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7864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血压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血压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血压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血压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血压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血压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血压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血压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血压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血压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血压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血压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血压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血压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血压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血压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血压篇.docx

《高血压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血压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血压篇.docx

高血压篇

高血压篇)

【偏方验方索引】所有文章除分类文章标明外,均按汉语拼音声母归类。

在查阅治病方法时除分类日志里明确单独分类,如"癌症、心脏、颈、肩、腰、脚、关节,咳嗽、睡眠、发、糖尿病"等单列目录外的,就在所查文章标题声母栏里查询。

如查阅用药方法,可结合【中(成)草药------声母归类】相关部分对比参照采用。

本文是【偏方验方索引】有关声母X——血28/200(高血压篇)分类篇,需要说明的是,此文是通过网上在众多网友和名医专家QQ空间里收集的原始资料,其中难免良莠不齐或精华与糟粕并存,如需借鉴采用要慎重,最好咨询医生。

【此文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随时在不断补充完善。

有兴趣此文的朋友可随时关注。

养生探路者(还是老玩童)——特此说明】

高血压方

(一)【辨证】肝郁化火上炎。

【治法】清肝泻火,行血通经,缓急解痉。

【方名】三草汤。

【组成】夏枯草10克,龙胆草3克,益母草10克,白芍10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二)【辨证】阴虚阳亢。

【治法】滋阴平肝。

【方名】玄参钩藤汤。

【组成】元参21克,生地15克,白芍12克,麦冬10克,夏枯草15克,钩藤15克,菊花10克,丹参15克,泽泻10克,生山楂10克,木香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30天为1疗程。

(三)【辨证】瘀热。

【治法】化瘀清热。

【方名】化瘀清散汤。

【组成】柴胡10克,葛根15克,丹参15克,杭菊15克,桑枝15克,丹皮12克,赤芍10克,红花12克,地龙12克,薄荷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四)【辨证】气虚痰浊阻滞。

【治法】益气化痰。

【方名】赭决九味汤。

【组成】黄芪30克,代赭石30克(先煎),草决明24克,党参15克,茯苓15克,法半夏12克,陈皮6克,白术9克,甘草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五)【辨证】肝火上扰清空。

【治法】平肝清热,通络止痛。

【方名】清肝汤。

【组成】川芎15克,川牛膝15克,地骨皮15克,菊花20克,地龙10克,夏枯草30克,玉米须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六)【辨证】肝肾阴虚,阴虚阳亢。

【治法】滋阴补肾,平肝潜阳。

【方名】莲椹汤。

【组成】莲须12克,桑椹子12克,女贞子12克,旱莲草12克,山药15克,牛膝15克,龟板30克(先煎),生牡蛎30克(先煎)。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七)【辨证】肾阴阳两虚。

【治法】平肝滋肾潜阳。

【方名】脾肾双补汤。

【组成】桑寄生30克,玉米须30克,生龙骨30克(先煎),磁石30克(先煎),首乌24克,川芎9克,淫羊藿9克,杜仲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八)【辨证】阴阳两虚,虚阳上亢。

【治法】滋阴潜阳。

【方名】附子龟板汤。

【组成】附块6克,龟板9克,女贞子9克,旱莲草9克,何首乌15克,丹参15克,磁石30克,石决明24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九)【辨证】脾肾阳虚,痰湿内盛,水气上逆。

【治法】温阳利水,健脾化痰。

【方名】龙牡真武汤。

【组成】茯苓9克,清半夏9克,白术6克,白芍6克,附片6克,生龙骨12克,生牡蛎12克,生姜4.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十)【辨证】肝阳上亢。

【治法】清肝,平肝,潜阳,镇痉熄风。

【方名】红龙夏海汤。

【组成】红牛膝12克,地龙12克,海藻30克(另包水洗),夏枯草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十一)【辨证】肝阳上亢,肝肾阴虚。

【治法】平肝熄风,育阴潜阳。

【方名】清脑降压汤。

【组成】珍珠母20克,石决明25克,何首乌50克,白菊花15克,钩藤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十二)【辨证】肝经热盛,痰浊中阻。

【治法】清肝熄风,活血散瘀。

【方名】八味降压汤。

【组成】紫丹参30克,怀牛膝15克,夏枯草30克,丹皮15克,马兜铃30克,钩藤15克,刺蒺藜15克,代赭石30克(碾细)。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十三)【辨证】肝肾阴虚。

【治法】滋补肝肾,降压熄风。

【方名】七子汤。

【组成】决明子24克,枸杞子12克,菟丝子12克,女贞子15克,金樱子9克,沙苑子12克,桑椹子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中医药诊治高血压的心得体会】原创:

中医学堂沈老师

一、对中医药缺乏宣传,民众不了解中医能治愈高血压

在一般人的眼里,高血压只有终身服用西药降压药,好像中医根本无能为力。

绝大多数国人,甚至没有听说过中医药治疗高血压。

我两年前发的一些医案,用纯中医药根治高血压,许多人惊讶万分,有许多人怀疑,有许多人否定。

这次到我惊讶了,我根本没有想到,普通的疑难杂症,一个普通的医案,怎么会引起如此大的反响。

我就问这些人了,西医药不到两百年的历史,几千年中华民族怎么活过来的?

其实中医药绝大部分病都能治,西医药绝大部分慢性病无效。

因此,《黄帝内经》有句话说,“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二、西医的高血压定义

西医认为原发性高血压病是指迄今尚未阐明其原因的高血压病,而高血压则明确定义为动脉血压持久升高。

因此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关键性特征为动脉血压升高和持久,并且原因未明。

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高血压专家座谈会制订了按血压水平分类标准

为临床分类,需采用在至少两次检查所测的3个血压值的平均数。

1、正常成人血压:

收缩压140mmHg或以下,舒张压(采用第5期,即声音消失时)90mmHg或以下。

2、高血压(成人):

收缩压160mmHg或以上及/或舒张压95mmHg或以上。

3、“临界性高血压”:

血压值在上述正常与高血压之间。

对“轻”“中”与“重”度高血压主张不下精确的定义。

儿童期诊断高血压的血压水平应较成人为低。

三、西医原发性高血压中医属于晕、头痛范畴及其病机

本文只讨论西医原发性高血压及与之相对应的中医病名。

西医原发性高血压中医属于晕、头痛范畴。

中医根据高血压病的眩晕、头痛等主要症状,其病机是由于气血阴阳失调,使脑髓空虚,脉络失养,或清阳不展,或火扰清窍产生了高血压诸症。

而肝阳上亢、痰湿中阻、气血亏虚或血瘀、肾阳不足则又是产生气血阴阳失调的病理转枢。

素体阳盛或长期郁怒,暗耗了肝阴,使肝郁化火;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嗜酒肥甘或饥饿劳倦致脾失健运,凡此均构成了初始病因。

随其发展又分别成痰湿中阻,气血亏虚,肾阴不足,阴虚阳亢等中介病机。

高血压病形成之后,上述初始或中介病机仍存在或进一步发展,则会使内伤积损也进一步发展,引起脏腑失调,阴阳偏胜更为加剧。

如果气血瘀阻于脑,则可成为脑血栓而卒中,或瘀阻于心则为胸痹、心绞痛。

如果气血上逆,挟痰挟火于清窍,则可出现脑出血卒中。

如果内伤积损日久,伤于肾脾,使肾失开合,牌失气化,水湿内停,即发生水肿、肾衰等病证。

中医临床中,高血压病一般有实证型、虚证型和虚实兼挟型。

其中实证型包括有:

肝阳上亢型、痰湿中阻型和气滞血淤型。

虚证型包括有:

肝肾阴虚型、气虚型(心脾两虚型)、命门火衰型。

虚实兼挟型包括有:

阴虚阳亢型和气虚血淤型。

虚证型和虚实兼挟型多见于Ⅱ、Ⅲ期高血压病患者中,以及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病患者中;实证型多见于1期高血压病患者或高血压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中。

四、我的高血压中医诊治体会心得

首先,高血压中医是可以根治的,正如《黄帝内经》说的“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中医药不但擅长治疗危急重症,也擅长治各种疑难杂症和慢性病。

对许多疑难杂症,中医十大名方就十分有效十分好用。

其次,中医药治疗高血压根本无需终身服药,不仅仅是可以根治。

终身服药的治疗,不是治病,是卖药。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治愈了就治愈了,根治了,没有复发一说,因为中医不仅治标。

中医治愈了高血压不是说以后绝对不会再有高血压,但是可以跟没有得过高血压那样。

因为即使没有得过高血压,一定条件下也可能高血压,但不是像西药降压片控制的那样,停药就复发。

再次,有水平的中医治疗高血压跟治疗其他病那样,不是西医药的那种只是抑制症状,治病伤身,而是标本兼治,全面调治,治病不伤身体,还可以强壮身体。

我的病人,大多数高血压治愈了,身体也好了。

第四,各种高血压治疗难度差别大。

肝阳上亢型、痰湿中阻型、肝肾阴虚型、阴虚阳亢型、命门火衰型的高血压,相对好治,许多患者两三个月就能治愈。

气滞血淤型、气虚血淤型的高血压,治疗的难度大多了。

比如我治一个老总的高血压,他身体极强壮,一向吃肉喝酒多,高压达205,用大剂量药不见效,半个月后复诊,剂量加倍,第三次复诊,大概是第一次的四倍药效,不用吃西药降压片,低压正常了,高压145,继续服药中。

另外一个患者是一个退休西医,高压也超过200,头痛严重,因高血压影响神经,走路也一拐一拐的。

用药三天,他儿子就告诉我说,他父亲感觉舒服些了。

服药一个月后,我到那城市时,患者走路正常了,血压接近正常。

两个月后,血压正常,身体好很多了。

特别是血瘀和痰瘀夹杂型的,极为难治,这些人身体往往身体较虚,我治过的一个患者,血瘀、痰瘀都极为严重,头晕头痛,身体也虚,治血瘀为主和治痰瘀为主,患者都要出问题,后来治疗痰瘀血瘀并重,加上大量补益药物,疗效也逐步显现。

第五,中医药治疗高血压没有并发症一说。

因为中医治疗高血压是标本兼治。

经强调的是,中医药治愈高血压没有通用方,只有对证下药才会有效,没有对证下药,就可能不是治病,是致病。

五、高血压及西药降压药的危害

高血压并发症:

1、心脏并发症.。

如左心室肥厚、心绞痛、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

2、脑卒中。

如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高血压脑病;

3、大小动脉。

如动脉硬化、主动脉夹层;

4、高血压性肾损害。

如进展缓慢的小动脉性肾硬化症、恶性小动脉性肾硬化症、慢性肾功能衰竭;

5、眼底。

如视网膜动脉硬化、眼底改变。

其中进展缓慢的小动脉性肾硬化症是指良性高血压5-10年,开始为肾小动脉病变,继以肾实质损害;恶性小动脉肾硬化症是指恶性高血压所致的肾损害,包括肾小动脉病变和肾实质损害。

即使用西药降压药,也会有这些并发症,只是可能有些伤害会减轻,但是,有些方面的伤害可能会加重。

西医治疗高血压往往有并发症,比如用西药降压药十年,许多人就会得心脏病。

有些降压药不仅不能保护心脑肾,还会带来许多副作用。

有些降压药副作用比较大,比如短效钙通道阻滞剂如心痛定,会升高血糖,增加心率;利尿类降压药双氢克尿噻,寿比山等,长期服用会引发高尿酸血症,痛风;已经逐渐走向淘汰的老字号降压药利血平会引发突然低血压等。

治高血压的古方~续命汤

治疗高血压,中医历来有个神方,续命汤。

其实我们都知道中医是要辨证的,因人而治,这种所谓的神方,只能说在多种情况下有用,也不是每一次都会有效。

现在来讲一下这个方子的组成。

续命汤里面包含四类药:

首先是解表药,麻黄桂枝,发汗,打通体表循环;

第二类,当归川芎这一类,去瘀血;

第三类,地黄甘草,补肾补脾胃,有的还加炮附子,也是补肾阳补元气;

第四类,石膏黄芩,所谓清上热降血压的。

大家看传统中医很有趣,后世中医会大量用银杏叶羚羊角这一类降血压的,只治标,传统中医就很全面,都兼顾到了,所以才在高血压临床时,使用率很高,所以大家使用时还是要辨证,不可滥用。

浅谈续命汤主讲:

程刘海

程刘海,字禹洋,号彰机堂主。

毕业于四川泸州医学院,是北京“承圣学堂”主人兼首席讲师,北京行知堂中医诊所医师。

早年跟从多位四川省名中医学习,后跟随马君容教授研习儿科;曾从刘志杰先生研究汉传中医。

尔后,渐自领悟“阴阳大道”,而诸法归于“一”,主张“一门深入,以一御百”。

故在学术上,为彰显仲圣之学,以“阴阳为要,仲景为宗”为主旨,复立阴阳理论与仲景临证架构,具备“理论夯实、架构清晰、简明易学、用之实效”的特点;在临床上,“量体裁衣”,谨守仲景,独尊方证。

精于妇科与儿科疾病,也擅长亚健康、咳喘、痹症、中风、高血压及消化系统疾病;而皮肤病如湿疹、荨麻疹、青春痘等,男科疾病如阳痿、早泄等也有深厚的临床经验,疗效满意。

对于“续命汤”,应该说是一系列,或者称为“续命汤”家族。

自从2008年首次运用《古方录验》续命汤治愈外公的“中风病”之后,就被流传“程刘海能治疗脑中风”,而中风与高血压患者逐渐增加,基本都是使用“续命汤”类方来治疗,尝到一些甜头。

又在2012年,在北京的“北京汉传经验临床讲坛(第一期)”的交流会上讲解“小续命汤”,之后,对“续命汤”家族的关心还是比较密切的。

发现近几年来,很多学习“经方”的临床医生,使用续命汤的频率也越来越多。

有的人,甚至是病病不离续命汤,完全脱离仲景心法。

今天,主要是浅谈续命汤,或者以《古方录验》续命汤为例子,谈谈这些年,我对续命汤的一些心得体会,有好也有坏,这才符合世间法的阴阳属性。

关于续命汤类方,有很多,均记载于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第八卷“诸风”篇中,例如小续命汤、千金小续命汤、西州续命汤、大续命汤、大续命散、续命煮散、竹沥汤等等。

而由林艺校正的《金匮要略》,所载的“续命汤”,则名为“古方录验续命汤”,而且列于“附方”当中。

但是,景宋版《脉经》却无此方,可见,“古方录验续命汤”确是林艺等人所增加的方子,其目的很明确“又才散在诸家之方,附于逐篇之末,以广其法”。

《古方录验》续命汤治中风痱:

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

姚云:

与大续命同,兼治妇人产后去血者,及老人、小儿。

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各三两川芎一两杏仁四十枚上九味,以水一斗,煎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

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

无所禁,勿当风。

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

一、主治简析

“中风痱”,“中”是遭受的意思,“风痱”是病名,“痱”《尔雅》:

“痱,病也。

”,而楼英《医学纲目》:

“痱者,废也”。

具体来讲,“风痱”则是《千金要方》所载“中风大法”的其中之一。

其临床症状则是“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

”,所以,是肢体运动与感觉的障碍。

“身体不能自收”(肌张力过低)与“拘急不得转侧”(肌张力过高),则是肢体运动障碍。

或者运动艰难,或者肢体无力。

“口不能言”,有的是类似口噤(因为下颔骨运动障碍而发音困难),有的是失语。

“冒昧不知痛处”,“冒”与头昏沉、不清醒有关,“昧”除了头昏之外,还有眼睛视物不清楚。

这些症状,都是脑袋的问题。

“不知痛处”,在这里主要是头痛,但是,有的病人是身体各个地方都有可能疼痛,而且是走窜性,不固定的。

也有的患者不是疼痛,有可能是发胀,或者麻木。

“姚云:

与大续命同,兼治妇人产后去血者,及老人、小儿”。

在这里,“姚云:

与大续命同”,其实,中风病,不管是风痱还是风痹等,其临床症状基本相同,轻者神志清楚,重者不能识人(此时多用大续命汤类)。

【扩充:

中风根据有无神志障碍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神志清为中经络,神智障碍为中脏腑,中经络与中脏腑可相互转化,中经络者3天—1周内可向中脏腑发展】

“妇人产后去血者”,因为妇人产后大量失血,在古代没有剖宫产,遇到大出血的情况更是常有,【扩充:

产后出血常见原因有

1、子宫收缩乏力,常见于产妇精神过度紧张或产程延长消耗过多体力引起;

2、胎盘滞留致使胎盘剥离面血窦不能关闭引起;

3、软产道(由子宫下段、宫颈、阴道及骨盆底软组织构成)裂伤;

4、凝血功能障碍】或者在月子当中,都是血去气少,汗出多,最易受风寒,从而导致“中风”,很多月子病,就是此时得来,所表现的症状,与“风痱”没多大差别。

“及老人、小儿”,此两种人群,也是因为气血薄弱。

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但”是只能的意思。

“伏”,就是伏案、伏几,不能平卧睡觉“不得卧”。

“咳逆上气”,是咳喘之类,“面目浮肿”是风水多见,急性。

从上面的临床症状来看,《古方录验》续命汤治疗范围基本可以确定,那就是与“风”有关,除了肢体上的表现,还有“咳逆上气”与“面目浮肿”。

二、证候简析

《金匮要略》: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虚寒相博,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风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

这段话,主要指出中风病的主要病机:

正气亏虚,邪风不去,滞留“皮肤”而为发。

正气亏虚,原文直接定位“血虚”,因为血就是营,是同一物不同名称而已。

临床上,营卫为一对阴阳,相互转化,所以,此时卫也亏损。

综合来讲,就是营卫、津液根本不足,也就是血弱气少。

邪风不去,这里的“风”,除了风邪之外,还包括寒、湿二邪。

风不独伤人,必带寒湿。

其实,中风病的邪气,还有淤血,其由于“邪风不去”、“血弱气少”导致的络脉内津血凝聚而成。

《千金要方》有:

“风邪入深,寒热相博”,此也是热邪产生的原因,也就是郁而化热。

总的来讲,中风病的病理产物(病邪),则有风寒湿、淤血、郁热。

对于中风病的病位,则是在“皮肤”。

“皮肤”,当指的是“表”。

病位在表,是中风病的最典型特征。

但是,现代的中医,总是借着“脑中风”这个名词,总使得中风病不离“脑”。

脑,虽然是在表位,但是只不过是其中一小部分而已。

只有“表”,才能完全反映出中风病的病位,并且突出此病与“风”的关系最大。

“表”,除了标注病位在表,还明示出中风病的主要证候:

表证。

因“表”而病,所以在临床上的表现则是肢体的运动与感觉障碍,或者是风水、表证咳逆之类。

所以,病位、证候、临床表现,也是一一相应的。

“表”,也提示了此病在仲景“三阴三阳”辨证中,属于太阳或者少阴的范畴。

若是结合方中当归、川芎的组成,营血分药物的使用,则知其多是少阴病为主。

在这里,综合上述,是中风病(或者说《古方录验》续命汤)的证候病机是表位(太阳或少阴)的营卫亏损,淤血内滞,而感风寒湿,留滞生热,邪壅而不用,使得肢体产生异常,或者肢体无力,或者瘫软,或者拘挛,或者肿胀,或者麻木不仁,或者疼痛。

若是邪壅咽喉,则是言语不利。

三、方药简析

续命汤类方,主要为桂枝汤与麻黄汤的合方。

在《伤寒论》描述桂枝汤的条文当中,“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本来,中风病患者本自营卫亏损,“血弱气少”,在外受风寒的情况下,往往就是“邪风”不去,此也是“宜桂枝汤”的原因。

而麻黄汤,则是发表散邪的妙方,用于中风病邪气壅盛之时。

所以,合并桂枝汤,则是达到通调营卫的作用。

换句话来讲,桂枝与麻黄,则是续命汤的主药。

但是,对于两方的临床运用,或者还有更深的意义,则需要临床不断发掘。

现在,我将续命汤类方中的主要药物,或者相近的药物,进行分门别类,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第一类:

调和营卫,用于驱散风寒之邪,卫气分:

麻黄、桂枝、防风、羌活。

第二类:

活血通滞,用于淤血内阻,调通络脉、养营血,营血分:

当归、川芎、赤芍、黄芩。

第三类:

养胃气,补津液:

党参、炙甘草、大枣、生姜。

第四类:

化痰湿:

茯苓、杏仁。

第五类:

清郁热:

石膏、黄芩为主。

从五类药物来讲,以温通为主,稍佐清热之品,而且这清热的药物很有讲究,例如黄芩,则是可入营血分,清脉络内郁热;石膏,也有辛味,不是一味到底的清,而是有发散作用。

见《神农本草经》,又是攻补兼施,从卫气营血各层面来排污,使得邪气不留,不能壅滞;又从胃气、津液、营血着手,以补益正气,使得后方资源充足,源源不断。

所以,此是典型的调和之法。

四、适应症简析

1、治“诸风”。

风病,是与“风”有关的疾病,除了古代所讲的偏枯、中风之外,还有脚气、角弓反张、面瘫、癫痫等等。

这些资料,都记载在《千金要方》,大家可以一观。

在唐宋之前,以续命汤类方治疗“诸风”,则是准绳。

孙真人在“续命煮散”里面,记载着自己中风的情况,还有如何服药,他老人家是深有体会。

但是,在金元时期,医风骤变,使得此类方剂的使用越来越少,金元四大家,在治疗中风的时候,也是各执一词。

这点,有舍本逐末的味道。

2、治“痹症”。

“痹”,本来就是不通之意,如果发生于肢体上,多是不通则痛,都是因为邪气壅滞所致,腰痛也是如此。

例如《医方集解》在描述小续命汤的时候,则有“风湿腰痛”一句,正是痹症。

曾经用续命煮散治疗一女(5岁),此女患有“腺样体肥大”,主要表现打呼噜,经过了解,患儿经常外感,而且打呼噜症状也是外感之后出现并且加重,所以使用原方,但是用量是一两等于5克。

经过1个月之后,症状痊愈,胸片显示未见腺样体,其也不容易外感。

所以,只要续命汤使用得当,则可攻可补。

3、治“咳喘”。

咳喘,或者叫做咳逆上气,严重的就是“但伏不得卧”。

例如一些长期咳喘的患者,类似现代的肺气肿、慢支炎、过敏性咳嗽,只要阳明病比较轻微,则可以选用此方。

长期咳喘,病入营血分的患者很多,有的时候,单用苓甘五味姜辛夏杏仁汤效果不好,因为营卫不足,邪气不去,不容易好,可以考虑用续命方子。

但是,要掌握好寒热比例。

4、治“月经”、胸痹、颜面水肿等等。

在用于治疗月经方面,则是受“大续命散”描述的“妇人带下无子”的启发。

五、使用要点

1、以证候为辨证要点,不可盲目。

续命汤类方,都是以少阴病为主要证候,稍有阳明,或者太阴病,并且以营卫亏损、邪气壅滞为特点。

这也是其使用前提。

但是,有的医生,则不是如此。

而是以现代医学的病名为主,看到脑中风、脑肿瘤使用,有的更是无限扩大,连内脏肿瘤也使用,更何况不辨证。

还有部分医生,凡是见中风病都用,这种就不能叫做中医,因为已经没有辨证论治了,远离仲景的临床核心“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这种医生,实际上就是所谓的“一病一方”谬论。

“病名”,是没有辨证意义的,中医关键在于“识证”。

证不识,何以辨治?

更不用谈“方证对应”。

临床上面,治疗中风病,我用过续命汤类方,也用过桂枝汤,用过人参黄芪汤,也用过当归四逆汤,甚至柴胡桂枝汤,等等,这都是“有是证,用是方”。

临床上面,治疗中风病,我用过续命汤类方,也用过桂枝汤,用过人参黄芪汤,也用过当归四逆汤,甚至柴胡桂枝汤,等等,这都是“有是证,用是方”。

2、中风病,以“桂枝汤”煎服、护理方法为基准,要谨守,切记,否则就会复发。

3、注意麻黄的使用:

【药理研究表明,麻黄有促进汗腺分泌、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及兴奋肾上腺受体,收缩血管等作用,易引起过汗、精神兴奋、失眠、血压升高等】

一是不能过汗,一般来讲,只要方证对应,按照桂枝汤的煎服、护理方法来,是不会导致过汗的。

如果出现过汗,要注意补充汗源,就是喝米糊或者米汤,同时停一下中药,等汗止住了,第二天再服用或者重新辨证处方。

二是麻黄的心烦躁、或者心悸的情况,这种情况,有一过性的,如果是症状不严重,可以不停药;但是,严重了,就需要停药。

还有一些阳明病明显的患者,那麻黄的使用,就要小心。

或者经常心悸的患者,也最好辨证准确再用,如果用了还是心悸加重,就需要停药。

因为麻黄耗散津液、损营血,此种病人最忌讳。

三是麻黄导致失眠的问题。

服用麻黄,如果患者是阴证,往往白天精神,晚上睡的很好。

但是,也有病人在夜间服药,导致失眠的。

所以,有麻黄的方,基本让患者过了7点,就不能服用了,以免影响睡眠。

刘希彦:

道解--高血压的古中医道解法2018.7.21

我们常说,要解决一个问题,就要找到这个问题的原因。

所谓有因即有果。

当今医学界对高血压产生的根本原因都是不太明确的,所以如果想要解除高血压对我们的困扰,就要找到引起高血压的原理是什么。

~~作者/刘希彦

1.用道家思维解读高血压

我是研究汉传古中医的,就是汉代之前的中医,汉代之前的古中医是道家思维的。

道家思维又是什么呢,说简单些,就是顺应一切天地之间的自然规律。

既然用道家思维来看高血压,就要去思考人体为什么会出现高血压。

一切疾病其实都是人体为了应对某种特殊情况产生的应急手段,所以用道家思维看待这个问题,就会明白出现高血压是有道理的,人体不是盲目的,人体做的一切处理都是有道理的,那为什么要有高血压呢?

先要搞清楚这个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