,而是以橘生淮南淮北结不同果实为例,说出一个结论:

水土不同,结果不同。

再用这个事实去评价盗贼这件事,这是守中有攻:

楚国是生养盗贼的国家。

4、学生讨论晏子的反驳方法,明确:

第一次晏子采用藐视对方,抬高自己,进而压倒对方的办法反驳了楚土,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第二次晏子采用了先压低自己,再贬低对方的办法反驳了楚王。

第三次晏子采用了先举实例,再说同样的人在不同的国家表现不同,用类比的推理方法,扬齐抑楚,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5、分小组讨论,指定一个小组回答,其他小组作补充。

知道:

1)楚王在才智过人的晏子面前弄巧成拙处于被动尴尬的境地,对晏子毫无办法,不敢不尊敬晏子了。

2)楚王领教了晏子的聪明才智,不敢再生侮辱、取笑宴子的念头了。

3)感受到晏子的聪明才智和善变的口才以及为维护国家尊严而挺身而出,据理力争的爱国情感。

6、学生采用两种方法读:

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布置作业

1、生字组词

2、把晏子使楚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3、收集晏子的故事。

1、学生完成作业。

2、给同学讲一讲晏子的故事。

教学反思:

 

12、半截蜡烛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解释、负责、无奈、粉嘟嘟、小心翼翼、完好无损、不惜代价、例行检查、若无其事、了如指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和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初步了解剧本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1、让学生通过阅读,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并初步了解剧本这种文学形式,领悟其是怎样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握剧情,通过人物的对话,体会人物的机智、勇敢和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剧本的语言特点。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及剧本的相关知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揭题,了解故事内容

1.导语:

同学们,晏子的能言善辩,使我们体会到了机智应对的语言魅力。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剧本。

(板书:

半截蜡烛),从中去感悟文中人物语言的机智巧妙。

(学生齐读课题。

  师:

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想想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了解故事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朗读词语:

伯诺德夫人 强盗 绝密 绝妙 蜡烛 熄灭 秘密 点燃 厄运 摇曳

杰奎琳 盯住 镇定 楼梯

2、学生交流词语意思

 厄运:

困苦的遭遇

 摇曳:

摇晃

不动声色:

不说话,不流露感情,形容态度镇静。

3、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了解故事内容。

(1)学生默读,了解故事内容。

(2)指名说。

二、深入阅读,体会人物语言

1、自由朗读课文,围绕“蜡烛里的秘密是怎样被完好无损地保留下来的”这个问题来学习,找出有关的句子。

过渡:

同学们,绝密情报终于没有暴露,情报站没有遭到破坏,他们一家也得救了。

那么,是谁保住了秘密,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

在他们一家与德军的巧妙周旋中,你认为谁的贡献最大?

你最欣赏谁的语言,为什么?

划出有关的句子并进行朗读和表演,深入理解人物语言。

(1)认为伯诺德大人贡献最大。

 

(2)杰克也有贡献。

他的表现怎么样?

在这样的情况下,杰克怎么做,怎么说?

他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

心情又是怎么样?

请大家划出有关的句子并且自己读读课文。

 

(3)认为杰奎琳的贡献最大。

在这样的情况下,杰奎琳怎么做,怎么说?

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

心情又是怎么样?

划出有关的句子来体会。

4)老师小结:

保住情报站是全家人齐心协力的结果,小女儿杰奎琳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2、总结。

是啊,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困境,甚至可以挽救一个家庭,拯救一个国家。

3、学完了课文,你想说什么?

 

4、想象体验:

半截蜡烛被点燃了,正在一点一点的熔化,如果秘密被德国鬼子发现,那会怎样呢?

  想象的空间很大,大致包括这样几个方面:

  

(1)德国鬼子对伯诺德一家的迫害;

  

(2)德国鬼子对地下活动的破坏等。

  对学生的想象要有引导,要求用具体形象的语言而不是用概念化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象。

1、学生自读感悟,做批注。

2、同座之间进行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3、组内交流,感悟人物语言。

1)学生思考问题并回答.(因为当她看到德军点燃蜡烛时,急忙取出油灯,还说这灯亮些,准备把蜡烛换下来,从这里看出伯诺德夫人十分勇敢和机智……)

2)在这样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怎么做,怎么说?

她当时的神情会是怎么样?

心情又是怎么样?

划出有关的句子。

3)朗读句子,进行体会。

(伯诺德夫人当时说话应该是轻松自然、镇定、不露马脚。

)(指名读、评读、齐读。

4)演一演伯诺德夫人

(学生准备──指名演。

 老师做旁白,一名学生演。

 学生评价。

表演得怎么样?

同学们评价一下。

(“急忙”取油灯,吹蜡烛,但是在德军面前却是非常从容的。

4)再演一次。

学生读伯诺德夫人的心理活动,教师旁白,学生演。

评价。

1)学生思考问题并回答.(因为他想出了抱柴火这个办法,虽然没有实现,但一定是他这种勇敢的做法感染、带动了妹妹杰奎林,她也才会勇敢地和德军战斗。

从他说的话“天真冷,……我去柴房抱些柴来生火吧。

”看出杰克很聪明,他这么说德军不会怀疑他。

从“若无其事地走到桌前,端起烛台”看出他十分镇定。

2)朗读句子,进行体会。

(让我们带着镇定的语气来读读这段话。

1)学生思考问题并回答.划出有关的句子。

(因为是她将蜡烛拿走,保住了情报的。

而且她很勇敢,很聪明。

她说“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

”选择了一个合适的理由,还打了个懒懒的哈欠,让人觉得她真的很困的样子。

杰奎琳选择了司令官,而没有选择中尉,因为从上文看出两个中尉都是很粗暴的人。

说明她很聪明。

她说“我觉得她一定非常想您”和“和您聊天真有趣”这样的话可以得到德军司令的喜爱,就不会刁难她。

说明她很机智。

2)朗读句子,进行体会。

(用天真、纯洁的语气来朗读杰奎琳的话。

 大家试着读一读。

(自读、指名读、评读、再读。

4、同学自由发言,如:

愚蠢的侵略者做梦也不会想到,柔弱的妇女,天真烂漫似乎不谙世事的孩子,在不动声色中,与他们进行了一场多么惊心动魄的战斗啊!

而这战斗,又是以他们的失败告终!

无疑,伯诺德夫人一家是勇敢的,这种勇敢来源于对侵略者的恨,对祖国的爱,对和平生活的爱。

这在文中字里行间都能找到答案。

 

5、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进行想象。

三、内化形象,感悟语言。

1.闭上眼睛,想象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谁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脑中的这个人物形象,写一写。

2.交流每个人印象最深的人物形象,并说一说,你的印象来自于课文中的那些词句,有感情的朗读。

1、同桌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脑中的这个人物形象并写一写。

划出书上相关的语句。

四、初步体会剧本这种文学形式的特点。

教师提问:

跟你读过的写人记事的文章比较比较,这篇课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2、教师小结:

剧本就是通过人物对话和提示语来推进情节,刻画人物的。

这样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而且领略到人物语言的独特魅力。

希望大家回家后找些剧本来读一读。

(为学生推荐《日出》《雷雨》等经典之作。

1、学生默读思考。

2、同桌同学交流着法。

3、全班交流。

(主要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内容。

对话之前一般有个括号,提示这个人说话时的动作或神情,或者说明他们当时正在干什么或当时的情景。

)即:

 

(1)课文开头列出了时间、地点和人物。

(2)整篇课文是对话的形式。

(3)课文的中间用括号的形式提示当时的情景、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五、作业

1.讲述《半截蜡烛》的故事。

2.小组合作进行课本剧的表演。

3.阅读其他剧本,感悟人物语言。

学生完成作业。

教学反思:

 

13*打电话

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浏览的阅读方法。

2、体会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认识到说话要简明扼要、不说废话的重要意义。

3、边听录音边浏览课文,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和语言特色。

4、通读课文,体会故事中的人说话啰嗦的特点,明白简洁明快地说话的重要性。

5、了解相声是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语言表演艺术,能对相声感兴趣。

教学重点

1、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体会相声语言的精妙与幽默。

2、在笑声中得到启迪;说话不仅要把话说明白,还要说得简练得体。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体会相声语言的精妙与幽默。

教学难点

了解相声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准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